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木马转起来的时候终于泪奔,被那个时候男主终于看见并接受自己真实的感受所打动。
一路剧情随着情绪的表达来演绎,突遇变故后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经过拆解给自己解答和爆破式发泄情绪,慢慢找回自己。
并发现自己在妻子在世时并没有真正管关心过她,也没有关心生活和婚姻,最终在车内看到之前嫌弃的妻子留下的便条,终于哭了出来,后来找到岳父也提到“我们爱过,但我没有好好经营”,说明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并使情绪终于变回正常,为纪念妻子修好了旋转木马,这是他认为能为妻子做的事。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中间不断有他看电视入睡的镜头,可刚开始并没有给电视节目特写,只是让人注意到男主睡前老是毫无情绪的看同一个电视节目。
直到后面情绪渐渐平稳,找到解答找自己之后,给电视节目特写,是猴子互相逮虱子,在水中互相趴着依偎着。
我觉得这直接表达男主失去妻子后,想念两人在一起的样子,甚至羡慕猴子互相依偎。
降E大调夜曲。
一开场的直觉就是,哎哟,有意思。
若要把这部电影背后的涵义文字化,大概可以加入许多文艺空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和词藻,而让-马克瓦雷却成功地还原这些难以言明的情感,不压抑,不造作。
尽管讲述的这种情感不太像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却不让人抗拒,反而让人觉得它存在有理。
一个车祸中丧妻的男人,却没有丝毫悲伤,他的结论是自己不爱妻子。
可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我的感觉,确定,它对我们是百分百的忠诚。
挤不出眼泪的男主角,却转身变成个话痨,借着一封封投诉信回顾和妻子的故事,语气平淡不悲伤,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听起来有点像当初的自己,拼命否认自己对前任的爱,又无时无刻,都会和别人说起他,却又要极力撇清自己和他的关系。
“真的,我不是因为想他,或是爱他,才不是,我只是恰好有些关于他的事值得分享。
”Davis口口声声说他不爱妻子,却总在充满雾气的浴室里幻看到妻子的身影。
在妻子生前最爱的海边,脑海中回闪的也是妻子的身影。
甚至躺在沙发上发呆时,也是想起了妻子日常的温柔与趣逗。
可这些回忆的时刻,都是那么地安静发生,没有背景音乐,一帧帧画面就随着Davis眼睛一开一合地转换。
餐牌上的德国咸猪手,他在的话一定会点这个;宜家的地毯,他在的话一定会说这个不错,尽管我会反对说那只是个藏满微生物而没有任何实际效用的东西;遇到那些让人暴跳如雷的事情,他在的话,一定会用另一种方式应对……“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有什么好悲哀。
”男友L说,爱就是从想念开始的啊。
是吗?
不是吗。
“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
”“那为什么要和她结婚呢。
”“easy,simple”“如果不爱这个人,为什么要和他一起那么久呢?
”“因为他对我极好。
”因为这个人handy。
有次和W聊天,他说人其实是一种很自大,自我的生物,以为在天地之间唯我独尊,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极力寻求答案,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就会慌张,焦虑。
为什么我们爱上这个人,为什么我们是要和这个人在一起。
也许我们能给出一百个答案,但这个提问本身真的可解吗?
想起很久之前看节目,有人问于丹为什么喜欢听周杰伦的歌,于丹说,我可以告诉你原因,但我告诉你的所有原因都不是真的。
有些东西一说出来,味道就变了。
道可道,非常道。
“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Repairing the human heart, is like repairing an automobile. Just examine everything. Then you can put it all back together.” 知道为什么去公立医院看病做的身体体检都不额外收费么。
因为这些体检是为了协助医生的诊断,而并不是都是必须的。
如果有神医能一眼望出症结所在,又何必有这些繁琐的检查。
正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我们才要逐一排查。
虽然男主角表面过着与平常无异的生活,但他开始留心那些从前不曾多关注的生活,滴水的冰箱,闪烁的灯泡,吱吱作响的厕所门。
他又开始想知道每一个事物是怎么运作的,全新的咖啡机,陈年的橱钟。
从有问题的,到没问题的,生活里的所有东西他都想把他们给拆了。
当别人羡慕他的住宅,他却说这只是他失败的婚姻里虚有其表的外壳。
他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只好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把这些东西都毁掉。
不破不立。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妻子的一个小秘密。
他反而好像终于释怀了。
破而后立。
他无法响应妻子的爱,因为这份爱对他来说是overwhelming的,在施与受中失衡。
又想起《不幸的松子的一生》里的话“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获得了什么,而是看他贡献了什么。
”Davis最后哭着对岳父说,我是爱她的,我还想为她做点什么。
他的感情终于找到了对应的出口。
海边的旋转木马,暖暖的一幕。
最后的最后,思前想后,我还想多说一句。
即使我知道,多说了会影响这篇东西的整体性,但不说,又影响了我思维的整体性。
电影里多次出现男主角起床的时间是早上五点半,在最后一幕,显示的却是七点半。
难道这是一个无聊的镜头吗,太天真了少年!
