该剧所属年代为20世纪60年代,美军派遣军常驻日本,那时候的很多日本女性就像现在不少中国女性一样,对美国有强烈的向往,和美驻军结婚、或者与他们发生性关系生一个混血儿,虽然为国人所鄙夷,但女人们却依然很乐意这样做。
但很多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却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在日本国内留下不少日美混血儿,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并不那么容易,今村昌平的电影《日本战后史》和《猪与军舰》中均对此有过描述。
千太郎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士兵的孩子。
这样的他,与学校里的同学大多格格不入。
而同样因为父亲工作而时常转校的熏,在人群中总是感到孤独。
他们却因为音乐而走到了一起,成了最好的朋友。
因为有你,上学路上的上坡路,不再让人觉得没有尽头;因为有你,在人群中不会紧张得想要呕吐;因为有你,甚至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爱上了爵士,明了音乐本应带有灵魂。
因为有你,学校不是只有屋顶的天台可以待,因为有你,开始有了朋友,因为有你,难过的时候不再变得那么难挨,因为有你,音乐不再孤独。
这份有音乐伴随的友谊,甚至也许高于友谊的情谊,让人觉得温暖又感动。
很多片子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脑子被门夹了让人想扇飞他的存在。
而在《阿波罗》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的存在,有自己的欲求,有自己的小心思,但都很克制,智商情商都算是比较正常。
尤其是对三个男性角色的塑造,算得上是比较丰满的,用各自的成长经历来塑造了其性格,没有安全感,占有欲强,但对所爱的人总尽力保护的熏;不想成为别人累赘,不想伤害别人的千太郎;也许随播逐流,但最终找到了自己方向的淳一。
淳一这个角色和千太郎一样,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人,拿到别的时候去都不合适了。
片中有些细节很感人,列举一二。
熏和千太郎去东京找淳一时,熏看到淳一的邮箱有不少来自百合香的信,偷偷地塞进了信箱,避免伤害到千太郎,这是其一。
百合香给千太郎画的那幅画,初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滑稽,但最后千太郎与之告别时,这种滑稽感却消失了,这种反差挺不错的。
千太郎始终穿着海军装,戴着海军帽,这一点真是大赞啊,那个时代对海军的向往,甚至于也许对于未谋面的父亲的一点儿思念。
最后,片中的音乐。
如果说伊坂幸太郎的小说让我爱上摇滚的话,渡边信一郎的动画就让我爱上了爵士。
片子的片头片尾都与本片非常契合,这种用心令人感动。
最后在教堂演奏的那首曲子,不能更喜欢了。
从现在开始,我讲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给你听。
内容超精彩,要抱抱有抱抱,要亲亲有亲亲,要刀光有见血,爱到翻天覆地,杀到血流成河,通通都有。
最重要的是,基情!
永恒的爱情,当然,还有基情好吧,胡扯完了,这部剧还是有看点的,至少比海贼等无意义轮回体还是好多了。
其中音乐,尤其是主打的“爵士”,刚开始是觉得不咋地,但是听多了,到后面才慢慢接受。
也许这样的爱情、这样的青春跟我们经历的有很多不同,但足够令人羡慕。
最让我感动是第7集中“2年纪文化祭上的演奏”和第11集中小律演唱的“My Favorite Things”,日本的英语唱腔还是别有韵味。
最后(权代表制作方)谨以此片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6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当时的日本由于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福利,让日本经历了战后的经济复苏。
日本在战后复苏阶段所立下的基本国策就是科教兴国,认为在拥有充足的人才后才能够发展经济,并迅速繁荣。
于是日本当时开始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促成了后来的第二大世界经济体量,不过在这之前的60年代,除了表面上日本的迅速崛起,还有这很多运动以及矛盾。
最开始是美国在朝鲜战争后同日本签订的“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踏板与平台。
