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爷爷奶奶送一家三口在车站等车开始泛泪,奶奶张望了一下看到了远处开来的车,说快想想还有什么没有说,动作急促了许多,不舍的心情表现的故作轻松又克制。
又开始分别和小男孩,儿媳握手,嘱咐他们要再来拜访,最后与儿子握手的时候,儿子别扭的躲闪,镜头里公车开过来挡住了这一幕,有没有握上也不得而知。
直到上车之后,奶奶的视线也一直随着他们直到公车留下尾气,奶奶依旧摆了摆手。
奶奶希望儿子一起生活的心隐忍又温柔,可是又不得不放他们走,因为他们也要过自己同样在过自己的生活,因为人生,步履不停啊。
想起从前姥姥姥爷家住的很近,可以去很勤。
可是爷爷奶奶家在郊区,每年都是寒暑假才会去小住。
长大了以后更是只有年节才回去了,时间也不会长过一个下午。
每次离开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急促的拿出袋子装起自己腌的甜蒜、辣椒、黄瓜、咸鸭蛋,坚持让我们带回去,生怕我们转身就走了。
尽管每次都劝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不要做了,可换做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早已习惯了几十年把子女当做自己的重心。
“孩子们即使不在身边,至少吃到这些小咸菜会觉得舒心,至少会念叨我们几句吧”,或许在准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咸菜的时候,他们是这样温柔又幸福的想着。
从奶奶家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总会送出来,无论冬夏雨雪。
他们就站在路边就默默地望着,有时也会在车后面慢慢地踉跄地跟着,一直到车子驶出了视线以外。
大人们总是摇下车窗摆手说着:“快回去吧”。
我也总学着说:“快回去吧”,爷爷奶奶也只是“嗯嗯”答应也寸步不动。
小时候我总觉得这句“快回去吧”不过是客套。
直到长大后自己每次离家,在机场望着安检门外迟迟不肯走的爸妈,才明白这句“快回去吧”或许又藏了多少儿女的无奈。
可又能如何,人生总是步履不停啊。
后来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就又搬回了市区,现在与我叔叔同住,离我家的距离变成了十多分钟的步行。
住的更近了以后方便了许多,茶余饭后散步就过去了。
每次去时也依旧和从前一样,奶奶急促又踉跄的翻冰箱找水果给我吃,还总要求我带回家。
总能见到子女对老人来说是更幸福的事吧,可是,现在出门送我的也只剩下奶奶一人了,爷爷终究在这步履不停的生活中走累了停下了。
电影里的最后,爷爷过世以后,凉平带着奶奶希望他们夫妻生下的孙女回来祭拜,也开上了奶奶想让他载着去购物的小白车。
可凉平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的泪点也是在这一刻崩塌了。
岁月残忍的是它从不会为了谁放慢脚步,而生活又总是轮回。
人生路上总是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呢。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老友分享王尔德的名言:“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他说孩子真难,父母也难。
我看完觉得难过,却也只得接受认同。
小时候父母比我们脚长手长,我们总是追着父母,等我们大了就变成了父母追着我们,我们留给他们的更多是背影。
现实无奈又残忍,时间不会停滞,而在生活里,我们只能步履不停,笃信而坚定。
在他平平淡淡的把白天撕坏的那张记满回忆的纸粘好,那张纸上画着父子三人,再下一镜头孩子自言自语说他想当调音师,像父亲一样,如果当不上就当医生。
无论他们接受与否,父亲这个人也已经融入在他们体内,组成他们的一部分。
平平淡淡,就像生活家长里短,可生命的意义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我们也是有这些人和事组成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导演是枝裕和说:“ 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吗?
