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个电影可能有些瑕疵,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人到中年,谢谢他给了我一个答案。
不怕丢人,我可能就是电影里于和伟老师演的这种人。
为了所谓的理想,努力到中年,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钱钱没挣到,事事没办成。
即便一直在努力,但是这些在艰辛道路上的蠕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真的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出发,真的忘了为了什么而出发。
想 想于和伟老师最后总结的,可能是欲望的动力,可能是虚荣的催使。
但最最关键的,是他不像一般的艺术一样抛给我一个问题让我去思考。
他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是清醒的认知。
有了清醒的认知,我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离谱的,哪些愿望是虚妄的。
认清了这一点,就解决了求而不得的困境。
比如大多数人终身是当不上美国总统的,所以除了那几个政客,谁也不会真的因为美国大选而上火。
远离不可能的愿望,认清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想要什么,持续努力就行了。
结果并不由我们本身说了算,甚至可能跟艺术本身做得好不好没关系。
他还有很多的外部条件限制和影响。
能够到的就努力克服困难。
太离谱的,应当赶紧认清现实而放下。
身心困于一遇,最后把自己搞抑郁了,真的没有价值。
谢谢,我会牢记,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
下定义:一部网大水平的翻拍喜剧,试图通过无差别讽刺作为卖点,但褒贬取向混乱,故事逻辑崩坏,人物设定低能,以至于看的极其受罪。
那些高分影评把这片说的有模有样的,真要脸啊,不会自己收了钱心虚了吧?
讽刺喜剧虽然最近是不流行了,但九十年代留下的传统从没远去过。
我们的观众很清楚一部好的讽刺喜剧应该是什么样的。
感觉导演说不定是和韩寒有私仇,或者和出版界结下过什么梁子吧,或者又隐藏着什么京圈往事戾气都快变成油了。
很少一部片给我都看男凝沉默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黄段子梗不仅烂俗,在高中生的场域里是非常离谱的。
这些人物的真实度,仅限于小品的程度。
要不是这是导系的师哥,我真的很怀疑导演可能压根没读过高中。
到头来最后还是要搞这种利用女性作为工具人的爹味自我说教。
即使抛开立意,剧作结构与视听处理也突出一个肤浅,演员的表演力度也过重,那些所谓的金句只是显得讽刺。
此作的导演同魏书均拍永安镇一样的毛病,想讽刺一些自己看不起的东西,但是自己又没到能看透这些东西的阶段,最后只能怪罪到诸如迂腐的文人风骨和恶臭的男子气概这些导演认为的个人因素上去,顺便融下各种网络热梗以做出一副无差别攻击的架势,来让不熟悉这些领域的观众由此产生优越式的快感。
现在早就不是那个捧神造星的畅销书黄金年代了,更悲哀的是,出版界早就默默完成了最坏的转型,现在早就没人写纯文学了,所有人都已经默认了市场化下只有销量。
而电影院线不也差不多么?
出版界和电影圈两个黄昏产业,咋还能这么斗上了呢?
出版业的衰落与其中的种种丑态,明明就是个由商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体制性的问题,但导演一点也没深究的意思。
仔细一想,咱的电影业不也是这样吗?
这样的烂片当着道到处放,控评刷分这么明显,不就是他片子里想讽刺的文艺界嘛?
导演就是立了个韩寒的靶子然后对着自己假想的文艺界一顿猛输出,输出完了体现自己拍电影的优越了,却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很多桥段完全搞不懂导演是在讽刺还是自我感动。
想起坏猴子老大宁浩之前和贾樟柯演短片,说电影在icu而文学已经躺在太平间了。
而现在一个坏猴子出来的导演想虚空索敌,把已经死了的文艺界捞出来虚空索敌,毒打一顿,靠优越感以支撑自己的喜剧类型片的骨架。
这件事本身才是最讽刺的。
看完《二手杰作》,我的感叹是,这也太有梗了吧?
看的过程里,周围的妹子不时发出大笑之音,足以这部片子的喜剧性和观赏性。
故事并不复杂,开头便将主人公马寅波的困境展露无遗——一个力不从心的中年男人,做着一份味同嚼蜡的教师工作,好不容易把儿子弄进了重点中学,结果儿子连续留级两年。
学生不喜欢他,他也没从这份工作里得到什么荣誉感。
在这种处境下,他进入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永恒话题之中,他想抬头看看月亮,想冲破这种庸常生活的禁锢。
马寅波不断地投稿,不断地把稿子送到出版社,希望获得青睐,从而一雪前耻,走向人生巅峰。
结果,等来等去,却等到了儿子爬女同学窗,意外坠楼变成植物人的悲惨消息。
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儿子,一边是高额的手术费,另外还附加整个学校对其儿子马墨是不是偷窥狂的猜测。
在走投无路的环境下,他铤而走险,想了个偏方,就是以儿子的名义写一封自杀的遗书。
没成想,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后,就再也关不上了。
当“我”不再是“我”的时候,幸运之神才眷顾“我”这个剧情设置得太巧妙了。
碌碌无为的马寅波,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出书,结果他的作品最终能红起来却是借着儿子马墨的名气红的。
而马墨又是怎么红的呢?
