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关于美国大兵的电影。
记忆中,看过的此类电影也不少了,如阿汤哥的《生于7月4日》,讲述的就是从越南战场上活着回国的士兵在回家后的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
这部《锅盖头》(影片中称为〈罐子头〉,锅盖和罐子都是对他们发型的自嘲式称呼)所要表达的也是同一种题材,只不过这次的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伊拉克战场上。
在和平年代,人们本应在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家人、恋人或是朋友过着太平安康的舒适生活,但是战争却将这批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带到了战场上,去经历最残酷的战争磨砺。
本片中的男主角(杰克·格兰哈恩尔扮演,曾出演〈断臂山〉)也不例外,在他20岁时,他便已经成为美国海军陆站队的一名队员了。
作为一名新兵,军营中的一切都是他从前闻所未闻的。
不得不承认,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陆战队,之所以被称作“美国大兵”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在士兵刚入伍时就开始给他们灌输“我是世界上最坏的人” 诸如此类的思想,让士兵们拥有了极强的自信心,称雄于战场。
严格的管理,残酷的训练,往往使很多士兵中途就退出了军队。
不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军队训练时用的就是真枪实弹,士兵们随时都处于死亡的威胁当中,而其中的一部分士兵在还未上战场前的训练中就已经牺牲了。
如此残酷的训练,我想不是其他国家能够做得到的。
片中的士兵们自从进入沙漠,就一直等待着战争的机会,可这一等就是6个月。
等待中,他们还得在酷热的沙漠中训练,甚至是穿着三防服跑步,打球。
于是,他们渐渐的感到无聊,开始探讨生命的意义,然后手淫,拆装随身听,然后再手淫,互相讲述曾经的女朋友,继续手淫,幻想回家后的生活,然后再继续手淫......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期间,他的女朋友跟别人跑了,另外一名士兵的老婆把跟别的男人做爱的录影带寄来给他们看,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战争的真正意义。
终于,他们等来了真正的战争,而他们同时也发现一切都比他们想象中的要残酷许多。
影片的最后,他终于等来了一次刺杀敌方高官的机会,可就在快扣扳机的瞬间,任务却被取消改为由空军执行了,这突然的改变让他的队友濒临崩溃的边缘,因为他们是如此的渴望着一次真正意义上开枪杀敌的机会!
当他们回到基地时,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所有人都在狂欢,因为萨达姆投降了,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了。
这群士兵尽情的宣泄着自己对战争的各种情绪,最后,他们集体对着天空放枪,那种酣畅淋漓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这6个月的等待是如何的寂寞难耐!
最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过着各自的生活,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身份了,正如男主角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用了很多年的步枪,然后他去打仗了,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家。
不管他再做什么,盖一栋房子,爱一个女人,给他儿子换尿布,他永远都是一个...罐子头。
所有的罐子头,杀敌的和战死的,他们永远...都会是我。
我们依然在沙漠中”。
从美越战争结束后的1978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众多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影片,如《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等;而两次伊拉克战争结束也有十多年(第一次海湾战争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类似题材的影片却寥寥无几,难道因为这两次战争美国都获胜就不反思了吗?
