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哈喽,凸先生

哈喽,凸先生,Hello! Mr.Convex

主演:娄滋博,成乔斯,陈泽鑫,热亚提·塔依尔,王子木,刘波,杨晞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哈喽,凸先生》剧照

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2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3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4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5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6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3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4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5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6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7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8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19哈喽,凸先生 剧照 NO.20

《哈喽,凸先生》长篇影评

 1 )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2 ) 0531高先L(瞎写的)

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3 ) 多给的一分属于这些努力“记录”的人

女同电影终于来了~期待了很久的片子,错过了去香港看公映的机会,终于等到了资源,在一个周日的夜晚,很有仪式感地准备好了香薰和茶,很郑重地开始欣赏。

如果没有提前看过相关的研究,其实有好些人物设定并不容易理解,但没关系,看懂了就当彩蛋,没懂的话,也不妨碍在电影中,跟着角色感受情绪的变化,走过一段心痛的日子。

其实对于又是老生常谈看厌了的争家产题材,有些无奈╮(╯▽╰)╭,但所幸导演用了很美的处理方式, 没有强烈drama的争吵, 只有大量无声和留白的处理,带出失去伴侣后,心痛无措,心空空的感觉。

导演的一些映后谈也提到了这中间的艺术化处理——没有让Pat的其他家人看起来“太坏”,感谢这个处理❤️让这部电影如海报一样,有秋天的感觉。

有机会让女同被看见,已经很难得了。

看电影前,看了《同声同气》这本书,听了邓芝珊的采访,过去这一代香港女同的故事能以这样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背后有太多的不易,因此,多给的一分属于这些努力“记录”的人。

电影中,借侄子之口讲述的差点远嫁加拿大、借爸妈之口讲述的制衣女工变经营者的过往,还有借钱给朋友在中环开花店、聚会在酒吧喝威士忌、带着小蛋糕和花到朋友家聚会……每一个细节都很符合我们对香港中产女同的想象,在经济腾飞的80、90年代,由工厂妹一步步努力成为精英,在挣脱父权制枷锁的过程中寻找自我、爱情与欲望,甚至人到晚年还能持续学习、规划开服装店。

即便是因为伴侣离世,失去了共同的房子,被迫搬回爸妈的村屋,Angie身上也依旧有“希望”的感觉,这样的故事,大概不会再下一代身上再出现了。

看完电影写影评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出Sa姨、Pansy、阿苏等人的样子,换个角度想想,虽然香港有这么多真实的样本,她们都跟戏中角色年纪相仿,却没有选择接演这部电影,这算不算一种电影以外的讽刺呢?

一方面是,我们已经“先进”到可以在荧幕前呈现女同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让真正的女同站出来承认或饰演这个角色却依旧有压力。

 4 ) 关于Pat

个人感觉电影最令人唏嘘的不是那个男的一家的翻脸不认人,而是pat那份没签的遗嘱。

Angie看到后痛哭是觉得确认了pat对自己的爱还是看清了一切的悲痛?

感觉电影想表达的更倾向第一种,但我个人带入感受到的却是第二种。

如果真的爱,怎么能令另一半到最后这样怀疑,怎么能在重要的时刻犹豫?

感觉pat将自己带入了男权社会传统家庭的丈夫角色,要求妻子服务自己的家庭,要求妻子成为自己或自己代表的自己的一家的从属物,尽管这些可能只是无意识的。

女同性恋是最不应该加入父权制下的家庭构建的,为什么要给自己深受伤害的,给女性深受伤害的结构添砖加瓦?

即使因为能力出众“有幸”成为大家长,但那其实不过只是短暂的“篡权”而已,名不正则言不顺,男权社会最讲这个。

要彻底地不合作,不合作就是最好的反抗。

甚至落到最微观家庭也要警惕t-p划分对传统家庭有意或无意的模仿。

 5 ) 《从今以后》:平静地叙述她们的冲突

这不是一部很大众的电影,至今豆瓣上短评只有641条,长评9篇。

但还是想写写这部电影。

它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提名。

今年五一时候去香港,刚好这部电影也是在5.1在香港上映的好巧!

