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已有一周,还是补个简略的剧评。
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脉络总要理清楚,形势背景,决定参战,入朝后的战术展开,敌方反应,第一……第五次战役,战局和大形势的变化。
剧本很出色,信息密集,又没丝毫混乱,每晚两集都是聚精会神。
有时看完一集恍惚是第二集结束了,可见信息量充实。
这部剧拍摄了100天,同时五个组在拍。
摄制量算可观。
全剧只引用了很少的《北纬三十八度》片段,大部分都是自己拍摄。
(而前些年《彭德怀元帅》的朝战部分,战役场面和美军情节几乎都剪自《抗美援朝》和《北纬三十八度》,当时也是这两部作品大量片段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仅从这些片段来讲,无论是场面气势,还是情感冲击,《抗》和《北》应该都是精品巨作。
至今不能解禁,很遗憾。
) 拍摄季节上选择的比较合适,由初秋入冬,大部分情节的季节背景都能实现。
兼具天时人和,剧组在杀青前10天坚持等到了大雪,完成了所有雪景的拍摄。
11月底微博流传一个短视频,说是当年美军摄制的长津湖志愿军冰雕连记录影像,很多人转发,后来被辟谣其实是《跨》的片花,加了个风格化滤镜。
其实从侧面也反映出拍摄效果很不错。
虽然从我判断,拍摄时应该也就-15℃左右。
但比起16年《三八线》的相关情节呈现,实在好太多了。
《三》反季节拍摄,稀疏的雪景都是假的,把战士化妆成冰雕(冰也很假),说话的战士连哈气都没有,你让观众怎么带入呢。
《彭》里应该是剪自《北纬三十八度》:朝鲜乡亲给阵地战士送去棉被棉衣,却发现战士都冻死在阵地,那个场面情感冲击力是太强了,一下子就要掉眼泪。
正在拍摄的《长津湖》,相关情节呈现应该也会不错。
对于战场惨烈的描绘,限于电视剧尺度。
《跨》也基本是正常表现。
若去翻看老兵采访战地记录等。
朝鲜战争战场只能用人间地狱形容。
电影尺度应该会大些。
战斗戏拍得还是很不错,气氛渲染得好,比如对美军秋季攻势里的反坦克劈入战,拍得感觉隐约有大片相。
虽然个别模型爆破时有点穿帮明显。
《跨》的配乐也很优秀,或忧伤,或疑云叵测,又或温情,很有岁月峥嵘的感觉。
该剧选角很厉害。
全剧登场人物众多,从志司各位高级指挥,到各军、师指挥官,再到各基层指战员,战斗英雄,朝鲜联合国军将领战士,演员选得大多很好,气质演技都很对。
尤其还是疫情期间,找这么多外籍演员想来不易。
国内后方领导人还是几位老牌特型,最赞叹的是唐国强老师,觉得越发功力深厚。
许多情节他都演过多遍了,却感觉情感更加入深,更细微。
得知毛岸英牺牲的几场戏,当时就把人看泪崩了。
彭德怀由丁勇岱饰演,当时得知时,觉得丁这个外貌相差还是有点大,身高倒是比较符合。
结果后来看到一张志司军以上干部合影的剧照。
当时就惊叹,彭总的神已经出来了,丁老师不愧实力戏骨。
毛岸英牺牲后失控的悔恨哭喊,180师被围时的心急悲切,还是平日的亲和、发怒,运筹帷幄各种瞬间,这位志愿军司令鲜活起来。
志司里面其他如洪学智,由之前演过传记剧的姚刚老师饰演。
有限戏份发挥得仍很不错。
可惜《战将》的徐洪浩没能来演韩先楚,当然王挺演得也不错,而且看到他紧接着在《大决战》又演一次。
是要和旋风司令挂钩啦。
作战科长赵如迪,用了化名的一个人物。
刘旭演技比较突出,而且感觉导演故意设置了他和毛岸英的一些微妙的关联瞬间。
毛岸英,我是很喟叹的,想起就觉得难过。
此番吴健饰演,演得挺动情的。
我觉得感染力挺强。
但其实到现在没有我太满意的毛岸英影视形象。
感觉首先就是外型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特别接近的。
虽然特型概念早已开始淡化了。
但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外型像,共情就能出来九分。
只是演的话感染力是有限的。
中层将领里戏份最多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三十八军梁兴初了。
虽然看赵波说话努力呲出门牙我有点想笑,但对于中层将领刻画用力点的演技是必要的。
