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个家庭的瓦解,一个家庭的组建,东方人懂得离别酒的深浓,也懂得分手时隐在眼波中的不舍。
没有西方人天生的热烈性格。
西方人喜欢浓烈,酒浓烈,呛人。
情浓烈,东方人觉得也呛人。
动不动就拥抱,情侣间动不动就热吻。
东方人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电影中,父子、母子、夫妻之间分明是隔了什么,像东方人室内设计的屏风,情感半隐半现。
但那呈现的一分抵过十分,浓重得让你透不过气,那隐的会让心头疼痛万分。
握个手吧,什么话都不说,毋宁多言,画面留白。
太熟悉了,良多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传统女性。
是枝裕和该是一个多么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呐!
他将女性也无法企及的细腻感发挥到了极致,台词不多不少,情感不咸不淡,但太生活化了,它精确到生活的每一个零部件,严谨而不古板,淡雅而不乏味。
以至于让我们沉浸其中,忘记了这是一部日本电影。
祖母是每一个人的祖母。
她在儿孙回来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点东西,忙忙活活操持一大家子的饭菜。
她会念叨着“饭菜是不是不够,还是多做点点心吧。
”,她心疼儿子的样子,恐怕是诱发每一个媳妇儿醋意难掩的因素吧?
她的唠叨,像极了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就是这样叮嘱我的,不要去海边,不要去游泳。
因为她的亲人在早年间被河水卷走,她一辈子就恐水,不让人去玩水。
而我当年只是嫌她唠叨,今日看到电影中的这一幕,才真切地体会到当年她的用心。
良多父亲与良多的关系,则更像东方的父子关系,亦敌亦友,毋庸多言。
良多父亲像极了我的祖父。
父亲曾经问过我,你知道老人变老,先老哪儿么?
我猜了半天,也没说出他心中的答案。
“老的最快的是步伐。
”后来我每次回祖父家按下门铃,总能听见祖父给我开门时的步伐。
年轻人走路健步如飞,活跃轻盈。
中年人走路步伐沉重。
老年人呢?
祖父抬不动双腿,拖鞋与地板发出嚓嚓的声音,是一种缓慢的节奏,是挪着移着,而不是走着。
每次我站在门前,听着自己的强有力的心跳,听着祖父从厢房走到大门来给我开门的每一分每一秒,感觉总是五味杂陈。
祖父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每次离乡之前的告别,我的眼眶总是难以抑制地湿润。
“下一次相见想必是三个月后吧?
”父亲打了个圆场,祖父祖母挥了挥手,走进了厢房,像是什么都不在意。
依旧是拖鞋与地板的摩擦声。
嚓嚓-嚓嚓-嚓嚓……良多父亲送走良多一家后,失落地说:下一次来是新年了吧?
而在车上,良多跟妻子尴尬地说道:新年也不用来了吧。
一年只来一次就好。
泪点就是在那时爆发。
汽车缓缓开动,老人踽踽而行,拾级而上,淡淡的身影,定格在时间的尽头。
人生就是这样平淡,却又周而复始。
凡夫俗子哪来了这么多惊心动魄天雷地火?
平淡最好,但又最难拿捏。
就好比《食神》中周星驰最后选择那碗面一样,平淡之处凸显奇崛之美。
良多一家一定怀念母亲做过的白饭,炸玉米与萝卜菜。
吃下去的原味最过平常,但很多年后想起来,那种味道依旧难忘。
“几年前母亲病重,我去医院陪侍。
每天护士小姐来换药打针,母亲会不住地道谢。
护士走后,母亲却要苦起脸抱怨几句:‘水平真差,前几天的护士要比她好多了’。
我是从那时候开始构思这部电影的。
”2009翠贝卡电影节,是枝裕和在电影放映前介绍说。
“ 母亲”这个形象,显然是电影的直接动机,和电影中最鲜明的人物。
她可爱。
她操持老两口的生活,数着下回儿女回来的日期,和老伴斗嘴但是做他爱吃的,还说“ 不用去叫他,香味出来他马上就过来了”——老头儿果然抽着鼻子过来了。
她生动。
她和女儿准备饭菜时絮絮地指导和斗嘴;想到一个相扑手不记得名字不自觉地学他表情让儿子帮着想;儿子给她零花钱,她由衷的开心,笑成一朵菊花。
她有心眼。
对二婚的儿媳妇觉得不满意会拐弯抹角地劝她别再要孩子——以便将来儿子万一和她离婚方便。
