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
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
导演们对这个国家爱之深就责之切。
力荐的原因和这个题目没有什么关系我想说的是片子的细节做的非常棒移民看守所里的自由女神像塔里克随口说出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后台的”看守所附近咖啡厅里侍应生“那些人都不付小费”塔里克妈妈随口一句“这一切好像就在叙利亚”,再加上塔里克父亲的遭遇的叙述……太多细节了,每一个在看的时候都值得细细品味而这一系列的品味之后你还觉得美国是一个“自由国家”吗?
去年9月的时候,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了Fan,他和他的女友在一起。
我起身朝他打招呼,脸上挂着笑容。
我肯定他是看见我的,然而他却对我视而不见,他从我身边走过。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和他打招呼,就算看见他只是一个人。
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
他会告诉我他花天酒地的爸爸,我会告诉他我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伤心事。
我们分享看过的电影,一起研究物理题,周末一起坐车回家。
我们曾经撕破脸皮地争吵,互相把对方拉到QQ黑名单里去,但最终我们还是一样,做回好朋友,还是能对对方说一些和别人无法说的话。
我们都有着相似的一些过去,一些经历,因此我们了解。
他是我至今认识过的人当中,最像“知己”的一个,可是我们却因为如此可笑的理由变成陌生人:他的女友觉得我们或许不只是朋友。
是啊,我们现在或许已经不再是朋友。
我们不只是朋友,还应该加个很俗的前缀:曾经的。
无论是蔡康永笔下从一号到九十一号的男孩们,还是彭羚用那清亮的声音唱过的情事,又或者只是迪安在路上搭过顺风车的喊不出名字的司机……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听见这样的歌,我总是忍不住要感伤。
那些凡是可以用一个“过”字来形容的人和事,是或非,那些一旦提及就会涌现出的片段,那些可以称为过去,称为回忆,称为曾经的事物。
每个人的一生,据说要认识几万人,记住其中的几千人,最终只选择了里面的几百人,甚至更少作为朋友。
在认识与不认识的边界,总有人进进出出。
有些人突然闯进了你的场地正中你的红心,有些人却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Walter还是幸运的。
他遇见了一个让他改变的人,并且是往更好的方向。
原本的Walter,无所事事假装繁忙,对教了二十多年的同一堂课提不起半点兴趣,也没兴致和别人唠家常交朋友,简单来说,他不是在过日子,只是在混日子。
但他遇见了tarek。
于是故事就如此继续下去,Walter跟着tarek学会了打鼓,tarek因为非法居留而被逮捕,找律师,开导tarek的母亲mouna。
Tarek最终被送到不知何处,Walter一个人在地铁内,打鼓。
Walter是因为遇见tarek,才重新开启了内心,重新有了认真生活的激情。
他喜欢上打鼓,这种看着很简单,只要你敢于敲击就能发音带出节奏的乐器。
他帮助可谓素昧平生的tarek,做着一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想都没想到的事。
Walter真的很幸运。
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神秘嘉宾,一个让他重新爱上生活的人,一个改变了他的人。
我的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你的人生呢。
虽然很俗气,但却是现实:世界总是上演同样的戏码,错过,被错过,互相错过。
生命中一些曾经伴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过去总是静悄悄地离开。
一个头大得像西瓜的小学同学,初中时代的同学版F4,曾被我带领全部班委罢工弄得很头痛的年轻班主任,还有更多我早已忘记名字,仅存面容或片段的那些人……还有已经提到过的Fan。
这些人曾经来到我的人生,可能来落井下石一下,可能来帮我一把,可能来teach me a lesson,可能来长居,也可能只是来打过场。
但无论如何,就算现在的我已经忘记,又或将来的我终会忘记,这些人始终走进来过,或多或少地在过去影响过我,改变过我。
所以我最不喜欢的便是,我是谁谁生命中的过客,谁谁是我人生中的路人,passers-by这类说法。
因为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只是我生命中的临时演员,他们是神秘嘉宾。
