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听同学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喘不过气的电影,但还是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了,合上电脑我还是忍不住回想,有的镜头对我来说太有震撼力,也太压抑,但仔细想想,却又陷进去,直到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觉得多次的沉默也许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也注定很少有人懂。。
如题...................................................................................................................................................................................................................................................................................................................................................................................................................................................................................................................................................................................................................................................................................................................................................................................................................................................................................................................................................................................................................................................................................................................................................................................
借用庄老的标题, 想说明影片的主题实际没有太多的新意. 小说不错: 结构工整, 节奏明快, 亮点在于用数学解释人生的无奈. 故事把两个灵魂和肉体都有伤疤的年轻人24年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不长的故事里. 我们目睹了两个灵魂无谓的挣扎和令人绝望的宿命. 质数虽然拥有一样的属性可是除了2和3,他们将永远孤独. 还有一种叫做孪生质数的成员, 他们只隔着一个偶数, 却永远无法靠近. 他们彼此相望, 却注定永诀天涯. 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
他们的孤独也许是命运捉弄, 也许仅仅是缺乏面对人生的勇气. 他们都折磨自己的肉体, 希望可以减轻灵魂的痛楚. 他们之间的感情, 可能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不是爱情吧. 他们徒有爱情的敏感却没有追寻幸福的勇气。
1998年爱丽丝下意识的说出法比奥,与2007年马蒂亚在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都真实的打动了我。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
对于两个不断伤害自己肉体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做出让心灵得到抚慰的决定。
这其实并不只是残酷的青春那么简单, 因为故事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30多岁。
我们能理解韩剧里因绝症而造成的分离, 其实心理的疾病其实一样有可能是无药可救。
爱情是一剂良药但并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
我们对结局的侥幸是基于对偶数的理解. 忧伤弥漫, 我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我终于理解这些有伤的年轻人为何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走向深渊。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不是可爱的人,可是故事本事依旧令人感怀。
可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遗憾。
那决定命运的几秒钟,你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悔恨,还有那些我们对人生和命运都感到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不大喜欢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影片的节奏有些乱,时空倒错,演员也换了3次,分别代表童年,少年和中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讲,有些费解. 我最失望的是导演对召唤马蒂亚回来的那张照片的改动. 当爱丽斯穿上母亲的婚纱, 并让马蒂亚穿上她父亲的西装拍照, 并且抱她穿过走廊的时候, 我觉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 导演为了配合结尾的所谓"小团圆", 把这一节删去. 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变成了参加别人婚礼时的告白, 然后莫名其妙的分离. 我可以认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 导演简化了两人另外的感情生活, 可是, 这样一来故事的内涵都变了。
本来这个故事是说:人生又痛苦又漫长,可是有些片段是如此温馨足矣慰藉余生。
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伤口是不能抚平的,人生是一场分久必合的游戏。
演员选得不错, 3对质数都足够令人信服. 特别是少年时的那对, 神情气质都和周围如此格格不入, 却又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中年的黯淡刻在马蒂亚松弛的皮肤和爱丽斯青色的眼眶上. 失去了青春, 只剩伤痛. 还有就是罗塞里尼演的马蒂亚的母亲,憔悴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美女变老, 是另一种残酷.<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失败的改变,不看也罢.
我没读过萨特的书,但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我,我还记得这句话出现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关于萨特的介绍中。
当我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一维无限深势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同样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没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永远无法跃出这个势阱。
我们不也是一样?
对最最亲近的人,那个生你养你,那个与你同床共枕,那个你看着长大的人,你真的了解他么?
或者说,了解到最深又如何呢?
你真的敢质询他人,质询自己么?
于是遗忘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没有遗忘你将怎样存活?
或者把影片的主题定为爱,这倒让我想起《两小无猜》,欧洲人都这样么?
折腾一生,去寻找那个人?
