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All Tomorrow's Parties

主演:周迅,王一博,张晨,王惠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我的朋友》剧照

《我的朋友》剧情介绍

我的朋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的朋友》邀请FIRST FRAME年度推荐人周迅、王一博共同演绎,由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描摹寻常处的体面之美,捕捉人情的隽永时刻,复现电影所带来的的生活向往。《我的朋友》亦如穿越时空的影票,诚邀观众走进FIRST FRAME的影像世界,以电影传统传承启发,鼓励青年影人的创造精神,以经典重现过去,以时光雕刻未来。 当耳畔响起女主角小周温柔平实的喃喃絮语,我们与当下暂别,一起回到90年代的日常。小周以检票员的身份打开观众前往影像世界的入口,电影院如同永驻的庇护所,银幕悄然召唤人群,人与人因电影而久别重逢,相互安慰,荡漾情谊的波澜。《我的朋友》因复归影院精神而熠熠生辉,银幕之光照应万「帧」流转,而独一无二的电影样本与人情聚离,蕴藉隽永。交错光影映照出小周与一博的面容,成为朋友的契机悄然而至,而电影亦是每一个人的朋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刚王:死亡救赎3年C班出轨了。潮与虎电波女与青春男:真夜中的太阳编织记忆第三季完美敌人零号特工街头废物机器人战警机械危情武术班志愿军:雄兵出击黄飞鸿五大弟子公元2000AD惊天动地他来自程氏集团童心列车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商女云洛溪法兰西组曲荒岛尸变婚礼教堂真实的人类第一季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一弦定音!第二季度假村兼职冰河的诅咒怪病医拉姆尼紫罗兰永恒花园交响音乐会2021圈套2014特别篇

《我的朋友》长篇影评

 1 ) 你是我的朋友

李默有些拘谨,但我认为不是社恐,只是和现实世界有疏离感,有些“你们可能不懂我”的小别扭,文艺青年嘛。

这就很好理解在片中,他主动和小周聊嘉峪关。

他年纪轻轻就不顾一切出去,看黄河,看麦子地,看青海湖,追寻海子的脚步,他是一个有充分自我的诗人,他勇敢、有主意。

但是在外面可能感受了自己的边界与无奈,所以回归了现实。

他对小周有看见同类人的亲切感,愿意主动去接触。

小周的内心浪漫,虽然身在小城,但她的内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她用手帕扎头发,她跟着闭幕式镜头轻轻哼歌,对亚运会充满留恋,不愿意关掉电视机,她记得亚运会连上开幕式有16天呢,而这16天她却因照顾病母完整错过了,错过了看世界的窗口,所以她对着厂区拆除掉的熊猫盼盼留恋地挥手作别。

这些细微的东西,让两个青年愿意互相接近,坐在电影院,于放映厅蓝色的光影里,现实世界与理想之国有了浪漫的通道,他说:她是我的朋友。

 2 ) 王一博我的朋友

李默则是一个刚刚结束游历的「诗人」,他乘着一列蓝色的火车去看了黄河、麦子地和嘉峪关。

或许他在远行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拒绝了在厂里接班父母工作的安排,执意去大千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黄金家园。

没人知道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又飘荡了多久才回家。

短片中,他沉默地接受着晨哥的戏谑和质询,最后只掏出一本皱巴巴的软面抄,那上面有他用诗歌对于这段经历的描摹。

在未放出的片段里,李默在理发室的镜子前不愿剪去那象征着浪子的一头长发,那是他区别于厂里人最重要的特征——让他不是小李而是李默的唯一证据。

短片的最后,李默还是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厂里人都穿的蓝色尼龙夹克,用不能“转外”的电影票在厂区电影厅看了一场电影。

在小周带着好奇和打量的目光下,忐忑地解释着自己电影票的来源。

就像两条分流又汇合的支流,最终都沉默地交汇在此时此地。

 3 ) 像一个时光的剪影,一个慢慢悠悠的日常。

广播里响着“愿我们的友谊和欢乐长存,愿四年后广岛再相见,请你记住我的微笑,它就像金秋十月的和风,分手意味着重逢,让我们用日积月累的友谊,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李默是一个有点点社恐的人,从他的各种肢体语言就看得出来,局促的捏着手指,无意识的转着手里的背包带子,不好意思进门,别人出来又赶紧站起来。

