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个俗人,就喜欢重盐重辣的,光靠王智和魏翔价值观不同但是难分对错的对骂和商业街“我们都在用力挣扎”群像长镜头就足够惊喜到我;更何况正视智力障碍者的态度、笑中带泪哀而不伤的煽情和平等地歧视所有人的搞笑,使用了残疾人作为主演的勇气和平时态度,我就能给这电影打5星。
创作者很高明的一点是,本片中所有,我是说所有的煽情和上价值观的情节全部都用搞笑情节“稀释”或者说“淡化”过。
观众还在为情节揪心或者深入共情的时候立刻被不突兀的夸张情节逗乐。
就像西瓜加盐会更甜,这样的情节设置最大程度上避免煽情过度或者价值观冲突带给观众深度思考的尴尬余韵。
至于片中的搞笑片段对残疾人和健全人的“一视同仁”,就是另外一个好评的点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娱乐至上的轻浮电影。
相反,敢于使用唐氏演员、孤独症和自闭症演员作为主演的勇气绝对值得赞赏。
在这个网络环境矛盾日渐尖锐的时代,对弱势少数群体的描写很容易两头不讨好:轻了有拿弱势群体做噱头卖点的嫌疑,重了的话观众平时的生活已经够苦了,谁会愿意在电影院呆俩小时只为了品尝一遍别人的苦难?
本片我比较喜欢的点也是如此,它能够用平视的目光凝视弱势群体,也能在对商业化足够妥协的轻纱遮蔽下展示创作者依然鲜活的、对这个并不公正平等社会的愤怒。
拍电影不为名也得为了钱,以智力障碍者的生活为切入点的本片只讨论了非常浅显的社会矛盾。
但是噱头也好博名声也罢,本片的身障者演员们也确实因为参演本片得到了工作机会,对这个群体在社会讨论中长时间的缺位来说,只要有讨论就是进步。
更别说后半个小时的情节赚足了我的眼泪了。
消费还是包容?
融入还是区隔?
请别再消费残障群体了!
“消费弱者”已经成了指责“少数派电影”的万能句式。
女性主义电影是对女性的消费吗?
性少数电影是对LGBT人群的消费吗?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二律背反:如果你同意这两个判断,那么推而广之你只承认“主旋律”电影的合法性,换而言之,只有叙事多数人的电影是合法的,问题是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他者,而如果你拍一部自传,又会被指责是“自恋”;反过来,如果你不同意,那么你同样应该不同意“残疾人士电影是对残疾人的消费”。
我是持这个观点的,我认为紧要的压根不是它有没有“消费”(这是一个主观性的动词),而是它的影片质量本身,及其反映的社会境遇。
问题意识及其呈现《热血沸腾》是一部好片子,它很好回答了至少三个问题:残疾人怎样融入社会?
健全人怎样与残疾人相处?
什么是体育竞技精神?
本片用数个蒙太奇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群像,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麦当劳那里:服务员看到一群“智障”本来想偷偷少放几个汉堡,但最后被发现;普通情侣出于同情把冰激凌给他们吃,换来一曲《听我说谢谢你》。
这群“特殊群体”试图参与正常生活,但因为自己的神态、表达等被轻易地发现,进而或善意或恶意地被特殊对待。
这其实就是许多失败的电影做不到的:用大标题告诉所有观众,“我们要讲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上来的却还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式的武侠小说。
但日常生活毕竟只是插曲,对大多数人来说,运动才是日常生活的例外状态。
主角魏国铮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大家的特殊生活(运动健身)是他的日常生活;相反地,对残疾队员们来说,他们的日常就是做玩偶拿去买等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而“篮球”是另一种例外状态,是以乐光为代表的多数人认为的,“他们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这里顺带提一句,我尽量避免用“正常”这个词形容人,好像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都是正常人,与之对立的有两种“不正常人”,一种是身体障碍,一种是精神障碍(精神病等)。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就已经揭露:口口声声自己“理性”的我们,一步步地把那些“疯子”塑造成了可笑的、不可理解的“非人”。
而对本片来说,稍微能宽慰的是,对这些“智障”“脑瘫”(尽管已经成为詈语)我们还不用“囚禁”“关押”“精神病院”,而是人道地用“保护”“照顾”,并声称这种区隔是善意的不可避免。
残疾人与社会;“消费弱者”因此,本片成功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残疾人可能可以融入社会——既然他们都能打篮球,更容易一点的过日子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无论你认不认为(已经在名义上成了西方专属的)政治正确“正不正确”,最起码这些片子告诉大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在场(就像《哆啦A梦》的石头帽),甚至他们自己为了融入,不得不委曲求全,有的被接纳,有的被排斥,还有的处于两者之间,或者其他。
所以我断言,“消费弱者”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字面意义上说,它指的是利用观众的同情心,打着公益的旗号行商业之实。
我们先不说“这本身就是一部商业片”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重复一遍前面的话,“消费弱者”这个道德判断扼杀了电影的一切本质:剧情表现、角色塑造、配乐音效、社会价值……(我个人认为本片在节奏和垫乐上存在一定问题)把他者的境遇放到荧幕上来,让大家看到,不管走出影院后你我怎么看,最起码记得“他们这样活过”,这就够了——与其讨论有没有“消费弱者”,不如讨论“有没有成功地艺术化再现弱者”。
残疾人与健全人;“自恋主角”把真正该关照的核心弱化,完全集中在了教练身上,即便给教练设定做了很多加法,但目的依旧是自恋。
见仁见智地说,将实际意义上的健全人魏国铮作为主角的确削弱了“残疾人电影”的纪实性。
但如果把本片的观众本身就定位为健全人呢?
