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三季

Black Mirror Season 3,黑镜子 第三季

主演:古古·姆巴塔-劳,麦肯兹·戴维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凯莉·麦克唐纳,杰罗姆·弗林,埃里克斯·劳瑟,爱丽丝·伊芙,詹姆斯·诺顿,迈克尔·凯利,马拉基·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黑镜第三季》剧照

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三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三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莱西(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生活在一个十分看重个人评分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给你遇到的所有人打分,自身分数越高的人,给他人打分的权重就越高。每个人的分数决定了他们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 库珀(瓦耶特·鲁塞尔 Wyatt Russell 饰)是一位喜欢游历世界的青年,某次,旅费吃紧的他参加了一项游戏测试的工作,没想到这份收入优渥的工作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内向木讷的男孩肯尼(亚历克斯·劳瑟 Alex Lawther 饰)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人所监视着,为了守住秘密不被泄露,肯尼成为了黑客肆意操纵的傀儡。 风景优美的圣朱尼佩罗,内向平凡的女孩约克夏(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邂逅了光芒四射的凯丽(古古·玛芭塔劳 Gugu Mbatha-Raw 饰),两人之间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味情缘大明星四大名捕大结局杀人鼩的反攻选美小姐奇异博士咒怨:完结篇谋杀干预组2六扇门之铁牢太子殿下之冷香柏林龙卷风日落日出给你一千万再见,怦然心动唐门之神犼双雄纽约屁民第三季故事时间到被遗弃的死者五个校花两个爸监狱剧院表白吧!在毕业前荒凉百宝店婚礼面纱遗产我不是差等生火药奶昔幸福时光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完结篇睡不着灰影人锁链战记:赫克瑟塔斯之光

《黑镜第三季》长篇影评

 1 ) 全季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集

整季看下来印象最好的就是第一集。

觉得大部分黑第一集的人可能没有感受到过英美国家被facebook和youtube支配的恐惧。

首先,跟某位高赞评主相反,我觉得在未来社会中使用剧中的评分系统并不是不合逻辑的。

该评主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打分大多就事论事需要阐述理由,未来社会再科幻也不会不讲道理允许恶意刷分。

然而剧中表现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分社会,而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社会,而在社交中,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喜欢与否。

这个社会将社交与社交能力视为一个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在每一段社交发生后都要求对方才的社交质量进行评价(不论是一段寒暄,一张po出来的照片还是一项服务——这里对服务人员的打分也更多站在对对方的感受的角度)。

这样的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别人喜欢自己。

所以人们要时常挂着和煦的微笑,要衣着得体举止优雅,要在偶遇时狂刷对方的“朋友圈”恶补对方的近况以创造话题杜绝尴尬(女主在电梯中与故人相遇时),总之,要文明周到,做个社交达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上等人。

那么,这样的社交社会有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呢?

有的。

从道理上来说,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或者至少也一定是个“正常”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没有大错的人。

而人人都不喜欢的人就算不一定有某种人品上的缺陷,至少也有不符合社会规范之处。

这一点,看看youtube上的up主就知道了,粉丝多并且正面评价多的人,三观奇“正”(符合主流)是必须的。

同时,由于打分是双向和公开的,这样的分数就更有了按照社会规范互相约束的意味。

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符合社会规范则是对一个人性格与行为亲社会、可预测的重要正面评价。

用这样的系统去约束社会,可以获得的是一个人人安分守己,努力维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令人(主流人)舒适的温馨”的社会。

而从现实上来说,首先,社交网络中被人“喜欢”的确是一种资源,譬如发的文章或视频被人喜欢,就会有广告合作,成为网红,走上人生巅峰。

其次,尤其在西方社会,社交绝对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不善言谈,不习惯社交场合被视为性格上的弱点,频繁的和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喝上一杯高谈阔论一番是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交换大学的新生周每天晚上都被安排和不认识的人出去玩……),而社交网络是线下社交的延伸,是构筑个人形象的重要一步,是保持联络,激发线下社交的途径。

你在facebook上发布和别人一起的照片作为一种社交仪式(甚至是给别人的交代),被别人在照片中圈出来,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给你点赞(你们可能会接着成为室友或工作伙伴)……维持线上社交绝对是一项与维持线下社交同样重要的工作,绝不仅仅是炫耀那么简单。

回到电视剧,我个人觉得,女主虽然做了很多努力迎合社会,本质上却是一个有反骨的人,而这点反骨毁了她在表面温情的社交社会中的地位。

对弟弟发作讲出了真心话被弟弟差评,在机场骂人被扣掉一整分,拒绝被Naomi赶回去,意气用事地到了婚礼现场,那个时候基本已经因为一路上巨大的打击和这一段时间以来积累的压力而崩溃了吧。

所以,在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听到一番第一季中黑人小哥那样的演讲,听到的只能是自我毁灭的真话宣言(这段我都不忍心看地快进了……)。

最后,到了牢房里,摘掉了眼睛里的植入物,第一次看到了有灰尘的、不加滤镜的世界,终于放弃了对社会的全部迎合,和黑人小哥毫无顾忌的花式对骂,以及大声的喊出FUCK YOU,都是对这个加滤镜的文明的友善的社交社会的反叛。

给我的感觉是,很震撼的一集。

很喜欢。

 2 ) 《黑镜:急转直下》杂谈

2016年10月21日,神级英剧《黑镜》更新了第三季的六集,这是一部讨论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之影响的科幻短剧集,前两季在IMDB以及豆瓣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堪称神剧。

第三季在万众期待中发布后,我也带着期待的心情火急火燎欣赏了第一集《急转直下》。

故事讲述的是在未来世界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接触之后,可以马上通过手机给对方打分,满分五分。

每个人身上都贴着一个写着分数的标签,它代表了等级、阶层和地位。

分数为4.2的女主角戴着厚厚的面具,永远对别人笑脸相迎,希望以此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高分。

有一天她看上了一处房子,而想要租下它,分数至少要4.5。

就在女主角为了提高分数而绞尽脑汁时,童年时的闺蜜正好准备结婚,看到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发小分数为4.8,女主角认为这是个接触高分人群,提高自己分数的好机会,于是女主角联系上闺蜜,并打算在婚礼上担任伴娘。

但是出师不利,女主角在出发去女闺蜜婚礼的路上发生了意外,分数跌落到3.1。

而当闺蜜知道女主角分数如此之低时,竟然在电话里翻脸,毫不犹豫地粉碎掉多年的友情,让她不要再担任伴娘。

最后女主角历尽重重困难,满身泥泞的来到了充满了穿着锦衣华服的上流社会人士的婚礼现场,在婚礼现场,她撕掉了自己所有的面具,大声斥喝着新娘的虚伪和自私,而她自己的分数也急转直下,最后变成零分,她也因此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际关系中的评价可以被量化,并且能成为展示一个人地位的标签,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多么冷血且尔虞我诈的社会。