第一,因为他年轻;第二,因为他跳楼了。
当时就感叹,什么世道啊,跳楼才能出书?
这就说明,在这个浮躁的环境里,曾经清高的图书业和作家们也被迫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那就是制造一个人设卖点要比书本身好不好看重要。
同样的一本书,50岁的马寅波写,那就是毫无出版的意义。
而马墨写,那就是天才少年,横空出世,笔触老辣。
这里面的讽刺性太强了,也展现了图书业和文学圈热衷于造神,造少年天才的荒诞现象。
可能是太熟悉图书行业和出版圈了,所以看到那些编辑和书商的时候,脑子里有对上一些号,虽说大部分图书公司的老板并不像电影中那位那么奢靡而虚伪,但其实有时候内核是差不多的。
市场是逐利的,它不关心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永远都想追捧那些更有市场价值的。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开公司就是要赚钱的。
这几年看的喜剧很多,但如此辛辣讽刺现实的,很罕见。
我觉得好的喜剧一定是有笑有泪的,最好的喜剧是你明明已经笑得不成样子了,但你知道它的底色是悲凉的。
当曾经追求的理想幻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电影里,马寅波代替儿子马墨领奖,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话筒却两次滑落,导致他没法说话。
出书给了他巨大的虚荣感,他陷在自己是知名作家的幸福之中,巨大的泡沫包裹着他,让他忘乎所以。
他舍不得离开这一切,因为在他脆弱平凡的生活里,这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
即使他每天只能在阳台写作,即使他没有钱,要住在岳父给的房子里,即使他的儿子可能智商有问题,但他觉得只要他能出书,就能证明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荒诞的几何公式。
就是把做一个普通人和做一个作家两件事放在了一个对立面去考虑。
电影提出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普通人的一生值得去过吗?
如果当作家(变得不普通)只是大梦一场,那么你要如何面对你自己的生活?
当毛不易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暗暗在心里跟着唱了起来:“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可能是太想“赢”了,马寅波不舍得到手的荣誉,于是他自费给自己出版,还找了做假销量,冲榜,搞所谓的发布会,但实际上呢?
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以为自己掌握了规则,实际上被这个世界的规则砍得七零八落。
在理想幻灭后,他想到了“死”,我觉得结局在这里的设置还蛮巧妙的。
就是安排他去救另一个想死的人。
在终极的问题面前,他得以回顾自己的一生,到底值不值得。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作家马寅波,而是老师马寅波。
说实话,那个瞬间,我忽然觉得老师这份看似平淡的职业有着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救一个算一个。
于和伟你太会演了,配角团也全员演技在线好的演员是不受角色束缚的,于和伟既能演绎枭雄,也能沉下来,出演马寅波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
他把马寅波的胆小、懦弱,在取得了一点成就后又陷入疯魔的样子演绎得惟妙惟肖,用一个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层次感,能让你产生一个巨大共情,觉得他演的就是你身边的某某某。
在片中,饰演马寅波妻子的是倪虹洁,这个角色也很妙,她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女性角色,虽说家里是缺钱的,但在选择站在真实还是站在骗局之中时,她选择了站在真实里,也是她,最终加速了马寅波的人生幻灭,但又从侧面使一家人从这场弄虚作假的闹剧中给解脱了出来。
再来说说张子贤吧,他真的是黄金配角,特别会演绎那种你上班时惹人厌的“同事”角色,他在片中演的是一个特会见风使舵的语文老师,这个角色也使故事看起来更加讽刺与可笑。
马墨暗恋的女同学许思思其实也很值得一说,她有点儿像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个缩影,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觉得只有文学才能抒发自己的心绪,觉得会写东西的人就是天才。
她对马墨前后态度的转变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在影片里,豆瓣也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豆瓣小组,第二次是说豆瓣网友通过对比,发现两本书的作者行文风格相当类似。
看的时候有一种照进现实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或许,只有在豆瓣的生态环境里,作家、文学编辑、文学爱好者这个场域才那么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作为豆瓣ER,没有理由不去看这部电影啊,它是解构,是自嘲,也是对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的一次回答。
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引人深思。
我忽然想更上一层的去理解这个作品,而不仅仅在讽刺的那一圈。
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主体的消失,而主体的消失又意味着什么,这似乎便意味着客体的永存,人们的主观意念可以无止尽的向着这个客体投射,他们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可以在其中存在,而不用担心任何冲突。
只要这个客体的存在足够深邃,足够光正伟,足够象征着人性的光辉。
真正的恶者,是那些不断打着正义的名号创造小恶的人们,而那些大恶的由来便是从此发生。
恶毒藏在我们的日常里,而不是很远,他以善良之名,以正义之名,以维护公义之名,将人们导入虚无概念的斗争之中,忽视日常的种种,忽视真正存在的事物。
似乎有了所谓的正确,便拥有了合理攻击,合理控制,合理干涉他人的理由。