发着呆会自己嘀咕女婿答应做的事没给做——“吃了饭,睡一觉,拍拍屁股就走了”。
但是是枝裕和说“我不想把她描述得很坏。
虽然她有时候会自私,但是母亲她就是这样的”。
母亲确实就是这样的。
多年前长子的意外去世是这个家庭挥不去的阴霾。
忌日这天,老少三代照例相聚,为了纪念,其实更算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机会。
分居各处的家庭成员,父子之间尴尬略有紧张的关系,关切但又不愿说出口的亲情,和总是慢了一步因而永远未曾实现的交流和表达,惯以细节动人的是枝裕和把感情用心填在一天里的一件件小事和一句句闲话之中,慢慢的用固定镜头和定格画面传送。
最后一个缓慢摇高的镜头,悠思无限。
虽然影片中去世的大儿子一直笼罩着这家人的一切生活,但是我特别想谈谈这部剧里的儿媳妇和婆婆。
如果你认真看了,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女人是全剧最为敏感,看事情看的最为通透,最有家庭智慧,甚至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或许也正因如此,才在活着的时候无法将对方当作最亲的家人,在双方礼貌的话语和客气的礼节中始终有着与亲情不相符的一丝隔阂。
媳妇儿总是恰到好处地奉承婆婆和公公的爱好,还非常礼貌地问公公喜欢什么音乐,在听到公公说不喜欢rap时,媳妇儿也赞同了公公。
家里在被良多搞得气氛很尴尬的时候,也是婆婆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把话题岔开。
然而一派和谐的欢声笑语之下,各种矛盾厉害也暗潮涌动。
婆婆碎碎念公公费水,又让小孙子跟儿子一起洗澡,言外之意这样还能节省用水。
媳妇儿心思敏锐,又看到奶奶只给儿子买了睡衣却从未想到也该给自己或者孙子买一套,虽当着婆婆的面毫不言语,但从心里察觉到婆婆对她母子俩的区别对待,她意识到婆婆介意这个孙子不是亲生的。
婆婆跟媳妇儿独处的时候,在闲聊中旁敲侧击问媳妇儿要不要再生一个,媳妇非常尴尬推脱问题,没有正面回应只说需要跟丈夫好好考虑。
婆婆却并没有把话打住,又看似无意地说了句,不生的话就太遗憾了。
媳妇当然很明白了,婆婆想要个真正的自家血脉的孙子。
媳妇儿表面大方得体,对老人很礼貌,但实际心里并不满意。
当然媳妇儿的敏感也并不是误读。
关于这一点影片给了明确的台词和镜头。
老婆婆跟儿子良多独处的时候就直接表达过类似的话,说等良多成为父亲就明白了,良多说自己是父亲,老婆婆针锋相对地点破,说良多还不是真正的父亲。
最后走的时候老婆婆还特意客气的握手告别,女儿一家走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仪式,因为真正的家人是羞于这样直白刻意的握手的,就像良多怎么也不跟母亲专门握手告别。
种种细节媳妇儿看在眼中,因此回来的路上,改变了口风,说对我们并不好。
应当说媳妇儿一开始是带着跟老人们好好相处的目的来的,当然,这种目的是事俗的,并不是媳妇多喜欢老奶奶一家人,而是带着成年人对家庭的考虑,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跟老人们友好相处是必须的,起码面儿上一定得过得去,这也是儿媳妇从不对公婆直接表达不同意见的原因。
而且当丈夫希望当天回来的时候,她排除万难主张住一晚上,还在吃饭时把丈夫屡次拿出来操作的手机拿掉,这些都是她的努力。
然而精明而有心思的她却也真实感受到了那种疏离感。
但其实影片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一方面她希望婆婆把自己当作毫无隔阂的亲人,因此对婆婆区别对待她跟儿子的做法心中不满,另外一方面她自己却也是局中人,精明如此的她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对别人有所保留。
比如她总是跟儿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不止一次满带笑意地提起儿子的亲生父亲,在第一次从墓地回来的路上,她跟儿子独自打着伞走在前面兴高采烈谈着前夫,留现任丈夫跟婆婆在后面走。
她在洗澡后跟儿子的对话中说到,你是你身上有亲生父亲的一半,有我的一半。
儿子问,那么良呢?
