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
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
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
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
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
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
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昨夜看完电影,当孙燕姿的歌声响起,压抑的感觉一直沉闷在胸口,回到住处,再打开这支歌曲的MV,理解完全不同,无尽的心酸触在心底。
不从拍摄手法,仅从故事上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段故事叫《背影》主角是陈柏霖,可是当初选择再见的对象是父亲。
父亲在公司变故后,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法体会选择当初父亲选择离开孩子内心的那种痛苦,但是很巧妙,陈柏霖经历了,随着小琪一个又一个电话,到最终冷冰冰的“拿掉了”三个字,陈柏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当他终于体会到了自己与骨肉割舍的痛楚,再看到父亲现在不堪的生活,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让我带入了。
电影巧就巧在每段故事并不是单一的故事,每段故事中的参与对象不是只有两人,而是三人,或者更多。
就比如第一段故事,他讲了儿子终于在偶然间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却只能选择不相认,自己的父亲当初选择了离开,知道自己还在,却不再见面,而他的弟弟,拥有着父亲却并不珍惜。
在最后,愤怒的他殴打了自己的弟弟,在发泄自己矛盾的痛苦的同时,也选择了与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告别——小琪去做流产。
第二段故事最为揪心,我也最喜欢。
当来自新加坡的一封信打扰了陈柏霖的生活,终于,不得不让他把回忆拉回到童年乡下的那一段,自己必然早已告别、不愿忆起的往事。
两个少年,按动车铃作为信号相约湖畔游泳,在那个隐秘的国度里,他们没有同龄人,彼此是彼此仅存的朋友,青春年少,两个伙伴之间的暧昧情愫或者就在大人的口中变成了不堪,于是,父亲变责令他不要再去湖边,真正的意图当然不能说出口,于是,“自杀的渔夫”这一桥段便成为了父亲警告儿子的理由。
翠绿的青山,荡漾的湖水,轻柔的薄雾,潮湿的空气,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而暧昧的环境下展开,两少年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心思的细腻和眼神的变化,都像针一样戳着我。
他们仅有彼此,却不知道那究竟是友情还是什么别的,或许只是依赖。
到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再次失踪,愤怒的父亲去向湖边,儿子害怕地躲起来,匆匆逃离后,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经在那潭湖水里,为了救他的伙伴,而淹死了。
不知道,当他得知了这件事,对自己的心里,将有多少的自责、对自己曾经仅存的依赖的伙伴将有多少的怨恨。
所以,时隔多年当他选择来到监狱,选择将自己多年未见的伙伴——此时,他再次成为了对方仅有的依赖的时候,面对着童年那段尴尬而痛苦的故事,他的勇气、沉默和痛苦可想而知。
可是他那样做了,他去了,他把他的伙伴带回了湖畔。
他埋掉的不仅仅是他伙伴的骨灰,更是对童年那一段故事的埋葬。
当最后,镜头划到两个少年快乐地骑着单车,阳光明媚,车铃铃铃响着的那一刻……再也回不去了。
第三段故事与之相比略显平庸。
两段纠缠的忘年恋。
一段禁忌而惊骇,一段是毫无结果的单相思。
小PIM喜欢着老师,就像当年老师爱着自己当年的老师一样。
但结果不同,小PIM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只能回头看看自己偷拍的和老师的合影,用眼泪填满眼睛,而老师那感情,是在多年后的思念与秘密。
孩子、当年的衣服、岁月的侵蚀……当后来镜头拉向熟睡的老师与坐在椅子上沉思的陈柏霖的时候,一次预谋的重逢,或许在以后,也再没了相见的必要。
三段故事把无数种纠缠复杂的感情杂糅在了一起,无论如何总有一种感情让人不难带入,每个人与人告别、与事告别、与回忆告别,留下遗憾、留下辛酸、留下痛苦,我知道你还在这世界上,但是我不得不离开你,在心里对你说声再见,当我不得不再次的面对你,所有的记忆被连根拔起,那就是时候该结束了,哭一场,比什么都好用。
这部电影好像一道命题作文,然后老师把三个分别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学生他们精心叙述的故事合在了一起,好像没什么关联,都没有离题,因此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背影》代表触摸不及的父爱,即使再见,也没法真正团聚。
《湖畔》代表禁忌,因此而失足的父亲和好友,是再也不能见到了。
《再见》暗示了即使人在,也不能见面,也像没有见面那样,或者说最终谁也没有和谁真正在一起。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和虚无,是社交网络所打救不了的。
蒋雯丽已经不是《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位敢爱敢言的江路,她当初一言不发地带着孩子离开了陈柏霖,就是想着,在也不见,再也不见了。
如果说这三段感情都有深沉的禁忌,冲破藩篱,或许是导演给我们现代人的提示。
影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多少都有影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貌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陈经理很快就知道了女友的决定,已经打掉了他的孩子,然而女友却换来对面几个冰冷的字“知道了”。
这心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后面那篇就更不用说了,表现得非常直白,直接就用陈教授的演讲去表达了对社交网络弊端的抨击……每次看电影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看它中文名的时候不忘同时也看英文名。
通常英文名会表现得一致的简单和直白。
“再见,在也不见”用“Distance"去解读,很快就可以明白,现代人的心之距离越来越远了……无奈。
有什么法子呢?