从叙事表面来看,魏国铮是一个“伪装”成健全人的残疾人,这就是“假肢”这条明线;但作为暗线的心理层面,魏国铮始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健全人——他当篮球教练,融入主流社会,却仍然是一名别人眼中的“loser”,因为他有自己的心结(赢比赛、世俗成功),一直走不出来。
但他以乐亮为代表的大多数健全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同情抑或共情。
残疾人要参加篮球比赛,一方态度是“你在欺负残疾人”,另一方态度是“我把他们当朋友,所以同样产生身体接触、擦碰甚至受伤”。
这样一来,“自恋”这个词当然没用错。
本片的主线就是一个健全人是如何接触残疾人,无奈—共情—退出—同一,它的服务群体是我们这些“正常人”,代入感就很好了。
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自恋”不好,因为这不是纪录片,电影该做的并不是《火山挚恋》那种展现“特殊人群”的特殊际遇,而是“正常人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非常时刻,应该如何应对”。
——毕竟我们看了《火山挚恋》也只能为这对情侣的爱情感到叹惋,鲜有人看了真的去爬火山;同样道理,难道展现普通人的心态变化不比展现残疾人的拼搏精神更普适吗?
——毕竟拼搏精神的电影太多太多了,但讨论这种主体间性的电影还很少啊。
体育精神:“热烈”得热血沸腾《热烈》过后的拙劣复刻。
我看体育片并不多,猛然一想也只有《绝杀慕尼黑》印象比较深刻。
《热烈》的确是我看过最烂的体育片,无论是进取式的“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交互式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它都没做到,纯纯一写了剧本胡乱演的流水线电影。
不可否认的是,本片一样,在两个多小时内未能完成对残疾球队的立体塑造,而且他们的训练也只有寥寥几笔跑步、团建,让人心生嘀咕“他们怎么能打到总决赛的?
”但在主旨发挥上,《热血沸腾》成功地回应了“更强”与“友谊”、成功与失败等等的关系。
非得用一句话总结,我想应该是片尾女孩对对那句“不应该说我们不是输了,而应该说我们是第二强的”。
推而广之,这种超越自我并接纳他者(队友、敌手、陌生人……)的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乐亮反复的“我想单打”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下为拙见:第一,“单打”是对自己主体性的确证,对一个智力障碍人士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单打”与“配合”本身就是团队竞技的一组矛盾,有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你这么努力”,具体忘了)的英文翻译我注意到是“Kobe Bryant”。
抛开玩梗不谈,科比、乔丹、詹姆斯、哈登……这些巨星在团队中脱颖而出,本就是对这组矛盾的回应。
而当教练同意乐亮单打,教练自己也被球员们支撑着失败地成功扣篮(片名Lose to Win)。
结尾的处理采取了最为温柔的方式:既没有鸡汤但科幻般的扳平,也没有现实主义地落空,而是“向输而赢”——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我不是药神》将其改写成“Dying to Survive”,有趣的是这在本片中也以“To Be or Not to Be”的方式形成呼应(虽然似乎这里的原意只是抖包袱)。
我们总是喜欢追问“娜拉出走之后”,魏教练终究是要离开这支短短一个月的篮球队。
但就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样,乔治短暂的智力恢复并不意味着这一切是徒劳的,最起码的起码,他留下了一本日记。
本片一样,摄影机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记录了一个故事,那就必定在这群角色的生命中留下一点涟漪。
点评电影:电影本身的立意与剧情就建立在不成立的基础上。
套用常见的励志模板。
消费残障人士。
硬是要以正常人的眼光审视残障人士的能力。
想要人们关注关心残障人士,然后还想要正常人标准面对。
本身就矛盾,让作为观众无从共情。
剧情也可以说是充满了常见的套路与节奏,毫无意外的剧情发展。
可以说完全就是像是在抄写作文一样。
再说评论:如果说电影的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我或许可以理解。
但我看到这个电影漫天的好评与肯定。
甚至我也因此进了电影院,然后就是浪费我生命的一两个小时。
网络水军的颠倒黑白的能力真是让人望而却步,最后说开心麻花。
多行不义必自毙!