萨姆·门德斯拍摄于2006年的《锅盖头》,是为数不多反省伊战的影片之一。
锅盖头(Jarhead)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俗称,因为每个新兵入伍后,都会迅速被剪成锅盖头发型。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向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致敬——海军陆战队教官近乎变态地对着全体新兵训话,这为本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开场明亮的画面和轻松愉悦的配乐Bobby Mcferrin(鲍比·麦菲林)——《Don't Worry,Be Happy》是新兵初入军营的心情写照,同时这段轻松音乐也伴随着一段段戏虐和讽刺的段落——接待处军官称陆战队士兵为一帮白痴和混蛋;男主角史沃夫德自述:Marine的头就像一个锅盖,一个空容器(空虚,没思想)。
影片开场就是这种轻松戏虐的气氛。
训练中虽有意外死亡,但陆战队士兵对战争是充满渴望的,他们的好战情绪在观看《现代启示录》的经典段落(瓦格纳《女武神》的伴奏下,美军直升机屠杀越南平民)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暗示这些新兵里被打满了爱国好战的“鸡血”,无知且缺乏同情心,全然没有意识到越战的残忍和非正义性。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士兵们被送往沙特阿拉伯,这之后配乐更多的是战争环境下的音乐,其中著名游戏《真实战争》里的配乐在片中反复呈现。
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没有奔赴前线战场,而是在后方保护沙特的油田。
这道出了美国打这场战争最真实的动机——保护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在等待参战的过程中,训练、游戏、谈论女人、接受采访,他们越来越无聊,开始想念家人。
在无聊等待和女友背叛的刺激下男主终于迷失了,他不断违反军纪,荷枪实弹瞄准战友,坚持要看一个战友妻子偷情的录像带,而士兵们以为是要看越战片《猎鹿人》。
在后方等待半年之后,士兵们终于参战。
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凸显出来:烧焦的尸体,焚毁的车辆,火焰冲天的油井,天空中下着的黑雨,染成黑色的沙漠和白马,一副人间炼狱般的骇人景象。
这与影片上半段轻松戏虐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
战争带来的不再是胜利和英雄主义,甚至没有快感和刺激,而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经历了敌军炮火袭击、己方空军误袭和地狱战场的士兵们还是一枪未发,他们感觉沮丧,情绪失控,一等兵弗勒竟然把阿拉伯人的尸体据为胜利果实,这在海军陆战队里是个别行为,但在陆军里似乎很普遍。
残酷战争中美国军人的丑陋变态行为可见一斑。
“锅盖头”终于有任务了,他们奉命狙击共和国卫队的两名指挥官。
正当史沃夫德和搭档卓伊瞄准伊军指挥官时,美国空军指挥官取消了这次狙击。
空军要炸掉这个伊军基地,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干掉几百名伊军士兵(而不是杀掉指挥官后迫使军队投降)。
卓伊为此和空军指挥官发生冲突,因为他可能将永远错过开一枪的机会。
这里导演在引导观众思索:战争的意义难道是为了满足军人的杀戮愿望?
伊拉克似乎成了美国国家军事机器的狩猎场!
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更暗示了这次空袭的屠杀本质:前景是由窗框形成的、象征耶稣受难的巨大十字架,透过玻璃窗,是伊军基地被轰炸而燃起的烈火和浓烟,以及失望迷茫的男主。
在阴森苍凉的中东音乐伴奏下,史沃夫德和卓伊失魂落魄走在幽暗无垠的沙漠里。
他们回到美军基地,戏剧性的转折出现——陆战队员们兴高采烈地狂欢庆祝,战争结束了。
全体士兵向夜空开枪,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一空。
长达半年的等待加上四天四小时的战争,“锅盖头”们实际上没有一枪射向敌人,战争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在影片最后达到高潮。
尽管导演在片中多处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性质和军人行为的反省,但这种反省比较收敛,基本点到为止,批判和反思的深度不及《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等经典反战影片。
这或许和本片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不像在70、80年代美国社会主流意见对越战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必要、不应该卷入的战争;而两次伊战,尤其是第二次伊战之后,美国似乎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舆论氛围,即批判这两次“正义”战争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压力或许限制了导演的发挥。