赵波这次真的把这位将军演活了。
美军指挥官里李奇微演得很有气场,很受好评。
麦克阿瑟演员太单薄些,也太年轻。
韩军的白善烨有几次出场,演员气质很好,很起范儿。
该剧小人物剧情线不是很重,感觉陆乘风这个角色不错,也算冷枪冷炮运动的一个缩影。
尤其还设置一位给弟弟报仇主动服役的美军狙击手。
对狙戏比较精彩。
作为一部历史剧,《跨》做到很高程度的公正实事求是。
没有诲败言胜。
客观表现了砥平里的失利,对第五次战役中180师悲剧进行反思等等。
该剧40集,有详有略吧,不过战争后期的展现明显仓促。
抗美援朝战争所涉及的国内领导决策,朝鲜志司指挥,一线沙场,谈判桌,后援补给运输,国内支援运动,入朝文艺慰问(可以找常远演他的大爷爷常宝堃烈士),战斗英雄故事,双方战俘处境。
这些都值得大书特书。
40集篇幅显然无法囊括。
看到有人讲抗美援朝题材是一片蓝海,这个题材刚刚解禁,的确可以有更多期待。
这两年拍了很多关于志愿军的影视作品,这部电视剧算是质量不错的。
关于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可以套用周总理的那句名言,“it’s too early to tell!
” 但是,如果从战术角度考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证那么落后的情况下,举中华全民族之力,能和经历了二战洗礼的美国军队周旋3年,也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
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最终没有被美国人打垮,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确是胜利了。
这部电视剧以志愿军为主轴,全景展现了“五次战役”的过程。
中共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名将都陆续登场,参与了这场战争。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视剧也并没有把美军拍的一无是处(至少没有出现手撕鬼子的片段),并且对国民党投诚部队在战斗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比如,曾泽生的第50军的汉江之战。
几场著名的战斗也拍的不错,比如傅崇碧指挥63军打的铁原阻击战。
唯一的缺点是,伟大领袖、总理和彭总的饰演者经常有出戏的感觉。
陈赓的表演也过于模式化了。
近两年来,大量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陆续上线,这着实让我等这些国产剧迷十分开心,一大批如《觉醒年代》《大决战》《功勋》《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正剧制作精良,取材严谨,还原历史真实,为渴望了解新中国现代史的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的影音窗口。
其实一直都有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建国之前的中国积贫积弱,整个近代史就是一部由中国人民血泪书写的屈辱史,为什么随便哪个外国侵略者在国门前架起几门大炮就敢来蹂躏我泱泱中华,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可为什么立国之初的新中国就敢于四面出击,东抗美国、南击印度、北拒苏俄、西惩越南,先后与联合国五常(其余四常)均逐一对阵,以一场场立国之战扬我国威,将我华夏民族强大的战斗基因向世界充分展示,一扫中国人近代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百年之耻。
那么是谁将原本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一心,给予国人共同抵抗外侮的强大力量,是谁为我们战士们注入不怕牺牲、军民一心的强大军魂?