抱着去港澳一定要看场难看到的电影的角度,大晚上步行去两站地铁站外的电影院,看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但必须要说,对于习惯看大众化电影中叙事冲突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冲突感弱很多,属于【很平淡讲述冲突】的那一类,但是当中将伴侣突然离世后茫然的Angie遭遇刻画得非常到位,属于全程无尿点的那种,走入人物视角看这部电影风味更佳的那种。

电影的导演是杨曜恺,下来写这篇之前做了点功课,这位香港编剧曾经还有一部电影《叔·叔》,讲述的是老年男同的电影。

马上要把这部电影看起来!

这部电影时隔快一个月,再来写下影评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首先,很喜欢豆瓣上一些网友的总结:对抗世界不止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部电影点出了多元群体面临的现实社会中法律等实际边界框架下的窘境,法律没有很好地保护多元群体的利益。

电影中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在我看来有一定原因是因为Pat一方兄妹地位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且主要是经济地位,妹妹Pat与Angie住在大house里,但哥哥一家只能挤在逼仄的香港公屋当中,连侄子要和女友买房,都买不到一个【浴室带窗户的房子】。

试换个角度,如果这部电影中Pat与哥哥的地位是颠倒过来的,哥强妹弱,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强行要求妹妹喜欢男人的戏码。

说回来,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当开头团聚场景总还是有一丝丝变扭,比如哥哥对Angie聊天时候的神情和说话上的礼貌与距离感。

当无遗嘱需要争夺遗产时,双边的变扭被放大了。

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和谐的家庭关系下,从如何安葬Pat产生的冲突(海葬还是入土为安)、谁是Pat的亲属站在最前面祭拜,到后面要求Angie搬出house让给哥哥一家,坦白说因为Pat最终没有签署下遗嘱,她们的关系与继承关系一直处于法律不受保护的地位。

生前有多么恩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遭遇就有多么令人唏嘘。

但如果Pat生前签署了,这场纠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但我知道导演不会让这一切发生哈哈哈。

其次,对于【家】概念的探讨,与【同性爱】之间的张力,在Pat这个人物上得以呈现。

虽然电影对Pat的描述镜头不多,但其实要画人物关系图,Pat一定是在最中间的。

她既有对Angie的爱,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执念,乃至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签署下那份拟定下来的遗嘱,才有了后面的冲突故事。

什么是【家】?

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发展,【家】有了很多不同的外延延展,同性伴侣之间也是小家庭,多元成家也是家。

在我看来,亲密关系理应是【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大家庭】淡出部分亲密关系主导的【家】的概念,但只是很部分,冲突时这种淡出应是大势所趋。

另一有趣的点是,在传统异性恋价值观下,【家】概念水到渠成,但其实只是配偶更换了性别,【爱】与【家】的适配就成了没那么容易兼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丝别扭。

当然电影中没有从Pat视角下体现别扭,但是Angie与其他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与老一辈哥嫂的相处,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吧。

而Pat在恋人和传统家人亲属之间,也没有做下决绝的决定(当然有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因,但现实这种情况就显得很真实了),这个未下决定很耐人寻味。

最后,很感谢导演没有为了让电影和谐,而强行硬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一幕两个人在凉亭,电影戛然而止。

当时的我是震惊的:怎么就停在了这儿?

不习惯这样结尾,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但不妨碍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口碑。

 6 ) 以女通讯录的视角看《从今以后》

2024年11月18日,阴雨连绵,在高先电影院加场放映的《从今以后》却是full house。

整部电影走势平缓,节奏不疾不徐,对人物背景的交代很简洁,氛围的渲染上也十分克制,让观众很容易就代入现实,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邻居家。

然而甫开始放映,Pat和Angie第一场登山的戏还没完结,坐我旁边的女士就已经掏出纸巾擦泪,可见浓烈的情感有多么打动人。

电影的主要冲突由Pat的突然逝去而引起。

Pat说70岁立遗嘱,偏偏意外就在计划实施前不久到来。

与Angie共情的观众当然会想“要是Pat早点给遗嘱签字就好了”,可是数十年相濡以沫,Pat已经做到了一生一世照顾Angie,谁又能责怪她任何事情呢?

我想导演做这部片的用意并不是要鼓励大家趁早立遗嘱,而是在于要公众看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如果Pat和Angie是一男一女,恐怕早就水到渠成地结了婚,那二人在法律上就会是最紧密的两者,自然不会有后来的麻烦事。

而所谓反歧视,想要的不就是这种水到渠成吗?

