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昨日的“少女洛荷”一样,这也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不论是人还是心,在二战后的大背景下,修女艾达与唯一的亲人姨妈旺达踏上了一段别样的寻亲之旅。
扮演主角艾达的阿嘉达特泽布霍夫斯卡是非专业演员,未加雕琢的平实演技带来的是无技巧式的真实,所谓一人一箱,行在路上,在导演安排的反叙事结构中,她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投身于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中,似有似无的情绪反而将艾达这个人物诠释的异常饱满。
影片采用了4:3黄金比例,整体基调阴郁,在画面构图和光线的运用上堪称完美,摄影方面的造诣显然在这个故事之上,若不是大量的中景,近景,上半身无限摆拍,面部特写,大面积空白空间为影片叙事做辅助,那么这部电影会是个灾难,或许导演要求的就是这种风格,利用镜头语言来代替叙事,大量留白让观众自己体会,好像那种给你一个引子或者提纲,让你来书写一篇范文,只不过是在脑子里罢了。
以前观者常说,人活于世,什么都得尝试一下,哪怕你恐惧,你恶心,你不忍直视。
修女艾达是修女,自然是天主的信徒,当她为了寻找父母的遗骨,踏入俗世的那一刻,她的信仰便开始动摇,一个年轻女孩的彷徨与找寻,兜兜转转,甚至在教会姐妹向天主承诺时,她为自己曾有邪念而感到羞耻,然而这一切都在姨妈自杀之后土崩瓦解,生命易逝,春宵苦短,于是她放开头发,穿上短裙,点上香烟,捻起酒杯,俨然她的姨妈重生,她曾羡慕这种纸醉金迷,当她真的尝试之后,她还是穿好自己那身修女装,转身离开,一人一箱,朝着未知的道路走去,至于她是回修道院还是别的地方,已经不重要,因为她已诚心皈依,看破红尘不在五行之中,远离尘世,永不回头,因为即使她选择留在尘世,无非变成第二个姨妈。
人活于世,真的都要尝试一下,不然涉世未深的苦闷和花花世界的引诱随时都在,像艾达和姨妈旺达这种背负家庭惨剧,种族悲剧的人面对生活,一个选择继续,一个选择终结,一个浅尝辄止,一个如梦如痴,这不止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可以振聋发聩,警醒世人。
“养两只狗,结婚,生子”“然后呢?
”“然后是平凡的生活”于是红发艾达离开了,同上一次头巾艾达(修女)离开的理由一样。
不是逃避平庸,而是远离虚空与纠缠。
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波兰人的眼里关于犹太人的存在就消逝了,他们是谁、长什么样子、怎么死的,没人关心。
而旺达姨妈葬礼上的国际歌,又一个几十年,也没人再关心。
裹在历史中的人身不由己,锁在历史中的人动弹不得。
当艾达去审视世俗和历史时,她发现其中实则是一无所有。
“转变”之前的姨妈用享乐逃避执念的纠缠,“转变”之后用执念终结享乐的虚空,这不过是个首尾相接的圆。
而升维的艾达,跳出了这个圆。
4:3的屏幕比和黑白构图带来厚重的历史感。
除此之外前半段中,除了几场演奏戏之外很少配乐,更是营造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气氛,配上所有人脸上克制的情绪,整个电影看完非常平静,却很堵心。
电影围绕的是身为父母都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从小却成长于修道院,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侍奉上帝,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就在主角身份的矛盾性,而这和矛盾性导致艾达必须抛弃一种身份。
屠杀了艾达一家的农夫也充满着人的矛盾性,他们一家有虔诚的信仰,伤害艾达一家的后侵占别人房屋的刽子手,也是这样的人因为恻隐之心会放女孩一条生路,会因为做下的恶感到不安。
之前说过前半段的bgm非常少,从家人尸骨被挖掘出来后每一次伤痛的戏份都伴随着同一首bgm,甚至姨妈自杀前打开留声机伴随着这个音乐义无反顾从窗口坠下。
修女放下头发代表着她第一次对信仰的质疑,中途我一度以为姨妈自杀后她的转变代表着属于犹太人的伤痛和记忆的传承,然而结尾处她面色平静地戴回修女帽走回修道院。
体验了一天犹太人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信仰,虽然我内心有点失落但是女主的行为完全符合她在电影里展现的性格,伤痛太沉重,背负和忘记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记得,却不必背负。
外表坚强、能干、放荡的姨妈,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修女艾达,内向、沉闷、守旧,波兰郊外,两人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这一切都是战争的苦果。
姨妈在找到自己儿子尸骨后,心中的苦楚得到了终结,与世无恋的开窗纵身跃下。
