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最后的时候说:“我们永远没能盖起那座玻璃城堡.” 但是女儿说:“But we had a good time planning it.(但是我们一起筹划的时光很美好)” 这部电影可能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向往的那种生活,我们向往的那种到处流浪的生活,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
流浪的生活好吗?
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好吗?
我们大概谁都没有办法去评判,我没有用我的一生去经历过,所以我不知道要怎么去评判,而我只能够用我的一生过其中一种生活。
小女孩自己做饭 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个画家,画家嘛?
痴迷成性,个性奇特,电影刚开始,连饭都不做的一个人,二女儿去做饭,烧伤了自己,肚皮上面是可怕的纹路,虽然长得漂亮,但是脱下衣服的时候真的很可怕。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即使没有关爱呵护这个孩子,但是孩子最后还是会自己解决这件事情,娇生惯养的小孩子未必好。
父亲知道外界生活不易,所以想要努力把孩子们保护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可是他错了吗?
我也不知道,他知道外界生活不易,他知道社会艰难,但是他还是想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不去遵循社会的原则,这一点,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做的一件事情。
几个人走到一片荒郊野地里面,母亲看到一棵树很别致,很坚韧,就说今天晚上就住在这里了,我要把这棵树画下来,然后就开始支起自己的绘画工具开始画画,这种行为,是多少艺术家做不到的啊?
想起来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大意是“绘画的人成为艺术家有多么地艰难?
”假使我们把这些绘画的人都叫做艺术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一片风景,天都快黑了,也要露宿在这里画这片风景。
父亲走到这里的时候,告诉孩子们“岛山是一亿多年前由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 还告诉他们:“猎户座‘水瓶座‘时钟座’会随着夜晚的星空旋转,这才是真实存在的...” 父亲还说:“你们要从生活中学习,其他一切都是骗人的。
”
后来几个人又重新找到了一个落脚点,但是很快就因为父亲和别人吵架而丢失了这个地方。
走的时候母亲准备直接开车走,但是无法操纵这辆车,于是二女儿回到屋子里面去喊自己的爸爸,爸爸躺在地板上抽烟,这个角度真是清奇,他躺在地板上,还说:“我觉得自己快要掉下去了,场景还是挺好玩的。
” 有些人说父亲很聪明,我不是特别同意,因为聪明不干,等于笨蛋,父亲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让孩子们连饭都没有的吃,我并不觉得这样很好。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生活都过成这个狗逼样子了,都出来要饭了,为什么孩子母亲还要和他在一起,但是电影结尾的时候有一句话:“与你父亲共度的一生中,从没无聊过。
” 我们一生中的这些时光,总会很无聊,总会很难熬,但是男主让自己的家人不无聊,不难熬,真是一个勇敢地爸爸。
虽然其他方面不怎么样,但是这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很好的。
其实不想生孩子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没钱,一个是不会教。
成为父母本是这世界上最难最需要努力学习的事情,但在现在社会好像变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可能是我要求太高。
这部电影,父亲很有才,但是有童年阴影,这个阴影伴随他一生,所以他偏执的想让孩子们远离他认为危险的地方,留在他身边。
他对这个社会“看透了”,他有自己的正义感,比如任何人都不能夺走他的孩子(比如开头,詹妮特烧伤了,他想办法把孩子“偷出去”);再比如游泳池旁,他不允许管理员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所以动了手。
他觉得远离社会才能得到“自由”,尽管这自由需要孩子们挨饿,需要终日奔波,需要时刻提心吊胆,但他认为,这些跟“自由”相比,不算什么。
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比如他把詹妮特扔进水池,让她自己救自己从而学会游泳。
他感觉到女儿快不行了,他就把她捞起来,然后再来一次,直到女儿学会了,游到岸边。
这种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极端的,在女儿看来的“想整死自己”,在他看来是最有效的。
他错了吗?
他没有不管女儿,他虽然把女儿扔在水里,但他一直在旁边守着,并且救了女儿两次。
他没错吗?
他为了达到目的(让女儿学会游泳)没有顾及女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解释,不沟通。
故事最后,父亲想通了,詹妮和他也和解了,并且明白了父亲其实非常非常爱她。
(剪报出来的那一刻真是泪流不止)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可是爸爸不在了。
怎么叫爱呢?
怎样的爱才更好呢?
