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又是一个穿插讲述,似梦非梦的故事,我不知道电影在讲谁,谁是主角,或者大家都是主角?
No way,这是传记吗。
故事不是很复杂,比较新奇的是玩具与现实的穿插,飞机起飞啦,过金门大桥啦,有很多场景都是用玩具来表现的,奥这时候我知道了,这还是fred的传记,但是是从lloyd的经历来表现的,并且也是从lloyd写的fred的传记来改编的吧。
好的,问题解决。
谈谈它的内容吧,既然主角是fred,那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living saint吗?
在拍摄的时候他是的,但是没有人会一直在电视机里面,当他拍摄最后的场景,当他完成拍摄,弓着背,扶着腰,慢慢地踱到钢琴的旁边,然后坐下,开始了弹奏。
不一会,刚刚还在忙碌地拍摄的人没多久就全部离开了,fred还在弹奏。
拍摄棚里越来越暗,所有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了,fred还在弹奏,但中间,当所有人都离开,但是灯还没全都灭掉的时候,他在钢琴的最低音的地方,猛地按下了一排琴键。
钢琴发出了低沉的乐声,就像fred之前提到的,也是他回避过的问题,
电影最后一幕,Fred Rogers笑着从镜头前的道具门走出,便收起了表情,手托后腰,一副疲倦的样子。
看过监视器后,独自走到钢琴前,伴随着人员撤场和灯光渐暗,开始弹低音键。
这是他之前说过的发泄手段。
Lloyd Vogel第一次见Rogers说,你本人是Fred,这还有个你的角色,Mister Rogers。
显然在他的预设中,镜头前的Rogers并不是现实中的Fred。
但Rogers回避了这个问题,将话题转移到了Vogel脸上的伤。
显然他不想说。
由于剧情一直聚焦在Vogel身上,观众并不了解Rogers。
Vogel的暴躁、冲动、懊恼、悔恨,种种心理活动巨细靡遗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但Rogers,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他自己独处的镜头,他的从容、大度、优雅、恬静,都只是在人前,而他私下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导演安排最后一幕的用意,是想告诉观众,他也是个人。
回来说Vogel,对父亲的恨意只是表现,他最大的问题是关上了心门。
在和Rogers吃饭时,他说自己是破碎的人。
这是他的自我认知,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糟糕,你就一定会变成那个糟糕的自己。
Rogers的循循善诱其实只是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说出来,你听自己说出你的想法,和你只是在心里想一遍是大不相同的。
而后你会了解自己更应该怎么做。
对于抛妻弃子的父亲,可以选择不原谅,但要放下恨。
因为原不原谅是你对他的态度,而心中带着恨意,却会拖垮你的人生。
Vogel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表白,是懦弱吗,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Vogel真的原谅了父亲么?
未必。
但他可以和他对话了。
不是因为他可以面对父亲了,是因为他可以面对自己了。
这也是Rogers所说的,人一直都在成长。
为什么打了这么低的分,问题不在于电影本身,不在于演员,在我眼里它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当然了我这完全是个人观点,只是看完了有点话想说,就发个影评而已。
只说男主吧,对于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最后选择的是原谅。
在我看来就是他软弱、意志不坚定,三观不成熟的表现,这个所谓的成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在别人想要干涉你的想法时,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合理分析最后选择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罗杰斯完全是以圣人的姿态出现的,有点渡人渡己的佛爷样儿。
但也只是个样子而已,实际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男主从未感受过父爱,更是看着母亲死在眼前,心怀怨恨是人之常情。
罗杰斯有一句台词:“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你是一个能分清对错的人,但我希望你也能意识到,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帮你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因为有他,你才是现在的你。
”这句话让我气炸了,而可悲的是男主竟然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他之前人生的背叛。
在成年后,男主可以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一份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这是他的幸运是他的造化。
和他那个爹有什么关系!!
要感谢他吗????