深夜拿起手机,可以微信谁呢?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图片2>很久不看电影消息的自己在上班路上刷手机无意中看到《再见,在也不见》影片将在13号上映的时候,我发了微信给朋友。
片名加陈柏霖主演就已经构成了去看这部影片的充分条件。
联系最近的心绪,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恰到好处的寻找感情慰藉的存在。
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
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电影的中途有人退场,朋友在旁边说:“我要睡着了”。
我不说话,默默地看着陈柏霖的隐忍。
整部片子的节奏缓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略显沉闷,很多人因此将其评判为一部失败的影片。
个人看来,影片呈现的节奏与氛围是与主人公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该影片虽为三段分散的故事,但每段故事的主角都有着相同的克制隐忍性格,以及悲剧的经历,这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你无法从这样的主角与经历中寻找激烈的冲突与高潮。
遇见生父只敢观望却不敢相认的纠结,与少年伙伴游走在暧昧边缘的危险关系,与相差10多岁的已婚老师相恋的无奈。
感情是没有界限的。
但,现实有。
在生父没有认出自己时,只能揣着秘密落寞而逃;在危险关系之后,仍然选择像普通大众一样结婚生子;在老师举家不辞而别搬离北京之后,与他人结婚生子,然后离婚,剩下3岁的小孩陪伴自己。
这就是现实,无奈,却容不得你选择。
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所以在餐厅留下电脑型号后选择逃离;因为父亲的去世已经无法面对昔日伙伴,所以选择分道扬镳;因为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所以被迫与相恋的老师分离,杳无音讯很多年。
再见,心心念念,见了又如何。
过不去的只是你心中的执念。
身边的人那么多,可你注定只是孤独一人。
蒋阿姨饰演的角色并不讨喜。
孩子不是自己与老公的,却从未告知他老公。
感情如何放肆都可以,但道德与尊重是万万不能丢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不爱一个人,但不能不尊重一个人,特别是爱你的人。
你可以选择爱情选择孩子,但也要给另一个人选择的机会,他是选择接受你以及你与他人的孩子,还是选择放手给你自由,都是他的权利。
人,不能太自私,可以不爱,但有些事不能欺骗,不能毁了别人或许能重新开始的机会。
那样,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演员的演技都不错,细节把握也很到位。
故事情节太过平铺直叙,平淡无言,扣一星。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那一幕我是叫出了声,当然,整个影院不止我一个人这么做。
蒋阿姨还是很有气质的,只是违和感让人下意识反应。
还有,我的陈柏霖。
/(ㄒoㄒ)/最后,片尾曲的响起让我停住了出影院的脚步。
燕姿的声音依然魅力无限,让人驻足。
也许,这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Fairy 2016.5.14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虽说我算是个爱看电影的人,也自认为看的电影不算少,但是公映的电影,我一直都很少看。
有些电影,是误打误撞地去看,结果觉得异常地好,比如《闯入者》和《十二公民》;有些电影,是期待很久,最终看过也觉得十分不错,比如《海街日记》(虽然大陆没有公映);还有一些,就是期待了很久,最终看过后觉得比较失望的,比如这部《再见,在也不见》。
这是一部我在2015年6月20日就收藏了的电影,于是长沙公映的第一天,我就特地抽出时间去看了,这表明我是十分期待的。
结果,趁着我记忆还比较清晰,谈谈我对这部电影里三个故事的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背影》,算是三个故事里,情节相对最复杂的,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最多的。
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两点,不是很合情理。
第一,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老总,最终变成了穷酸的底层劳动者,这样的事现实中当然有。
但是他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不孝儿子”呢?
