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向怡
主演:陈雅狄,吴天园,高铣莛,田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温州方言年份:2025
简介:摄影师万叶从法国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昔日恋人阿胜与闺蜜阿北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万叶的到来,让三个人的生活和情感都逐渐微妙了起来。与此同时,万叶偶遇想要前往法国寻梦小镇姑娘小虎,在一座叫“海豚屿”的小岛上,两人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详细 >
和温州和法国都没什么关系
今天主持了小城季风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旅法女导演金向怡拍出了国内第一部温州方言的剧情长片,电影中的三位女主都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所以传播乡音让家乡话得到展现和传承,是对故乡最好的纪念。在上海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这一场坐满了
三位女性,事实上是三种不同的命运。非常触动。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
有点生硬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让这样的电影存在下去,活下去,有更多的推广。中国电影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老套做作的桥段堆叠,空洞散乱的情节铺陈,突兀怪异的情绪表达… 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用乐清话机械般照本宣科的普通话台词,让导演那副高高在上的透过相机滤镜俯视故乡的装逼姿态彻底坍台。 PS:台词对话让温州人看得真特么尬…
导演大概率是锡兰粉丝。表演状态和台词写作问题都比较明显,单场戏学生味太重了(每场跟法语、法国相关的戏都尬到脚趾抓地,现在的年轻导演是已经写不出有生活气息的台词和小镇青年角色了吗?),“拍照”的概念跟那些长镜头调度一起变成了花架子,不论是剧作还是影像风格都没看出什么成型的整体思路来,导演如果把那些细碎的情绪和感悟做成essay film,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非常空洞 一盘散沙
一条大河波浪宽。
败在女主,全程穿紧身牛仔裤挎着相机,在仿佛与她毫不相干的地域里穿行,完全没有代入感,且剧本将女主人设写得也很做作,与她演出来的“潇洒”相当对冲。海滩傍晚双女主的戏份镜头,高低位的正反切格外男凝,被强迫的不适感更加尴尬出戏。温州的空间感拍的还是不错的,但也仅局限于“景”了。新人导演不易,但确实有再进步的空间。
累
演员表演得太尬了,这是在干什么……三位一体的设定有点意思,反正一个假装潇洒一个假装天真一个假装沧桑,在一个水城小镇演了一出舞台剧,说故作哲理的台词拍故作文艺的镜头,一会想出国,一会三角恋,一会杀死老人一会海边拍照一会拆钉子户一个比一个尬不过换个角度想可能这部作品就是想表达一种像在亚热带溺水一样出去却从来没有真正出去的迷幻吧……好在看的是映后场,导演给人一种独特的笨笨 通透又坦诚,很好玩。创作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会有很多意外,更改,和预期不同,衰老,最后带上一点坚持。这些东西加一星吧
我靠我自己走出去……
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拍的是啥吧,叙事很混乱,其实两个女主角一起出去拍照的很多镜头都是挺不错的,就是导演想把啥都塞进来,真是可惜了
对这群满脑子“艺术”的家伙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标准的文青式自恋。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电影受现实所限,语言、台词有时略显生硬,它也难逃被剪刀改造的命运。导演在影片中,投入了较多的自我意志、和主观成分。但毕竟,在低成本、严管理的残酷现实中结出果实,我不能总在键盘上挑毛病。电影有诸多亮眼之处,巧妙的角色设定,丰盈的想象力,对时代与人的体察,时而跳出的小幽默,以及,海风的触感、衣着的红黄蓝……可以将许多遗憾掩盖。长片处女作,很有感觉,瑕不掩瑜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和温州和法国都没什么关系
今天主持了小城季风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旅法女导演金向怡拍出了国内第一部温州方言的剧情长片,电影中的三位女主都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所以传播乡音让家乡话得到展现和传承,是对故乡最好的纪念。在上海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这一场坐满了
三位女性,事实上是三种不同的命运。非常触动。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
有点生硬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让这样的电影存在下去,活下去,有更多的推广。中国电影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老套做作的桥段堆叠,空洞散乱的情节铺陈,突兀怪异的情绪表达… 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用乐清话机械般照本宣科的普通话台词,让导演那副高高在上的透过相机滤镜俯视故乡的装逼姿态彻底坍台。 PS:台词对话让温州人看得真特么尬…
导演大概率是锡兰粉丝。表演状态和台词写作问题都比较明显,单场戏学生味太重了(每场跟法语、法国相关的戏都尬到脚趾抓地,现在的年轻导演是已经写不出有生活气息的台词和小镇青年角色了吗?),“拍照”的概念跟那些长镜头调度一起变成了花架子,不论是剧作还是影像风格都没看出什么成型的整体思路来,导演如果把那些细碎的情绪和感悟做成essay film,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非常空洞 一盘散沙
一条大河波浪宽。
败在女主,全程穿紧身牛仔裤挎着相机,在仿佛与她毫不相干的地域里穿行,完全没有代入感,且剧本将女主人设写得也很做作,与她演出来的“潇洒”相当对冲。海滩傍晚双女主的戏份镜头,高低位的正反切格外男凝,被强迫的不适感更加尴尬出戏。温州的空间感拍的还是不错的,但也仅局限于“景”了。新人导演不易,但确实有再进步的空间。
累
演员表演得太尬了,这是在干什么……三位一体的设定有点意思,反正一个假装潇洒一个假装天真一个假装沧桑,在一个水城小镇演了一出舞台剧,说故作哲理的台词拍故作文艺的镜头,一会想出国,一会三角恋,一会杀死老人一会海边拍照一会拆钉子户一个比一个尬不过换个角度想可能这部作品就是想表达一种像在亚热带溺水一样出去却从来没有真正出去的迷幻吧……好在看的是映后场,导演给人一种独特的笨笨 通透又坦诚,很好玩。创作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会有很多意外,更改,和预期不同,衰老,最后带上一点坚持。这些东西加一星吧
我靠我自己走出去……
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拍的是啥吧,叙事很混乱,其实两个女主角一起出去拍照的很多镜头都是挺不错的,就是导演想把啥都塞进来,真是可惜了
对这群满脑子“艺术”的家伙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标准的文青式自恋。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电影受现实所限,语言、台词有时略显生硬,它也难逃被剪刀改造的命运。导演在影片中,投入了较多的自我意志、和主观成分。但毕竟,在低成本、严管理的残酷现实中结出果实,我不能总在键盘上挑毛病。电影有诸多亮眼之处,巧妙的角色设定,丰盈的想象力,对时代与人的体察,时而跳出的小幽默,以及,海风的触感、衣着的红黄蓝……可以将许多遗憾掩盖。长片处女作,很有感觉,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