一位父亲的虚荣架空了儿子的人生,正如冲进了不存在的事物的人们,虚无的幻象一般。
网络世界的出现加剧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却也同样的,能因为本不存在的信息而恶语相向,因为不存在的信息而荒废光阴。
我本简单的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场讽刺,却忽然在深处发现了这似乎是一场救赎。
总是期许外界给予,期许外界,奴役外界,打着正义,正确之名的人们,一如这剧集中的种种,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深坑,难以爬出,难以回避。
我是否创造了正义、是否在定义自己的正确,我想这也是必然的。
可这一切的差异点到底在何处,难道冲进了虚无的人们,制造了恶意的人们,和不断贴近现实,不断面对具体问题,创造真正的善意的人们,是一回事吗。
我想在实践这个概念被彻底阐述之前,人们很难分清,在中华的国度里,能分清的人,似乎就叫悟道了。
他终于悟道了,悟出了自己的道路,道路是具体存在的,是脚下的,是通往某个地方的,是有起点的,是能承载行人的,是有形状的,是有限速的,是区分载具的。
这位父亲不想当父亲,只想当作家,他不想当丈夫,不想当老师。
所以有了这一切,可现实世界的我们又有几位不是如此的生存的,创造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正义,其实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正义,去虚化别人,去虚化自己。
于是儿子的一场死亡,父亲的一场死亡,这何尝不是一种重生,虚荣终于死去,虚假的概念也终于消失。
他本当下便是老师,于是就该尽好本分,他本当下就是父亲,丈夫,于是就该如此的尽本分,而后才是其他。
我们总是本末倒置的活着,本是男人却想定义女人,本是女人却想定义男人,本是儿子却想定义父亲,本是学生却想定义老师。
我们本该如此的事情,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
《二手杰作》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50岁生日时,以奇怪的方式圆了自己的作家梦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幽默,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电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温馨又幽默的世界,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电影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拍案叫绝。
特别是在描绘父子关系方面,电影的表现手法既有趣又感人。
电影的配乐、摄影和特效都相当出色。
配乐与电影情感的契合,使得观众更能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
电影的摄影也很好地捕捉了每一个重要的瞬间,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特效的使用更是给电影增加了一份奇幻色彩,让整部电影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演员的表演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
于和伟的精湛演技和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他在电影中扮演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
而郭麒麟的表演也同样出色,他扮演的儿子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在前面:这整个电影就是,为了偷拍同学的流氓打掩护,窝囊废老子借儿子跳楼想出名,如果有正常的三观建议别看,会气好几个小时缓不过来。
以下内容中,马墨为郭麒麟饰演的偷拍女同学的流氓儿子,马寅波为窝囊废爸爸。
刚开始看的之后只是稍微不适,后来太不适了才开始记,你自己看看你写的什么玩意儿,理由如下。
1.马墨发型狼尾,你说要是帅点也就算了,咱当个青春偶像剧看,又狼尾又不化妆,是怎么呢这,太割裂了,造型师扣大分;2.能不能一方言就陕西话,真是服了,全国方言这么多种就陕西话好学是吧;3.马寅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又这么喜欢文学,《丧钟为谁而鸣》怎么还要买新书有封皮,还是说非要给儿子买家里没有的书看,那他爸到底自己看过没;4.马寅波把马墨偷拍女同学叫摄影艺术,编剧你恶心;5.儿子在医院病危,爸妈来啥都没听见,护士也不告知事项,直接让签字?
编剧你但凡看过医疗剧就不敢这么写;6.跳楼之后,警察直接进入上课的班级,说要询问班里的女同学,那不是等放学了直接联系更合适,哪有上课进来的,学校都是巴不得捂住别让其他学生知道一点消息;7.大尺度杂志老师怎么可能直接在课堂上问是谁的,为了制造矛盾冲突不顾现实了;8.代笔的遗书空洞无物,怎么就人人觉得有天赋了;9.确实是存在校园霸凌,但是编剧竟然不讨论这个点;10.一直拿豆瓣开涮,是不是编剧自己以前写的烂东西太多了搁这暗戳戳讽刺呢;11.于和伟老师不像是熟练使用键盘的,那个打字的手指头,跟我乱敲钢琴键盘一模一样;12.高叶演的女主持,笑着说人家儿子自杀了,就算是喜剧你也不能这么演啊;13.写网文有几万粉丝的女生当陪酒女,编剧你自己觉得合理吗,白天写网文晚上陪酒是吧,合着24小时无休了,而且有几万粉丝当啥陪酒女,早挣大钱家里躺着了;14.颁奖典礼的时候,特意介绍礼仪小姐是同学代表,编剧真的不至于啥颁奖典礼都没去过吧,哪有介绍礼仪小姐身份的,即使是要特意点出是同学,那也该说是同学代表献花;15.马墨的观念里,自杀比偷拍女同学耍流氓更丢人;16.于和伟演和倪虹洁一起对戏吵架那段,生动形象演出了中年男人的无能狂怒;17.陪酒女都要跳楼了,还摆着一双高跟鞋,穿着一双拖鞋,道具组扣大分;18.跳楼准备那么久了,俩人叭叭好几分钟,消防员不上来,搁这黑消防员呢;19.在楼顶跑着去自杀都差点没拦住,楼底下垫子倒是移得飞快,赶上救了男主一条狗命;20.马墨一个偷拍女同学的流氓,竟然说他有摄影天赋,还考上电影学院,他偷拍那几张照片我是一点没看出来有构图光线什么的,编剧你别太离谱;21.最后特意补充出版社老板收到法律严惩,再无害群之马,这么一片祥和,我就问你史航现在境况怎么样了。
总结就是,别看,太烂了,郭麒麟你还我的钱。
《二手杰作》上了流媒体,昨天三四个人来问我看没看,说我看了应该感触不一般。
那我只好去看了。
看完感触那确实有点不一般。
要说以普通观众的角度看,那这是个神马破玩意儿?