母亲说可以慢慢把他加进来。
待丈夫进来,却跟儿子嘘声示意,仿佛这是两个人独有的秘密。
儿子对现任丈夫平常并不以父亲称呼,出发前媳妇儿却特意跟儿子约定在奶奶家里要叫爸爸。
她心里并不满意婆婆的招待,走的时候却面带笑容说想让婆婆教她做饭的客套话等。
这也恰恰印证了婆婆对她的说法。
婆婆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跟女儿的谈话中就说,这个女人是丈夫死了才跟良多在一起,不如离婚的,离婚的代表跟原来那个男人没感情了。
言外之意是对担心媳妇会对儿子及她们有所保留。
所以说奶奶和媳妇对对方都各有心事和看法,并没有完全家人式的交心。
整个影片基本都是琐碎的家庭日常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前百分之九十都是极慢的家庭对话节奏,镜头内容无所不包,从吃的东西到大儿子的去世,到小孩儿抓头顶上的花,到婆婆轻轻点破老头年轻时的艳遇,到一家人饭后洗澡,看似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家人的闲聊中也处处绵里藏针的地方,甚至三个孩子之间的玩耍和谈话也有亲疏之分。
同样是客人,女儿家的孩子们显然走的更近些,媳妇儿带来的儿子大多是看着他们玩儿,并不多言语,还被婆婆她们称之为严肃王子。
本该无所顾忌的小孩子们之间显然也没有那种单纯的无话不谈。
小女孩偶尔问到几句小孩子以前的爸爸,他也并不说实话并且很快走开。
当然这些都是隐约的东西,在细节中呈现。
真真正正面道破其中家庭矛盾和隔阂的对话就是公车上。
媳妇在车上跟丈夫说,婆婆一家对她们不好,以后再也不在婆婆家住了。
影片在无数琐碎而又绵长的生活情节中穿插了很多需要细细揣摩的小细节,仿佛柔柔的棉絮里藏着若有若无小小的碎屑。
几乎整体慢节奏的电影却在矛盾道破之后陡然加快了节奏。
旁白突然道出了几年后公婆去世的现实。
随后就是第二次在墓地的镜头。
最深的矛盾和那些年的隔阂终究是散去了,老人们去世了,再也没有那么嘈杂的家庭聚会,再也不会和老人们拌嘴,再也不用不愿意回来,再也不用不愿意过夜了。
奶奶口中曾让媳妇觉得刺耳的想要亲生孙子孙女的话,如今也已经成为现实了(结尾有了跟良多的女儿)。
还有什么隔阂呢,没有了,都没有了。
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歇,过去曾难受的,心塞的都已逝去,只有那黄蝴蝶,还在记忆里留存着。
看到最后爷爷奶奶送一家三口在车站等车开始泛泪,奶奶张望了一下看到了远处开来的车,说快想想还有什么没有说,动作急促了许多,不舍的心情表现的故作轻松又克制。
又开始分别和小男孩,儿媳握手,嘱咐他们要再来拜访,最后与儿子握手的时候,儿子别扭的躲闪,镜头里公车开过来挡住了这一幕,有没有握上也不得而知。
直到上车之后,奶奶的视线也一直随着他们直到公车留下尾气,奶奶依旧摆了摆手。
奶奶希望儿子一起生活的心隐忍又温柔,可是又不得不放他们走,因为他们也要过自己同样在过自己的生活,因为人生,步履不停啊。
想起从前姥姥姥爷家住的很近,可以去很勤。
可是爷爷奶奶家在郊区,每年都是寒暑假才会去小住。
长大了以后更是只有年节才回去了,时间也不会长过一个下午。
每次离开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急促的拿出袋子装起自己腌的甜蒜、辣椒、黄瓜、咸鸭蛋,坚持让我们带回去,生怕我们转身就走了。
尽管每次都劝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不要做了,可换做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早已习惯了几十年把子女当做自己的重心。
“孩子们即使不在身边,至少吃到这些小咸菜会觉得舒心,至少会念叨我们几句吧”,或许在准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咸菜的时候,他们是这样温柔又幸福的想着。
从奶奶家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总会送出来,无论冬夏雨雪。
他们就站在路边就默默地望着,有时也会在车后面慢慢地踉跄地跟着,一直到车子驶出了视线以外。
大人们总是摇下车窗摆手说着:“快回去吧”。
我也总学着说:“快回去吧”,爷爷奶奶也只是“嗯嗯”答应也寸步不动。
小时候我总觉得这句“快回去吧”不过是客套。
直到长大后自己每次离家,在机场望着安检门外迟迟不肯走的爸妈,才明白这句“快回去吧”或许又藏了多少儿女的无奈。
可又能如何,人生总是步履不停啊。
后来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就又搬回了市区,现在与我叔叔同住,离我家的距离变成了十多分钟的步行。
住的更近了以后方便了许多,茶余饭后散步就过去了。
每次去时也依旧和从前一样,奶奶急促又踉跄的翻冰箱找水果给我吃,还总要求我带回家。
总能见到子女对老人来说是更幸福的事吧,可是,现在出门送我的也只剩下奶奶一人了,爷爷终究在这步履不停的生活中走累了停下了。
电影里的最后,爷爷过世以后,凉平带着奶奶希望他们夫妻生下的孙女回来祭拜,也开上了奶奶想让他载着去购物的小白车。
可凉平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的泪点也是在这一刻崩塌了。