心思敏感细腻的小文青,也会想找话题缓解气氛,说说自己的经历,也有点点想分享一下自己,去看嘉峪关,青海湖,麦子地,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虽然迫于现实,他还是回到家乡,但心里的浪漫并没有消失,依旧可以去看看电影。

小周是个喜欢唱歌的,亚运会还很积极的参与,因为这个还没钱买牛仔裤了,当时李默就是穿着牛仔裤牛仔衣,在当时很新潮。

她跟着电视唱亚运会的闭幕歌,还和盼盼说再见,可惜亚运会时间太短,她心里有诗意有远方,只是家人的生病困住了她,但从来就困不住她的心。

工厂里的工人也很有意思,张晨哥羡慕李默走过远方,在车棚里就能很投入的去看他写的诗,小声的念着,感叹着。

还有位男性工人,脚下踩着时髦的带后跟的鞋子,走起路“哒哒”响,厂里的电影院也是满座,小孩会在里面打闹,但是大人看的很认真。

所有人心里都潜藏着浪漫,在新的时代新的浪潮下蓬勃欲发。

 4 ) 听闻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

文艺片本身很难让所有人都产生共鸣。

这片子虽短但真的不错,90年代,故事里每个人都有生活上遗憾,在亚运会闭幕曲《再见朋友》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不管在什么时代,电影院都是让人与人得以相聚地方,一起在银幕前凝神静观那束光影之后,彼此就是朋友了。

张大磊是个有独特风格的导演,期待能见证更多优秀创作,我也很享受这与电影对话的至臻时刻。

 5 ) 光影把我们聚在一起

投向幕布的那一束光 木制的翻叠椅子以及手撕票 瞬间把人拉回90年代 小周在厂里的传达室工作 分发影票 在家里照顾母亲 喜欢追亚运会 跟着哼唱闭幕式歌曲 和厂里每个人都热络招呼 是一个内心喜欢热闹的女生吧 李默留着诗人不羁的发型 背着那时出门标配的牛仔包 从火车站赶往厂里找晨哥 木纳局促的站在传达室门口等晨哥 这么局促的一个文艺青年似乎有分享欲 你去过嘉峪关吗 小周喋喋不休地诉说对亚运会结束的不舍 李默手里摆弄着牛仔包的提手 外面阳光正好 盼盼正在被送走李默从嘉峪关回来先找晨哥 而不是回家似乎是自己这趟的旅程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 而晨哥应该是那个理解李默的朋友 李默的诗应该是表达了与朋友一起追求自由吧 小周无聊的打着瞌睡在检票 小朋友在影院奔跑玩耍 有的职工看着电影无聊的打哈欠 都是90年代影院里发生的场景 小周有意无意的瞟着李默 让局促的诗人感到不安 主动说电影票是晨哥给的 我的朋友既是理解自己的晨哥也是在门口交谈几句的小周 通过电影的光束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有个细节 盼盼被搬往火车时小周在吃饭突然站起来看着 和被运走时有人取票小周 李默都站起来看着盼盼被运走 是致敬亚运会吧

 6 ) 在有限中,去寻找无限

很惊喜看到这部短片。

篇幅虽短,浪漫无限。

角色囿于平庸现实之中,却注视着生活夹缝中无限的色彩。

以有限,说尽无限。

舒缓的长镜头平静而柔和地叙述,没有明显的故事框架,角色如风吹来,存在此间,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去,非常典型的生活流片子,带着浓厚的新浪潮气息。

它的讲述,犹如落叶如常落到平湖上的一瞬,平静,隽永,涟漪无限,留下的无限想象却都已经去到了影片之外。

导演非常可爱,在涟漪产生想象荡开的结尾处,用银幕上正在放映的四百击结尾做了呼应,这个影史上颇为经典的一个长镜头,让观众随人物奔向未知,如同看这个故事的我们,小周和李默未来会否交织,我们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示。

这是我非常喜欢这个短片的地方,毫无调味,干净且细腻,克制又缱绻,正是“宁静河流”,没有任何刻意的引导,却带来无限隽永的遐想。

而且它的“色调”非常柔和,太舒服了,它展开的遐想也是,是暖调的,温柔的,纵然其中夹杂着诗人不得不确离远方回归此间人生的愁绪,夹杂着小周被生活琐碎掩抑的一种不得自由,但人生的况味仍然未必是品咂后沉重抑郁的,而是欣然有望。

真喜欢这种带我们平淡生活中找浪漫真意的片子,喜欢,喜欢。

有几个镜头非常非常“可爱”,尤其镜头特意给到窗外工人们放倒“盼盼”的时候,小周刚好唱到“再见朋友”,实在被这个地方可爱到了!