1951年除此以外,受到当时中国的影响,电视、广播和报纸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报道,一再激起了20多岁的年轻人的革命热情。
日本共产党则借机通过印刷大量《毛选》、《最高指示》以及其它文革文献,催化这种热情,活跃的年轻人也梦想着在日本复制中国的运动。
由于当时的美国在学生们看来代表着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打压,而在对岸的中国则代表着反抗帝国主义的斗士,也因此,学生们希望同中国一样,发起学生运动。
当时产生了一个群体——日本赤军,他们将毛泽东作为革命青年的导师,在游行中高举他们常常将毛的画像高高举起,并把毛的语录用鲜血写在横幅上,而他们则在横幅和画像下,表情庄严的前进着。
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当时的电视、报纸和期刊上,成为当时日本的时代写照。
当时的学生运动例如比较知名的1968年的"东大安田讲堂攻防战",导致日本当时自1968年夏开始,直到1969年3月下旬才最终复课。
而《阿波罗》中的淳哥所在的应该就是东大。
当年的东大学生运动
这里说一下东大事件的导火索,1967年麦克阿瑟给日本医学界带来了一个“研修医”的制度,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研修以后才能正式从业。
但是在实际上这个制度成了医院和开业医师使用低价劳动力的手段,一直受到医学院学生和年轻医师的反对。
东大医学部学生举行无限期罢课,医学部对17名为首学生的处分。
但是受到处分的学生中,有一名当时人在九州,不在学校,并且就住在医学部部长丰川行平的外甥家。
但医学部对这种明显的冤案视若无睹,坚持处分。
医学部学生在1968年6月15日占据了东大的象征——安田讲堂。
安田讲堂被占领以后,东京大学招来了警察机动队,驱散了占领安田讲堂的医学部学生。
直接导致成为全校事件,而安田攻防战也得到了全东京、全日本学生的支持。
而除此以外,日本学生运动还有很多。
例如早稻田大学的学生运动,由于校方关于涨学费的决定和学生会管的管理权问题,引发了的学生运动,从1966年1月知道6月结束,学生进行全校罢课,并在学校内筑起路障壁垒,阻止入学考试进行。
最终的结果是校长辞职,学校撤回涨学费的决定并同意由教职员和学生联合管理学生会馆才作罢。
关于当时日本国内爵士乐的流行。
由于日本的战败,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路易斯安娜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
1945年美军登陆日本,美国文化席卷日本全岛,其中就包括爵士乐。
不过说实话,在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其实就有了爵士音乐,当时的美国带来的“跳舞文化”,由于舞场跳舞都是现场乐队演奏,而演奏的内容正是爵士乐。
1912年,日本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爵士乐的乐队 ——Hatano Jazz Band。
Hatano Jazz Band乐队说回来,1945年日本战败,美军进入日本,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人的生活与文化——餐厅、酒吧以及爵士乐的兴起。
不得不说渡边很好的描绘出了当时的年代氛围,虽然是作为一个基番,但是其中能够隐隐感受到当时的年代动荡也能看到当时的环境混乱,这可以通过淳哥来看到,例如在酒吧中的美军,例如淳哥回来后的颓废(很可能就是因为学生运动导致的退学处分)。
另外不得不表示,画作的精致以及帧数感人,尤其是在架子鼓的分镜上。
总之,能够看到这样的一部动漫,确实也是幸运。
另外《坂道上的阿波罗》其实就如同爵士乐一样,薰上学所走的坂道一直向上,长而艰辛,如同爵士乐一般曲曲折折,透着青春的迷茫,但最终到达终点,回看前路,如同曲终之后,余韵悠扬。
备注:本文关于60年代学生运动的资料参考了以下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95550/特此感谢@本多惊了,在一众2012年的影评里,我的这个2020年的影评异军突起。
没想到年过30还能有能彻底感动到我,让我像10年前那样代入的去看,去追的动画,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肉番后宫泛滥的动画时代。
昭和年代+九州方言+爵士乐+男主之间的友情(是友情,不搞基)+男女主之间纯洁但纠结的爱情+男女配不顾一切在一起的爱情,虽没有经历过,却让我有种怀念的感觉
显然是冲着渡边和菅野看的。
《混沌武士》,《赏金猎人》,还有《道子与哈金》,不知这次的又会是怎样惊艳的一部作品。
少年向的海报——剧情不是很能想象的说于是第一话:原来还是基片!