Fan也是的,就算我们再也做不成朋友了,也曾是我的神秘嘉宾,是不可替换的角色呢。
我会难过,但只会难过一会。
因为谁知道明天这出戏会加进什么意想不到的角色呢。
一直很喜欢《神秘嘉宾》的歌词:我跟谁变得亲密 谁逐渐离我远去华丽演出共襄盛举 唯有你的背影友情客串 却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我搬到谁的隔壁 谁成了我的邻居鸣谢生命有你参与 笑纳我的邀请曲终人散 却写下不会结束的结局说不定哪天,就算看见fan和他女友在一起,我也会突然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好。
08年12月17日今天再看回这篇评论,再想起Fan。
想说的好像已经快要说尽了。
最想说的,如今只剩下一句,由陈奕迅唱出了:“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
从《心灵驿站》走近《不速之客》,能在细微处感受到托马斯.麦卡锡独特的执导风格。
那种感觉是,持重的面孔隐藏着灿烂的笑。
故事看似漂在没有潮涨潮落的池水里,规行矩步、死气沉沉。
但在他对电影节奏与情感超强的控制力下,分寸把握得恰大好处,沉而不闷,于“情”的表达,含蓄内敛,异常细腻,竟有了明显不同于呱噪或嬉笑怒骂的美式风格。
看过影片,让人回味绵长。
当然,这类耍性格玩情绪的电影是极易把观众推向两极的,如能耐住“乏味”一路跟随,就能见证柳暗花明又一村;仿若一见不能钟情,努力也培养不出感情,那此片就是打入冷宫里的闷片。
好在《不速之客》影片整体质量经得起检验,闷也闷得雅致,而且别有洞天,敏感的话题掖在亲情、爱情包裹的垫肩里,不主打却很醒目,观众不懂也会自有意会的。
美国是个大熔炉,作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说移民的事,是敞开门爆自家的长短,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观点上认同与分歧之别。
作为编导麦卡锡在设定人物时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猜测住在康涅狄格州的老教授沃尔特是英裔美国人,虽然妻子离世,儿子生活在伦敦,老来独居,但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应该代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中坚人群。
而误闯进沃尔特生活中的非法移民,他们的故事恰恰是如今扎稳脚跟的美国人曾经经历的写照,有不同时期的移民一代二代,他们能留下就是新一代。
而这中间要牵扯进别国的政治文化,麦卡锡也有自知自明,只是蜻蜓点水,拿主人公的自述点缀,没有站在世界警察的立场上盲目评说或讨伐,是聪明之举。
电影虽然用移民做话题,但始终照顾到了美国人自身的消化系统,凡事有色彩的问题讨论得都很文艺。
以主人公沃尔特为焦点,多线推进剧情,美利坚与非法移民的概念共存,有不可调和之处,也有情有可原之理,但因着力点落到情感上,整个故事就有了朦胧之外的感性色彩。
印象深刻于电影中每个角色在表达情感时,所传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来自叙利亚的泰瑞克热情奔放,笑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小伙子就利用了这一天性,笑对周遭的一切,虽未能逢凶化吉,却赢得了沃尔特的友谊,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沃尔特的生活。
泰瑞克的女朋友赞娜布也是极具性格化的角色,警惕与不安是她认识美国的情感基调,直至最后得知泰瑞克被驱逐出境所流露的绝望,这一根灰色的情绪链条缠绕着美国的形象,也渲染着故事浓重的现实色彩。
虽然这对非法移民到美国的情侣有种种不被欢迎的理由,但对老沃尔特而言,遇见他们,则是一种幸运与恩赐,是让自己从枯槁中转入生机的临界点,就像把弯曲的手指从钢琴键上放平,移到非洲鼓上所感受到的新奇与舒适一样。
此间,三个人的相识、相知,全用音乐做纽带,用误会解读文化冲突,为后来另起的情感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谈及泰瑞克的母亲,就要带上沃尔特。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端庄优雅的女性魅力,因儿子而邂逅沃尔特,一头是舐犊情深的母爱,另一头是缓缓升温的夕阳情,给人温暖与希望的情感故事完全可以两全齐美,却在不得不留下遗憾的情况下,选择与爱情天各一方。
电影的结局是这样,看着沃尔特送别泰瑞克的母亲,一个人背着鼓走入地铁口,带给我一丝缱绻的惆怅,沃尔特再也见不到他们母子了吧!
