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有什么用?
大约只有一点点用吧。
最重要的问题从来不是审判以寻找正义。
而是人自己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为什么纳粹从63年才开始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从来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罪人。
也许可能有那么一两个。
人的局限就在于只能和有限数量的人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别人、其他的受害者无能为力。
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很近的另一场可怕的事实。
焚尸炉、毒气室。
残忍的医学实验。
随意枪杀人。
而这部电影关于奥斯维辛,呈现了上一辈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这是一个出过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民族。
这是一个出过歌德、席勒的民族。
这个被理性、被哲学填满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十分陌生:我们既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纳粹德国究竟有多邪恶和可怕。
那只是一个被标志化的名词:可怕邪恶的纳粹,杀了成千上万的人,用尸体和鲜血浇灌一场荒诞的战争。
但是现在德国这些人,他们继承了哲学的精神,从阿伦特,从《我们的父辈》、《朗读者》,他们以自我解剖来完成对人类战争、政治、民族国家的反思。
就像这个《缄默的迷宫》一样,要的不是惩罚不是审判,而是反思与警惕。
当然这部电影里这种空洞的口号式的要求反思要求承认自己有罪是否有用,以及这种对青年的灌输和当时纳粹德国对青年的灌输有何异同以及不同的影响,我们还要等几百年以后,那些后辈来进行评价,毕竟时间才是结果的伴侣,个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延续的等待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愿吧)而对我们来讲,从基督教圣餐什么的来看,基督为人类赎罪,所以人们信奉他。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度自欺欺人、自私的想法。
这种基督并不是原始的犹太人的上帝,而是成为人自我解脱的工具。
个人不愿意承担直面自己的选择和其所带来的痛苦,就像男主角,在知道爸爸是纳粹之前都是站在审判别人的制高点上,最后他也只是为了让教训不再重演而回到审判。
他不知道他是否可以选择在那样的情境下,就如同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如何一样。
历史只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可以避免选择,不幸的人在极端环境下被迫改变。
但很多人都是不愿看清自己是否幸运或者不幸,只愿同大多数站在一起,躲避隐藏,惶惶不可终日。
我所有的影评都是从电影里反思进而反思自己。
我发现大恶和小恶是很难区分的。
我要做到有良心,有正义感,对所有人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地域的阻隔,更是力量的不足。
我们都只能维护好和几个人的关系,也只能帮我们自己熟识的受害者讨得正义,或者屈服于力量而保全自己重要的人。
这是人的局限,不可改变。
所以好的城邦都是小国寡民。
既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限,我们能找到什么解决办法呢?
我的办法是既然我所受的教育已经将我教成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我就要遵从的内心,而不是屈服于他人或者大众。
恶人世界,尽力而为,不违背良心,不惧怕自己的死亡。
这部片子对于了解战后德国的一段时间有一定参考性。
影片的名字取得很好,缄默对应了战后德国对于纳粹,党卫军以及伴随事件的掩盖,迷宫则对应战后德国那些脱下衣服的纳粹仍旧存在于德国的政府以及民间导致主角在揭开历史真相时的阻挠。
主角的心路历程从追求正义,到发现身处的国家民族都是罪民而迷失,再到找回信念做自己力所能及自己认为对的事,也是一种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自己道路的一种开阔思路,精神升华。
过去的要正视,而不是掩盖,吸取经验,迈向更好的日子
首席大法官Bauer说:所有参与到奥斯维辛中的人,所有那些没说过“不”的人,他们都是奥斯维辛。
60年代的西德,也是一片填充着爵士乐和百事可乐的歌舞昇平;繁荣复兴之下的人们对10几年前的黑暗与丑恶都默契的保持着缄默,很多年轻人甚至连奥斯维辛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沉默、回避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如果一项犯罪调查会翻起这个国家最讳莫如深不忍回顾的一段历史、又几乎与每个人都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父辈做过什么丑陋行径,那么是否还有勇气执行?
