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始于1910年代约克郡的一个虚构庄园里。
故事情节复杂,跌宕起伏,讲几点自己自己比较印象深刻的。
第一季有个女仆 Gwen 自己悄悄练习打字,梦想做秘书之类的工作。
Gwen 把自己的打字机藏起来,怕别人看见了会说她不切实际或者干脆阻止她。
但是 Anna 还是看见了, Gwen 当然害怕 Anna 说出去,可是 Anna 的做法是帮她保守秘密。
后来三小姐 Sybil 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主动帮忙张罗起找工作的事情来,最后在 Sybil 的帮助下得到一份电话公司秘书的职业!
一集看罢,Lady Mary终于放下骄矜的身段,决定与Gillingham伯爵浪漫出走,度过我与新男友的七天。
看到Lady Mary对着帅气绅士的Gillingham伯爵说出Tony, I do love you. I’d like to marry again. But I intended to be as happy with my second husband as I was with my first. 一众英国妇女默默咬着小手绢,怒骂你这个小婊砸,然后又一脸谄媚地看着女神,如果不要请赏给我。
所以不要嘲笑Lady Edith从第一季到第五季活活被编剧写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处女,也不要暗暗嘲笑Lady Anstruther为了个英俊小男仆在餐桌上就开始把持不住。
那不是因为Edith长得丑,也不是因为Anstruther生性放荡,当然可能她确实如此。
但是已经到了第五季,一战后的英国,男女关系早过了舞会上一见倾心,小树林里亲密接触,餐桌上当众求婚就可以幸福永远的浪漫主义时期。
伊丽莎白们不能再坐在家里等着达西款款而来,因为贵族男性因为一战数量锐减,达西先生更是难以寻觅了。
或许贵族男性战死的惨况在伯爵家里并不明显,一是因为本来这个家庭的男性数目就三个,大表哥不在了,伯爵也不在了,让我们对着失去了Sybil的小司机看完第五季吗?
二是大表哥被安排了车祸这种逆观众思路的死亡方式,当然这完全是编剧的险恶用心。
如果大表哥注定要在第四季死去,相比较战死的平庸剧情,战争凯旋归来,战后车祸而死的结局显然更能让观众们大惊失色,扼腕叹息,终于难以忘怀。
但是在历史上,一战四年,英国贵族男性因为这种浪漫的爱国主义带来的牺牲是惊人的。
英国贵族向来有尚武精神和骑士传统,对德宣战后,贵族子弟生怕错过这场好玩的“游戏”,争抢着走上前线。
幼稚的贵族子弟们万万没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四年,而且远远不是他们所想象的绅士的比武或骑士的冲突,它是最艰苦最残酷最不人道的典型的壕沟战。
虽然许多平民子弟也战死前线,但相比之下,贵族家庭付出了更多的生命代价。
因为与一般平民百姓的孩子们相比,贵族子弟是更为专业的战士,他们第一批踊跃入伍,基本上担任低级军官,负责带领手下的士兵冲锋陷阵,直接上前线进战壕。
所以,在一战的第一年里,每七位贵族军官中就有一位在前线丧命,而普通士兵的死亡率是每十七位里有一位。
一代贵族家族的儿子在战场上倒下,Wyndham家族, Grenfell家族, Charterise家族,Gladstone家族,数不胜数,他们像骑士一样地战斗,但他们像动物一样被屠杀,像苍蝇一样死亡。
当贵族单身男性已经变得奇货可居时,Lady Mary还在挑三拣四,尽管女神,却让女性发指。
自然Lady Edith的结婚难度又成功地提升了几个台阶,这季老太太宁愿将心思放在帮Isobel赶走老年追求者上,也不醉心于给Edith寻找新归宿了。
所以Lady Anstruther在同阶级内寻找异性无果,才又重新将目光投到了帅气的小男仆身上。
事实上,贵族男性的大量死亡给同时代的女性也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整整多出了两百万单身女性,大战中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使得整整一代年轻女性失去了通常结婚和作母亲的机会。
1917年,伯恩茅斯女子中学的校长对六年级的学生们说:“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可怕的事实。
你们当中,每10个人只有1个有机会结婚。
”当然,lady mary作为唐顿的一号女神,如果编剧愿意,她还是能吸引大量跟Gillingham伯爵一样的单身男性,请注意她单身,并且没有财产继承权。
当然,编剧也大可以笔峰一转,让Lady Mary在独身主义和资本大家的路上傲然前行,看到Mary和Grantham伯爵谈到了谷物的销售问题,这个剧情方向毕竟也不是不可能。
说到底,那被剥夺了女性权利的200多万英国女性也是极好的描写素材。
当1921年的英国社会号称这些多余的女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时,一些“多余的女人”成为探险家、昆虫学家、船舶工程师、医生、登山家以及服装模特等等。
还有一些人投身于改善贫民窟状况和饥荒救济的工作中,或者开始从事以前是男性专利的职业———像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女枢密顾问官和内阁成员、第一批女兽医、女公务员和女建筑师等等。
从Lady Mary抢救猪圈的那一段画面,倒是很能看出她作为一个合格的女性资本家的潜质。
这一切,对于唐顿来说,都将是好的信息。
变化与守旧曾经一顿成为大表哥与伯爵之间争端的话题,伯爵穷则思变,采用了新鲜的思维,这才避免了唐顿的衰败。
似乎从20世纪下半叶起,唐顿就一直风雨飘摇。
第一次,Grantham伯爵通过从美国“进口”出身良好的富贵新娘Cora,成功躲开了唐顿的第一次劫难。
当然,Grantham伯爵并不是特例,从美国“进口”出身良好的富贵新娘,成为英国贵族男人在圈内缩水后的一尴尬选择。
仅1895年,就有9家英国贵族家庭娶了美国新娘。
当然,最具爆炸性的美国“进口”新娘莫过于巴尔的摩的辛普森夫人。
为了这位离过2次婚的美国新娘,英王爱德华八世不惜放弃王位,自贬为温莎公爵。
虽然这场跨国婚姻并不全为钱财,更多地染上了浪漫的色彩。
唐顿这场好戏将会一直编下去,因为伯爵夫妇将一直为财产去留发愁,为继承者忧心。
贵族世界最关键的核心,就是长子继承制。
在苏格兰,贵族封号可以传递给女儿,但在英格兰,贵族爵位却是严格的 “传儿不传女”,如果没有儿子,必须传给家族的其他男性成员。
然而不幸的是,第一人选葬身于泰坦尼克号,第二人选死于车祸,Lady Mary之子乔治目前看来倒是非常符合要求的继承人,但是剧情现在已经进行到这里,等到乔治长大,估计就要面对压死贵族的最后一根稻草--遗产税了。
从1894年开始,英国开始征收8%的遗产税。
1939年,上升到60%。
1948年,针对价值超过100万英镑的遗产税,税率高达75%。
在社会舆论“仇不劳之富”情绪的禁锢下,贵族世袭的财产不断缩水。
何为遗产税,简单来说将唐顿庄园估值,如果需要继承,请先交纳75%的遗产税。
