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就是制作班底,而非两位主演。
关锦鹏监制,罗冬导演。
这个罗冬是谁?
关锦鹏说他是《蓝宇》的剧照师,我一下放心了。
看采访的时候,罗冬给我的印象不太好,记者问他对那一幕戏最满意的时候,他很骄傲地说每一幕。
这明显不是一个记者采访的标准答案,我当时心里真是一言难尽,所以我一直期待,这“每一幕”到底会打了谁的脸?
说说故事。
把整部电影串起来,讲的是一个出国骗局。
米先生号称能让人出国,请来酒店领班路途给自己帮忙。
阿鹃是是路途心爱的女人,为了帮她路途先是让她和金小姐一起工作,阿鹃性格太强硬,得罪了人,在上海混不下去了,于是路途送她出国了。
米先生到美国后,路途得知自己被骗,身败名裂,决定去纽约寻找阿鹃。
米先生告诉路途,阿鹃已经是黑道大哥的女人,让路途跟着自己重新开始,路途怨恨曾经自己信任的人如此欺骗他,失手杀了米先生。
最后,黑道大哥得知阿鹃的情人来找她,就派人杀死了路途。
电影的剧情有些复杂,看完电影还有些妹子大喊着看不懂。
这部电影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还很多。
先讲讲阿鹃这个女人。
她说:我知道我有资本,但我不靠男人。
可笑的是她就是靠男人起家。
先是她妈妈替她找一些“客人”来维持生计。
知道路途喜欢自己,就靠着路途跟金小姐搭上关系,在上海混不下去,又求路途送自己出国,在纽约又跟着黑道老大混得如鱼得水。
阿鹃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靠男人,但最现实的是她偏偏每回都要靠男人。
路途死了。
那个在上海呼风唤雨的路途居然为了一个女人死了。
但路途是哪种男人?
他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时髦公子哥,他开着敞篷车带阿鹃和兄弟在街头兜风,他跟上海最有权势的人称兄道弟,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拿到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签证。
尽管路途深深为阿鹃着迷,却没有给阿鹃婚姻,因为他知道阿鹃想要的不是这些,阿鹃要的东西他给不起。
阿鹃如此野心勃勃,几个月前还穿着旧棉袄来酒店洗衣服,几个月后就戴着墨镜穿着风衣出没在高级酒店。
阿鹃问路途:你娶我吗。
路途没有说话,可是他默默地去跟着米先生做事,就是为了不再拉门提箱子,为了能够满足阿鹃。
讽刺的是看起来是大款的米先生是个高级骗子。
他号称自己能弄到 美国签证。
多少为了出国倾家荡产、头破血流的人找上门来,送来一大包一大包美金,路途负责审核联络,是里面的中间人。
米先生去了纽约,抛下一切烂摊子给路途。
路途身败名裂,在上海怕也是混不下去了。
路途去了自己最不想去的纽约,去悄悄探望抛弃他的母亲,去找深爱的阿鹃,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从八面玲珑的playboy,到为阿鹃默默付出的男人,路途改变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路途一开始同情阿鹃,因为阿鹃不得不去陪男人来讨生活,路途懂阿鹃的沉默和高傲。
可是阿鹃不曾改变过,她知道自己只有搭上更好的男人才会飞黄腾达,所以牢牢地抓住了路途。
两个人玩着暧昧的感情游戏,谁先动心谁就输了。
路途早就输了,从不让阿鹃到金小姐那里工作,从默默掏钱让阿鹃去纽约,他早就输得体无完肤,彻头彻尾。
我很难想象路途死的时候在想什么。
他知道自己有可能被杀,知道再也得不到阿鹃的真心,他义无反顾地去找阿鹃,去走向死亡的深渊。
没有像戴维斯在纽约苟且偷生,没有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隐姓埋名地活下去,去美国不是为了逃生而是为了爱情,为了阿鹃,可能只是问阿鹃有没有爱过。
阿鹃说:路途,NewYork is so beautiful. 路途在大洋彼岸的上海。
路途知道自己被骗。
路途知道自己输了。
爱情游戏,从来都是先动心的那个人输。
说说演员。
杜鹃就像电影里的阿鹃一样,很有野心,演的很不错,虽然冷冷的,但是有些表情很棒,让人印象很深刻。
说实话,这部戏里,阿鹃的戏份比路途还要多,比路途更容易出彩,杜鹃完成的不错。
阮经天,是我一直看好的演员。
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电影开拍前,他在纽约住了一个月,他为电影付出了多少可能很少有人会知道。