德国人又做到了,这就是片子里讲的“法兰克福审判”(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rankfurt_Auschwitz_Trials)。
就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伟大的民族。
就深刻主题来讲,片子本身故事讲得有点平,倒是年轻检察官女票设计的几身衣服和包豪斯风格的家具和装潢让人眼睛一亮。
奥斯维辛究竟是什么?
不禁想起1年前到奥斯维辛,亲眼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鞋子、头发、其克隆B的罐子,焚尸炉以及一张张殉难者照片...那时候似乎更多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人在某些时候竟能对同类作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如今看了这片子,才更清晰的认识到,奥斯维辛除了让人铭记、反思,更警醒我们对错误对丑恶不应保持沉默;一如男主角Radmann所说:对奥斯维辛的唯一回答就是,自己行正确的事。
以前见识浅薄,每每看到对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的揭露都震撼无比,也热衷于这一题材。
后来就觉得,这种重现、反思乃至审判历史的故事,看得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辩护人》、《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波兰的《卡廷惨案》,意大利的《1900》、《同流者》,南斯拉夫的《无主之地》、《地下》,更不用说《辛德勒》、《钢琴家》、《毒太阳》、《帝国的毁灭》、《窃听风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等等等……对这一类电影渐渐开始失却兴趣,给予高评价的理由似乎只剩下敬意。
看到《缄默的迷宫》7.9的分,我想,这片儿大概不过如此吧。
历史片评分能到8以下,这是得有多沉闷无聊。
然而抱着无聊杀时间的心态开始看,影片结束后我却决定五星。
四星半电影分,加半星喜好分。
我如此中意这部片的原因,大概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历史究竟是如何被重现的,而不是历史本身。
这部片让我突然发现,最容易成为“空白”的那段历史,不是战时,而是战后。
被处心积虑埋藏起来的,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重见天日,而探寻真相的人本身却往往为后人所忽视、遗忘。
你看,前面掉书袋式列举出来的那么多部片,有哪一部是聚焦于历史重现者而非历史参与者的?
我们现在称颂着德国人对于历史的反思态度,然而有多少人清楚反思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恕我无知,至少在此前我是毫无概念。
我曾以为,在1945年后,阳光普照大地、驱散长夜,所有黑暗的罪孽暴露于正义之下,是一瞬间的事。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德国人对这一页历史曾讳莫如深,德国的战后一代居然可以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真相曾被困在如此庞大的一座迷宫里,不知道那些迷宫的探索者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坎坷,几近迷失。
有人觉得剧本过于模式化,我则称其为真实。
作为战后一代的后代,我们自然完全了解剧情的走向。
调查一定会胜利,真相一定会被揭露,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然而该责备编剧太“工整”吗?
我倒倾向于觉得我们是被历史书剧透了,早在多年之前,与编剧无关。
在我的眼中,这是一部向先辈致敬的影片,不是历史的反思,也不是什么悬疑故事。
它不需要花巧和深度,只负责记录,记录那些迷宫探索者的曲折历程,让我们得以看到在审视历史时最容易遗漏的盲点。
想起短评里有豆友问为何要插入爱情的戏份?
我以为凡人的情感与弱点,是记录中不可略过的一部分;而那个倔强固执认死理的拉德曼在最后挽回女友时的拙劣表现给我带来的真实触动,胜过一切浪漫结局。
有人说这种工整刻板毫无风格靠三观正赚高分的片难道不烦吗?