即使对于贵族阶级来说,这也是天价的数字,这才有了现在英国社会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没有贵族的城堡,和失去了城堡的贵族。
看过唐顿庄园的人,都会为瑰丽宏伟的城堡所折服,这座城堡其实是海克利尔城堡,位于英国汉普郡,世代由赫伯特家族拥有,城堡现时属于第八代卡那封伯爵乔治·赫伯特名下。
但这样一座城堡却能被租借为影视拍摄,甚至对游客开放,原因很简单,城堡惊人的维护费用对于大多数贵族来说都很可怕,而租金和开发都是获得费用维系运转的绝佳途径。
再比如经典的95版《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家的大宅子,现实中是德比郡公爵的庄园,因为高额的税费和维修费用,公爵夫妇就把它开放为收费景点了,偶尔做电影电视的取景地挣点修缮费。
很多贵族因为不能维护不得将其捐给国家博物馆,而德比郡公爵夫妇不舍得捐给国家,花了24年才付完继承税。
可见,贵族在英国倒也不是人人都羡慕的存在了,有什么比一出生就背下巨额负债更可怕的呢?
如果唐顿的故事会一直继续下去,别担心编剧会词穷,女神会老去,因为这出戏一定会一直精彩,令人期待。
果然,奇数季比偶数季好看,虽然没有第一季好看,但比第四季好看很多,两天刷完了这季。
这一季,没有主线,支线越来越多,编剧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好在每个支线的故事都还可以。
诸多CP,有圆满、有破碎。
Edith 终究没能等到Michael ,我上一季盲猜的大团圆的结局没能达到。
她带走女儿的这段心路历程,细腻真挚。
印象最深刻的是,带女儿离开的那一段,女儿的养母的表演,催人泪下。
一个配角都演得那么上心,太卷了。
Rose的婚姻一波三折,有这么个妈,却依然开朗善良,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心理扭曲,太不容易了。
老夫人陈年旧事,原来她也有疯狂的青春岁月。
俄国王子的老婆还活着,他现在又那么落魄,还想和老夫人重修旧好,凭啥呢?
我不理解。
老夫人一直阻挠violet 的婚姻,我一开始也是不理解。
后来,她说是拿Isabel 当陪伴的时候,那种直击内心的孤独感和自尊心,拿捏的恰到好处。
那个艺术家对Cora是妥妥的PUA。
Cora 是一点没有察觉,也是当局者迷。
Mary 的两个追求者Tony 和Charles 长得太像了,我真的傻傻分不清,好在下一季应该和Henry 发展感情线了,终于不用每次都猜谁是谁。
Mary这一季对Edith ,太冷漠残忍,没有人性。
Sybil 死的时候还说要好好做姐妹的。
越来越不喜欢Mary了。
Tom 和女教师没有发展下去,还好还好。
去了美国,应该和女教师没有瓜葛了吧。
希望如此。
女教师情商太低说话鲁莽又自以为是。
Robert的担心不无道理,怕Tom又回到以前hater的老路。
直到Sybil 死,我都不理解为什么她这么善良独立的女孩子,会喜欢Tom这样的愤青。
至少,他这两季比以前正常,讨人喜欢多了。
Anna收监这一段,编剧真的是黔驴技穷的硬编。
就凭一个目击者,就能判刑?
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让Bates顶国逃亡,又留下电话?
很快解决,Bates 又赶在圣诞节回来了?
什么鬼?
Thomas 总能在最令人讨厌的时候,又做出善良的行为,弥补一下。
比如告发Baxter,又救火。
还有,Uncle Thomas,这一段,我都笑出了声。
他对自己性取向的治疗,还是同情他。
Isabel 的婚姻被老头的儿子破坏,居然有点窃喜,老夫人有陪伴了。
Carson和Mrs Hugh在一起了,祝福。
Review EP3 today. In last season, Violet Crawley said Tony Gillingham is neither strong nor clever enough. I guess Prince Kragan falls into the same category as Tony does. I am very fo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cus and Rose; they have pure happiness and nothing could be prior than that. Thomas Barrow reminds me of what Tom said to describe Mary after she ruined Edith's happiness: "You'd pull in the sky if you could! ANYTHING to make you feel less frightened and alone!" "You ruined Edith's life today! How many lives are you going to wreck just to smother your misery?" The reason why Thomas tries to ruin lives might be due to Jimmy's leaving - Jimmy's probably the only friend Thomas ever had (O'Brien is more like an ally instead of real friend, although O'Brien treats him like a friend at some point during the war)Rose said to Atticus "what's the difference", in 1920s; and nowadays, racial discrimination still makes difference for many people and families, even after a half century of affirmative action. (Written 6/2/2020) You can see the happiness on Atticus's face.Is this book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586392/ the one Molesley gifted to Daisy?(EP7) "A lack of compassion is as vulgar as an excess of tears."哈"and you will have the scandal worthy of the name."
最近几年,借着观众们的贵族情节和窥奇心理,《唐顿庄园》成功地刮起了一阵复古风,引起了关于古典庄园生活的许多讨论。
即使在隔着两重大洋的国内,这部剧也在观众中掀起了阵阵追剧热潮。
故事主要是围绕庄园里贵族一家展开,因此这个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细微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森严的等级秩序,庄重的礼仪礼节,奢华的吃穿用度,浩大的游猎出行……听起来怎么有点熟悉吗?