在影片最后一分钟之前,我以为我看懂了艾达的内心世界,当她重新披上扎上修女头巾的那一刻,对她而言,可能是平静的。
对于艾达最后的放纵行为,也许影片中姨妈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要是去了那里,发现并没有上帝呢”。
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修女艾达,天真纯洁,心中只有上帝与耶稣,她好像没有什么愿望,下周的宣誓仪式就像下周要吃早餐一样,是正常,应当发生之事,世界如此寂寥洁白,如永远填不满的上2/3画面。
直到她见到她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
她的愿望变成了,找到父母的尸骸,让他们入土为安。
在这个过程中,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她,渐渐被填满了颜色:知道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二战带给家族的创伤,甚至接触到了男男女女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的世界,她抵触,她不屑,她要与上帝站在一起,却不知道心已经渐渐在靡靡之音中渐渐沦陷……她第一次向我们脱下她的头巾,露出丝滑的红发。
随后,她得到了一个吻
她的愿望越来越多 她埋葬了父母兄弟,她有了一个家,她知道了自己是谁,但她还有别的愿望,她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她不想与上帝站在一起了,世俗用快感与新鲜染红她——明灭的烟头,性感的红唇与礼服,醇香的葡萄酒,以及欢愉后的落红……
她的愿望一一完成,她渴求下一个愿望,一个吸引她的愿望,一个让她从红纸变成别的什么的愿望。
于是她问他,去海边散步之后,我们会做什么。
“结婚,生小孩,买一个房子”他回答到。
这是她的愿望吗 她好像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她又带上头巾,悄悄离开了爱人的身旁,离开了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的家 她褪去红色,变成了白纸,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愿望,又是什么。
我看到一个虔诚的小尼姑,画耶稣像的神情十分专注,让人对她的灵性有了印象。
那种隔绝人世的生活完全吸引着我们。
她在床上下意识的亲吻着小耶稣项链,这是她离开前的那个晚上。
角度倾斜了30,这种空灵的画面能自我解释,再比如突出宗教建筑的大山墙,三一律的思维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天降大雪,和罗马尼亚拍的《两个山丘》完全不同。
两个舍友乳牛般的身材,望着她整理手提箱。
我看到当姨妈告诉她你是一个犹太人的时候,她眼睛都直了,内心受到了触动,仿佛那是一种指面的侮辱。
而姨妈带着家族式的冷漠,连一杯茶都没给他喝,却把一张她妈妈的照片放在了桌上,那种做旧的痕迹,也是我小学课桌的感觉。
我看到这两个亲戚第1次在厨房交流,第2次进房间交流,装潢产生了差别。
来到自己祖宅看看老妈妈手做的彩玻璃挨着牛屎。
我看到冷战中的女主角,第30分钟在此片中卖唱。
这个人的本职可能就是歌手。
如此专业的撩骚,如此晃动的春情。
“我是个婊子,而你是个小圣人。
”姨妈说。
我看到制作字幕的人很用心,不打破画面,移动了字幕的位置。
这里女主角的心境因为画面而扰动,一会儿烦躁烦乱,一会儿又宁静下来。
我联想到电影学院的介绍,其实是在用知识污染艺术,它不能让学生自己产生良好的理解。
而只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病毒,四处蔓延而已,那样的东西是不健康的。
我看到杀害艾达父母的人躺在医院里,那是一段多年前的纠葛。
相当于,法官在医院里审判犯人。
我看到尼姑脱去了头巾,掀起了凡心。
她要在发誓之前破个身。
我看到波兰典型的白森林里面都是桦树,还有松木,很多犹太人就埋骨在这里。
一切都是无言的,就像波兰的历史一样,很多人一直在内心深处避免着尽量不去触碰,但历史的问题,一旦要刨根问底,痛苦就随之而来,这也最终导致了女法官的自杀。
我看到了和冷战一样,这个片子的底色是上帝的教堂。
我也看到了人的迷途,在抽烟喝酒,绕着纱窗布转圈之后,仿佛人类的堕落浓缩在这几秒之中。
一部罕见的会让我们质疑自己存在的电影。
电影的叙述极为平实质朴,甚至有几分沉闷单调,然而感染力极强,可谓力透纸背。
故事的焦点自然放在两个女人身上:姨妈旺达,人世的磨难、斗争和声明显赫的过去造就了她富有传奇性的一生,身上是丰满俗世的私欲杂念;侄女艾达,从出生到成年,一直过着纯洁无瑕的修女生活。
电影开始于艾达面临人生抉择的一刻:是继续此前的生活,保持着处女之身一生侍奉神灵,还是步入纷繁多彩的俗世之中。