作为儿子,他越爱他的母亲,就越怨恨他的父亲;作为丈夫,越爱他的妻子,他就越鄙视他的父亲;作为父亲,他越爱他的孩子,就越不屑于他的父亲,再加上他本身父爱的缺失。
四恨合一,他为什么要原谅,怎么可能原谅,因为主旋律吗?
不管他是否悔改,不原谅才是正确的,男主不报复已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你怎么能再去对他有任何的要求。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渣可以在亲朋的陪伴中了此余生,那普通人应当如何,好人又应当如何!
所谓的回头是岸只是屁话,我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这应了另外一句屁话:“修桥铺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
” 也许正应如此,我注定一介凡人,只此一问:“ 天理不昭彰,何人行好事?
” 一席“玩笑话”,博君一笑尔。
一直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影片,特别是《阿甘正传》。
在我所有的观感中,这部影片是我评分最高的。
剧本好,导演好,汉克斯演的更好。
他那句“阿—拉—巴—马”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
前两天,听说汤姆·汉克斯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很是不安。
无奈之下,找了这部汉克斯最近出演的影片看看。
或许他能够感觉到,一个他的老粉丝在惦记着他。
在这部影片中,汉克斯饰演一位电视儿童娱乐节目主持人罗杰斯。
一个刊物的专栏作家劳埃德采访他。
劳埃德自幼经历了父亲抛妻别子的不幸,早年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略有扭曲,脾气暴躁,不关心妻子和孩子。
在对罗杰斯采访的过程中,他被罗杰斯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秉性所打动,逐渐抚平了伤痕,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看看罗杰斯这个人物。
五六十岁,笑容可掬,他努力去搜寻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并将这种美好传递给观众。
他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许多儿童和母亲的喜爱。
他用儿童般的纯真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接人待物时的谈吐,乍一听似乎有点客气的近乎虚伪,实际上,他自己从心里就是那么想那么说的。
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破碎的世界”。
谈到“名气”,他说:“名气只是两个汉字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拿它干什么?
”有的人稍有了些名气,就成了目空一切的大牌,语不惊人死不休,见人就不遗余力的展示他们的鸿浩之志;或者是成了摆阔炫富的土豪,随意的驾着限量版的悍马,给世界增添着更多的破碎。
也有那些昨天还是土里刨食的乡亲,一夜成名,今天就操着一口旖旎的港腔:“让我想一想,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怎么说?
”而如罗杰斯这样的人,不求闻达,不去装逼,只是默默的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孩子们。
和观众们一同唱起《做我的邻居》。
看了他的节目,不由得想起儿时经常在电台上听到的孙敬修老师。
孙老师用一颗童心,用儿童熟悉的语言,不慌不忙地向收音机旁边守候着的我们讲了无数个童话,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都将化作我们成长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纷扰和诱惑,令我们受益终身。
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名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影片中,观众问罗杰斯:“你认为父母在抚养孩子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他答道:“忘记他们自己的童年。
”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咱们常说的那句“不忘初心”是非常契合的。
他说:“如果我们通过电视节目,让人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
我们的一切都始于家庭。
”为了缓解劳埃德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罗杰斯这样劝说劳埃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分得清对与错的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塑造了你的人格,是你的一部分,过往的经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
原谅我们所爱的人是最难的,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去驾驭你的愤怒。
”这些劝告打动了劳埃德,使他去思考,去“重新处理我的感情”。
就好像我在上一篇观感中说到的,去回到我们启程的地方。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影片主题不相干的场景。
当劳埃德的父亲躺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了,他打起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对劳埃德说:“我觉得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懂得如何生活。
”他的这番话,说的是他自己,更是许多老人们的感慨。
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不都是懵懵懂懂的生活了半辈子吗?
