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看到,多贝尔和男主说你的人生中那么你离不开的人都是一些早该放弃的meaningless的累赘时,忽然顿悟了。
人生真是两个极端啊,女主太跳脱太爱尝试,而男主木讷靠着在社会群体中的关系架构来维系生活,同时还在探索可笑的命运与苦难blabla的。
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如男主,却没有勇气来个clean slate,挣扎在生活的旋涡里,与看起来不错的人合作,养着靠你生计的经纪人,与普通人磕磕碰碰一辈子。
生活中也有些总有着不可思议想法的人们,我们崇拜喜欢他们,试图珍惜这些有趣的人,也在他们撞破头时暗自偷笑,但是终究不能也不敢体会别人的乐趣。
人家说长大了就会习惯孤独,我真是一直没长大吧,甚至希望能有个心理医生或者精神导师可以唠叨。
男主和女主相遇的那一个晚上,过来人看着真的是不屑又自惭,啊,我那时候也这么傻来着,出尽百宝,男女刚刚相遇的时候,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迎合对方的所有,所有不喜欢的都可以喜欢,所有不能接受的都可以接受,想想就让人老脸一红换一个认识的姐姐给的文艺说法:男女初识,刚有爱意的时候,最美,暧昧的小触角无处不在,微雪酿春,别有风情哈哈哈哈哈哈哈,回头看看,禁不住对自己说:瞅你那傻样
赌博漫画大神福本伸行在其不同作品中反复重申,人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一定会遵从自己最本质的习惯、原则去做事,因为一向都是这样做的,会认为只有这样做才安全。
2000年开始,伍迪与电影发行公司梦工厂签约了4部电影(必须是喜剧片)的合作。
前3部分别是《业余小偷》、《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式结局》。
令人咋舌的是前3部电影让梦工厂赔惨了,它们缔造了一系列伍迪电影最不卖座记录。
于是伍迪拍了这部《奇招尽出》,这部电影的故事手法与伍迪之前成功的电影《安妮·霍尔》有太多相似之处。
对于伍迪来说,复制他最成功的的经验去拍电影,在他的潜意识里,应该是最稳妥的做法。
可以看出伍迪在这个生涯低谷时期多么渴望票房和口碑的成功,他在上一部电影《好莱坞式结局》里已经调侃自己无人问津、渴望重返事业巅峰的想法。
《奇招尽出》几乎就是2003年版的《安妮·霍尔》:《奇招尽出》效仿《安妮·霍尔》以一个笑话作为开场戏。
男主角杰瑞常常像《安妮·霍尔》的男主角艾维尔一样打破第四面墙和观众调侃剧情。
两部电影都在电影中间倒叙回忆与女主角初识时的情景。
(同样打乱时间线的手法)在《奇招尽出》里,有女主角的妈妈、女儿吸可卡因的搞笑段子,《安妮·霍尔》有和朋友一起吸可卡因的搞笑段子。
两部电影都有从街对面延长过来的长镜头。
两部电影男主角都在看心理医生(伍迪电影里常常有主角看心理医生的戏份)两部电影都在使用分屏画面。
《安妮·霍尔》的男主角艾维尔在电影里固执的要死守纽约,《奇招尽出》中的男主角杰瑞要离开纽约去洛杉矶发展。
两部电影中的男主角都是职业的单口相声表演者,《奇招尽出》里伍迪就像是老年的艾维尔在教导自己的弟子杰瑞。
种种的相似,可以证明《奇招尽出》就是新版的《安妮·霍尔》。
可惜,《奇招尽出》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它投入院线后,这部电影再次成为了伍迪票房最低的电影。
“伍迪导演的最新作品”口碑再次一落千丈,英国影评人詹森·所罗门斯直言:“这是伍迪最糟糕的电影。
”不过我不这么想,我认为伍迪最糟糕的电影是《仲夏夜性喜剧》,那部电影简直一无是处,浮夸而低俗。
《奇招尽出》还是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的。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伍迪终于讲了许多真的能让我发笑的段子,不知这是不是标志着伍迪独有的哲理幽默感回归。
其次在这部影片中,无论男主角杰瑞还是男配角伍迪都跳出了以往伍迪陈旧、复制自己表演风格的模式。
我们必须说这是新鲜的男主角,我们终于不必再看到陈旧的伍迪式男主角了,一旦有了这个风向的转变,伍迪电影剧情也许会变得丰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伍迪扮演的导师在片尾给男主角杰瑞的建议里有一条是这么说的:“一定要保持原创性,如果不能,也要抄那些最杰出的。
”没错,伍迪在他的电影生涯里从来都是这么做的,他从不吝啬模仿、戏谑他的偶像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
在我们中国,我们管这叫做“取法乎上得其中”。