在现实社会里,当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会在心里给对方大致的评价,对方的衣着、动作、气质和谈吐会告诉我们这个人是什么层次。

但是,如果哪一天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将这种评价量化成分数并展示出来的时候,那将彻底改变我们人类自身。

4.5以上的人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低于3.0的人会认为自己就是底层人,破罐子破摔。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用关系,友情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数而机关算尽,最后彻底被分数奴役。

其实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并非没有影子: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一个人粉丝的多少往往能成为衡量影响力大小的标志,这也能带来一定的现实利益。

有些人为了圈粉,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炒作、卖丑、抄袭等等。

《急转直下》的这种“虚拟世界改变现实世界”的模式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会放大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从而恶化我们这个人类的群体本身。

如何阻止科技对我们人类的过度改变,如何避免人类被科技产品奴役,是我们每一个依赖网络社交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除了讨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该片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人与人的交往中,如何平衡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比重。

有个情节印象深刻,女主角在去往闺蜜婚礼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只有1.4分老妇人。

她曾经有过4.6分的辉煌过往,然而老伴的去世让她顿悟,觉得这一切的虚伪都是没有意义的,她开始做最真实的自己,过随性的生活。

她能以最真实的姿态揭开女主角的虚伪,她可能是全剧里最自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泰勒,泰勒刚一出场,就以率性真实而又放荡不羁的个性震撼着男主角杰克,泰勒身上没有一丝虚伪,真实的让人难以置信。

他可以随意揭开杰克带着一丝善意虚伪的谎言,让人印象深刻。

自由和虚伪永远是天平的两端,真正快乐的人永远是这个故事中的那个老妇人:fuck it and be yourself!

剧集的结局极其讽刺。

女主角最终被关进了监狱,撕掉了厚厚的面具,再也不用刻意笑着讨好别人,可以随意的说话,随意的骂人。

她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获得了人格自由。

她被关进了监狱,她也走出了监狱。

 3 ) 《黑镜》的真相:第三季第一集Nosedive笔记

不少人评论说,看完这集之后,再也不发朋友圈、不互评点赞了。

在我看来,发不发朋友圈,互不互赞不是重点,只要处在社会关系中,人就必然会异化,观乎你自己对这些行为的目的和使用。

我们可能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认知基础:这世界上没有一种纯粹的“自我”和“关系”的存在。

另外,我们可能还需要对认识论持一种“观照”的方法。

点评,互打分,以分数来分配一系列资源:包括社会信用等级、采购特定物品的权利、交通资源的排序……分数是一个门槛,所有人给你打分,你给所有人打分。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平民主义民主,就如你在淘宝、亚马逊、大众点评打分。

可现实是,你以为很民主的打分,背后是按着社会地位(分数)进行权力分配的政治机制。

这一点在数据分析顾问对女主角进行得分来源与提升策略的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惊悚。

当然,当你从情节脱身出来观照,你会发现这一切如此熟悉,并不意外,哪怕你与剧中侃侃而谈的分析师和女主角一般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与其质疑这种行为是在“讨好谁”,倒不如回到第一层意思,亦即异化是常规现象,那么假如不异化呢?

有否存在这样一种真相?

如此,当我们观察 Nosedive的第一层意思时,你真以为女主角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么?

当卡车女司机跟她谈起自己高得分的往事,似乎意味着结局会是涅盘重生、女主角找到真实自我,然而你误会了。

女主角表达得很清楚:我知道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所处的人生阶段、年龄阶段和你不同,我还年轻,我有很多想过的生活还没过。

如飞蛾投火,虽是自找的,但自知是自找的,自然也甘心承担后果。

你觉得,你心里非常明白,因此你完全能够接受过程的折磨。

于是,另一个潜藏的陷阱在结局处等着你,当你饱受磨难(也许规则甚至会鸡汤你说,负面能量能提醒你需要改进的地方,磨难是在攒人品积分……)之后,你唯一的期望是实现了目标的正剧,可事情总是开放性发展的,正剧的另一边站着悲剧,悲剧却总是观众们的潜在期望。

这种观照之下,是否立刻消解了你对结局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期待,你突然没法去体验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和忧伤以及感慨了。

是的,这样你才有绕过无谓感伤提高认识的机会。

为了提醒你真实是什么,剧情果然走向悲剧。

也许在禁闭室中,女主角与一个男人的互爆粗口,是为了以一种“不体面的粗鄙”来揭示赤裸裸的真实。

真实就是,无论分数高低,政治底下大家的内心都是”不体面的粗鄙“,不是高分数(体面阶级)假惺惺的虚伪面具掩盖下的粗鄙(婚礼上的闹剧所揭示),就是低分数(不体面阶级)的生活方式(生活多么不光鲜)。

于是剧作在这里似乎向你血淋林地揭示了一个真相:人性本恶,所有美好皆为虚妄,做你自己就好了!

想发朋友圈发朋友圈,但是不必假惺惺地。

当你观照追溯到这里,内心不由赞叹,真不愧”暗黑“杰作!

啊,然而对不起,我忘了提醒你,当你有此想法,你肯定没看过第一季。

这个反复出现的”你“,是剧中的你,还是剧外的你,谁也说不清楚。

你在观照中,更加迷失了。

也就是说,往前一步,与后退一步,可能都是一样的无趣和没有意义。

甚至对因达成这种效果的编导们正在得意洋洋的面孔,你也连扇个巴掌过去的意兴都很寥落。

这才是《黑镜》的真相。

 4 ) 关于第二集见解-我认为最后主角并没有死

1.Sonja-我看影评很多说Sonja有目的性,从一开始卡被盗刷,银行就通知他说是在泰国被盗刷(如果有什么技术可以改变银行刷卡位置这个另外讨论)再来也是男主自己主动发现Sonja家里有游戏滴,而不是Sonja引导男主,最后男主想通过APP来赚钱,也是自己自发的,他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赚些钱,但他选择APP,这也不是Sonja引导他的。

2.关机-黑女人想要关机时,画面上确实出现关机符号..而不是暧昧不明的标志让人产生误解,所以手机确实是关机了..而后出现手机响而影响机器运作,这只是主角自己脑补解释了开头5点38分的这段想像..3.斋藤的衣服-再杂志上出现了斋藤穿白色T的图案,但是接下来出现的斋藤却多件套衫,这件套衫跟男主片头一开始出现的款式相似,所以这个斋藤A就是他一开始按自己逻辑、审美想象出来的。