常理而言,遇到这种事业一落千尺的父亲,要么儿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要么儿子干脆不认这个父亲,怎么会有这样一如电影中的状态呢?
电影中描述的这种状态,仿佛就是这个父亲一直以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而不像是社会地位大逆转后应有的表现,也就是说,不太符合常理。
第二,陈经理在黑暗的巷弄里踢打这个不孝儿子,我姑且说这种行为合理,但是这个不孝儿子遭受踢打后的表现,就真的不合常理了。
他难道不会反抗?
难道不会反击?
一个常常运动的体育生难道就是这样一副瘫倒在地的怂样?
更不合常理的是,这个不孝儿子会说出类似“没有人管我”这样的感叹。
通常人怎么会这样说?
就算这是导演为了暗合故事的主题,那么这样的台词设计是不是太刻意,甚是可以说太造作?
难怪影院里会有人看到这一段笑出声来。
《湖畔》,算是三个故事里,最成功的一个故事。
所谓成功,就是开篇有伏笔(虽然并不高明),故事由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的反复交错,且故事设定在陈先生的旧友临刑前几天。
虽然故事丝毫不复杂,但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渲染与带动。
比起第一个故事的中规中矩,这一个故事有明显跳跃的律动。
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强调两个好友“年轻时”,常常在湖畔打闹或者湖中游泳这样的情节。
是为了那几个比较大胆的臀部裸露镜头的需要,还是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同志”情节的需要?
老实说,这算是电影的一大噱头所在。
因为完完全全与”同志"无关,哪怕是暗藏的情绪都没有。
于是像豆瓣电影里类型提要里,居然有“同性”,可谓真正是无中生有。
《再见》,虽是点题,但是是三个故事里最弱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平常,甚至平淡,也就是说没有演绎的必要。
因为故事仅仅依靠两点,一是故事发生在泰国曼谷,二是故事的主人公陈教授与陈教授的老师发生的感情纠葛,是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个故事的,如果拨开表面的外衣,其内核是多么苍白而落入俗套。
故事的高潮,大概就是那个吻。
然而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卖点而已。
文艺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精神层面的诠释,且要有回味。
这当然与演员的演技无关。
因为蒋雯丽的表演是醇熟的,这点毋容置疑。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就是片名。
至少,我看第一次,就记住了,而且深深吸引我想一看究竟。
三个故事应该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说联系,一是主角不变的陈柏霖,二是故事临近结尾陈柏霖的眼泪。
再见,亦是短暂。
或者生离,或者死别。
我也会思考,这样再见的意义。
三个故事里,难道有一个再见,足以改变什么人生轨迹或者结局吗?
看起来并没有,至少导演应该是没有明显的这种意图。
于是“在也不见”便成为合理。
虽然这些再见会让人有情绪上的涟漪,甚至久久难以平复,但再见过后,生活依旧继续。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省略掉这些无谓的再见呢?
很多事,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哪怕是再见。
最后说说剪辑和配乐吧,总的来说还是符合文艺片的标准的,风范还算足,值得肯定。
另外,片尾孙燕姿的歌,我本想听完,可惜演播厅的人很快都已走光,而扫地阿姨又“及时”出现了,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前离开了。
听到那句"若还能重演,是否会痛得更熟练."眼前很容易就浮现出青草湖畔的夏天,两个陷入朦胧情感的少年.很典型的台湾电影会有的色调,拉远了的镜头,所有的鲜丽色彩都像蒙了一层雾.他结了婚,有了小孩,和妻子住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客厅还摆着去世父亲的照片,和其他的成年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过着庸碌平凡的生活.直到突然收到一封挂号信,决定去见少年时期的朋友最后一面,中间隔着的关于两个人的这十几年都是空白.回忆里只有少年时的夏天,两个人时常约好在湖畔见面,一起游泳,在水里打闹.也说些关于未来的话.期待着离开这个小城镇,去往更大的城市.有什么感情在心里悄悄地萌芽.然后就是湖边少年仓皇的背影,而父亲沉在水里再也没有出来.没有哪一种感情不值得珍视.他把记忆重新检阅,那些片段仿佛还带着湖水的湿气在他脑海里快速的闪过。
最后一次见面,他问,还有什么我能帮你做的吗。
"把我带回去就好",他说。
重新回到湖畔,他认真的把他埋在草地上。
在湖畔开始的感情最后也是在这里结束。
三个故事,核心是单亲家庭。
第一个故事讲跟着老妈过的儿子毁老婆,最后孩子也没了。
第二个故事讲跟着老爹过的儿子生活里没有女性,索性和男性朋友搞搞小基情。
第三个完全讲如何制造单亲家庭,未遂(女方,感觉未遂不过瘾给人狠狠的扣了顶绿帽子,让人家喜当爹)与已遂(男方,和老婆离婚,留下个儿子)。
另外说质量,第一个故事不错,第二个故事凑合,到第三个我就忍不住了。
我想说,学好普通话再来装逼。
行为举止也没有在北京混过的气质。
最可笑的是,当女学生想送他回酒店,这货回了句“不用了,我懂得路”,演员不懂好好说话,编剧和导演也文盲啊?!