里面几个男男女女的纠缠就不说了生活就是一部搞笑电影 而且是肥皂剧不过里头那个Dobel,就是那个一脸严肃认真始作俑者的老头儿真的是性情中人啊啊 电影结尾说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很沉稳有经验的他会告诉你哪些不能做 哪些能做--但别管他 我行我素就是Hoo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以前看过他的《门萨的娼妓》,诡异神秘叨叨的写作风格,孙仲旭翻译的,让大学时期的我摘抄了很大一部分,都是莫名其妙,但是看了就舒服的段落,天呐,我总是钟爱那些无意义的对话,里面暗藏的梗总让我会心一击。
伍迪艾伦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没有看过他流水线型制作的电影。
这么话唠的天才作者,才能太过旺盛还好有通道去释放,那就是电影,写作,喜剧,阅读,演绎等等,一生挚爱纽约的纽约客。
没有按年代顺序来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不知道如何去评判。
等到看完再做总结吧,先单讲这一部。
本片讲述的是作家与他一见钟情的阿曼达之间的爱情关系,被控制被剥夺,暂时失去主动权的一个电影。
我不想从中读出额外的意思,仅就自己观感和发散思维做一参考。
第一次见面,男主各种为女神妥协,感觉终于等来灵魂伴侣,喜爱的音乐,作家,一切都那么合拍,天造地设的一对,必须立马深入交流。
于是翘掉女友,并撬墙角,撬来女神。
在自己心里一直是性感尤物,无奈时间长了,女神无法在床上与男主提起性趣,甚至反复提出让男友去外面找渠道释放。
阿曼达也通过几次出轨来鉴定自己是否真的性冷淡,几次尝试都能让她事无巨细地描述出如何实现高潮和达到身体的满意,自己床上还是可以的只是对男主差点意思,一凑近就完全窒息无法呼吸,对男主的一次次刺激,该有的坏女人性格阿曼达都有:暴饮暴食,迟到,出轨,欺骗,不靠谱的母亲,不断的挤压男主角,真是什么样的女人都有男人爱,男主更是为之疯狂。
像当初挖墙脚地挖来阿曼达一样,她终将流向下一个男人。
男主杰瑞,抱有极强的救世主意味,为了让患有侏儒症的经纪人能够有工作,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提解约。
并且自己一直在不断地跟心理医生述说自己的苦闷,而医生永远是时间到了,金口难开。
情感里乃至公寓里,不断地原谅阿曼达得寸进尺的每一步,终于遇到人生导师大卫,在杰瑞情感生活和创作合作商提供了不少话唠并一语中的建议。
你那些严重到要去看的心理医生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你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你就会发现那都是啥。
不值得一提。
大卫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他说我得给学生们教点文化课,以防他们用自行车链互相群殴而死。
他的眼里傻逼还是太多呢,同时他也在业余写作,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与杰瑞聊天,你要永远有自卫的能力,准备一把防身的枪支以及救生包,随时都能够保全自己。
并且对杰瑞说,见到阿曼达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个姑娘在出轨呢,你要去盯梢。
你要把你唯一的经纪人解雇掉,哪怕他窒息要死也与你无关。
你要离开那个欺骗你的姑娘,跟我一起去加尼福尼亚合作写电视剧本,解救你于水火之中。
离开一切现在羁绊你的东西。
最终杰瑞与经纪人解约,与阿曼达分手,搬出纽约准备去加尼福尼亚。
这时候,大卫因为自身枪击到别人而躲风声,像杰瑞的救世主一样,救你于泥泞之中,消失不见,而剩下的路靠你自己了。
当杰瑞在出租车上,看到阿曼达与跟她检查身体的医生在街上缠绵的时候,他脑海里翻腾的愤怒, “Life is so strange, full of inexplicable mystery”,而在见过太多故事的出租车司机看来:“yeah, you know,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很显然,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阅历之后才能转型的,他一开始的依赖,一开始对于社会的臣服,男猪脚经过与Allen先生一系列的对话,以及他自己的反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摆脱过去的种种依赖,我不知这部电影是否一定意义上是在影射艾迪伍伦自己的一个婚姻状况或者自传。
但是当一个懵懂的人陷入泥淖不可自拔的时候,混沌不知所措时,大多数人在抱怨和幻想中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维持着一个虚无的温水不痛不痒的状态。
现状不是自己想要的,却无力去拜托,精神上一直患着软骨病。
而如果遇上片中Allen饰演的那么一个长者,该是多么大的幸运。
敢于去向模糊状态反抗,拿起铁棍,敲烂一些对我们影射着恐惧的汽车,就像偏重Allen做的那样,活出一种血性。
要知道,一切的改变摆脱,带来的痛苦孤寂也罢,就像片名所说的,It is all anything else.对啊,即便如此,那又怎样!