依靠诈骗来的流量与关注势必会遭到反噬(´_ゝ`)
看的点映场,全场一共三个人,观影氛围极佳,可惜现在还不让打分。
总体上可以打6.5/10分,我对喜剧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让我笑出来就行,只要不走下三路,不拿残疾人开玩笑也就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片子的宣发有点不厚道,竟然闭口不提是翻拍。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电影名就已经说明了这片子的反类型,反励志的特点。
从电影的英文名也可以看出这片子的主题,“lose to win”,从输到赢,从觉得自己输了,到与自己和解,达成向内的胜利。
整部电影都是在向失败者与孤独者致意,并且关怀残疾人。
魏国铮在开头一直就把输赢放在第一位,把马教练当做自己的一生之敌。
然后在与残疾人的互动当中,双方得以彼此成长,既认清自己,更认清现实。
电影最大的一个反转,即“魏国铮也是残疾人”,就是为了在剧情层面消解掉最大的对抗,这个反转直接就让魏国铮与乐光的冲突被消解掉了,广东的那个球队又找到魏国铮,于是魏国铮与学校球队的冲突也就没有了。
在这之后那场魏国铮在众人帮助下重新扣篮的戏,即代表了魏国铮认清了自己的残疾人身份,达成了向内对自己的和解。
等到在球场上,魏国铮答应乐亮让他单打,认清失败的现实,认清输给马教练的事实,他也达成了与外界对环境的和解。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如果不答应让乐亮上场,结果又是如何?
但胜负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努力了,团队里的每个人发光发热了,也就够了。
真就像电影里那句话:篮球就是为了快乐嘛。
那最后一场戏颁奖,就是纯为了点题的。
亚军也很好嘛,我们是残疾人,没有必要和正常人一起同台竞技,我们认清了自己,在这次努力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呀!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有一些喜剧梗的设置确实有拿残疾人开玩笑的嫌疑,只是没有太明显。
二是作为新人导演,在导演一部喜剧片的时候,没有调整好喜剧与正剧的配比,这就导致一些段落的情绪被明显冲散掉了。
拿《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对比,虽然《不太冷静》的煽情段落拍的非常尬,但是该给的情绪都给到了。
到了这部电影,情绪点的设计是不连贯的,情感串不起来。
“反煽情”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拍法,水平不够不要轻易尝试。
三是这两个主演,魏翔和王智其实都是非常好的演员,但这两个人的表演风格不一样,这就导致两个人的对手戏擦不出火花。
最明显的就是那场他们两个吵架的戏,王智明显让魏翔带跑偏了。
这里有两句题外话要讲,王智从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再到23年初的《流浪地球2》,以及现在的《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八年时间,王智在电影里演了八年,也被凝视了八年,八年不管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个演员都太长了。
我也不禁要感叹,连这么一部国庆档最常规的喜剧温情片,都在讲“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想见当前的社会给人的压力有多大。
剧本和表演都太浮夸,这种浮夸如果按在一个正常的开心麻花喜剧片上,比如《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这种,就还挺合适,但是放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就有些不伦不类。
对于智力障碍人群,很多笑点由他们表现,就显得很奇怪,让观众觉得他们成了笑料的“工具”,再加上篮球比赛里他们经过训练,比正常人都强得多,这又太离谱。
于是形成了一种断裂感,又想拍出智力障碍人群在生活中的困难,又在篮球上把他们拍得完全不切实际,让人感觉笑也尴尬哭也尴尬。
就直接点说,篮球比赛可以拍,但是至于说让这些人扣篮、空接跟好玩似的?