偷拍这种行为轻拿轻放这种程度?
全片对跟踪偷拍女同学的行为描绘成什么了?
你跟我讲这故事就是讽刺,那你讽刺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结局你让刘备死了然后他的书大卖一百万册都比这个合家欢大团圆结局更讽刺好吗?
从开篇到结尾,人物没有成长,人物关系没有变化,演了个啥子这很难评。
而且这个编剧是不是对一些群体刻板印象过分了?
几万粉丝的网文女作家晚上还干陪酒?
你出去问问网文作家日更多少字得耗费多少精力?
敢情人家24小时不睡觉呗就陪你们这些文艺男喝酒?
被曝光了陪酒就得自杀自证清白吗,这他妈2023年了。
槽点太多了,不想说了。
总体感受就是文艺中老年男的自怜。
————但要以编辑的身份来看,又确实能看出点东西来。
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正儿八经地来,就没有人给你出书?
你带了故事来,你炒作出了流量,你就能卖一百万册?
那遗书写的是个什么玩意儿,就被捧上了天?
甚至因为你自带故事,连缺席作文竞赛都成了评委口中的有点意思。
网文女作家被男人们架上去出了书,为了流量又曝光她的隐私。
其实这些破事在每个行业都不稀奇,可是放在包裹了“文学”这层金边的世界里,就显得格外刺眼。
刘备冲着出版社的社长喊你们不是为了文学的时候,不知道他脑子里有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并非为了文学。
他自费出新书,找水军,买榜,搞发布会,还是干不过一个网文作家的玛丽苏,这确实很讽刺。
所以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的定义又是谁给的?
严肃文学就比通俗文学更高级吗?
出版人应该把机会和成本耗在什么内容上?
营销比内容本身更重要吗?
大众到底需要的是读书还是背后的故事?
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
————说了这么多,我也很难给这部电影打差评,最重要的原因是,刘备追求梦想的精神状态啊,我很有共鸣。
尤其是在我刚刚结束一个月的众筹期,即将成功出版我人生第一本书,实现我的梦想的这个阶段。
他写了几十年。
他到底有没有才华,电影里没有具体表达,毕竟我们都知道,畅销一百万册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背后一个少年自杀的故事,是媒体捧起来的,是大众脑补出来的。
但我们从读出来的一些内容比如那篇遗书,能看出来,就是一个掉书袋、矫情、喊口号的水平罢了。
那我们假设,他有那么一点才华,但不多,就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
那么,普通人有梦想,可耻吗?
普通人坚持了几十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笑吗?
普通人终于有机会实现梦想了,却是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越走越偏,可悲吗?
我相信刘备内心是抱着对文学的理想主义的,哪怕几十年来一直被退稿也没有改变过。
可是在炮制这一整个闹剧的过程中,在劝网文女作家不要跳楼的时候,他应该就醒悟了。
他说的要和自己和解,大概也不是放弃了梦想,而是他意识到,他的梦想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我太有共鸣了。
能力与梦想不匹配,理想被现实反复击碎,付出一些努力去实现夙愿。
这让我很难讨厌这个人物,哪怕他就是一个自私自恋自以为文艺的并不讨人喜欢的人物形象。
————我看到有差评说这部电影侮辱了文学。
我倒是觉得,说这句话的人,就是醒悟之前的刘备。
那么,又回到前面的第二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有没有准确的答案呢?
我觉得很难。
哪怕我自己,都一直在持续思考,持续调整,持续寻找答案。
与自己和解,是一个说起来多么简单,做起来却如此艰难的事。
《二手杰作》用一种温柔且自嘲的态度,涉及了一个经典问题:“才华”(或者说一种自认为的才华,一种本该具备的天道酬勤)与市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姜文在《让子弹飞》中,也提出一个问题:好人就该被人用枪指着吗?
荒唐。
世道人心,好人难道不应该被追捧,被敬仰,被保护吗?
可惜,人心与社会的规律,从不这样单纯。
尴尬的是,好人,往往都是被枪指着的。
《二手杰作》远没有姜文老师的犀利态度,但也试图阐述一件事:才华,就是尴尬。
本该是这样的事儿,怎么就偏偏成了那个样子了呢?
(套用《一步之遥》语)难道不应该是,越有才华,越发人深省,才会越受人喜欢,市场销量才能越好吗?