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
”而我想说的是,我的父母一生平淡,父母的父母也是,我也是,周围的人也是。
真正的英雄我还没有机会遇见过。
即便有那么几位了不起的人,他们在了不起之前,是普通人,了不起之后,也依然平凡。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由无数平凡人组成的世界。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孤单、寂静的小行星,在自己的范围里独立运转,既憎恨无人陪同,也不愿意与任何人同行。
那么。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微不足道的行星们彼此之间的疏离和联系吧。
我没有妹妹,也没有记忆中的哥哥,但是与亲人之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却与你们相似。
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也会说些毫无意识,却只能在特定环境中表达的语言。
坐在父母之间,现在的我与二十多年前那个小孩子我,以及二十多年后面目苍老的我,并没有太多不同。
父母或许老了,但是我对自己说,“看不太出来啊。
”我们每个人,便是在这平凡岁月步履之间,飞快地——欢笑、哭泣、木然;成长、老去,死亡。
我对生活太多眷恋,它却不留我一分一毫,这事想起来真是残酷呀。
*****************************************************电影里,妈妈摸着小妹的刘海说:“你脸这么漂亮,就把额头露出来一点啊。
”现实里,我妈对我说:“把刘海剪短一点嘛,清爽又好看。
”怎么,全世界妈妈说话口气都一样啊。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估计也会对她说同样的话吧。
“老太婆,烦死人了。
”不知到时候,她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只要家庭成员还有一个人存在顽固、刻薄、自私、小气、记恨,家庭的罅隙就永远不会被弥补,横山家老两口就是这罅隙的根源。
传统家庭崩溃了,但它的形式依然健在,请尽快进入现代家庭的模式,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别刻意去聚拢那些不能相处的人,而儒家文化就是要这么做,永远不承认家人之间人格的平等,不承认亲人之间也可以感情浅,也可以晚辈不喜欢长辈。
为什么叛逆的年轻人总会上演一出挣脱家庭蕃篱的戏码,还不是强制的家庭关系的约束。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出来本片是对家庭里长辈的批判,还个个感动巴巴眼泪花花的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戏来看。
家庭关系里的貌合神离,绝大部分问题正是来源于我们应该尊敬必须尊敬的长辈的自私顽固小气刻薄和不为人知的狠毒,加上文化使然,这种家庭成员貌合神离行进的节奏永远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电影展,大光明电影院观看。
-阿部宽一出场,好嫩。
大眼睛让我突然想到小黄人大眼萌。
😂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个家庭的周末时光,因家里大儿子忌日为由,二儿子和女儿一家都回到父母家相聚。
在这普通的二日里,全家人之间的关系一一呈现出来。
本片刻画家庭关系真切而自然,家人间的互动让人有诸多共鸣之处,家庭三代关系娓娓道来,绝不煽情。
温情之余甚而有些残忍,有些被戳破的生活真相,有父母子女的遗憾与错位。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 或许呢,慢一拍才是生活的常态。
典型的东亚家庭。
在其中,我也看到父母的一些影子//爸爸,独自散步的爸爸。
他沉默寡言,爱拿架子,不善表达。
对儿子不愿意做医生耿耿于怀。
父子总共也没几次对话,每次好像不欢而散。
儿子一家回来,父亲出现一下,说着:“你们来啦“,而后又退回书房。
被吐槽明明知道他们今天回来,还说这样的话。
但这次儿子回来,看到儿子总是盯着手机看消息接电话,爸爸也会找机会问儿子是不是工作不顺利?
表面满不在乎,但其实父亲却能体察儿子的分毫。
当儿子一家第二天坐公车离开,父亲对母亲说着,下次见就要过年了吧。
而挥手告别坐在车上的儿子反而长舒一口气,说着,过年就不回家了吧。
真是唏嘘。
//儿子,无法满足期待的儿子。
二儿子良多,早早离开了家。
最近刚失了工作,但不想告诉父母,想着反正过了这一天暂时就不会见面。
儿子与老爸一样别扭。
虽然大儿子去世了,但他人虽不在,却又随处弥漫,是良多的影子,是家里的幽灵。
在妈妈的言谈中总是提及这个大儿子。
他的好,他的可惜。
也是这样强烈的存在感,让良多也有些不舒服。
明明儿时的回忆说着俏皮话的是自己,但被父母记成是哥哥说的。
怎么可能比得过去世的人呢?
怎么比得过可能会继承医生职业的哥哥呢?
怎么比得过如果活着就拥有无限可能的大哥呢?
曾经小时候写作文,良多写的梦想是成为像爸爸那样的医生。
但在大哥这样的阴影下,良多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无法承载爸爸对死去的大哥的期待,充满缺点的活人怎么能跟死去的完美期待相比呢?
但良多并非无情。
他在浴室注意到安装的防滑把手,看到了破损的瓷砖。
他把撕掉的小时候的作文,偷偷地又粘在一起。
他也想满足父母期待,但又总是“慢一步”,慢了一步,又不做任何弥补。
比如母亲很在意的想不起的相扑选手的名字,他在回去的车上突然想起来了,但却并没有想尽办法再跟母亲说。
他说改天要带儿子和父亲一起看足球赛,但最终也未能成行。
他想满足母亲愿望,开车带着母亲去购物,但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做。
//母亲,粗旷的母亲。
对这个家庭了如指掌,明白很多的母亲。
有着诸多小心思,也时而有些刻薄的母亲,但又是最无害的母亲,对她升不起任何怪罪之心。
他怀念自己的大儿子。
始终无法走出悲痛。
对于被大儿子救了的男子表面客气,实则怨恨,非得要求对方每年忌日都要登门祭奠,表达歉意,以此排解自己无处发泄的丧子之痛。