当然,不足之处仍然是伍迪艾伦老爷子的啰嗦,,,
《奇招尽出》一部老电影,几年前已看过,重看一遍,就是为了放松取乐,伍迪艾伦的电影让观众放松,记得已故作家王小波也夸过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对大众低俗趣味的反驳。
本片于2003年拍出,编剧,导演,主演,大导演伍迪艾伦。
作为伍迪艾伦的影迷,对他一年一部的速度,惊叹不已,集编导于一身,以往还自己来演,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再出演,但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伍迪艾伦式的狂欢,伍迪艾伦式的唠叨,伍迪艾伦式的幽默,人物都是张狂的,啰嗦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却又让你发笑,生活的烦躁与无可奈何,生活的可笑与美好并进,生活的罪与罚,生活的讥讽与出奇不意,伍迪艾伦正是表现着生活的这种荒诞,因此,电影的素材层出不穷,一目了然,这就是伍迪艾伦的节奏与故事,漫妙的爵士乐,欢快与忧伤的小号,那些昏暗与光明的城市街景,然后人物与对白,喋喋不休,争论不止,这就是生活。
本片属伍迪众多影片中不为起眼的一部,讲了一对恋人由相识到相爱,直至分手的故事,女主角魅力四射,让男主角陷入爱河,他们度过了最浪漫的感情过程,但后来同居在一起。
女主角变得不能与男主角亲密了,男主角心生疑问,与伍迪艾伦讨论,伍迪艾伦说女人在撒谎,是在骗他,于是男主角去追踪女主角,果然发现她与另外的男人约会。
衍生出一系列搞笑不按理出牌的理论,于是故事便由分手,男主角离开纽约,去往洛杉矶发展为结局。
当然,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俏皮话与大实话,然后乐观与豁达,所有的不快都将跨过去,生活不过如此。
我喜欢男主角和伍德交流时,两个人略带看似平静,却又略带幽默的言语。
男主角初见看到阿曼达时的神魂颠倒的样子,一见钟情,瞬间对方的所有,都变成了特色。
男主角站在厨房和前女友谈起阿曼达,随时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而艾德则是像一个智慧,却又神经质的老人,带着依旧满满的童心,些许的冲动,像没有被世俗渲染过的人一般,从始至终带着自己的童心。
在对方不注意时,砸碎对方所有的车玻璃,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像小孩子一般,胆怯的逃离现场。
然而一见钟情的恋爱,最后的结局。
如同它的开始一样,被突然冒出来的路人给劫走。
如同男主角从好友那里截来了阿曼达一样。
没有过多的悲伤,没有难堪的拉扯。
男主角自带喜感,在出租车上。
透过玻璃看着女友挽着那个医生。
让整个片子,都变得轻松,愉快。
都市情感是复杂并简单,安排且随机的。
《ANYTHING ELSE》中的男主人公是幸运的,在纽约有CENTRAL PARK可以假造美好。
而在北京,没有任何PARK可以假造美好。
也许只有东华门门口几百平米的空地,和冰冷的没人坐的石头椅。
夏天有老人下棋,有中年人钓鱼。
冬天,只有冷空气。
IN A RELATIONSHIP OR IN A REAL STATUS,THAT IS MY QUESTION。
沉闷琐碎的开头,不太喜欢匹萨男对着镜头自白的跳脱模式,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当真,这只是场戏剧。
后面越来越纠结,要做抉择,又缺乏判断的标准,还要违背自己坚持的那点脆弱的小良心。
爱情同样缺乏安全感,跟人物一样的神经质,演员配作家,本来就是危险的组合,感性而自我。
分手前两个人还是一起炒饭,跟几秒钟的快感比起来男人那点小尊严注定要被低贱的抛至一旁。
生活就是一堆性爱和自我的破事儿。
什么无私、包容、奉献,还是先顾好尚且不能自保的自己。
或者这是最好的结局,一个新的开始,或者是又一次恐慌的开端。
神奇的蛋逼之王Dobel
伍迪艾伦对人世的了解真的很透彻~
包装成文艺的龌龊
算是《丈夫、太太和情人》的续集,还是再讲恋爱的虚伪与脆弱,伍迪老头的爱情观就是相互控制,听话,纵使谎言无限,心猿意马。女主可能是目前看到的演技最差的伍迪女郎了,石头姐都比其正统些,还是老头早期作品有味道,有风格又刻薄,新世纪的都是只有情调,留不住深刻印象。
......
我知道为什么老头能保证每年一部的产量了,因为每隔一段时间他都积累了太多的槽要吐,所以当然要拍电影啦
老头小伙美女纽约,anything else?昨晚我一个人待在屋里,幻想出了一场threesome,有我,玛丽莲梦露和索菲亚罗兰。事实上,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这两位伟大的女演员第一次合作。
三星半
来自伍迪艾伦的自传式影片“And do what you want, and whenever you write, strive for originality. But if you have to steal, steal from the best. "
伍迪·艾伦依旧是伍迪·艾伦,但这部电影的男主角色似乎只有七八十年代的他自己才能胜任。剧本似曾相识,但在某些瞬间它依旧会抓住我。至此为止,伍迪·艾伦导演的四十九部电影长片全部补完,用这部电影的结尾的台词来作结吧——“Well, you know, it’s like anything else.”
what you dont know does not hurt you, it will kill you.
看的时候走神儿了。。片子还是挺好看。。有时间再看一遍><
ha
我说怎么阿曼达我一看就喜欢呢,原来是小时候《鬼马小精灵》的克里斯蒂娜·里奇!
christina ricci真的很胖啊啊啊啊啊
再那么说台词我揍你们
算是比较不喜欢的一部woody allen吧,每个角色都不讨喜,但还是喜欢老头写的台词呀。
睡着了两次....我应该跳到最后看
always 4 stars
不喜欢女主和演女主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