我们常说,四十不惑。
其实,四十岁还远远不够。
尽管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经历、去接受生活的种种快乐和苦难,有过豪迈,也有过荒唐;有过风光,也有过失意。
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生阅历和经验,有了人情练达的本事,却并不意味着你懂得了如何生活。
有时,我们会迷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彷徨中,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方向。
只有到了卸下了生活的重担,脱离了人世间的纷扰,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这条曲折晦暗的路才逐渐明晰了起来。
也从中渐渐的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尽管晚了一些,可毕竟还能用此生余下的时光,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欢愉,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有兴味。
当然啦,有汤姆·汉克斯的加盟,加上豆瓣中的评分还不低,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烂片。
毕竟片中还是有一些令人思考的情节。
就叫做“鸡汤片”吧。
只是这碗汤里的水多了一些,喝起来有些寡淡。
本人评分:5.5。
4.5,会再刷,当我过不明白,想不通透该怎么活的时候,应该会再来看。
平淡嘛?
不,这就是人生,关于父母与孩子,为人,和解和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课题。
偶见弹幕有人说这部电影“神神叨叨”,料想对方要么心浮气躁,要么经事太少。
你无需原谅任何人,爱恨都是消耗,你只需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想好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即可。
比如我心底里是有点介意老爸买不实用的吉他和电子表的,但想到他一辈子辛苦,希望他开心,不要把他不爱好的(比如旅游)强加他身上,其实,也够买表了。
愿我们都能够过好这一生,处理好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演员演得可真好,眼神中真情流露,能明确感受到主角心态的变化。
结尾处看到他们互相比划“朋友”的手语的时候,也跟着开怀一笑。
影片中金句频出,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感受,你就知道如何对待你的孩子。
”“是人都有情绪,他选择如何回应他的情绪,每天都在做有助于稳定他的事儿”结尾,主持人狠狠锤下琴键的举动,有点意思。
这是前文中提到他处理“负担”的方式,难道他没有那么全然享受节目的录制吗?
人生终究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罗伊德是幸运的,在父亲去世前遇到了罗杰斯先生,否则他会带着愤怒过完余生,甚至会把恶性循环地投射到自己的儿子身上。
其实,与其说是他们相遇,不如说罗杰斯先生通过文章看到了罗伊德的扎挣与愤怒,选择帮助…… 不只是喜欢寻找人类心灵深处之恶的罗伊德,我甚至也怀疑罗杰斯先生真的那么美好吗?
影片中似乎有些隐晦的镜头,是想说明其实罗杰斯先生也有迷惑和痛苦。
他是智者,更是一位仁者。
他有自己的迷惑,但他仍然坚持人的善……他不是圣人,他是温柔睿智的普通人。
突然就发现,我喜欢的汤姆汉克斯也这么老了…时代洪流,奔流不息。
前不久《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除了那几部被大众所熟知的,还有一部我一直在关注的也被列在其中: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2019),讲述了“美国传奇”——弗雷德·罗杰斯的故事。
所以,谁是弗雷德·罗杰斯?
为什么是“美国传奇”?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确实陌生。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位罗杰斯先生,被美国媒体奉为“仅次于上帝之外的完美男人”。
他是美国电视行业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在1968年制作并开始主持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30多年间共播放了895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都称他为“罗杰斯先生”的原因。
节目每次开始前,罗杰斯先生总会唱着节目的主题曲,推门走进房间,一边唱歌,一边换上红色开衫毛衣和蓝色运动鞋,这个温馨的画面,成为了几代美国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儿童节目之父”。
他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儿童始终是世界上最弱小,声音与力量都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如今再回看他的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 依旧会被那纯真无邪的真挚而打动,他的电视节目形式很简单甚至如今看起来有些“过时”,是什么吸引着观众呢?