如果你有读过《红楼梦》,或者至少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部英剧铁定能勾起你对《红楼梦》的回忆。
这一东一西、描写贵族生活的两部优秀作品,如果联在一起看,你会发现特别多、特别多相似的场景和细节。
当然除了某些场景与细节外,两部作品的角色搭配、结构布局也有相似的地方。
比如《唐顿庄园》的主要故事是围绕伯爵家三个小姐(侧重大小姐)的爱情与婚姻展开,而《红楼梦》基本上讲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故事。
《红楼梦》虽然描写的上层贵族的生活,但在奴仆侍女身上也着墨很多,袭人晴雯都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深刻角色;《唐顿庄园》中也是楼上楼下两条线铺陈剧本,既有贵族的爱情戏财产争夺戏,也有楼下仆人勾心斗角、悲欢离合的种种情状。
(当然优秀作品有许多相似处也不是稀奇事,很久之前就有网民指出国产剧《西游记后传》跟《哈利波特》七部曲在故事情节,人物角色上有很多重合的设置)不过由于作品主要讲的是贵族,我们不妨从这个特定群体先讲起。
在百度百科里面,对“贵族”的解释是这样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经济政治特权的阶层。
”我没法考证这个词条是哪路大神创建的,但是读起来像从《资本论》里原封不动抄过来的,至少也是从哪本阶级斗争学说的教科书里面摘录的。
不过这个词条用来形容《红楼梦》的“贵族”(或者权贵),是恰如其分的。
几千年历史的洗刷后,到了封建末期的清朝,权贵们的“贵族文化”已成了空架子,最后到《红楼梦》的年代时只剩下两个支柱:一个是虚文礼节,一个是奢华糜费。
礼节固然是贵族的标配,也是他们区别于大众百姓最明显的标志,这一点上东西方没多大分别:《唐顿庄园》里面那些大小姐们华丽的服装换了一套又一套,倒也不完全出于打扮的需要。
不同的场合会见不同的人,或者同一群人在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着装要求。
男女主角成婚后的某次晚宴,大表哥和伯爵下楼用晚餐时没穿燕尾服,没打白领结,于是那个美国远道而来、向来新潮的丈母娘故作大惊小怪地揶揄道:红楼梦里面讲“礼数”的地方就更多了。
江南甄家几个女人到贾府来访时,称赞贾宝玉懂礼数,贾母于是顺着话头高兴地说:“不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
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
就是大人溺爱的,也因为他一则生的得人意儿;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
”可见贵为一家之长的贾母,对这些方面是相当看重的。
另有一个细节处,可能很多人从未留心过。
在第二十四回,贾宝玉去贾赦院子里探病,文章原文是这样的:“(贾宝玉)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问的话,便唤人来:‘带进哥儿去太太屋里坐着。
’”——贾赦是先站起来给贾母请安回话,之后才是贾宝玉正式给他探病。
类似的情况在红楼里前后出现了多次。
一家之内,母子叔侄之间,等级之森严、秩序之严谨、礼节之繁琐由此可见一斑。
讲究礼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不同的身份。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见贾府寻常用饭还有许多规矩,于是点头咂舌地感叹“礼出大家”;《唐顿庄园》中也有相似的情况:男主的母亲初来到唐顿时,就担心伯爵一家会乐意见到他们因为不懂礼数而闹出洋相——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不提楼上的正主,就是在楼下仆人当中,那个向来毒舌的“章鱼哥”就曾当众嘲笑,说马修只不过是个医生的儿子,马修母亲“连个贴身女仆也没有”。
贵族的另一个特点是生活奢华,这一点两部作品中都有竭力着墨。
《唐》里面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有贵族妇女们的精美华伦的服饰,杯筹交错熙熙攘攘的酒会,还有兴师动众浩浩荡荡的狩猎。
其中狩猎戏令人映像最深刻的,前几个月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英国狩猎的事件备受关注,据说模仿的也是唐顿庄园里的一套行头。
在科举诞生后,一方面咱们自己的贵族文化日渐没落,整个民族渐渐向平民社会过渡,另一方面社会文风日益盛行,所谓的知识分子渐渐的只会死搬经书。
这一切导致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其实贵族本应尚武(回想咱们秦汉三国,或是更久远的先秦时代),他们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在战争爆发时应召奔赴前线。
在贵族与武力、贵族与战争这方面讲得最暴力、最血腥的,应当首推HBO的《权力的游戏》系列:《唐》剧中也提到,伯爵的父亲曾一掷千金赞助村里医院的修建和运营,伯爵还有老伯爵夫人都曾出手阔绰地帮助仆人们解决债务问题。
但相对而言,上述提到的活动,都是这个阶级里比较正常的,即便在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看来也不足为奇。
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奢侈得简直能用“穷凶恶极”来形容。
贾府在方方面面都是要讲排场比阔气,常常挥霍无度。
荣国府建省亲别墅,划地就划了(据考证)300多亩地;宁国府秦可卿出丧时,小说里原话是“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但是这些还是需要读者发挥一些想象力的,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小说中直接描写,刻画详尽的贾府的饮食。
很多热衷红学的人,对红楼里的饮食文化必有涉猎。
讨论红楼饮食的奢侈时,常常会援引几个典型案例。
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被王熙凤介绍得有滋有味,生动形象的“茄鲞”——做成这么一道茄子菜,要去皮净肉切丁,鸡油炸,再加入各色菌笋干果豆品后放进鸡汤煨,之后封坛,拿出来时还要用鸡爪子拌——可见在贾府里,即使吃一道看起来十分寻常的菜肴,也不知要杀多少只鸡做配料,投进去多少人工和钱财。
在小说里面提到贾母的日常饮食时,有这么一段话,“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吃了一个月也不见重样。
描写贾母日常饮食场景时,提到说她不仅有自己点的几色分例菜,另外还有各房孝敬的几色菜,平常吃顿饭就足足能开个小型宴席。
