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龙虾》,下面请看前线找到了或找不到爱侣的男男女女们风格迥异的评价了!
George:好无聊。
Prometheus:概念给劲儿,但感觉后半段差口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世界观很可以,但是仅仅有世界观不可以。
莫扎特仑苏:这个寓言式电影的象征性在不完整的模型构想中失去了意义。
RIVER:围城式的男女关系探讨,旁白没了以后便觉无聊,结尾失控。
RyanRyqn:怪诞黑色荒诞喜剧把当代单身问题带入反乌托邦探讨,后期在冷酷中溢出一丝导演的浪漫,最后一个长镜头回甘很久。
法罗岛帝国皇后:逼婚催孕集团VS反婚反孕大军,兰斯莫斯来中国取过经吧。
神奇的设定,奇幻的分外优雅,工整严肃的画面展现了荒诞不经剧情,风格比《宠儿》更突出,不得不佩服兰斯莫斯的才华。
苍山古井空对月:前半部分在酒店的设定有点意思,男主角逃出酒店后就很无趣,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讲下去,很多情节比较莫名其妙,比如孤游者潜入酒店这一幕,既不敢杀人,挑拨离间后带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就是设定先行,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一定要有配偶,本片也没有解释。
盆满钵满赵+:单身有罪的乌托邦设定太有趣了。
病态的世界让人产生绝望,要么崇尚单身到极端,要么崇尚伴侣到极端。
可笑的只有类似的共同点才让大家觉得对方是真爱,甚至是都经常留鼻血,都是近视眼。
最后阻止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任何组织,是可笑的共同点的消失,婚姻爱情太可悲了。
给艾德林的诗:反乌托邦的概念先行,这套预设搭配古典乐降格视听,呈现应该本来挺有戏剧化趋向的未来搬演,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设定,前半段旁白加前后两段别扭的规则和全篇机械化的冰冷表演都在试图离间陌生化,形成一种别当真开个玩笑的效果。
典型的“风格不错,没啥深度”的电影节陪跑电影。
Hethang:尽管存在一些意味不明与无法自洽的地方,但整部电影的剧作真的高光到令人赞叹。
从熙熙攘攘的酒店到郁郁青青的森林,从将所有单身者视为低贱的人到视伴侣们为祸害的人,从男性到女性,从人类到动物,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确实一颗就算有着无数装饰却不改自私本性的心。
在欧格斯·兰斯莫斯独具个人特色的诡异画风下,这样的人性弱点被刻画得更为犀利,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恃清高的、艰难求生的、自由自在的每一个个体却都在为自己铺满鲜花的路上耗尽了精力,可结果都是你看着自己只有一时的“丰功伟绩”,最终却都像龙虾那般,被别人烧红了躯壳、剥去了外壳、贪婪地吸去每一寸鲜肉和每一滴汁液,成为了别人道路上的一块砖。
最后那把刀是否贯穿眼球依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是要唯我独尊地活下去。
至于感情,只字不提。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11年,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凭借电影《狗牙》(Dogtooth, 2009)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狗牙》中,导演建立了一个与外界彻底隔绝的极端集权家庭,一对父母通过绝对的权威和对语言的颠覆彻底控制着他们三个孩子的思想。
在兰斯莫斯2015年的新片《龙虾》中,他又将另一个“主义”推至极致——乌托邦。
他再一次了建立一个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却又何其相似的世界。
这里的制度要求:人人应该有伴侣,人人应该幸福快乐地生活。
所有不满足这个生存标准的人们是无权生活在城市中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伴随着一个出处不详的女声画外音,她向观众们解释着正在发生的一切。
男主角David (Colin Farrell饰演)是一个中年发福的建筑设计师,他原本和妻子一同生活在城市中。
在这个阴沉的城市里,面无表情就是人们的表情,波澜不惊就是他们的情感,只有拥有伴侣才能被算作一个正常的人,才有资格在城市间行走。
在和妻子离婚后,David被大巴车接到了位于郊外的一处高级酒店。
这个酒店专为患“单身病”的成年人士而设,目的是让这些“不正常”的成年人在为期45天的治疗内遇到新伴侣、坠入爱河,并最终以“正常人”的形式返回城市。
没能成功找到伴侣的,将被变成动物,流放到大自然中。
离异后,David顺理成章地被扭送到了这家酒店。
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一只狗——他昔日的哥哥,因为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伴侣而被变成了一只狗。
在这样一个极其压抑、沉闷的封闭空间里,住客们,或者说是患者们,被没收一切私人用品、被要求穿着酒店派发的统一服装。
每一对新结合的伴侣都必须说出他们互相吸引的理由,比如俩个人都经常流鼻血。
不仅如此,酒店工作人员还会对住客们定期进行 “爱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情景剧向住客们灌输没有伴侣的可怕之处:男人独自吃饭被噎到,由于没有女人的及时抢救,死了;女人独自走在街上,由于没有男人的陪伴,被强奸了。
同时,医院女服务员每天都为每一位单身男士模拟性交,以便让他们感受到有伴侣的性生活是多么美好。
当电影第一次展现酒店住客们被送往森林的场景时,观众们并没有被交代更多的背景,而是被生硬地从本片中少见的大量暖色铺盖舞会场景中抽离出来,又立刻被置入昏暗的充斥着冰冷空气的巴士车厢。
住客们身上穿的还是舞会上统一的花裙子和衬衫,却手擎猎枪,一个个表情冷漠,鲜有人说话。
此时观众们不禁要问: 这些人要去哪里?