还真不是。
《二手杰作》前半部分,专注于描绘怀才不遇的尴尬,以及在当今的娱乐产业中,商业化和市场规律往往会主导创作和推广的方向。
这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作品被忽视,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赞赏。
而那些能够迎合大众口味、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新闻炒作的作品却可能大获成功,即使在才华方面并不突出。
举个例子,当下影视改编作品多是些片中小美所写的那种玛丽苏“文学”,至于真正的严肃文学则鲜有问津,也就近几年诸如《人世间》这样的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才受到大众更广泛的关注。
所谓的成功,相比于内核、思想深度,更应与流量、数据、高讨论挂钩(尽管这种讨论或许本就没什么意义)。
主角马寅波(于和伟 饰)看似是借子上位,实际上文章都是他自己的。
即使得了名声,大众讨论的也只是“天才少年”,而不是“天才少年”所写的文字对社会心理、大众面貌的呈现与反思。
流量、话题,一直凌驾于内容之上。
《二手杰作》的后半部分,则专注于自嘲,以及自我和解。
通过黑色幽默的剧情,化解主角心中的执念。
有执念,就有偏见。
主角马寅波(于和伟)的偏见,分两个部分。
一是自认怀才不遇,虚荣又自卑;二则是文艺作品与市场导向长久以来的矛盾。
市场看的,从不只是才华,而是大部分读者真正的喜好,即市场需求。
而大部分读者,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喜欢趣味,喜欢新鲜,喜欢名利,喜欢八卦,喜欢美色,喜欢虚荣,喜欢媚俗,喜欢媚雅,喜欢自恋,喜欢一切穷极无聊的消遣,却唯独不喜欢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反映时代面貌的、有内核的东西。
我知道有些人不信。
那我举个例子前不久《长安三万里》都看了吧,李白算是中国历史第一才子了吧?
诗仙太白,才气冲天。
杜甫评价李白,天下人欲杀之而后快。
即李白才华出众,惹人嫉妒,恨不能杀!
然李白如此有才的人,也郁郁不得志而死。
荒唐吗?
因为李白觉得,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我应该做宰相,做将军!
但是唐玄宗说了,你就一个写诗的,所以你一辈子只能做个翰林,皇家御用诗人。
再加上杨贵妃、高力士那些事儿……即,唐玄宗眼里李白的才华,和李白眼里李白的才华,不对称。
才华a≠才华b因此,多数人定义的“才华b”,和“才华a”本身,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这便是才华的潜在矛盾。
世人不反感才华,而是反感才华不能被世人所用!
马寅波经历了这么多,文字定然不错,但为何受不到重视?
首先,你没后台,一个普通高中老师想出书是很难的;其次,你没有包装,书卷气十足的教书先生写的书,跟跳楼自杀的少年写的玩意儿,其待遇定然不同。
大众要看的不是“质”,而是一个噱头。
这便是才的潜在矛盾——你以为的才,与市场需求,不是一个东西。
因此,要让多数人认可自己,最重要不是你有没有才华a,而是认同,是你得让多数人“以为”你有才华,即才华b。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二手杰作》中,马寅波(于和伟)是怎么操纵/炒作“才华”的。
写了30年文学,像废纸一样不被欣赏。
一夜之间,因为“傻儿子”“耍流氓”坠楼,却借此机会,拿自己的文章给儿子包装。
这便是一起成功的营销包装,儿子摇身一变,成了自杀的才子。
你看,话题,八卦,炒作,刻奇,新闻传播学,跟才华有半毛钱关系吗?
这片子,算是把爱跟风追捧盲从的人,给黑得体无完肤了。
文青媚雅,于是一个本该是流氓的人,也有了丰富的灵魂。
这下马寅波高兴了。
虽然是借着儿子跳楼炒作,但他觉得自己的才华,终于被认可了。
但是老婆一句话揭穿了真相:你的书能卖出去,到底是因为你的才华,还是因为儿子的自杀骗局?
这句台词,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问题。
于此,电影进入后半段,自嘲虚荣,自我和解。
此时,马寅波还活在虚荣里。
于是乎,他开始了自己的商业运作。
但他忘记了,30年投稿都没被出版,是为何?
同样的稿子,以自杀的傻儿子的名义出版,就能卖百万本,又是为何?