导演一定是个非常可爱温柔的人,和前面说的结尾合理夹带私货的做法一样,真是非常非常可爱的导演!

运镜也非常舒服,虽然它不灵动但是它很灵动,平静但充满情绪,充满但又舒适。

为过迟但还算不晚地看到了这位导演的作品感到快乐!

也谢谢first,请多多推介这样有料不装逼的国产导演谢谢谢谢!

小周,从家庭琐事里走来,在平淡工作里存身,亚运会开幕式错过,闭幕也只得看一个结尾,还被母亲反复下令打断。

工作也是,重复清闲又无聊,领导还要上线叮嘱“控票”。

看上去,平凡生活里无奈普通人一个,但内心却如此烂漫,向往着文艺。

传达室那场戏,刻绘地如此鲜活,不断的哼唱,忍着不买牛仔裤(物质)为亚运会(精神)捐款,数算亚运会的天数,和雕塑盼盼道别。

寡淡生活中内心涌动的爱 色彩 和浪漫,望向有限生活中无限的“生活之外”,非常非常可爱。

李默也是一样的人。

外表沉默,内心却流淌着浪漫的河流。

结束了流浪的诗人,社恐羞涩,写浪漫的诗,旅行目的地在自由辽旷的嘉峪关外,这是角色的内心一角,和外表全然不同的一面。

他结束旅途,剪去头发,不得不割舍“诗和远方”,告别理想之境,回归平淡生活中来。

海子之死的隐线微妙地贯穿着,诗人死去,现实无声,但胸怀的浪漫是不会停止的,如同心有色彩的小周,他们就是普罗大众中频道相似的“另一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或许是“我的朋友”的一重语境,同道中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结尾李默那句“我的朋友”来的突兀,毕竟两人仅有一次交谈,还未及深入,但它其实是最为细腻动人的一笔。

我猜想李默是孤独的,在那个保守刻板的年代。

他结束旅途,来找他的晨哥,分享他的诗,对方问他父母知不知道他回来,他沉默,肢体动作给的答案也很明显,这或许是一个交代,他是不被父母支持理解的。

但他又需要理解,需要分享,可以分享的人就是他的朋友。

传达室前简单的交谈,让细腻敏感的李默捕捉到小周是和他一样“烂漫”的人,所以他会略显突兀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去过嘉峪关,这既是内向的他伸出了触角,也是一种分享的“预备动作”,我们绝不会和不能理解我们的人谈理想,李默能如此展开交谈,就意味着他默认了对方是“同类”,并有可能做可以分享的朋友。

我们的李默,是一个多么细腻敏感的人。

这个片子的细腻之处,李默的细腻之处,要仔细去看。

片子给了很多次镜头提示,电影票是不允许外传的,只给工人和家属,李默最后入场去看,其实是不合规矩的。

他能入场,其实是小周对一面之交的李默的包庇。

所以小周入场后,李默也略带忐忑地特意向小周说明了票的来源,小周很爽朗包容。

陌生人之间有了善意的交汇,就是朋友,李默最后那句“我的朋友”,是柔软细腻的他对小周的感激,也是对小周的烂漫和善意的珍惜。

是不是很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白水一般,干净单纯,没有给任何两人之间的暧昧提示,无关儿女情长,而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俗世知己”,真正的朋友之谊。

很喜欢这种干净,两人的交谈很平常平淡,没有一点超出萍水相逢的界限,连“心照不宣”的阶段都没有到达,它是符合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

但它给的遐想又是必然的,两个相类似的人,未来是否还会有交汇的延续,或许就是到此为止的邂逅也并不奇怪。

叶落之后,到底泛起怎样的涟漪,展开怎样的想象,是我们观影的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想特别说一说王一博的表现,作为一个年轻演员,的确给人带来一些意外和惊喜。

