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
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
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
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
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
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
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
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
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
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
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文/叶子阿姨(此女单身:http://www.douban.com/people/yeluorufei/ ) 新裤子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
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
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
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
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部分节选:......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
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
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
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
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
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
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
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
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
早就听闻新裤子的彭磊是名新锐导演 今天得以有幸一观其究竟不得不说彭导演还是动用了不少圈子关系 蜜三刀 重塑 Joyside...题材其实很好 但是就如同电影所表现得那样 中国摇滚的处境基本属于尴尬又游离于主流之外 就和片中小P说的一样:“哪怕崔健走了摇滚也在中国火不起来” 多少有志于摇滚的青年又都被生活所逼迫但的确又存在像中野阳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朝三暮四又不思进取的颓废人物 而女主角空有一颗摇滚心又不练琴又只死磕Grunge视科本为精神偶像 你说这样能好的了吗 个人以为就是Sid 科本这样的人带坏了一群懵懂的小少年细节挺有意思的 什么张炬和麦卡特尼的贝斯啊 在琴上画Dick啊 跑到荒郊野外找weed啊...感觉 我不想失去你 的这个不插电版还是挺好听的 貌似是旅行团唱的 照例贴个地址吧http://www.xiami.com/song/1769244650?spm=a1z1s.6632057.350708705.1.EeAM6E总之感觉这部片子看下来对中国未来的摇滚发展更迷茫了 不是没拍好 是没Get到点
十三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想看的电影,直到2024年上海电影节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完。
可能是为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能是为了欣赏喜欢了十多年的重塑当年在livehouse的现场演出(正巧6月9日刚在北京五棵松看过他们演唱会)。
可能是为了看看Even的表演,还有江老焉儿、丁太升、熊猫商店,这些都是古早的老豆瓣er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晚晚、张辛苑同时期火起来的。
也可能是想重温2010年左右的北京摇滚乐演出情况也是自己最有热情和能量追着乐队们看各种巡演音乐节的时光。
但,真的挺糟糕的,很做作,很尴尬,很奇怪,很松散,很干瘪、很矫情。
如果不是彭磊、新裤子、摇滚乐、Kurt Cobain、独立电影这些标签,不知道还能吸引谁来看。
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第二季播出后放映,囊括两届冠军乐队,最终是摩登天空的胜利。
我确实也看出了彭磊和摄影团队反复仰拍女主大白长腿的男凝视角,是感觉不适的,也完全没必要。
如果要体现出青春/年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开场女主穿校服就能说明年龄,还有台词里说的都很傻缺那种中二的感觉。
对比索菲娅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拍摄的斯嘉丽只穿着内衣内裤的镜头,没有感觉到色情和别扭。
而且女孩子就不能认真学好吉他吗?
长途跋涉到吉他学校就是随便拨弄两下然后犯困发呆吗?
组乐队就完全不需要乐理知识随便就可以吗?
……这可能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差异吧。
一颗星给影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北京,喜欢那种赫鲁晓夫楼/苏联风格筒子楼,非常具有北京/北方的城市建筑地域特色。
一颗星给Even,虽然演技很生涩,或者都谈不上演技,更像平铺直叙的素人表演,她有一张非常干净纯粹可爱呆萌的脸庞,选她做女主真挺合适的。
她唱的After Party真的挺好听的,这几天一直在脑袋里回旋。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
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
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
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
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
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
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
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
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可能是期望太高片子白痴的让我几度睡着带着虔诚的不知尚在否的少年心气 顶着喂蚊子的危险 独自观影女孩很好看 很迷惘 插曲很好听不断的在想18岁的自己是如何的 18岁的自己有个摇滚梦就觉得自己比大部分人酷 牛逼的不得了十年之后的自己坐在大荧幕前看那个无病呻吟的姑娘 只能说自己老了吧之后真正接触乐队里的人 他们真的很普通 有时候脆弱的不如我们这些大俗人 几度失望之后 是因为自己骗自己 人生要特别点吧喜欢nirvana joy division没什么了不起 一样要考大学 找工作 相亲结婚 生孩子 愁孩子上学 经过就算了姑娘假模假式穿着小皮衣穿梭在灰突突的北方城市冬天里 画面响起花伦的音乐 还是忍不住鼻子酸了
电影的英文名儿起的好~FOLLOW~跟随~~起的太好了~~果儿跟随乐手,崇拜者跟随乐队,中国摇滚跟随外国的摇滚~~滋滋滋~~拍的太好了!完全中枪!!
情绪化影像。算不上真正的电影,表演、叙事、剪辑都有欠缺,配乐相对出彩!
。。。。。。。。。。。。。。。。。
天呐哪来这么多傻逼玩意儿。#最近咋在哪儿都看得到蜜三刀
文艺片也够恶心的
一顆星給joy division 一顆星給重塑雕像的權利
其实挺惆怅的
原来能猫那么早就有了,为了支持国货教父的事业决定天凉了再买几件卫衣外套什么的。看完片子觉得我没有皮褛简直太不朋克了!当即打开淘宝加购了一件过几天打折的皮褛😝彭磊牛逼!
操 蛰居然不是黑摇滚的也不是百合片!从一开始就看错了!拍得挺生活化的 可惜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 何弃疗
这是一个相对情商低的软妹子和摇滚乐手的故事,如果是个女人,应该是另外一段故事。
朋友在siff看的,大早上看这个真能看睡着了
浮誇,矯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態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搖滾的名義躲避社會,拒絕責任以及泡妞種種,是一個完全門外漢的我對現在大多數所謂搖滾樂的意見。玩樂團的彭磊倒是把這些拍了個透徹。只不過,同樣不由分說迷戀一種精神寄託的我們,究竟是對還是錯?
好尬...
原以为是个小清新文艺片,原来是个搞笑片。片名叫follow,其实中国很多东西确实是这个现状。
「我从鼓楼走到Mao,还没有找到他。」说好一起看的电影,最后还是各自看,各自笑,各自哭。但却依然,《我不想失去你》。@2012 PS:那个时候真的好喜欢新裤子!
好棒!彭导独特的后现代二缺风格!
…………最喜欢宽博士那段嗨迪
彭裤子集光环、流量、热度、话题、资源等优势于一身,但是却拍出了纪录片和vlog的水平,留着个人收藏夹给回忆叠buff吧,作为电影严重不合格,唯一的亮点是见到了re-tros的身影。乐队电影不是把演唱会的片段剪进去,再加上一个跟死而复生的柯本睡觉这种剧情就可以的,不说可以超越《海盗电台》《盛夏》,最起码能向《北京乐与路》看齐也行啊!不过倒是可以投喂乐迷已经足够,话说回来,我感觉女二更有感觉诶,侧面像极了桥本爱。【腾讯视频】
从制作上看,电影科班出生的“摇滚乐手”拍出的并不是一部电影,但它依然稳稳抓住了某种情绪,有那么点飘又不太高,不好说这是否就算新一代摇滚乐迷的情绪,毕竟七零后的新裤子也代表不了新时代。诸如这是列侬与保罗打架时摔坏的琴,这样插科打诨的段子不但不突兀,反而让过来人怀念自己吹牛逼的日子
怎么说呢,闲得蛋疼,三星鼓励,撞见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