是演习还是外出打猎?
为什么拿着猎枪的他们毫不惊慌?
接着,伴着一长串慢镜头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真相揭晓:这些人穿梭在森林间,将猎枪的瞄准了他们的同类——人。
成功杀死一个人类,便可换取在酒店逗留的更多时间,也就是更多的作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可能。
于是刚才还坐在同一个车厢里沉默不语的人们,此时却变成了敌人。
所有这些规则、“爱的教育”甚至狩猎活动之所以如此理所应当的存在,是因为人们默认了这样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并无二致,人性本身也没有任何独特、 宝贵之处。
正因为这样的规则被推至极致,才没有人在参与狩猎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或愧疚。
当所有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都被统统抛弃,去定义它到底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便已失去了意义。
影片中, 人类的一项特权就是可以任意选择死后被转化为的动物。
狗、兔子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马和骆驼则相对少见。
享受着尚存的这一点点自由,男主角David选择成为一只龙虾。
原因是龙虾对伴侣忠诚,坚持一夫一妻,并且能活一百多年,并且他还喜爱海洋。
诚如酒店经理所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选择。
就像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象的消失》中庞大、行动缓慢的大象注定与这个飞速前进的世界格格不入,想变成龙虾的David注定成为了这个扭曲世界的局外人,一个孤独的逃逸者。
在自己的哥哥——那只狗——被自己的配对伴侣杀害后,David成为了这个酒店的叛逃者。
他逃离了酒店,加入了隐匿在森林中的“孤独者”(the loners) 。
孤独者们定期假装伴侣进入城市采购、探亲,他们的女首领(Léa Seydoux饰演)严禁成员间产生任何暧昧或伴侣关系。
然而龙虾终归是不属于森林的。
在团队活动中,David爱上了另一位孤独者 (Rachel Weisz饰演),也就是一直作为叙事者的画外音的女主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双近视眼。
尽管一再隐藏,他们的恋情还是被孤独者的首领察觉。
作为惩罚,近视女被首领夺去了视力 。
愤怒的David进而杀死了孤独者首领,并带着伴侣逃离了森林和孤独者们,以一对“非法”伴侣的身份试图再次回归城市。
然而此时的他们,被单身病治疗酒店追杀,叛变了孤独者团体,更不属于合法的城市居民。
David和他失明的伴侣在旷远群山和无尽的公路的陪衬下,蜷缩着渺小的身躯,逃逸在这个世界的边缘。
伴侣失明后,他们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原本联系着他和伴侣的唯一纽带——近视——不复存在,理论上讲,这两人失去了作为彼此伴侣的动机。
伴侣要求David也戳瞎双眼与之作伴,再次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对。
在电影的结尾处,David独自咬着纸巾,对着一把餐刀,久久不忍下手。
孤独的逃逸者是选择独自孤独,还是放弃光明与伴侣相互取暖,他或他们最后又是否能在城市苟且偷生?
在结尾处清冷的画面中,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既没有批判婚姻制度本身,也没有赞扬森林里标新立异的独身主义。
用兰斯莫斯自己的话说,他在本片中首要表现的主题就是爱:真爱是否存在,人们又该如何找到真爱。
通过对爱、伴侣关系和孤独的探讨,兰斯莫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畸形的社会规则,和试图塑造千篇一律的单调人类的体制——如果他们尚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话。
从被规定相爱的时间到被规定什么样的两个人才可以相爱,他们已经被太多太多的规则而束缚、扭曲。
也许表面上,这种极端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惯例、制度中,这种企图将个性统一化、同一化的洗脑从未离我们远去。
与导演六前的作品《狗牙》相比,《龙虾》少了些敏锐,也少了些微妙的情感上的参与。
虽然这部电影依然有着导演标志性的黑色、荒诞的幽默,但它对于现实的讽刺更多的是靠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比如办理酒店入住时,工作人员表示性取向一栏没有“双性恋”这一选项,只是因为系统坏了一直没修好;比如酒店经理表示如果一对配对成功的伴侣若感情不和,酒店可以给他们派发一个小孩,“这通常很有帮助”。
这样的讽刺虽然直白易懂,但除了博得观众一笑外,明显力度不足,反而使影片显得有些松散。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以反乌托邦为题材的电影,《龙虾》在叙事、场面调度、背景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胜于同题材的电影。
通过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慢镜头的穿插,兰斯莫斯把一种格式化的沉闷世界与荒诞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戏剧性结合在了一起。
就这点而言,我不得不在文章最后提及这部影片最开头的部分——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士在一个阴冷的下雨天开车经过一片乡村,她突然停车,下车射杀了一头正在路边吃草的驴。