果然在这个时代非基番就只是一个传说么……BGM确实不错。
OP和ED却都没有什么感觉。
三星待定。
第三话:竟然是高中少男少女的纯爱?!
Jazz只是噱头和摆设?!!
看不下去了的感觉……一星……弃……?
不过还是再继续坚持几集至少看完一半吧。
要是进行到了一半都high不起来或者吸引不了我的话,就算后面再神展开也最多三星弃= =第五话:嗯= = MS开始有点意思了= = 继续……吧= =第十话:对不起……民那……俺要叛变了………第十二话:五星吧 五星======废话开始的分割线======关键词:少年爱有目共睹。
不必多说。
但能做到如此流畅自然毫不做作各种基点爆棚的场面水到渠成出现的果然还是需要渡边这样的功力才行。
结尾一个医生治愈人类肉体,一个神父之于人类心灵,totally完满了好吗……(我绝对不会说在知道千成为神父后第一个想到的是sister……………………)关键词:少年少女爱能让少年爱与少年少女爱同时进行且令观众毫无违和感也是需要相当功力。
千和熏之间的感情让某些人激动,千、熏、律子、大小姐、津以及其他路人之间的BG相情感则是应该可以让几乎所有人感动。
初恋那件小事儿,少男少女之间的心情,不管是1968年还是2018年,大概都是相似的吧。
谁在那些年能没有点这种傻逼兮兮的破事儿。
或许这也是在这个数十年间做多了成人题材的渡边的转换心情之作。
深刻与玩世不恭固然好,纯真与友情梦想也不错。
关键词:Jazz虽然从一星最终成功晋级五星,但【Jazz只是噱头和摆设?!!
】这一观点还是基本不变,最多就是变为——Jazz只是让这一帮人走到一起的机缘+BGM需要。
但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确实是Jazz的时代。
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树1968年19岁。
在他的随笔短篇中有多次提到过从初中开始就痴迷于Jazz的经历且当时Jazz在日本民间的流行。
同时也有说过“虽然披头士的歌听过很多,但并不是最喜欢的(或都不怎么有感觉)”,这点和千熏他们真是不谋而合。
大概这也是渡边的喜爱偏爱?
(笑)所以因为村上的关系,对此动画感觉亲切了不少。
最后一话标题——ALL BLUE,非常喜欢。
关键词:学生运动村上大学在读期间日本爆发了学生运动。
不少人的命运随之改变。
津就是这样。
说来这里面最喜欢的一对竟然是津和大小姐。
应该和俺的年上控有直接关系……于是同上,也是因为村上的关系,再次加分。
选择这个时间作为故事发现背景,或许也是渡边间接向此时代致敬?
不过以上分析和猜测纯属个人口胡。
就是想向33和Bony解释下——为毛当初很鄙视地说“看不下去了”的俺会叛变了。。。
以上= =
一出场男主小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他说他厌恶这里的一切,承载一切激情的坂道君也闪亮登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边吐槽男主那“人间失格”般的负能量,一边暗自点头伸出双手握爪小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呢”接下来小哥压力一大就容易呕吐的傲娇性格向我们展露无疑,我不禁又要吐槽小哥你这个毛病也太那啥了吧原谅我总是默默想歪(捂脸……那时天台的光透过玻璃聚集在一块白色的布上,白布似乎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小哥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目光死死地锁定白布渐渐逼近,也渐渐伸出了自己的手,小哥就这样掀开了白布,我们的阿波罗闪闪发光地登场了,又让我想歪的是阿波罗握着小哥的手,小哥看着眼前的一切呆若木鸡,时间仿佛凝固成了永恒永恒永恒……我就这样在“被你们萌坏了”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先声明,我才不是什么耽美狼呢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是命运般的邂逅!!!