大概没有标准答案吧。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
这部电影改编自现实的真是故事。
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
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千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被孩子称之为父亲的男人,没有正经工作,喜欢赌博。
对待孩子不管不顾,甚至饿上三天都是家常便饭。
而那个被称为母亲的女人,由于她自己的懦弱,不敢离开这个男人,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生下四个孩子。
这样不幸的人生,并不是只存在于电视剧。
在现实生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的降生那天,遭遇亲生父母亲的遗弃。
又或者出生那天,由于是女儿得不到任何重视,重男轻女的思想。
生下来如果是儿子,就是眉开眼笑,生女儿就是遭遇冷板凳,或者白眼。
得不到任何家庭的待见现在都是9102了,还有这种封禁思想存活于世。
真想问问那些父母,他们是吃什么长大的?
既然你没有办法给到子女完整的家庭,完整的人格。
你为什么要让这个孩子问世?
自己生来不幸,难道还不够?
非得拉上一个垫背的?
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
也许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人情世故。
等到成年那天就发现自己成为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生的人。
奉劝那些,没有良好经济实力,自己的人格都不完整的父母,就别祸害子女,不要成为那个只会生,却没能力教育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你们生育的工具。
在本剧结尾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告诉了自己的男友:我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并没有发明任何专利,反而他是一个酒鬼和赌鬼,但是我很爱我的父亲,我 想这样的格局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大度的。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出现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情景了。
好在结局是完美的,那四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不婚,他们也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就别去祸害任何人了。
欢迎点击原文链接关注公众号“海心理”:http://mp.weixin.qq.com/s/0RUAkOkezABorJYHV3jjlw 电影《玻璃城堡》改编自沃尔斯一家的自传,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远离世俗,随性而为,这种极端的表现也引起争议。
雷同的表象后面往往有不同的故事和动力,让我们试着抛开对错是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玻璃城堡为什么没有建成。
影片有两个重要场景。
1
雷克斯一家回到韦尔奇的晚餐:开门的瞬间,看到母亲阴郁的脸,时间走得沉重而缓慢,雷克斯象被施了魔咒,眼神躲闪。
餐桌上,母亲的一言一行凝结了空气,她肆意地贬低和嘲笑雷克斯,打骂自己的孙子,雷克斯和妻子都在沉默,就象不存在,只有珍妮特愤怒地站出来制止,这时雷克斯大声指责女儿不许这样和奶奶说话,然后仓皇离开。
母亲居高临下地说“听你爸爸的话,小姑娘”。
珍妮特摇着头,无力地倒在椅背上,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此时的罗斯(珍妮特的妈妈,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名字,是在演员表上找到的)故作轻松地解围,看上去她在努力掩饰自己的紧张。
母亲看着电视猜迷,面无表情地宣读一条条家规,象在自言自语,父亲远远地望了她一眼,又收回视线,窗帘遮挡着阳光,房间里弥漫着沉闷和乏味,令人窒息,四个孙子紧紧依偎在一个沙发上,不知所措。
雷克斯小时候的日记上一段话让孩子们笑了:“这世间还有比布满黑灰的毯子、皱叠交错的绳子、布满煤渍的雪发出的咯吱声更重要的东西,还有比她发出的咯咯笑声以及她长满老茧、龟裂的双手更重要的东西,或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我都无从知晓,因为我根本没有办法呼吸,当你深陷一堆屎里的时候,你根本就没办法呼吸”这些话说出了上面那些场景中孩子们的感受,也时当年雷克斯的感受。
或许雷克斯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阴郁控制的母亲肆意贬低并打骂雷克斯,父亲好象不存在,没有保护自己的儿子,当他愤怒反抗,父亲却指责他不要这样和妈妈说话,雷克斯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无力地倒在椅背上,缺席的父亲和融合的妈妈,他感到窒息。
妈妈不能共情和镜映雷克斯,父亲更象母亲的打手,这样,雷克斯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没有安全感,也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和调控能力,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有力的自体去与人建立关系和发展世俗的成就。
2
雷克斯教女儿游泳:雷克斯希望永远不要回到父母身边,听到妻子要去他家乡的这个要求,他的眼睛流露出恐惧,但他说“我什么都不怕”,注意力转向池边不敢下水的女儿珍妮特。
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被点燃。
当我们内心虚弱,更容易把无法接受的部分投射给最亲近的人,雷克斯也是这样处理他的情绪:他把弱小和恐惧投射给女儿,猛然把女儿扔进池水,她在水中感到窒息和失去安全感,在恐惧中挣扎、逃出水面,象极了当年他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挣扎着逃离。
他站在池水中,似乎一切尽在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安全,女儿则承受了父亲无法接受的弱小和恐惧。
他还把这种粗暴的方式合理化成为了女儿好,也许当年父母就是这样告诉他: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人生充满挫折,父母的支持,孩子在挫折中慢慢成长,无须专门制造挫折,而雷克斯的方式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创伤,无法相信他人,难以走近亲密关系,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把自己扔进水里呢?