这一举动突如其来,然后她便若无其事地转身离开——继而片头出现。
虽然在接下来的整部影片中,这个段落再也没有被提及,但这短短几十秒的憋闷而荒唐的镜头却成了整部影片气氛的缩影。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
在看了这部片子的简介之后就抱着很大的期望到处找资源,因为太爱这种开到宇宙的脑洞,看完之后真的一点没让我失望。
原以为看完片子之后自己会很激动地表达或者反馈,但是随着结尾略有阴郁风格的音乐流过,还有如此开放式的结局,我竟然无言了,就任凭自己沉浸在那种压抑的情绪里,不是被片子渲染的难过,而是莫名的宁静和安然。
龙虾这个词最先被提出是男主被问到45天后若没有找到伴侣要变成哪种动物时的回答,男主选择龙虾的理由看似随意和荒诞不经,但是我却觉得大有深意。
男主提到选择龙虾的原因是龙虾可以活100多年,体内流着贵族一般的蓝血,终生保持生育的能力,而且男主非常喜欢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将男主看成是整个片子灵魂内容转达的灵魂人物,男主所回答的选择龙虾的理由,恰恰也是表达整部片子的钥匙。
龙虾长寿,在海里游荡,尊贵的蓝血,象征着男主渴望真正的自由,惧怕死去,在被变成动物后还想拥有的那一点体面和尊严。
龙虾这个意象同时也体现着人性的弱点,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面对的无法抗拒的人事太多,人们一面像龙虾一样渴望在海里自由自在同时又不敢甚至是不愿为这种自由有所付出,人们惧怕死亡,人们惧怕自己肉体所受的伤害,所以不停的妥协不停的自我催眠,让自己假装处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幸福之中。
这样看来龙虾无疑是最适合表达人们这种情感状态的意象。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饶有趣味的点在于,无论是在酒店里还是在丛林中,人们似乎都不吝啬于拥抱,而拥抱这个状态恰恰又很像龙虾在张合它们的双钳。
就像是这部片子的宣传海报和封面,是否意味着,在未来乌托邦世界中的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无论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归根结底他们都是笨拙的。
用笨拙的方法相爱,相离,相拥,相弃,好似龙虾在挥舞它那笨拙的双钳,毫无温柔可言。
最后,龙虾是蓝血,和人类血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异类和冷血。
在片中所述的未来世界里的人们,不正是一个个看似正常和温情,但实际上冷血又孤独的个体么。
结局是耐人寻味的,有很多细节又很有深意。
我更倾向于女主没瞎,男主离开 这个结局。
首先女主的眼睛是被林中首领带去找医生做的,那说明主导女主眼睛出现问题的主导者是林中女首领,且不论女主的眼睛究竟只是被做了近视手术还是真的被弄瞎,因为就算是做近视眼手术,眼睛上也必然会包扎白布有一段时间无法看东西。
这里就有了悬念,但是让我肯定女主没瞎的原因是,林中女首领在酒店经理夫妇房内的所作所为,林中女首领进入酒店经理夫妇房间内并不是立刻将二人杀死,也就是并没有立刻将与她所代表和带领的孤游者一派的对立者和其体制打倒推翻,而是用一把没有子弹的枪来试探来证明酒店经理夫妇之间感情的忠贞程度,之后就离开了,说明林中女首领的热衷于两个字:证明。
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证明自己所代表和领导的孤游者是正确的,证明在那个乌托邦的世界以个体形式存在是优于以couple形式存在的,证明爱情是虚伪的坏的不好的,以此来安慰自己或者安慰那个选择成为孤游者的自己。
从火吻之刑和片中提到的血交之刑可见一斑,刑罚虽然严重但却并未直接大开杀戒将陷入“爱情” 的男女杀死。
所以当她发现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带女主去做“近视眼手术”,有很大的可能也是林中女首领又一次“证明”的过程。
她希望通过给女主做近视眼手术消除女主与男主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让他们分裂,不再在一起,同时使女主在近视眼手术恢复期间(也就是女主真正类似盲人的期间)自觉的感受到男主面对她瞎了之后的态度和感情的转变。
无疑这个转变是存在的,男主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多的耐心和热情,可能这个阶段男女主的“爱情”已然不存在了,维持这段关系的只有男主的一种所谓“责任心”和反抗这个世界的反叛心理。
所以可能女主被迫做近视眼手术之后对这个“证明过程”是拒绝的,但是随着她眼睛的康复,随着男主的细枝末节的态度的转变情感的消减,女主开始自觉的加入了这个“证明过程”。
继续装盲来测试男主是否真的愿意牺牲自己来创造出一个属于他们两个的“共同点”,男主拿着刀子离开之后,在洗手间内不停的犹豫就是人性的本质面,在未来乌托邦的世界,与死亡相比爱情渺小的不值一提,哪怕不是死亡,哪怕只是戳瞎双眼为自己的爱情营造一个共同点,男主都没有这个勇气,人们都对爱情没有这个勇气和信心。
回到女主独自在餐厅坐着的画面,男服务员来为她加水,女主的整个状态动作和神情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她没瞎,她是可以看见的。
因为男主不在场,所以女主可以不用继续伪装。
她看见了男主的离开,也看见了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她完成了证明,不仅是林中女首领参与的证明,也是女主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她自己的所谓”爱情“的一个证明:爱情是虚伪的,于个人利益而言是不堪一击的。