此后的所有故事都源于那天那个天台那个沉睡的你和那个着魔的我……(再次捂脸……论小哥怎样从精神萎靡的孤僻厌世傲娇君变成细腻的任性敏感君,这其中自然有我阿波罗照耀的作用,当然还有女主的作用(总是会忽略女主的我需要捂脸……事迹一,阿波罗打架拿到了天台的钥匙,小哥想吐去天台(去天台是治愈小哥这个毛病的良方,果然小哥连治愈方式的都很那啥呢),借用了阿波罗的钥匙撒腿就向天台冲去,阿波罗追啊,天台啊天台,天台上的小哥和阿波罗啊,阿波罗对小哥说“我也不喜欢呆在教室呢”(话说阿波罗总是很轻易地就跟小哥交心呢,包括后面的坦白身世神马的),于是天降喜雨那天阿波罗教会了小哥淋雨的治愈效果,从此小哥跟想吐的毛病渐行渐远……事迹二,小哥是正儿八经会弹感情会弹古典乐的高雅人士呢,原本想要在唱片店买古典唱片的小哥被鼓声吸引,那鼓声带领他走入了小小唱片店的地下室,有个少年在打鼓,那正是阿波罗,那音乐是小哥没有接触过的丝带儿,于是阿波罗再一次发起魔力,吸引了小哥,小哥用古典乐跟阿波罗的爵士鼓对战,最终傲娇的小哥还是默默买下了跟原计划完全不同的唱片——阿波罗演奏那一曲呢!!!
从此他们有了深深的羁绊,音乐连结起来的羁绊,没有爵士就没有摇摆,只要摇摆就不会断绝!!
事迹三,小哥看着阿波罗膝下弟妹成群,母亲热情好客,不禁心生艳羡,想起自己流离的家庭——远走的母亲和远航的父亲,寄人篱下的生活。
小哥终于发挥了他性格中敏感任性的部分在阿波罗面前羡慕嫉妒恨了起来,阿波罗黯然,说“我在家中也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又是一段令人心疼的心路(原谅我在这里又泛滥了……我也跟小哥一样默默流泪了好么……十二集的长度容纳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学校门外的那条坂道是我那逝去的青春最后的最后还韩剧般地出现长大重逢的场景,啧啧啧啧,这期间白驹过隙,百草复生,你我一如当年,在爵士乐中摇摆……(向着夕阳蹦跑这种经典日式影视剧梗什么的我就不吐槽了,因为我被默默感动了呢,只是什么东西让人心塞着,一如那夕阳……
起初是被画风的治愈吸引的。
看了开头还是很温情的,尽管熏和千的身世都那么的不平坦。
但是这时候两人之间的友谊才能更牢固,更加相互理解吧。
可是不懂的是熏对律的感情!
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明明喜欢,却为什么要放弃呢,只是为了忘记千吗8年后,那笑容,那奔跑的热情,心急的样子,只是为了千。
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两个人 为什么 要一直分开着呢我不反对基情,偶尔的,千和熏牵个小手私奔,还是很令人兴奋的。
可是一开始的就定义BG的不是吗?
结局熏的态度让我觉得律很可怜。
这就是莫名其妙的初恋吗?
幸好百合里和淳一在一起了,是幸福的。
熏明明就离开了,去东京前的告白又算什么呢?
心底里是讨厌熏的,像是一种背叛,对律的背叛。
其实如果一开始就是BL设定的话,心里不会这么难受。
哎,完结了,心里有点小失望!