对于年轻的全能电影人托马斯.麦卡锡来说,编导的角色做得毫不逊色于他的表演本职,看过《不速之客》,对他执导的系列剧《权利的游戏》是心有期待的。
记得曾看过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落寞和沉沦。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原本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在机械地往复里消磨殆尽。
有的人尝试着改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的人固守坚持,于是选择继续落寞和沉沦。
人生里总是充满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时代,也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追随。
毫无变化的生活是可怕的,好比一滩死水,微风吹动涟漪,却丝毫不见任何生气。
虽然我们大多数还是跟着潮流在走,不会像少部分人一样去境离乡来寻找新生活。
但生活本身会给我们很多惊喜,前提是你要尝试去接受它。
比如结识新的朋友,遇到新的事物。
电影的例子是极端的,但是萍水相逢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电影的主人公Walter的这段遇见看起来比较罕见,但本质上它却常常在我们生命中发生。
有多少人不是像Walter那样,沉浸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里,却觉得每天忙得不知所措。
空虚的生活本来无所事事,却让人身心疲惫耗在其中。
长此以往,我们就沦陷在这样的节奏里,每日觉得精疲力尽,每日觉得时光荏苒,但实际上却没有做什么有事情。
就像Walter自己说的:“我不忙,我只是装着很忙。
”几十年教同一门课,几十年生活的调子一成不变。
无所事事里的低效率,再加上对沉浸在对妻子的缅怀中,忍受人生晚景的寂寞。
这样的生活真是乏善可陈到极点,但这样的生活却是很多人正“乐在其中”的模式。
Walter每日就这样消耗着剩下的时光,教全校最少的班却把自己打扮成最忙的人。
“我要写书,你知道的。
”其实呢,发呆,无止境的缅怀。
就连他笨手笨脚地学习钢琴其实也是一种缅怀,对身为钢琴家妻子的无境怀念,只是年老体衰的他学习一门乐器是多么艰难,何况老师也说他缺乏天赋。
总之,日子就一天天在琐碎乏味的生活里消磨,得过且过。
但一个意外发生了,因工作需要返回纽约旧宅的他发现自家多了两个陌生的闯入者。
出于怜悯也好,厌倦寂寞也罢,总之收留这两人的Walter的生活却因此惊起点点涟漪。
其实电影有个很政治的外壳,因为那两名意外“访客”是非法移民,无论是以后情节急转直下,还是片中处处表现两名非法移民——Tarek和Zainab的善良,都是对美国移民政策的深切批判。
但我并不太想去纠缠这个问题,因为不管Tarek和Zainab多么奉公守法,就像Tarek自己说的,他只想好好生活玩玩音乐;也不管Tarek的母亲Mouna多么爱子心切,多么熟悉西方的文化,或者她的丈夫因言论在叙利亚受了多少迫害,归根结底他们仍旧是非法移民。
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仅仅是所谓道德上的标准就姑息非法移民,那等于是置法律于不顾,这样的社会和国家又有何法治可言。
所以,非法移民是必须要遣返的,是不是个好人不是应该获得谅解的理由,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法律无疑是可笑的。
但于个人而言,Walter的生活也确实因为他们而改变,他力图帮助Tarek是人之常情。
我在想对于Walter而言,究竟是Tarek给了他更多改变,因为他教会自己打非洲鼓;还是Tarek的母亲Mouna更多,因为她给了Walter丧妻后难再得的情感慰藉。
虽然故事不可避免的走向无果,但对Walter而言,这一切虽匆匆而过,倒也是惊鸿一瞥。
我常在想Walter为什么没有留下Mouna,他们若是结合其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也许他们尽管在那段朝夕相处里相互慰藉,但心生情愫究竟到了何种地步,日后又会走向何方,无论是Walter还是Mouna都没有把握。
已是风烛草露的Walter连亲生儿子都无力去联系交流,又怎能有勇气去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共度余生。
事实终究是再多温馨体贴,不过只是人生一瞬,它能改变的东西太有限。
最后Walter可以在地铁站享受击鼓的乐趣,但他可能仍无法避免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日子。
不去管那些批判抑或讽刺,其实电影里讲述的“人生访客”人人都会遇到。
人生百年,真正所谓携手相伴的,无论亲人、朋友还是爱人,都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匆匆的过客。
亲人爱人固然可贵,知己知音百年不见,但这些来来去去的人生访客又何尝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呢?