想要Angie和Pat的悲剧不出现在其他同性伴侣身上,光是呼吁大家立遗嘱是不够的,单凭个人的力量总有百密一疏,总会出现意外,而如果有制度支持,大概一切都会简单很多。

并不是说同婚本身没有问题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叔·叔》大段地描写老年男同的“欲”,而在《从今以后》这部讲述女同性恋的影片,突出了一个“守”字。

Pat与Angie的相守其实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有浪漫的开头,还有贯穿始终的温馨和激情。

从影片开头两人泡茶、用WeChat发链接的细节中,不难看出Angie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很依恋Pat,而Pat则将照顾Angie当作做自然的事来做。

这样的设置让失去Pat的Angie显得更加无所依。

但“做师奶”是否就意味着成为伴侣的寄生虫呢?

导演借Angie之口,明确回答“不是”。

男权异性恋社会通常将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看作是妻子依赖丈夫的模式,一部分社会学家因此提出,已婚女性也要参与社会生产,这样才才能实现独立;但也有学者如上野千鹤子,强调“主内”的价值,鼓励大众看到家务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的重要性。

在《从今以后》中,为Angie照顾父母的帮佣会收到高额酬劳,这就是家务劳动也是劳动的证明。

Pat在经济上照顾Angie,Angie又何尝不是在生活上照顾Pat呢?

所以当律师朋友Yvonne提议让Angie向法庭以一直依靠Pat生活来提出生活费的请求的时候,Angie一口回绝。

在Angie眼中,她和Pat的相处不是供养和受资助的关系,她们的相守是平等的。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视角,真的很惊喜。

在Pat过世之后,Angie希望守住她们的爱巢。

Angie父母在乡下有村屋,所以她并不是没有地方去的。

金钱方面,Pat一直对哥哥一家人很大方,Angie也不介意Pat帮扶穷亲戚,甚至主动想把保险箱的名表送给Pat的侄女。

所以,Angie争产更多是出于情,而非利。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区嘉雯和陈宝珠演过的那对生旦,一方走后,另一方“不改装修格局情调,长住旧居平静地过日”,可惜这种生活对Angie来说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片中死与生的对比值得关注。

Victor哭诉自己是因赚不到钱而被女友抛弃,这一幕很能反映现实:直男总是相信只要自己赚到钱,就一定能娶到理想的老婆。

最后知道原来是女友意外怀孕不知所措而提出分手——原来和死一样,生也会让人不知所措。

主动讲出“Angie姨,我一定支持你”的Victor,最终因为要成家而变作了爸爸争夺物业最有力的武器,实在是讽刺。

用“生”来反衬“死”的写法并不少见,而且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告诉我们,生者才是最重要的,包括现在正在上映的《破·地狱》,这是所有人理性上的倾向。

但Angie是感性的,她永远以Pat的意愿为第一准则,哪怕神棍说了Pat忌水,也要为她海葬;一读完Pat将房产留给自己的遗愿,马上决定出律师信打官司。

说到底,最在乎和最了解Pat的都是Angie,或者说,只有Angie。

所以她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懂她的当然是我,不然还能是你们吗?

”影片呈现了Pat的了生物学家人和自己选择的家人。

骨灰堂外的一场短暂的哭戏告诉我们,Pat的哥哥对于失去妹妹这件事当然也是伤心的,但他连妹妹的生日都记不得。

Family of choice这个概念多被应用在性少众群体和其他支持性群体中间,最后陪在Angie身边为Pat举行花瓣海葬的,就是她们自己选择的家人。

其实我有稍微阴暗地揣测,如果Pat和Angie不是成功经营了工厂,生活不那么优渥,那双方的生物学家庭对于她们一起生活这件事,还会接受得这么自然吗?

从小不被偏爱的Pat,又是不是因为对与家人的感情没有信心,所以才担起大家长的责任、处处关照他们?

影片结尾处,Angie回忆Pat对自己唠叨过的关于“家人”的话题。

Pat说在遇到Angie之前,每次说起“屋企人”都会想哭,言下之意便是Angie才是她内心最认同的家人。

但哪怕是前文所说的神仙眷侣任白,也没法在官方公开场合以伴侣相称。

1989年任剑辉的讣告上,白雪仙只能署名“盟妹”;Pat的骨灰安放仪式上,Angie要以朋友身份站在生物学家人的后面。

可见时至今日,社会在同性伴侣关系的认同上的进步仍十分有限。

除了感情,电影同样很强调Pat和Angie的性缘关系。

我自己作为性少数身在山中,习惯了看各种性别的人在一起,直到读了一些影评和观后感才了解到,原来一部分异性恋人群真的会习惯性地将两位挽手的女士当作好姐妹。

这样一来,Angie亲口说出的“Pat不只是我的好朋友”,以及“如果有男人想碰我,我也会反胃”,就显得很可贵了。

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吻则更加感人至深,导演在某次Q&A中说,他拍这个镜头就是要强调Pat和Angie是爱侣关系,不是什么好朋友。