我看过的番剧并不多,因为在喜欢的类型方面比较挑,只要不符合标准的我都不会看。
对运动番不感兴趣,对一集讲一个故事的不喜欢,对严肃情节里带冷笑话的很嫌弃。
细数看过的寥寥几部番剧中,比较喜欢的类型是音乐类番剧。
因为我喜欢摇滚嘛,曾经为了搞清楚音乐类别从源头了解过相关知识,不过现在快要忘光了,但每每提起来还是热血沸腾。
无论是《四月是你的谎言》《NANA》《交响情人梦》(这个看的是剧)《狼少年》(幽草写的小说),都是音乐类的,讲述音乐让彼此成长的故事。
看完这部番剧,我感觉它有着日剧的深度,情感描摹的很细腻。
看到还有电影版,哪天抽空看一下,希望电影别让我失望,但说实话一部番剧太好的话拍成真人只会更差而不会更好。
以两个男主为主角的青春成长故事。
有的番剧会刻意搞噱头,但这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很让人动容,自然互动的感情最让人感动了。
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好,熏因为母亲的离去父亲的经常出差感到孤单,无法融入人群,千则没有依靠一直默默撑起一个家,天台是他的清净之处。
两个人其实有很多相似点,性格都很别扭,但两个人因为对爵士的喜爱走到了一起。
中间有太多细节可说了,只看了一遍无法细说,爵士乐也太棒了吧,能让人感动、热血沸腾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
番剧中感情线有好几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
先来说熏,熏自始至终喜欢律,但由于他的不自信,他的矛盾性格也贯穿始终。
我看着看着曾一度讨厌他,但到后来也慢慢理解他了,家庭造成的别扭性格不是轻易改变的,尤其是在感情方面。
但他从害怕和同学说话,到后来能正常和同学说话,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我最喜欢的是熏坐上去东京火车的时候律在火车外跑,熏跑到另一厢列车去看列车外的律。
特殊之处在哪里呢,这明明是二次元的番剧,我看着此时此刻的场景,想象到了三次元的画面,现实感太强烈了。
千一开始喜欢学姐,但学姐喜欢学长,因此失恋过但最后可以潇洒释怀,他真的是很……嗯怎么说呢,我挺希望现实生活中能认识这样的人。
最后不辞而别从事神父,这一点我感动的是熏曾经对他说过一句“你以后身边一定会有很多的小孩子,你在小孩子面前笑的特别开心”。
所以这部番剧当做bl漫来看也未尝不可,我很吃这种重视对方话语的感情,说明把这个人放在心上。
不过这部番更注重青春成长,所以还是当成soulmate来看比较好。
最印象深刻的两场爵士乐演奏,一场是电吉他坏了熏救场,千也上去同他合奏,演奏完之后千拉着熏的手奔出场外。
再一场是8年后重逢在教堂里被批评一番,他俩像高中生一样奔出了教堂外。
学姐和学长的恋情看起来有些普普通通但还是很触动我,他们两个之间更像救赎,两颗靠近的心,因为勇敢才能最终真的在一起。
我刚刚瞄了一眼知乎好像看到有人说律的人设太过单薄了,但我从她身上也能看出一些东西。
少女的感情总是飘忽不定的,你一开始以为的爱可能是习惯,而后来的习惯却可能是因为爱。
因为青梅竹马所以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千,但后来慢慢地被熏吸引。
说她不敢跟学姐一样勇敢去追喜欢的人,熏去了东京她什么都做不了。
但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何况八年后他们三个人又在教堂见面,这个时候的律剪了短发,难道不是一种改变吗?
其实我一开始以为熏会上前抱住熏,但剧情没有这么安排我还挺欣慰的,八年大家都成熟了,不会冲动了,但一切才刚刚开始。
最后一集还是蛮唏嘘的,之前让千帮忙的摇滚乐队八年后成了著名的爵士乐队,影响来自于熏和千,然而曾经在学校轰动的熏千爵士组合自从千走了后熏再也没谈过钢琴。
但总有人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大多数人都湮没于尘世中(我指的是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比如熏做了医生,千当了神父,但好像也不错,什么选择都很好。
有一些词汇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某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并不因为不可言说而不存在,比如音乐,或更恰当的例子,musical。
音乐究竟是个名词还是个形容词?