最后的女主怔怔的望向窗外,看着街景,也看着这个冷酷世界每一个游离的所谓个体。
这个片子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说明着爱情的虚妄,廉价和辛苦。
人们为了组成couple是辛苦的,要不停的牺牲和寻找所谓的共同点,要不停的伤害自己肉体或心灵来维持couple的状态,人们为了达到”看上去的幸福“而假装幸福,人们要假装爱情是必需的,人们要无限抬高爱情的价值和地位,尽管有些所谓爱情根本就不是爱情,爱情廉价到人们需要假装,真的是又讽刺又可悲。
多少个“非你不可”在酒店经理夫妇那场闹剧下被演绎的滑稽而可笑,说着“非你不可”的同时酒店经理的丈夫对着酒店经理按下了扳机。
可以说无论是酒店中的couple和还是正在寻找伴侣的单身者,又或者是林中的自诩自由的孤游者,他们都是孤独的,深入骨髓的孤独。
荒诞的表达了电影里社会的爱情观念:必须有共同点。
比如一起研究social science,一起对一切事物无感的,一起流鼻血的。
后来男主逃离酒店来到 “单身部落”。
爱上了女主,日记里写到:她也是近视。
这或许也是他爱上她的重要原因吧。
剧情中有个陌生男人给女主带来野兔,男主竟发疯似的要见检查此人是否为近视,生怕这个男的也会和女主成为有共同点的人。
所以男主认为,我与女主彼此相爱,是因为我与她都是近视眼。
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女主当得知自己瞎了之后害怕告诉男主,怕他生气。
男主一开始陪她做游戏,增强她的触觉。
但当他在树下询问了女主一连串问题(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女主全部否认之后,男主意识到,完了,我们除了近视,没有任何相同点了,也因此没有相爱的理由后,对女主冷淡了许多,不给她抓兔子,也不陪她做游戏了。
最后,男主带着女主进城。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戳瞎自己的双眼。
当时我非常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
后来才意识到,因为他还深深的被这个社会的观念所束缚着,认为只有他们眼睛都瞎才能成为彼此的partner。
这得是如此深的束缚和精神上的变态才能忍受得了戳瞎自己的眼睛。
而女主竟没有阻止他,而是告诉他,瞎了之后其他感官会变敏感。
他们都活在这个社会的规则之下,无处可逃。
先从设定说起,在未来社会主要有三个基本派别构成,一是只允许正常婚姻生活,即成为夫妇在城市正常生活的派别,二是因各种原因恢复单身生活的成年人,他们将会被送入单身酒店,举行大型相亲联谊会,进行婚姻生活洗脑,并争分夺秒在45天的寻找另一半,成功者经过了15天的同居生活15天的游艇蜜月后回归城市的正常生活,失败就会变成一种动物接受动物的宿命。
人各有选择,懦弱者不免伪装自己达到目的,娇妗者,性情纯良则独自孤傲下去,即使成为动物也丝毫不悔,性情强悍的人,则以狩猎第三派别,独身者为自己争取可贵的单身时间。
第3派别是酒店的叛逃者,他们对强制婚姻生活的猛烈回击,则是恪守教条的独身主义,给偷尝禁果的的人施以严酷处罚,并毫不留情的给假装幸福的人撕开真相,乐于拆穿一桩桩幸福或者不幸的婚姻。
下面简述情节,男主带着哥哥变成的狗,终于住进了酒店,在最后两天,他选择了妥协,假装冷血,取得了冷血女子的认同,在被冷血女子识破伪装,杀死她的哥哥之后,奋起反击,并叛逃到单身阵营与一女子相爱,感情在利益与猜忌面前无所遁形,惨淡收场。
感悟:我认为这样的社会制度非常的不合理,管理成本太高了,不会成为首选的方案。
故事也并不精彩,bug很多,只想吐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话只能全靠脑补。
我希望在电影里面寻找的是人的欲望,罪恶感,人的高尚,而这里仅仅把人作为一个载体,讲述作者他希望表达的一种现象,没有去深入探讨人的本质。
我認為本片絕對是2015年非看不可的電影之一,導演的黑色幽默加上難以捉摸的劇情引著我一點一點的深入動物園。
故事始於一個不允許單身的社會,一名單身男子被強制入住一間豪華的配對飯店,必須在45天之內配對成功,否則就必須變成一隻自選的動物,流放到森林中。
故事的後半,講述的是男子在森林中遇到的事情。
配對飯店讓我聯想到現在的速食愛情,究竟我們愛,是愛的為了合乎這個社會情理?
還是只是一時衝動?
或者,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愛?
印象最深刻的是秘密行動的那一晚,單身聯盟的領袖進行了挑撥,他給了飯店經理的老公2個選項:你覺得你有辦法孤獨的存活嗎?
或者,你沒有伴侶就不能活?
Leader給了他一把手槍,看他要自殺還是殺了他老婆。
最後老公說:「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可以一個人生活的,並不是分分秒秒都那麼需要她的。
」他扣下板機,槍指向他老婆。
是把空槍,而兩人的感情在槍指向對方的同時也就瞬間爆裂了。
現在的社會習慣將人們「分類」、「分群」:沒有中間地帶。
為了被社會認同、為了有話可說,於是你把自己分類;單身者批評有伴侶的不是,有伴侶者則批評單身者的不是⋯⋯,兩方人馬互相批鬥,但始終沒有個結論: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
你呢?
是否也把自己分類了呢?
主角David也把自己分類了!
他先將自己分到了「必須有伴侶制度」、「異性戀」、「45號鞋」⋯在分類中,你沒有其他的選項、沒有自由:你不能選擇要不要談戀愛、你不能選擇當雙性戀者、你不能選擇穿44.5號鞋。
所有的一切,沒有都可以、沒有中間選項:既然已經確定好自己的分類,就不應該有其他的選項。
於是我們選擇逃,David也是。
他努力過,他認為他努力過,但他沒辦法這麼生活,於是他逃往崇尚單身主義的森林。
但不管怎麼逃,他還是沒有自由:看來選項不夠,二選一的世界不適合他。
在單身森林,他遇到了真愛,最後他逃往所謂的「都市」,他認為可以跟他的真愛長相廝守,不必再做無謂的選擇;但這個社會從來不仁慈,他將要面對的還是一題又一題的選擇題:被限制了選項的選擇題。
故事最後的題目是:在婚姻裡,你該不該變得跟對方一樣呢?