如果说人生中遇到的人是一首曲子,那些长期相守的人是主旋律,那些过客无疑就是曲子的串联过程,没有连接又何来起承转合的余音绕梁。
一个过客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但正是这些来了又去了的人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许多,让我们不仅仅沉沦在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里。
电影里Tarek教Walter打鼓时告诉他,古典音乐是四拍,而非洲鼓是三拍。
这让我想起杨德昌解释《一 一》片名时说的话:“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来定节奏……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其实生命的调子哪只有三拍抑或四拍,人生丰富,它不应该只有一种节奏。
舒缓也好,激昂也罢,适时改变生活的调子,让我们不至于沉溺在单调的深渊里愈趋落寞、无法自拔。
生命正是因丰富而深刻。
电影的音乐也很不错,除了其中钢琴弹奏的深情款款,非洲鼓极富节奏感的演奏顿时让故事充满动感。
电影原声是由Jan A.P. Kaczmarek所作,一如他的作品,像Finding Neverland或者Total Eclipse般,擅于在钢琴的脉脉弹奏里表现波动的内心情感,营造一种纯净透彻的听觉效果,拥有很浓厚的古典气息。
而在这部原声里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寂寞感,以映衬主人公孤苦伶仃又乏善可陈的生活,旋律如同滴水般让人心生波澜又觉得一片寂静。
同时,原声还收录了尼日利亚的黑人音乐家Fela Anikulapo Kuti的一首打击乐曲,也就是出自片中Tarek送给Walter的那张专辑中的一首非洲鼓乐曲。
原文地址: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247105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
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渠道?
而是选择黑下去,黑下去。。。。。
最后黑不成了只好遣返回国了??
美国是一个除了土著印第安人,全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国家,与深圳的原住民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类似。
美国和深圳对外来人员都有相应的机制转户口,相应的不公对待给两种身份之人。
非洲鼓,是一个载体而已,承载故事的一个平台,教授去地铁演奏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自己拉不下脸来在公众面前演奏的心理障碍。
这种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大学,地铁站确实见到不少,他们挺快乐的,赚钱够不够吃口饭就没研究过了。
而
The Visitor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
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
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意思。
电影说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谈不上老,但是中年晚期吧,几年前钢琴家妻子去世,他在大学多年来如一日的教一门经济课教了15年,教学大纲就是年年改个日期而已。
就这样,他还拒绝了系主任要他替另一位老师代课的要求,理由是他很忙,正在准备写他的第4部书。
他没有什么朋友,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而又敬而远之。
或许因为妻子是已故钢琴家,所以,这位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弹钢琴。
电影一开始,就是他痛苦地等着他的钢琴老师的到来,并且吃力的上完了钢琴课,课后他表示要彻底放弃学钢琴。
就是这么个干巴巴的生活着的半老人。
可见得他对生活的乐趣还剩下多少。
一次,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回到了他纽约的公寓(他长期在另一个城市教书)。
结果发现他的公寓里住了一对年轻的非法移民(没有绿卡的)。
完全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完全不搭边的人认识了彼此。
这对非法移民,男的是一位来自中东的鼓手(手鼓),在一个酒吧演爵士乐,女的是非洲裔的,在市场上卖自己做的首饰。
出于好心这位教授留他们在自己公寓住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因为鼓声,这种最原始的节奏,让这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成了朋友。
总也学不会钢琴的教授,却居然学起了打鼓,而且还很投入。
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幽默轻松的讲不同文化的融合的电影,电影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情节一转。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其实就是过地铁的自动检票机时慢了一步,这位中东面孔的鼓手不得已而翻了过去,结果被地铁警察逮住,一查还是没有绿卡的,被送进了专门关非法居留者的看守所。
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是这位教授更深的介入到这个他死气沉沉的生活中的突发“意外”里。
似乎他能为此做些什么。
他去看守所看望他的这位鼓手朋友,替他和他女友间传信,替他找律师,甚至还认识了这位鼓手的优雅的母亲。
并最终在这次“意外”里,认识并反思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其实只是假装还在活着而已,甚至假装还很忙碌,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占据着一个空间而已。
电影的结尾是,什么也没有解决。
鼓手最后被转移到不知道哪里的另一处看守所。
移民部门的回答就是一句冷酷的:无可奉告。