还有人统计过,说红楼梦里面提到的饮食种类,其中大类10种,涉及到的食品有118种——像我这种蝼蚁小民想一想都要打寒战了。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螃蟹时,说了句:贾府吃顿螃蟹花了二十多两银子,二十多两银子什么概念?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武当俞莲舟赏给船家三两银子,已经是船家“几个月的伙食之资”;老舍的《茶馆》里,康六把自己女儿卖给太监做小老婆,拿到手的只有六两银子。
其实比划到这里就能发现,中国的“华族”跟西方的“贵族”,虽然都有很多上层阶级的“共同点”,但细细看来,这些“共同点”侧重的方向全不一样。
西方人热衷于社会交际,宴会游猎只是实现的手段。
但在古代中国,社交仅限于士大夫之间的谈书论经,男女之间是不可能正常交往的(交往是不可能的,见面都不行:林黛玉初进贾府,两个舅舅都没有面见她;王夫人听到宝玉被打不管不顾跑出来时,慌得众门人小厮“避之不迭”;薛姨妈吩咐老伙计路上照管自己儿子,还要隔着一层窗纸说话),二来宋朝之后社会上文风盛行,年轻人都是读经书的多,习武狩猎的少。
这样国人热衷的,惟有自己的口腹之欲。
其实也不仅仅是口腹之欲,鲁迅先生说道学家看《红楼梦》看到的都是“淫”,也就是说,红楼里面的贵族子弟纵情声色也是常见现象。
拿这方面劣迹昭彰的贾赦贾琏父子做例子。
贾琏勾引下人老婆,偷取尤二娘,几天碰不到女人就忍耐不住“拿清俊小厮来泻火”;他老爹更不是好东西的,连做下人的袭人都瞧不起他:“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
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了。
”已经儿孙成群的人,屋里还豢养了许多侍妾丫鬟,最后还打起自己母亲贴身丫头的主意。
柳湘莲曾当面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只有门口那两只石头狮子是干净的。
将《红楼梦》跟《唐顿庄园》比较起来,两部作品虽然刻画的都是贵族们光鲜奢华的生活,但两者对“奢华”的定义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唐顿庄园》中贵族绅士小姐们,他们吃穿用度再优越于常人,总有一定限度。
总的来说不过食物略微精美,衣饰比较华丽,住宅稍稍宽敞明亮,何况他们出席筵席,参加狩猎,为自己修建城堡庄园,要么是为了在社交活动中树立自己的形象,要么是出于传承贵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这种“奢华”应当说是处于处在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正当需要,既不违背常理,当然也就无可厚非。
反观《红楼》中人物角色的种种行径,他们在追求口腹之欲、床第之欢方面,已经堕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是曹雪芹作为小说家,在表现小说人物时的有意为之。
《红楼梦》是个社会缩影,但绝非一家之言,类似事情即使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封建末期的明清两朝尤其为盛)也屡见不鲜:民初的袁世凯,吃个小米粥所用的小米都是粒粒精选,从西北千里迢迢运来;清末的胡雪岩,坐拥豪宅妻妾成群,晚上睡觉还要像皇帝老儿一样翻牌子;清朝的纪晓岚,一天要吃几斤肉,“御女数人”;明朝的“贤相”张居正,坐轿子要32个人抬,一顿饭要摆上百道菜还要感叹没处下筷子。
这话要说出来才更揪心:一两百年前,英国那些贵族正在赞助科学家搞科研,资助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把资金投入工商业发展经济,最不济也能做到平日嬉游打猎,战时随时应召赶赴国难。
所以那时候的大英帝国是环球霸主。
两次世界大战后,最高权杖虽然从英国过渡到美国手里,但两国系出同门,在文化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英美一系雄踞全球权力顶端一直到现在,已经历时几个世纪。
而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一百年前,腐败蚀坏肌骨的大清朝,开国两百年后已千疮百孔,一旦遭遇洋人立即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再往前追溯一千年,唐盛世后整个华夏族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国家是要靠人来治理的,在遥远的古代准确地说,是要由这些贵族精英来治理的。
但红楼里,这些在物质性欲上有着近乎变态需求的纨绔子弟,精神上的萎靡和畸变已经病入膏肓。
终日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文化精英们,在退化堕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时,民族焉有不衰退的道理?
老百姓能指望他们当得起治理朝政、守疆戍边的重任吗?
Cora美丽、温柔、优雅的妈妈。
但是识人不明。
对贴身女仆有种莫名的依赖。
我想她孤身一人嫁到异国确实需要一个自己人,或许曾从美国带过仆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对方离开了。
现在Cora几乎无条件依赖、信任任何一个贴身女仆,不是把对方当平等的朋友,而是无条件支持自己需求的人,只要有她在自己就可以当一个快乐的小废物。
这也给了对方操纵她的机会。
其实需要Cora建立起更强连接的是管家太太Mrs Huges,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的关系还是比较公事公办。
Miss O´brien在的十年Cora都是亲小人远君子的状态,难以想象。
Cora和楼下的关系也是存在相当距离感的,或者说很有割裂感,体现地最明显的是她对Thomas的态度。
她看到Thoma做了件好事,立马很感激、很信任(虽然也没见她回报这个感激),见他做了坏事立马很义正严辞,再做件好事态度又摇摆回去了。
相比之下老爷对每个人的认知倒很有连贯性。
Cora当然也有很多优点。
比如一以贯之的优雅就很难得,对丈夫体贴,对女儿具有爱意,她原谅曾经犯下偷窃罪的女仆的举动也很了不起。
老爷(我居然想不起来他的名字是什么。
)老爷是这部剧里发脾气最多的人,b站上都有人发他的暴躁搞笑视频了。
不过老爷是一个很有包容心、很正直的人,以身作则却理解人都有不足。
视唐顿为自己的毕生心血,懂得传承与品格的价值。
他与Mary、Branson和Mathew是一个很好的team。
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男权社会里男性的一切缺点。
社会制度把他放在了一个不属于他的更高的位置上,他可以决定家里所有女人的命运,他长期以来都是家里注意力的中心和权力的中心。
尽管按照一百年前男性大家长的标准来看他绝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但是他并不愿意看到自己享有的这些特权被分散,也不愿意从这个位置下来。