而斋藤B全身黑的出现,是主角自己想象出来整件事的最后是自己的死亡..这刚好说明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从他的内心里是最表层的害怕母亲也变成老年痴呆,从他要进二楼房间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极深爱自己的母亲,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想象房间里会出现母亲上吊的画面..所以真正害怕的是母亲也离开他..第二害怕就是老年痴呆..所以想象里母亲出现了老年痴呆,母亲离死亡也不远了...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主角就有死了的心..于是这个梦境的想象被打破..出现了他死亡的这个想象,脑补继续解释他从来还没见过斋藤..所以斋藤B出现(之所以是黑衣,因为出席葬礼都会穿上黑衣)..4.如果这集最后的结局是主角死了..那整个故事就显示太过平庸..而如果结局是主角依然没有从幻境里出来..还有更多幻境在影片的后面..更能说明这个技术可怕之处..也许在现实中别人以为你只是进入了几秒或几分钟的游戏,而你在游戏里说不定经历了比自己存活时间更长段的时间..你陷入了幻境想要逃脱却找不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游戏....

 5 ) 说说为什么我肯定第二集结局是真的。

男主清醒过来旁边有老板与助理的画面一共出现了三次。

大家对于中间部分属于幻想这个结论没有异议。

只对最后的虚实有争议。

第一次是在城堡里,老板穿的是白T。

第二次在老板办公室里,老板还是穿白T。

最后一幕老板穿的是整套的黑西服。

并且问助手发生了什么事。

前两次剧情都是连贯的。

但这次老板显然是刚赶到现场的样子。

正在向助手了解情况。

如果是男主的想象,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男主也不可能想象成老板会特地换了一正套衣服再出现。

所以我认为是男主因为杂志封面上老板面露笑容的写真把老板幻想成一个平易近人的居家(和自己在飞机上穿的衣服一样)游戏宅的形象。

前面两次里老板诚恳地向他道歉。

行为保持一致。

然而最后一次才是现实中老板的真面目,不苟言笑。

注意这时老板和助理的上下级关系与对话方式和古堡里面完全不一样。

而且对于作为实验小白鼠的男主一脸漠然。

还有一个证据。

我看了很多豆友分析目前都没有提到的。

那就是:戒指。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老板在办公室里面左手右手都没有带戒指。

但是最后的场景里面,老板左手无名指带了一枚明晃晃的戒指。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小细节。

因为男主没有见过老板本人,所以不可能知道老板左手无名指带着戒指这种小饰物。

所以他也不可能想象出来。

关于时间轴的问题。

简单的一个分辩真假的方法:5:38分以及早于38分为真。

5:39分以及39分以后的时间皆为幻想。

为什么是38呢?

因为38一分钟内,游戏就已经开始——结束了。

有一个镜头是监控画面特写是39分男主正在打不存在的地鼠。

所以打地鼠是幻想。

所以偷拍片段时钟38或者39我觉得不是BUG,而是明确提示这个片段是假的。

(所以男主觉得自己在偷拍其实这是游戏幻觉38分内的开始) 一开始我觉得监控应该是现实的写照,但是后面城堡里面也有监控。

但是城堡内容为假。

所以监控也是假的。

但是墙上的时钟一直都很谨慎。

在老板办公室里面,电子钟和墙上的挂钟是一致的。

所以:在桌子上铺设黑色圆状物为真,头环加载为真,打地鼠片段为假。

加载成功为假,加载进度出现红色为真,偷拍片段为假。

 6 ) 与标签的战斗(第一集急转直下观后)

最近看了两个短篇,一个是『世界奇妙物语』秋季特别篇中,成宫宽贵主演的《被贴了》,另一个是英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个故事,《急转直下》。

《被贴了》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身上被贴满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各种红色的消极标签,为了将标签扭转为蓝色的积极标签,开始试图迎合他人讨好他人,人生却非但没有变的更好,反而变得越来越落魄的故事。

而《急转直下》讲述的,则是一个生活在庞大的社交评分体系中的女孩,在前往高评分闺蜜的婚礼路上,不尽如人意的遭遇。

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的这两个故事,在我看来并不是巧合。

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我们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的方法看似变得越来越丰富。

查看一个人的微博、朋友圈、INS、FB,我们可以从寥寥的几张图片,脑补出一个陌生人完整充实的一天。

他去了网红咖啡馆,是不是交了新的女朋友;她最近在练瑜伽,看来工作很清闲;他晒了结婚照,新娘好像不是原来的女朋友;她又去了马尔代夫,是不是又有了新恋情。。。

这些脑补出的片段,无需论证真实性,只要在旁观者心中感觉到有趣,随手点个赞,或者提醒别的朋友也去看一眼,再补充几个生动的细节,一个完整的小故事便成为了片刻的谈资,照片的主角也已被贴上了诸如【花心】【清闲】【长胖了】【变瘦了】的标签。

反过来,每发一条状态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试图展示最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以此“洗白”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标签。

我发甜美可口的下午茶,希望别人看到我生活精致;我发旅途美景心中所感,希望别人看到我不是“到此一游”的肤浅一族;我发加班加到昏天黑地,希望别人看到我的努力和拼劲。

然后善良的人们就如我所愿,或点赞或评论,络绎不绝的来关心我的生活,我身上的标签,也变成了【小清新】【文艺】【勤奋】【有想法】等等等等。

但这些标签都是那么廉价,廉价到连背部的粘胶都劣质不牢,一个不小心的失误,标签的粘胶就会融化、被撕下,取而替代的是另一枚同样劣质的标签。

身处在被评价的社会环境中的我们,或心甘情愿,或无可奈何,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评分,被这些劣质的粘胶粘住了眼睛。

我曾经问自己,从何时开始学会了虚伪的假笑呢?