最后一场比赛那个好朋友队,恨不得每个球都是扣篮,甚至还有反手倒扣。
如果我是导演,我就拍两个队一场比赛就能拿个20分左右,他们进一个正常的投篮都是胜利,而不是浮夸到如此。
再说两个主演,魏翔现在挺好的,完全可以撑起一部喜剧电影。
但是王智……演得太用力了,虽然这部电影里她好看极了,但是真的用力过头了,每个表情都在使劲,每件小事都能演出夸张的情绪。
最后,电影我没感动,也没笑太多。
但是彩蛋感动我了,虽然电影不太好看,但是彩蛋值得大家看,电影的主创人员值得鼓励!
我记得我在这部片定档的那天,看到了海报,看到了主演是魏翔,看到了有关篮球,我马上就标记了「想看」,可能天然对这部是会有一些喜欢吧。
但后面奇怪的是,当我中了一个免费看片名额时,我很犹豫要不要花这个时间去看,可能是因为《超能一家人》太烂了,可能是因为这部影片的热度太低了,总感觉是一部烂片。
挣扎了很久,还是决定来看这场免费点映,想看魏翔,想看篮球。
现在看完,一点也不后悔。
我的预期是比较低的,这是事实,但即使是一个中等的预期,这部影片也能撑起来。
很欣喜能关注到智力障碍这个群体,我估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即使想尽可能地不歧视,但总还是会无意识地有一些歧视的想法或举动,但其实我们不必把ta们当成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应该当做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以平等的心态和关系相处,就是很好的尊重了。
影片也探讨到了这个层次,这群孩子和大学生打篮球的那场戏,大学生到底是应该用尽全力来应对还是随便打打呢?
在竞技体育中一直以发挥真正实力为最大的尊重,但和实力差距过于悬殊的对手竞赛,如果完全毫无保留,是不是太过残忍了呢,对手也完全没有体验感,别说精进技术了,心态会崩身体也会有受伤的风险,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适度,心态上是要尊重的,就像影片当中说的“运动和交流”,就好了。
就像奥运会男女分开竞赛、还分不同体量级、身体健全者和残疾人也分开,这并不是歧视,以一颗平等的心,让人人都有机会、权利去参与,就是尊重。
回到电影,说要乐光放手,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我认为也是对的,终将是要面对社会的,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有机会被守护一辈子的,同时这也是尊重ta们。
影片的这个方向是走对了的。
之前在开心麻花大爆的几部电影里,我觉得魏翔是最出色的配角,看过他主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可以说,这次他的表演更为出彩我也更加喜欢,可以说他是开心麻花里除沈腾外我最喜欢的演员了,其抖包袱能力我觉得和沈腾也不差多少。
就像他在影片里对自己的调侃,用力太猛,说到这我觉得和贾冰比较像,但这不是演技不好,他们都很热爱表演,同时我觉得这也挺有特色和辨识度的,对于喜剧演员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个缺点。
魏国铮的人物线和人物动机及转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还可以更好更挣扎),无论是决定留下来任教还是最后让亮亮单打,影片中有多处暗示和伏笔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转变是让观众可信的。
影片最后的那场比赛是让我落泪了的,可能是因为这群孩子、因为篮球、因为热爱、因为魏国铮的选择、因为友谊、因为善良、因为纯真……影片中其实还有一个小彩蛋,亮亮喜欢单打,原因是姐姐也一直是在单打,姐姐喜欢的那个篮球明星也喜欢单打,但他已经走了,所以亮亮想一个人单打,也是给予姐姐力量。
亮亮的那招是背身对抗,转身后仰跳投,不用说,是老大——科比。
科比是我唯一还算了解和喜欢的篮球明星,当即感动万分!
