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也写得好。
现在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It is now that my life is mine这短暂片刻属于我自己I've got this short time on earth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and my longing has brought me here无论是得是失all I lacked and all I gained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And yet it's the way that I chose通往天堂的道路很遥远my trust was far beyond words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that has shown me a little bit必然领我走上正途of the heaven I've never found我要感受我还活着I want to feel I'm alive在我活着的每一天all my living days我要自由自在I will live as I desire我要感受我还活着I want to feel I'm alive知道我多么优秀knowing I was good enough我从来没有迷失自我I have never lost who I am我只是一时沉睡I have only left it sleeping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maybe I never had a choice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just the will to stay alive我只要过得快乐All I want is to be happy做真正的自己being who I am坚强又自由to be strong and to be free在这里看着白天和黑夜to see day arise from night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I am here and my life is only mine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and the heaven I thought was there我一定能找到它I'll discover it there somewhere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I want to feel that I've lived my life
本片主要讲了一个指挥家丹尼尔在得知自己患有心脏病后,回到童年时的家乡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
在这期间他也遇到了许多的误解与质疑。
首先是牧师史迪格对他来到这儿目的的怀疑,以为其利用在唱诗班教他们来达到自己的私欲。
不过他的妻子英娜却看穿其伪善的一面,虽然作为牧师,却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检点。
在英娜和他进行了夫妻之事后,史迪格却对着耶稣忏悔,他认为性是一种罪过。
在宴会上英娜的尽情放在自己在那儿跳舞,在丈夫眼中却是一种罪过,可惜上帝并不会因此来惩罚。
不过在背后,他却喜欢看那些色情杂志,真是一个伪善的基督徒!
在丹尼尔来到小镇上后,他作为牧师,却渐渐失去了尊重,没有多少人来到教堂,更多的人去唱诗班了。
后来妻子离他而去,慢慢的丈夫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其次是贾布丽亚,她经常被丈夫康尼暴打,可是因为恐惧却不敢离开他。
在丹尼尔教他们后,她渐渐发现发现了自己,敞开了心扉,后来终于战胜了自己,离开了他。
接着还有莲娜,以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爱的那个医生有妻室却不告诉她。
在她深深爱着对方两年后,她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她主动要求他单独培训她,她教他学会自行车,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彼此,并且一直牢记着彼此认识的天数。
也许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丹尼尔一直很害怕与她发展下去,并经常拒绝她的主动。
后来在奥地利参加比赛时,也许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敢于向莲娜说出心中的话了。
在问莲娜你怎么知道爱上了对方?
莲娜说与他在一起时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当他不在身旁时会很想念对方。
当丹尼尔的经纪人问他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群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因为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也许是爱,才能成就一个人梦想。
因为爱,才能让彼此敞开心扉却认识对方;因为爱,才能让我们长久地专注在所热爱的事物上;因为爱,才能让我们不断创造出生命中感动。
这是一部小众的瑞典电影——《其实在天堂》。
说它小众,是因为只有1877个人在豆瓣上对其进行了评分(8.1)。
但小众不代表影片质量不行,恰恰相反,该片于2005年提名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这也是瑞典影片第14次以奥斯卡提名片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比于名声在外的《放牛班的春天》和《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名气小了不少。
但不同于前两部电影着重描绘音乐与孩童的亲密联系,本片更为创造性的描绘了一个音乐抚慰成人的故事。
平凡的小镇,因为大指挥家的归来而显得不那么平凡,每一个平静的小镇成年背后,都有些暗流涌动。
而音乐则是打开这一切钥匙。
电影的原名是Så som i himmelen 直译为英文是As it is in heaven,就像在天堂。
国内的译名采用了《其实在天堂》,其实是有些偏差的。
天堂在我看来也有些返璞归真之意。
我同时也想到了《天堂电影院》这篇文章,那座名叫天堂的电影院是那个小镇人民的精神抚慰所。
而在这部电影中,那个每周四的礼堂排练,就是位于Norrland的小镇平凡生活的一抹亮色。