岁月残忍的是它从不会为了谁放慢脚步,而生活又总是轮回。
人生路上总是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呢。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老友分享王尔德的名言:“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他说孩子真难,父母也难。
我看完觉得难过,却也只得接受认同。
小时候父母比我们脚长手长,我们总是追着父母,等我们大了就变成了父母追着我们,我们留给他们的更多是背影。
现实无奈又残忍,时间不会停滞,而在生活里,我们只能步履不停,笃信而坚定。
只要家庭成员还有一个人存在顽固、刻薄、自私、小气、记恨,家庭的罅隙就永远不会被弥补,横山家老两口就是这罅隙的根源。
传统家庭崩溃了,但它的形式依然健在,请尽快进入现代家庭的模式,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别刻意去聚拢那些不能相处的人,而儒家文化就是要这么做,永远不承认家人之间人格的平等,不承认亲人之间也可以感情浅,也可以晚辈不喜欢长辈。
为什么叛逆的年轻人总会上演一出挣脱家庭蕃篱的戏码,还不是强制的家庭关系的约束。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出来本片是对家庭里长辈的批判,还个个感动巴巴眼泪花花的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戏来看。
家庭关系里的貌合神离,绝大部分问题正是来源于我们应该尊敬必须尊敬的长辈的自私顽固小气刻薄和不为人知的狠毒,加上文化使然,这种家庭成员貌合神离行进的节奏永远步履不停。
有一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午餐的时候,我们不知怎么地就聊起了是枝裕和,聊起了《步履不停》这部电影。
她说到电影里面的一个片断,我想起那里竟也是一下子被击中的时刻。
场景一: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母亲让良多去用唱机放一张久未放过的唱碟。
这张碟看起起来是母亲专门存放在抽屉里的(因为其他几十张CD在良多的房间里)。
良多去放碟的时候,有声音问:这是什么音乐?
父亲:我怎么知道?
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母亲:这跟你太有关系了。
音乐响起,良多对母亲说我记得你有时候唱这首歌,父亲突然扬起头。
母亲别有意味地微笑,轻叹了一口气。
音乐流淌,一家人吃饭,母亲似笑非笑,父亲大口扒饭。
“城市的灯泡 那么漂亮 不是吗 横滨 蓝色的灯光 横滨我太高兴了 和你单独在一起我们一直走下去 但我只能摇摆 像一条小船我轻轻地摇摆 在你的臂弯里只有我们的脚步 跟着我们横滨 蓝色的灯光 横滨你轻轻的吻。。。
”场景二:晚饭后父亲先泡澡,母亲送更换的衣服进浴室。
镜头对着父亲。
父亲:“你什么时候买的?
”母亲:“在板桥的时候。。。
我背着亮太一路上去那个女人的公寓,我能听见你的声音,在她的房间里唱歌,我不想打扰你,所以我就回家了。
第二天,我在金丝雀唱片商店买了这张唱片。
记得把你换下来的衣服晾起来。
”父亲的脸上,惊愕、感慨、愧疚、懊恼、庆幸。。。
百味杂陈。
但是没有说一句话。
两个老人都年逾七旬,孩子们长大、离开,开枝散叶,又有一个盛年的孩子意外辞世,恩爱也好、吵闹也好、丧子之痛也好,两个人帮扶着已经快要走到人生的尽头。
父亲以为年轻时的逾矩不留痕迹、无人知晓,只剩下心里一段难忘的回忆(从音乐响起他突然的动作可以猜到),却不料几十年来母亲完全知情。
而母亲这边,在那个心碎的晚上带着孩子一步一步离开,第二天就去买了刻有这首歌的唱片,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听一听,唱一唱。
然后让生活继续下去。
场景三:卧室中,“每个人都一首秘密听的歌。
”良多的太太说。
是枝裕和,他就是这样不着痕迹地、克制地用一个个电影的语言,击中了观众的心。
在是枝裕和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自己写到: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
”
饭桌上的一幕,常常是家庭戏最温馨的戏眼。
[小偷家族]今年戛纳获奖,是枝裕和的粉丝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从[无人知晓]祭出一个戛纳影帝,到[如父如子]获评审团大奖,到[小偷家族]折桂。
这一路戛纳征程,总算有了结果。
小编提前看了[小偷家族],还是最爱饭桌戏。
而是枝裕和,也偏爱拍饭桌戏。
十年前的[步履不停],一家人围着餐桌,娓娓道出各自心境。
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吐槽绵绵雨下了一个月、聊聊对面邻居送来一碟鱼干、你我推脱家长会没有时间去……抬头看表,诶,该睡觉了。
一天就这么过去。
饭桌上的一幕,常常是家庭戏最温馨的戏眼。
一.饭桌上的,家长里短电影开场就是家长里短。
母亲:萝卜不管水煮或烧烤,甚至直接啃都好吃。
女儿:萝卜还能烤?