是不是變成對方所希望樣子才是愛情?
沒想到,最後的問題並不如一開始的簡單。
究竟是這樣的社會制度不適合我們?
還是我們無法適應這樣的社會制度?
這又是另一個不簡單的選擇題呢!
而本片從頭到尾的冷血、不帶情感讓我覺得,或許只是我們不夠適應這樣的社會吧?
說到底,這確實就是個不帶情感的社會,而懷抱期望的我們只是在其中闖蕩的小小角色罷了。
最後,想說這部電影一個我很喜歡的設定:除了David,片中所有的角色幾乎都沒有名字。
看了故事簡介,導演是用其所飾演的角色特性去介紹各個演員,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尋看看,很有趣。
你想過,你的特性符合這些角色中的哪一個嗎?
你是否想過,配對失敗的你想變成什麼動物呢?
-我最想變成蜉蝣:短暫、自由、飄浮在天空,符合所有我想追求的你呢?
是什麼?
(以下可能含剧透)1. 希腊导演导演Yorgos Lanthimos来自希腊。
曾拍过希腊语电影《狗牙》(Dogtooth, 2009)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狗牙》和《龙虾》一样黑色荒诞,也有一个虚构的反乌托邦背景设定。
本片的编剧仍是老搭档Efthymis Filippou,与导演合作了前两部《Dogtooth》《Alps》;导演的妻子Ariane Labed,也就是本片中的女佣,还出演了《Alps》。
Lanthimos和另一位来自希腊的女导演Athina Rachel Tsangari被归类为“希腊新怪浪潮”(New Weird Greek Wave)一代。
这两位导演的电影都很另类。
Tsangari表示整个希腊就是像一个大家庭那样运作的,年青一代受不了这种机制,想要反抗,所以他们会在电影中阐述这样的情绪、表达与家庭相关的主题。
不过Lanthimos觉得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剧组穷,缺经费,所以都是低成本小制作,这也是受希腊崩溃的经济环境影响。
他表示在希腊根本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没有专业学校,他通过拍商业广告学到相关技能;没有真正的制片人,他和Tsangari只能互为制片,有时甚至互相客串。
他之前的几部电影都是这样靠朋友帮忙拍出来的,《Dogtooth》就是Tsangari负责制作的,他也没办法给朋友支付报酬。
在《Dogtooth》成功后,他搬到伦敦,终于有机会执导更大的制作。
本片是在爱尔兰拍摄的,The Hotel取景Parknasilla Hotel和Eccles Hotel,The City取景首都都柏林,男主科林法瑞尔也是爱尔兰人;在英国剪辑;在荷兰做声画;在法国做视效;而且片中也请来了国际影星。
除了之前拍过的一部短片Necktie,本片是导演的第一部英语长片。
不过,本片拍摄时尽量使用自然光(除了夜间),演员也都尽量不上妆。
可能因为以前剧组穷,而且导演更专注于剧情和人物塑造,场景也不是太夸张。
2. 主题导演表示本片并非直接抨击现实中那些令人心烦的社会现象,比如单身者承担的来自周遭的压力(就像片中The Hotel)、成为couple承担的来自FFF团的质疑(片中The Woods)、找伴侣时用“相同点”来确定对象等等。
他希望制造一个极端环境,让人们能够透过荒诞,重新思考早已习惯的日常:荒谬的社会规则是如何慢慢形成的?
我们应该直接推翻现有规则吗?
真爱存在吗?
如何找到真爱、确定真爱?
我们究竟是怎样对待“孤独”这个重要的话题的?
电影旨在发问,而非提供解答或评价。
所以导演的态度并不是明确的,就像本片开放式的结尾一样......3. 原创导演非常重视原创性,虽然他认为不可能完全原创,总会受到其他电影的影响。
不少人反映本片设定有点像《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 1966),讲的是一个禁止读书的未来。
但导演表示未参考,倒是在伦敦时看的英国Channel 4的纪录片《The Hotel》和一些真人秀节目给了他启发。
4. 科林法瑞尔片中唯一一个有名字的角色——男主David扮演者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现在似乎喜欢上手有些扭曲的角色,无论是在《恶老板》(Horrible Bosses)出演的“地中海”老板,还是在《真探》(True Detective)第二季,都与他年轻时的荧幕形象大为不同。
5. 音乐片中,“只听电子乐”的Loners在晚上戴耳机默默起舞的乐曲是Nick Cave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由Loner Leader(蕾雅·赛杜饰)的父母演奏、男女主听了忍不住kiss的曲子是经典的《爱的罗曼史》,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耶佩斯为《禁忌的游戏》(Jeux interdits, 1952)制作的主题曲。
SourceIMDB: The LobstertheGuardian.com InterviewCineuropa.org Interviewft.com Interview
我看到的就是男人们为了寻求伴侣,苦苦寻找两人的共同点,共同点是两个人在一起的一切比如瘸腿男为了跟流鼻血的女人在一起,以后的生活就必须不断伤害自己的鼻子,让自己也留鼻血而主角为了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尝试让自己冷酷,尝试让自己瞎眼看着片子觉得,要维系这样的关系,真的好累好苦婚姻到了今天,真的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地方了吧,要在一起生活,的确总要有一点共同点不是吗?
但是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你去创造什么共同点了吧,繁衍后代,也许吧,但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永恒的东西其实看着让人觉得很有些悲凉.............
