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总有梦想,总拥有未来,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他们有。
老年人没有了未来,但还拥有现在,未来也好,当下也罢,生活总是还在继续的。
影片中的俩老头不甘于平常的普通生活,希望能通过徒步找回自己对过去的感觉,但是在丛林中,他们终于意识到,老年人的生活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是他们的过去,别人的未来。
开始家人的反对,徒步知识的匮乏,并没有挡住老头的脚步,他们坚定的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徒步过程中,遇到了几波年轻人,带着他们行走的并埋怨他们娘娘腔的女人,青年旅店的徒步者们,过小溪的年轻人,能预测天气的男子,以及旅店中所谓艳遇。。。
年轻人的敏捷和强壮以及欲望让老头们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很多事情只能沉浸在回忆中,但他们还要实现自我。
在他们感到疲惫而准备选择开车走完下一段艰难的路的时候主人公犹豫了,他选择走完这段不可能走完的路。
他们最终踏上古老的道路,盘艮的道路和枯老的巨树让他们认识到,老的终将离去,那是势不可挡的规律,他们回忆着过去,看着那无法展望的未来,显得力不从心然而,体力上的老去并不意味着心灵不再年轻,老头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够完成甚至年轻人都做不到的壮举,戒酒!
最终,当他们失足落在悬崖边上而无计可施的时候,又是两个年轻人把他们拉了上来,是啊,这个时候,必须面对已经不能在做什么了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接受现实。
生命终究会走到尽头,而这尽头就是生命的原点 —— 家庭。
这个电影我已经看了两遍,每次看,都会为老人们的精神感动。
人老雄心在,同时也被这电影中浓浓的亲情和人与人间的友情所感动。
人生就应该永不言败,而这基础便是完美的家庭。
落叶归根,每个人最终要回归家庭,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愿永远年轻,愿感动常在,愿每个在外漂泊的心灵最终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归宿。
很久以前,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意中打开了这部电影《林中漫步》,本没有抱太大期望,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平淡又温馨的电影,整体的基调是慢慢的,缓缓的,很舒服。
故事说的是一个生在美国,在英国生活了10多年作家Bryson,有一天上了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不写写自己国家风土人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住所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徒步路径-阿帕拉契亚小径的起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徒步走完这个长达三千多公里的山林小路在发出了无数个邀请给身边认识的朋友后,收到的多数是嘲讽和不理解,只有一个被转告的年少小伙伴一—Kates 愿意陪着他冒险。
而这位哥们,把大半辈子都花在了酗酒和泡妞的事上,当他看到Bryson房间里各种奖章和荣誉的时候,内心既是喜悦又是落寞。
而这位爷爷级人物是一个身材胖胖,爱吃零嘴,腿上还装了一副假肢的家伙,看他的身材只能一个想法,这能行吗?
(摘自豆辦)但不管行不行,他们开始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一一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床位.他们没有想过放弃,但是Kates想过偷懒一—租车旅行,然后 Bryson制止了他哈哈哈。
如果开车走完这段路,那将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他们继续徒步旅行。
真正地见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影中最震撼我的一幕,是他们边向前走边争吵拌嘴,然后前方是一片开阔,举目望去是山峦疊嶂,顿时两人都闭了嘴,镜头拉远,只剩下渺小的人与壮阔的山。
电影的最后,两人不慎坠山,所幸山下不是悬崖,几米之下有岩石拖住了他们,但他们还是被吓得不轻。
那个晚上,他们聊了很多,最后他们决定回家。
第二天早上,路过的年轻人拉了他们上来,然后他们坐着车,回家了。
其实,这个结局很让我惊讶,因为,一般的电影,肯定会让他们走完的,可是这对老人却只走了一半不到,便回家了,因为他们想家了。
但我并不觉得很遗憾或者失望,正如Kates 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看完这部电影,既被影中的自然美景所打动,也被两位老人的友谊所触动。
希望等我老了,也有这样的伙伴,能陪我去,徒步旅行。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侨居英国三十年的作家回美国,被人讽刺忘本,希望通过徒步阿巴拉契亚山小径(the Appalachian Trail)来了解美国,进行自己的寻根之旅。
影片讲的比较简单,选择了旅途中的几个事件讲述,有一些风光拍摄,但总体平淡,除了主角是两个年过60的老人略显亮点。
让我写下这篇评论的是,影片中的the Appalachian Trail全长2000多英里(也就是3000多公里),是国家级的步行道。
在美国旅行期间,无论是在居住处附近,还是国家公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这种Trail,不只是在路边看到,而是非常郑重的在地图上清晰标注和建议,甚至有些公园非Trail根本无法体会到其美妙之处。
当时就感概这种不起眼的Trail网络可能才是美国旅行的灵魂组成。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美国甚至有国家级的风景步道,等级跟风靡全球的国家公园一样(据说目前美国有11条这种国家级步道,要知道美国国家公园也才59个)。
这在影片中得到了印证。
可惜影片对此并无强调,只是一句话带过了,或许是觉得美国观众都能理解?