母亲:烤一下去涩味,然后和红萝卜一起加麻油炒。
母女两人在为一次家庭聚会做准备随后,一家人的个中矛盾和牵绊,也在这一顿饭功夫,慢慢明朗起来。
《步履不停》餐桌戏先是几人围着一道炸玉米饼,回忆曾偷邻居玉米的糗事。
本是一片笑声,却因为“纯平”这个名字,让男主面有不悦。
神色凝重原来,纯平是家里的长子,早亡。
而身为次子的男主,便生活在阴影中——他总被拿来跟优秀的哥哥作对比。
饭桌上,老父亲一句“带着孩子再婚,是拖油瓶”又一次触到敏感点:儿子的重组家庭,是家庭隐而不发的关注点。
最后,儿子以一句“我足够养活一个带小孩的寡妇”,赌气作结。
面面相觑的父子俩电影中的食物,是一家人转移矛盾的默契。
母亲抱怨儿子没有继承衣钵,而是离家。
女儿推搡说,吃西瓜啦。
看到海难新闻,想起长子的早亡,沉浸其中。
片刻后,又强打起精神:难得热闹,我去做点零嘴。
二.是枝裕和,拍饭桌戏是枝裕和爱拍日本家庭戏。
从确立风格的[无人知晓],到渐趋成熟的[步履不停];从女性群像的[海街日记],到特殊家庭的[小偷家族]……都少不了饭桌戏。
[无人知晓]以一碗荞麦面庆祝乔迁新居,单亲妈妈立下规矩:不能吵闹、不能走出家门——因为四个孩子都是私生子,不被邻居欢迎。
残酷吧,但已经是影片最团圆、温馨的一幕。
短暂的圆满时光[海街日记],姐妹四人更是“贪吃”。
餐桌上,抱怨菜不够味;火车上的盒饭;招待客人的冷面;小吃店的招牌竹荚鱼;失恋后的清酒;被爽约后的一袋酸梨;有爸爸味道的小鱼盖饭;外婆留下的梅子酒;两人秘密开小灶的咖喱……
《海街日记》姐妹四人的饭桌日常同父异母的姐妹,在饭桌上交心,成长,品味着各自的无奈和开怀。
[比海更深],中年落魄的小说家平日以便利店速食为餐。
就那么站在路边,大剌剌地狼吞虎咽就像他的生活——曾经拿过奖的作家,天知道是哪一步走错了,会沦落至此。
电影的饭桌戏,是男主与离异妻子在母亲家避雨。
为说服前儿媳留下,母亲张罗起晚饭。
母亲拿出冰箱里的咖喱加热,妻子找到几块土豆,小孙子则试着划开鱼片。
乐得为晚饭忙碌的一家人
几分钟后,一顿咕嘟嘟冒热气的咖喱就,上桌了借着胃口的满足,一家人恍如回到以前的团圆时光。
外面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屋里温馨、平静。
这是枝裕和的惯用手法。
食物总伴随着家常、团聚、短暂的宁静。
梅子酒、鱼拌饭、咖喱……都有了温度、有了人气儿。
每日餐桌上的一蔬一饭,都成了生活的慰藉。
或许是日本文化中的恋物情结,使然?