是他在用着他真诚方式教诲了几代美国人。
节目中,他担任着制片人、主持人、木偶表演、写剧本、作曲等多种工作。
实力与才能相当出众,而罗杰斯先生身上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对孩子们所立下的承诺与一生的践行。
在他的节目中,罗杰斯先生用玩偶对话进行表演。
在每个节目开头,弗雷德·罗杰斯轻快地步入房间,唱着“邻里美好的一天”节目主题曲,打开壁橱,挂上短大衣,穿上带拉链的卡迪根式开襟毛衣,换上一双藏青色帆步胶底运动鞋,然后坐在椅子上,开始讲述新一天的话题。
虽然是一档儿童节目,但是节目的尺度却难以置信的“开放”:从离婚,枪支问题、战争,暗杀,甚至死亡,再到后来80年代,90年代美国出现的热门议题,诸如种族歧视,同性恋,超级英雄……这些成年人回避或拒绝讲述给孩子们的“禁忌词语”,他却没有回避,而是在帮助孩子们发现日常事物的价值,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了解世界的权利。
罗杰斯先生曾说过“我来告诉你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伺机腐蚀他们世界的东西。
”当孩子们走近了这位邻居罗杰斯先生后,会大胆的将自己的爱说出口。
我们从小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如何克制爱,但至今很多人不懂尊重爱。
但正如罗杰斯先生说:喜欢就是喜欢,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需要听到这个。
他让百万孩童在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候,知道“爱”没有错。
他是拯救灵魂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常年保持着143磅的体重,因为数字1代表“I”,4代表着“LOVE”的四个字母,而3则代表着“YOU”的三个字母,合起来就代表着“I LOVE YOU”。
这是罗杰斯先生的私人数字学。
国际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经被邀请去《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节目,当他回忆罗杰斯先生时,他感叹“那个143磅,让我疯狂!
试试吧,我可做不到!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喜欢这样的你”。
一个四岁就在轮椅上生活的小孩子杰夫在一场危险的手术前来到了罗杰斯先生的节目,罗杰斯下蹲与他平视,同任何平常的小孩子一样聊天对话,最后罗杰斯对孩子唱了一支歌:我喜欢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穿戴/不是你的发型/你现在的样子/你的内心/不是你可爱的椅子/你的每一部分/你的皮肤/你的感受/无论是旧还是新/我希望你会记得/。
后来手术成功,多年以后罗杰斯获奖,而颁奖人正是杰夫。
“我喜欢这样的你”他这至理名言鼓舞了无数在自我边缘徘徊的、灰心丧意的人。
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的终身成就奖,在现场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声明作为他的接受演讲,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
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
”他停了十秒钟,看着他的手表。
当十秒钟的时候,他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获得一时轰动。
据说这个著名的“沉默场面”在汤姆汉克斯的这部新片《邻里美好的一天》也会看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汤姆·汉克斯曾出演的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其中有一幕:他躺在床上,正是在看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这仿佛是一个穿越了几十年的惊天彩蛋梗!
而更加有趣的是,在维基百科上有写道:“弗雷德·罗杰斯是汤姆汉克斯的第6代表亲。
”希望这部影片会被引进吧,看影评觉得是部温暖治愈的好片子,期待汤姆·汉克斯“阿甘归来”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在冬日里带来一丝温暖。
前两天跨年在胖子家,和叶哥聊起了他的病情(抑郁症)他本人不愿意说,小辉呛我为什么要逼人家讲,对你有什么好处?
如果痛苦你能说得出来,那就可以排解,就像剧里汤姆汉克斯说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可他不想说,或者他们都觉得说了没用徒增烦恼。
于是我问小辉,所以你知道他痛苦的是什么吗?
他说知道。
是不是解决不了?