论Trail运动爱好的起源,可能已经无从考察了,但我猜想可能跟约翰-缪尔有很大关系。
这位特立独行的荒野之子影响了太多人,无论是国家公园之父、现代自然环境保护运动的创始人等光环,还是其流行畅销至今的诸多书籍(美国国家公园纪念品店中很多都是关于的书,我前端时间给女儿读的《我的青少年生活》也是他的自传),都让他在很多很多人视其为楷模。
这在影片中,主角随口引用他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
再回来看中国的情况。
其实类似运动爱好也日益普及,从各种“古道”的被发掘和热门、到各种山脉的徒步指南,虽然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政府级推动,但在民间确实高潮迭起。
从数里到数十里,甚至数百里(比如玄奘之路最近就特别受推崇),徒步道正越来越受到苦逼郁闷的都市的新追求。
这应该是城市化带来的效应之一,美国估计也是如此。
我本来就喜欢在路上,无意间看到了林中漫步的名字,海报上两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背着旅行背包,站在悬崖峭壁之上,面对面似乎在聊着什么,噢,旅行的故事,喜欢~一路自然风景,一路遇到的人和事情,都是生命中的偶然,是生命中唯一的遇见,冒险是生命中最有趣的事情。
泡上杯咖啡,打开进度条,跟着一名名叫布莱森的旅行文学作家进入了他的故事……他已是爷爷辈的年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享受着天伦之乐,但他有点心不在焉,脸上带着那种无趣的表情,时不时会听到谁病了,要参加某某的葬礼,对于当爷爷辈的他来说,这个年龄盛夏下的日子就是等死。
主持人采访他的一句问话:你写了欧洲,澳洲,你为什么不写你的国家美国?
他决定徒步健走,穿越1800多公里的山,妻子说绝不允许他独自上路,结果他招募到一个四十年前的老相识凯茨决定和他同行。
影片前30分钟准备过程,驴友让观众起了担忧,平日走路都费劲的老头竟然要行常人都很难成功的旅行,事故报道也告诉观众路途艰险,出发之前铺垫了前路漫漫多凶险的画面报道。
这些并没有吓退两位年长者,背起行囊出发。
妻子对布莱森说:试着活着回来。
布答:我会尽力而为。
危险担忧化解在幽默话语中。
影片的第二大段落剧情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少年,青年,中年人行在路上的画面,人们都很善意,没有人讥笑两位两位老年人,穿越在山林之间,溪水之畔,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在眼前,在画面之外的我不时发出:太美了!
一望无际的丘陵草原上长满了各色小野花,这让我想起到灵山上偶然发现一块草甸子,兴奋得我蹦高的情景。
他们走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仿佛我也在历险,太刺激了,人生需要这样的刺激。
一路风景构不成一部精彩电影,影片通过两个方面串起故事,一是两个人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一个是两人在旅行中回忆昔日的旧事,谈家庭,谈女人,平日里你我遇到的平常事到了山野里,历经凶险之后,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珍惜,最终是生命中的意义的主命题~回归。
怎么都是人生,寻求你生命中最有趣的那部分。
经历了一次生命旅程,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你看着家人,放下行囊,看着家人那激动的眼神,轻轻地问上一句:remember me?幸福涌上心头!
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吗?