三.饭桌上的人情据说,人一生花在饭桌上的时间,是6年。
除[步履不停]中的家族聚餐之外,餐桌更是小家庭的日常生活写照。
关注市井百态的许鞍华,拍吃饭也够家常。
桃姐给少爷端上饭菜便退到厨房吃自己的那份青菜。
饭后的润喉梨子、清茶半盏,是早就备好的。
少爷自然地接受这套最熟悉的就餐习惯。
直到桃姐进了养老院,才明白桃姐早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那半展清茶,舒适自然到清凉无味。
那是桃姐的味道。
许秦豪的[春逝],用食物说明恋爱关系的浓烈、短暂。
女主恩惠的生活,是泡面加啤酒其对爱情的态度也是不信任、怀疑。
习惯正常一日三餐的男主尚优,对恩惠的无故消失,难以释怀。
他甚至报复性找到恩惠,满脸阴郁。
而最终,在一片金黄色麦田中,尚优终于释然他似在彼岸回望:当初的心动是真,爱的易逝也是真。
而此刻,自己已经泅渡上岸,成了大人。
食物辅之以情绪,成了生活的某种隐喻。
而清茶、泡面、啤酒……是最普通的一日三餐,却每日都须面对。
就像是枝裕和镜头下庸常的生活,也像电影名字“步履不停”:无论是否如意,生活都会一如既往,向前流淌。
人能做的,就是不要停下脚步。
-七瓣儿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破事儿”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导演是枝裕和说:“ 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吗?
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
”而我想说的是,我的父母一生平淡,父母的父母也是,我也是,周围的人也是。
真正的英雄我还没有机会遇见过。
即便有那么几位了不起的人,他们在了不起之前,是普通人,了不起之后,也依然平凡。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由无数平凡人组成的世界。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孤单、寂静的小行星,在自己的范围里独立运转,既憎恨无人陪同,也不愿意与任何人同行。
那么。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微不足道的行星们彼此之间的疏离和联系吧。
我没有妹妹,也没有记忆中的哥哥,但是与亲人之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却与你们相似。
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也会说些毫无意识,却只能在特定环境中表达的语言。
坐在父母之间,现在的我与二十多年前那个小孩子我,以及二十多年后面目苍老的我,并没有太多不同。
父母或许老了,但是我对自己说,“看不太出来啊。
”我们每个人,便是在这平凡岁月步履之间,飞快地——欢笑、哭泣、木然;成长、老去,死亡。
我对生活太多眷恋,它却不留我一分一毫,这事想起来真是残酷呀。
*****************************************************电影里,妈妈摸着小妹的刘海说:“你脸这么漂亮,就把额头露出来一点啊。
”现实里,我妈对我说:“把刘海剪短一点嘛,清爽又好看。
”怎么,全世界妈妈说话口气都一样啊。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估计也会对她说同样的话吧。
“老太婆,烦死人了。
”不知到时候,她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我的父亲今年45岁。
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帮着我爷爷送报纸,一开始的时候人都还没有自行车高。
因为小时候吃过苦头,所以一直希望我好好吃共产党的饭安安稳稳一辈子有保障就好。
然而我生性自由自在,无法接受一辈子只窝在一个地方的生活。
父亲最后还是向我妥协,不过我猜他的心里一定也会觉得我没有像他如期所想那样长大,总归有一点令人觉得无奈。
这样的说辞有点刻意煽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在电影海报里,阿部宽大叔说了“家人真的是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这样的话。
我的友邻里,也有人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跟哥哥吵架了,一瞬间觉得他陌生了起来。
其实,大部分亲人虽然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是他们实际上可能并不了解你内心真正的想法。
因为上学或者工作以后,你能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实际上极其有限。
因为沟通不足所以跟亲人吵架其实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你为什么会觉得他陌生的原因。