这时她被安排和姨妈旺达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旺达的带领下去探寻自己父母的下落,而实则是在这位俗世生活的典型代表者引导下,去见识这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有残酷的背叛、杀戮,有深沉的悲哀悔恨,有迷茫、无奈,但也有温馨浪漫的爱情。
遇见吹萨克斯的青年,他们在雨中驱车穿过田野,他们在夜色中谈天,从旅途中回来的艾达在同修女们用餐时,意外的发出了笑声。
这尘世生活对她而言似乎是甜蜜的。
姨妈突然的自杀,给了她了第二次走出修道院的机会。
这那所死者留下的带着人世繁华气息的房间里,她换上高跟鞋,涂了口红,穿着俗世艳丽的裙子,抽烟、喝酒、听着音乐,在白色纱帘下旋转、旋转,然后她跌倒了。
艾达沉静、寡言,然而一语中的,她对人生的理解透露着睿智。
在和吹萨克斯的男友一番云雨之后,他们交谈起来,男友邀请她去一个小城看他们的演奏:“我们可以去海边。
”他说。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结婚?
”“然后呢?
”“然后买一条狗……”常人想来,这情节可谓温馨浪漫,然而艾达不为所动。
直到如今,或许一条狗仍然是男女爱情深入的表现,然而一条狗支撑不起整个的人生。
如果俗世的婚姻生活只是这些的话,那她不屑一顾。
所以第二天清晨再次换上修女的衣服,然后毅然从容的走向雪天般洁白的神灵世界。
从此以后,她大概不会在用餐时情不自禁的发出笑声了。
生命的意义是艺术家探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杨德昌用一生的感悟发出了‘没有必要’的叹息。
Ida同样向世人展现了活着的迷茫。
影片探讨了两个生命的生与死。
Ida在修道院长大,一生受神的浸染,对于世事一无所知,从未真实地活过(当然,Ida眼中的修道院生活导演也作了交代)。
离开修道院后,她遇到了两个人,他的姨妈和年轻乐手。
前者带她见识了生与死的残酷和丑恶。
后者。。。
怎么讲呢,说生活的美好并不准确,而是短暂的平静和欲望,或者说平淡和迷茫。
Ida就是个修行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经历了人世,获得感悟。
年轻的Ida何以看透人世,难道源于她的信仰?
我不得而知,也并不重要。
导演只是想借Ida说话。
她的姨妈,随着战争的结束,孩子的死亡以及信仰的迷失,变得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可是,她是清醒的。
直到Ida的出现,促使她不得不面对过去,面对现实。
并让她下定决心作个了结。
自此,她并不是死了,而是复活了。
(别忘了,她曾是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主义英雄)。
不得不说,她的一跳,像极了《天注定》!
只是两者的动机不同,追求不同。
一部黑白片,但是光用得如此之好。
修道院始终是阴天。
车窗玻璃映出市井的繁华,模模糊糊,在Ida眼前就是过眼的云烟。
马棚的玻璃拼凑的窗子折射着阳光,拼接着记忆,闪着对爱的向往,可就那么多,实际上就是那么一点。
与年轻乐手初识的两次谈话,两人背后的透出圣灵般荧荧的纯洁的光。
Ida姨妈的房间永远是黑的,直到她打开窗子,纵身一跃之时。
关于影片的结尾,我无法评价导演的真实意图,但对全片而言却是不诚实的,至少是不那么坦诚的。
作为影片的主题思想,Ida问出了那几个意图过于明显的问题。
她并未返回修道院,而是逆着所有人的方向走了。
她的眼神,表情,都含糊不清,可是走得却很快,很坚定,似乎知道方向。
这个影片唯一的,最后的波澜如果坚持平静地,略显压抑地结束,我想更符合影片的艺术取向,也会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电影从头至尾,IDA总共没说几句话。
基本上是靠着各种心理活动和眼神来表达她的情感。
在修道院长居已让她与世俗世界隔绝,她固执的带着头巾,穿着修女的衣服。
当真相揭露,她表现的要比姨妈镇静。
换一种表述,她知道的少,经历的少,或许痛苦少一点。
而姨妈本来就模糊知道事实,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去确认去面对。
当真相摆在眼前,她无法在逃避。
多年来内心的痛苦,已让她酗烟酗酒来排解情绪。
此刻,抱着儿子的尸骨,她已无力承受。
放着一首音乐,从容跃出窗户,很符合她得性格。
IDA本来打算走入世俗社会,却与萨克斯男共欢之后想到未来-买一条狗,结婚,生孩子,过平凡的生活。
也许她从未想过这些,这些看起来世俗的却真实地生活。
而之前她所接受的信仰是供奉上帝-这么伟大的事业。
她犹豫了,她不知所措。
她悄悄的提着行李箱选择了离开,回到修道院。
我觉得,她回去并不是因为她确定要把自己奉献给上帝。
只是,此刻,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十几年的修道院生活,与现在世俗社会里的真相,让她开始分不清是非,开始怀疑。
我觉得这对她是一个好事情。
只有经历的多,才会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在迷茫的时候,回到修道院,这个安静地地方,或许可想静静心,想想自己,想想生活,想想未来。
她在床上问他,我们今后会如何呢?