素材来源于网络SJBD补标
又是一部战争电影,讲的是海湾战争,印象中的战争电影往往以越战,二战为主,很少提及海湾战争,首先战争片涉及的主要还是道德判断问题,战争作为利益与政治的继续,直接关乎正义与公理,放在海湾战争之中似乎就很难拿捏了,想必大多数美国导演也不会想干这费力又不讨好的差事;其次,大多数战争片都将卖点集中在了战场的动作场面本身,创造各种各样的视觉奇观,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商业电影的必然之路,而在海湾战争这场强弱分明的战争中,想要创作如此视觉奇观显然要比前两者来的难,搞不好还会过火,被口味日渐挑剔的观众视为烂片。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导演萨姆.门德斯则是利用了“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电影”这一噱头,拍摄了这样一部充满野心但又不太称职的反战电影。
片名中所说的锅盖头是指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有人说他们的军帽和头型像锅盖,所以称其为锅盖头,而另一方面导演在影片中则用锅盖头隐喻这些满脑空空,混沌懵懂的“杀人机器”,这场战争在摧残着他们的人性,他们在严酷的沙漠中,在苛严的军队中,慢慢变得野蛮,残忍。
整部影片采用了简单的线性叙事,以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斯沃夫特的主观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而穿插在片中的标示时间与地点等,加上一些场景采用的手提拍摄方式超脱冷静,增强了影片的“日记体”感觉。
如大多数反战影片一样,《锅盖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战争中一个个被扭曲的人性上,斯沃夫特则是他们中的代表,从进入军营受训,到战场上的漫长等待,再到最后返乡,从热情到恐惧,从放纵的杀戮欲到自杀的想法,都是转念之间,在经历过这场战争之后,他们再也无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游离于现实之外,最终导致悲剧,这一点在《兄弟连》最后一集中也有所体现,在作者的回忆录中也曾提到战争使他无法再相信别人,工作与感情都无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很长时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片中有好多场景设置也与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相像,比如叫嚣的长官和新兵训练的场景,虽然缺少了库式的讽刺感,但也无疑是对库布里克的致敬。
本片中演员的表演多少掩盖了电影表现力不足和对人物刻画的缺陷,新科影帝杰米.福克斯,偶像演员杰克.格莱昂哈尔,还有出现在《美国丽人》中的克里斯.库伯,都有较为精彩卖力的表演。
说道杰米.福克斯,总觉得他在走黑人影帝影后丹泽尔.华盛顿和哈里.贝瑞的老路,从此之后再没有出彩得表演,而是一再接拍商业烂片,比如去年的《绝密飞行》,而在《锅盖头》中,他总算是挽回了一些颜面,但也只是算是中规中矩。
而杰克.格莱昂哈尔算是好莱坞近年来最大的发现,他演绎的主角斯沃夫特复杂,立体,可信,从当初《死亡幻觉》《后天》中的大男孩一跃成为男人,如同整部影片所经历的成熟过程一样,他还出现在李安的《断臂山》中,那里的表演更加精彩,他也凭此片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可谓前途无量。
关于配乐,萨姆.门德斯延续了与托马斯.纽曼的合作,音乐不错,纽曼的音乐品质依旧很高,但较其前作《美国丽人》《毁灭之路》来说还是差了些,仿佛有些游离于影像之外的感觉。
更值得一提的则是在影片中出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乐队歌曲,其中还有Nirvana,Public Enemy,The Door等等,倒是很好的把握住了主旋律。
为什么说《锅盖头》是一部野心之作呢?
首先就要看看导演的大名,萨姆门德斯,仅凭处女作《美国丽人》就轻松拿走五座小金人,而后作品《毁灭之路》也是好评如潮,再加上那所谓“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的噱头,在善于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萨姆门德斯来说应该驾轻就熟,影片仿佛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锅盖头》又可以说是有点令人失望,不知是门德斯是像从此就吃《美国丽人》的老本儿还是怎的,在《锅盖头》中有些缩手缩脚,完全没有了《美国丽人》那样针针见血的犀利感,有些场景也是做得不到位,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的感觉,整部影片没有加入任何个人观点,对整个战争深处更肮脏的东西挖掘不足以及对人物刻画方面有的地方用力过猛而有的地方太肤浅都成为了此片的硬伤,此方面奥斯卡也已经做出回应,看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已经寻不到《锅盖头》的任何痕迹了...