其实吧,导演分明是在批判万恶的资本主义为了牟取利益,不惜牺牲睡眠时间,而使血肉之人变成智能机器。
强调的是论睡眠对感知能力的重要性——缺少睡眠,是会让人变得麻木的。
其实这才是整部电影的重点。
不然,你真觉得男主角的心是被个gypsy moth吃了?
珍惜睡眠,珍爱眼前人。
完。
7.5/10开篇说几句题外话,几个月前大家还在调侃小李,无数次提名小金人,无数次陪跑,似乎这个梗真的会变成“万年梗”,不过,最终段子手们失望了,凭借《荒野猎人》拿到奥斯卡后,陪跑了近20年的小李终于首次捧得小金人,而他拿到这个奖项的年龄为41岁,不算最年轻的,当然,在奥斯卡历史上更不算是老的...说完题外话,回到这部片的男主角--杰克·吉伦哈尔身上,大部分观众对他的熟悉应该开始于十多年前的《后天》,以及之后的成名之作《断背山》,当然,可能也有人对其更早的作品比较了解,如《十月的天空》、《死亡的幻觉》等,但是,不可否认,真正让JJ跻身好莱坞银幕一线的还是前两部作品。
《断背山》后,JJ几乎以每年1部-2部的作品,有条不紊的开拓自己的演艺生涯,翻阅他的作品履历不难发现,JJ主演的电影在豆瓣上大部分评分都在7+,有近一半的评价达到8分左右,包括最开始的《后天》、《断背山》、《兄弟》、《源代码》、《囚徒》、《夜行者》,再到这部《破碎人生》,几乎没有出现过观众眼中所谓的烂片,而且,这些影片绝大部分都属于非商业片,这一点,就和上面提到的Leonardo十分相似;好比这部《破碎人生》,在看到片名与剧照之后依旧是透露着一股清新的文艺之风,没有丝毫商业气息,或许媒体的评价并不那么高,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绝对合格甚至接近优秀的艺术片。
谈这部电影前,觉得有必要说说本片的导演,让-马克·瓦雷,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可能甚至不如一些好莱坞二线商业片导演出名,但是提到他前面拍的两部作品,可能你就不会陌生,分别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及《涉足荒野》,两部片都曾参与过当年的奥斯卡奖项角逐,并且一部《达拉斯》同时产出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以及男配,除了演员的天赋异禀,我想,这与导演的功力也是分不开的吧,以至于看到评论里有人说这个导演的实力不行,我就有一股上去给他一巴掌的冲动...因此对于这位导演的电影,我仍旧是怀着敬意的,毕竟这仍是一位靠着作品说话的导演。
<图片4>说回这部片,其实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男主(JJ)在车祸后失去爱妻,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一时无法接受,一边想着能够让生活重回正常轨道,一边对亡妻的离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遣,只好“看见什么就拆”,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结识了女主(娜奥米),两人互相闯入对方的生活,并因为女主的儿子而产生一种高于友情又有别于爱情的特殊情愫...<图片3>片中有一支很好玩的线索,就是JJ和小男孩(人设是个小gay)之间的戏份,从一开始两人的爱理不理,到共同打手枪(嗯),再到一起抡锤砸房,两人的感情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可以说是因为娜奥米使两人结识,但在我看来,可能这两个角色更像是导演埋伏在片中的一个隐喻,首先,JJ是不被人理解的,无论是与亡妻的父母,还是与生活中的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他不懂得表达,无法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此也易造成别人的误解,而小男孩这一形象从刚登场时,同样是“异类”般的存在,穿着打扮奇异(异装癖、抹指甲油、打耳洞、擦口红等),以及躲在孤僻的高处观察、在房间里独舞等等,都显示出这个小男孩与JJ有着极其相近的人格,当两个人格相近的人走到一起时,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如果你观看时有心就会发现,最后有一段剪辑很有意思,儿子被打以及JJ被打,导演将这两件事平行剪辑在一起,再一次证明了两人间的映射,即性格相似、命运相似,从小男孩的身上映照出JJ的童年(片中也有一段回忆JJ的童年),同时从JJ身上又能看到小男孩的影子,两人间的感情才由此更显弥足珍贵;与此相比,妈妈与儿子的这条线就似乎弱掉不少,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吧,最后娜奥米的哭戏总显突兀,感情爆发的过度突然,这也是导演在之前的铺垫中过少涉及母子二人间的感情所造成的。