他回答说,结婚,生子,然后一起生活。
之后她静静地背对着他躺着,她在想什么呢?
我觉得她在想着她的姨妈。
她的姨妈,拥有美貌和才干,身居高位,物质生活充裕,她抽烟,喝酒,听音乐,参加舞会,跟不同的男人上床,然后男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
背负着痛苦记忆的姨妈旺达,无论如何享乐,麻痹的只是肉体而已,她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她的灵魂始终被悲惨的家族命运所折磨,最后不得不自杀来结束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
修女艾达,在见到姨妈之前,她内心是非常平静的。
可是在跟姨妈一起找回父母遗骸的过程中,家族以及犹太人种族悲惨的命运给她的记忆和生命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她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平静安宁的状态了。
她不禁想到,如果她选择跟这个男人一起生活的话,她难道不会像姨妈旺达一样被痛苦的过去所折磨,带给爱人同样的痛苦?
她能够跟他一直生活下去吗?
辗转反侧之后,她决定放弃爱情和世俗生活,选择回归修道院,用宗教来抚慰心灵,拯救灵魂。
所以最后,她选择了离开爱人,成为修女艾达。
修道的清贫尚可习而常之,却忍耐不了生活的平淡~追求每一个画面的布格和内涵无意却让剧情切割的支离破碎
极美的构图,摄影,然而却不适用于这种题材的拍摄,因此让剧情显得沉闷。
每一帧画面都美的不行,然并卵。。。。
感人至深的旅程。对姨妈而言,这是一场迟来的宣判,不论是当年的“罪人”还是她自己的救赎,然则“不宽恕”才应该是对受害者的最好慰藉。而对于艾达而言,寻找和尝试直到最终的回归也是救赎,宽容是美德,尤其是对自己的时候。
胜在够短,作为开胃小菜还是不错的,在一星与二星之间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一部逐渐丧失“黑白”意义的黑白片。
170812周六上午回京高铁上
剧情稍弱,光影和构图美至无言。
1.极简主义,构图、摄影挺好;2.宗教生活固然枯燥无味,但是日常生活何尝不是呢?3.对宗教的揶揄讽刺,原来信仰只是因为厌倦了日常。
摄影构图指南。
道姑今年整二八,世间转了一遭,自动削去了头发。
摄影美。没有苦大仇深。配不起最佳外语片。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7.5/补片奥外#
空洞,徒有造作的形式感。压低人物空间,摄影机客观平视,在剧情铺垫和表演语言层面,尽力作出减法。可惜的是,减后的留白并不圆润,缺少转变交代,情绪的渲染,戏身终是干瘪些,像是德莱叶和布列松嚼过的碎鱼片。
人物构图的时候老放那几个地方看多了有点烦
7.8/10。1962波兰:即将宣誓成为天主教修女的艾达离开修道院去见世上唯一的亲人姨妈,她们回溯了家族的悲剧并踏上了寻找艾达父母之墓地的旅程,然而中途发生的许多事情却让艾达对天主教的信仰动摇,虽然最后她还是因为对世俗感到失望而回归修道院。影片的摄影(光影/构图)美则美矣,但表意并没那么有力,所以从影像意义上说整体水平只是较高。
屎 构图就能代表摄影?除了这点这片子还有啥?
走入世界,迈入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上帝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