这代价太大了。
总得来说,这两个情景叙说了雷克斯内心最深处的故事:他内心从未自由,一直在一堆屎里,反抗是他内心的自我与父母的冲突,也是他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外化到他与世界的关系中,就是:○ 他无视社会的规则和习惯,反其道而行之,就象在令人窒息的一堆屎里挣扎,以免被吞没,然而,就象游泳一样,挣扎并不能带来自由,只会越陷越深,直到死亡。
○ 他远离家乡,心理上无法分开,才试图以物理距离替代和逃避。
○ 他无法在一个地方工作长久,他从没学会与权威友好相处,带着被吞没、惩罚的预期,他反抗的态度潜意识里在验证自己的预期,对抗只会促使权威愤怒和惩罚,每次离职后都会逃到另一个城市,于是,他不断重复,四海为家。
○ 他带家人与社会隔离、对立,融合的关系里分不出彼此,他觉得好的,就会投射性地认为对家人也好,所以珍妮特和弟弟妹妹们也感到家里窒息的空气,纷纷逃离,这是父亲最擅长的方式。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名字:玻璃城堡这是一座雷克斯一直计划却从未完成的建筑。
它代表了在窒息中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那里可以自由地呼吸,有温暖的阳光和自己想要满足的一切。
它让雷克斯与可怕的现实世界分离,躲在安全的地方,不被吞没。
它是雷克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尽在掌握,而且如此完美,自己也因此而完美。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完成它呢: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对于从来没有被父母认可的雷克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城堡,这个成就太大了,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的引导,在内心给他力量面对成就过程中的困难,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但他的父母显然不能提供给他。
○ 在现实中完成这样的作品,需要强大的自我功能,把心中的幻想与现实联结,这是雷克斯没有发展出来的能力,他的心理寄希望于幻想中的强大和无所不能,以便让他觉得自己够好,或者说,他的理想还停留在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停留在他的设计图纸上。
记得他的想象力吗?
这大概是在心理缺氧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才能。
因此,刚回韦尔奇时,一度的雄心壮志,告诉女儿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包括后来在珍妮特鼓励下戒酒,但幻想的泡沫一碰就碎,他已经尽其所能。
○ 现实是有缺陷的,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完成幻想中的完美无缺。
当雷克斯没有被父母足够接纳时,他依靠幻想建立起来的自尊,对完美的执着就像生死一样重要,任何缺点都是无法忍受的。
宁可未完成,也不要打破心中的完美。
○ 这个幻想中的城堡是有功能的,它可以保护雷克斯不被现实所伤害,是他的避难所,有效的防御,依靠这个强大的防御,他得以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事实上,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他内心的空洞,不是他的错,他也没有能力去填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护层,不要轻易去碰它,那会爽了自己,伤了对方。
○ 玻璃城堡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他真的与父母分离,虽然这是他的愿望,但也是他害怕的,因为内心的空虚和匮乏还不能支撑他免于崩溃。
如果他从某个地方获得了强有力的心理氧气,使其不再需要陈旧的模式,就不用担心分离了,旧的模式还是和父母融合的。
自传里对雷克斯的描述丰富多彩,反映了孩子们接纳了这样的父亲。
在电影中,另人欣慰的是,这个接纳是在父亲去世前,没有带着遗憾和内疚,接纳使他们在内心与父亲很好的分离,这也让她们感恩父亲,一起快乐地谈论他,自由地生活。
是哪些资源让她们姐妹四人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分离,自由地生活?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三种情感氧气,一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赞赏,二是来自父母的保护和理解,三是来自同龄人的共同兴趣爱好。
所以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父母多多少少比爷爷奶奶强多了,所以能给孩子一定的支持和人生目标上的引导,虽然并不够好,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其次,兄弟姐妹多,他们之间互相提供支持,特别是在爱好与才能方面,这给了他们现实的技能逃离家庭,大一点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代偿性的满足了弟弟妹妹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成为更好的榜样。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海心理心理学来自生活,我们一起,在生活中找到心理学的乐趣
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
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
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
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因为它真实的不美好,所以很推荐。
非常典型的表象自由美好的掩饰,值得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提前学习。
就像每一个穷酸的初恋,告诉你的那样,逃学,廉价的物质,替代性的满足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好最自由最应该追求的价值。
就像每一个酗酒赌博的亲戚,看着你家的独栋房子,耻笑这种世俗而束缚的追求。
就像每一个以爱为名消费你践踏情绪感受自尊的瞬间,石化,崩裂,却找不出话来反驳。