Mathew去世后他不愿意支持Mary上位就是最好的体现,幸亏家里所有人都反对他。
可以说老爷在最后几季里呈现出的优点更多来自于时代的变迁,时代把他从不那么属于他的位置上请了下来,让他必须看到其他人的才能与优点。
他有成长才变得更可爱。
老爷和夫人当父母补充一点,把他们俩作为父母这一个整体来写。
他们有一点很失职就是没有平衡好家里女儿的关系。
我们不知道Mary和Edith小时候是怎样度过的。
但是两姐妹相差只有一岁。
大女儿Mary可能在Edith出生时感到很强的竞争和剥夺感。
二女儿Edith则一出生就要感受到一个处处都处于优势位的姐姐的压力。
这时候父母怎么教育就很重要啦。
可以在唐顿六季里看到的是他们在这方面是失职的。
不然起码在Mary言语刻薄Edith的时候就应该很严厉的制止,不能让她养成这个习惯。
可是他们俩连在Mary导致Bertie离开后都没有教育Mary,这个任务还是Tom完成的,善后也是老夫人做的。
Mary性格中bully的一面他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MaryMary身为大女儿在这个家里的位置是很奇怪的。
她既承载了继承人的期望,又没有实际权力成为继承人。
掩藏在刻薄和高傲之下的Mary似乎是一个安全感很缺乏的小女孩。
她和Edith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仰望父亲的认同。
老爷在这个家里成为了道德准则。
Mary由此习得了强烈的对错是非感与责任感,但是她又有自己的欲望和叛逆。
一旦欲望冲破理智,比如土耳其美男事件,事后最让她惶恐的是父亲会怎么看她。
Mary看似任性,但她在精神上绝不会跨出这个庄园一步,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父亲。
在第一季里最让她伤心的也是父亲不会真正把她当儿子一样为她争取。
她形成的内在自我意象恐怕既好又不好。
像自己的奶奶一样,她选择把威势显于外,柔软藏于内。
别看唐顿是她的地盘了,但是她是不可以在父母家人面前放下这层张牙舞爪的,难得能让她放下心防的是Mathew、Anna、老夫人、Carson,或许还有Sybil,后期加上Branson。
这么多人喜欢Mary恐怕喜欢的是她的复杂性和她的承担责任。
Mary的命运是与唐顿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没有和Mathew结婚之前,没有获得一个在唐顿的未来之前她不过是一个庄园的贵族小姐而已,但是当她成为唐顿的Queen Mary,Mary性格里的坚韧、担责、拼搏和某种不投向具体人的爱才展现出来。
关于Mary和Edith的竞争。
和表象相反,潜意识里,当然Mary意识不到哈,她可能很把Edith当回事。
她们俩年龄差那么小,对于幼小的Mary来说,Edith可能真的是夺走过她的宠爱的。
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要处处打压她无非是因为相信如果自己不去压制,不时时刻刻站在一个更有利的地位,对方真的会颠覆我们。
(反社会心理除外)而且Mary其实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也是无法放松全然做自己的,她对人的划分条件反射地也是ta是不是站我这边。
父母之于Mary是如果她竭尽所能维持在一个更优秀更强的位置上时,对方会把资源给到她的存在,而她不能失去这种倾向,不然是致命的。
剧里有一个细节,一家人走进餐厅,Mary走在前面,Edith挽着爸爸的胳臂一起像两个傻子一样在后边笑得东倒西歪,沉浸在二人世界中。
Mary回头时看到这一幕,翻了个白眼扭回头了。
其实Mary的爸爸也是Edith的爸爸啊,Mary恐怕比谁都更知道这一点,父母爱是她不得不分享的东西。
Mary对Edith最容易不耐烦的时候是看到Edith各种弱弱的样子的时候,她说成就或者表达自己时都是很拖泥带水的状态,这种时候Mary就一定要去踩一脚。
这踩一脚会不会传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你是我的竞争对手,你明明有能力,为什么老是要用这种不上台面的状态?”或者“其他人都被你骗了,你是不是就想用这种样子吸引注意力?” 其实Edith如果一直明火执仗地要干什么就去坚定地说和做,可能她和Mary的关系是另一个局面。
不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了,Edith并非不想赢不想争,但她只是一直在失败而已。
Mary´s menMary其实挺遵循生物本能的,第一眼会被很有X张力的人吸引①,无论是土耳其大使还是后来的子爵和亨利。
除此之外这个人本身还得性格有张力②,不然无法和Mary匹敌,子爵由此出局。
性格张力有时表面呈现为强势,其实更多是指不会被Mary的气势或者势力刻薄压过去,有能撑住自己的自信,而且不能舔。
再往深一层走,Mary还需要这个人底层善良、温柔(这样才能引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有信念③。
这点特别重要,甚至可能比①还重要,但Mary花了很长时间才渐渐意识到。
Mary其实骨子里很需要对象和父亲有相似的品格。
Mathew不符合第一层要求,而且Mary那时年轻,被土耳其大使迷昏了头。
但是随着这层激情褪去,她逐渐能够看到Mathew在第二和第三层和自己是很匹配的,第一层匹不匹配要看Mary自己感觉了,观众视角来看Mathew主要就是长得帅,有没有X张力很难说。
历数一下Mary的男人们:Eveyln Napier:万年壁草,永远用他引出更受欢迎的男人们。
①②都不太具备,③可能有,Mary没给他机会展现。
只能当友人。
土耳其美男:①②都很足,甚至太足了,他做事是完全不计后果的,半道崩卒。
Mathew:②③都很足,①可能Mary自己觉得够。
子爵:①有,②无,③不够用。
就猪小哥:①不太够,②有,③也有一些。
但他和Mary有一个地方的问题,就是他的信念和Mary的信念完全是一个方向的吗?
Mary不确定。
而且在②的性格张力上,可能他的呈现方向和Mary要的不完全一样。
他能够很清楚地说明Mary和子爵在②上的不匹配,但是他的说法是子爵的对Mary来说不够聪明,这话半对半错。
聪明这个词并不能那么准确地描述清楚Mary和子爵之间缺了什么,聪明只是里面的一小部分,还不如说这是心气、心性、神强神弱,子爵看起来就是一副容易劳累不会做很多事情的样子,但Mary可是连天都想捅一捅的状态。
不过这个说法从就猪小哥嘴里说出来还是说得通的,因为他自己的最优势特征就是聪明。
其实聪明不过是底下拥有了很多东西后某些人外显于面上的方式而已。
Mary要的不是智商较量。
Henry:①毫无疑问,有人可能觉得他多得都油了。
②充足,初见时他面对Mary的挑衅就能游刃有余地回应,既不往心里去又能顺手撩回去。
③其实也挺好的,他可以包容Mary的很多棱角。
但有一个或许会让Mary犹豫的点是固然他很有信念,但是这个信念与唐顿无关。
从观众看来可能觉得这也不错,不然以后难道希望他来争权夺利,搅风搅雨吗?