他还说这部电影深深地改变了他。
让我想起阿鹃问路途结婚的事情,是不是他的女朋友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
路途这个角色不好演,一个被骗的精明人,一个输给女人的playboy。
怎样演才能让这一切合理化,才能让这一切被信服,很难,真的很难。
阮经天的细节真的很出色,从一开始的放浪不羁,对阿鹃各种调戏,从两个人如胶似漆的爱欲缠绵,从阿鹃说“我不是他女朋友”微微一怔,从大叫着是我送你去纽约的疯狂,从隔着铁门的生离死别,从放狠话给米先生的狠劲,从偷看母亲的落寞背影。。。
这样的镜头还很多很多,路途的“变”,他演出来了,路途的爱,路途的挣扎、迷茫、疯狂,比起《艋舺》里肆意挥洒的青春,比起《军中乐园》里初出茅庐的青涩,这个角色是需要静下心去完成的,许多难以演说的爱,都藏在眼神里,许多内心的挣扎彷徨,都默默藏在心里。
看完电影,我心里一直叫嚣着:路途,你死的真不值。
可是,就好像每个人的追求别人永远不会关心和明白一样,路途用生命追求了自己从未追求过的爱情和责任,对路途来说,就值了。
叶童姐,真不愧是金像奖影后,演的精彩极了,每一秒钟都有风情和故事。
表面是个豪气冲天的大姐大,但实际上她也有着自己故事和苦衷,有着美人迟暮的悲哀,有着艰难求生的心酸。
叶童姐在大荧幕上又哭又笑的那一幕,我都为之心酸。
说说电影。
配乐很有感觉,看预告片都感觉到那种从屏幕溢出来的暧昧,真正看到电影,简直太赞了。
服装、剪辑都很棒,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在如今商业大片时代,这样的电影已经难得一见。
感谢关导,感谢罗冬,有你们自己的坚持。
还有些不懂的。
米先生说:路途我们从新开始。
电影院里的人哄堂大笑,影评说后十分钟编剧玩飞了。
接受采访问的最多的就是米先生对路途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
为什么米先生一定要爱路途呢?
在我看来,他只是欣赏路途的才华和能力,想利用路途替他做事情,想骗路途,仅此而已。
两个男人的爱情,在《纽约纽约》这部电影里究竟有没有意义,或者说有多大的意义。
PS.对那些连电影都不看,就给影片打一颗星的人,我想说,你们赶紧滚吧,豆瓣就是被你们这群人搞臭的,不想看就别看,别没看还要瞎哔哔。
看了几篇影评,再来写。
意外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零星几人或者一人走进了这场电影的影厅。
其实,“纽约纽约”不是个地名,而是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听说过,没见过」。
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正确,它就是“梦想”。
参加工作后谈梦想有点荒诞,因为生活和人际关系变得不再纯粹。
我再也不会花一个下午在网络上寻找盗版资源;打听一家新开的饭馆口味如何;又或者用掉很久的时间追新剧。
以前梦中遥远的地方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会去追寻。
电影中所有到了“纽约”的人,托马斯,阿鹃,她们站在梦想的中央,却身不由己。
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是追梦途中最平淡无奇的小事。
阿鹃在纽约的妆容冷艳高贵,但只有路途拉着她奔跑的时候,才感受到她的生气。
鹃她是个清凉的女子。
路途(他的西装不合身,是不是导演借的,对待男一号能不能上点心,都快把阮经天装进去了),他是很多人通往纽约的路途。
尽管一再不情愿,他还是把自己带到了纽约。
纽约不是他的梦想,但阿鹃是。
阿鹃在纽约。
由此可见,路途和阿鹃是一类人,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
路途常说,不管在哪里,只要肯努力,都能生活的好。
他是对的,环境固然十分的重要,可更加重要的是你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有的事都是一回事。
当路途兢兢业业爱着自己岗位的时候自在又帅气。
因为自身无能而责怪环境,没能让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大有人在。
可惜你爸不是郭德纲,要不你就是德云一哥了。
影片中有各种人物,但是角色塑造中,人物个性,性格特点都不突出。