《一一》里,NJ对言语不通的日本人形容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感情——就是在爱上她以后,回家听老爸的那些古典音乐,一刹那听懂了。
日本人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she is your music"。
我从来没有对音乐有过这样的顿悟。
我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从未学过音乐而缺憾,然而我甚至不能描摹、穿凿、召唤那具体的缺憾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这一生也必定歆羡懂得音乐的人,甚至只是会弹奏乐器的人也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坂道上的阿波罗》的故事梗概乍看只是简单的青春片,用音乐点缀爱情、友情的发展,或反之亦然。
但其叙事的踏实与以复古为名的想要包容更广大社会现实的尝试,实在是轻讽不屑“青春歌舞片”。
我们只有一位叙事者,就是熏,几乎所有和千太郎、律子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从熏的眼睛中看到。
唯有同淳一、百合香相关的那些片段,作者切换到了上帝视角。
年轻男人作为叙事者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事,因为他们自大又脆弱,会把笔墨花在和自己最相关的事情上来证明自己最重要。
但熏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他袒露自己的嫉妒、敏感、矛盾,又接受同伴的安慰、付出和逃离。
也正因如此,看似五角恋的人物关系才没有往狗血的方向发展下去,在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明确后,律子的摇摆也并没有给熏和千太郎带来太多痛苦。
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如何去认知律子同熏以及千太郎同熏的关系。
尽管在镜头中,多有他们三人同时出现的镜头,但作者是有偏爱的,这偏爱就是用声音去强化千太郎和熏的羁绊——体育馆中的救场吸引全校同学陆陆续续地来观摩,结尾教堂的管风琴架子鼓乱炖引得孤儿们欢跳鼓舞。
也有律子为二人文化祭的表演作人声伴奏的片段,但那是大量的转场和切镜,算不得过于认真地正面描写。
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将律子和熏,以及千太郎和熏的关系理解为排他的,是某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是他最善待人物的地方。
坂道是学校,是现实,是长而无奈但终会结束的年少时光。
阿波罗是神话,是梦想,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对着太阳射出的金色箭簇。
阿波罗也司掌音乐,但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所负的要职实在太多——音乐、诗歌、预言、射箭……最为矛盾且迷人的是他既拥有治愈的力量,同时又给人降下瘟疫。
这和千太郎的形象具有某种同源性——他暴戾而骄傲,迟钝却善感——反而让千太郎和本篇着力的宗教线索格格不入。
这种混乱是简单的基督教线索无法消化的。
片子的最后千太郎归顺于主,以某种“自救”的方式避居海岛,但千太郎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耶稣之子。
他的身份确乎是某种原罪——日本人的母亲爱上驻军冲绳的美国大兵,却被对方抛弃;他之所以能成功用暴力掩饰内心不安、大喇喇地成长起来,靠的却是“罪人”父亲赋予他的体格和气魄。
出生在圣诞节并不足以说明千太郎是神选的,无论是熏,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让千太郎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不像我们路西法大人就会发主动技能:I am the chosen one)。
他的失踪和他与熏的重逢,或更归纳地说,作者所刻画的千太郎的救赎,是想要达到“爵士般自由的圣歌”的感觉,但这种对基督教精神的把握的偏离,却让千太郎的选择显得莫名其妙,从而大大弱化了他的痛苦。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爵士往往是痛苦的人弹奏的最好,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他们明晓自己无法归顺人群。