為何叫平頭?皆因每個兵哥都要變平頭, 顧名思義這是一套關當兵男兒的日記, 。
電影改篇自一個真實美軍在1990年參與波斯灣戰士的真人真事。
戰爭向來都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而發生的事, 大家都是為了利益而戰。
今次故事說的不是戰爭的禍害, 我認為有諷刺戰爭或布殊或石油商? 士兵們苦練成為了殺人機器, 但也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為現代的戰爭, 科技才是真正的主角或真正的必殺技, 任你在軍校如何苦練, 其實到頭來作用真的不大, 連上真正的戰場機會也可能沒有, 只能當戰爭的陪襯品。
《锅盖头》是这样一部片子:酷,节奏明快,画面爽朗,导演手法娴熟,有点仿《全金属外壳》的黑色幽默。
片名:Jarhead译名:锅盖头导演:山姆·门德斯Sam Mendes主演: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 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 彼得·萨斯加德Peter Sarsgard 特拉维斯·阿龙Travis Aaron 类型:动作/喜剧/剧情/战争片长:123分钟级别:R级(暴力,色情)发行:环球电影公司上映日期:2005年11月4日(美国)IMDB评分:7.6/10 (1,832 votes)剧情简介: 改编自安东尼·斯沃福德的海湾战争回忆录,以死亡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身手不凡的狙击兵在海湾战争中的经历。
导演山姆·门德斯(导演了《美国丽人》)和克里斯·库珀(出演《改编剧本》的男配角,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都是奥斯卡奖得主,再加上今年奥斯卡影帝詹米·福克斯的联袂出演,还主演主演杰克·吉伦哈尔(《断臂山》里的那个杰克),这部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阵容都份量十足。
以下是本人摘录的片中牛X台词:一个故事一个用了步枪很多年的人然后他去打仗了之后他把枪还给军械库他相信他不会再使用这把步枪了不管他再用这双手做什么爱一个女人盖一栋房子给他儿子换尿布他的手依然挂念着那把步枪一个故事一个用了步枪很多年的人然后他去打仗了战争结束他回到家不管他再用这双手做什么盖一栋房子爱一个女人给他儿子换尿布他永远都是一个锅盖头所有的锅盖头杀敌和被杀他们永远都会是我几种士兵们解决无聊和寂寞的方法手淫重新读一次不忠妻子或女朋友的来信清洁你的步枪继续手淫重新拆装随身听争论宗教和生命的意义仔细描述每一个被士兵们搞过的女人争论古巴人和墨西哥人的区别哈雷和本田的区别用左手手淫和右手手淫的区别继续清洁你的步枪仔细阅读菲律宾邮购新娘的目录继续手淫计划回家后的第一顿饭幻想一个叫乔伊的士兵和他的女朋友再草丛中做爱或者在小巷里或者在一个旅馆的床上这是我的步枪有很多差不多的步枪但这支是我的如果我没有这把支步枪我一点用也没有如果没有我我的步枪一点用也没有对于大多数问题海军陆战队都有解决的方法如果你病了去医疗室如果你受伤了叫医疗病如果你死了去死亡登记处报道如果你疯了没有解决的方法存在没有解决的方法存在
这不是反战影片,而是非官方征兵宣传片。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向《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这部合格反战片致敬,可惜拍出来的却是征兵片。。
不像其他战争片,有大场面,大爆炸,流血,阵亡。。
这部影片的主基调洋溢着青春,乌托邦式的热闹,一群年轻人在一起闹腾,整部影片是平静的讲述主角的陆战队生活,紧凑的,热闹的,青春洋溢的,我喜欢!
看完感觉还不够,我还没从沙漠走出来呢,就结束了?
所以我说:这是征兵宣传片!
参军吧!
海军陆战队欢迎你给青春留下回忆,成为男人吧!