但是黄龄每次嗲声嗲气的一出现,我就忍不住乐开了花。
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但都触碰了一下,没有深挖,杂而不专。
不过,给到我这个观影者思考的点也非常多。
近两个小时,仿佛回了一趟老上海,电影画面考究精美,上海女人柔软娇媚,我很喜欢。
是个文艺片,值得进电影院。
还有,电影快结尾处米先生对路途说“不如我们重新开始”,我真的不是很懂。
这个米先生,也太复杂了。
不知道《纽约纽约》是否有原著小说,整部电影看下来,割裂感还是比较严重,不断的转背景,演员的情绪冲突也很戏剧化,如同在看话剧。
大的背景可能受限于经费,很多虚景。
小的场景还算到位,复原了90年代初很多旧物。
刻意的上海腔调,听起来像是播音员在念白上海话。
——须知上海人讲起来话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像连珠炮一样啪啪啪。
绝不会讲话像发微博,死死限定140个字。
很多破碎唯美的画面,前因后果交代不清,但好在,这是一个单凭符号化人物就可以撑起剧情的情怀片。
老戏骨米先生,金小姐自不必说~ 都是江湖混了多年的,自己选的路哪怕流泪也要走完。
米先生对路途的同性之爱,只到最后才略显端倪和突兀。
但是鉴于之前他送表送车理发店偶遇的铺垫,最后都是为了200个淘金者的血汗钱,顺带留下一个替死鬼——路途。
(说实话,不知道为什么路途能轻易脱身去美国,按说这种算严重诈骗了。
哪怕他不知情,也不会完全没法律责任,但电影没交代。
)米先生最后的表白也很有悬念,焉知又不是一个坑或是嫉妒心起?
对于鹃的后来居上,心有不甘。
只是凭着年轻美丽的女性容颜,就顺利弄到了他梦寐以求孜孜不倦的——大佬的赏识和年轻真心的男性情人。
其实配角都还蛮可爱的,比如小弟,又比如kate~ 所以符号化人物也有好处,只要符合人设就可以。
而两位模特出身的主角,充分展示了面瘫是如何撩妹/撩汉的。
领班路途形象缺乏说服力,在一堆青春年少俊气逼人的同事里面,领班路途好像总有些胡渣残留的唏嘘。
而鹃从某种意义上也是” 口嫌体正直 ” 。
情我所欲也,地位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情而取money也。
金小姐给她的金玉良言,她没有真正听进去。
再怎么情动,一个bell boy到底不在她的选择范围内。
能问一句结婚,已是她的爱意最大化呈现。
2位主角只是符号化集大成者,一个叫守成,一个叫物质。
2个小对话比较打动我。
莎莎和小弟告别,告诉他美国太远,这点钱不够(小弟只能承担市内出租车费)。
二是米先生的发言,淘金者身上不会有黄金。
孤注一掷去淘金,要么暴富,要么身无分文的回来(如鹃与路途的10年后,一个功成名就,一个骨灰还乡)。
事实上也是这样,与其淘金,不如卖牛仔——levis就是世上第一批淘金工人专用淘金裤。
——虽然鹃做出种种爱着路途的表现,但毫无疑问,她母亲对她的熏陶已经让她耳濡目染,对财富、地位的追求超于爱情。
不管她有什么委屈、何种无奈,她的行动已然说明一切。
你可以说,她曾经在KTV里拒绝过周老板的挑逗,还打了他耳光,但没有人是永远不改变的,鹃妥协了,她在受到种种的无奈与现实打击下,还是选择了有钱有势的男人。
我们可以说,鹃不爱路途吗?
当然不可以,鹃对路途是真爱。
但是这种爱,我之前说过了,没有她的野心强烈。
其实就是这样,有些人更重情,有些人更重义,有些人更重钱,有些人更重权,有些人......当几者之间不得不做取舍的时候,悲剧将上演。
放到大环境里,我是沈阳人,沈阳在那时候也算全国前五的城市,同样有着“淘金热”,目的地主要是香港美国日本,在刚刚走出物质不丰足的年代的人眼中,钱就是万能的,他们对钱的信仰往往高于常人。
我父母周围也有不少女同事像鹃一样,出去了就再也不愿意回来了,她们大多在异国找到新的伴侣,有的还抛弃了丈夫孩子。
人有千奇百态,而这只是其中某个时代某些地方某些人物的缩影,受众不多,因而评分不高。
——最后说一下拍摄和服装造型,毫无质疑,本片的摄影水平可以代表中国故事片的最高水平。
考究的服装道具、华丽唯美的调色、写实自然的背景,高还原度的光线都让我大饱眼福。
前天看《自控力》的时候读到一个相当可怖的真相:人的行为看似由自己掌控,实则是相当从众的。
当时只觉得作为灵长类动物骨子里的可悲,现在看来果然是不错的。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在我手机关机时是5.5,应该是得益于来自长评第一条的翻案文,当我再次开机时,发现评分变为5.8了。
这才几三两个小时,硬生生上涨了三个点。
难道同样是有情怀有审美能力的豆瓣网友,上午一批和下午一批会有明显不同么?
