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衿七里地,是由许鞍华执导,金士杰,春夏,张亦驰主演的支付宝新春五福短片。
短短1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七里路,三代人,来来回回一走七十载的故事。
11947年春节前,东北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家三口,跋涉千里,来到他们的新家。
林间的小屋,连门都合不紧,而母亲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少年掏出福字,黏在墙上,欢快地叫道:娘,我们有新家了!
21983年春节前,一辆破马车,载着父亲儿子和行李,同样是茫茫的大地。
一路上,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满心喜悦,一遍又一遍的让儿子给他念入取通知书:新爱的曹东升,鉴于你优秀成就和出色表现,我校决定录取你,并给予你全额奖学金。
当然要离开的后半段,父亲是不愿意听的:请你务必于1983年2月16日,中午12时……儿子抱怨:这啥报道时间啊,连在家过个年都不行。
父亲骂道:人老外又不过年。
虽如此,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出去了,就别老想着回来,用功读书,为曹家争气。
临别时,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福”,塞进孩子手里。
32019年,大洋彼岸,爷爷写下了一个“福”字,让孙女带回家中。
华裔少女,他的对象,还有同行的长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半路上大雪封路,最后只能选择徒步前行。
女孩气喘吁吁地说: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到?
这条路太难走了。
同行长辈说:你爷爷当年走才叫难呢!
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突然女孩反应过来,爷爷写的福还在车里呢!
为了赶路,女孩回到家中,拿起笔,重新写了一张“福”!
4三代人,都是同样的七里路,我想,如果没有“福”字,估计我很难想到这个主题是啥?
相比前两天的《啥是佩奇》,我更喜欢那一部短片。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能立马让人想到亲情,想到回家。
而往年的“福”在网友心中,更多是一种全民“扫福”的趣味性活动。
虽然在这部片子加了亲情的部分,但不管走路,马车,汽车,在这茫茫的大地上,都没有跟观众共鸣的东西。
整片仿佛是在诉说一个与观众无关的东西,甚至连“福”不应该是倒着贴的吗?
这个细节都没有处理好。
当然网友的观点也是出入很大!
有人觉得“很感动,情感真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而有人觉得“很空洞,强行嵌套,可惜了这阵容。
”你觉得呢?
因為是許鞍華拍的,所以對這部短片的解讀不只限於效果。
反而,好像從許鞍華的眼睛看到一些純粹的,她想要探討的更大內容。
此時的我剛剛回到大陸,面對昆明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感到些許陌生。
離開了台灣,忽然意識到在那裡潛在依賴的一種人情味,仿佛有一種底子,兜著漢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味道(當然,它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人情世故)。
這方面,香港與台灣的一些有誠意的導演是保留了的,在他們對自身經驗/時代變遷的反思中,你方能看到整個大陸,在革命敘事與商業巨輪滾過之後可能遺失了什麼。
因此,我對所謂的商業處理是抱持懷疑的。
一部流暢、吸引人眼球的短片,或許正是順應這一商業效果的產物。
與之相比,許鞍華拍得笨拙、不討好,但依然可以看到她眼裡的誠意。
當作為父親的金士杰和兒子說出:“走出去了,就別老想著回來。
”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不像自己的父母,總是暗含著希望自己回來的企望。
)在想,父親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在想——不回來真的是更好的答案嗎(它或許意味著對自己母文化的背離,與順應另一文化的無奈);又或者,回來可以是更好的答案嗎(是否會又被交纏在一種熟悉的傳統裡,無法跳出自己的文化,又如何真正看到它、反思它?