电影龙虾刚放映十分钟,荧幕前的我就已忍不住再一次掐腿暗叹:反乌托邦的精神内核和黑色喜剧的形式外壳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最近几年反乌托邦题材大热,饥饿游戏三部曲的余响未绝,移动迷宫系列又铺开架势眼红着观众的荷包了。
这些流行的反乌托邦题材大片,大多沿袭1984式的阴郁压抑和美丽新世界式的科幻包装,特效经费常常因此烧得飞起。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切壮景所提供的心灵震荡和反思空间,倒远不如早些年在厕所里读王小波杂文集时捧腹大笑后的沉默失神。
1 黑色幽默,机械感与反乌托邦社会机器这就是黑色幽默四两拨千斤的奇力。
我记得王小波众多亦真亦谐,一本正经不知是否胡说八道的段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是说,有段时间全国人民都爱早起甩手,认为甩手运动是一种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锻炼,但后来不知道谁传起来说甩手运动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因为这意味着 “全国人民都甩手不干了!
”全国人民遂恐慌地终止了这一运动的流行。
后又传说往体内打鸡血能够使人精力充沛,所以人们都纷纷早起去菜市场排队等着打鸡血。
我认为这一段子非常简练精准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质:黑色幽默的核心是一种荒诞,而这种荒诞通常来源于人行为中吊诡的僵硬与机械感,正如全国人民像上发条的陀螺一样无条件地跟着各种坊间传言打转。
Henri Bergson在用哲学框架理论化喜剧和幽默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说: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是最引人发笑的。
我们很容易理解,轻度的僵硬机械的确构成了我们在各式喜剧里常看到的笨拙滑稽。
通常我们会觉得这种僵硬机械是琐碎而无关紧要的,或者是可以最终得到修正的,就像每一集情景喜剧里,那些角色滑稽的麻烦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这使我们的笑意变得轻松。
但不可否认,这种对幽默的解读本身是带有浓厚的“黑色”的,因为人如果彻底变作机器,人性的柔软和活力被彻底剥夺,机器的空洞在可笑之后最终将会是可怖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黑色幽默的内在逻辑和反乌托邦想要暴露的社会黑暗面完全一致。
反乌托邦本质是要批判所有高度同一的价值体系,批判所有不懂变通,压抑个性,内里却荒诞无比的社会机器。
在龙虾这部电影里,社会的价值体系认为,幸福的唯一标准是脱离单身,只有脱离单身的人才有作为人的价值,而宾馆就是执行这个价值规范的社会机器。
宾馆是残酷而冷血的,但看似矛盾的是,也承载了电影的大量笑点。
电影放了很多要抖的包袱在宾馆管理员夫妇身上,比如他俩在情侣对唱的时候身体的律动是那么的统一,机械和滑稽,甚至某一瞬间让我有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和Amy对舞的即视感。
(坐我斜后方的英国大爷更是在此处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浑厚笑声)其实,龙虾反乌托邦的世界设定里“幽默“的机械感,除了宾馆所代表的社会机器,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对规整分类的执着:男主入住时发现没有双性恋的选项,鞋子码数不能存在半码。
这种强迫症式的,对界限模糊的事物全盘的拒绝,非黑即白,不能存在中间地带的世界观,同样体现在电影最大的叙事框架中:宾馆中的社会人,和森林中的反叛单身者之间的对立,是全然不可和解的。
2. 谁/什么是这部电影里的反派?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细想却很复杂的问题:龙虾中的黑色幽默和反乌托邦的世界设定,到底反映了什么,讽喻了什么,或者推翻了什么?
很多人会从电影对单身狗满满的恶意中,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的繁殖焦虑对单身人群的种种不包容,比如剩女,逼婚,父母等着抱孙子呢等压力其实都源于整个社会对繁衍下一代的迷の痴迷。
但非常有趣的是,龙虾中的社会似乎并没有繁殖焦虑,或者说这个社会之所以不容忍单身狗不是因为需要他们生孩子:首先,这个社会对同性恋是完全没意见的,只要能组成一对一的关系就好了,而同性恋显然不能繁衍。
所以很明显繁衍后代并不是这个价值体系的最终目的。
其次,宾馆的女店长在宣布其中一对夫妇结婚的时候抖了一个相当有梗的包袱,她说,如果你们吵架了,我们会给你们分配一个孩子,这通常对夫妻关系是有帮助的。
这个段子在我看来提供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这个社会不缺孩子;其二,重要的不是生孩子,重要的是婚姻必须和谐,必须幸福,必须没有矛盾。
这种婚姻内的“强制幸福” ,你不开心不满足也不许表达不许反思,则又是此(反)乌托邦社会机械性的体现。
Toni Morrison的《宠爱》里记叙了一种惩罚黑奴的酷刑,即在犯错的黑奴嘴上套上一种工具,迫使他们始终保持微笑的状态,而龙虾中对婚姻幸福的强制性要求就有些像一个这样看似美好实则残酷的机器。
“强制幸福”是反智主义式的乌托邦的典型特征,或者我个人觉得应该俗称为“鸡汤主义乌托邦”:不开心也千万别思考。
不过,如果没有繁殖焦虑,婚姻的重点在于强制幸福,为什么这个社会仍然对单身人群如此的不包容,以至于要将他们从人降格到动物?