当我们按下两星,三星或四星的评分时,我们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主观判断能力,还是会按照系统反映出的情况对自己心中的分数进行微调呢。
如果你打算为这部片按下四星,却发现平均评分只有五点几分时,你是不是要向内心反问是不是自己的审美能力比较低下,只能欣赏到下里巴人的娱乐,愉悦那些愉悦普罗大众的搞笑呢。
你是不是觉得三星其实也很可爱,四星反而有点太多呢。
同样,在面对一部你看不大懂得但评分一级高的电影时,为了藏拙,也会选择四星五星而不是真的评两星吧。
5.5还是5.8还是5.7,是不是烂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发生的驱使条件固然有些莫名其妙,它的情节固然有些交代不清,它的结尾固然有些牵强,这又如何呢。
就是喜欢这样性冷淡的调调,就是喜欢这些乱乱的拍不到重点部位的镜头,就是喜欢那些安安静静的电影配乐。
就是喜欢少女心满满,在空得只剩下自己的影院看两个脸蛋美好,身材美好的人相爱和做爱。
仅此而已,还有什么不够的呢。
对于电影中的不真实的夸大其词,我想用《潇洒走一回》来解释。
“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
”大家本身不过是做梦罢了,梦本身又怎么会有真实的质感呢。
如果这个梦足够旖旎绮丽,那不也是相当了不起么。
爱情不会让我们疯,也不会让我们死。
然而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并敬佩那些为爱情而疯,为爱情而死的人,“悲剧是将美好毁灭给人看的”,拜托还请人也看得仔细些。
文/关锦鹏有一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把《纽约纽约》和《蓝宇》的一段台词截图对比,时隔多年再相见,蓝宇对捍东说,“你胖了”;《纽约纽约》里是苗侨伟对阮经天说,“你瘦了”。
底下网友评论,今年是《蓝宇》的15周年。
说实话,都过去十几年了,我很高兴还有人记得《蓝宇》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把《蓝宇》作为同志电影,其实它跟很多异性恋故事没什么分别,就是一个很纯粹的爱情故事。
两个身份地位有着巨大差距的人相遇,一个玩世不恭,一个忠诚痴情,最后忠诚者牺牲,玩世不恭者醒悟。
对我来说,《蓝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电影能跨越同性、异性恋,获得共鸣。
所以,看到大家不再只是把关注点聚焦在性相啊、性别啊,男跟男、女跟女的那种感情区别上时,我是很开心的。
自然的客观环境,就是需要让百花齐放,有更多多元、更多不同的创作与故事。
在拍摄《蓝宇》期间,我认识了《纽约纽约》的导演罗冬。
他那时候是《蓝宇》的剧照师,拍摄的画面细节、构图都很贴近我的电影风格。
罗冬很聪明,美感非常好,我当时就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了。
从平面剧照师到慢慢接触广告,再到电影的摄影师,他一直不断地努力。
冲着他对电影这种执着的热情,我觉得罗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年轻导演。
《蓝宇》与《纽约纽约》,两者虽然不是前世今生,但罗冬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可能也看到了我一路的情感历程,受到我的一些影响。
所以,米先生的角色设定起初就是个同志角色。
而苗侨伟是第一次演这样的角色,以我的身份,我可以很切身地去跟他沟通。
我觉得他是个很开放的演员,过去的电影里面他演的基本都是硬汉,但他心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柔软的东西。
不过,《纽约纽约》的重点并不是同志情爱,它讲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很现实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故事。
《纽约纽约》不仅是一个电影片名,也是戏中上海一家酒吧的名字:New York New York disco。