A Walk in the WoodsThis film depicts mainly the journey two aged men took to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Author Bill Bryson, after living two decades in Britain, returned to New Hampshire. One day, he attended a funeral with his wife. After paying their respects, Bill took a stroll in the wood and happened to see the sign of Appalachian Trail. Somehow, Bill tried to hike its entire length. Not surprisingly, considering Bill’s age and health condition, his wife objected and presented Bill all the accidents and murders on this trail. However, Bill wasn’t frightened and his determination to take this trip wasn’t rotted at all. His wife relented on condition that Bill went for the trip with a companion. Therefore, Bill tried to reach to his old friends, but either refused or declared that he was insane. Nonetheless, an old friend Stephen offered to be his companion and claimed he was fit enough to join in this trip. Soon after Bill met Stephen, Bill was totally frightened by Stephen’s out of shape and began to regret on his choice of companion. With this hesitation, Bill and Stephen, still embarked on their trip. Within less than one mile, they were overtaken by a lot of young hikers. They soon grasped the difficulty of this trip, but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move forward. Along this trip, they came across some pleasant acquaintances, as well as obtaining some pleasant experiences. Along the trip, they encountered bears, stormy weather, and snowing days. One day, like usual, they were caught by pouring rain and escaped to a hut. They noticed a map carved on the log wall, it informed them their location and also helped them to find that they covered less than half of the Appalachian trail. They were kinda defeated, but anyway, they soon generated enough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embark on the rest journey. One day, they trekked into a restricted section posted “for experienced hikers only”. While maneuvering their heavy backpacks, Bill accidentally slipped and pulled Stephan together to fall on a ledge on a steep, rocky cliff. They fell around 15 fifteen onto a ledge spacious enough for them to be comfortable but far enough below the trail to be unable to get back to the trail. They spent the night on the ledge without any hope of getting rescued. The next day, they were released from the ledge by two early morning hikers. It was because of this accident that both Bill and Stephan decided that was all they needed to go through and finally got back to their home. One day, when Bill went through his mails, he accidentally saw the postcards sent by Stephen at every stop along that trip. The last postcard said something like “what’s next?” Bill got inspired and then began to write his new book “ A Walk in the Woods.” The sceneries along the trip in the movie left me quite a deep impression, making me wonder about the creature of the Nature. So beautiful and breath-taking. It is reported that people who finished the trip in the trail finally got rid of their depression. As we can imagine, when you got so close to the nature, went through tremendous and uncountable hardships, you may constantly be impressed by how further you can go and how capable you could be. Or maybe you would figure out nothing matters than a healthy body, a chance to get close to the nature and those close friends, family members. While I was watching the film, I was also impressed by how much Stephen trusted Bill 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is health condition was not that desirable to be involved in such a trip. Besides, the spirit of being always curious and never getting satisfied about what you already knew somehow also touched me deeply. No matter how old you get, how undesirable your condition end up with, still there’s something to explore and always keep high spirit towards your everyday life.
《云中漫步》影片由小说家比尔-布莱德的同名行走游记改编,是真实的故事,由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真实的作家,不知年龄是否相当,但很喜欢老演员雷德福的表演,已近80岁,仍有那种生命的顽强朝气,之前看过他的《一切尽失》,那么大的年纪,演出了很多高难度的跟大自然斗争的戏,令人敬佩。
本片伙同另一老演员尼克-诺特一起行走, 他们要通过徒步旅行全长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来重新认识美国。
如此高龄,令人捏一把汗。
两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因一些小磨擦,长年不见,没想到有一天,他联系上了,一起开启了这个徒步之旅,旅途中发生过一系列的事情,掉在水中,遇上黑熊,跌下山坡等等。
在路上,他们长谈,幽默,生动,达观,坦诚,开始重新认识了自身,让自己坚定下来,戒掉不好的习惯,友谊之花也绽放开来。
影片有美妙的风景,有悦耳的配乐,有两个自然流露,风趣好玩的老戏骨,为电影显得轻松舒服,让观众在面对这个复杂多变,乏味繁琐的生活面前,展开了一付轻快明亮的风貌,像夏夜里一杯冰冻爽口的啤酒。
一位性格内向的作家遭遇“老年危机”,在参加完一次葬礼后,决定要做点什么。
因为多数作家的命运结局,不是拿酒精麻痹自己,就是扣动扳机(参考海明威)。
他步入一座小树林,观看一条穿越的小径,顿时有了主意。
阿巴拉契亚步道(Appalachian Trail),全场接近3500公里,是美国东部贯穿14个州的徒步登山之路。
纬度高高低低,一些地方比较平坦。
如果只是偶尔周末,行走个半天一天,是不错的运动。
在北美生活过的人,应该都不陌生,算是种生活方式。
可换作已年逾古稀、平时“宅男”的男主比尔(罗伯特·雷德福),打算从头到尾走一遍,就难怪妻子(艾玛·汤普森)和朋友们种种反对:“疯了不是?