)。
一到過年,這一問題就跳出來,在自己的腦海裡來回轉悠,身在外時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孤獨,回家時又逃不脫一種封閉、無奈——好像問題不在於如何過年,如何面對春節這一日漸淡薄的傳統,而是如何面對自己骨子裡的文化,那種逃不脫的情感與自我、以及自由的關係。
從這一角度看,覺得短片處理得太輕巧了(當然,它只是一個宣傳片),一家三代的情感怎麼可能處理得這麼順暢,一定有太多說不出、化不開的味道。
與其相比,我更相信爺爺的鄉愁是化不開的,身處他鄉,無法與他人道;孫女已經遺失了與傳統的聯繫,只留下心裡隱隱的失落渴望得到彌補。
而在此情境下,三代人如何梳理自己與彼此的關係,也許是件更重要的事。
作为短片电影来说叙事思路比较清晰,整个故事情节讲述的比较完整。
讲述三代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是有福的地方就是家,一张福字不仅仅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更有中国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印证。
同时七里地的片名也恰恰说明了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比较反映现实主题。。。。
中国人的年味,一个福字从几百年就开始流传,2019年家里还是会贴福。
支付宝扫福也是大家一起追福。
剧中,老一辈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进步,山里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山里,走进城市,走进国外的大学殿堂。
改变命运,孙子辈也追逐爷爷的梦想,带福回到山村。
短短八分钟,感觉很温暖。。。
希望这类的公益电影以后多拍拍。
一祖孙三代为背景,讲从爷爷那带闯关东开始,每年的春节写上福字 福在哪里家就在那里。
非常的感人,再到儿子考上大学离开家,带上了福字走到那里都是家。
之后孙女长大了带上了爷爷的字回到了世代生活的家乡,感受到了爷爷当年的不易,父亲的努力。
再把家乡的面貌拍给了爷爷来观看。
讲到了没到春节了。
无论多么的艰难多么的遥远,都会坐着回家的快车回到了离别很久的家乡。
和自己最重要的家人,在一起过年。
许鞍华导演的短片,短片虽短,几句台词却入耳入心。
福到了,家就到了。
家里有了你就是有了福。
中国人的幸福,永远不离一个家字,高兴的时候要回家,难过的时候要回家,除夕新年,多少人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七里地,从爷爷到孙辈,三代的传承。
新春将至,炎黄儿女一定要回家,须手写一个福,贴在了大门上。
贴上了福字,家就圆满。
欢迎回家。
回家真好。
三代人,回家路上困难重重,但还是归心似箭,三代人,从爷爷到孙女,写了同一个福字,福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福字是亲情的延续和传承。
所以我们要集五福,哈哈哈(每年春节,支付宝给全国人民的大游戏节目,虽然没多少钱,但好像也成了一个和春晚一样的每年都有的项目,本短片由支付宝赞助拍摄,播出2333)
最近一年多总能看到金老的戏 但这次不是古装 而是暖暖的家乡味 贺岁味。
让我想起了那年的电影大雪冬至 看起来平淡,但是真实。
引人深思。
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电影出来。
我们需要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三代人,走出来 又走回去,还算圆满,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已经幸福了许多,再次感谢淘票票,祝大家春节愉快!
过年、团圆,这片子放在这个时候播放十分应景。
尽管是一部广告片,拍得还是很用心。
短短六分钟,就把祖孙三代和老家的故事勾勒出来。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又有哪些满足。
回家吧 幸福”就像刘德华歌里唱的,回家真是幸福。
三条时空线扩充短片信息量,并以“褔”这一符号为主题将线索串起;每条时空线的剧情又经过减法,截取了既自然又完整的片段;短小的体量和简练的剧作下,剧组选用了老青两代专业演员,并邀请专业团队创作主题曲,这都从制作上保证了影片的预期演出效果。
然而本片还值得一提的是,许鞍华凭借着自身一贯的洞察力,在这平实的影像和极简的文本中巧妙加入的颇为隐晦的作者性表达:47年爷爷闯关东占据的房子为何人遗弃;83年爷爷送父亲留洋求学叮嘱别老想着回去,而爷爷的妹妹已不见踪影;19年全家移民到了已经过中国春节的海外,也不再见到父亲的身影。
影片对这些留白只用一句话进行了颇为含糊的总结:“……我们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七十年。
七十年里,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和小事……”,但凝视着剧组在老家墙上“精心布置”的报纸头条,再回看片头和片尾爷爷略带神伤的情绪,作为观众的我们应该可以从中读出一些言外之意。
啥是佩奇好点。
这个文本真的不好,辜负了许鞍华,在大家都很努力的情况下,有点忽悠
限于篇幅,故事太跳跃太简陋,没有太大的共鸣。
十分钟也拍不出啥完整的想法吧
有你,就是福。
这么豪华的卡司,出来的内容还不及隔壁那只猪。★★
一个民族文化的新生。
读录取通知书那段真戳到了
四海好大 欢迎回家 许鞍华执导的真情实感 陈粒的声音 春夏金士杰的戏 脚下的路 路上的雪 心里的思乡情 可真好呀 一支广告 拍出了那么大的情怀 许鞍华创造的光影世界 真的是华语世界的宝藏
短片放映之前,屏幕赫然写着“此故事由真实故事改编”,可短片看完,我在里面却找不到任何真实感和现实依靠,有的却全都是驴唇不对马嘴、口不对心的矫饰想象。
莫名其妙戳中泪点
同样是广告宣传片,人家许鞍华拍的比“佩奇”更见濡湿、克制、家常、有烟火气。
金士杰演技真的太好了啊 台词 眼神 每一样都催泪
所有领域都变成市场,一切活动都变成广告。(广告就是动情—影像)
6.0/10,福在哪儿,家就在哪!
没什么感觉
广告式需求 ,字要大
广告宣传片而已,要研究那么多干什么,就是一个甲方爸爸给的命题作文,全片就一个主题思想,用支付宝集福。
事实证明再好的创作者也会死在“命题作文”。
我觉得比《一个桶》好啊,春夏小姐姐还是那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