在那个时候,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地方,它经常聚集着一群托马斯、乔治唐,这些符号化的名字,就是当时的上海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上海的印象,我大部分都是收集资料得来的。
我从小生长在香港,身边不曾围绕着一堆讲上海话的人、打麻将的声音和旗袍这种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上海氛围的迷恋,我的很多作品都萦绕着对旧上海的情怀。
所以,当罗冬和我说起要拍摄90年代的上海,我的感触很深。
刚好90年代我在上海找资料筹备《阮玲玉》,94年我也在上海拍《红玫瑰与白玫瑰》,那几年是上海经济极速爆炸的重要时期,我能很明显得感受到它的变化。
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经济起飞,资讯发达,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急于求成的浮躁环境里,他们不甘于只看到电影里拍出来的歌舞升平。
为了不变成被淘汰的碎片,他们向往大都市与走出去。
而我就是伴着这个氛围里走过来的,彼时身边的很多朋友,的确都想往外面闯,不光是美国,包括香港、巴黎等,世界各地都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
说白了,就是欲望这个东西在背后作祟。
很多人都说,我的戏不论是《胭脂扣》《红玫瑰白玫瑰》,还是《长恨歌》,对女性的刻画都特别精准到位。
实际上,《纽约纽约》的女性角色也是很有冲击力。
我跟罗冬常常聊到欧洲电影很多女性角色,有一个专门的法语词来形容她们:Femme Fatale,指那种既有才智,又有独立野心,极具魅力的女性。
她有城府,但她没有想要害人,是命运就推着她一直走一直走,充满了欲望,充满了狠劲。
影片里杜鹃演的这个阿鹃,正是冲着外面的世界跑的女性角色,她渴望“混出个样子来”,想换个新的、体面的身份生存扎根。
相反的,她的男朋友路途却很不想去美国,因为上一代父母的关系,让他觉得纽约是个很不好的地方,从小就排斥。
可以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有他们的心结,这段感情发生于错位,结束也将是因为错位。
就算他们先天相互吸引,但情感上两个角色都充满了对立和矛盾。
这个很有意思,也很伤感。
“纽约纽约”是90年代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期望和希冀。
我的“纽约纽约”可以理解成电影梦吧。
我在拍《阮玲玉》的时候被张曼玉问过心中的次序,那时候我回答第一位是电影。
因为少年时最爱的就是电影,不能跟母亲讨钱,我就自己把早餐费或交通费存起来买票去看。
都是些60年代的粤语武侠片,也有时装片,陈宝珠、萧芳芳演的。
我今天活到这个岁数,拍了很多电影。
在拍电影的过程,也失去了很多应该要珍惜的,包括我母亲的健康。
说到底,每个人的“纽约纽约”都没有回头路。
现在如果要我选,我还是会选择拍电影吧,但我也会花更多时间关心身边值得珍惜的人。
昨天看了电影《纽约纽约》的点映本是冲着阮经天的明星见面会去的结果却意外获得彩蛋就是苗侨伟饰演的米先生对阮经天饰演的路途产生的一段令人后知后觉的断背情愫再一撸电影监制关锦鹏果不其然先来听听阮经天关于现场观众最感兴趣的床戏和基情戏的解读吧其实这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90年代的上海一个一心想去纽约的上海女人阮玉鹃(杜鹃饰)下定决心离开心爱的男人路途(阮经天饰)被爱慕路途的米先生骗去纽约后却最终眼看着路途来纽约找她惨死他乡的故事当然这里面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老戏骨苗侨伟和叶童先说说苗侨伟饰演的米先生就是最后死之前给路途表白“让我杀了她,我们重新开始吧”的那个男人我这么腐的人一开始竟然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阮经天和杜鹃床戏的主旋律电影(不要怪我太肤浅阮经天半裸床戏本来就是最大卖点)直到米先生的死前告白全场爆笑沸腾之后这段单相思的断背情愫才后知后觉 