千太郎在民族身份上就是个“外人”,也不用说他在母亲改嫁后的家庭中,不知道怎么扮演一个儿子。
和千这样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应,熏和律子的家庭都没有母亲,熏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对爱的极度渴望和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极度萧索溃烂在他富裕、优雅、聪慧的外表下。
(事实上,我觉得此片用熏作为叙事者是也有天然的缺陷,因为作者的风格势必让熏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好人,他的性格本来可以没有这么平和、让人喜爱甚或心疼的。
)律子的父亲一个人带大女儿,开一家小小的唱片店,在其他人眼中是不苟言笑、人生了无乐趣。
淳一的异见身份表现得最明白。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演奏音乐若是取悦他人,则法乎最下,若是消弭悲哀,则法乎其中,若是取悦自我乃至忘乎所以,则法乎其上。
片里好几次浓墨重彩的音乐戏,都是以”斗技“开篇,但在演奏者忘记外界、专注自我中升华沸腾。
中规中矩的桥段,仍然完成得真实且磊落。
另外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此片与《混沌武士》的互文性,一女二男的组合,gay里gay气的两个男主,混沌的结尾是分别,阿波罗的结尾则是相逢。
但看混沌的时间太长,已经记不清了。
就留待以后再写吧。
超级抽象五角恋修罗场。
“坂道上的阿波罗”这个标题藏着双重隐喻:既是音乐之神对小镇的垂青,也是所有失恋者自我救赎的寓言。
薰与千太郎的相遇像伯牙子期绝弦的爵士版——一个是被迫转学的优等生,一个是用暴力掩饰孤独的鼓手,他们用教堂地下室的钢琴与架子鼓对话,爵士乐的音符如同以往一样砸碎了阶级与种族的栅栏。
当薰用一段布鲁斯独奏砸碎礼堂玻璃时,你会听见自由最本真的声音——它不是完美的和谐,而是错拍的鼓点、跑调的高音、以及即兴中那些不讲道理的绚烂错误。
重看薰与千太郎的屋顶合奏戏,突然明白坂道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曲折的苦难,而是爵士乐谱上的升降记号。
那些被种族偏见、阶级差异、单向暗恋绊倒的年轻人,最终都在即兴演奏中找到了平衡点。
就像深堀百合香调色盘上混作一团的颜料,最初是混沌的灰,却在某个和弦炸裂的瞬间,突然折射出普鲁士蓝与落日金的光谱。
只可惜本作是漫画改编,我起初以为是渡边信一郎原创作品来看的。
看完了,只能给4星,不得不说渡边这次很多地方煽情煽的有点儿过,唉,你说你不去再把混沌武士搞上几集来弄个毛少女漫画啊!!!
老泪纵横中TTATT狗血少女漫剧情什么的,快进就好了╮( ̄▽ ̄")╭ 把演奏部分单挑出来都可以给10星了,学园祭和最后一话的教堂合奏高能到开挂了,真的哭了啊!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完全没快进,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两集是渡边大神的分镜,啊。。。
各方面都还好,要命的是原著偏弱,还删了好多亲情戏。OP和ED真是大大加分!
这恐怖的人设。。习惯的不能。。。救命啊~~~~~为啥豆瓣给这么多星?
救命
无聊 应该说有点恶心
最是那阳光下的一握爪~~惹得百花报春晓罒ω罒
jazz真的不是我的菜_(:з」∠)_ / 19.6 真香
不要以为加个女主就不是基片
怎么会基情无限= =?坂道之于爵士乐,就如BECK之于摇滚乐。但更爱BECK的画风。
角色都出来后,剧情这么走,基本上都知道,很失望
碉堡了!!!!!!!真爱!!!!!!!!!!!!
曲包在手,天下我有
对音乐的执着 被Jazz所束缚的灵魂 对友谊的忠贞不渝
剧情节奏越走越奇怪的感觉
虽然对JAZZ也喜欢,但是实在不喜欢故事和画面。。。画面是除了背景之外人物画得全都很粗糙~~大概对于某年代的人JAZZ就像今天的摇滚一样惹人,可是JAZZ在当年应该不是这么小众的东西吧= =
明明主题是宣扬「青春,恋爱,友情,未来」,大概出于那早就花光的经费,把集数也是缩短得让人难以看清人物感情线走向,每看一集都是漏看一集的节奏,甚至发展变成一部基片,说里面都是异性恋就那结局说出来根本没人信
推荐1-7集 后面实在太狗血…连Jazz的皮都不剩什么 人也很崩
披了音樂皮的肥皂劇……作畫和配音都成了粉飾實在可惜。不清楚系統構成是怎麼重組劇情的,但是在情節與人物都無絲毫感染力的情況下只顯得浮誇矯情和累贅,這種裝腔作勢還是省省吧
不良學生長大都會變佛嗎/我恨自己迷信渡邊 這也太無語了 為什麼是一個他愛他他愛他他愛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