影片中做得没那么好的点,我能明显感觉到的有,王智在影片中的表现不够自如自然;同时本片女性角色还是简单平面化了(这个是通病来的);和大学生同场竞技的那场戏,感觉有点乱,很长时间都有点难get到想表达哪个点;还有影片中有几个情节的过渡始终感觉有点变扭,不够顺畅。
作为一部喜剧片,我是挺满意的了,已经好几个月没看过这么好笑的电影了,在开心麻花所有作品中至少也是中等的水平,我那场观众的反应也很好,笑声不断,我这个笑点高的人笑得也很开心。
同时本片也没有煽情(虽然我并不讨厌),每次都是及时打住或立刻抖包袱消解。
是一部很适合大众解压的喜剧片。
更别说这个关注点挺好,我看有人说这是在消费特殊群体,我并不认同,不是有关什么的都是在消费,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主创对于这个群体的态度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中的过程和想达到的目的是咋样的,我觉得是平等和尊重的,即使是用喜剧的方式也并无不妥,作用效果关键还是看看的人是什么态度。
其实我可以肯定这部在国庆档五部真人电影中分数绝不是垫底的,能不能排第三还说不准。
但可能由于之前太多部开心麻花的演员主演了很多部像麻花出品但其实不是的烂片,消耗了太多观众缘了,而且普通观众并不是很了解事实,还有暑期档《超能一家人》的大烂,加上这部没有沈腾参演,阵容上甚至不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热度一直很低,也确实得靠大量提前的路演以及超前点映来扩散口碑了,但最终能不能实现票房的成功还不好说,需要走长线,且其余得有两部影片票房不够给力才能实现黑马。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在口碑上,我觉得是保住了的,好于今年大多数国产喜剧片,在我这可以给7.8。
(19号看的点映,特意等到上映后才发,为的就是给四星)
本想打两星,看到最后的彩蛋介绍,有三个真实残疾人参演,其中两个自闭症患者,一个唐氏综合征,于是加了一星。
三个心智障碍者在片中的表演是合格的,看不出来是病人,可以想象私下剧组花费多少精力引导他们拍摄。
片长过长了,有些剧情和场景比较尴尬,比如魏教练(魏翔)和乐光(王智)的擦边感情以及二人的冲突,在篮球场上,乐光居然让魏教练保护孩子们,在竞技场上怎么保护?
太假了。
还有些强行煽情。
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魏教练在片中吐槽自己不喜欢演员魏翔,说他演戏太使劲了。
1、诚然,有比赛就有输赢,但输赢就是最重要的吗?
影片给出的答案,打在了我心坎上。
2、对待残疾人士,很多时候一视同仁才更是对他们的尊重。
因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不一样的,但同时又没什么不一样。
尊重别人,尊重差异,就是尊重自己。
3、魏翔是个好演员,而且是个好的喜剧演员,这一点在当下尤其难得,希望他越来越好。
真诚就是演戏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无法装也无法演,所以最能打动人心。
4、开心麻花的烂片越来越多,这部算是难得的清流。
好笑,好看,好哭,有诚意也有情怀,而且很热血沸腾。
人生就是要加油,要向上。
手动点赞!
5、片尾是残疾人士的VCR,“像我这样的铮铮铁汉”,眼泪根本就忍不住……
看完电影后,我不知道为何想到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堪称灾难级别的《跳舞吧!
大象》,一个是冷门动画《BarTender》。
《BarTender》向我们讲述了烈酒所包含的温柔,挺像这部电影的回味——嬉笑怒骂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温柔的回味,这这种温柔在影片里时刻在于我们躲藏,就像躲在树叶后面却总是发出沙沙声的枝桠。
《跳舞吧!
大象》与本作在构架上我认为颇为相似,一个有着孽缘的教练带领一群杂牌军实现涅槃重生,都想告诉大家胜利是在赛场之外。
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过于台湾文学化,过于跳脱现实,再白话一点,就是太矫情了而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几乎将热血沸腾可能会出现的的败笔全部展现了一遍:失败的竞技镜头、矫揉造作的主角团、审美线以下的造型、强行煽情的尴尬、玛丽苏的宫斗、人上人标准的吃苦,还有一头毫无意义只是为了点题的大象……从现在看,起码片名点题这块,导演是成功的。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这部电影成功点了题,的确没有那么热血沸腾。
针对特殊人群的电影,其实不少的,《逆光飞翔》《海洋天堂》《黄金花》,但是敢于大档期大制作的片子,这个独一份了导演挺实诚的。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名字太长了,以下简称热血)的构架是篮球竞技运动+残障人士的组合。
那么这种类型的电影主打什么呢?
是主打体育的竞技精神,还是主打残障人士的顽强来共情观众?