2024年了,两位年逾古稀的女演员交出一场这么深情的吻戏,本身就很有意义,这就是大声说话,这就是representation。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好想说,是啊,我们拉子就是这么痴痴缠缠,70岁又怎么了,就是要抱抱,就是要锡锡。

除了在律师楼的那场哭戏,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阿美和Victor把Pat的骨灰拿回家后,Angie那个醒了又不想醒的镜头。

光是这个镜头,金马让区嘉雯入围最佳女主就是明智的。

那时Angie半躺在沙发上,可想是一夜无眠,或是在床上睡得不安稳,此时要她醒来面对从今以后都没有Pat的生活,面对那已经烧成一捧灰的爱人,实在是太残忍。

一直在想为什么英文片名会叫做All shall be well呢,明明失去爱人是一件永远都不会well的事情?

看完电影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放映会的Q&A,我忽然有了头绪。

会上区嘉雯分享了她做的人物小传,她说打完官司的Angie虽然不会再与胡家人往来,但她不是怀着恨意死去的。

所以片名也许是在说,Angie看完那份遗嘱草稿后,终于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此外的事情就都all shall be well了。

这种解释也许不贴合导演想法,却是我作为一个纯爱战士愿意接受的。

有人说今年的金马是东北给子大战香港拉子。

看到性少众的生活被如此大大方方地呈现出来,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还挺开心的。

总之祝福香港拉子。

 7 ) illegal love and lost family(zff 1)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8 )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以此忠告:不要太乐观。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Ray自知他作为gay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剧本有雏形后会找相似经历的情侣来听table read。

本来写的是angie有一个已婚的异性恋朋友,但遭到老一辈les情侣的一致反驳,因为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决定不结婚,和同性伴侣同居几十年,一般都会和家里断绝关系,同龄的已婚朋友也会逐渐疏远,所以亲近的朋友都是同温层的les情侣。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同性婚姻在香港仍然不合法,但一对同性情侣在海外结婚后,回到香港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香港政府需要按照要求保障海外已婚同性群体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继承权。

可惜香港政府又一次上诉,今年11月的听证会也许会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可能会改变同性情侣的生存现状。

这个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在伦敦上映,有了更深的含义。

 9 ) All shall be well.But actually it wasn't.

整部電影如同最後汪小姐及二人先前的朋友們從花籃裏灑到海裏的花瓣一般細細流淌。

細水長流的愛情隨著pat的去世戛然而止,和睦粉飾下的矛盾如是遁形。

(ps:實則我對影片撒花瓣這一幕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在花瓣出現都前一刻我都還在懷疑,Angie姨妥協讓出房子,那麽是不是胡家也當妥協海葬……不過,這撒出去的一把把花瓣我寧願相信符號學上是象徵了Pat姨:)

Angie海邊灑花瓣pat的家人說到底是為了利益:大哥為代表的一家未尊重逝者意願放棄海葬無非是為了好兆頭旺家人後代;對於房子一直美其名曰『再說吧』實則從頭到尾都在算計怎麼合理地把pat和汪小姐合買的房子據為己有;侄女假裝好意幫忙去銀行處理遺產,實則不過是為了贏得好感之後拋出那句“不如咱把房子賣了,錢款分成四份”(我說這誰不氣啊,,,學民法都說了,,你要分也是pat那二分之一份分四份。。。

)不曉得多少家庭是這樣,家族核心人物存在,一家和和睦睦笑口常開,,其一旦去世,粉飾下的和平露出獠牙,遺產問題把“家”鬧得支離破碎。

影片最后一吻,无疑是在强调二人的伴侣关系說回看完此片的第一直觀感受:新穎的視角闡述著絕望的上層建築;LGBTQ的未來何去何從(?

)是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通過斗爭將它們掃清?

還是暗潮洶湧地沉默反抗?