<图片1>我必须要说,编剧给男主角设定这样一个人格特点,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从片名《破碎人生》(英文片名Demolition直译为拆除、破坏)就可以看出,当生活出现裂缝和挫折时,男主无处倾诉,只得到处拆除物品来发泄,无论是办公室电脑、厕所门、灯具,甚至是自己所住的公寓,都在破坏的范围之内,其实男主并非不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只因无人倾诉,其实片中多次出现男主抽泣的画面,以及他向售卖机公司的陌生人倾诉,都能看出,他并非人格有缺陷只是身边少一个“知己”,娜奥米此时的出现就正好填补这一空白。
<图片2>另外,本片的剪辑和配乐也比较有特点,在这里也不想再赘述。
想继续说说本片的男主杰克·吉伦哈尔,纵观好莱坞如此多的男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能坚持每年以一种并不算高产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中,并且几乎从不接演商业片(如果硬要算,可能去年的《绝命海拔》勉强算一部),并且能为了演戏努力尝试不同角色,最先的《断背山》,前年的《夜行者》,以及去年的《铁拳》等,每一个角色都跨度极大,对这样的演员,我是怀着敬意的,作为80后,JJ应该毫无异议的可以宣称自己是好莱坞新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去年小雀斑拿了小金人,成为史上第一位80后奥斯卡影帝,如果能保持下去,我想JJ也不远了,距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是《断背山》的男配提名,之后多次提名金球奖,其实努力是必定会有回报的,只是时间问题吧,就如小李一样,早晚会拿,况且,在奥斯卡影帝行列中,小李已经够年轻的了...加油吧,JJ...
正处于失恋期,又在假期,百无聊赖又或者说是不想做别的事情了,于是开始刷各种剧和片子。
一直都不敢看爱情片,害怕想起那种感觉。
《破碎人生》却是一部好片子,让我窥视他的内心,反省自己的内心。
Pay no attention ,是我对他最常说的话。
你没有办法叫醒装睡的人,你也没法让你一个不在意的人在意起来。
care 或者是不care,我都无力改变。
在片子里看到的更多是他,其实也应该看到那个死去人。
那些无处不在的字条、井井有条的家、回忆里的笑容、帮你捏脚、靠着你的肩膀满足的笑、爱慕的眼神,你都知道这个女人爱着你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爱她了呢?
我也一直困惑着,从来没有停止过爱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你了呢,从发现你失神的眼睛开始吗,从一点一点的忘记关注我开始吗,从那个勉强的笑开始的吗。
少了你的我,幸运地痛苦着,勉强地哭着,释然和不释然你都切断联系了不是吗。
少了我的你呢,失神了吗,心缺口了吗,比起痛苦,不爱了的人,更多的是迷惘吧,像男主角一样,记忆中的样子都是会闪现的,摇摇头,摇过那个画面吧。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我的关怀,许是太妥帖,也太紧密了吧。
然而我还会爱的,爱上下一个人,像爱你一样爱他,绝不轻易放弃爱一个人的感觉。
心脏,一定要是完整的一块呀。
整部片 我认为是以主角的两个转变组成,第一个转变,就是亡妻之后的放荡生活 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就是 ,主角带着耳机,走在街上,像是旁若无人一样,跳起舞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跳华尔兹一样优美和愉悦。
这种毫无在意别人的看法,坦然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态度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态度,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真的是太累了!
第二个转变,他看到一些场景,一些在一起玩过的地方,就不自觉的想起自己与妻子一起快乐的生活,再想起自己旁边已无人陪伴。
这样的转变谁能不难受?