观赏这部电影,可以将它当作音乐电影。
片中的几段音乐都非常好听,特别推荐来自电影里一首歌曲:gabriellas sång,是电影中的Gabriella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向其他人的大声疾呼: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也是全片非常触动内心的时刻。
电影对合唱团群像的刻画也非常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过目不忘。
这也让电影的简单故事不至于枯燥,而熟悉的瑞典场景,也让在瑞典留学的我,露出会心的微笑。
风里雨里雪里,ICA陪你
作为外国人的我看来,这个瑞典的小镇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化的社会,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人那么纯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样子(但并不是不聪明)。
音乐家回到家乡的小镇,有一句话是点题的:我要用音乐启迪人们的心灵。
大概是这么说的。
他小时候受尽的当地小孩的欺负,7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小镇。
这里有点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为什么这么悲惨,为什么缺少欢乐,思考的结果应当是人们的心灵处于蒙昧的状态。
人们都不愿意敞开心扉。
这一点可以佐证少女莲娜的遭遇,她爱上当地一个外来的医生,两年后才知道这个医生原来在布拉格已经有家庭。
而实际上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可以他们都没有告诉莲娜。
也可以解释卡百莉处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
他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自我无法解脱而将痛苦诉诸对妻子的暴力。
而每次他从唱诗班强行拖走英娜时,没有一个镇上的邻居出手帮助卡百莉。
他们就像鲁讯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他们在伪宗教的精神重压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这是关键。
而音乐家丹尼尔成功的用音乐拨开了心灵的迷雾。
看到1/3的时候我曾经以为他是要回来报复童年时欺负他的那些人。
但是他因为要帮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时候欺负他的人)揍了一顿之后,他突然下决心要担任唱诗班的指挥。
因此我得知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行动,挽救,而不是报复。
几乎没有人不会哭泣,当看到卡百莉的独唱时。
我也只能强忍着泪水,不让它们流下来。
她克服了内心懦弱的东西,站在台上高声歌唱自由和幸福,让音乐打开她心灵深处的枷锁。
他的丈夫也站在远处泪流满面。
从唯心的角度来看,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
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音乐启迪了镇上压抑的村民,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
伪宗教的教会集会没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唱诗班的活动。
影片最后,唱诗班在奥地利的比赛现场不约而同地发出和声,达到最后的高潮。
全场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觉的站起来一起发出和声。
那和声就像来自天堂,来自不受污染的地方,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Coolwinter2005.12.20
丹尼尔(迈克尔·恩奎斯特 Michael Nyqvist 饰)是一名指挥家,专业技能出色的他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着极高的声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身体渐渐的开始无法支撑他对音乐的热情,一次突然来袭的心脏病迫使他永远的告别了舞台。
为了养病,丹尼尔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那里,他成为了教堂唱诗班的指挥。
工作上的停顿让丹尼尔十分沮丧,但在风景如画的家乡里,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意义。
同时,对于村民们来说,丹尼尔的到来和他所带来的对于音乐的热情和执着,也让这个平静的小镇熠熠生辉。
该片于2005年提名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这也是瑞典影片第14次以奥斯卡提名片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周日刷到一个好的电影,名字叫《其实在天堂》,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老师,只是太过繁忙的工作,让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告别舞台。
可在我心里,了解到那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已然没有快乐。
他对音乐,对生活有自己的诉求。
于是,他放弃的那些名利,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一开始很困难,但是他都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学会了去爱。
从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属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小乡村,邂逅了那里的人。
教堂唱诗班的指挥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欢着他。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慢慢在音乐的治愈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脱离了变态的伪善,开始为真实的信仰去奋斗,去争取。