从发现自己的生活被掌控在他人的评价下开始。

这是一个全新的信用体系。

当你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评价不那么“优异”时,后来的人不会再客观地接近你,他们会参考前人的评价,无论那是否来自一个报复性的低分,或是一次误会,甚至只是冒失鬼的手滑。

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你完了,一切急转直下。

《急转直下》的故事刚开始,女主角的办公室有一个男孩,因为和女友分手,身边的人都为了给女性好友出气,恶性对其刷低分,而这些好友的好友,或站队、或跟风、或为自保,也连锁反应式地给其低分,并幸灾乐祸地调侃道,“低于2.5分,他就狗带了。

”多么公平又不公平,多么可笑又可悲。

女主角为了得到高级社区的八折优惠租赁,努力的想把自己的评分刷到4.8以上。

她笑脸迎人,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

但航班的无故取消,让她脱口而出F*ck,虽然立马道歉希望挽回这一失误,却依然得到了严重的惩罚,并导致了之后一系列的结果,也让她真正地意识到这个打分游戏的荒谬之处。

当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人眼中逐渐拼凑出一个人的样子时,每一个行为都需要经过斟酌。

我考虑的不是我有没有表达出我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而是我的这个动作在他人看来是不是“愚蠢”、“滑稽”,或是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我微笑、赞美,不再是因为我开心或是认同,而是单纯的希望愉悦了别人的心情后,在他们心里的我,能加点分数。

于是我便学会了虚伪的假笑。

而在我眼里,我看见的也是一个个完美的人,因为那些曾做出过“冒犯”行为的人,我是不会再次靠近他们的。

我讨厌这样的规则,却也习惯了这样的规则,没有对错,只有滴水不漏和盖棺定论。

在《急转直下》的最后,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镜头。

评分几乎被清零的女主角,被取出了植入虹膜的评分芯片,并被投入了临时监狱。

她抬起头,看见了明亮的光线下飘扬着的细小尘埃。

真好啊,又能看见了。

这些不完美的尘埃,就像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每个人一样。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公众号:一人水族馆

 7 ) 黑镜之渊(前六集全解析)

1.nosedive 点赞人生如果别人的评价对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能否租到好的房子,能否搭乘预定的航班,能否租到一辆能开的车,那么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努力讨好别人,对所有人微笑,让别人喜欢你,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同事朋友。

因为他们的评价简直决定了你的一切,你不能得罪任何一个人。

女主角就在这样一个“评价大于天”的世界中,一开始她发现这简直就是梦想中的天堂,所有人对着她微笑,所有人都会给你发的照片点赞,而她也回报以五星级好评和无时不刻的微笑,简直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是她很快发现了这个评分系统的问题:和大家不喜欢的人交流就会导致自己的评价剧减;自己想去高档小区住却被告知必须有更高的评价才能打折……她这才发现原来这些分数代表的仍然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玩意儿:阶级她努力讨好别人却被告知只有更高等级的人对她评价高才能快速提高评价分数,换言之,她需要去接触和巴结自己触不到的上层阶级。

碰巧此时,一直羞辱她的上层阶级闺蜜邀请她去当伴娘,在婚礼上她可以得到梦寐欲求的上层人士的“点赞”,于是她就踏上了“nosedive”之路。

黑镜系列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用科幻的故事讲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的人类社会共通问题,科幻和科技只是道具,用来放大这些问题,使看似荒诞的它们在一个合理的舞台去展现。

朋友圈和微博的“点赞”功能,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工具的大拇指点赞,等等这些和影片中未来世界的评分功能几乎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赞很多,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人很优秀,社交面广,生活丰富,而那些明星富豪网红更是动辄几千几万的赞。

那么把这些都放大,会怎样?

——别人对你的评价,直接等于你的信用资格加上你的社会地位。

这就有点儿恐怖了不是么?

你的身价性命,都决定于别人,你不能说一个脏字,因为怕别人给你差评时时刻刻都要是love and peace,无论心里如何,都要面带微笑,哪怕是硬挤得。

这虚假的和谐里,隐藏着多少愤怒?

而这又有点儿不合理了不是么?

为什么仅仅一面之缘陌生人就可以评价我?

他们了解我么?

他们知道我是谁么?

他们了解我的处境么?

就像女主角的弟弟所说,这是个假笑的系统。

如果愤怒不自由,那么和谐便没有意义。

影片在女主角在监狱里和另一个“罪犯”的对骂中结束不停地“fuck”骂声里,却是最大的和谐和自由2.1408之盗梦空间缩水版盗梦空间梗,和低配版1408凶间的结合,猎奇向,没什么好说的。

3.shut up and dance 一个也不能少本季度相对较弱的一集,讲述了一个黑客掌握了几个人的隐私,然后把这些人彻底玩死的故事,这集不多说了,甚至可以说是三季黑镜里最弱的一集。

4.san junipero 宛若天堂人死,灵魂不灭,或上天堂,或下地狱。

这是自远古时期开始几乎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不同宗教里以近乎相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里的天堂,或是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甚至是道教中的得道飞升,都是这一灵魂不灭说的体现。

对死亡的恐惧,对求生的本能,以及对亲人朋友的不舍,对巨大虚空的逃避,使大部分人在即使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愿意相信这一说法,而这些,也是本集的深层思考。

——去San Junipero吧,在那里,科技成了上帝,主宰你的死亡,和死后的天堂。

前三分之一的节奏不可谓不慢,甚至有些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还是埋下了几个伏笔:多次被提到的凌晨十二点之后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只是one week later世界却过了十年而Yorkie和Kelly却不老?

在Quagmire,纠缠kelly的路人男为什么让Yorkie却80,90年代去找Kelly?

以及路人男无意中说起的周围都是死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些谜团,吸引着我忍着看似老套和缓慢的剧情继续看下去,终于,在kelly说出“让我去那边看看你”之后一切豁然开朗,原来San Junipero是未来的一个类似网络游戏的巨大系统,不仅可以让死去的人的灵魂在系统里永生,而且可以让“活”人的灵魂进入这个系统所营造的世界里去“体验”。

而Yorkie和Kelly就是这个系统的两个活人体验者,她们在系统中相爱,用永不会衰老的容颜享受最美好的景色和时光,而现实中,Yorkie只是一个靠呼吸机维持生活的植物人,而Kelly也罹患癌症,不久将会去世。

在这个系统里,活人都是游客,只有死去的人才能长存,在Kelly的帮助下,Yorkie率先安乐死去了这个世界,享受到了未曾有过的自由和快乐,于是她要求kelly也安乐死,和自己长存与永恒之乡——San junipero,但Kelly却执念于自己死去的丈夫和女儿未曾进入这个世界,因此自己也不应该踏入。

起初她认为这现实世界的羁绊远远大于这虚拟的快乐,真实和虚幻,过往和未来,旧的感情和新的希望,感情与爱情,这种冲突,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也是《黑镜》这一系列的终极意义。

最终,kelly选择了顺从科技的上帝,灵魂进入San Junipero,与挚爱Yorkie同住天堂,而肉身与丈夫和女儿合葬,守护曾经的羁绊。

结尾,存放无数灵魂的系统机房和两人甜蜜的天堂生活交替闪现,科技的冰冷与灵魂的温暖合二为一,现实中闪耀的指示灯带来虚幻中令人向往的完美生活,不仅让人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

当科技成了上帝,你会选择走向虚空,还是一个科技营造的幻境,而谁又能保证永生不是永死?

