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前三分之二真的牛逼,电影的平面性质和立体幻觉互相拉锯,平面上把空间往外撕扯,同时遮蔽和压制纵深,然而纵深方向的运动就像透过一面橡胶刺向观众的利刃,这种从天罗地网中渗出来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完全无愧于影片重现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宣称。此外,儿童和布列松式表演的冲突,音乐和静止,时间流转和跳跃的节奏和速度……也都营造出莫大的张力和悲哀。这才是电影啊……
【25thSIFF】
#Berlinale2023 4.5
【8.0/10】走的很远但我没跟上,体会到的是表面的美、一点时间的魔力和暗淡却悠长的情绪
很难讲这种神话本身 音乐和导演刻意选择的表现手法所传达出的一致性到底有什么用意。文化的隔阂是我无法分辨导演是从哪里薅出来的这些神乐bgm 也无法分辨影片呈现出的流淌感到底继承于哪一条脉脊。打4星纯粹是 带着神话故事的预期和对照来看的话 观影体验确实挺愉快的。
(一旦熟读俄狄浦斯)太简单了点
极少的对白,主要在以画面和构图叙事,前半部分是很成功的,一些看似静止的图像在严谨的缓慢执行之中产生信息量、情绪和对于人物历史的回顾,时间线的转化让人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却又顺理成章(有些希望可以从这方面更深入探索人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音乐有在揭示人物内心但并无特别之处。后半段逐渐失去了张力,对于已有角色的刻画没有继续深入而转向别处,整体有些高开低走。但通过影像构建出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暗潮涌动的叙事本身已经很迷人了,是不是对女性导演过于苛刻了
怎么完全尤金格林化了,高冷一点的尤金格林就可以进主竞赛。
【B】对于戏剧电影化的合适解答,人物动作具有排演痕迹,但布景不是用来提示地点信息并搭建舞台,而是在全景与特写的切换中与人物的搭配呈现美感。身体局部或物件是叙事的标记物,音乐的注入让其惯连起来。
完美的电影
还行
最佳编剧?
我以为是效率低下的镜头分配,实际上是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暴力剪辑和一意孤行的借代
+
木偶一样无表情少台词,歌是完整的,剧情是碎的。
去看就是我的罪孽,活该受罚如坐针毡两个小时,拍这种东西 导演怕不是在羞辱自己啊?
3.3分。概念,都是先行概念驱动,当然对身体部分的特写还算有灵性。
是我看不懂的电影,看得困死,对失眠很有帮助。但是出色的地方也却是很出色,声音处理得非常好,风声树叶声,人声街道声,即使是空镜也因为声音变得很吸引人。时间和空间和生命有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几无对白的剧情好像和观众有一种默认的共识默契,好似尊重又好似解谜游戏,如果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应该还好,不至于看困。有些地方简洁地很难不想到布列松,但是彩色画面和部分近景又缺少那种专注的感觉。
又是各种各样的缺席,人物表现绝望的方式就是不表现,像提线木偶接受命运的牵引,直至主体性完全陨灭,但很难说在亲密的拥抱里是没有人的感情的。
绝无法认同的理念(见于与@倒数第二个橙子的对话中,待整理),但概念完成度确实相对可观。和布列松没什么关系(当然不构成低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