垂垂老矣的绅士表达自己上学时就开始暗恋着的同在唱诗班的女同学;肥仔发泄出压抑20多年被朋友戏谑的伤痛;那个一直忍受着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战,向周边的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多么的优秀,其中也包括那个日夜折磨他的丈夫。
牧师的老婆,是一个被上帝精神绑架的人,她觉醒之后也在呼唤丈夫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伤心事,他们选择去默默的承受,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时间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对一些错的包容变成了纵容。
音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播下了爱的种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当所有的人都发声,就会产生足矣撼动世俗的力量。
电影的每一个泪点,都觉得那么的真实,可能童年的记忆会跟随一生,小时候就恐惧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消磨,也不会因为你长大了就忘却。
——摘自《阿难的日记》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做出敞开人们心灵的音乐。
”
这句话是影片的主人公丹尼尔说的,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指挥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永远地告别了舞台。
身心疲惫的丹尼尔回想起儿时在金色的芦苇丛中拉小提琴的记忆,为了养病,他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丹尼尔的到来一下子成了街坊四邻的话题人物,毕竟这可是个某家马桶坏了一小时后众人皆知的小镇,人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指挥家买下旧小学住下了。
第一个拜访丹尼尔的是镇上教会的牧师史迪,后来丹尼尔受邀聆听教会唱诗班的练习,无意间却再度激起了他对音乐的重视。
虽然唱诗班里的居民们从未受过正统训练、也不会任何发声技巧,却都是怀着对歌唱与小镇的喜爱、不被硬性规定地加入了唱诗班。
丹尼尔在她们的声音中感受到生存的活力与音乐的生命力,决定和教会争取成为唱诗班的领导者。
然而除了将一盘散沙训练成真正有技巧的合唱团,丹尼尔还面对解决各成员家庭个人纷争的困难。
曾经被男人欺骗过的莲娜,自甘堕落后一次又一次地换男友,内心却依旧空虚;受到家暴的盖比瑞拉,靠着参加唱诗班的快乐忍下家中的不堪;牧师史迪的妻子英娜,因其前卫与追求自由的个性而经常与守旧的牧师丈夫吵架……爱与妒忌、家暴与漠视、信仰与伪宗教等许多生活冲突在小小的唱诗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丹尼尔要大家倾听彼此内心声音的一刻,每个人才开始认识自己。
丹尼尔甚至为盖比瑞拉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歌曲,她被深深地感动,在台上唱出了自己的存在。
而这首歌——《As it is in Heaven》,也正是影片的主题。
“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
”最后,丹尼尔带领小镇唱诗班到城市舞台参赛,可他却因突发心脏病没来得及站上舞台为他们指挥。
这场合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一直以来的指挥,唱诗班似乎又回到了最初无人指引的时候。
然而他们依旧默契地心领神会,靠着那段不容易的练唱之路,回归合唱最基本而纯粹的和声。
有人发出了第一个单音触发了他人的反应,他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发出单音,应着不同的音阶,组成了美妙的旋律。
台下的观众也因此动容跟着发出单音,整场的合唱声,是人与人之间靠音乐彼此交融的共鸣之音。
《其实在天堂》像是《放牛班的春天》与《浓情巧克力》的结合版,但比《放牛班的春天》更深刻写实,比《浓情巧克力》更加诚挚动人。
《其实在天堂》以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轴,通过展现北欧瑞典小镇人物的生活,深刻描绘出每个角色的特质与故事,从而感动人心。
可以把它比作是中年版的“放牛班”,也正是因为人到中年,合唱团成员遇到的问题也比“放牛班”儿童们更加现实、复杂得多。
比如默默承受家暴、一直压抑着自我的盖比瑞拉,丹尼尔发现她的声音强而有力、渴望着挣脱释放,于是为她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主题歌。
在丹尼尔和唱诗班成员们的鼓励和影响下,退缩的她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盖比瑞拉逐渐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丈夫沟通,又敢去反抗丈夫的暴行。
再比如牧师史迪与妻子英娜的婚姻,两人的感情生活建立于宗教上。
史迪会因妻子参加唱诗班、脱外衣跳舞等事情大发雷霆,要求她进行忏悔,却在英娜拿出他藏在书柜里的色情书刊时无言以对,造成了极大的冲突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英娜斥责丈夫的伪宗教:“是教堂造成性的罪过,而不是神。
”、“一手强加罪过、另一手给予救赎,为的只是增加教会的权力。
”不敢轻易言爱的莲娜与丹尼尔之间则是一种相互救赎的关系,两人频繁相处、日渐熟稔后,慢慢产生了情愫。
在与莲娜暧昧的时候,丹尼尔表现出他的胆怯和焦虑,受过欺骗的莲娜总是对丹尼尔话语中的闪避产生怀疑,殊不知从小孤独的丹尼尔只是不懂如何去爱。
丹尼尔最后也在莲娜的真诚下找到了内心的声音,勇敢地抒发出来,多年来的情绪累积终于找到了归宿。
莲娜对丹尼尔说:“每个人都有一对天使的翅膀,或许你我也有着同样的翅膀,甚至是迈向天堂实现梦想的翅膀。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活,他们或许胆小懦弱,却又勇敢真实,令人想要帮助他们获得救赎。
丹尼尔的纯粹、莲娜的善良、盖比瑞拉的宽容、牧师的虚伪……盖比瑞拉的独唱引入了对人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丹尼尔鼓励所有的人勇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心中都有被压抑或是未完成的梦想,而丹尼尔用音乐释放了所有人的心灵,包括他自己。
最后的最后,一切的冲突与问题都在如天籁的人声合唱中消融于无形,更达致共融合一的真善美理想。
当丹尼尔遇见曾经的恩师经纪人时,经纪人拥抱着丹尼尔问他:“你找到梦想了吗?