至少我个人对于电影从不会因为主观情绪而降低评价。
好片可以推荐,烂片可以标雷,但夹杂了主观好恶的判断,决不会成为我分享给他人的版本。
而且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记录信息。
表达方式影响到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但表达的瑕疵并不使其失去记录的意义,所以求全责备刷一两星实在是没有必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找乐子请出门左转谢谢。
德国人始终是一个奇怪的民族,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德国和德国人引起着他们的着蜜汁好感,纳粹礼在中国是可以被日常用来开玩笑的,“高于一切”和“希特勒万岁”也是可以当众喊的,虽然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那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霍斯特·威塞尔之歌》曾经被用作列队进行曲。
如果要追溯一切,也许要从1970年12月7日的勃兰特算起。
然后在最初的最初,一切都不是这样。
电影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勃兰特下跪之前的联邦共和国的样子。
现在的中国人很难想象的是,在电影开始时的1958年,没有什么德国人知道大屠杀,甚至没有人听说过奥斯维辛,有关第三帝国的一切都被人为的忘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1945年以前,纳粹已经侵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任何人的父母、长辈、老师、上司都可能曾经是纳粹,你不可能让孩子问自己的父亲:嘿,你以前是纳粹吗?
那你为什么不去自杀呢?
这就是阿登纳政府的核心思想。
事实上,确实有太多的纳粹隐藏在阿登纳政府的高层里,第三帝国覆灭前夕,为数不少的中高层逃往南美,剩下的几乎全部都改头换面脱下军装在新的BRD和DDR里生活,他们是构成着BRD和DDR的社会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第三帝国的延续。
直到1963年10月15日阿登纳辞职以后,德国民间对纳粹的反思才逐步开始,整场内卷行为从1963年一直持续到1968年,是一种对德意志民族的净化,但遗憾的是,这些行为始终都是法律行为,所谓法律行为,即要有明确的被害人和明确的犯罪手段,这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在电影《朗读者》中,少年米夏认识汉娜也是1958年,对汉娜的审判则是1966年,两部电影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其实正好说明了那段德国的历史。
电影里由格尔特·沃斯扮演的黑森州总检察长弗里茨·鲍尔,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他策划了对艾希曼的抓捕,并最初由他联系了以色列的摩萨德组织,按照摩萨德局长哈雷尔的回忆录记载,当时摩萨德的目标是艾希曼和门格勒,但是抓捕时情况紧急,只抓获了艾希曼,就迫于国际压力不得不马上离开阿根廷。
然而,无论是西德还是以色列,甚至艾希曼和门格勒,都知道所谓抓捕就此结束了,阿登纳政府以2.5亿美元的军火为代价换取以色列不再审判时让艾希曼咬出其他纳粹高层,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始终都在德国,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甚至西德第三任总理基辛格,1933年时加入了纳粹党,1939年起成为戈培尔的主要助手。
对艾希曼的抓捕发生在1960年5月11日,这在电影中都有所提及。
对于门格勒,历史上他的父亲卡尔·门格勒死于1959年,按照电影描述,他曾经出席父亲的葬礼,并在一年后短暂的回到德国,那正是艾希曼被捕之后,时间上也吻合门格勒认为自己安全了。
历史上门格勒在1960年离开德国后前往巴西,并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79年2月7日他溺水死亡,他是一个非常冷血的人,也是各种地摊儿文学中的主人公,传说中制造连体婴儿和活体染色眼球的主谋,他为整个城市留下产业,死前告诉儿子罗尔夫·门格勒,他没有伤害过任何人。
所以说,德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对纳粹深恶痛绝,甚至有些杯弓蛇影,另一方面又一直享受着纳粹带来的红利,总是觉得做的已经很好,但根本的灵魂始终没有触及。
比如发生在2021年9月30日如同闹剧一般的对96岁的集中营女秘书的审判,在开庭前夕女秘书突然逃走,4个小时以后被抓获。
德国政府对96岁高龄的人的审判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再回到男主的女朋友,片子里有一处情节是男主送她回家,在楼下听到楼上她父亲和战友们在唱歌,那首歌是《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其实到这一时刻我就已经知道对方的身份了,1945年之后这首歌被禁止,也许除了中国,没有哪真的放过这首歌。
作者个人公众号
说这部电影深刻或者是独特,在于它触及到了两个点,一是是否应该直面惨淡、残酷、痛苦的过去,二是是否应该拷问自己的灵魂,片名中的“缄默”,既是指大众对那段历史的缄默,也指当事人对自己目睹的史实、对自己在当时所犯下的罪行的缄默。
二战已成历史,但二战的记忆不可能随风而去,尤其是德国作为二战的挑起者、作恶者和战败者,德国人会怎样反思那段历史,更引人瞩目。
一大批德国人本能地选择遗忘,选择遮盖。
他们不愿意揭开已结痂的脓包,来一次彻底的放脓清创。
面对要追究此事的拉德曼,不少人选择了反对。
其实即便是拉德曼自己,当获知父亲也曾是纳粹党党员时,不仅父亲的光辉形象在他心底坍塌了,他继续追查下去的力量也顿时消于无形。
所以说,究竟是吞咽还是不吞咽这口苦水,便成为影片的一个关键点。
影片在描写追查恶之元凶行为的同时,也触及到“普通人的罪行”这一重大话题。
恶之元凶譬如希特勒、希姆莱之流,谁都恨得起来,谁都可以讨之诛之。
但问题是一场巨大的罪恶并非元凶一人或数人能够成就;罪恶还要靠他手下的主要帮凶,更有一大批完全听命于其的人去完成!