无论如何,来San Junipero吧 ,永恒之乡,宛若天堂。

5.man against fire 纳粹还魂本片的想法之一想必来源于越战老兵的心里问题,射杀同类会带来极大的内疚感和负罪感,那么,如果让你杀戮的是怪物呢?

这种心理问题是不是就会彻底消失了?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对异类可绝不会手软,所谓非我族类,再没有什么比消灭威胁自己安全的怪物保卫同族更正义的理由了。

这让我想起了纳粹的种族灭绝主义,基因和血液低劣,带着疾病,多么熟悉的口号?

当年的纳粹也觉得自己所做是正确之事,那时候并没有Mass系统,有的只是洗脑的宣传,却有着相同的效果。

正如蟑螂女回答士兵的那句话:士兵带着mass系统看到的是怪物,可是村民看到的是本来面目,他们被洗脑了。

然而即使这样村民还是希望“蟑螂”们去死,甚至连他们碰过的食物都不肯吃。

这才是最恐怖的部分。

最终士兵逃不脱良心的谴责,选择了向Mass系统投降,眼含热泪的他站在荒凉的小屋前,却看到整洁的屋子和Mass虚构出来的妻子,充满了讽刺。

6.hated in the nation 达摩克利斯之蜂第六集真是一个好故事,节奏感也很好,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所以决定单独写一篇。

科技一直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是被用于制作成枪炮的火药,还是被用作制作原子弹的核裂变,诞生之初并非为了杀人的目的,本可以用于造福全人类的事业,后来的利用方式也证明了确实可以如此,然而它们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甚至可以这样断言,科技,是一个曾经落下并且将来还可能会继续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曾经有一个断言称,蜜蜂消失的那天,便是地球上生物灭亡的日子,因为蜜蜂传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花粉,而没有花粉传播的过程,大部分植物都将会绝种,而依靠摄取植物的动物也会次第死亡,最后人类也无法幸免。

第六集把背景设在蜜蜂行将灭绝的未来,人类造出机械蜜蜂取代真正的蜜蜂来维持地球生态,这个背景真是极其有趣,也使后来主管不肯关闭这个机械蜂系统变得很合理,因为没有了蜜蜂,生态是真的会崩溃啊。

人类如此依赖这项科技,而它又是如此完美:不仅可以传粉,还可以建设蜂巢,然后自我繁殖,简直完美地模拟了原生蜂的一切,并且又全自动化,几乎不需要人的管理,然而这危机就隐藏在这几乎完美的机械蜂自我管理里面——技术主管连着向警察说了两次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全部破解的可能,是两个可能的概率相成,从概率上来说几乎微不足道,可是经验丰富的BOSS女警还是敏锐地指出:那么你的意思还是有可能对吧?

技术主管一时竟无法反驳。

然而情节如果只是停留在机械蜂按照网络舆论杀人的设定,那么这片子也就有些平庸了,并不值得我单独写一篇。

当技术女警破解了文档并试图找到始作俑者的时候,片子变得极其精彩,这么天才的罪犯怎么会犯那种让女警惊呼“他搞砸了”的错误?

这个疑问不仅出现在boss女警的脑中,也出现在我们心里。

待国家安全局华裔胖子的按下确认键,谜底揭晓,起承转合,编剧真是太棒了。

你本以为探讨的是民意有无权利去杀掉自己讨厌的人,或者是人言可畏,却发现最后成了对乌合之众随意评判别人恶语相加的暴民的审判。

你与恶龙搏斗时,要小心变成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当你随意hashtag别人去死时,你本身也就成了恶的一部分,无人可以幸免,这就是黑镜的魅力之一,在别的影片里一定会被努力挽救的人,才黑镜里都会死,而且,还是38万人,也只有黑镜敢于这么玩,真是残酷又柔情。

最后技术女警假死尾随天才罪犯消失在街拐角,影片戛然而止,到底是天才犯罪伏法,还是技术女警又一次落入了罪犯的圈套,我真是太爱这种留白和悬念了。

 8 ) 黑镜第三季第二集的解析 有剧透

我原本以为已经不用再更新了,因为上一次更新之后真的有好多人不理解,再者早上看见有人在说黑镜系列要表达的内容的问题,遂再啰嗦两句。

这一集中Cooper是通过游戏设备激发他的臆想,影射出内心的种种想法。

而我们无法通过剧中表现的所有内容自圆其说,总需要我们臆想一部分来满足我们解读,这些臆想自然影也射出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最终Cooper觉得自己回家了,可是他真的回去了么?

我们觉得自己看懂了,可是我们真的看懂了么?

(这个问号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想到这我觉得这就是这一集的意图旨在于让我们深陷寻找一种标准,而忽略了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标准的,错与对,白与黑,真实与虚假,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满足我们的认知而形成的,并不是世界本身的。

再者,《黑镜》系列一直讲的都是对人类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反思,这种问题不一定都是科技运用带来的。

运用的超前科技是一种叙事的手段,科幻感让让观众看着叙事不那么冲击和讽刺,可这些都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世界中。

难道我们的理解能力真的止步于看完一个小时应该给妈妈打个电话吗?

那下次台词变成爸爸怎么办,爷爷奶奶怎么办。

2016年11月3日08:59:59相关:第一集第四集第六集--应该是写到尽头了,我很喜欢探究一些问题更本质的一些东西,最后一篇过度解读也好,理解偏差也罢,总算有一个结尾。

知乎上赞越来越多,昨天也看到这篇在豆瓣上了电影的首页,还是挺高兴的,这些离不开与大家的讨论和支持。

谢谢大家让我有不厌其烦看了无数遍的动力。

感谢每一个人无私奉献你们的思想。

最终篇:解释一切。

关于黑镜S03,我们真的看懂第二集了么?

本文建立在对剧中各种解析基础之上,请先对剧中情节一定了解之后食用。

我尽量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达。

通过这几天与大家的讨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看懂第二集了么?

随着对剧情细节的不断挖掘,出现了一些与我们推断不符但不容忽视的“bug”。

比如Cooper在刚进入白房间之后黑色箱子不断变化位置的箱子,拍照时墙上的时间。

同时也提出诸多质疑,手机到底关没关?

监控器是不是真的?

Cooper到底死没死?

这些问题似乎都成为了我们“看懂”第二集的关键,我们希望我们可以解释清楚这些问题的,这样我们就能区分出虚拟和现实。

当我们这样去想时,我们与Cooper是一样的。

剧中的Cooper在游戏中映射出自己内心的主观臆想,逐渐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

作为观众我们在观看影片中不也是一样么?