浮现眼前一开始米先生对路途的欣赏夸赞甚至要带他去纽约还有那些现在看来无比暧昧的小动作都为最后的那句告白做了铺垫也是顺理成章听导演说其实米先生是想带路途去纽约之后金盆洗手和他重新开始生活的但是路途确实很爱阮玉娟所以这段单恋的断背情也只有悲剧收场了只是没想到路途为了救阿鹃还是死了再来说一下叶童她饰演的的叫金小姐是一个过气了的歌女但是依旧活跃在上海不夜城路途把阿鹃介绍给金小姐做助理不想遇到一个人渣阿鹃自卫声讨金小姐在所有人都以为金小姐会对阿鹃嗤之以鼻的时候金小姐却很仗义地保护了阿鹃还被自己带的人言语侮辱金小姐在包厢点了根烟说起了自己的故事说着说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不知道这段戏为什么令人怜惜曾经叱咤的女人终究会败在时光变迁这件事上怎能不令人唏嘘戏里每个人的故事都余味无穷比如路途的小弟阿坤喜欢上了一个为了出国上学出来偷护照卖的女人比如阿鹃那个婚姻失败不断给自己相亲希望自己嫁去纽约的母亲命运的玩笑轮番轰炸催人泪下唯有珍惜二字
<图片1>《纽约纽约》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文艺故事,穷小子阮经天和灰姑娘杜鹃在九十年代出国热盛行的上海,两个人因打炮相爱,却又各自有各自的病症。
阮经天因为父母爱情破裂,恐惧婚姻,在浮躁的出国热中偏执地排斥美国。
杜鹃背负着母亲让她出卖色相的压力,一直想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但到最后,在上海矜持的美人,到了纽约还是去卖了,口口声声说对方不是自己女朋友的冷酷男人,反倒为情所困一直追到大洋彼岸。
剧情看完没有太多值得记住的点儿。
讲两个人物。
一是叶童扮演的金小姐,有钱有势的中年女人。
老男人见她时油嘴滑舌地说:您真漂亮。
她愣了,之后短暂地笑了一下,那个笑容像是在安慰自己,又像是在嘲笑这个虚伪的时代。
而被男人看轻羞辱之后,她说:“这首歌年轻时候我也唱过,比她唱得好听多了。
”一片纸醉金迷中,她钿头银篦,血色罗裙,想起五陵年少争缠头的辉煌岁月,不知是哭是笑。
而鹃也正是看到这份衰败图景,才更加坚定去纽约的念头吧,她太想出人头地,也太害怕有朝一日颜色故去,如同自己母亲一样,再也没人来买她的这份心酸了。
鹃从头至尾在讲:我希望你记住我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可能只有一年,一个月,一天也说不定。
但我总觉得潜台词是:“记住我年轻的样子就好,我不想让你看见我的衰老。
”旁白里,阿坤说:“大哥说,娟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那是女明星的眼睛。
但我忘了告诉他,明星的眼睛,都是演出来的。
”我也这么觉得,爱情里最美的部分不是彼此真诚,而是我明明知道你在骗我,但我心甘情愿着了你的魔。
另一个人物很重要。
米老板。
他串连起了整个故事。
其实直到看完都觉得似懂非懂,但这也正是剧情未完全讲明的一点——米老板喜欢路途,他是个基佬。
所以他骗了所有出国人的钱,唯独带走了鹃——苦口婆心劝不动心爱的男孩,只能带走他的爱人,让他能够清醒过来,看看女孩儿真实的嘴脸。
给他买车、买手表、找到体面的工作,最后摸着他的脸,讲:“你瘦太多了,最近一定没吃好吧。
”直到最后被他失手打死。
很心酸的一段感情。
电影算是用心,能看出下了功夫。
美术、摄影、音乐,都是一流水平。
处女座挑不出一丝毛病,每一帧截下来都可以做屏保,从主演到配角都堪称美人,美到飞起的画质感让人心旷神怡。
但依旧逃不过文艺片的通病,很多情节交代得太过薄弱,未能支撑起情感的起伏波动,难免让人觉得生硬刻板,不能设身处地去感受。
男女主人公太过文艺的台词对话,也凸显了情感脉络的空洞。
将九十年代的上海和纽约作为背景,但看完全片,地域化的符号沦为表象化的简单拼凑,也就失去了它地域背景的特殊质感。
没能扎根接地气,那么由此衍生的故事也就轻飘飘的,不免让观众觉得无病呻吟。
片尾路途只身赴美,躲在橱窗外红着眼睛看望母亲,是原谅她了吗?
终于下了决心去找自己的爱人,是同时也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镣铐了吗?