这些人有些是盲目的,但其中一大部分当时却是自觉的、心甘情愿的,就像最高检察长弗里茨·鲍尔所说:“德国人必须看到那里发生什么罪行,不止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犯下的,更是相当普通的人的罪行,很普通的人,他们自愿做出那样的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鲍尔对拉德曼要干的事情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他告诉拉德曼:“我们就是要把这些人送上法庭,用一场大审判。
我们就要走这条路。
相信我。
而这就是你的任务。
”这便是这任务的艰巨性。
对于过去的罪恶,必须面对,必须反思;每一个经历了、参与了这罪恶的人,更应该反思,要为自己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忏悔,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德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生活,那时二战结束十几年了。
十几年的岁月已为一些史实蒙上了薄尘。
影片中一位20岁的姑娘,还有一位看上去20多岁的小伙子,都不知道奥斯维辛,他们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甚至拉德曼自己也误以为奥斯维辛是一个“保护区”。
正因此,哥尼尔卡才悲愤地喊了出来:“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就这样被人遗忘,讳莫如深地瞒过去了,……一名德国检察官不知道在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
真是耻辱!
”反观中国,“文革”这么一场浩劫,以及三年大饥荒、反右等等建国以后的多种罪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了渐去渐淡的往事,有意回避、阻止谈论的结果,造成了几倍于影片反映状态的现实:当今的年轻人不知“文革”、大饥荒者,何止成十上百万!
而且,截至目前那些对上述史实做出反思的撰文者,除受迫害者外,多数不反思自己,似乎一切罪恶均与自己无关。
由此只能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对历史的反思不仅缺乏广度,更谈不上深度。
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中央台现在能播出这样的影片也算是一个大胆的行为吧,毕竟可以对我们、对当今的现实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就电影美学而言,可能只有三到四星,给五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立场和反思。
在纳粹人性化的电影趋势中,这部电影表示着不赞同。
电影的背景是1958年战后经济快速复苏的西德,每个人都在尝试遗忘曾经的战争,尤其是加害者。
年轻一代的人们并不理解纳粹到底指的是什么,奥斯维辛曾经犯下过什么样的恶行。
故事从青年检察官的寻找开始,在第二次奥斯维辛审判中结束。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
苏联和东德对法西斯主义的清算,反倒让西德对那段历史只字不提。
没有法律的审判,整个社会对那段暴行视而不见。
曾经的军官可能成为小学老师,成为面包师傅,成为西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没办法审判他们,因为他们奉命行事,没办法起诉他们,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
他们只是罪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句“这是指令”把自己的罪恶摘得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还能看到那些高等的军官,那些家产丰厚的大资本家,他们在战后完全没被审判,甚至还可以说活得不错。
而那些幸存者却被巨大的愧疚感压得几近死亡,不敢回首曾经的人生。
因为敌人是苏联,就可以漠视曾经法西斯的罪恶吗?