我們不得而知,好像虛無縹緲的……得到的直觀啓發即是:步入中年各位LGBTQ couple,抓緊去辦理意定監護以及遺產公證(,,•́ . •̀,,)

 10 ) 凯了

从今以后,看完只觉得有点钱的人还是得早立遗嘱annie 和pat 是一对女性恋人,某天PAT 在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去年。

Annie不能选择pat 喜欢的海葬,因为担心对PAT 后人不好,Pat 家人在算命大师的建议下选择其他方式。

就连出殡时就只能站后排,由其哥嫂站第一排。

最大的争议是多年前两人共同购买的房子因为没有明确的遗嘱,pat 哥哥成为了遗产继承人。

之前相处的像一家人,侄子侄女都喜欢这个阿姨,侄子女朋友怀孕了想搬进来,侄女因为楼下咖喱店味道飘到家里去了,怕影响小孩子,想卖了房子分成4分就人人可以拿钱了。

不然老爸只会将房子给哥哥。

annie 在乎的是pat 对她的态度,在律师朋友给annie 看过pat 未经公证的遗嘱草稿上写着将房子留给她时,她妥协了,pat 哥嫂一家搬进大房子,annie 在其他朋友的陪伴下上船为pat 撒了些花瓣,回忆着过去结束。

似乎没有解决问题,有着淡淡忧伤的结局。

《哈喽,凸先生》短评

6/10 没有《叔叔》那么“惊艳”也许只是因为导演对拉拉田野调查还不够(?)或者是对“拉拉叙事”整体的本质化理解吧… (比如对同性关系莫名其妙的浪漫化文本描述)有人说TP性别刻板但东亚这样的模式也许本来就“根深蒂固”了?但主题和内核还挺喜欢的 毕竟涉及到拉拉就是权益和权力 可能这就是flinta is political的内在因素吧 尽管再日常 尽管再平淡 这就是我们的everyday politics practice…

6分钟前
  • Sid
  • 还行

没有签字的遗书那就是没有 没有为伴侣做过任何打算 本质上和男人很像 陪伴几十年的伴侣最后还是比不上血亲关系 最后还是留给哥哥 留给侄儿 铁t背后潜意识的爱男

10分钟前
  • 想拥有一只小狗
  • 较差

没想到院线的受众还挺广的(青年夫妻带着小女儿、中老年异性恋夫妻以及各年龄层的拉拉),开头的一身徒步装备简直就是太香港了,因为很平淡很真实很东亚所以更加分。(“如果我想到男人要碰我,我也觉得反胃”全片最好笑)

12分钟前
  • MobKO
  • 力荐

女主问侄女,如果你父亲去世后,你会让妈妈把房子卖掉然后分钱吗?现实中有很多选择会的案例。这就是现实。衰老的不再拥有前途的人为年轻人让路是历史流动的底层逻辑。不止没有法定权利的群体,稍微弱势一点的合法群体也会遭受倾轧和不公。至于我们所唯一能寄托的爱,即便是陪伴三十年的相濡以沫,也还是需要一份拟订书才可以确认。

17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比较不爱的是,从死亡开始的整个剧作的急转直下。一方面在铺垫大哥一家人争产的行为的「理所当然」:以血缘为名的利益回收。另一方面又要去表现他们的于心不忍:大哥在骨灰位的哭泣,大哥儿子说会站在Angie这边,转头又因为孩子而争产,最后还要安排他看一家人其乐融融照片的戏。这不是伪善吗?结尾两女主亲昵呼应开场的登山,另一方面是点题讲「家人」的定义,这里表达的究竟是反讽还是无可奈何呢?抑或是,血缘不是构建「家人」的第一准则,但中间的摇摆,明显导演也拿不准叙事(给观众的预期和感受)

21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老婆说2星

23分钟前
  • 墩墩巴巴
  • 较差

建议列入“同性恋婚姻非合法地区的LGBTQIA+必看片单”和“所有性少数群体50+必须看的普法片”。对抗这个世界不仅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28分钟前
  • 施普雷岛酸橙
  • 力荐

我觉得这属于所谓的冲奖片 蹭一下目前西方流行的思潮 完全不顾及观众的感受 高高在上的俯视观众 这你觉得难看 不是电影的问题 是你的问题 导演的名利心 把这部电影熏的一文不值

33分钟前
  • 李欣原
  • 很差

感觉香港独立电影现在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创作模板阶段,犹如《流水落花》《白日之下》之流,都是立足于当前法律无法解决的困境,试图用另一种途径去解决,表面上遇到的困境看似不尽相同,实则大同小异。血缘往往是利益的纽带,情缘才是心灵的归宿。