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大场面更多就好了。
不过我认为这样也不错,更真实的海湾战争,更真实的军队生活。
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缺少我想要的内涵,纯属个人因素,没有东西给我思考,我会很蛋疼的。
但还是力荐 因为这部影片闪着独有的光芒,是宝贵的。
PS:《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我只给3星,刚好合格,评语只有5个字:合格反战片。
《锅盖头》对我来说,最为精彩的段落静止于美军在燃烧的油田不远处慌乱的挖坑儿。
从天空飘落的石油燃烧物把一匹突然出现的马弄得气喘吁吁,它让整部电影都笼罩上了一层奇妙的梦幻色彩。
战争从来都无法单一的固定在“残酷”这样的名词上,萨姆·门德斯最强大的一点,便是随时都能从既定的环境惯性中抽身而出,然后把自己的意念贯彻进已经开始变换轨道的电影列车上来。
《锅盖头》的开始,误让我觉得重新看到了《全金属外壳》。
但《锅盖头》光凭结尾就已经彰显出了十足的无力感——它虽有像“没有杀人战争便结束了”的闪光,但远远不及《全金属外壳》具有多重意义上的深度。
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并无违和,只可惜《锅盖头》想要用快节奏来讲更多的故事。
“贪多嚼不烂”这句民间谚语,用在《锅盖头》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训练时对着靶子想象自己一枪杀死对手 此刻你无比渴望现在就站上战场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哪怕你参军只是因为考不上大学很快机会就来了 你被指派上前线作战 但你只是挖好战壕就发现敌军已经被轰炸机碾碎了 敌人发起反击 你呆在原地 等你反应过来战争已经结束了烟雾在你蓝色的眼睛前闪过 石油雨不停在下 金色的沙漠被染成黑色 敌人就这么输了你连一颗子弹也没打出去你被人们当成了英雄 你荣归故里消失不见的英雄主义 一枪未开战争就已结束
剧中从吉伦哈尔饰演的 斯沃福德 在部队报到开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海湾战争普通士兵的心理变化。
影片展现了美国大兵军营的生活场景,充满着有关性的言语,无处不显着粗鄙的真实。
斯沃福德 家中历代为军,他也想要品尝一番军人的荣耀,经过刻苦的训练,他成为了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他成为了一名狙击手,就这样,踏上去往战场的运输机,前往气候恶劣的沙漠。
但美国强大的物资供给,让可以说,电影演绎的随着战争的进行,几乎每个人的精神状况都出现了问题。
主角的女友和别人搞上,有人的妻子出轨,还拍下现场的性爱录像带,寄给远在战场的丈夫,丈夫当众播放录像带,最后在众目睽睽下大哭,精神崩溃。
在媒体前来采访时,中士要求士兵不许透露自己的消极的想法,要多说好话,少做呻吟。
到了采访时大家还能强撑一会,表演一下,到了记者要演示可以插管喝水的防毒面具时,他要求大家穿着沉重的防毒装备进行一场沙地橄榄球比赛,这下大家再也装不下去了,在沙漠里开始表演“战地性爱”。
最后,就连最沉着冷静的主角的僚机,也因为自己的犯罪经历,本来打算为军队奉献一生,却只能在战争结束被军队遣退的消息后,濒临崩溃。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敌人交锋,可是实际上来到战场的几百天了,只有训练,巡逻,连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竟没有机会开过一枪。
巡逻时遭遇到可疑的骆驼的旅人,也只是普通的本地人。
列队行进时,还遭遇到了友军战斗机的误伤,在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炮火连天中,主角豁出性命拿电池,拿到的却是一块没电的电池。
在最后,主角和僚机终于有机会去狙击一个目标,在就要开枪时,却被突然来的长官叫停,他说,如果能轰炸,干嘛还要开无意义的枪呢,僚机愤怒的想夺走组织长官的轰炸电报,最终失声大哭。
另人最深刻的一幕是伊拉克溃败,弃地而逃,油田燃烧的场面。
主角的小队在远处望着数片滚滚浓烟,黑压压的使白天也变成了黑夜,甚至天空也下起了“石油雨”,主角小队的身上很快就沾染满了石油,使得士兵精神崩溃更加崩溃,有一名士兵发疯似的与烧焦的干尸做起了朋友,"stay sharp”,主角的僚机说道,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士兵这才缓过神了。
远处,主角遭遇到一匹沾满石油的马,内心大为震撼。
在沙漠旁,中士对斯沃福德说,我知道战场很摧残人心,但是你看看那远方熊熊燃烧的油田烈火,你告诉我,在家里,你能看到这如此壮观的常面吗。