因为曾经的法律无法审判法西斯暴行,所以只能变成媒体的狂欢吗?
构造一个又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将制度和机构的暴行,变成一个个变态的人的恶行。
平庸之恶,无法审判。
为什么要求战争的受害者原谅战争的创伤,为什么说一切都可以过去,都可以遗忘。
今天是圣诞节的前夜,晚上的月亮特别圆,超市里人不少,都在为圣诞节囤货。
前天看了德国今年的申奥片《沉默的迷宫》,讲的是二战后德国国家检察院艰难起诉奥斯维辛集中营服役军官的故事,战争结束后西德一切百废待兴。
一切蒸蒸日上,人们急于摆脱战争的痛苦回忆开始新的生活,SS官员也一样他们回到了战争开始前的生活,有的重新做糕点匠,有的重新经营买卖,有的开诊所,甚至有些冲锋队的刽子手还在学校教书,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彼时奥斯维辛在德国几乎无人知晓,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驻军营地。
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经过校园,惊讶的发现原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官员正衣冠楚楚的教育着孩子,他佝偻瘦削的身子在瑟瑟发抖,他告诉了他的记者朋友,记者愤怒地跑到检察院要求严惩这名SS刽子手,但遭到了众检察官的奚落,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检察官,他们自诩精英深知德国当下的需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插手,而且每个德国家庭都或多或少的与战争有所牵连,这等于揭开整个德国的疮疤,没人会愿意的。
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刚毕业的菜鸟检察官哈德曼,他以父亲的座右铭真相为信仰,眼里不容一点沙子,搁春秋战国绝对法家死忠。
他启动了法律程序,对这名教师停了职。
他以为这对记者算是一个交代了,但他跟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认为对纳粹的制裁只是德国战败所承担的惩罚,认为德军战争期间的暴行只是盟军的宣传手段,宣战借口。
所以实际上老师不会被停职,德国人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跟同胞过不去。
记者给年轻的检察官泼了一桶冷水,迫使他深究集中营发生的一切,他到美国人的档案馆查阅德军档案,所有事情都被"严谨"的德国军官记录了下来,检察官震惊了,他仿佛走进了人性的迷宫,平时老师善良的糕点师怎么会在集中营杀人如屠狗,高等教育的医生怎么会拿儿童做活体实验。
这些人根本没有特殊之处,在社会中甚至还是模范,但是在集中营服役的岁月却扭曲的像个魔鬼。
是不是披上了战争的外衣,代表着国家就可以为所欲为,完全自发的谋杀行为仅仅披上军装就能获得合法性吗。
不,哈德曼要将他们都送上审判席。
同时要向整个德国曝光奥斯维辛,不能把战争的罪恶都推在希特勒身上,普通人犯下的罪行也许更能暴露战争的阴暗面,这件事由德国检察院来做要比国际审判更有意义。
然而所有被告在审判时均无悔过,能将之归因于集体的无意识吗。
为什么美国人掌握着这么多的档案,却毫无作为,我感到很困惑,也许他们不想需要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而不想生枝节。
想想能这么深扒国家疮疤的,除了德国也没谁了,瞧瞧好基友日本,瞧瞧管制最严的大天朝。
集体的无意识,沉默,失语想想真是可怕,能击败阴谋论的唯有真相。
Veritas。
ps:没水平的人想要不剧透真难啊。
法兰克福审判虽然不够彻底,局限性很大。
但是此次审判超出了法律的范畴,直面人性。
时间的灰尘不会掩盖一切,人性的光辉终将吹散尘封的灰尘。
人类最愚蠢的地方莫过于集体无意识,看别人做什么就跟风、法不责众、别人做了自己就要做这类思想泛滥;其次就是以为时间能掩盖一切,对于过往犯下的过错选择逃避,以往时间久了这个世界自然就遗忘了犯下的过失,缺乏反省和忏悔的精神。
这次审判的阻力巨大,取证工作艰难繁杂,定罪的只是一些低级别的人物,判罚力度也不大,还有很多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施暴者在世界各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逍遥法外。
但是这次审判开启了新的大门,一个国家敢于面对和正视自己不光彩的历史,给予自己公正的评判,需要很大勇气和努力,一小步迈出去了,为今后的一大步奠定了基础。
即便是在生命受到胁迫情况下,屈服于国家机器,犯下某种不得已的罪行,也是罪,要是每个人都遵循自我、遵循真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放眼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集体反抗来对抗集体无意识,清楚的认知、不断的自我思考和坚持真理,社会才不会至一步步腐烂,厄运才不会再次降临。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会将自己名字刻在未来的耻辱柱上。
“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
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
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
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