简直活得不耐烦。
” 讨论过后,结婚四十余载的妻子,看比尔心意已决,打算各退一步,坚持让他找个人同行。
果然是维持长久婚姻的明智之举。
作家的朋友,多数估计也是宅男。
最后,有个意外失联许久的人,前酒鬼史蒂芬(尼克·诺特)进入了视线。
去专业徒步店,在营业员忽悠下,买下外套营帐等一堆装备。
营业员举起一个橙色的小塑料铲子,“别忘了ee后,请自行清理。
”美国环保法标准严格,公民普遍素质高。
这可不是在开玩笑。
这是部盎趣丛生的小制作“公路电影”两位演员,一位79,一个74,想不给人家点个“赞”都不行。
如果老年人全都有这劲头,国家制定养老退休计划,再无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惜,意愿所好,执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才走出一里路,这对老基友,已经气喘吁吁,不断被年轻人超越。
他们开始心里打鼓,“我们做这个,是不是太老?
” 这个主题性的问题,是电影探讨的所在。
被年纪体力拖累,被有经验的嘲笑他们业余,被两只熊仔威胁。
他们聊着,前行着,并未动摇。
然而,真正的挑战,尚未来到。
一个男人筋疲力尽,离家千里,就容易产生非分之想。
在一个汽车旅馆小住休息的时候,史蒂芬顿时和来洗衣服的肥硕女人,眉来眼去。
而比尔的“出轨”则显得克制内敛。
他边吃着午餐,边用眼光追随着私家旅馆的女老板。
这种事情,但凡摊上某软弱的时机、地点、对象,换谁不一定保证晚节可保。
摆脱诱惑,他们发现三个月餐风露宿的结果,是——他们才行走了1/3。
史蒂芬打算租车,开到路尾,也算有个交待。
那是在作弊!
于是,老基友差点闹出分裂。
可当两个人摔落悬崖,上下不得时,他们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差点留下遗嘱,等待弹尽粮绝后被晒成干尸。
先前他们所拒绝过帮助的年轻人,成为有些讽刺的解救者。
“回家”半途而废在这部电影里,却是种胜利。
尝试过之后,作家比尔回到温暖的家里,投入妻子的怀抱,解决了身份危机,还有了本新书。
酒鬼史蒂芬,也对折磨自己一生的——酗酒做了了断。
他们,如许多经典的演员一样,成为看似最不可能的一对知心朋友。
盛佳标注。
《林中漫步》 (A Walk in the Woods)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同名游记,讲述作家布莱森(罗伯特·雷德福饰)在英国生活20年后,想要通过徒步旅行全长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重新认识美国的故事。
这是一个旅途与旅伴的故事。
人生、爱情、婚姻、事业与友情,实际上都与旅行一样,都是或长或短的旅程。
旅程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伴。
好的旅伴,应该是“同道、均衡、协同、有趣的”。
所谓同道,就是志同道合,具有共同的志趣和理想;所谓均衡,就是势均力敌,不拖后腿;所谓协同,就是可以互补,形成协同;所谓有趣,就是不死板,富有生气。
显然,这些要求是不易达到的。
斯蒂芬·卡茨就说不上势均力敌,又胖,身体不好,差一点跟不上布莱森。
因为好伙伴难寻,这世界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独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独身。
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是美国东部的山路,沿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山峰从缅因州的卡塔丁山到乔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Springer),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499公里。
该步道穿越了美国14个州(缅因、新罕布什尔、佛蒙特、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州、纽约、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马里兰、西维吉尼亚、维吉尼亚、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和乔治亚),8个国家森林以及国家公园系统中的6个公园。
AT位于美国的东海岸,北起缅因州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的巴克斯特峰(Baxter Peek),南至佐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Springer Mountain),全程2180英里(3508公里)。
对于这部全剧无爆点,无过分曲折迂回的电影,不觉得惊艳感慨,但我觉得这样的拍法就挺好的。
不想再感慨人生迟暮,依然去做看起来不可能事有多了不起。
的确了不起,但是这样的事有勇气的人无论在哪个年龄都会有勇气去做的。
个人全剧最感慨的是放弃。
布莱森和好基友决定回去的那一刻,我是感动的。
放弃并不容易,或者说洒脱的放弃并不容易。
这可能只有年愈八十的布莱森才能做到。
来的毅然,走的洒脱。
那一刻在过往沿途经历的艰难坎坷已是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场属于布莱森和好基友的徒步,我相信真实去经历的人在那个当下也觉得是平凡的,没有人替你感慨,没有人敬佩,只有你在平凡的经历。
我倾向于相信纪录片一样的展现给我们第一视角的体验。
剧情太弱啊,前面迟缓,后面等着大招呢,就结束了!