中士向斯沃福德讲起,自己本可以在兄弟家的公司每天坐办公室,吹着空调,赚大笔钞票,可是他却选择了来到这个如同人间地狱的战场,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
影片最后,离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很久,主角过着平淡的生活,使用着那个年代正在兴起的电脑,中士依然在战场上行动,僚机却意外离世,在僚机的葬礼上,主角愤怒的锤向僚机的棺材,影片结束。
翻了一下别人的短评,感觉这片看懂的人还是少。
既然是同类型的片子难免有人拿来和FMJ比,但个人认为这片不亚于FMJ。
不同的是FMJ还是有些夸张化艺术化,锅盖头则更为真实自然。
片中“装作”以一种较为平淡的感情表现从军几年中的琐事,悲欢喜乐,聚焦在一个普通小兵身上。
主角是一名特战排的侦查兵狙击手,通过困难的训练最优秀的尖兵,但即便如此,他只是一名士兵。
影片中士兵们现代启示录其实想表达的内核思想也很类似,但士兵们只是当做普通战争片一样喝彩。
他们这一代在好莱坞电影的陪伴下长大,长辈讲述得都是光荣的战争故事,剧情中士兵们一起看电影,为电影中搭乘直升机从天而降的消灭敌人的陆战队员喝彩,可到了他们真的上战场只是漫无目的地背着沉重的装备在炎热的沙漠里徒步行军,搜索根本不存在的敌人。
任由风吹日晒,疲惫不堪,每天重复着最无聊的工作挖坑,填坑,训练,闲下来就一遍又一遍的擦枪。
日复一日的行军他真实的尖兵生涯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他没有遇到刺激的激烈枪战,没有打鸡血般的英雄主义的表现机会,只有不断低头前进。
经过长途跋涉主角和搭档终于听到枪声,下定决心一鼓作气冲上了阵地,却发现战争早就结束了,是其他队友在开派对,甚至大家都没注意到他们掉队了,也没人通知他们战争早已结束,荒诞而真实。
战场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中有相当多导演故意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士兵们抵达战区下了飞机,列着队向写作OIL的牌子前进等等。
全片导演留下了大量伏笔,从开头主角读的书到士兵们有一句没一句的瞎扯淡。
士兵们朝夕相处好几年,但兄弟们之间仍然有隔阂、不理解和冲突。
与常见的好莱坞肌肉电影不同,这部片子倒像是一场群像剧,但所有发生的一切又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更生动的描绘了战争中人性本身的细枝末节。
而比起《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弹壳》锅盖头们更加真实。
电影描绘的是影响意义深远的海湾战争中的真实故事。
海湾战争是发生是因为伊拉克和伊朗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向中东小国科威特借巨款购买西方和中国的武器,结果战争以双方平局告终,战争债务只能自己偿还,这场战争结束了过去的“盈利性战争”的历史,战争的双方原本富足的伊拉克和伊朗除了深陷债务泥潭外没从对方手里拿到一丁点好处。
于是伊拉克面临经济危机决定向科威特赖账。
科威特知道萨达姆想赖账,但他们也不敢拒绝萨达姆,于是打算先拒绝萨达姆,然后再私下和萨达姆政府解决债务问题,方便给科威特国王一个台阶下。
但萨达姆此时正在气头上,见到小国科威特直接拒绝了自己,萨达姆以为是自己没有赢得两伊战争让芝麻大的小国看不起,于是气急败坏宣布伊拉克军队立刻攻占科威特,很快萨达姆的数个精锐装甲师一举攻占了科威特全境联合国闻讯后迅速召开紧急会议,通告伊拉克军立即离开科威特。
伊拉克这种又赖账又欺负小国的事情引起了全世界的一致不满,联合国常务理事国全员通过了对伊拉克的制裁行动,很快萨达姆一次又一次拒绝了联合国的通牒,萨达姆公开宣布科威特将是伊拉克的一个省。
于是联合国决议授权各国组成多国武装部队进行武装干预,以快速击溃伊拉克军主力部队为目标迅速解放科威特。
电影之外美军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迅速而果断的进行空中打击,空军在开战后直接消灭了伊拉克军队50%的前线部队和25%的后方部队,伊拉克军队只能不断后撤,与此同时,多国部队并没有马上将陆军投入战斗,而是连续空袭直到敌人几乎被消磨殆尽,多国部队才命令坦克和直升机为首的地面部队与步兵快速迂回到伊拉克军队侧翼,伊拉克部队也为了避免被包围不断迅速转移前进,试图转移到有利地形,与盟军决一死战,也就有了电影中陆战队员们吐槽的还没抬起枪,前线已经挪到10公里外了。
海湾战争全景,短短几天时间,战场不断地快速转移2月24日下午,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开始地面进攻,战争仅仅到了26日伊拉克宣布接受停战,双方停火。