是市场营销,是自己虚荣,是中年人的自嘲,唯独不是他偏执的那份才华。
众人皆认为,毕加索又有才又善于营销,所以才伟大。
梵高有才却孤僻,纯洁而不喜功名,所以才籍籍无名。
大错特错。
梵高书信中,梵高一直在和兄弟讨论如何营销,如何包装,如何提高画技开创流派,如何把画卖出高价。
他的功名心确实不重,但绝不是没有。
因为即使是梵高,也懂得艺术和市场的关系。
同样的梵高,生前无人问津。
死后天下闻名。
因为梵高用自己的死,创造了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方案之一:被误解的天才。
这才是人类最喜欢看的,不是才华,而是人。
有人,才有市场,才有人买账。
出版社不做亏本买卖,名利场只讲钱,不讲才华。
艺术 ,原本就是为市场服务的。
尤其是后现代,资本主义的体制下,艺术早就已经和资本勾结在一起,充满了淫逸的气味。
在外部的名利,以及自己内心的偏执,双重挫折下,马寅波举步维艰。
说到底,这是作者在自嘲虚荣,虚荣到自杀。
一个人希望被理解,本质是渴求客体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的需求不言自明,召之即来,心领神会。
而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是不可能每天都期待于别人的理解的。
人格完整的人会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本质具足,这才是彻悟。
马寅波最终在跳楼的天台上,彻悟了。
人生,虚荣,认知。
他们的看法不重要,自己的虚荣是笑话。
于是,这个彻悟的灵魂,回归家庭了。
儿子最后坦白的时候,说的很好——你眼里的我,不是真的我。
要成为你那个我也可以,但是我想成为我自己。
儿子从未踏入过虚荣的世界,反而活得很透通。
难怪他妈说,咱儿子智商比爹高。
蛮好的讽刺作品啊,剧情不错还蛮搞笑的,爆米花片,7.0应该有啊,观众对国产片普遍要求好苛刻,各种挑剔,可能是爱之深,责之切吧😂😂如果剧情一模一样,换成韩国泰国日本喜剧,估计7.5分以上没毛病。
所以,我得出一个技巧——只要是国产电影评分要加0.5-1分,比如豆瓣6.5分以上国产电影就相当于国外7-7.5分,是可以看的。
不得不说本片上映前来看确实是叠满了debuff,国产喜剧,改编,七十二变计划,加上原版《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是一部b级性喜剧,当经过改编的绿色化以后无论是精神内核还是表达想必都会折损不少。
但是本片选取了一种更加具有当代性,更加有现实性的切入角度,并且在承载议题众多的情况下,并没有拼凑感杂乱感,在内地院线类型片中完成度算相当高的了。
当郭麒麟坠楼之后,虚荣八卦的保安在地上用粉笔勾勒了一个凶案现场的遗体轮廓线,于和伟站在这副“杰作”旁仰望儿子坠落的窗台,也在构思他的“大作”。
这里其实就是点题之处,本片聚焦的就是一个被刻板成固定形象的人遭遇意外事故后,他身边的人如何在他已经形成的“轮廓”里,为了各自的目的填上内容的。
当事故发生后于和伟从医院回到家中,打开儿子的手机时其实立刻就知道了儿子真正坠落的原因——偷拍暗恋的女生。
由此,这场因为儿子性格的猥琐,品德的败坏直接导致的自食其果的悲剧戳破了他心底一直虚掩的窗户纸。
他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儿子的成长,他只是觉得儿子是他的名片,是他彰显自己“文人风骨”的工具之一。
因此他要让儿子上自己就职的中学,以展现自己教子有方,尽管儿子高一就要留了三年;因此他要在儿子上课明目张胆偷拍女生时把这种行为往“雅兴”上洗,因为“文人”的儿子又怎么会如此苟且;因此当众人都说孩子智力低下要他带着去测智商时,他偷偷替儿子答题,尽管后来发现儿子的真实成绩还比他高。
更加讽刺的是,这个天天把文啊笔啊墨啊节啊挂在嘴边的语文老师,其实也把生活过得很烂。
在中学基层教职岗位上度过了半生,老同学校长卸任后还得看年轻新校长的脸色。
家里的房子是岳父的,家里每一件事是可以指望得上他的,甚至还更“惊喜”地发现自己甚至还不举了,只好躲在厕所偷偷给男科大夫打电话“无中生友”式问诊。
最终儿子的坠楼也发生在,他面对精力充沛的妻子却由于不举只得尴尬推脱的夜晚。
因此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他眼前时,他崩溃了,他也坠落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儿子的堕落。
因此校方对待郭麒麟坠楼事件的态度和公关办法看似残忍,其实也是恰好合了于和伟的意。
他其实也觉得耍流氓丢人,他也在和张子贤和校长一样,绞尽脑汁地想找一个真实原因之外的,不会损害学校和自己名誉的原因来平息舆论。
于是在中年文青的思维里,关于死亡最浪漫的想象——自杀,就成了于和伟的Plan A。
关于这一点影片在后半段还有一处设计,当郭麒麟苏醒后得知父亲说自己是自杀的,他其实感到十分不满,因为他觉得一个男人自杀是一件不够man的有损自己男子气概的事,会更加败坏自己的个人形象。
当此时你以为于和伟已经够有毒男子气概,已经够爹味和男味十足的时候,郭麒麟的一句无心之言实力演绎了什么叫“爹外有爹,男上有男”。
在于和伟利用儿子“被害者”身份进行的炒作营销开始后,各方一场为了各取所需默契的合谋也迅速展开。
于和伟终于也靠着儿子的悲剧启动了自己的爽文人生,看不起自己的师兄编辑被自己当牛马使唤,说自己儿子是老鼠屎的张子贤需要靠蹭自己的热度献殷勤,邻里街坊同事学生也为他被儿子带上的光环所转变了对他过往的态度。