但这位教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现在天天在地铁里打鼓,鼓声有力而愤怒,但每当列车通过时,鼓声就被淹没了。
谈不上这是什么政治电影,但是,我觉得电影的视角反映出了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所反映出来的冷酷、默然甚至还有一些仇视。
移民类的电影也不都象“绿卡情缘”那么浪漫。
看完出来后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也看了这片子的人在议论“其实这故事挺真实的…”。
看吧,这是他们相同世界里的人这么在说。
其实,我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就象这电影里有温馨温暖的一部分,但接着的现实还是冷酷而无法改变的。
我一直不认为非看大片不可。
这次再次证明了。
只是大片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次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
导演:Thomas McCarthy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
第一部是Station Agent。
也很好看。
演员的表现很出色,应该说是非常出色,几位主要的演员都演的很好,很细腻。
尤其是演教授的这位,我曾在其他几部电影里见过他,都是配角,这次演的不温不火的,很到位。
一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拎着公文包,对了,还有一副眼镜。
另一个第三世界移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汽车、背着所有的家当,对了,家当中有一个非洲鼓。
这样的两个人命运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你说,这电影能不好看吗?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仍旧延续了《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2003)》对边缘人物的关注。
片名直译为“访客”“拜访者”“宾客”会更好,每个人都不是真正的主人,偷渡客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对于美国不是,茕茕孑立的沃尔特开始对于纽约自己的公寓也是一个访客,同样他对于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也只是个过客。
影片同样也涉及到9.11后美国的移民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尴尬”。
导演、剧本、演员……如果是另一种常规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是一部无助绝望,让人无法承受的电影;但是影片骨子里却透露着一种豁达,让人对这个世界有了点儿信心。
2008-10-16
虽然,影片揭示出人生以及社会那令人窒息的死角……但生活的很多细节,却同时也在闪耀着生活美好快乐的光芒。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给予别人及自己温暖,努力的互相帮助,努力的让自己快乐,努力的寻找并保护爱。
很多,很多细节,都很让人感动……叙利亚人泰瑞克和他那来自于塞内加尔的女朋友赞娜布在被骗之后强装出来的放松——憨窘可爱;泰瑞克快乐的手鼓和赞娜布漂亮的手工首饰——像是他们快乐和表达的源泉;即使在泰瑞克被关进移民局后依然让沃尔特在探视间的玻璃上练习手鼓的节奏——那时,快乐就像是捧在手心里带回沙漠的溪水,珍贵无价,那是超越一切阻碍发自内心的快乐幸福;对了还有,爱情。
泰瑞克与赞布娜相识十天,在灾难面前却不放手的真挚爱情;泰瑞克美丽的妈妈与瓦尔特之间慢慢明晰的默契而温暖的爱情;……总之这部看似平淡的片子让我温暖,让我悄悄的快乐,让我懂得在自己能掌控的时候尽可能去快乐!
逻辑上稍有些问题
從美國獨立製片的寂寞心靈主題,一個無目標的教授老人交織眾多visitors(or intruders 端賴以何種心境對待),接枝後911的美國政策批判。溫情細膩,延續美國獨立製片優點,卻以憤怒鼓聲收尾,格局更勝導演前作。
鼓点也是音乐
yeah yeah very real life and depressing...but it's BORING and slow paced...what's wrong with that sour-faced black woman, hated the part when the mother asks the girlfriend to show her the parts of New York her son likes to visit, so pretentious-come on, he isn't dying!
已经受不了白人救世主的主题了。十几年前看还好,现在再来看觉得太out dated
三星半…豆瓣电影最近同步有问题啊啊
好久看的了 非洲鼓
不管这部07年的电影噪点如此多,剧情又如此牵强。但想到现在的魔都,不得不有种共鸣。魔都建立于那群人之手,却也毁在了那帮人手上。
IT'S NO FAIR!~ 即使是美国,也有像叙利亚像中国一样的黑暗一面。但是,美国人时刻在反省,而我们呢?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倒是那个男孩打鼓的时候让我想起了爆裂鼓手,什么都不去想往往能做好。不明白那个妈妈为什么在儿子被拘留的时候在外面和其他男人打情骂俏,道理上讲不通啊?联想现在欧洲的难民,不是大家歧视非法移民或是难民,是因为他们其中有太多人做了不好的事情,让社会动荡,人心不稳。
美国梦与人生梦。有的电影是戏,有的电影是生活。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是却好看,是因为我们看的是生活。
应该是看过的。。。忘了。。。
挺温情,就是感觉节奏太慢了。。
淡淡的感觉
平淡后惊喜最后有点失望。
“细腻而温暖,又不乏适当哀愁的含泪幽默剧”、“轻缓地吞噬观众的心,一点一点地把人诱进影片的主题”-《纽约时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结尾那个虚化了的美国国旗,十分点题。
谁是你的神秘嘉宾
@2024-06-02 15:11:41
高中,Andy外教的动情之作。
溫火慢熬,收尾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