《跨过鸭绿江》这部作品就在抗美援朝战场为上述这个问题作出了优秀的诠释。
第三次战役中,我军成功占领汉城后,为挽回政治上的失败,美军集中优势兵力希望再次夺回汉城。
在此背景下,我军为迟滞美军攻势的汉江阻击战正式打响,而负责担任汉江南岸正面防守任务的就是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
其中50军是一支在解放战争中成建制起义的部队,其在国军序列时番号为第60军,因该军是以滇军为骨干的地方杂牌军,爹不亲娘更不爱,长期因装备差战斗力弱被戏谑为60熊。
可昔日的60熊到了朝鲜战场突然变就成了50凶,50军不仅是第一个成功攻占汉城的部队,还首次成建制歼灭了英军皇家坦克营,炸毁其27辆坦克、装甲车。
在汉江阻击战中,50军的防御阵地位于最西线,背临汉江,基本无险可守,在美军立体饱和炮火打击和装甲集群冲锋下,50军始终顽强坚守,在全军战斗减员两万余人的情况下仍然战斗意志不减,成功阻挡美军主力50多天,不仅阵地未失,还让进攻的美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50军此役后一战成名!
从1948年起义到1950年赴朝作战,短短两年时间里就让曾经的熊变成如今的凶,这翻天覆地的转变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变更了一个番号,换了一身军装。
两年时间里,我军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系统的对50军进行了政治整训,配备了大量优秀的政工干部和业务骨干,在部队中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将支部建在连上,摈弃老式军队中的陋习,将官兵一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部队的日常作战和生活中。
让旧时长官躲在大后方喊出的口号:“兄弟们跟我顶住!
”变成了领导模范带头冲锋在前时喊出的口号:“我是党员,同志们跟我上!
”这样的思想转变犹如对每位官兵的重塑再造,让同志们知道因何而战、为何而战,让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愿意为祖国人民而战。
这样强大的思想力量,使部队可以将作战的基本单元从营、连、排缩小到班、组、甚至个人,使我军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独有的一支能聚能散,聚则成拳,散则为刃的强力铁军。
试问这样的军队何人能敌,中国万岁,中国人民万岁,中国军人万岁!
把抗美援朝,整体脉络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有小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大力推荐,让中国人了解这段历史,胜利来之真的不易,小的不足是个别人物略有脸谱化, 主要演员非常出彩,故事讲的脉络清晰,跌宕起伏,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百度了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毛主席,中国的革命事业真可谓倾尽所有
在抖音刷到的,180师,傅崇碧,然后什么韦杰。
铁原阻击战。
政委吴成德,俘虏。
回国,撤职,文革清洗运动。
丁勇岱彭德怀抖音的评论区,上一辈关注这个的好多啊记得我背诵十大元帅,是初中历史书在老家背诵的,有点可笑,搞笑又刷到李白的照片,白崇禧李宗仁,还有什么韦国清包括白崇禧李宗仁反蒋,当时桂系军阀,还到了越南,可以打下越南的越南人确实和广西非常像,说话口音也像,那种挺好玩的还是感叹,上代人喜欢这些历史的挺多的而且历史确实是人民书写的,比如吴成德被俘虏,大家都知道他是好的,后来回国又被清洗包括在百度刷到毛的秘书,比如谢静宜,张什么之类的,大家也是懂得都懂怎么说呢,中国就没有什么原创的人文政治那一套德先生赛先生,都是英文直接翻译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科学,在中国这儿没有的中国以前就是农业大国,现在叫做制造业大国,主流官方媒体叫什么,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对世界工厂,比如义乌,或者那种小制造,拼多多。
现在东南亚不是承接了制造业。
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完全,很厉害。
所谓农民工,进厂打螺丝,就是这代人的上一代是农民,交公粮。
包括教育吧,教科书,高考,这套模式,像苏联的教育,比如数学因为这套主义,其实就是苏联朝鲜中国,斯大林,毛,金日成,大清洗,都一样,苏联解体了,朝鲜还是极权,中国的改革开放,唉,我属于天资笨,以前学的都是浆糊脑袋,还信张维为。
也不上网。
我看豆瓣,豆油初高中就看一些课外的真正的书。
人情世故也不懂,带来的一种麻木。
历史还是有意思的,纪录片也有意思,历史是一种宏观的,比如以后的记录,新冠疫情,一切历史又是当代史,人聚在一起,历史事件差不多。