如果能和家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像个朋友一样分享彼此心底的真实想法。
这样有助于了解彼此,也有助于驱除彼此间的隔膜感。
但如同电影里良多遇到的问题一样,有时候家人其实对你所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关心。
父亲在午饭后无意问起“画作修补”的事情,良多刚要聊下去的时候父亲又关心起院子里的珍稀植物起来。
到了最后,父亲关心的原来是“生活还能维持下去么”,良多只能苦闷地草草结束这个话题。
良多的父亲恭平希望良多做个医生,然而良多却对于画作情有独钟。
实际上,我做什么工作似乎也不是父亲关心的问题,他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东西能不能让我吃饱饭而已。
其实天下父母亲想的东西大都一致,只是大部分孩子们却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长大。
不过,这并不能跟爱不爱父母划上等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亲,但是不代表我们的人生必须向他们的价值观妥协。
虽然我们明白,当父母有一天意识到我们已经不是他们怀里的小雏鹰时一定会感到有些难过,但是时间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点,我们走啊走啊总会慢慢长大,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横山家之味》是类似于《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般的温馨小品,没有刻意的制造高潮情节和人物相互的矛盾冲突。
有的只是普通寻常百姓各色性格人群的真实生活写照而已。
如果想要体会到一些什么,恐怕得用上细腻敏感的心才行;正如想要领悟生活的真谛,也要用心去感知和思考。
海边小城的乡下生活其实很恬静,如果有一些波澜那也是因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内心摇摆不定而已。
这是横山一家一年里特别的一天,确也是天下许多家庭大同小异的一天。
亲情这个话题,能讨论和感悟的东西并不比爱情少。
家常烟火,似乎总是要从厨房里的洗手作羹汤开始。
母亲的手,粗粝,温厚又带着力度和笃定,井井有条料理着蔬菜,食谱里的食材搭配如数家珍,带着大半生灶台前的历练。
已作人妻人母的数年的女儿,在母亲的领地里又退回女儿的身份,被絮絮叨叨地碎念。
一个家,似乎总是要从母亲生发出来,才能凝结在一起,所以也难怪,当了一辈子医生备受尊敬的老父亲,会为了孙儿们一句“外婆的家”重重甩上房门,“这明明是我努力工作建起来的房子”。
次男良多,总比不过子承父业却因救人溺水身亡的大哥,带回的新婚妻子还偏偏是再嫁寡妇。
不成器的女儿和女婿,怯怯商量着能否搬回故宅,热闹也聒噪的双生子除了在夏天里长高了1.5公分和早早被放弃的剑道,也没有别的更令门楣生辉的话题。
琐碎又日常,从银幕上看却觉得这寻常带着暮气沉沉和刀光剑影而惊心动魄。
家庭,无非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又是饭桌上的杯盘换盏,鸡毛蒜皮。
日常的龃龉,隐而不发的怨怼,磕磕绊绊的磨合,就如浴室里排水口处破损散落的瓷砖,并不那么顺心顺意,但却也日复一日拖着,碎在了那儿,竟就是一辈子了。
餐桌上和声细语的暗流涌动,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误伤了谁。
一辈子啊,要说多少话,却又有多少话因为来不及说变得不必再说。
哪怕是孩童时一句机灵的话,也小气得不能被冠错了名。
哥哥很好,只是不能连这一丁点的好处都归了他。
丈夫年轻时出轨的事实,悄无声息地忽然在这个长子身故十五年的夜里,隔着浴室旧的玻璃拉门和昏暗灯光,似若无其事说破。
只是这一世已经过去,彼此肉身腐朽,来日无多,连秋后算账也不必了。
正因为是家人,一点无心只失才更易心寒。
正因为是家人,对爱和忠诚的背叛之痛也能包容。
亲缘之间的至亲至疏,只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但有时,一日三餐,横山家一日的时光,竟也像浓缩了无数个家庭的一生。
每一句话后的机锋,每一个眼神的迂回,天伦之乐里,因无法把握距离的远近,真实得既温情又冷漠。
过了冬的蝴蝶带着淡淡的黄,飞在故乡那条悠长的斜坡上。
令人忧心的次男从人子变为人父,变得可靠。
他牵着被血缘紧紧牵连的小女儿的手,忽然想起,曾有人对他说,蝴蝶啊一旦过冬,就会变成黄色。
尽管怎么也想不起是谁说的,数年前老母亲散步时的三言两语,就这样流经他的生命,又不经意间成为了小女儿童年的回忆。
生命在步履不停的路途中一遍遍地轮回循环,还停留在旧日时光之中,但永远回不去了那个旧日里。
亲缘,家人,爱,是一个不解的命题。
摸索着,步履不停地生活着,然后任由旧故事的年轮带着隽永的印记,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养分。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