我觉得是目前看到的他所有作品中的“重要作业”。

如我前面所说,片子本身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演员的表演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这区别于一博之前大部分作品。

加上片子篇幅不长,以及片子风格与角色性格的制约,角色台词更为有限,很多信息完全要靠演员用表演去交代(比如前文提到的“父母是否得知归家”一事),所以作品虽短,感觉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次表演。

我很喜欢李默这个角色,他外表寡言内向,有种钝感,内心却细腻浪漫,非常敏感。

这个角色很有层次,这种层次,既给一博的表演带来了要求,同时也是一博细腻的表演最终塑造完成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求”。

李默的角色设定,导致在同一时刻同一情境之中,对演员表演逻辑的需求是“矛盾”的,他既要充分表现李默外在的钝感,又要同时准确外化李默内在的敏感,他既要将这个角色面对世界时充分的“拙”的反应做到极致,又要时刻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内心始终在感知,在流动,是极其“动”的。

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角色演不好就呆了,因为演不好就容易被外在的“拙”形吞没,反而掩盖了这个角色内心活的泉眼。

但反过来,如果表现敏感与心深处柔情的力度稍微不深,又可能会损伤李默外在包裹的钝感,变成一种纤弱的忧郁或者焦虑,如何调和两种矛盾,让其形成一种和谐的逻辑去“活”这个角色,是非常非常考验演员的,失之毫厘便差之千里,但一博显然把握住了这种火候,带来了非常让人惊艳细腻的表现。

他是如何把握住的呢?

一博非常聪明的使用了一种“多频”但“降格”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李默这个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肢体动作逻辑,他有许多细碎的小动作,但这些动作多数时候是一种动作倾向,是将完成而未完成的,不落实的,而且是稍显迟疑缓慢的。

(比如他放下背包又没全部放下,而是别扭地离地几厘米提在手里。

比如他想握衣角边缘却始终只是保持握的姿势虚靠着。

他见到晨哥先是第一时间喊,然后才步速中透着腼腆慢慢走过去。

最明显的,是坐在传达室外等待时,表现内心不安的手指动作,速度也是较缓的。

)很明显,一博设计并时刻把握着这种行动逻辑,这个人物,他对外界做出反应的速度其实是频繁的不断的,但他的动作表现全部是被减速的,是钝的。

这就很微妙了,角色的内巧外拙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不得不感慨一博的聪明。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把握到人物的这种处理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巧妙的和李默一句台词的表达呼应了。

哪一句呢?

小周说“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听过呀?

”,常理来说,完整的回答是“昨晚我在火车上,没看”,但李默只说“我在火车上”,这就非常可爱非常生动了,一个社恐,说出来的话是半完成的 不完全的,一半都被卡在脑子里了,一博的动作处理恰好也完全贴合着这种逻辑,是不是?

这真的太让人惊艳了,李默台词寥寥,他却能读透到这个程度,请大家反复回味这一点,就能体会到他多么用心细心地琢磨消化了这个角色,并多么聪慧的找到了相同的表达。

我们常说演员也是创作者,演员并不是照本宣科完成塑造,而是再创造人物,再发掘角色,给予活气。

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博和台词的写作者角色的生产者完成了那种微妙的共创,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我相信现在的一博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美妙,也将这种美妙带给了我们。

真的谢谢一博,也谢谢导演,李默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

现在我们说第二个要求。

它是信息表达的要求。

这一条不好先行概括,我来慢慢延伸。

何为信息呢,简单点说,它包含但不限于人物的个性、身世、过往的经历、可能的人物关系、当下的状态与心境。

我们先来说个性。

李默的出场,第一个行动就让我们get到这个人是个社恐。

一博怎么向我们交代这个信息的呢?