影片并未讲清楚,急转直下的结尾像是突然掐掉的梦境,让人不知所然。
最后,不明白所有电影都说,因为父辈的感情有问题,下一代就一定会因此恐惧婚姻,甚至逃避感情。
于我的了解,很多父母感情不够顺利的人,对自己的婚姻反而更加期待而慎重。
反观那些父慈母爱的子女,可能尝过甜头,不会对婚姻持太多热情和幻想,只一味贪享过客般一站又一站的狂欢。
《纽约纽约》也许不是很好看,但它拥有我心中所期待的文艺片的质感,尽管有些空洞乏味,火候不足,但掩盖不了影片的用心和诚意。
无数细腻幽暗的故事剪影,如同一篇有缘人才能读懂的中篇小说,自带隽永伤怀的文艺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另外,阮经天和杜鹃五分钟一次的湿吻特写,已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了。
从剧照师起家到电影摄影的新锐导演罗冬,第一部长篇电影《纽约纽约》,画面构图,整个空间营造的气氛都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到了纽约部分几场户外戏,很有黑帮片的风采。
但是剥离开整个电影画面,深究故事本身,却是空空荡荡,寡淡无趣。
整个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痛恨美国的男青年,一个削尖脑袋要奔去美国的女青年,一炮钟情,爱的不明不明却又死心塌地的故事。
没有核心感情,没有结构支撑,两人相爱相杀,看着挺热闹,细琢磨,毫无情感依据。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毫无来由的侨情,做作,所以只能给安排了一个离奇的有悖常态的家庭背景,好像有了这个特殊的生长经历,一切故事都能被圆在一起。
其实观众已经被推出了故事之外,里面的人没有现实平常人感同身受的困扰,无力,只有因为我很惨,所以我很作,结论是你们得理解我的撒娇。
其实那个特殊的年代,国门刚刚打开,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从上海到纽约,横跨黑天白夜的距离,会有很多冲击心灵的故事发生,但是电影只关注与男人和女人矫情的爱情推拉,显得很是小气。
演员的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女主,杜鹃在之前几部影片的的出场之所以没崩,就是因为她基本就是本色的客串,不论是晓明哥的初恋还是徐峥的初恋,就是一个念想,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瘫瘫的立在那边供人怀恋就可以,但是这部电影她需要直接参与到整个故事进程,看着就有种很吃力,但是还死扛的傲娇,真是尴尬。
同样的叶童在里面戏份不多但是在又哭又笑回忆往昔的那一刻,你会相信她经历过百乐门最辉煌的时代,一个眼神,一场戏就让你相信她的过去,这才是表演。
这是一个没有共鸣的电影,里面的人物没有欲望,没有选择,只是正经八百的讲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故事而已。
时至今日,我的手机里还有潇洒走一回,以致与车载音乐随机到的时候总是会被朋友吐槽,有一次美国同事听到表示很好听,不过是90年代的风格,时代的印记真是无国界.也许因为我是一个过于怀旧的人.生于80年代末的我对于90年代的上海有太多的情怀,会记得妈妈的大波浪大坎肩,爸爸的大哥大摩托车,住在有着72家房客的石库门,公交车还是巨龙车,车水马龙夹杂着上海话,那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上海人斤斤计较每一分铜砥营造人前的体面,却是我最怀念的时代,因为那时的大世界就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玩的乐园,芭比娃娃就是美帝对我最大的诱惑,那时的爸爸妈妈还很年轻,不知道重来一遍,是不是我能走不一样的路途.电影里的出国热我有真切的体会过,不会忘记那个夏天外婆带着7岁的我还有3岁的表弟在虹桥机场,我与表弟在机场的大理石上追逐,他总是摔跤,然后我们便目送了舅妈,好像已经记不得我舅舅当时在哪里说了什么,那时候的我知道外婆说舅妈要去美国赚钱了,那边能赚很多钱,然而我弟弟他太小,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所以他没有哭.舅妈常常寄钱回国,我弟从小上寄宿贵族学校,只有老人带他,我舅舅只管在外面打麻将,女人当然也不少.时隔20年后,舅妈把我弟接来美国读大学,我也在舅妈家住过一小阵子,她找了个同是上海人的叔叔,他们从前都在上海有家庭孩子,所以在美国只是养了条狗,那个叔叔很能干,特别宠舅妈,家务活全包,对我弟弟也好,反正比我那个就爱吃喝玩乐的舅舅靠谱很多.至今我还叫她舅妈,虽然其实她跟我们家也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她没有把我当外人,明白我一个人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不容易,总是尽可能的帮助我,还会告诉我,要是出了什么事就回来住,总比一个人在外面强.舅妈出国后,我爸生意失败,欠了很多债,他也曾想要走门道去美国,最后美国梦拦在了签证上.幸好他被拒签了,不然不知道我会怎么长大,我爸在美国赚钱寄回国,然后也在那边找了新人也许还给我生几个弟弟妹妹,我妈在上海给我找个叔叔吗?那时候为没去成美国的惋惜,我们一家好多年的窘迫,回头看来确是幸福,至少我们在一起.前一阵我去田纳西州玩了一下,电话里妈妈说,那个地方,就是当年你爸想要去打工的,有个工厂在那边.人生真是好奇妙,他没去成的地方,最后我竟然也路过了.时代进步了,背井离乡从未过时.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因为进步了,所以没办法铁了心的跟Tomas一样觉得纽约多好,可是,骨子里还是不自信,生怕选错了路.没有几个人能像路途一样,被父母遗弃的他不需要远方的大饼蓝图,他要的是一个家,一个他爱的人就能有的安全感.然而拥有他想要的东西的人,总是更贪心的想要更多.也没有多少人像娟一样,可以冷血的舍弃一切得到的也只是看上去光鲜的生活.不知道之后的她,走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会不会还会觉得,纽约好美,也许她只会觉得,这里的冬天寒冷的刺骨.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样都是走一回,回头看,能说一句不后悔,也许就是潇洒了吧.哪一个选择,总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存在,就如同选择了纽约的娟,路途是她心口的朱砂痣,而当初如果选择了路途,纽约永远都是她床头前的白月光..