体育题材,最大的魅力是在镜头前,在银幕上,展现速度、力量和瞬间的魅力,我们想看到油画般的扣篮一瞬,我们想看到训练场上充满荷尔蒙刺激的肌肉、汗水,我们想看到超越的一瞬间,我们想看到进球之后球队的涅槃和球迷的呐喊。
我们想看到的是美,是里芬施塔尔在《奥利匹亚》里展现出来的犹如希腊雕像般的魅力身躯,是《夺冠》中决定命运的最后一个腾空扣杀,是《火之战车》里奥运冠军们在海边奔跑的英姿和与之伴随的配乐Chariots Of Fire
里芬施塔尔的片,果然还是《意志的胜利》,那段早饭片段看了无数次与之相应的,就需要有可匹配的剪辑、镜头、配乐,这一点,《夺冠》堪称是内地同题材电影的天花板了,无论是剪辑、镜头,还是配乐,都具备强烈的临场感,同时在关键的镜头时间内给出足够的仪式感和戏剧性,我认为从技法上看,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水准。
叨叨了这么多,我得出来的结论是——以热血主创目前的水平,并没有达到一个运动题材合格的拍摄水平。
不紧凑的剪辑,毫无美感的运动动作,缺少节奏的加速,甚至投篮动作都很难用专业来形容。
该片的比赛环节缺乏力量感和对抗性,主要是因为人物设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从开始就无法改变和解决的。
这个片在剧情架构上还是典型的运动题材:低估的教练带领菜鸟队——从状况百出到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冲击巅峰——陷入低谷亟待救赎——涅槃重生虽败犹荣——领悟到胜负不在赛场的真谛。
一般的运动题材多会在第一个球队的胜利以及最后一赛的时候做大手笔。
而本片导演很清楚,自己的水准就算是捆三个,也凑不出一个场合格的比赛来。
他很清楚,也很聪明。
虽然是运动题材,导演却把真正的亮点放到了运动之外的要素上。
而这一点在影片中也在不断的提及,无论是反复在说的“有时候比赛不是为了拼胜负”,还是最后比赛的最后一刻,导演都在告诉大家,比赛并不是这个电影的核心要素。
而如果我们认为,导演就会把所有的重心放到针对残障人士的同情以及煽情上也是错误的。
如今的观众已经不是看到眼泪和听到化蝶就会跟着痛哭流涕的那一批了。
在这里我挺佩服导演对于残障人士的态度表达。
影片主人公篮球教练魏国铮,和仁爱之家(残障人士保护中心)的老师乐光,代表了两种对残障人士的态度,前者认为残障人士需要的是公平,是一视同仁。
而后者则是直面残障人士的弱势一面,认为他们是必须得到照顾和保护的。
这两个人的观点其实是构成了影片最大的矛盾冲突点。
而导演的态度直接体现在了影片中后段的一场训练赛上,这是一场非常不契合,或者说不平等的比赛,一方是主人公带领的队伍,一方是由正常人组成的精英篮球队。
在观看这场比赛的时候,带给我非常强烈的不适感,这种近乎欺凌凌虐的一边倒比赛,丝毫不会给予观众同情感,即使那些人展示了再多的精彩扣篮,这些场景也称不上美。
而与我们感想一致的乐光冲击了赛场,作为了观众的代言人,发出了怒斥,这不是比赛,这是欺凌。
而后电影借用现场所有人的嘴说出了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用球说话!
”是的,赛场上最好的敬意就是尽全力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尊重。
赛后,这些球员携手揽腕,相互赞扬着对手的斗志和技术,此刻没有人是 残障。
这场比赛,在最后的几分钟我认为是最精彩的,它阐释了影片的主旨。
王子异扮演的林栋扮演那只精英球队的老大,我对他这个角色的评价就是鸡肋这种赛场下的交流同样也是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
当我们在看到特奥赛(针对残障人士的篮球比赛)的比赛时,虽然场上略显沉闷,甚至是滑稽百出,但是当镜头转到场下时,我们能看到,两只球队的队员能够在场下碰面时露出真诚的笑容,夸赞对方的球技。
这是只有小朋友才能做到的,而他们正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这里就要说到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是我曾经最大的担忧,就是如何刻画残障人士,这既是一个媒体上容易暴雷的话题,也非常容易冲击普通观众审美观的禁区。
本片里对残障人士的刻画是成功的,如果说影片中这一群人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和现实中我们对其的印象一致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从这些队员说出的第一句话开始,就充满了浓浓的童真,甚至是童话色彩,逐渐经过数十分钟的感染后,我们与这些主人公之间变充满了温暖的氛围,在他们出现的镜头里,永远是温馨。
很快观众们对于这些队员们的态度便已经可以忽略他们的外在形象,而去感受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这群队员,一部分演员,一部分“特殊演员”,在后面的片花里,我们能够看到大家对于这群特殊演员的包容和耐心,很是动容这种感染不仅仅在于仁爱之家队的队员们,在赛场上下,这群队员和其他同样境遇的对手们交锋和相遇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同于比赛的竞争精神,而更多的是因为有交流而获得的喜悦。