可怜的小学语文老师又得替你们背黑锅。
关键是态度不对,让电影失去了客观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最后,一星给戏骨杨祐宁,一星给蒋雯丽的乖巧小闺女。
<图片1>被电影名吸引而进入影院,开始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略感意外,为什么是“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呢?
看了片子后明白,有些事,有些人,错过了,即使还在,见还不如不见,这点我非常认同。
有些过去的往事,随风而逝,随时间的流逝,各自已不再是当时的那个自己,即便再见,也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和心境,何不如留住曾经的美好!
存在记忆的心底,作为一种怀念,一如曾经的美好。
三部片子三个导演,陈柏霖一人在三部影片里面分饰三角,均姓陈,不只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而我更愿意讲这三个角色看为一个人,也许他就是一个人。
三段故事表述了陈柏霖饰演的这个中年男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三种感情:亲情,(基)友情,爱情。
三段故事的表现手法都极其隐晦,包含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却很多东西都没有直接抒发,而是要观影者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有代入感,加入自身体会或许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更适合中年人观看,或许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毕竟中年人这三种人生阶段均有体会,而年轻的朋友或许没有经历这么多,而年老的朋友又似乎把这一切已看透。
而陈柏霖在影片里面的表现一如以前的温温吞吞,似乎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时候李大仁的样子,似乎又是韩寒《后会无期》里那个要去边缘学校教书的老师,总之,表现出来了中年男人面对亲情,曾经逝去的友情而即将面临临刑的年少好友和面对自己曾经超越年龄跨度的初恋时候的压抑和痛苦,但表现张力不够,一如既往不多的面部表情并不能挑起观影者的情绪变化,也让人难以随着他的情绪起伏而共鸣,所有并不能被很好的代入剧情中。
《背影》看到这段时莫名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样讲的是父亲、但朱自清却比片中的这个主角幸运很多,片中这个主人公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父亲为躲避债务早早离开了他,他也许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这个叫父亲的人,也许他对于父亲是存在怨念的,以至于当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他都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个做父亲的责任。
但当他到广西出差意外碰到这个他叫着父亲的老年男人时,看着曾经炒别人的父亲为了生活所迫偷窃而被别人炒鱿鱼,看着自己所谓的弟弟如此对待这个年老的父亲,他不知所措。
心酸,可怜,疼惜种种种种,以至于对于那个不懂事的弟弟大打出手,而这个年少不更事的孩子喊出“没有人管我时”,他仿佛看到了年少时候的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也许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欠着那个人的债,总有一天会要还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轮回。
《湖畔》这个故事比上一个《背影》感情表达要激烈一些,但仍然是一如前面的压抑和灰暗。
当这个中年男人莫名收到一封新加坡寄来的挂号信开始,就将这个中年男人年少记忆的匣子打开了,此短片采用穿插的手法将现在和年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两个男性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描写非常大胆,整段台词不多,却表现得非常透彻。
少年主人翁生活在一个人并不多的村庄,单亲家庭,爸爸沉默少言,少年内向。
村子有一个同龄而出格的同伴,没有亲人,放荡不羁,貌似村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这个放荡的少年。
村里后边有一个大湖畔,两个压抑的少年总喜欢到这个湖畔去游泳,脱得精光,自由自在。
两人似爱情似友情的感情非常好。