在我们极力的想去看懂,看清晰的过程中,就已经加入了我们的主观臆想。

在探究剧中种种细节的同时,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拼凑线索获取真相,甚至为了“真相”我们会选择性忽略。

正是因为太多的线索可以延伸出太多的观点,才让我们无法分辨是否是“正确”,其实大多是符合我们内心臆想的,我们就会觉得正确。

我们深陷其中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陷入在相对于我们存在的虚拟世界中。

而衡量我们存在的标准——时间,在那个虚拟世界中已经不是衡量单位了。

相信那些不合常理的线索也不是bug,而是使我们陷入的手段。

想到这里,倒觉得那些解析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反而是对所谓的现实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还是那句话: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感谢《黑镜》感谢大家愿意与我分享你们的想法2016年10月31日11:25:43--更新一条细思极恐,放在最后。

2016年10月30日13:02:53--更新几条在豆瓣知乎上讨论出来的,感谢大家愿意和我分享你们的看法。

1、英式写法是mum,Sonja的台词中也是mum,在早上看见Cooper母亲来电话时候也说过You're so American.美式的写法是mom,所以Cooper用的是mom。

所以mum,mushroom,也算一个小彩蛋吧。

2、斋藤穿的外套与剧中开头Cooper穿的是同款不同色。

3、在楼上小屋里,Cooper将父亲的失忆想象到了自己的身上,并且认为这是Katie操作不当造成的,也与前面植入mushroom时质疑Katie是否有能力呼应。

4、剧中Cooper的意识也是逐渐延伸扩大的,首先是从自身的动作拍照开始,接下来是在白屋子内的实验,然后换了一个房间,又换了一个楼,最后又回到了大洋彼岸的家里,意识逐渐加深。

5、有人问到这一集究竟讲了什么?

首先今年VR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热点,而这种虚拟科技的终极无非就是让使用者觉得越来越真实,在虚拟的真实中体验到真正的现实无法体验的东西。

(现在热播的《西部世界》也是这个套路。

)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新的领域。

从游戏角度,单一的游戏剧情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玩家,如何能使每一位玩家满意,那只有加入玩家不同的真实经历,才会让玩家觉得更加真实。

剧中就阐述了现实中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但在游戏中可以被唤醒的内心世界,而我们能否承受住这种虚拟真实?

种种细节包括人性,亲情都是基于这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些那岂不是成了科教片?

再次感谢大家。

2016年10月30日11:45:51--首先,这个游戏的宗旨不在于恐怖,而是在于将现实的东西加到虚拟世界中,让人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世界,让虚拟更加真实。

其次有一个关键的框架,就是Cooper进入虚拟的现实时间是5点38分,后面虚拟的内容发生在5点38分的0.04秒内,下面开始剧透。

--Cooper是一个热爱冒险无所畏惧的大男孩儿,在飞机上颠簸他觉得像过山车,旅途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挑战各种极限运动。

同样,他也不怕蜘蛛。

在旅途寂寞中,约到了Sonja,在酒吧调侃以后二人便不可描述。

第二天一早,在Sonja家中发现了很多恐怖游戏,而她的真实目的也一点点显现。

先是Cooper银行卡被黑,但不想给mum打电话所以又回去找炮友想打工赚路费回家,给她看了赚钱APP,Sonja看到报酬四颗星的斋藤游戏公司便怂恿Copper快去啊,过了这村没这店了,还让他留点纪念回来。

(当然,不管Sonja是不是抱有目的的已经不重要了)

终于来到了鬼子的游戏公司,热情Katie接待了男主,一路上男主看到各种新奇特黑科技,到了小白屋,手机要关机哦!

高潮开始:1、手机没有被真正的关机,在飞机上Cooper关机与这里Katie关机姿势不一样。

2、5点34分进到房间内坐下看合同,5点35分Cooper发现没有签字页。

3、注意Katie回来的时间,仍然是5点35分。

(中间拍照环节一会儿叙述)

4、5点37分,注射mushroom(去掉中间是不是就是mum?

),开始摆放小卡片。

为什么叫mushroom,除了像mum以外,Cooper在飞机玩的游戏也类似“吃蘑菇”

5、5点38分,机器开始,mum来电话了。

现在跳到最后,5点38分mum的电话,Cooper的猝死,Katie说他坚持了0.04秒。

到目前为止,这些经历,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剩下的部分就是0.04秒里面的故事。

我们接着上述第5点继续说5点38分里的0.04秒,在这里开始加入他之前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意识。

1、进入虚拟世界后,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Sonja说的拍照的事情,他想拍照发出去,可惜没有机会,Katie回来的太快了,并且他认为有监控,即使对箱子很好奇,他也怕得不到那份钱。

破绽就是,他看见设备说的话与“Sonja”是一样的,其实就是一种想象,时间发生在他认为时间里:5点39分。

2、在监控里看见了Cooper打地鼠,监控时间是5点39分和5点40分,与墙上时间一致。

3、见到了斋藤,斋藤的白衣服和杂志上一样,并且一开始super fun都不懂得斋藤后来说英语越来越6,开始了新的游戏。

而真实的斋藤,最后是黑衣服的

4、进入了《哈莱克魅影》的宅子,也是以前玩过的,Sonja也跟他提过。

5、看到了与约会酒吧同名的故事名称。

6、看到了蜘蛛,同时表明并不是怕。

7、看到了墙上的画里面房子的等亮了,进公司看到的海报。

8、公司中有人制作的游戏人物。

9、高中阴影与蜘蛛的结合。

10、但是进入虚拟中并不代表完全丧失自己的意识,他看见了Sonja,并认为是来救他的,但他又开始加入现实经历,并开始阴谋论,浮想联翩了,最后将Sonja的面具撕下来了,是他之前看到的骷髅。

11、Cooper丧失了思想能力,只剩下潜意识,完全被虚拟所占领。

12、喊出了关键词,退出了宅子。

直到最后,一路回家,他将老年痴呆的症状想象到了mum身上。

整个这0.04秒就是Cooper的虚拟更加真实的过程,就像盗梦空间里一样,不能用现实世界来造梦,那样有可能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至于0.04秒为什么在虚拟中那么久,我的理解是,有时候趴桌子睡了五分钟,可是感觉睡着了很久很久,不是么?

而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25日22:54:07---细思极恐就是我---我现在只想笑,先让我笑一会儿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完铺天盖地的解析,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朗乾坤的感觉呢?

现在我来实力打脸。

要耐心看仔细哦注意看黑色箱子的位置。

这三张图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吧?