除了台词上的忐忑腼腆,更重要的是他不着痕迹设计了一个很妙的动作。

一般人问话小周的话,要么就站在台阶下发问,要么就完全走上台阶再发问就可以了,简单利落流畅。

但李默社恐,他腼腆还带点紧张,所以我们看见,一博先是一条腿迈上台阶,同时在忐忑发问的过程中,才笨拙滞后地完成了另一腿的动作,实现了一种言行上的“顺拐”。

出场就直白地交代了他此时的紧张,也很明确让我们get到角色的性格信息了。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李默所有比较大的动作,感觉都是先内心下了决心才做出来的,有一个“鼓起勇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做不好要么就被忽略了要么就搞得很刻意,一博把握地很好,非常自然,表达也很准确。

包括这个人物时刻表现不安的小动作,一博的处理都是较温吞的,所以我们共情到的是稍紧的社恐,而非过躁的焦虑,或是过怯的畏缩(这一点也是通过大的肢体状态配合完成的,彼此走路时拳前垂内收,但是又不是垂头丧气,完成的是一种性格使然的形貌氛围,不展开了,都懂的吧!

)我非常在意也非常欣喜的第二个信息交代,是一博对李默和父母关系的可能交代。

车棚那场戏,张晨问李默回来有没有告诉父母,李默没回答,但他肢体的反应明显给出了否定回答。

用肢体做到否定交代其实并不难,微微摇摇头啊低头不语啊,好像很简单,但一博给的这个否定,是有层次的,带有信息量的!!

什么信息量呢?

1.父母对李默可能的态度,可能的亲子状态2.李默对“没告诉父母回来一事”的心情。

3.李默对张晨的亲近信任程度。

4.李默个性的再次塑造。

我们先来说这个心情。

如果一博给的是一般否定动作,摇头啊低头啊,这是对他面前张晨的一种暂时的情感流露的切断,不出声也不看你嘛,把我的脸藏起来,最多否定之上我还带点不好意思。

但这样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切断,观众知道“哦,否定了,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观众也看不到他的脸了,不知道他更多情绪了,对不对?

所以最精彩的地方来了!

一博用了一个腿部的,膝盖弯曲的,表达别扭的动作,非常传神地告知了李默此时的内心!!!

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孩童难为情动作,它表达的难为情里,往往还带着一种孩子的别扭倔强不愿意承认不知道怎么承认。

有了这个动作,李默虽然没说话,但我们get到什么了?

“我没告诉,没告诉是不是怪不懂事,咋回答你呢我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我怎么跟我父母说啊我也没办法说我逃避了先来找你了”。

这一个多出来的动作,背后交代的信息很多了,李默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先来找张晨?

因为亲子关系中可能的冲突与不理解,所以他用了一个孩童动作,去印证亲子关系,同时也因为张晨理解他能让他放松,他也能在这个人面前做出一种孩童的动作,另外也很重要的,这个动作,也表现了李默内心的一种天真,很可爱,他的腼腆是一种小孩子的腼腆,带着一些忐忑不安,非常可爱。

我前面说,角色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存在此间,这是新浪潮的特点,但是李默这个角色,我们仿佛还是可以摸到一点东西的,他可能的家庭关系状态,他有什么压力,怎样地做出了什么选择,剧本道具方面给了一些配合,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博在表演方面也给出了很多细节去交代,在角色身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过往可能性的心源性印迹,笔力有限,我只举了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再去找找,看看一博是如何通过表演去拓宽我们对这个角色的想象空间的,这一点对演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是我说的一种演员的“再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对一个这样年轻的演员来说,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让人惊喜。

说完表达了什么信息如何表达的,我们来说一说表达的难度。

我前面说,这个片子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所以它要求演员的表达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细腻符合生活逻辑并且贴合片子风格,一博这一点做的非常棒,动作的设计分寸的把握细节的处理都很好(我前面举的例子都有提及,不展开了)。

什么叫戏剧化的处理呢,简单点说就是它允许你夸张地特意地表达情绪,表达嘛,你只要“大声”些,总会被注意到的。

但是生活化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大声”的,它在一个整体状态里面泛起涟漪,你稍微夸张就会让人出戏,而且演员你不细心你可能抓不到它,你表达的不好观众就可能抓不住它,就还是导演说的,李默演不好就到“呆”了,什么人是呆的,没有情绪传递没有信息传递的人就是呆的,没把波动表达出来,不就呆了吗。

李默不呆,因为一博把“表达”做好了,演员好的表演,就是我们通向角色内心的窗户。

表达的另一重难度,要延续我们上一个话题。

我说到角色矛盾个性的展现,有的人可能会说,啊,含光君外冷内热,谢霉霉跳脱深沉,小百里外讷内敏啊,这不都矛盾吗,怎么这次演意义就特别不一样了呢?