但就在不知不觉间,如父如子,孩童便成了大人,而家族大概便是这样无声地被延续了下来。
我真是受够了是枝裕和了,我也受够了日本女人被规训出来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另外江原由希子的声音让我起鸡皮疙瘩,感觉演员可能私底下烟酒都来吧.jpg
总是把镜头对准那些不愿意为生活付出牺牲去追求的人。你描写的人群也不会去电影院看他们不堪的人生。给中产看看抹抹眼泪的作用,拧巴,矫揉。男主工作部分刻画的也是肤浅,导演你真正工作过吗。这些跟某些国外获奖的国导很是趣味相投。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但为何总是慢一拍”。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
对这种家庭电影无感,电影就得多点戏剧感,这里面老头跟Sex educate里面的修理工神似
刪掉開頭三分鐘就成了"意外爸爸",掐掉最後兩分鐘就成了"比海還深",幕前幕後皆是。
琐碎,我记得的就是他们吃了很久的盒饭,然后轮流洗澡。网友对此片的解读很有深度,把导演捧为大师,似乎读懂了很多人生哲学。但是我只有三个字:不好看。我不是电影专业的学生,电影首先要有好的故事性,有冲突,太平的叙事怎么能得那么高的分?上一部看的就是太平的《美国狙击手》,我怎么那么倒霉?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平淡的拍着一个家庭的零零碎碎种种,却有让你不由自主的陷入浓浓的家庭氛围。有是非各有所想,但是推动一切的是时间,时间让人的步履向前、让人步履不停歇,一代代人就这样生活下去。。。。。。
我觉得是枝裕和能成为殿堂级大师的,真的。
或许我还不够老
两倍速看,全程尿点,特别适合睡前,还可以助眠。还是那句话,电影不是流水账,也不是纪录片,不是拍几个人在那里BB,就是一部电影了。
小津在东京物语里所担忧的,是枝裕和在这部全给反过来解释清楚了。他最平和生活化几乎没有家庭冲突的电影,甚至死亡也没有逗你哭,而是给你更坚定的人生步伐。慢的那一拍就是你的记忆和该去做的,悼念父母,展望后辈,像那飞舞的黄色蝴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步履不停。北影节百老汇导演见面场胶片版。资料馆,2022.7.9二刷,10.22三刷blue light yokohama。
十年前的片子 画面好日式 生活味十足 淡淡的很平静又很忧伤。。。忍不住想唱常回家看看。。。。。 以后即使成家了 也不要忘记年迈的父母 总是听很多长辈感叹后悔自己没陪已故的父母去这里去那里吃这个玩那个 。。。真的多陪陪父母吧TAT
B站、爱奇艺、腾讯使用的是同一个片源同一个字幕翻译,质量极差,甚至让人产生了给字幕寄刀片的冲动!倘若《小偷家族》是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可口炒菜,那么《海街日记》属于炒菜没放盐,而《步履不停》就更夸张了,连菜都没放,纯粹在炒空气了。也许是我的口味太重了?电影本身的故事局限在哥哥忌日那天的全家聚会,基本上没有任何事件发生,纯粹靠对白堆砌来表达人物关系及内心波动,因此垃圾翻译使得本就淡入纯水的剧情更加索然无味。其实看到后面自然能体会到哥哥的死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些情绪的种子,随着时间慢慢生根发芽,有的长出了遗憾,有的长出了思念,有的则生出了绵绵的怨念,所以你会觉得《阳光普照》里似乎带着些许《步履不停》的阴影,只是前者更加残酷阴冷。全片拆分了很多镜头却都纹丝不动,镜头静止而生活则步履不停地缓缓走下去。
一个固执的退休医生爷爷,一个传统细心照料家庭又喜欢对儿媳妇说话暗示的奶奶,一个与父亲理念不合的儿子,和他的家庭回老家的一天我不想他们一家搬进来,我怕你更不会回家了一听到没用的垃圾我就以为你们在讲我,吓得不敢出来,谢天谢地,原来是在讲芳雄“他们新年会再来的”“新年就不用了吧,一年一次就很多了”
感觉这部电影受众很小,太闲和太忙的人都不会去看
我很受不了这种藏着隔阂、怨怼、算计、父亲的期望和长子沉重的死亡的原生家庭。也有一些温柔的地方,比如亮一家三口在卧室谈笑的轻松时刻,假装看手机等待走不动的爸爸,“总是慢一拍”但仍和母亲有默契。新家庭的爱可以驱散过往的阴影。
在窗外暴雨声的伴奏中刷完,沉浸于这种琐细的日常和淡淡的忧伤。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么真实而平常,并非那些富丽堂皇和高大无上;生命也正如电影一样不知不觉就剧终人散,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事先张扬。
确认过眼神,是枝裕和不是我的菜
日本的家庭电影已经是世界巅峰了,步履不停是巅峰中的佳作。
当良多坐在离开家的公交车上,想起那个相扑手的名字时,老夫妻一前一后地走,惦记着儿子什么时候再回来,顿时泪流满面。平平淡淡的情节,饱含深意的对话,一个个可爱的人物,没刻意搞笑或煽情,却能让人笑出来、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