我不喜欢自欺欺人,麻烦你自欺欺人的时候不要强硬把我塞入你建立的那个虚幻城堡好吗。
你用嘴炮虚构的未来,购买不了我的现在,谢谢。
其实我的成长中,也有一段这种给自己构建虚幻的假象,不断地满足于假象,不断地反抗艰难辛苦需要勤奋的项目起步来寻找所谓反方向的媒体式投机。
片子太真实,因为夹杂了虚幻,真实,鸡汤和妥协。
所以这种复杂融合的现实,真的很难让现实中的你完全脱离开来。
我想这也是为何,打开世界的大门后,我这几年的成长缓慢且迟滞。
愿每个现在的自己,都能从之前的成长里勇敢站出来,透过指缝间梦想的光线,迎接每个平凡的现在。
片子,非常地生活化,很值得深思。
1、看电影的时候,无比愤怒。
当孩子对妈妈说我饿的时候,这个母亲竟然毫无羞耻的说一顿抵一个小时的午餐远不如她可以永久保存的画作重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最后导致孩子被烧伤永久留下疤痕。
当几个孩子三天没有正常进食,饿的吃黄油吃白糖的时候,妈妈竟然说这些黄油是以后拿来配面包吃的,而爸爸拿了钱跟孩子们说要准备一顿大餐,结果却喝醉混到半夜才回家,任由孩子们在饥饿中入睡。
父母说起来大道理一套一套,天天鼓吹梦想吹大道理,似乎是让孩子们精神富足快乐;但是真真落到实处,父母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吗?
除了酗酒,赌博,成天画画不照顾孩子,有认真工作挣钱养家吗?
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给,他妈的给孩子说的是个屁的梦想,只不过是利于孩童的无知以及对父母天然的依赖在精神控制欺骗他们罢了。
所以,直到最后女主角仅仅因为想到父亲教导说要追求真实,就放弃跟未婚夫的婚姻,回去照顾父亲,我简直不能理解。
如果是我,我应该无法原谅这样的父母。
2、这部电影里,我觉得父亲唯一好的一点是没有辜负母亲,无条件全力支持她作为一个画家的事业。
即使全家四处流浪漂泊,也让母亲全职安心在家作画不染凡尘。
并且他是真心欣赏她,一生到老把她的画作都挂满的整个家。
这对夫妻作为父母是让我生恨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孩子,只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只是他们自己的一生生活态度的话, 我倒是很敬佩。
我也很好奇最后这个完全自由流浪的母亲,最后她的画出名了吗?
有多高的艺术价值?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这个人生终极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人,首当其冲就是“我是谁”这个疑问。
似乎在我看过所有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比如我最爱的《谍影重重》系列。
间谍当然是最需要谨记身份的一个职业,如果有了“身份的焦虑”就无法完成任务,甚至还会性命不保。
我们也许不必面对如此极端的内心诘问,然而“我是谁”的问题,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有自由的能力,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我常感觉到孤独。
和所有需要克服内心矛盾挣扎和黑暗的人物一样,在重生之前,要面对自己的阴影。
不管这阴影来自于童年还是其它。
我在柏林看过一部名为《玻璃城堡》的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电影以大女儿为主角,讲了她与众不同的一家人,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亲酗酒又浪漫不羁,一家人常常搬家,母亲沉迷在画画中,完全忽略家庭责任,小小年纪的女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做饭,结果被意外烫伤。
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对调了,母亲像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女儿被迫学会了独立。
爹呢,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建一座玻璃城堡,可一直没建起来。
他教女儿游泳,完全是一种“丛林”生活准则,不顾女儿的惊恐挣扎,直到她在恐惧中学会为止。
四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世俗意义上足够的关怀,他们抱团取暖,互相打气,直到长大,大女儿考上了纽约大学,终于离开了这个“家”。
她背弃了父母波希米亚人价值观,住高级公寓,穿上礼服和富二代的男友去高级餐厅吃饭,尽管谈话索然无味,她也决定忍耐——没有哪种生活是没缺点的,这点她心知肚明。
与此同时,她父母则住在废弃屋里。
童年的生活一直影响着她,她想起曾和父亲躺在雪地里看星空,曾在田野里奔跑,曾有过那种纯心灵的呼唤和豪情。
她的母亲则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她画了一辈子的画,即使在街上流浪时也一样在创作。
“你生来改变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
难以做到,更难以释怀。
如同我始终在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之间挣扎。
耶茨在《革命之路》讲的就是一对夫妇,他们想改变,“巴黎”就是他们的幻梦。
为了自由,她死了。
这本书看着我生不如死,因为太真实了。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只是外壳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内在的情绪是一样的,都是呼唤自由而不得。
要自由,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玻璃城堡》的结尾,他们终于达成了和解。
电影结束时,播放了一段真实的录像,电影里原型的父母真实的样子,那座从未完工的玻璃城堡的草图,母亲在街头流浪画画,感动得我泪流满面。
我看到了同类的挣扎,更看到了同类遵循内心的幸福。
不管他们要逃离或奔向的是何处,他们都一样是在自由行旅、狂野穿行、绝不回头。
我知道不管你我身在何处,一样不会回头。
西式正能量:一对反智的父母不务正业四处流浪,还有钱开车,还能养四个孩子,三四天吃不到饭,竟然还能活得挺好,只能说明西方的社会福利太TM好了。
但是这个世界能量是守恒的,一部分人白吃白喝就有另一部分人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想起中国人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可以吃得起牛肉喝得起牛奶,然后还要被回形针们批判中国人吃肉破坏了热带雨林,破坏了世界环境?!