虽然也是关于行走。原来是温情剧。
六十岁的时候,还有谁会愿意跟我来这么一次大冒险呢?
太注重往鸡汤那个方向拍了,反而没拍出远足本身的有趣之处,这也是这类电影常有的问题吧,而且像这样大碗喂鸡汤,我还能喝几碗呢?
3/5 波澜不惊
挺好的,最好的就是没赋予徒步太多的意义,看看风景就好了
因为是杜伦的校长Bill Bryson 所以耐着性子看完了
俩登山杖揣包上就没拿出来过,你们徒的哪门子步?
悠哉日常
永远热爱徒步片!!一路洗眼。这部是鲜少的没有展现任何冲突的片,而且也没有强行走到终点的片,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就是尽情享受路上的每一秒。前提在路上前选择一个永远不会扫兴的队友。没看够....
碎碎念念
看似琐碎的言语和调侃,却轻松而自在
真好
老戏骨演技没得说 就是内容太鸡汤了
令人感动的不是他们坚持到最后,而是他们懂得放弃,适时的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只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很轻松温馨的片子,看得挺开心,感觉我以后年纪大的时候可以再重温一遍
写审片最怕庸片,所以做人也还是不要做庸人的好
豆瓣评分低于b站推荐评分 看时偷偷抱怨电影翻译的名字略微不适和没有英文字幕 比尔在众人眼中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就这样慢慢走到尽头 理应没有遗憾 某一天散步后 向大家宣布自己要去徒步到决定 家人反对 朋友拒绝 直到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得知他的计划想要与他同行 两人便上路了 节奏放缓 偶尔的出糗让人莞尔一笑 偷偷藏进背包大的威士忌 朋友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孤单是常态 酒能填补空白 在路上 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忍住 通过挑战自己 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两人困在悬崖处时 比尔说此次徒步的目的并不是写书 而是想要证明自己在即将走到尽头时 并不羸弱 是以主动的 姿态迎接 不是等待 就当我以为没有选择租车 定会到达终点时 他们乘车回家了 意外 也许就是这样 一时兴起 体验过 结果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人生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起起落落,片中的两位老人大概能算上已经步入黄昏走向下坡了,但是他们却不畏惧已经无法支撑的身体做着让人佩服和勇敢的事情。最美的风景是走出来的是开拓出来的,两位老人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风景和幽默的对话,看似琐碎的言语和调侃,却轻松而自在。
中規中矩 用電影衡量單薄了 用紀錄片角度來看還湊合。B站翻譯怎麼是偏跟山過不去 哪怕翻成偏向遠山行吧 原來的林中漫步也很到位了 兩個老爺子是真的勇 即便沒有完成全程 這段旅途也夠有意義了 啟程 邁步 安全回家 也沒有覺得有遺憾 很豁達的境界了 還以為找到了一個豬隊友 相互還挺合拍 沒有狗血地爭吵和埋怨 路途遇到上課的學生跑步進入林中 一個叨叨的經驗人士 兩位well-shaped青年 故事本身不複雜 不教條不鼓吹 只是純粹想做一件事情 降低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