对于这些人,他们比起比赛的胜利,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这赛场上他们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超越自己,战胜孤独。
影片最后一场比赛的配乐,引用了《马戏之王》的“this is me”。
如果大家去看了这部电影,就会发现这首歌绝对是太契合本片的主题了,绝对是神之一首。
目前我觉得和悲惨世界堪称内地上过的唯二的NB音乐剧电影了影片中魏翔扮演的魏国铮和王智扮演的乐光,同样给予了观众一次精彩的表演。
魏国铮这个人物,随着影片的一步步深入,我们才会发现他背后的事情,这里导演塑造了一个永不服输的人,而正因为他本身落了残疾,所以他知道一个残障人士需要的是什么。
魏翔的表演有些人认为是过火了,甚至在本片里他也自我吐槽了一下,不过我认为这就是他本人的风格,只看哪些观众接受哪些不接受。
魏翔这种风格在处理强感情戏份的时候,蛮让人动容的。
而乐光这个角色,我得说,比起曾经的秋雅更适合王智的气质,充满爱心和耐心,略带傲娇和傻大姐气质。
如果看片花,会发现王智对于和她配戏的特殊演员们耐心是出奇的好。
王智的风格非常明显,满清纯的,可惜这种气质用在秋雅身上就变成了绿茶婊了这部影片比较成功地把观众的关注从赛场上的球,转移到了场外的人身上,一方面提取人物的可爱有趣,一方面淡化他们身上的现实困局,同时也塑造了不同的正常人,他们想法各异,却都是初衷为善,全片就没有一个反派角色,因此整体风格比起竞技更像是一个童话书写的励志故事。
最后,在点一下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
它讲了一个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的故事,这个故事没那么热血,但有一些感动,没那么疯狂,会有一些天真。
它讲的不是胜利,而是尊重。
没看过原版运动片的常规是弱鸡——努力——取得胜利,这次融入的是残障人士,篮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大量消耗体力的运动,在普通人看来他们更需要保护和慎重,但实际上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区别对待的基础上,因为我们不相信他们一定做的好所以我们预判了他们一定做的不好,可是我们都忘了他们先是人,再然后才是残障人,当然现实生活和电影里的情节还是有差距,大家也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平等,但剧里的“拿球说话”、“我们还要教他们生活的技能”就显得难能可贵,是的,他们也是值得我们相信和放松的。
此外,还有断腿事件,我本以为又会是一个弱势的同情心,结果马上反手就给观众一巴掌,原来这是教练的刀。
就连大结局导演也在自黑“我们这样是不是太矫情”,哈哈哈哈哈哈哈。
整体给70分,各种镜头的衔接很流畅(不愧是摄影师),快慢结合,动静相宜,剧情自然层层递进,演员们的演技也很棒。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1: 立意还不够深刻2: 前半段故事很散,后半段就丝滑很多另外让我小小惊喜的一点是播完后字幕第一个是编剧谁谁谁,然后是导演谁谁谁。
一是国内本来就重导演轻编剧,二是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某些导演动不动就是某某某作品,诚然导演作为一部作品的掌舵人和引领者的确是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但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有的更甚是开头某某某作品,结尾马上又是某某某作品,观众的眼睛没有瞎好吗!
友情提醒有彩蛋哦!
最后,希望我们以后遇到残障人士也能多一丝丝耐心和信心,因为他们真的行!
满意于不强行煽情,还真的挺不错的,超出预期了。
2.5/5,关注边缘群体,初衷是好的,但总体上还是一部小品式喜剧。智力残疾的这群人,只能靠一个孤立无援的家庭作坊维持生命,倒是因为没拍出来的东西彰显了现实的阴霾与深刻。0916点映补评。
我愿意称这个片子为国庆档最好看的电影!!真的是全靠同行衬托,请务必忽视魏翔老师海报上那个油腻的表情!还有秋雅同学太过削瘦的脸,以及做美容项目有点太多的艾伦,嘭的不像话!感觉这个剧本,换谁演也都可以感人,本子很完整,拍得也挺好,情节肯定有煽情的成分,但挺有趣的,也很催泪。不算爆笑喜剧,但不装逼,不捧儿子,不说大道理,真实的唐氏综合症以及自闭症的孩子参与其中,给影片多了很多的纯色。前段时间刚看完这两个病症的绘本,啊!!他们要是能一起合作就更好了,让大家都能看到真实的,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内心皎洁如月亮。结尾彩蛋那部分暖心又催泪!