纪录片呢,可以用微观的具体的视角。
比如工厂纪录片。
高三纪录片其实每天看新闻,微博,公众号,抖音,吃瓜。
各种新闻事件,都是相同的,日子在重复。
就像上学放学,人的事就那么多,商业了,死人了,吃瓜了,新闻了,娱乐媒体了,游戏了,经济了,电影了。
身边的人和事也是一样
题记:一个个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谱,就是一部部中华民族不畏列强的英雄史诗,一座座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
继承弘扬志愿军将士“不畏强敌、卧冰饮雪、炒面充饥、前仆后继、冲锋不止、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构筑起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伟大的志愿军精神夯实中华民族的脊梁,让强大的军队和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铁血铸丰碑:志愿军英雄礼赞铁血勇士赛蛟龙,御敌鏖战透甲红。
上甘岭上铭战功,五次战役炮声隆。
板门店中谈争锋,三八线乃和平梦。
烈士忠魂诏青松,大帅风范数彭总。
铁血铸丰碑:志愿军英雄礼赞壮士谁敢与争锋,拔关夺隘透甲红。
摧锋陷阵克强敌,鏖战浴血逞奇功。
卧雪爬冰豪情纵,虎胆傲骨赛蛟龙。
红星军徽驻心底,英雄气节耀蒼穹。
颂志愿军员司令彭德怀临危受命担主帅,驱除强敌情满怀。
雄才大略铸铁血,挥兵百万斩狼豺。
勇挽狂澜塑豪迈,赫赫战功彰异彩。
耿直轩昂系华夏,彪炳史册诏松柏。
杨根思抱紧炸药包 冲向敌群冲向敌群——击退美军八次进攻粮绝弹尽,掩护全排仅剩下之两名伤兵,昔日老战士爆破大王新四军,人在阵地在英雄气概胜生命,拉响导火索哧哧发响朝敌倾,与虎豹豺狼同归于尽誓死拼,火焰四喷射敌人腐烂变泥泞,豪杰塑悲壮勇士辉煌化金星,丰碑巍然耸立彪炳千古功勋。
黄继光——堵碉堡抢眼 挺起胸膛挺起胸膛——请战攻克597.9高地上,何惧肩腿多处负重伤,瞬时间不容丝毫彷徨,岂容外寇肆虐逞猖狂,一跃而起堵住敌枪膛,呼唤冲锋号嘹亮吹响,将凶恶虎狼消灭埋葬,铮铮傲骨为你铸荣光,铁血英雄啊永驻辉煌。
邱少云——陷熊熊烈火 岿然不动岿然不动——何惧昼夜潜伏树蓬草丛,盯准敌人目标岂能放松,燃烧弹朝身边呼啸掠冲,任凭硝烟漫卷烈火熊熊,钢铁意志坚如磐石巨峰,勇牺牲视死如归胜强龙,只为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惊天地泣鬼神顶天英雄,烈火中永生浩气贯长空。
张桃芳——神枪狙击手 创赫赫战绩冷枪狙击——铁血丹心虎胆傲骨使命永铭记,驰骋纵横于上甘岭597.9高地,长于潜伏岿然不动如磐石根基,巧于隐蔽定向不定时观察测距,机动灵活亦佈置假人闪躲惑敌,神出鬼没攻无定势似扑朔迷离,盯准目标手持苏制枪智博心机,伺机狙击弹无虚发创赫赫战绩,领单兵英勇杀敌捷报频频传继,射手神技彪炳史册焉无人能匹。
编后语:“只有铭记英雄,才会崇拜英雄;只有崇拜英雄,才会英雄辈出。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和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所向无敌,始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和国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
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谱是中华英雄史诗,彰显不畏列强、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些英雄构筑了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的精神夯实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英雄们的丰碑将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激励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像美军毫无准备。
麦克阿瑟的一直认为美军天下第一,百废待兴的中国不可能入朝作战。
所以美军一直以为是与朝鲜军交战,蒙在鼓里,错误认知对手的底细与实力。
致使判断上的失误,战略上的错误。
只因三十八军遇所谓的“黑人团”而贻误战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导致第一次战役未能如愿“包饺子”。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像美军狂妄自大。
麦克阿瑟虽已知对手早已不是朝鲜军,依然想凭借钢铁洪流打败“饥无食寒无衣”的志愿军。
但被38军113师一夜奔袭140里,以一师之力阻挡着数万美军的撤退部队与美军援军。
完成了志司包围美军的命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之无愧,三十八军当之无愧!