我又问。
小辉说是。
我巧妙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没必要说服别人打开自己,当他自己想说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Lloyd 是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角色,采访谁就得罪谁,因为他喜欢挖别人的阴暗面,他相信人性本恶,他相信所有人都会在老婆快死的时候抛妻弃子 fuck around。
他总是带着愤怒,感动美国的人物们都不愿意接受他的采访,除了 Fred ,于是他带着愤怒接受了采访美国董浩的任务。
他不相信有真的善良,觉得每个人都虚伪,尤其是 Fred 。
他利用 Fred 对他的偏爱肆无忌惮。
Fred 对他的喜欢这个设定就有点主角光环,光环还包括 Andrea 这样的天使老婆爱着他,以及打不走骂不跑的爸爸姐姐。
虽然是个采访者,但他本人厌恶沟通,爸爸在姐姐婚礼上找他聊天,他不说话,却因为爸爸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而动手打人,怒推来劝架的姐姐姐夫;爸爸去家里找他,不说话,面对在楼下等了两个通宵的爸爸无动于衷,恶语相向气病老汉;每次 Fred 一问他问题,他从来都是拒绝回答,一脸的不耐烦。
全世界都欠他的。
在医院里不近人情到巅峰,甩下病危的父亲,孤单的母子,用 400 字的采访任务作为借口,来逃避眼前的大麻烦。
然后,他变了。
因为 Fred 让他花一分钟的时间,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些爱他因为他本身的人。
或者其他原因,总之是变了,虽然有点牵强又夸张。
当他变得柔软,整个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
他和妻子说我最想要的就是你和儿子,妻子泪眼汪汪。
他和爸爸说我也爱你爸爸,爸爸握着他的手颤抖哭泣。
他和姐姐说那天婚礼对不起,姐姐说这是最有趣的一个婚礼别介意。
他写了一篇 1 万字的采访稿,大部分还是关于自己的故事,编辑偏偏很喜欢还用作那期杂志的封面。
他在父亲的葬礼后告诉妻子愿意在家带几个月孩子,让她回去上班。
他们一家和姐姐姐夫爸爸的二婚妻子一起过了个欢乐的圣诞节。
然后,Fred 在那天拍摄结束之后,同时弹响钢琴上的最低音键。
“Bang ↓”人有没有这么容易改变,可能不是影片想传递的。
或许导演希望人们像 Fred一样,对所有人都保有善意,拯救每一个你遇到的破碎灵魂。
多点耐心,少点脾气。
若偶尔出现了负面情绪,就让它在钢琴的音乐声里释放。
实在不高兴了,就花一分钟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纯粹的爱你这个人。
最近在恶补汤姆汉克斯过去的作品,刚好今天补到了汤姆汉克斯于1989年出演的惊悚喜剧《地狱来的芳邻》,其中出现了汉克斯观看主持人罗杰斯节目的场景,不知道当时拍戏的他如果知道30年后的今天自己居然又饰演了银幕中这位主持人,节目歌曲从自己口中唱出,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PS:这两部片不仅都是汉克斯主演,连影片译名《地狱来的芳邻》/《邻里美好的一天》都像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也许汉克斯接这部片也算是对过去自己主演影片的一种纪念,或者说,是对自己曾经出演数目众多的喜剧片的一种反叛吧,笑。
再PS:截止2022年3月1日,两部电影豆瓣评分都打成了平手——6.6分,不得不说是跨越时空的联手了
地狱来的芳邻 (1989)6.51989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乔·丹特 / 汤姆·汉克斯 布鲁斯·邓恩
《地狱来的芳邻》
《邻里美好的一天》
一部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影片,很喜欢它的开头,欢快的钢琴声响起,Tom Hanks 扮演的Rogers先生穿着一件大红色拉链款毛衣推门出来,对着你唱着“你愿意做我的邻居吗?