以第一张笔记本为参照物,可知箱子和笔记本是平行放置的。

而根据上面的观点,现在都是在现实当中。

要注射mushroom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katie的位置,不是面对copper,而是在他的侧面。

注射完毕,摆放小卡片,箱子依旧平行于笔记本。

OK,一个俯视画面,一闪而过,可是!

箱子位置变了,不再与笔记本垂直了!

摆完回去,箱子又平行了!!!

打开笔记本,箱子又不平行了!

开始启动,箱子依旧不平行。

启动过程中,箱子又平行了!

mushroom启动完毕,箱子依旧不平行的状态。

觉得在意识中箱子是不平行的?

结尾处,我们以为的现实中,箱子依旧不平行。

是的,我也懵了。

就像之前说的。

而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一个箱子的方向就打乱了整个逻辑。

欢迎更多的阴谋论来解释看来《黑镜》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可以,这很黑镜。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30日13:02:53

 9 ) 第三季第五集目前最佳

刷到第五集,果然越发好看起来。

编剧很有创意。

在我眼里,这故事并不是关乎科技或未来,而是对战争真相最赤裸的揭露,是对今天及未来的警告。

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发动的战争,都必是一场精神控制,所谓民族优胜劣汰的宣扬就是一场盛大的洗脑,每一个在战场上手持刀刃者,都将成为棋子。

有趣的是,剧中的“障目系统”,就叫mass (大众,乌合之众),何其讽刺。

 10 ) 第二集分析 严重剧透

首先想说一直抱怨铺垫太长的 真的可以试着更耐心一点 前面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线索***不懂那些技术 只记相关情节先说一下我对男主脑子里世界的划分1从白屋子(进入game)到日本人办公室(进入a体验层)2去大房子(平和地离开a进入b层)3见到蜘蛛和混蛋peters(进入c体验层并离开)4见到女主和蜘蛛及peters的合体(进入d体验层打斗结束后离开)5上楼(回到普通b层)6日本人办公室(带出b层回到a)7回家的路上及家中(平和离开a仍在game中)8白房子(电话响)(死亡)******男主脑子里所构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特别是恐惧害怕的东西男主从头到尾 就是 话痨无法安安静静一个人呆着#所以看到周围全是情侣的时候找了女主#所以在飞机上要和小女孩说话而且小女孩的形象似乎出现在了之后的幻象里(仅猜测 我可能有点脸盲)这是在4⃣️部分听到敲门声去开门路上时出现的一幅画 感觉有点像那个小女孩

#所以在游戏公司的时候一路上都在不停地说#所以在game里的时候幻想那个黑人女职员(简称k)全程在和他联系 陪他说话这些也真的塑造了一个傻白甜形象啊全程觉得 男主真的是心大***各部分结合最开始的铺垫:1⃣️从白屋子(进入game)到日本人办公室(进入a体验层)对日本人的形象来自于女主给的杂志和其他二手形象男主幻想出来的日本人形象里面就穿着一件白t

而且可以注意一下这一阶段出现的日本人形象和最后出现的本人的形象是有差异的。

动作和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区别。

日本人对游戏的介绍应该是来自之前女主对男主说的信息。

这时候由于之前女主的话,男主做了一件害死自己的事。

为了给女主拍照,开机了。

***2⃣️去大房子(平和地离开a进入b层)事实上,大房子的样子以及下一部分出现的peters(简称p)的形象在男主在进入房间之间就见过了

进大房子前的路和图片一样

屏幕上一直放的是房子内构造

与屏幕中一样的构造 壁炉特写

p的形象来源进房子要开始游戏时k给了男主耳机(其实早就进入game了)。

参考男主在飞机上玩游戏也戴耳机。

这一部分里男主读了一本书,书里的有一个标题是raven,正好也是和女主见面酒吧的名字。

***如果说从在白房间里的时候就已经进入game,而男主可以感受到房间内的东西,可以吃饼干、喝酒,并且酒出现在了监控里。

那就是说 ,监控里出现的不意味着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能出现的是:事先提前设置好的而不能出现的是:在男主加工后产生的无论在监控中出现与否,都是不在现实中存在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监视器带来的上帝视角,使得观众一直以为一切发生在现实世界中。

***3⃣️见到蜘蛛和混蛋peters(进入c体验层并离开)

蜘蛛是来自飞机上放的电影p的事男主之前就说过了蜘蛛踩了,遇见p之后,男主也直接走过去了。

***4⃣️见到女主和蜘蛛及peters的合体(进入d体验层打斗结束后离开)有看到分析说,女主的出现是因为女主借助一些手段干扰了游戏公司的程序来警告男主。

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0.04秒之中,女主没有时间完成。

也就是说,这还是来源于男主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参考之前和女主的谈话以及对singularity的讨论来看,可见两人对男女问题的一些看法。

男主从某方面来说不相信女主能救自己,认为女主的判断错误,坚信手机不在身边。

隐约有种像小孩子一样不服气的调皮。

在内心感受到危险信号后,潜意识里开始怀疑是不是女主害了自己。

接下来和女主打斗时,负伤的地方和与p打架留下的伤口位置一致。

武器都是金属类

伤口位置这时候男主意识到自己的知觉全部都在,似乎和k之前说的不一样,恐惧加深提出要结束游戏。

而k提出了要男主上楼。

5⃣️上楼(回到普通b层)在二楼房间前,男主害怕里面有上吊而死的母亲。

男主这时候很清楚眼前会出现的就是他在内心所怕的,所以才会这么想。

编剧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大坑,男主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合结尾部分和男主性格,他们之间是有很深感情的,男主应该也没有做什么特别伤害了母亲的事。

全家照片

这一部分也反映了男主因为父亲的原因,特别害怕疾病再发生在家庭之中。

怕自己也会患上痴呆症,也怕母亲患上之后不再认识自己。

这也是男主离家到处旅行的原因之一

母亲部分则从7⃣️内容体现出在这一层里,男主歇斯底里,打破镜子。

被带出之后进入日本人办公室。

***6⃣️日本人办公室(带出b层回到a)因为害怕从5⃣️的结尾就开始以为自己患上了痴呆症,取出b层植入的仪器。

以为回到现实生活中,决定回家。

***7⃣️回家的路上及家中(平和离开a仍在game中)到家之后,上楼看母亲发现母亲得了痴呆症认不出自己。

正如男主所害怕的。

这时,现实中母亲又打了电话过来。

***8⃣️白房子(电话响)(死亡)

回到白房子(现实中),男主喊出“Mom⋯”之后死亡。

全程耗时0.04秒***中间还有个地方没有明白就是和女主形象打斗完之后桌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根据上述提到的理解,那应该不是游戏公司设置的。