没有好事都占的。
但是Mary一时想不通也可以理解。
其实唐顿说到底就是Mary自己的事业。
在第一季的时候Mary的一大隐痛就是明明这是她的家园,可是偏偏她无法拥有理所应当的继承权。
明明她拥有继承自老爷的一切为庄园而生的责任感与担当,但是她没有自己的位置。
她只能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搞点攻击性,沦为刻薄与势力。
通过和继承人Mathew结合,Mary这种存在意义上的危机解除了,她完全稳固,可以散发自己的优点,两人这时在一种携手并进,互相交融的状态。
这种夫妻关系蛮理想的,但是人生也可能有下半程啊。
下半程就是发现自己的责任只有自己能够承担起来,伴侣的不帮助并不是坏的,而是承担不一样的课题而已。
其实想一想Henry也蛮厉害的,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不当赛车手后他自己会面临一场身份/存在危机,他也很积极地去寻找出路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迁怒或者把问题蔓延到他人身上,自己的问题以及和他人的关系他都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在处理着。
Mary不选他还要怎样啊?
有几个人在这么有权有势的老婆身边还能这么独立清醒健康大气不跪舔不腐化不作妖的啊?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指望对方围着自己转了。
EdithEdith是这个家里的小透明。
土耳其大使信件一事她把自己搞得跟童话故事里的恶毒继妹一样,其实她根本不太有恶毒的能力。
本来Edith也不怎么有恶毒的必要。
但是在剧情里经历过姐姐Mary和妈妈Cora的连环暴击,Edith小宇宙爆发了一回。
在战前,Edith给人的感觉还是小可怜。
但是战后主要通过工作在唐顿之外实现了自我价值。
Edith的成长其实很拖泥带水、磨磨叽叽,从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到另一个也有那么点缺憾的男人。
但这一点是我觉得编剧写得好的地方。
因为从小受到关注少的人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力量来一个华丽大变身,成长总是缓慢且进三退二的。
Edith虽然找的男人身上通常都有某种不足(按世俗标准),但是三个男性全部都是爱她的,甚至Sir Antony临阵退婚都是为了她有更好的未来。
借助这些男人对她的肯定,当然更借助自己的努力,Edith一步一步自立起来。
感情上也是,最后在Bertie和她分手的时候,她甚至能够平静、成熟地接受,这和当初对Sir Antony的纠缠简直天壤之别。
Edith的成长之路固然很励志,但是我认为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担责。
无论是当初和农夫偷情,不会考虑对对方妻子的伤害,还是欣然同意Mr Drewe关于养孩子的计划,她都没有能够明白做这些对对方和对方周围的人会有怎样的影响。
即使最后伤害造成了,也没有看到她有补救的措施。
很多时候Edith太缺爱了,也太desperate了。
在别人看不到她的时候,我觉得Edith似乎也丧失了一些看到他人的能力。
如果六季的时间线结束后Edith还会和Drewe一家相遇,希望能了却因果。
此外,她身上也有贵族小姐的高高在上,还是在Mr Drewe提出收养计划帮她时,她对此的回应居然是感叹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她也是跟楼下仆人的关系最不紧密的一位小姐,这一点这也不能怪她,毕竟她从没觉得自己有机会继承庄园。
而且因为她毕竟没有伤害过这些仆人,所以这种距离感还不成问题。
衍伸一点话题到小透明如何获得光芒这件事上。
剧里的Edith,但凡加入其他人的话题或生活,她都没有获得哪怕一点点存在感,无论她是支持对方还是和对方反着干。
最讽刺的是在第一季里,即使父母都看到姐姐撬了她喜欢的Sir Antony,他们也不过是评论Mary的行为不成熟而已。
但是当Edith真的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上,真的去做了,去体验现实中的起起伏伏,父母好像却能看到她一点了。
比如她在战争期间去开车,比如她去投稿,比如她有一个失踪的恋人。
我不知道这里有什么规律可言,或者Robert两口子(终于想起老爷的名字)是不是有什么特定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事,但是似乎可以说现实事件本身是有重力的,不自觉地就是会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上面。
即使Mary再试图弱化Michael Gregson失踪的重要性,老爷两口子还是能在这件事上看到自己的二女儿一些些的,当然更多是最人之常情的那部分。
最后想吐槽,演Edith的演员是不是不会表现痛苦啊?
怎么伤心时老是挤嘴瞪眼做点类似芝麻街的表情,Edith这条线的吸睛程度会被演绎拉低一半。
老夫人那是老法师了。
我写她恐怕写不好,但是在别处看到他人的观点很到位——老夫人Violet是一位很知道什么规则能碰什么不能碰的人。
她看似是家里最守旧的人。
这没错,她坚守的每一条规则背后恐怕都是她自己摔的跟头或者见证别人摔的跟头,她真的知道这些规则的背后是什么东西。
但是老夫人同时具有惊人的灵活性。
她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者,没有错,但是年轻时的她比谁都要理想主义,为爱头脑发热。
可能正因为发热过,在各种壁上东碰西撞过好几次,所以狠狠地知道了什么是超越自己力量的。
她跟老伯爵估计过得不幸福,从寥寥几语对过去的描述中可以推测老伯爵估计是会压制到她的人,对方的性情或许不严厉,但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夫人越界。
看老夫人怼天怼地很爽,但输出对象基本都是自己的儿孙和相爱相杀的Cousin Esabel,连对仆人她都很讲究方式方法。
她最厉害的地方是对每个人的动机洞若观火。
即使被人对她发脾气或和她争锋相对她也可以不往心里去或者自我调节。
做事一出手就直达目的,各种手段轮着用,不在意所谓的道德与对错,但她又同时很清楚人心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怎样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可以说她总在这个家里用最马基雅维利的手段做着最为子孙操心的事。
尽管贵为贵族老夫人,她也经常有事与愿违的时候,尤其在时代与现实面前,她太知道自己的局限了,我们从来没见老夫人试图去经商、换儿媳妇或者自己重掌大权之类。
她会提反对意见,可是无论儿子还是女儿的人生大事最后都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了。
老夫人无疑是极具攻击性的,但是她之所以敢这么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攻击性或许正由于她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局限,他人的意志无法强迫,所以不惧奋力争取。
精神分析有一种对攻击性的的说法——不敢表露自己攻击性的人在潜意识里不是觉得自己力量太弱而是觉得太强,一定是我的力量强到稍微释放哪怕一点都会给他人带来毁天灭地的打击,所以我才不敢表露。
老夫人在这一点上倒是活得十分通畅。
她又活得太通透,知道什么时候事不可为,及时止损,免得自己活得难看。
Daisy楼上Mary,楼下Daisy都令人费解,为何她们有那么多追求者?