这个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电影给出的是一个无比琐碎而荒诞的答案:宾馆的工作人员用极夸张和妖魔化的情景剧向众单身群众演示了单身的坏处,比如一个男人独自吃东西卡住了没人给顺气,一个女人独自走街上就会被强奸。
然而十分讽刺的是,男主第一次逃离单身,跟那个冷血的女人组成情侣,就是通过看到她吃东西卡住而故意选择没有救她,以此伪装成了跟她同款的冷血,才能够满足跟她成为一对的条件。
在《龙虾》这部电影中,对单身的歧视便从头到尾是荒诞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理由的。
社会强迫人们进入一对一的关系,其实仅仅因为社会有这样的规定和价值判断:人不能单身。
然而即使这个规定,这个一刀切的价值判断的背后是无限虚空的,它也是严禁人们的质疑和反思的。
投射进现实生活中,这种荒诞引导我们思考的则是,现实中的我们对婚姻的崇尚,在哪一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出于遵循一种未经仔细考量的传统和常规?
那么龙虾这部电影讽喻的就只是对婚姻制度的盲目崇尚?
我仍然认为没这么简单。
丛林里的单身者作为电影里的革命派,获得的仍是一个状似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中猪的肖像画,那么对单身/个人主义的盲目崇尚也是遭到电影讽刺的。
所以与其说龙虾这部电影是在讽刺婚姻制度或者单身主义这些具体的价值体系,倒不如说其实这部电影怀疑和批判的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结构。
这个社会结构是难以逃脱的,只要人们仍然坚信世界上“美”和“好”只有一种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应该普遍适用于每一个人,不符合的人即是需要被边缘化的恶魔。
而这种类型的批判恰恰是反乌托邦主题真正应有的形式:在反乌托邦里,任何具体的革命都是不可能有轻易成功的可能性的,或者成功了其实也没什么卵用,因为主导-被主导的权力结构本身没变,只是换了一种主导的价值观而已(从强迫婚姻到强迫独身),个体的受压迫便永远不会停歇。
3. 乌托邦与暴力龙虾这部电影无疑是黑暗的,其中充斥着种种冷酷呈现的暴力,而讽刺的是这些暴力恰恰大量都出现在对乌托邦式的“美好”和“幸福”的追寻路途中。
即使当那个没有心的女人用残忍的方式踢死男主已经变为狗的哥哥,名义上也是为了揭穿”婚姻“的谎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何看待暴力和乌托邦的关系?
这里不得不提到大家看龙虾的时候大概都联想过的《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
在电影龙虾和萨德侯爵的杰作里,都充斥着种种强加在性关系上的规则和暴力,唯一的区别大概是龙虾中的乌托邦是在争取达到“美好”的标准,而萨德只是想堕落到能堕落的极限。
拉康在《康德与萨德》一文中,将康德和萨德联系在一起,有一层的意思或许是说,理性所坚持的普遍性的规则本身就必然是暴力的。
因为为了维持这个规则的普遍适用,这一规则必须被强加在个体身上,而任何差异都必须被残酷的排除:正如龙虾中不能符合社会规则和人的标准的人会被降格为动物。
事实上,电影中包括男主在内三个男房客的对话暗示了所谓的降格为动物根本只是一个虚伪的谎言,用来包装残酷的谋杀与肢解。
在tranformation room里,受害者只有一小部分被移植到了动物身上,大部分身体都会被扔掉。
那么这种为了达到“美好的社会”而进行的排除异己的行动,本质跟萨德侯爵书中,在堕落的欲望驱使下对受害者进行的折磨和残害根本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前者用虚伪的正义包装过而已。
拉康甚至(或许)暗示了,当权者在追求“美好“的唯一标准,清扫所有异类的过程中,会获得萨德式的(就是我们常说SM中的S, Sadist) 欲望满足和快感。
对这个类比最清晰的注解,无疑是二战时期法西斯以正义和科学之名所进行的非人的行径:表面上看,他是在纯净人类血统,创造一个更 “美好”的世界,但实际上,所谓的乌托邦缔造者,和抖S有本质的区别吗?
这个问题同时也是那部著名的【】片里,帕索里尼将萨德从几个世纪前的法国移植到意大利法西斯讨论的问题。
4. 关于爱情和信仰那么最后大概终于可以来回答,这部电影是否不相信人性,也不相信爱情,甚至不相信友情或一切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真挚感情?