到28日双方签署协定。
现代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作战行动就这样结束了。
美军仅阵亡100余人。
而盟军多国部队总损失不到5000人。
伊拉克军队伤亡超过10万人,另有8.6万人被俘,另有300余架飞机和50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被毁。
这还是伊拉克拥有当时世界第二大的防空体系的情况下。
当时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防空火力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却仍然无法阻止盟军的不间断空袭。
对于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世界政治格局。
宣告第三世界的独立政治模式被认为不合时宜了,相反由欧美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开始了,各国开始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联合国也以强有力的手段再度强调了自身的主导性,但与此同时,美国则开始盘算如何在这样的战争中获得一块自己的蛋糕,也为后来彻底消灭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
但对于这样的波澜壮阔的大规模战争,市面上的电影与回忆录却是最少的就因为如此,就如同锅盖头里表现的那样,他们的战斗还没开始,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绝大多数人对战争没有什么实感,没有肾上腺素的飙升,只有挖沙堆和擦枪。
对他们而言,面上的表情也只能是茫然。
有人说此片中的主角有点面瘫,我倒是觉得这本身也是对这样的一个基层小兵的战争视角的真实演绎。
因为他虽然参与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自始至终却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对这次战争毫无参与感,对他们来说甚至战争本身都没给他述说自己战斗经历的机会,也不得不陷入迷茫。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认识的老兵,他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他对他的军旅生涯无比自豪,可是,每当聊到当年的战斗,他也会陷入茫然,因为他所在的连队虽然在前线驻扎了很久但也没有遭遇战斗。
对他而言在战场上为国效力是非常自豪的事情,可是每当回忆到这里时,也一样会流露出那种失落。
他不清楚究竟是因为自己没能牺牲在战场上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作为亲历者,整场战争中却连敌人都没见到。
之后他便很少再提起军旅往事了。
对于很多标榜自己为战而生的锅盖头们来说,却没人告诉他们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战争从未真正结束。
平淡无奇,不喜欢
众人向天发射子弹的一幕很感人,一场狂欢说不清,一场悲哀,说不清的滋味……
表示对山姆门德斯很失望
高清台
看不懂
“Welcome to the Suck”——不一样的战争片,或许太过深奥···
不知所云
有价值的只有后40分钟,只能说只有自由的国度才能看到这种对军队一黑到底的电影。
很久未见的优秀反战片,有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真好呀都没死可是结尾真心委屈了,都没杀到人。
最近看多了战争片,搞得有点审美疲劳,美军来来回回就那些事,感觉美军不打仗了,回家去各个都会精神有问题,当然,服役阶段也好不到哪去。
这种才是我看不懂的电影。战争到底是什么?那种“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杀一个人”的空虚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剧情很一般
看过全金属外壳,本片就有点表面了,娱乐性强了,don‘t worry, be happy至少还有一场show 01232006
不杀人难道不好嘛?不懂美帝大兵,大概有什么大病.有个演员长得像老两的老公,神烦
当年在网吧看的,昏昏暗暗摇摇晃晃,看得莫名其抄
7.8/10
质感
睡觉片
战争不合口味,与电影好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