这个不知道怎么形容,呆头呆脑?
的小姑娘剧中至少有三个追求者,而且几乎都是一见钟情。
Why?
是编剧想要用她串什么线吗?
排除追求者众这一点,Daisy这些年还是有明显的成长线的。
她是一个孤儿,一开始出场的形象是一个非常不镇定,两眼发直提着烧火桶就奔的小身板。
Patmore太太简直像当妈一样把她拉扯这么大。
这姑娘还不太灵光,经常搞不清别人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时不时地也会没有礼貌,但周围人估计都看她小或看她傻包容她了。
在成人的世界里她好像经常还什么都没搞明白就被推着做了这个,做了那个,跟被赶的羊一样。
所幸待的环境友善,也习得了一身技艺。
从不幸中翻出花的是她获得了梅森老爹这个亲人。
梅森老爹真的情商超高,而且极其懂得爱。
论爱意充足,威廉估计是剧里出身背景最好的一个了。
(Mathew应该也能比一比)Daisy在一父一母的呵护和指导下愣头愣脑地长大了。
关于她的情节最让我感动的是和那个当厨师的男仆告别的那段。
在梅森老爹的指导与鼓励下,她好好地和喜欢的人道了别,Patmore太太对她说如果你是我的女儿,我不会有比现在更骄傲的时候了。
不过Daisy就像一块调色板,你在上面画什么颜色她就会呈现什么样,可能被Miss Bunting教了一段的关系,Daisy到了第六季又成了一颗爆钢豆儿,完全不顾做事的规则,冲上去对着庄园新买家一通发泄害梅森老爹丢了希望。
之后还在那道德绑架夫人。
虽说可以理解她的迫切和担忧,但是事情不能这么做呀。
所谓人情世故,就是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靠谱的挪动方式。
不知道编剧在第六季还把Daisy写得这么不靠谱是要干嘛?
虽然演员看着没怎么变,但是剧里时间线可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Tom人设真的有点割裂。
在Sybil去世前他真的有PUA倾向。
越是自卑的地方就越需要Lady Sybil雌伏。
不过前期好歹还是帅的,随着发胖,前期的愤怒者居然变成了后期的胖头鱼兼老年妇女之友。
他跳舞真是没眼看,跟谁都是握着手在那一抖一抖。
怎么,舞跳太流畅影响对话吗?
关于Tom的转变我只能说果然把人孤身一人扔进陌生的环境里就是不得了。
按说唐顿里的人物都相对复杂,也有一定成长性。
第三季里给Tom安排了明显的缺点,他其实有些懦弱,说得比行动更大,居然在危险时刻把怀孕的Sybil一人落在了后面。
按说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成长的点,但是角色后面的成长似乎没跟这条线走,导致我觉得很不连贯。
我以前从来没发现唐顿有那么多生动的女性角色。
二小姐幸福地嫁了所爱之人, 却不得不因为结婚之后的社会地位而去和她觉得很无聊的人喝茶吃饭,她对工作和杂志社的热爱只能放到一边。
老夫人固执守旧,她最护短、所以最理解家人之间的感情,但依然精明地希望三女婿入赘把那份财产赢回来。
大小姐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人义无反顾地扛着整个庄园,尽管她内心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太多的对未来的不确定,但是她依然坚持要把它维护下去。
夫人随遇而安,安娜聪明机灵,休斯严格庄重,黛西好学上进又天真热情(就怕未婚夫安迪对人生没理想没热情所以迟迟不敢成婚,真是太可爱了!)。
群像真是太漂亮了。
卡森一如既往是旧时代的守护者,但看他打破常规跟着做“坏事”真的总是一种享受。
巴罗能有感情线真的太好了,他终于认识了他的同类,他终于能喘口气了。
莫斯利在国王和王后面前那番表演简直是全场经典! 说实话猜到了二小姐怀孕,老夫人生病将不久于人世也猜到了,但是她与大小姐那番对话、她坦然面对死亡、想要活得精神直到最后一日,尤其是……马修妈还不知道!好难过。
一想到她们两再也不能斗嘴了,可能唐顿也就要结束了。
真的是结束了。
这一季除了从老到小都在结婚和再婚之外,总算增添了一个很巧妙,但又似乎西方避而不谈正面观点的十月革命问题。
长期以来,这一层次的多元仿佛一直就不存在于昂撒世界里,但总算有人正面提出了,虽然主要是在描绘俄国贵族的悲惨流离,当然绝口不提农奴的日常生活了,还趁势插入一嘴俄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把近现代的分割说的依旧仿佛不过是新的一场法国大革命罢了。
当然英国人砍下查理一世的头就是民主和觉醒,而法国人的文化革命和俄国人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犯上作乱,真是难为编剧怎么协调革命与民主的共处一室了。
“Don’t let us hide behind the changing times.”太多人总是拿时代不同了作为挡箭牌,固然时代却有不同,万物也皆有变化,但很可惜的是人总得从出生开始领悟和思考,即使科技的发达似乎也未能让人的思想成长得更快,因此同等能力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有相近的深度。
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剧情 这让试图记忆每集主线的我难如登天呐 庄园主们似乎都对房产建筑业下了黄金投资 Mary与Tony婚前试爱却仍以分手告终 Edith苦苦祈求奇迹与希望却依旧悲剧 好在终能光明正大的陪伴女儿 不喜欢Tom的感情线 这个邦廷太煽风点火鼓动人心了 还是政治立场鲜明的人都这样?