诚然,这部电影里,尤其是前半段的宾馆部分,似乎所有的感情都是为了相当自私的目的。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仿佛也全然丧失了建立一段感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只剩下僵硬的共舞和拼尽全力找寻一些琐碎而可笑的共同点。
我不确定,“只有电子音乐可以让人尽情独自跳舞” 这个明显带着讽刺意味的梗中,所谓”电子“是不是正暗示着如今这个电子时代中个体的遭遇。
从这个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被虚拟的网络全然联系起来的世界中,我们无从选择,不辨喜忧地获得了同等分量的自由和孤独。
然而我仍然坚持,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愤世嫉俗,也并没有认定人性必然是黑暗的,人与人之间必然不能存在真实的感情。
很大程度上,这些角色的黑暗面和感情的脆弱都不过是在那个残酷的社会机器下,为了生存所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龙虾并不像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一样,彻底怀疑爱情有真实的存在,恰恰相反,我认为这部电影有一种令人心碎的,对真正的爱情几近无望的理想和信仰。
当大多数人也许为了脱离孤独,也许为了逃避社会异样的眼光,都自我麻醉似的满足于首先欺骗自己最终欺骗他人的爱情的时候,龙虾中想要捕捉的爱情,是独立超脱于常用的语言系统之外,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的爱情。
这样通过个体自创符号来交流的爱情,逃脱了单身者残暴首领的制裁,同样也在象征的层面上逃脱了充斥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社会常规,传统,局限和荒谬的规则。
电影中的旁白是那么冷漠又机械的声音,读着那样一本充满好奇和深情的日记-即使连这样私密的载体中,个体本该富有差异性的声音也是不被允许和被剥夺的-这是那样值得悲哀的事,观众却总因为内容和语调的反差而忍不住发笑。
然而就像笑并不会侵蚀严肃的思考,反而因为夸张和扭曲带来的感官冲击而更容易注意一些平日里轻易忽视的细节:怀疑也绝不会致使信仰的丢失。
P.S.补充一点最近的思考:我说电影中的宾馆奉行的是一种”鸡汤主义乌托邦”,其实硬灌人喝鸡汤,老强迫人保持正能量有时候恰恰才是最残忍的。
因为不被允许面对痛苦,就永远也无法消解痛苦。
所有的痛苦,愤恨,不满,统统被压抑之后,只会变成一种无头绪的忧郁。
弗洛伊德是这么解释“忧郁”的:当人们失去了心爱之物,外界却不承认这种失去的痛苦,并不允许他们为之哀悼,此时唯有一种无望的纪念之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这个心爱之物,把自己也给“失去”了。
你会发现,这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都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忧郁。
他们无疑都失去了太多,自由,人格,爱的能力,却仍必须假装生活在一个最幸福的社会,以求生存。
所谓的黑色幽默,大概也是极其忧郁的幽默。
在“岁月静好”的谎言之下,把自己活成一个空洞的躯壳,别人看着可笑,但这却是唯一的办法,去记住自己的残缺,记住世上本可以有个更好的自己,即使一切压抑人性的恶行都早已被伪善的社会忘记了。
恶意满满的片,不止威吓单身狗,也威吓所有人,嘲讽点max黑色幽默与乌托邦相得益彰的典范。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荒诞讽刺的基调,一个单身女人开车行驶在荒原,无征兆的下车将一对马中的一只射杀,让观众感受到单身狗对成双成对物种的恶意。
故事设定很有乔治奥威尔的感觉,阐述了单身久了真的会变成狗的社会法则。
科林法瑞尔长得天生就是一副苦瓜脸,很配他剧中形象:一个妻子出轨生活百无聊赖只有变成狗的哥哥陪伴的苦逼中年男子,被遣送到郊外的治疗酒店,若45天内找不到伴侣便要强制变成动物。
大多数人为了安全都选择变成狗,而他则选择变成一只龙虾,即片名的由来,因为他喜欢海。
一切都是压抑而冰冷。
酒店里鞋子的尺码没有中间的半码,手淫会被惩罚,每个人都要上台演讲表现自己或接受结婚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就算你找到伴侣也要通过重重的监视和考验才能最终回归城市。
面对这些,不同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本韦肖不择手段的撞破鼻子只为勾搭伴侣以求脱身,罗杰则放弃改为设想自己要变成什么动物,科林则费心机跟一个无感情的女人结为伴侣,然而代价是哥哥的惨死。
没有鲜血就没有革命,一直唯唯诺诺的科林终于被逼上梁山(森林)。
可号称单身者归宿的革命者真的就是归宿吗?
只不过从一个独裁统治落到另一个手中罢了。
蕾雅赛杜是森林中躲藏的革命者首脑,在她领导下不许恋爱,不许互助,否则受到的惩罚不亚于酒店,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冷血强悍的人竟然要不时西装革履的到城市中的父母家,装作一切都正常。
最后陷害蕾切尔后面对蕾切尔的威胁把属下推到前面也是活脱脱色厉内荏的独裁者形象。
最后的开放型结局,尽管我是把任何片都能当爱情片看的,但这片还是一片悲凉。
蕾切尔被弄瞎时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瞎的不是他?
而执着于共同点的科林我也不觉得最终真能下去手把自己弄瞎。
这片黑色幽默非常多,比如蕾雅牵着猪找松露,比如蕾雅宣称他们只听电子乐,再比如科林死活非要看情敌是不是近视眼。
但本讲到他母亲和逝去的妻子时也很催泪,算是笑中带泪。
音乐和配合的慢动作拍摄让影片文艺十足。
科林长得就很有喜剧天赋,蕾切尔则是小清新担当,蕾雅还是一贯的刚强形象,本则有些酱油。
其实很简单,为了不变成动物将就下不就好了吗?
假装喜欢对方,假装可以一起生活,毕竟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忍受不是吗?
可电影告诉我们,抱歉,真的不能将就。
“比假装不爱更难的,是假装爱。
”你以为可以骗过对方,骗过自己,可最终不是像科林那种忍受不了,就是像本那样被拆穿。
和你不爱的人结婚,终究是走不下去的。
然而怎么找到理想的伴侣?
尽管大家都说互补,但事实还是要找自己的相似体,比如一起流鼻血,比如都是近视,比如都冷血。
是不是一个人生存不下去一定要两个人才可以?
而当两个人也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呐,给你们一个孩子,“孩子通常能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我在那个乌托邦伴侣自然死亡的话,我选择狗带;如果伴侣出轨溜号的话,我还是变成一只鲸鱼吧,尽管变成狗找到另一半的概率大些。
话说导演你告诉我,为什么变成动物还不能自由恋爱?
为什么狼和企鹅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