我喜欢纽约客的牛肉面
真实感觉的到导演想拍好片子的心情,可惜交了小学生作业,浪费了男主的颜值!
特定时代情境片。
今年第一部看的大家觉得烂我不觉得烂的片诞生了!!!
90年代的陈旧主题,男主角女主角都是审丑,简直恶寒。
找一对性冷淡&amp;性瘾者icon的主演,宣传期最先打出一组他俩的大尺度床照,这路数和趣味真是够独特。看正片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衣服都没脱好吗。不过比想象中好看,张叔平美术太棒,近年最接近关锦鹏张婉婷那代老港风味的片子,摄影也很考究,细节值得玩味,弥补了演员演技上的青涩。女主角是心机婊呀
文艺的很做作 像《布鲁克林》但是还没有《布鲁克林》深刻 而《布鲁克林》在我眼中就已经是烂片了 所以这部片更是没有可取之点。
帶著平凡心來看,結果看出一臉憂傷。男女主的愛情挺虐心。那句話 每個離鄉背井的人都有個很愛但愛不起的人。很感觸 遺憾。電影前段子有點拉太長。看不到阮的演技。到最後看到我紅了眼。被感動到了。他將要失去女主痛苦的撕叫 那種情感壓抑 演得很好 。片子沒想像中的差。讓人深思。珍惜身邊的人
看了简介觉得应该是个很好的电影,疑惑评分为何那么低。看完了之后了解了。真的不要侮辱我的南浦大桥桑塔纳大哥大大饭店迪斯科,我的上海。一星不能更多,这一星还是给的这个梗概。所以不能信pitch,把住钱,坚决要看成片。
讲道理有几个点戳的不错 也稍微能理解老爹年轻时淘金没去成的遗憾了 but...小天的颜依旧救不了跳跃的剧情和杜鹃的演技(手动债见);看到那么低的分数改成了四星,93年的上海干洗一件风衣100块那真是奢侈到爆炸,但谁让土著人民对老上海有着怀旧情结呢
比想象中好很多,只是导演毕竟是新人,对故事的把控能力不强,有些东西该交代的没有交代清楚,需要观众自己脑补。本该三星的,为了认真努力却运气不好的阮经天多给一颗星吧,下次接片该好好挑选一下导演。
想学王家卫,戏没出来
地域电影。冗长,虚假繁华。可我很喜欢阮经天戴着棒球帽还有长围巾的样子,好清纯好不做作。
跟纽约基本无关,跟所谓90年代感基本无缘…
摄影和美术还不错,其他一言难尽,生硬的文艺腔。
只看情怀!
演员好看
看了预告片感觉就很有文艺的feel, 又看到有叶童以及阮经天、苗乔伟这么好的演员,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一下,很期待剧情
全片表达主旨很明确:男主就是:卧槽我好帅 女主就是:我美 导演:我这是怀旧文艺片 看的整个过程都在懵逼状态中,不过,镜头和色彩美是真的
94年的上海已然抹上了旧旧的色彩,总在好奇若干年后,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又会被蒙上什么色彩?故事有点短,苗侨伟与阮经天的关系没有交代,安排一段父子情或许比较合适。打1星的或许因开场的一句“上海的孩子首当其冲”错用成语给雷到。不过我看电影一贯包容细节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