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
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
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
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
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
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
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
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
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
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
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
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
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
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
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
)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历史只为敢于打破缄默的个人与民族提供迷宫的钥匙。
我有一大篇话想说,但豆瓣说有禁用内容……
揪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故事
影片内涵的意义很高,是德国对战争罪行自省的转折点,但是这类型电影拍得太模式化了,谈不上好看。
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清算最终也会被写进历史。这是那些回避错误甚至篡改教科书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色彩复古,故事动人,不见角色,只见历史。好。
男主太帅了经常出戏,TF男模即视感啊。虽然很多桥段都有一点主旋律化,但是除了男主噩梦没有任何描述虐待囚犯现场细节的这个处理感觉很高明。败笔大概是女朋友情节。。另外男二难道不是犹太人么?
相对🇯🇵德国是个敢于认错的民族。
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下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的内心力量”。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力量很不错。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还是很喜欢的。
那些光线多么漂亮啊。
四平八穩,預告片的延長,可能無啟發。然不用加班有時間一口氣看完還是相當紓壓。 檢察官這麼帥不科學吧。發動羈押也太輕易。罪名是什麼?可惜法律爭點非本片焦點(←快去看書吧)。
优秀的民族反思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会出这种事以后绝不能再出而不是我们这么优秀这种事只会抹黑我们的优秀所以坚决掩盖到底,于是他们越来越优秀。
所有罪恶,沉默者都是帮凶更何况参与者,宽容永远不能替代惩处
出生和出身不可选择,但即便如此,在大环境下委曲求全依然是大多数,不考量自己,却更要顾及亲友血肉。无人能脱离社会关系真正独自存活。坚守与融合,如何平衡?丨没有真相,更没有真理,只是人类太擅长遗忘。审判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丨约翰简直完美的理想型!
见长评
没想到德国纳粹罪行在最初二十年还是被掩盖的...看来正义和真理真的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同样是少数人反抗权威改变历史 更喜欢聚焦的风格 这部片子也是好电影 但是风格还是太普通了。感觉男主做这个案子的心态变化和读phd做科研差不多啊!先踌躇满志再彷徨再扔掉再捡回
女主角是薇诺娜'瑞德即视觉感
中规中矩,题材讨巧。手法过于Hollywood,缺乏反思力量。
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为人称道,这部作品里所表现的法兰克福审判至关重要,毕竟在当时离战争结束只有20年的时间,德国社会里的很多人都有和纳粹或多或少的瓜葛,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要拿出面对历史真相的勇气,直面自己的错误甚至罪行,是需要良心、理性和勇气的,而这部作品就是讲述这个关键节点的过程,叙事的角度,起承转合比较好莱坞化,好处是看得非常流畅,坏处就是挖掘稍显浅了一点,这就隐隐然会造成批判力度的减损,对于人物的塑造也略显脸谱了一些,都是影响了这部作品上限的问题。
电影方面单凭眼神与配乐就有十足的紧张感,镜头复古很是好看。德国总在反思中而更加强大,日本何时反思呢?我们又何时反思文革时期那些“革命派”红卫兵红小兵的罪行呢?一个国家没有反思血液就不能变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