刚看完点映,特别棒,特殊人群需要我们的关怀,电影拍的不容易,宣传都没提,因为这才是尊重,没有特殊对待。
底子不差,题材和启用非健全的素人演员的意义大过影片本身。
又一部可以的翻拍
好像也没那么有必要
没看过原版不好评价如何改编的,但是就片子本身质量而言,确实可以及格了,算是开心麻花系里面不那么难看的一部?喜剧与感动的桥段是割裂的,整体比较怪异,不知道主创对于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到底是如何看待的。魏翔演技不错,但是真的撑不起流量呀!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改编自西班牙电影《篮球冠军》,与其说是本土化,更准确是进行了“麻花”式的二次创作。虽然没有资本介入,但“开心麻花”作品的灵魂,向来是当家演员。从观感上,本片比原作更迎合大陆市场,欧洲电影的创作,无关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或者戏剧性设计方式。所以原作所有的情感都是建立在生活化的写实情节之上,而这些恰恰都是本片改编所摒弃的。围绕魏翔饰演的角色,提供了更加复杂的设定元素,但整个故事却被架在虚构之上,从表演,到置景,所有系列,无不在提醒观众,影片在建立着一处非常具备“麻花”美学的乌托邦。拥有强烈的健全人视点意志,对残疾人的消费,不是增加人设就可以规避的。这是原作就存在的问题,却因为本片的类型化而更加放大了。拍弱势群体难在展现其意识表达,切不可一厢情愿,否则人文关怀便是自我感动。
艾伦:开心麻花专用高富帅美强惨男二之男主永远的对手
非常自恋的改编,把真正该关照的核心弱化,完全集中在了教练身上,即便给教练设定做了很多加法,但目的依旧是自恋。
豆瓣现在已经不需要活人打分了是吧,你这影院排片都没有汪汪队立大功多,再看看你这些打分,全是5分?不好好创作,天天就搞诈骗那套
还是有一点热血沸腾的
对残障人士困境的讨论太流于表面,王智演技也挺一言难尽的,最大的问题还是作为喜剧片不好笑,温情片又不感动。
这是一部还未上映就遭遇恶评的电影 但是我想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 没有大咖云集 没有高大上的特效 甚至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但是当你看到花园里的折翼猫头鹰 当你看到阳光洒在他们每个人身上 当你看到那个只属于仁爱之家的小奖章时 你一定会改观 我想主创们是真正要做出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喜剧电影 这两者或许在当今的华语喜剧电影中很难做到 但是这部电影做到了 我很少去关心“新青年”这个群体 生活中好像也并不常见 但是其实他们的人群数量很庞大 且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尊重 希望大家看过这部电影后可以多多帮助 理解关爱他们
你敢信,竟然还不错!但这片子有点冤,明明不是开心麻花的片,却被硬扣上开心麻花烂片相,只能说《超能一家人》的锅,还要继续透支几部啊!#另外,挺看好魏翔的~
非常棒的一部喜剧电影,可以让人笑中带泪!故事聚焦了一个特殊人群追求篮球梦想的故事,前半程笑的有多么开心,后半程就会有多么感动;魏翔老师表演拿捏的特别精准,片中还不忘自我调侃一下;王智老师仿佛是观众视角,特别有代入感;国庆档唯一一部喜剧电影,五星推荐去影院观看!
很难评价,的确我们需要对残疾题材脱敏,敢于讨论,但涉及智力障碍人士的片子,但几乎没有对其生存环境的真实刻画,一直是刻板的社会外界与保护机构对立,想打球就打球了,说要经费就要到经费了,甚至连篮球特技也如同武林秘籍一样是从过往经历里“悟”出来的,如果说主角是教练并且喜剧容许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又有着与老师一次次的对“保护和放手”歇斯底里式的争辩,与本就略显尴尬的搞笑成分格格不入,堆叠成了大量自相矛盾的情绪,只能在结尾用“这有点刻意煽情”的自嘲来强行收尾,整个片子就如同里面诡异的柔光滤镜和童话般的校园装潢一样,是个对特殊人群凭空打造的乌托邦,只不过这次拿到游乐园门票的是花絮里的三位朋友而已。
不够热血沸腾,但勇气和希望长存。
太!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