伯爵夫妇依旧相爱相守 中间老猥琐借品画趁机表白也只是夫妻间的小考验啦 Rose找到了真命天子顺利结婚 克劳利夫人被求婚 speaking of this 追求者的大儿子两次做客庄园都整得不欢而散 席上那番话真是毫无教养啊……老夫人的俄国旧情人风流韵事 贝茨夫妇因格林死亡事件一直被警察追问不舍的阴云笼罩 莫斯利与baxter与Thomas之间的秘密与特殊情谊 管家CP的惺惺相惜 上一季圣诞特辑的最后一幕俩人手牵手走向海水深处的画面太美好 厨娘母女很温馨 帕特莫尔太太给Daisy找老师辅导学习的初衷是为了Daisy开心 这不就是妈妈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么 托马斯真是卡森管家最甩不掉的小跟班了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继续体面的呆下去啊!
追到现在伯爵一家人的亲情真是超级羡慕了 最可爱毒舌的角色非老夫人莫属 各种高情商救场老梗吐槽太萌了!!!
昨晚,持续小半年的追剧终于告一段落。
面对好东西,总舍不得结束。
有时一天看两集,有时又两个礼拜才看一集,以致于看完温馨的2014圣诞特辑,都想不起之前当时看来无比动人的场景了。
整部剧的感觉优雅庄重,又有太多细腻温柔的地方。
同时在听的是喜马拉雅电台里的蒋勋细说红楼,国别、史实各异,心思、繁复又有相同,所以常有错觉。
女性看剧总喜欢将己置身其中,你最像的是谁,你最想成为谁,她的结局可是你想要的,面对同样的选择时,你要替她走怎样的路……许是大姐太美,天生的贵族气场太强,三姐又太温柔可爱,家里上下都爱她,深知我等普世下的姑娘,大多卑微羞怯,连想想自己成为那样霸道美丽、温柔可人的样子都不敢,可内在里却都有着渴望幸福的勇气和执着,因此不可避免的对不那么主角、不那么光彩夺目的二姑娘,心生戚戚和同感。
从马修、农庄里的已婚农夫、走上结婚礼堂又美其名曰为了她幸福而放弃的老头子(忘记名字了)等等,再到杂志社总编大人,二姑娘为爱神伤,却依然勇敢前行。
是的,即便前路未知,可是宫泽贤治不是也说过: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还有晨光中的城堡,美好如初,真实又梦幻,以及好多场景中老夫人和克劳利夫人坐在花园中聊天,各种花朵绽放,宛似仙境,浪漫又唯美……好多动人场景、细节,因为快到午饭时间,更是想不起来了,看来要怀着对第六季的期待,重头开始再看一遍了。
那么人生中在豆瓣的第一篇剧评,就这样结束吧。
刻意地没事儿找事儿 差评
那么高分是刷的吧
多了俄国旧贵族和犹太人的情节…Edith终于带着孩子回到了庄园…大表哥和Sybil离开好久了…
我可真是太喜欢老太太了。我可真是太喜欢老太太了。我可真是太喜欢老太太了。卡森终于求婚了。😃我真的怀疑安娜一家子上辈子跑了编剧的祖坟。
看了五季都没喜欢edith半点...逐渐感受到厌蠢症了,主要是很多事情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吧,比如说孩子什么的..为什么那么不会做人啊,太理解Mary不喜欢她了。以及查尔斯真的太棒了呜呜好喜欢 速速在一起
生拼硬凑出来的一季,一个家庭的矛盾与纠结已经被挖掘到无可挖掘的地步,只能让狗死了、tom和daisy都走了、cora精神出轨、当然还有没完没了的bates-anna强奸后遗症,julian fellows真的有点江郎才尽,即使是肥皂剧也很不好看。看完2014的圣诞特辑就准备弃剧了,byebye downtown
还不错,伯爵夫人一直善良优雅,Violet奶奶依然毒舌,Tom已经很好的融入庄园,有点欣慰,希望Rose小姐的老公是好人吧。Mary的新发型不好看,人也很bitch,Tomas这个烦人精还在,一看到贝茨夫妇的剧情就像快进。本季主线太不清楚了,编剧要给力点啊。
大表哥退出唐顿庄园,连带着看这部剧的趣味便少了许多,也许这是看的最后一部唐顿了。
太难看了,情节平淡到没有情节可言,所有演员都长得好寡淡,整个服装布景都过于素净,看完bridgerton再看这个感觉像吃纸,bridgerton是乔治三世比这个剧年代早上快100年,他们室内、服装都那么华丽,每个人那么有精神,100年后怎么反而变差了
好看的英式古装肥皂剧,但是越来越没有记忆点了
总是格外喜欢圣诞特别篇
年轻一代的感情线和仆人的世界都乱成一锅粥了,想不到老太太和伯爵夫人也各自墙外开花;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却又在最后一集柳暗花明;唐顿家大小姐二小姐生个孩子都跟捡得一样,身材前后一点都没变;为什么非要把 Anna 和 Bates 拍成苦命鸳鸯!Lady Rose 的婚礼也太草率了!
各种狗血。
大概是因为大表哥的原因,也越来越喜欢Mary了。。。tom branson的那个朋友忒招人烦了
最怕激进分子缺乏情商
整季剧情依旧毫无亮点,暖心的小片段倒是比上一季多了许多。编剧可否不要再虐安娜和二小姐,尤其是安娜,贝茨夫妇怎么就那么倒霉,两人轮番入狱,这样下去只会让我觉得苏格兰场全是傻逼。
第五季,情节推进一如既往的慢,许多人物我又忘了他们到底是谁,然后,拍得真的很美。
这一季有没有正常人啊,一个比一个颠,拍的跟狗屎一样,mary真是又自私又冷酷又不自爱,不懂妹妹到底怎么得罪她了,大表哥死了也好。。。
越看越恨自己,但是还正在下圣诞特辑
有点烦bates这对。。。感觉就强行dragging on an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