一个在阳台支着书桌笔耕不辍半生的中年男人,用自己坠楼儿子的名片在台前吸引眼球,以儿子的名义出版发行了他那些曾被否定过无数次的文章,站在儿子的悲剧上重启了“不行”的人生,在看不起自己的妻子面前炫耀自己如今被“高举”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一场颁奖典礼的直播时,儿子突然的苏醒让一切再一次转向,不断坠落降低的话筒架也是在提醒他,这短暂的“高举”美梦即将破碎,他的人生因为儿子的双重坠落而上扬,粉红泡泡也会因儿子的苏醒而被戳破。
儿子无法在生活中和忧郁神童人设自洽,同学老师们对儿子态度的转变也让他无所适从,原本平淡的生活被父亲因私欲而打破,母亲决议带着儿子离开家庭,并发布视频宣布儿子封闭。
但于和伟的杰克苏剧本才刚刚开始,用儿子的马甲带来的成功让他误以为自己真的行,于是开始用自己的身份出版文集,但是门可罗雀的发布会与惨淡的销量迅速打了他的脸,最终使得他走上了买水军刷销量,冲进学校“打假”儿子的疯狂之路。
打中于和伟的回旋镖不只有他曾十分引以为傲的“二手杰作”计划,还有当时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缜密而向学校保安扯的慌。
保安在他即将要向大家证明真相成功时拿着当时的录音以“吹哨人”的身份出现,要还郭麒麟一个“清白”。
其实保安这个角色很有趣,他不论舆情的天平倒向谁,他都天然的怀疑所有人的动机,无论发生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荒谬的事件,他都以吃瓜群众,乐子人的身份准时出现,这样的典型小市民角色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根基,这样的形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才是片中故事看起来如此可信的原因。
身败名裂后的于和伟回到仓库烧掉自己的书,开始给自己一个人起范,又代入了“文人”对浪漫化自杀的执着与迷恋的陶醉中。
但是刚刚烧了两本,火焰就被赶来的保安给扑灭了,精心设计的自尽意识也被寸止了。
于是于和伟来到天台,作为失败的杰克苏剧本主角,和失败的玛丽苏剧本主角碰面了,他们的人生再一次有了交叉,而此时竟是他们想要自我了断的时刻。
女孩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农村老家的父亲伤口上撒盐的责骂,女孩彻底崩溃,再一次冲向天台。
而此时代入了女孩身份的于和伟,被“别人家的爹”骂醒了,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对这个家庭真实的作用和自己一直以来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奋不顾身地冲去救下女孩,换得自己坠楼。
让中年人崩溃的这一瞬间彻底击垮了于和伟,他这时彻底丧失了求生欲。
彩蛋的内容破坏了正片结尾的情绪,但是它所起的功能在于展示了新一轮的造神运动的开始,一场不求甚解,“重在参与”,重在“表决”的权利与舆论风向的流转再次上演。
而这场即将“开机”的show的主角于和伟此时选择了逃跑,他认为是自己的拖油瓶的儿子背着他,他认为不理解自己志趣高雅所在的妻子护着他,落荒而逃。
他再次沦为了一个“废人”,一个漏洞百出的,一事无成的“spider man”,靠着儿子的身躯才能“行”走,靠着妻子的袒护才能遮羞。
挺不错的,就是许思思的演技太差了很有感触的部分是那句与自己和解 承认自己的芸芸和平凡 跳楼那段配《像我这样的人》竟然极为和谐 我甚至重新好好听了这首歌
很惊喜,和开心麻花式的喜剧不同,是坏猴子擅长的荒诞幽默,亦庄亦谐,引人深思。于和伟和郭麒麟的搭档新鲜惊艳,更在嬉闹之中呈现出人生的别样价值,升华了电影原有的价值。或许人生就像一场闹剧,无论是价值感还是虚荣心,自我实现本就是人的基本需求,即便某天再与自己和解,做到于心无愧即可。最后片尾曲《像我这样的人》唱响时着实恰如其分,打动了我的心!
没想到是翻拍美国影片《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前半段对文二代们的讽刺,很到位啊!于和伟演得也很到位,不出戏。后半段就陷入癫狂了,最后还加点儿说教,没劲。
不是喜剧,没有笑点,就算是讽刺故事片吧,讽刺教育业、出版业和人性。适合写作者看,心酸又委屈。节奏缓慢,音乐音效都不那么准确。翻拍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我觉得更适合拍成话剧,或者说这个导演拍得很话剧。除了于和伟,其他人演技都没发挥出来。
5分,剧本雷点挺多的,好奇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学校偷拍女生的行为严重性被弱化,父亲与儿子真假作者的身份揭晓被渲染得如此困难,整个一出黑色喜剧,但有些地方让人实在哭笑不得。看完这部电影只想说,文学已死。
看评论就知道大家都知道偷拍不对,那就对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所以片子就不给你说偷拍不对,因为片中世界就是荒诞讽刺的,要是里面的人观念都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那还讽刺什么?