这里就要说到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了,电视剧的呈现,其实是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大量的辅助的。

比如上面这三个角色,他们出场前,就会有人说蓝家二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百里二郎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又或者戏外宣传、小传的露出、原本ip的剧透,都让我们对角色有了一个提前的了解。

但电影表演,演员在情境中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李默出场时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戏外电影的神秘感保密性拒绝剧透,戏内也不会在出场前用任何方式辅助交代,李默的性格就只能靠一博通过台词和肢体去表达,别无凭靠,难度是不是一下子上来了?

再者,电视剧往往会有大量的台词、镜头、情节去塑造人物,你有难言之隐,好,我在你强颜欢笑之后再给你拉进补一个第二表情大特写,我特别内心OS让你去自言自语,我给你加状态戏,我直接让你和别人聊天台词里交代,太多辅助手段了。

你们看生活化的电影有什么,电影篇幅精简,镜头客观直叙,台词一句顶十句,没有任何辅助打底,一场戏里演员基本就是唯一的信息载体,演员自己要变成一本可读的好书,让观众读懂他然后明白故事。

所以我说,这个角色,这次的表演,难度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虽然它在呈现上没有“炫技”的地方,但是处处都已经初显一博作为演员的成熟,他避开了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陷阱,吃透了这个角色,完全地准确地让这个角色活着并让我们感知到关于他的一切。

无论是影片风格还是体裁的跨越,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份美好的答卷。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有点写不动了,暂时写到这里,也许会补充,期待大家一起补充。

感谢读到这里的人,也再次感谢这样好的创作。

环境或许沉闷,电影也有如剧中人,但就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有限中去寻找无限吧。

 7 ) 生命的起承转合,遇见你是被放慢提亮的那一帧

《我的朋友》中体现的元素太多了:音乐、诗歌、电影、亚运会、浪漫主义、集体主义,生活的秩序和脱序……导演把这些融合到一个倾盖如故的故事中,蛮巧思的。

周迅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坐在传达室中,承担一些类似于今天工会的职务,在电影中体现的是分发电影票和在观影时候检查电影票。

这些是她的职业身份。

迅哥真的挺了不起的,她把一个安稳的国有工厂员工的爽快、一点恰到好处的热情和包容演绎得非常好,“你找谁”“你要不要进来等他?

”这种多说一句话的善意真的很温暖,结合那种旧旧的传达室桌椅,饭盒等一些充满年代感的物品,让人仿佛真的回到那个时代。

而作为一个青年女性,她自身的性格在短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热爱音乐,和对艺术的尊重——迅哥的半跟鞋子在全剧都是踢踢踏踏的响,但是在电影院中,哪怕有孩子的打闹声和众人的闲聊声,她也是一步一步故意走得安静无声——而这两点,也是王一博扮演的李默,与之倾盖如故的部分原因。

王一博出场我简直笑出声来,但是看完全片,对他真的就只有佩服了,作为97年出生的人,他扮演的这个形象,我真的怀疑他的生活中从未见过原型——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文艺青年。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害羞,但是无限向往诗和远方,留长发,去看嘉峪关,去看黄河,把火车和归宿写进诗中,他们一方面是国有单位中格格不入的反面,他们去飞,去追寻,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会留给他们一个落脚之处,失序的人生有重归“秩序”的机会,比如王一博饰演的李默,这一次回来,剪掉长发便是重归“平稳”的开始,而和小周的初遇和第二次相遇之间,他完成了人生重要的切割仪式——剪掉长发。