好折腾啊,真的好折腾啊,但是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还有点,好像有说Mattia的父母将累赘一样的女儿抛给Mattia去管,Alice的父母好像也是各种悲剧(需要再看看细节),看电影我常暗自发誓,比如在这不电影中,我发誓要给以后的孩子营造最完整没有缺陷的家庭,我发誓要找个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来当妈妈,如果还有灾难降临,我只能去皈依主,或是佛门。
之所以是推荐不是力荐,是因为有些东西,即使值得一看,也不见得人人都爱看。
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质数,2^7723291“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会有很多个数可以被整除了,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孤独的数字,它只可以被1和自身被整除。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是受童年阴影影响内心孤独的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马蒂亚思想简单纯粹,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马蒂亚只要安静地坐下来,沉思一下,把一切纷乱的思绪归拢,就可以找准自己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变得更杰出。
而爱丽丝却复杂的多,她相对来说要过得混乱的多,她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散漫地飘飘忽忽,只有这样她才能把所有的烦恼挥发掉,然后轻松活下去,变得更强大。
马蒂亚理解不了爱丽丝内心纷纭复杂的想法,爱丽丝也听不到马蒂亚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他们因孤独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开,但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马蒂亚在遥远的德国确定了自己的幸福归宿,爱丽丝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都在面对孤独的过程中成长了,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
很慢很慢的电影,花了三次看完。
觉得要电影去表现真实的生活真的很难,大家看电影求的都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娱乐,要么恐怖,要么欢乐,要么悲伤,要么震撼等,类似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果要去表现真实的生活,难免少了大起大落,但是刺激还是有,而且有些赤裸裸。
角色内心的活动,需要很长的镜头去表达,因为真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内心活动,是可以一闪而过的结果。
凯米拉尖叫,不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福祉而停;马蒂尔为了不再朋友面前丢面子结果丢失自己的妹妹,人生开始转折,并致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艾莉丝从小过着被父亲强迫的身不由己的生活,父亲甚至不让她大便导致她大便失禁并最终摔断腿,人生也开始转折,心理不再阳光。
两个心里都失去阳光孤独的人遇见,并相在一起。
还不能说他们在相爱,我始终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爱意,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马蒂尔突然去德国也是为了逃避面对心理阴影。
分离七年里,两个人都过着颓废的日子。
越发的孤独。
七年后再重逢,马蒂尔回到最后见到妹妹的座椅前心里还是被阴影笼罩,爱丽丝向前决定给他一生的安慰。
虽然剧情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想象是:接下来的日子,爱丽丝将会帮助马蒂尔慢慢的把生活过得很正常,很平凡,伤口慢慢的愈合;爱丽丝也会在马蒂尔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灰暗的生活。
两个孤独的质数彼此陪伴,到终老。
我比较偏爱这样的结局,其实没有人规定他们非要在一起,即使他们互相纠缠了一辈子,即使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他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他们依然可以只是彼此静静地守望。
他们是孪生质数,彼此相邻,却又永远相隔一个偶数,他们彼此孤独着,却又在一起相互疗伤。
原来,难舍难分,依然可以孤独。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两个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质数的孤独》。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我只想知道薇奥那是不是女同😓看得我一头雾水,她为什么要这么对爱丽丝?
看见爱丽丝和男主牵手眼神立马就不对了,是因为喜欢她吗?
我还等着后面解释呢,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那她是单纯的玩弄爱丽丝咯?
臭小孩。
哦对了,爱丽丝的前夫应该是gay吧,为什么爱丽丝一看见法比奥就躲到桌子底下,是因为法比奥家暴她?
八年后的有个镜头我看见爱丽丝后腰的淤青。
但是电影没解释。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也知道电影是根据书拍出来的,可是基本的故事情节要交代清楚啊!
搞得我后面一直在猜剧情、猜人物心理,都无法沉浸地看电影了。
着急的很,然而电影又迟迟不解答,我以为后面会说,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还有就是,最后四分之一真的很拖沓啊!
在维奥那结婚典礼上,那个对视镜头有必要这么长吗?
后面几个镜头也是,本来都跟着电影走了,又被它的拖沓燃起了心火。
我真的搞不懂。
电影主题和配乐都很赞,但是扣两颗星。
《质数的孤独》读到四分之一,决定跳过文字。
我始终钟情于文字的幽谷,读毕几日反复遥想。画意恣肆于孤独,艺术的震撼恐怕明日已深埋记忆。
叙事新颖。
电影像是对原著小说的一次拙劣而支离破碎的模仿秀。
@李毛毛爱打滚 我巨失望巨失望!糟践这本子了!
# Venezia 80th 补课【D】矫揉造作的方法论,不是刻意营造破碎,营造异质,营造夜店蹦迪和大雪茫茫,就能营造出孤独感。
相较原作,让我很失望。演员选得还不错。
漫天的大雾、深邃的涵洞、匆忙的电子乐、虚无的眼神、冗长的对视,带来的是巨大而沉重的窒息感。我想,孤独和窒息感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吧。
内行人说“极好的运用了光影、角度、剪切、表演。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外行人,如我,想说的就是“怪怪的两个人,很郁闷很细腻的片子。”
原著被改得七零八落。原本不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也显得单薄,内心情感刻画不够。
喜欢少女和离婚后的Alice;Alice看的是什么动画片呀……
捉襟见肘的插叙,那种本应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拍得太流于表面,这种如此主观的感受,最终导演还是太着重“内容”的叙述了,表现孤独几乎只有沉默一种手段。
一个人的孤独存在或许会叫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所适从,两个人的孤独恰能和谐互补,质数变偶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摆脱孤独的不适感而生,但有人却正是这样需要。
配樂和攝影,燈光都詭異而美麗.感情前半段渲染得好,後半段趨於平淡.
盛名难副...
两个孤独的人,两颗孤独的心,唯有彼此给予温暖
可劲的矫情
冲着质数冲着孤独去的,结果拍出来的是故作孤独。
后半部要干什么?
烦闷躁动的青春期,以及之后隐忍痛苦的日子。我能理解见面之后的那份尴尬,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