荒诞幽默讽刺拉满,讽天讽地啊我的天,豆瓣,写作,流量卖书,跟风的电视读者,豆瓣,电影学院,势利眼老师等等,嘲讽技能叠加。牛啊。每个人都演的利索在线,于和伟还有倪虹洁太加分了,郭麒麟演中二呆瓜高中生,竟然毫无违和感。
很久没有看过完全笑不出来的喜剧了。披着文艺皮的低俗笑料,伪装成自嘲的自说自话式自怜自恋。“喜欢就是放肆,但爱是克制”还直接引用上韩塞了,作文决赛缺席又特批补赛,现在骂人都指名道姓的吗?还带窝萌豆瓣小组一起骂我晕!实话说,这部看似在讽刺韩塞的电影不能比韩寒更韩寒了。不管是掉书袋的金句,刻意抖落的包袱,拧巴做作的文字游戏,肆意拼接的尴尬段子,还是满满男凝的视角和爹味十足的说教。。。到底吃了多少个韩寒?腌入味了都(天啊对版税和礼仪队的吐槽也和他的杂文如出一辙)。。。这个剧本又够方舟子告一回抄袭了吧?方韩大战的热度蹭晚了十年,也算一种文艺复兴。。。色调绿得像拍中式恐怖,纯粹是对小镇的意淫,做作得很塑料,马德保你说对吧?儿子的性启蒙给我看得和他老子一样养胃…视听网剧质感毫无特色,这就是十年蛰伏的大作?
讽刺唯利是图的文坛和装腔作势的杏坛,对媒体乃至全社会的捕风捉影嘲讽批判。本意是想往荒诞喜剧方向创作出一部辛辣尖锐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明显有太多不合常理的胡闹情节承担着推波助澜的戏剧作用,结果呈现出来的不是荒诞而是荒谬,辛辣尖锐也沦为撒赖放泼,深刻就更不可能,只觉得智商低……该中国版总让人联想起韩寒方舟子网络骂战。而跑来豆瓣给该片点评的也算真影像照进现实的某种互文~
反讽满满,还是皇叔演技厉害啊,开始看觉得巨搞笑,最后了然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能看出作者想要的表达,前半段观感的确不佳,强忍看完,视听比较平、表演上过于形式化,最难以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设置,儿子植物人段落对这个家庭好像一点也不重要,真的是成绩不好不配做亲儿子吗?看不到父子感情的弧光,英文名叫greatest dad显然还是落到父亲属性上,但表达是相背的。再就是加了一堆坏猴子屎尿屁内容,跟申奥是同学所以俩人都是对湖南妹子有什么误解?结尾把调子拉上去了,故事是相对完整了,荒诞现实主义,又设置跳楼没死复活回家,画蛇添足了。
最后马寅波其实死了,儿子老婆背着他逃出医院的镜头已经交代了,虚幻的影像效果,开启白光的大门,已经很直白了!就是编剧的文采差了点,没自信自己造句,到处引经据典。讽刺效果还是不错的。
槽点实在太多,毁灭式拍片儿
哈哈哈哈,精准讽刺了一把豆瓣~
3.5 導演處女作,這個水平很難得。最近看了很多國產電影,一個個都是稀巴爛。這一部算是很大的驚喜了。看完電影,看了下豆瓣的其他評價,不得不說,很多人真他媽的喜歡上綱上線啊。哈哈。在黑色幽默裡面找你的「道德經」,不是裝逼就是傻逼。這電影我喜歡兩個點,1.中國式父母的通病就是,每個父母做不了的夢都得孩子來完成。這片沒有很沈重的演繹這個故事,而是完全戲謔地展現一個父親的無力和無能。2.一切事情在當下都會被資本運作所玩弄。大眾在乎的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而並不在乎真相到底是什麼。這個片子我唯一不滿意的可能就是結尾,卡在跳樓那上面,開放式結局,挺好。
太糟糕了,怪不得现实生活里这么多偷拍流氓,在编剧导演价值观里这都不是事儿了,被偷拍的女生还被塑造成白痴文艺少女爱上小流氓,自立自强的杰西卡又让她因为“陪酒丢脸”自杀,还被男主救,她又不是猫咪!除了男凝,剧本本身就像便秘使劲憋出来的;喜剧节奏也极差,有时候你分不清导演是在抒情还是讽刺;至于人物,就男主这美化儿子性犯罪、对老婆无能狂怒,活该出不了书。
a|一桩“坠楼遗书的反向爆火”,挺喜欢坏猴子出品的这样的黑色喜闹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不可言说的行业黑幕之间的矛盾,于和伟老师狠可以。
对文学圈、教育圈、网红圈的讽刺做的还可以,只是考虑到结尾,就不知道这份讽刺是作者的本义还是观众的解读了。结尾几乎是废片,拉低了整个故事的效果。许思思这个角色也很莫名。唯一清醒的是倪虹洁扮演的妻子,一针见血地看出自家男人的懦弱与卑鄙。好几次cue到豆瓣哭笑不得。
导演平等地讽刺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哈哈哈哈,无论男女。片中各方都在道貌岸然地做着自己的恶,但在那个世界又是如此正常,这不现实吗?人性就是善恶相兼。这不荒诞吗?可太荒诞了!大家都是这荒诞世界的一员,何必太较真。ps. 其实从艺术层面,片子到马寅波坠楼结束刚刚好,但是导演又加了一个梦幻的结局,能明显看出导演对观众观影体验的考量,于是到底是死了、活了、疯了、傻了,由观众自己定,也算很贴心了。
是黑色幽默的,一个人因谎言获利最终也被谎言反噬。本土化创作加入了主创的想法也结合国情,后半段完全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同时对教育、代笔、媒体等方面做了讽刺和调侃,当然也含沙射影了很多,比如新概念、锵锵三人行等等。但由于想要表达的太多,故事发展到后续有些失控。整体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