小周在不知不觉间,见证了一个文艺青年重要的转变或者说妥协。

王一博极擅长演绎沉默下的暗涌,文艺青年要进厂去做按部就班的工人了,所以他之前的远行更像是一个仪式,尤其是,去看麦子,去看青海湖,这完完全全是在致敬海子了吧。

这其中有两个细节非常好,一个是从自行车棚这一侧看到李默坐在传达室门口,他的身影在栅栏后面,沉默而心事重重,条条栅栏加重了被禁锢感。

另一个细节是,晨哥连续几个问题,李默没有回答,沉默着酝酿着,又说了一句“我回来了”,真的像是下定决心回归“正常”生活的样子。

然后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他的长发已经剪掉了。

在这种自我切割的时期,他遇到一个善意的姑娘,爽朗、宽容,对集体主义怀有莫大热情,时时哼着歌,且这位姐姐有诚恳清澈的眼睛,长发被手帕束在脑后,可以说,小周的出现,让文艺青年李默的回归现实变成一次软着陆,一切没有那么痛苦和难熬,一个温柔的姑娘,给一个人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有个缓冲,化成我们可见的隽永和惆怅。

这是这部短片打动我的原因。

其实我更倾向于男女主人公是没有什么情愫的,起码在这个短片发生的时候没有,是挣扎和妥协遇到了善意和包容,也是不同青春的相遇,这些可以构成“我的朋友”,但是有没有继续多一点,那就是下一个电影的故事了。

 8 ) 法国新浪潮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相遇了

在当时的法国有一个俗语,小孩子不听话打四百下就好了,《四百击》的片名因此而来。

李默和小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四百击》中的那个小男孩,怀揣着被所有人认为“怪异”的理想而活,最终,或是迷茫,或是妥协,但好在,他们遇到了彼此,在此后漫长茫茫的岁月,至少还有一个能够让自己不忘记理想的人。

他站起来,她说,盼盼再见。

好像一家人送客,对朋友说:再见,下次再来玩。

 9 ) 我的朋友李默

我当时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爱上电影真好”,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呼吸,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了。

因为是短片,所以故事很朴实,一个守着放映机的检票员和一个回到家乡的诗人,在一场电影放映中结为朋友。

虽然检票员是固守一地的,但其实检票员小周的性格是活泼的,而在外又回到家乡的诗人李默则是沉默的,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处境是镜面的,因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颇有氛围。

我的朋友,含蓄搭话,一段往事,立刻送达。

潮流酷盖,变化很大,知性姐姐,朴实无华。

仿佛回归,那时年华,静静品味,时代变化。

 10 ) 孤独,是从来没办法逃离,还是追寻过又放弃

短片里影厅放的电影是《四百击》,我没看过这部旧电影,百度了一下,配合电影短片还是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悲伤。

周迅饰演的小周是孤独的。

她渴望着外面的世界,但家有生病老母,再加上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她被囚禁在那里,一个想看电视也会被母亲喝止的地方。

同事人来人往似乎都认识,但可以思想交流的人几乎没有,如果不孤独就不会对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的所见所闻。

王一博饰演的李默也是孤独,并且内向局促的。

不知道短片设定他几岁,应该也是初出茅庐的年纪,待人处事很紧张,随时随地搓衣角的小动作就能看出他的性格。

但没想到这么内向的人,会独自逃离生活,坐蓝火车去嘉峪关,去看黄河,去看麦子地,去看青海湖。

我回来了。

被晨哥揶揄数落的没有办法,李默只能低头小声说一句,我回来了。

在晨哥朗读诗时,李默悄悄地抹一把眼睛,是啊,诗与远方被现实打败,只能回来面对生活了。

幕后花絮还有一个小片段,是李默去厂里的影厅看电影前,去理发。

他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他的犹豫与踟蹰,可能是因为一直没整理的头发就像不久之前的诗意流浪,剪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了吧。

影片最后,李默的发型终于和厂里别的职工大同小异。

小周一个人在后排几次张嘴没发出声音。

李默在前一排和朋友坐一起,也几次张嘴,终于鼓起勇气:票,是晨哥给我的。

好像有什么开始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开始。

希望他们以后真的可以成为朋友,在这一方天地,寻找到思想的黄金家园。

《我的朋友》短评

看着电影一起回到了90年代初,能看出小周是文艺女青年,家庭条件一般,但是还能捐自己买牛仔裤的十块钱,哼着再见的歌,很向往更大的世界,李默离家去看了外面的世界,但是最后还要回归现实,表面社恐,但是心灵干净纯粹,经过几句谈话就能感觉出小周也是和自己一样的灵魂,所以认识没几天虽然不熟也觉得是自己的朋友,最后留白,小周也想靠近李默,那个年代电影很珍贵,也一直强调不能冒名顶替,但是小周还是让李默进去,两个人又是怎样的故事,无限遐想。