抗美援朝第三、四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要像美军善于观察思考。
李奇微将军担任美军沃克将军死后的职务,并后续替代了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综合国力。
李,发现志愿军后勤不足的短板,为应对志愿军的“礼拜攻势”,而进行战略后撤,等志愿军,后勤线变长后,再发动他的反攻。
实行他的“磁性战术”。
38军、50军死守,最后不是统计伤亡,而是只报能战斗的。。。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要像美军学以致用。
李奇微将军合理运用我军最擅长的战术穿插,用钢铁洪流快速穿插切断我军后方的交通、后勤枢纽——“铁原”。
六十三军的三万人在几乎无险可守的地方阻击了九万人长达十三天之久,阻止了美军妄图穿插包围我军的战略意图。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告诉我们做事要提防像美军这样的“小人”。
经过七个月的战争,美军深知已陷入朝鲜战争泥潭,谁也弄不死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美军颜面扫地,灰溜溜的要求停战谈判。
但谈判期间又处处为难中朝,要求满足一切不合理要求,逐步演变成公然在谈判公立谈判区刺杀我方安保人员、甚至轰炸我方在公立谈判区住所、最后连遮羞布都不要了,公然对我军进行生物战、细菌战。
抗美援朝,“拳头硬”才是真道理,只要打疼了美军,他们才能乖乖的回到谈判桌上老老实实的谈判——克拉克将军在第二阶段接替了李奇微将军,在边打边谈下,展开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以及绞杀战。
而我军也展开了应对方案“零敲牛皮糖”、“冷枪冷炮运动”、“坑道阵地战”,坑道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做到“七防”。
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在43天里,志愿军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地方,击退美军900多次冲锋,双方反复争夺阵地30余次,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平均每秒钟就高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山头被削低两米。
也正是上甘岭战役这有力的“一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迫使美军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与志愿军签下了“停站协议”,从此,新中国也“一战成名”,坐在了五常席位上。
毛主席曾说过“和平是赞同的,战争也不怕!
”是啊,我们中国从不惹事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是,你们要侵犯我们利益,我们中国也从来不怕事!!!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永远都是惊心动魄的故事,直抵人心,历史不可忘。
我们的战争片拍了不少,可真正直抵人心的好剧不多,更多的是披着战争外衣的胡编乱造,一度被称为抗战神剧,历史有时会被扭曲,历史不容亵渎,英雄事迹值得宣扬,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场面宏大,演员演技在线,情节不歪曲,不夸大,绝对值得一看。
当时中央电视台投资5000万拍摄,拍完了,却因为外交部反对,一直不能上映。
反对原因是外交部怕影响美国情绪,当时正好发生了911。
后来到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准备要上映了,又遭到外交部反对,理由是影响世博会。
看看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官,再看看现在的,哎…。
这部剧确实好看,但是毕竟只拍摄了100天,肯定有很多不足。
20年前那部《抗美援朝》拍了将近一年,不能上映真是遗憾。
由于拍摄时间很短,这部剧的诞生是真的时间紧、任务重。
在如此重大压力之下,可以明显看到赶工的痕迹,尤其是前几集,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明显缺乏打磨。
唐国强老师不复有当年的活力,如果是十年前,他一定比现在演得好(想想他在《解放》甚至《长征》里的表演)。
孙维民老师的表演我从《外交风云》开始就很不赞同。
建国时的总理五十出头,日理万机,难到说话是这个语速?