...”这真是多么美好的一天,而当他望着你的眼睛,缓缓和你交谈时,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可以治愈你那破碎的童年,而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当然Rogers先生并不是圣人,他内心也有痛苦的角落,也有愤怒的时候,只是他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让Tom Hanks提名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并被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Tom Hanks也继James Stewart之后成为新一代的美国精神之光,两位都是我最喜爱的演员。
其实这部电影和Tom Hanks还有着许多渊源,他是Rogers的第六代表亲,而在1989年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就有他观看Rogers主持节目的场景,不知他会不会想到30年后,自己会扮演这位节目中的主持人,就像豆瓣上有人说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横跨30年的大彩蛋,另外两部影片的评分也是惊人的一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哈哈哈
年度最治愈 Tom Hanks真的能打 这么surreal的角色能撑起来就是成功的70% 镜头语言也很6
讲真这故事能讲成这样,真的很高级,讲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物都有人评这是鸡汤?这个世界能不能好了🙃
汤姆汉克斯演活了罗杰斯
2023.4.16 0:49
满满一碗臭鸡汤
时隔30年,“阿甘”仍在传递美国式主流政治正确的“正能量”真人真事改编,美国的“鞠萍姐姐”讲真的并不知道真人经历,单看电影真的很“圣人”心灵鸡汤看得我有些昏昏欲睡话说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这类“伟光正”电影都差别不大,那么多人为什么能做到捧美踩中?看了这部,觉得跟国内那些正能量电影没什么大差国内那些感动人物的故事,哪一个不比他“圣人”
我也想有这么个朋友
7/10 B故事结尾竟与《金智英》如此相似;中规中矩的传记片
罗杰斯是美国的董浩叔叔,是上帝般完美的人,是儿童电视节目的开创者。罗伊德是专门揭露真相的记者,他与父亲关系极差,没有收获太多家庭的爱,也不懂得如何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付出爱。罗伊德去采访罗杰斯的目的其实是不相信他是那么完美的人,巴不得找出点不为人知的秘密来揭露罗杰斯的缺点和虚伪。没想到罗杰斯真的是那么温柔、美好、完美的人,他帮助罗伊德走出了痛苦,理解了爱,并与他的父亲和解。电影给人感觉比较老派,像是上世纪的电视剧,但是非常温馨。
汤姆汉克斯真是个迷人的演员,这样一个圣人角色如此温柔善良而有说服力。不过主线剧情真的很this is us了。
改編的角度或者說,要去講這個真實人物的角度做了一個戲中戲的感覺。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這個人我們真的一無所知。所以感覺肯定差那麼意思。董浩也沒辦法比,鄭淵潔差不多。整個故事甜膩,高糖,放在2020年也尤其有意思。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这种片子,hallmark都拍不出来吧………………一头雾水
在我们这边,在这个病毒传播,歧视到处的阶段,太需要这么一位'爸爸'了。
要说谁是目前最能代表美国人形象的演员,我肯定投汉克斯一票,他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呢,但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在这个当代被称作圣人,而且片中人物还扁平化得厉害,老汤倒是展示了一把才艺,记者嘛没看到写了什么,律师嘛没听到说了什么,开头挖下的几个坑:父子关系、兄妹关系、夫妻关系,没一样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老汤过来开个光环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一部一百分钟往上的电影来说,可谓相当惨淡,把除了老汤以外别的人物换成木偶照样演。综之,我觉得和我们十七年间的那些人物片差不太多,何况这片子都舍不得花钱取外景。
有事儿吗?没事儿非要瞎拍……
真的很难相信汤姆.汉克斯还会接这么难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种成长土壤的缘故?总之,就是不温不火,淡出鸟来。
可能为了贴近原型人物和他主持的儿童节目的风格吧,叙事节奏也确实有点太慢了,甚至说话语速也是……承认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很好,美国最nice的演员演了美国最nice的名人,不知道这次男配提名会不会继续被忽视。被救赎的男主沦为背景,并不出彩,影片其他地方也乏善可陈。
不懂呢为什么这样的电影评分这么低,唉
一个女人在病床上被气死了,几年后她的儿子擅自决定替她原谅了她的混蛋老公。所有的女人在这部剧里要么隐形,要么装饰,要么受苦受难最后依然选择原谅。这美好的一天只属于男人。
这片子节奏太奇怪了…看着非常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