5分钟前
  • 豆友227051772
  • 力荐

怪不得电影感无以复加,原来是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此一瞬间四百击的迷茫到“下次相会在广岛”,就将是杜拉斯的广岛之恋。海子回归到另一种形而下的命运中如果遇到了“我的朋友”他的姐,也是幸事一桩。以上,致敬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的纯粹心灵。

10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力荐

“在麦地中被灼伤,在电影中被疗愈”带着远方回归我的朋友 怎么说呢,看完以后的感受就是强烈的意犹未尽

15分钟前
  • 坚决咸豆脑
  • 力荐

出走,回来,妥协和反叛。原来是这样的故事。交流会上一位朋友提醒才注意到:李默的长发原来在看电影的时候剪短了。

18分钟前
  • 久期
  • 还行

看完我的朋友,再结合之前看平原上的摩西,他作品实在是太让人拧巴了。大量的中景和固定镜头确实不出错,也能足够容纳您想呈现的时代氛围,但是这也太吃演员表演了啊!不知道您是怎么和演员沟通表演的,只有周迅和宝石能不那么抽离地完成角色,海清和王一博还有董子健感觉换哪个演员来都看人发挥了

19分钟前
  • wennie
  • 还行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

22分钟前
  • 婀娜多姿娜(NA)
  • 推荐

只有北方人才会拍出这种场景吧,看了五分钟忍不住去搜导演资料果然是,外加去俄读电影,拍九十年代北方工业厂房感觉像是完全”专业对口”。本来想说还好吧一部中规中矩的短片,可是最后出现了《四百击》哎,某种情绪一下就上来了🥹

27分钟前
  • Julizoo

二十多分钟带你重回九零年代 大量的封存记忆突然涌现 熟悉的沙发套 可爱的盼盼 内部票 不看演职员表的话 李默的扮演者应该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是由王一博的饰演的吧 导演对王一博的评价是 非常专业 而且没有那种专业的毛病 导演都非常想要这种状态的演员 专业但不匠气 我的理解是演员不能有固定模式的演技 王一博真的非常有灵性 很棒

29分钟前
  • 华华
  • 力荐

长长的镜头、致敬四百击的长长的镜头。混同于所有停车的人的背影、主角降为看不清的脸、不迷恋特写。盼盼再见、亚运会闭幕的歌,你没听过吗?没有。嘉峪关,你去过吗?没有。你认识她?嗯,我的朋友。

31分钟前
  • 一罐水草
  • 推荐

其实不压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时代背景,人终究会回归平凡,但你经历过的事对别人而言总是新鲜的。诗人不能真正拥有诗人曾经渴望的远方,但总会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迷茫。

32分钟前
  • golden hour
  • 力荐

第一遍看完觉得片子太短,仔细品味后哭了一场。小周和李默因着思想上某部分契合而仅三言两语便觉得对方可算得上“我的朋友”,双方对现实的挣扎和妥协因为这次相遇也仿佛得到了一丝说不清的理解和抚慰,愿每个曾对现实妥协的人的灵魂都能得到安宁。

36分钟前
  • 是东东啊
  • 力荐

非常文艺,非常电影

40分钟前
  • 树洞
  • 力荐

啊?

42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较差

可惜了周迅

47分钟前
  • Mayfly
  • 很差

好喜欢后面影院里的那段

51分钟前
  • Dewian
  • 力荐

盼盼,你好

55分钟前
  • 只爱漂亮的
  • 力荐

午间洒下暖阳,周迅走来,6、7分钟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开盒饭哼起歌,运走了盼盼,迎来了诗与朋友,接着菲利普泰勒曼的古典乐长笛版,“下午又过去了一半”。

57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first能像法国手册派一样掀起浪潮吗?不过是宣传工具罢了!

60分钟前
  • 這個世界不會變
  • 较差

一部八月足矣,没必要一直怀旧。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较差

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日复一日。他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频道……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所以,《我的朋友》。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台词真的好,声音太好听!

1小时前
  • 誰也不欠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