这也不符合纪录片里的真实情况。
以前孙老师的表演不是这样的啊。
王伍福老师演的朱德总司令形神兼备,但也是同样的问题——过显老态。
总的来说,这几位长期扮演自己的角色,上手快,还好一些。
而第一次出演剧中人物的那几位演员就非常令人出戏了。
我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演好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没工夫足够地与角色相融合,也没工夫打磨台词和表演,甚至在调度上也多有瑕疵。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丁勇岱身上,因为他是剧中台词最多的角色。
我最不满的是他在台词中大量加入语气助词,很多时候断句方式令人觉得如鲠在喉。
当然剧本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中段,非常精彩,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我觉得编剧可以着重于宏观叙事,没必要为了照顾微观层面的个人而特意去创造过多小人物的角色,这样反而会不伦不类。
能够避免后期台词的音频替换,提高麦克阿瑟等一堆外国角色的演技,想必会更好。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景拍摄很赞!看到过拍摄花絮那么冷的天,比那些流量小花抠图瞪眼强多了!换做他们铁不定又用替身!
放假陪爸妈一起看了,看到了很多课本里的内容,不挑剔了。前赴后继用命堆出来的胜利,太难了。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我的祖国》
比《大决战》拍的好太多了。
跨过153
开会剧,对历史的认知和还原没有任何提高
国产战争片,又是这个调调 反正我只想看我们的父辈 那种反应人性的战争片 无论双方 我军美军其他军 都是人 ,是人不可能不怕 战争之后还会有创伤 一些老兵可能最后活在恶魔当中 二战也是 越战也是 无论韩战 真打战我们谁都怕
#跟着老爸看的系列。把洋人都描绘成无脑大傻子,还有什么看头?
看了8集,文戏过多且冗长,虽然这样设置是为了解释前因后果,但是让人觉得有点无聊,还不如看相关纪录片,8集弃
基本没有脱离传统主旋律战争剧那种流水账拍法,人物依然高度脸谱化,没有突破。彭德怀战功赫赫,但也是性情中人。这让我总忍不住想起1959年庐山会议直到1974年备受折磨而死的那个彭德怀。
看这个剧的 有多少人 多方了解过真实历史 战争起源 兵力对比 伤亡人数 战场的作战以及后勤表现?
真实历史更加残酷
非常讨厌饰演韩先楚的演员王挺,年龄偏大,演技浮夸,估计是制片方家亲戚~~~
太过主旋律,过于高屋建瓴。对士兵的描述太少了
同样是远程遥控战场走势,太祖要比蒋先生的微操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毛岸英牺牲的太不值,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毛后面在经济建设时候也不会犯这么多错误,同样也不会有惨痛的十年文革
战争脉络清晰,政治背景模糊。
好,把彭老总演活了。但涉及群演的,都学了好莱坞的煽情术,实着讨厌。
作为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如果尽做一些吧敌人丑化,矮化,把我们说的多么多么厉害,让人感觉对手真菜,我们赢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加注定的,这样做,对得起牺牲的烈士吗?而且这部片,我感觉并不比亮剑好,看了十几集,感觉就我们所有人都无敌,都是正确的,都厉害到无解,对手就菜的不行,这跟实际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好吧,如果对手太菜,赢这样的对手,有什么好吹的?而且看了几十集,我就感觉对方的飞机坦克好像根本没啥用,我们的机枪就无敌,这种实在是太不真实了,根本不能体现战争的艰难,但是这部剧让人看着很爽,对,没有让人反战,反而让人很想打仗 而且对于砥平里和180师 都感觉不是惨败 而是另外一种模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