主角在电影中段把自己的一切东西都破坏了,但是也因为这一次疯狂的破坏成为了主角情感的转折。
这部电影名字 Demolition 原意就是 破坏的意思。
没有破坏哪里来的重建,这个词也表达出主角的关系,需要把之前的生活,情感都要抛开,重新以不同的角度体验生活,对待他人。
虽说破坏不好,但是重建之后的效果将会更好,而不是糜烂于破烂的生活里卧着。
从一开始 努力想为自己已过世的妻子流下眼泪,到最后自己却不自觉的落泪。
这让我想起到之前看到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最近非常疲惫,想看一些主角也很疲惫的电影,于是找到了这部影片,主演是吉伦哈尔,是我为数不多认识的外国演员,而且对他印象很好,像香港的梁朝伟,日本的染谷将太,那就决定在这个下午看这部影片。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并不是叙事和结构上有什么硬伤,而是杰克,我忍受不了在妻子去世不久,他就找到了另一个女人,不论怎样去理解,我都接受不了这样的设定。
因为我知道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做,准备的说是我做不到。
我发现了我和杰克并不是同一种人,我无法从他这里获得共鸣,去从身体外去观察自己的疲惫。
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穷其一生寻找的,都是另一个自己,找到另一个自己,就不会孤独,因为自己将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更大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
并且,观察另一个自己能获得延长生命的体验。
我没能从影片里看见另一个自己,所以实在看不下去了。
再次重申,并不是影片不够好,而是我无法获得共鸣。
延伸到生活里,我找到了每天疲惫至极的原因,因为我在周围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我无法从周围获取感动,也无法认同,我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像是鱼扔上了天空,鸟沉入了海底。
Phil说,你不正常。
哪里不正常呢?
有些人就是这样,好像经常不在状态。
游离在世界之外。
这种游离感带来了什么呢?
对爱的感知有多慢,悲伤感来的就有多慢。
迟来的伤痛有多剧烈,爱就有多剧烈。
啊,是个笨蛋罢了。
有些什么隐藏在波澜不惊的日常下。
像冬天冰封的湖面下流动的水。
某天意外来了,湖面有了个裂痕。
你说,不该是这样。
于是一锤又一锤把它敲碎。
当你发觉了湖的真实面貌时,春天也随之而来了。
谢谢Chris。
当「我」和你一起时,我从我的世界里完全抽离。
当我沉浸在新的世界时,我意识到,什么是真实。
PS. 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起在真实与悲切的大道上并驾齐驱。
不推荐一起观看,可能会崩溃。
PSS. 剧本里,心理医生给Davis讲诊断结果时Davis臆想Gypsy moths把自己的心脏吃掉了一块,那里简直是神来之笔!
体现了Davis的游离感与不正常,还照应了Davis前面提到的Metaphor。
一部相当真实的电影,一个相当真实的男主。
只可惜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发生的几率并不是很大。
大多数靠老婆上位为岳父工作的成功女婿也就只能这样装作麻木其实是窝囊地度过一生。
只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更加”简单“而男主又有这个条件-老婆觉得他性感,所以不要似乎根本就不合适,因为已经送到自己嘴边。
然而这就是在靠脸吃饭了。
而作为一个高智商的人,你的生活本质上是在靠脸吃饭应该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选择这样的人生,就是放弃了做真实的自己的机会。
除了老婆死了。
电影里的男主就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可以重新做回真实的自己了,至少他会开始努力寻找,而不是继续麻木下去。
在他“努力”的过程中,他周围的所有人尤其是他的岳父都是很不适应的,岳父已经可以说是怒不可遏,因为他并不关心男主究竟是什么样子,他的女儿死了,他认为他的女婿可以悲伤过度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但是最好不要精神分裂。
男主就只能和“工人阶级”做朋友了。
一个有着14岁同志儿子的母亲。
电影里刻画了许多男主与小男孩共同度过快乐时光的画面。
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男孩究竟是怎么看待这个怪叔叔的,以及如果他爱上这个“大叔”会怎么办。
电影并没有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小男孩有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是究竟能不能承认自己是gay(在14岁的年纪),而他从男主这里得到了力量,就是真实做自己的力量。
之后他得到的是一顿把自己送进医院的暴打,和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他一只眼睛已经被打得严重变形的脸上,似乎看到了一种自豪和满足的微笑。
(想起了电影Young Adult, 里面被误认为是gay的男人被一群人用棍子打折了一条腿,终身都要靠拐杖行走)但是做真实的自己是有代价的,男主最终选择了和岳父达成“谅解”,而不是继续“发疯”。
因为看到了老婆在和自己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可能内心稍微“平衡”了一些。
知道了自己的麻木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内心也许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否则很难解释他如何能够和岳父“和好”。
在火车上,男主对每天都能遇到的工人阶级的保安坦诚自己是从事金融行业的精英而不是“卖床垫的”这个事实之后,又坦白了“我不爱自己的老婆。
”之后工人阶级问他对此有什么感受。
他拉下了让火车紧急刹车的刹闸,之后两个工作人员“审问”他(可能在中国是要以“妨害治安罪”被拘留),在得知“他的妻子刚刚去世”之后,似乎就明白了一切。
而男主究竟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我认为是男主想要让自己一直以来这样的生活停下,紧急刹车。
另一个启示是,可能想要获得真正的“改变”,生活中需要有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人去世。
毕竟,改变自己是如此的困难,以致需要用别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也对,只有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才能建立新的平衡,否则为什么要改变呢?