剧中k把崩溃原因那一栏填的是手机干扰 。

然而不该完全归咎于此,很明显这套系统并不完善,可以说就是很危险。

而面对死尸日本人问过之后只是遗憾地让k记录下来,对他来说,也许test失败的遗憾要比对男主丧命的遗憾大得多。

k表示出了对自己失职的遗憾,但也没有其他过多感情流露,只说下次不会再这样。

可以猜测就像男主在game中所害怕的那样,这套游戏已经牺牲了很多人,这些人最后被用一样的方法草草处理掉了。

而每个人的崩溃原因由于种种主观原因肯定也是各种各样,难以总结的。

可参考这个still 可能真的已经出现过各种情况,在调试后依然不稳定。

结合另一个地方男主要看合同时,k一直伸着脖子望。

抬着下巴身体前倾满满的期待和等待,略滑稽。

之前女主有提到这个项目斋藤投了一大笔钱。

为了项目的进行,男主不是第一个在游戏测试中牺牲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黑镜第三季》短评

第五集已经足够黑暗了,第六集唤醒人对于网络暴力者遭受更大暴力屠杀的阴暗快感,更黑暗。

8分钟前
  • null
  • 力荐

看第五集时我睡着了三次。第六集的故事非常像郑渊洁的《杀人蚁》。

11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还行

这个剧已经完蛋了

1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立意在,还是周边生活遇到的那些事儿,但是中间几集前面拍的让人焦躁的看不下去,重点最后的反转是精彩,就是来的有点太晚。不反感也不喜欢,三星。

20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1>5>2>6>3>4,最纯正的《黑镜》味道还是第一集。

21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前面平平,只稀饭第6集。利用老片《群鸟》《杀人蜂》的动物群袭击概念,加当代黑科技,构成高概念。从“社交媒体的网络暴民”延伸到“一个指令的昆虫杀人”,科技与道德间形成一种食物链,人们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否则将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能再引出更加辛辣的政治阴谋和国家安全问题会更好。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每集长度变短了,演员变大牌了,但是黑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特别是第一集,赤裸裸的黑社交平台。

2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最爱5、6集,保持了让人细思极恐的水准。E5整个就是一反乌托邦社会,每个人都是被洗脑的沙币,其中有的还不自知。上头那些有多没人性我已经无力吐槽了,但最让人寒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真相还以为自己正义的可怜虫。E6其实还是延续了前几季惯用的网络暴力梗+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犯错者的梗,但这两个梗混合在一起效果惊艳翻倍。所以每个人不要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瞎jb在网上对异见者口出狂言,有点对人类的同理心好不好。E1尚可,效果一般,因为悲剧酿成主要在于女主自己的沉迷,剧中周围人其实大多都很拎得清。E2偏向视觉化、游戏化的感官刺激,有点像盗梦空间。E3仍旧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犯错者”的梗,没多惊艳。E4没看出啥名堂,有点像西部世界最后的神经数据球,如果可以,我也想这样安乐死。总的来说值得5星。

29分钟前
  • A S I L
  • 力荐

这一季差劲透了,第一集吵吵嚷嚷也就算了比较平淡吧,第二集就很无聊,第三集简直恶心,有意义?有什么好发人深省的吗真纳闷,以暴制暴?无聊透顶。最后两集还算有点意思,扳回一星。

30分钟前
  • 陌上桑
  • 较差

的确没有前两季那么惊艳了,可能套路看太多了。。。

32分钟前
  • 哞〰
  • 还行

第三季应该是最好的一季。Nosedive不仅叙事上完成度极高,更超越了黑镜的科技反省层面,直指问题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基本论点没变,在此基础上,悲观地刻画出人类在技术面前的渺小,从发现问题——人与人之间不信任,解决问题——打分系统,矛盾——最善于运用技术的人(打分用的最好的)最终沦为囚徒,戏剧张力十足,论点深刻,梗还蹭到了热点。Shut Up and Dance 反省隐私与网络暴力,戏剧性超过技术反思,表演上尤为出色。Hated in the Nation成本应该很高,压轴集,从大数据的应用入手,由于时间长,有充足时间形成最接近完整电影的剧本结构,摆脱了小品的束缚

33分钟前
  • Poros
  • 还行

第六集很有意思,落在网络暴力上有点小了(其实可以用来讨论屠杀或劫持全人类)。第五集拍得非常棒,一旦感官被改写、人就面临断裂性的剧变,一切不平等将变得何等触目惊心。第一集把小格局处理还可以。第二集可以和圣诞篇对照、但更侧重对VR的感官和心理的探讨。第三集过于简单化,第四集老套。

37分钟前
  • xīn
  • 推荐

第一集看得虎躯一震,然后就直走下坡路,2极无聊,3感觉像拍晚了十年,4概念不错执行了了,5挺好,6的各种探案片烂梗尤其是王先生看得我抓狂

41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较差

叙事和编剧 较前几季 讲真弱了很多

42分钟前
  • Locyanve
  • 还行

主题有的反思科技,有的关照现实。概念性的比如科技对人心的扭曲与冷却,意识的留存,科技的助纣为虐等等。跟当下关联紧密的比如监控、隐私、网络暴力等。确实出现了一集比较积极的,但那集也依然引人纠结。有遗憾的,比如有时话题选得很棒,但是故事缺乏惊喜,但总体来说,我还算满意,喜欢它那种独特

46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呀。第一集在中国会遭遇刷分gank,第二集无聊,第三集你需要360

51分钟前
  • 书雨
  • 很差

五分,四分,一分,三分,三分,四分。

54分钟前
  • 神哥
  • 还行

论神剧是如何从Edgy变成中二病的/最尴尬的莫过于用力过猛,例如神夏知道大家爱搞基,果然第三季太过刻意没有了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tension,黑镜知道大家爱“细思恐极”,结果只有空洞的设定没有丰满的故事。对于神剧来说,第三季果然都是个坑!但是出第四季还是会看,因为这是中二病的A片啊。

56分钟前
  • Torpedo
  • 还行

第一集,本来以为最后婚礼上能整个大事情,结果还是非常无力并且屈辱地说出演讲稿上的赞美之词,现实且真实地令人心痛冷汗直流,普通人在这种慌乱的场合的确也就只能有此发挥

58分钟前
  • Bean
  • 力荐

看了第一集,感觉水平下降得很多。在主角租车时,有个细节,朋友给她打了5分,主角的评分从3.151升到3.155,反推一下也就是说有效评分总量才462次,呵呵这也太少了。从数学角度,如果片中真的架构了如此评价系统,那么单次或有限多次的低分评价应该不会对总分有明显影响。

59分钟前
  • 小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