37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因为买楼而让表面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型华人故事,剧本执行略僵硬但讨论的都是真议题。本意不在描绘同性感情以证明其在大众认知中的合法性,而是在社会主流默许同性伴侣存在的前提下,为了权益保障而向法律制度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追问。

38分钟前
  • sdebut
  • 推荐

表面是新颖的题材,实际是老旧的情节

42分钟前
  • alice🐰
  • 还行

看了让人生气和难过,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地方,边缘人群的权益就这么光明正大地被剥夺了。导演没有把剥夺的那方脸谱化,那一家人也生活艰难,最后把人撵走看起来也迫不得己,但这更突出了对被剥夺那一方的不公:自己的家要靠外人的怜悯才能住,说收回就收回,可以想见其中的屈辱。

4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终于有一部「看见」中老年拉拉的华语片已经能让人感慨了,更不要说通过遗产纠纷引出的对婚姻制度的反思。正如杨导所言,「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在谈的不只是平权、房产或财富,而是人际关系,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公义,影响到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种关系是被允许获得保障的,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事实家庭而言,就是一种不公。真正多元、自由的社会应该做到让人实实在在 be well,希望本片能成为走向那个 shall 的一小步。

46分钟前
  • 羣青
  • 推荐

PAT这么大岁数还读硕士想着做自己的服装品牌,lgbtq人群真是活到老卷到老。侄子卖惨求同情是为了房子能给他,侄女回忆过往生活也只为了卖房后自己能分到1/4。再后来侄女揉碎了那幅画,侄子注视着家庭合照,搬走之后谁还会记得她呢。她指望着pat的那一句我会照顾你到老,pat也大概认定了即使自己死了家人也会善待她,两个人都觉得all shall be well. BUT NOT.

47分钟前
  • NeilQi
  • 推荐

HKIFF48 20240328@KG / 看的时候就想到了Henry和Edgar这个case / 除了刻画这对女同主角外,也有不少篇幅(用Angie和ta们一一沟通为引子)刻画了属于这个家庭里其他四个成员各自的生活,很现实,也很为难 / 但我想说fish演的角色所说的解决方案(平分)难道不是(在必须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吗?Angie也可以得到补偿,结果最后还是如她所说只分给了victor一个,该死的父权制和该死的传宗接代思想 / 最后的深吻很真情流露

50分钟前
  • 燕麦拿铁走冰
  • 推荐

7/10. 举重若轻。

55分钟前
  • 藏着不等于遗忘
  • 还行

这群蕾丝边…

58分钟前
  • 厌火城主
  • 很差

#48HKIFF# 在香港看这种本土电影还是挺新奇的,观众氛围拉满,其实这几年香港挺多亲情出发的《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但这部从老年人les和社会法律的角度探寻了更多可能,虽然温吞的过头,或者说形式很出挑,内核还是保守,反倒限制了不少深层表达

59分钟前
  • 03Sanders
  • 推荐

2024年难得的一部专注于探讨社会问题的香港电影。同性恋、老人与死亡是被主流所排斥的三大污秽,当这些设定都被集中在一起,演员不需要太强烈的演技,用细水长流的方式演绎,同样能够引起目标受众的共情。影片中提到了香港遗产管理条例不健全的话题,同性伴侣无法登记入家庭名簿,以至于在情理上是一家人,等时间节点一到,所谓的家人就会开始为遗产反目,Angie就是体制下的牺牲品。在死亡尚未发生前,同性恋生活被描绘得有些许乌托邦的境界,摆脱了血缘的束缚,而在重视血缘的社会,Angie只能是个例外个体。她曾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家庭,不过社会并没有赋予她相对应的权利,这种对抗始终是以卵击石。Angie徘徊在“家人”与同性朋友两大阵营之间,是否又印证着只有同路人才能够相互感受相互扶持。

1小时前
  • 高詩遠
  • 推荐

【C+】(抓到活导演了)有一种又青涩又老成的撕裂感。。大部分时间生硬的像青年导演的作品,但幸亏几乎在重要节点都能奏效,始终克制压抑着表达欲,积攒下了超强的能量。几场结尾都真好,每次都觉得到这就可以了,导演又总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从确认爱后的战斗,到还她一场葬礼的圆满,最后还是选择回溯,老年拉拉怎么就不能在银幕上深情一吻呢。

1小时前
  • 伍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