”丹尼尔笑着回答:“我找到梦想了,那就是爱!
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是的,唯有爱才是一切的答案。
“有了爱就没有恐惧。
”一切的恐惧,无论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丹尼尔,饱受家暴的盖比瑞拉,在保守信仰下婚姻受苦得不到自由的英娜,遭受流言攻击的莲娜,因身障而遭歧视的托尔,都借着音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包容与爱,最后融为一体,成全了世间一切万物的美好。
而最令人动容的,不过是在丹尼尔缺席的一阵混乱中,那个因智能障碍而被排挤不能加入唱诗班的托尔,发出了和音的第一个音调。
正是这第一个声音与他人的心灵产生碰撞,随后人们一个一个地加入自己的声音,最后所有人的声音似乎与宇宙万物众生共鸣,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而坐在地上微笑着的丹尼尔,宛如天堂美妙的乐音萦绕耳中,他似乎在说着:我已爱过,不枉此生。
对于音乐,我没有太大的发言权,音乐的力量究竟是不是真的能让我们敞开心扉,我也持保留意见。
但在这里,至少,音乐是充满阳光的。
我想,我恐怕永远不能像片中那样,放胆爱,纵情唱。
这是我的悲剧,即便皈依音乐,恐怕也无法解脱。
另外,片尾曲,很不错。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很简单,怎样去爱,怎样打开自己的心门,怎样去过自己的生活。
很喜欢他问她,怎么知道喜欢一个人,那一段真的很好。
上个学期末的时候看完的,今天没事又拿出来看看,也是简单的感动。
小镇上,几个性格各异的人,一个简单的故事,一首发自内心的歌。
不在金色大厅,丹尼尔发现音乐的旅行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慢慢的,村里的人们自己也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生活的变化,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丹尼尔带来了音乐,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也开始了发现音乐,发现自己的旅行。
现在想起来原来丹尼尔在家乡被家暴男打呀,和牧师对质,也是自己的一种牺牲。
或许家暴男感受到的是嫉妒,是没有理由的仇恨,或仅仅是没有趣味的生活。
而虚伪的牧师当小镇上出现这样一个用音乐唤起了所有人内心的声音的人的时候,也不禁脱下了自己的面具,甚至是伪君子的外壳。
当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在丹尼尔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自己的平静,却有陌生人看不出来的不平静。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大概没有了曾经的平静。
不知道丹尼尔走后,还能不能回复原有的平静。
或许你走过的时候,能听到一种新的声音呢?
很感动的片
般般
一般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我觉得有一点点在学习美国的鸡汤片子... 但是瑞典人身上天生有一种木讷和可爱,和主旋律其实是脱节的,所以这部瑞典鸡汤的味道怪怪的...
小镇新生
爱和音乐开维系
救赎,感动,澎湃的歌曲
挺好
Overrated.
很脸谱化和城市化,看得不舒服。
太燥了这个片。。
见识了一种生活态度:坚强又自由;看到了一种电影情节:不出所料,却,不落俗套。
音乐,必可以改变人生
来自天堂的声音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出色的指挥家,不仅教会了小镇的人们怎么用心歌唱,并教会他们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过程里,他也获得了爱情.
一个音乐家回到故乡,用音乐打开人们的心灵,优美,安静的瑞典风光。丹尼尔像孩子般质朴真诚的心灵。人和人之间的坦率,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天然,简单,快乐。
在心理课上看的。想要做自己。究竟有多难。
一次突然来袭的心脏病迫使他永远的告别了舞台。为了养病,丹尼尔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那里,他成为了教堂唱诗班的指挥。
原来发达的瑞典也有这样的小村也有家暴歧视流言不平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