也许都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人,总是不需要再多的言语都能互相了解。
但主人翁爸爸不喜欢自己和那个不羁的少年在一起,村里人也有了一些闲言碎语。
爸爸禁止他再去湖畔,然而,一天,少年终究没有管制自己,亦然奔向了湖畔,回家的爸爸跟上去制止,却为了挽救不羁少年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这两个少年再也没有见面。
直到收到那封从新加坡寄来的那个不羁少年即将临刑的信件,希望主人翁去见一面,收回他的尸首带回湖畔,带回家。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应该还是互相惦念的,即便主人翁已结婚生子,但对不羁的少年仍然是存在着别样的情感,否则不会这么多孤独与落寞,以至于在酒店失声痛哭。
毕竟,曾经陪伴自己少年时光的好友即将临别,再也不会回来。
《再见》讲述曾经的一个大学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而老师为了自己的女儿和家庭不辞而别举家泰国,12年后当上教授的他应邀到泰国做演讲,也许是为了想再见一面,男子答应了邀约。
这时候的男子已经中年,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却离了婚,我不想说这个男人离婚有这个女人的原因,但看到俩人在酒店抱头痛哭的样子,我却深信这个男子还是爱着这个老师的。
往往女人无情起来是比男人更无情的,女人往往考虑得更多,家庭,孩子,更何况是一场见不得光的婚外情,听到女人说那句:“幸好有一个女儿,否则这12年就白活了”。
莫名的觉得心酸,也许女人也是爱这个男人的,但自己有家庭,有孩子,还比男人大那么多,如何抉择不言而喻。
好在这段拍得还比较有格调,并没有如一般的烂片一样,曾经的男女再见,总免不了天雷勾地火,不再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俗气。
男女都在互相隐忍恪守和爱护这段曾经的美好。
也许这段才是最适合的“再见,在也不见”。
人到中年,看到这样的片子,总免不了曾经自己过往的种种,青春时期的暗恋,初恋,曾经要好的同学如今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不同的前程和境遇,青春已不在,或许大多不愿再见吧!
一如我,在这个社会里,曾经的同学朋友再见免不了总是互相攀比,辉煌腾达的炫耀,默默无闻者自卑,这些的再见,不如不见。
那么曾经的爱情呢?
人到中年不多不少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几段并没有终点的爱情,甚至是有的爱情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记忆,这个时候的你们,都各自有家,同样的,再见不如不见,保留曾经的那一份美好!
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缘分的进度条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我还是很喜欢陈柏霖……
浪费时间
烂片这么高分?
对我来讲很私人。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再见还是不再见?看完之后呛了我一周。
文艺≠尿性,不痛不痒的故事串联徒然浪费导演和演员。当我发现陈柏霖和杨祐宁都需要人来演他们年轻时候了,我真是心塞一本...
片名没什么吸引力。闷得发慌,压抑。三个多年以后再次相见的故事,主演都是陈柏霖,但故事完全没有交集。《背影》意外遇见离家出走好多年的父亲。《湖畔》去见临刑前的基友。《再见》师生恋。
有意压低气氛好捉急...
三段故事,拍得很隐忍,三段人与人曾经的关系通过闪回和故事线索带出,在时间的流逝面前一面是激烈的情感维系,一面是现实力量巨大的克制。多年之后的相遇,情感被记忆与现实重新粉饰,相逢尽在扼腕叹息时。最喜欢第一个故事
还好
不喜欢的大仁哥用真诚的演技感动了我。三段故事意犹未尽,却也不觉得戛然而止。很喜欢这叙述方式,平静地表现,但演员表演得却很有深度,能带进情感的那种。第三个故事尽管全程尴尬,但也愿意一帧不落地看下来。
剧情空洞,文艺性太强就会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弊病。陈柏霖演技是可以的,这锅陈柏霖不背。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
三个故事是在比烂吗
看着他跟蒋雯丽激吻我坐如针毡
再见,在也不见,是对回不去的执念。第一个故事《背影》太老派,温温吞吞典型文艺闷片。第二个故事《湖畔》就灵多了,双线交叉,肉欲暗涌:裸体摔跤、安检摸全身、赤条下水…杨佑宁“好久不见”。第三个故事《再见》勉强还行,陈柏霖&amp;蒋雯丽的忘年吻惊呆全场。“世界那么大,你真正关心的只有5个人”
在也不见,三个命题作品,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