这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父亲!
有情商,有智商,有爱商,有逆商,有乐(Le)商,就是唯独少了财商。
假如给了他财商的智慧,也许他真的能够改变世界。
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丽绚烂多彩的童年,即使长大后,明白这一切都是在“画饼充饥”,有了憎恶和痛恨,再过多年后,仍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会有这么优秀的父亲。
假如富有,抽烟喝酒反而会成为他的魅力所在……如果他的性格不那么的“反社会”,如果他的行为不那么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有个稳定的住所,如果他能够有那么三五死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只是如果……
我一边觉得这对父母疯了,一边觉得四个孩子拥有过真正的快乐。自由真是人类永远追逐而又得不到的东西。
父母皆祸害大全。但如果不养儿育女,他们就是最酷最合拍到天长地久的两个人。naomi演年轻时貌美如花依旧
不太懂这个片子想讲什么 三观简直有问题
之前并不觉得好。化妆就是个问题,老爹那么多年还是一副年轻的面孔,故事也拉拉杂杂,来回跳跃。放在中国也不是个成功的家庭。但最后一刻打动了我。就是从女主去卫生间那一刻开始,直面人生了。
脑子进屎了我看了这片烂得逼裂
玻璃城堡注定好看奔放不实用
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酒鬼反社会生活的失败者,因为没有钱所以让孩子选一颗星星做圣诞礼物,因为要逗孩子开心认真的做建造玻璃城堡的计划。原生家庭的贫穷落魄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这个父亲确实深爱着他的孩子们。
这个电影为啥没有被提名。。。
似乎就是真实版的《神奇队长》,遗憾的是导演和演员有点用力过猛了,片子止步于不错但是遗憾的没有更好的提升,苦甜交织的回忆,忧喜参半的童年,带来了一次极为割裂的观影体验,无论恨的多深,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曾经受过什么样的伤,最后还是回来爱你。我们总是在讲父母的爱啊爱的,可是爱就够了吗?没有人能否认这个父亲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也恰恰用错了方式,伤害了所有想要回爱他的人,冒险精神、幽默感和乐观,这些终究只能是生活的点缀品,如果没有了下层建筑,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空谈,“玻璃城堡”多么美丽啊,终究还不是掩盖在了层层垃圾之下,连地基也没有建好,“一颗星星”这样美好的圣诞礼物,本来也是没必要消失在痛苦的童年回忆中的。
“他是做了很多差劲的事,不过,他也有好的一面。”你可以找到原谅的理由,让自己找到一点点好,哪怕是为了用来原谅,原谅自己。
玻璃城堡最终没有建起来,但孩子们都坚持着自己,还有和老爸一起的快乐回忆
极力美化虐童,为各种错误找理由
有其父必有其子,then 必有其女。都是倔强的人。
非常主观的讨厌。
真实改编,别样的家庭,特殊的教育,孩子的逃离计划,与其说是传记片还不如说是反面教材。
怎么着也得给Woody Harrelson个提名了吧,以及Max Greenfield简直就是全程走错片场。
竟然还是真事,这样不着调的父母还是很让人受不了啊
奇葩的价值观,白瞎了好演员。
我有点搞不懂导演和编剧的三观。。这个家庭基本上属于white trash的典范,竟然还可以从各个角落里去默默洗白,这怎么洗得了啊。。。。天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