真实的做自己然后被世界所接纳,可能就是每个人的终极理想吧。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上周复习的《时空恋旅人》人生没有什么正确答案,每一秒钟的经历都是我们的至宝每天都应该做一些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任何沙盘游戏都是对真实世界的拙劣模仿就像电影里,一封向自动贩卖机公司发泄情绪的投诉邮件,让一个中年妇女勇敢面对自己并不真正爱着交往中的男友的事实独立面对生活,让为自己的性取向困扰的中学生能直面自己的性取向一样如果高考的时候我不会做的那几道选择题全都猜对了又或者猜对了,我现在可能已经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国家。
过着现在的我完全不能想象的人生如果那些让我们夜不能寐的现实也只是连续的偶然发生的结果,那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感恩并且享受每一个当下。
明天早上去哪一家店吃早饭这个选择都非常有可能偶然给我接下来几十年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方向。
我真的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见万花筒的兴奋。
现在我对人生有一点感动
耳、平、欹
自我牺牲
5
栱头分瓣
琴面昂
你的状态让我惶恐 也许是我们都还没有做好迎接一个生命的准备
无法预料最后一天悄然而至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结尾太阳光,以我的心境看,是败笔。
好拧巴,一个拒绝承认爱过,一个爱着但是出轨了
Jake究竟是怎么做到颜值和演技一直在线并且选片不失手的!!!听音乐在街上乱舞的桥段简直了!!!非常特别的治愈系故事,最深的伤痛往往不可名状,最大的释怀反而是放声哭泣。@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很喜欢这一场的观众 都是愿意看完演职人员表再离开的人
难看
目前今年最佳
对一例城市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丧妻与拆一切是明,高度繁忙导致的麻木在暗。进入其他身份、他人生活,回归孩性,心灵才可以恢复知觉。感谢死亡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生命的质感而在场,否则麻木将终其一生。克制的闪回剪辑与变焦、留白对于回忆的表现恰到好处。唯一槽点只能说是娜奥米的作气质。
它动人的地方在于:出场即死的女主在散碎的回忆里静静爱他那么深,而她已回不来了;它有趣的地方在于:男主歇斯底里地释放自我的过程;糯米扮演了一个温柔的倾听者,一个朋友,没有fuck的成分掺杂其中,这显得很奇怪但如果不这样最后的救赎会显得无力。
To fix something you have to break something first. 最近压力太大了,坐在这几天每天早上过来test,和后天毕设要放的同一个厅,同一块荧幕,几乎从头哭到尾,没想到这部电影这么好,也可能是我客观不了,因为我已经对这块荧幕产生了感情.
因为人生的不同,每个人对待亲人逝去的态度都会不同,只不过这部电影除了讲述了混乱的家庭关系,漫无目的的生活,收集了满满负能量外,也没做什么更多的了。
前半段的倾诉还有那么点意思,后半段是什么鬼。。5/10
JJ已经从曾经的稚嫩男孩成长为能够轻松撑起一部文艺片的优秀演员,喜欢他和片中小男孩的戏份,相反,娜奥米与儿子的线反而不那么出色。男主失妻后“看啥拆啥”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这么大一个房子就这样砸了真的好吗...JJ近些年角色都很悲情,真是好莱坞80后的演艺界良心啊,这样下去小金人不会太远
在“批评家们”的眼中,上流社会是麻木而虚伪的,底层民众是粗燥无脑以及嫉妒的。只一层就够了,不要过残酷而真实
这么烂的剧本,也是难为吉伦哈尔了。。又演精神病
风格杂糅,套路太多,杰克还是那么帅,娜奥米沃茨近几年老得太快了…
杰克接片很有品味,而且演技一直上线,太难得,影片就是鸡汤励志型的故事,疗伤治愈系,把麻木人生推倒重建,让裂缝裂变至破碎,将内心藩篱逐渐拆除,才能容易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坚强是脆弱,是幸福满溢还是一无所有,都很庆幸回归原初,那些人和事带给我们难以名状的苦痛,都将随着时间释然愈合
没有get
居然想起《盗墓笔记》那句“拆就是为了复原,复原就是为了拆”…
为什么守着死去爱人的这种意境越来越不被人重视 到处都是重新开始这些戏码……看来人都是很怕孤独啊。真心不觉得杰克吉伦哈尔帅啊
Jake又演了一回神经质,富人们的忧郁心啊......
又是我初中爱看的那种self-involved人类抱团取暖治愈片。后疫情时代这类片子少了很多矫饰和想当然,总体来说还是个有点过时的类型。Watts的角色也太高开低走了,居然这么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