她说着,不能让他这么快忘掉,每年记起一次这不算过分吧,神也会原谅我的吧。
母亲背后也议论着儿子娶了带着孩子的女人,言语中也表达了一些对儿子继子的区别对待。
单独相处时,对儿媳有些话中有话。
对待女儿想要搬过来住的计划,也是巧妙转移话题,其实并不情愿。
儿子一家要离开的时候,慎重地跟每个人握手。
想着如果这样能够让你们担心挂念的话,那就多一点好了。
女婿随口说了要帮忙修理瓷砖但转头就忘了,母亲也念叨着。
甚至平淡地当面提及了丈夫的出轨,拿捏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命脉。
//良多的继子,淳。
一个不爱言语不苟言笑的小孩。
父亲去世其实他什么都懂。
但少年排解痛苦的方式是对一切貌似不感兴趣,说着自己不记得了,可以应付一切问题。
但他也懂事,他也在慢慢接受良多。
虽然平时叫着良多“良酱”,但当其他小朋友问起他如何称呼良多,他说就普通地叫爸爸喽。
终于在深夜的时候,他默默走到院子里,对着天空跟死去的爸爸说着话,他记得所有事情,说着以后的梦想是想像爸爸一样做个钢琴调音师,如果做不到,那就做个医生。
这是,淳接受良多的另一表现,他愿意承载良多未实现的梦想,也把他当自己的爸爸看待。
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互相迁就也好,互不相让也好,就在这样不断的博弈与亲情的拉扯中,亦步亦趋地不断前行。
对子女来说,有太多实现不了的承诺,有太多的“改天”,有太多的遗憾;对父母来说,永远记得的就是那些回忆,每每一一细数,时间也被模糊了界限,子女儿时的趣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然我还记得的一个细节是,面对大儿子用生命救了的男生,如此普通甚至过于平凡,母亲怨恨,父亲愤怒,说着为什么为了那个废物的一条命要牺牲我的儿子。
那种人活着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良多说着,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难过的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真的。
日本导演拍日常生活,意识、技法常高人一等,于无声处给人惊喜。
小津安二郎无疑是拍日常生活的大师,真正的集大成者。
当代延续了小津的电影血脉的日本导演,我知道的有两位,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
看完山田洋次的《母亲》,我就知道,以后遇着这位导演的影片,我是绝对不能放过。
同样,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我马上在电驴上找他的其他作品。
要说故事,《步履不停》其实是不需要介绍的,因为它不过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碎片,这些碎片的错落拼接,成就了一部透视人生真意的影片。
影片的节奏不必我说,因为它跟每一个观众的脉搏是共振的,我们在那一家人的三代人中间,看到的是感受过的或者可以预知的生活。
父亲恭平(原田芳雄 饰)比我父亲大概要大20岁的样子,我却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他的性情和我的父亲极其相似。
恭平是一个顽固而又偏执的老头,他表面上有点冷漠,骨子里却充满慈爱。
正如良多(阿部宽 饰)不喜欢父亲说一些刻薄甚至有点恶毒的话那样,我也时常批评父亲。
面对我的批评,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表面上并不认同,实际上却是有所改变的,影片中的父亲亦如是。
我很喜欢良多一家,他和他的寡妇妻子以及她带来的儿子。
这一家人出现的时候,良多正处于潦倒之中,他的美丽的妻子无怨无悔,他的儿子更在他姐姐的孩子面前捍卫着他的尊严。
这是一个貌似很难和谐却互相扶持的家庭,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他们一家开着车来祭祀家人。
特别特别喜欢良多的妻子由香里(夏川结衣 饰),这样的寡妇,我想是每一个懂得珍惜的男人都愿意娶的(影片中良多的父亲恭平说带着孩子的寡妇很难嫁人)。
《步履不停》拍的不过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能够在我的心灵深处反复回响。
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一定要有炫目的技术,也不一定要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一点真意足矣。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民族,它既有全球最cult的导演群体,也有着全球最好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导演群体。
前年,我们有《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佳作,但,这样的作品在华语电影里真的太少了,愿意拍这样的作品或有能力拍好这样的作品的导演就更少了。
似乎是2009年的《明》上,刊登了一组京都生活的专题。
一帧一帧安静的照片,是厨房、蔬菜店、烹饪、食物、起居……生活的细节都是那么经得起考究,充满了美感。
这大抵也是为什么我从片头起就很喜欢这部片。
厨房里的动作,搅泥、切瓜……堪比杂志上照片的用心。
树的绿富于变化、阳光的金如酒杯中摇曳,色泽上的干净明亮,直逼时下流行的小清新,却有远过于小清新的大方。
日本文化中渗透到生活里的精细优美的那一部分,比如老爷子手里摇的那把兰花扇子,挂在室外的水墨画一样的毛巾,纸屋竹帘的清雅,对着庭院独坐的身影,夜里桌台上如油画一般的花栽……都是精心格出来的一副一副映画呀!
摄影仍然只是影片出彩的一部分,也是足以构成向小津致敬的一部分,但是更核心的仍然还是在剧情。
在不徐不缓地行进的对话中,看似那么平白如水的探访,终于渐渐地透露出这个家庭数十年来的各种隐痛。
长子的死,次子的叛逆,多年前父亲的外遇,现下里不让老人满意的寡妇妻子……在吃鳗鱼饭、看照片、谈天中,这些烦恼和痛楚终于一一流露出来,就像所有的家庭一样。
树木希林真是里面最出彩的一个演员。
阿嬷看起来是一个多么糊里糊涂的、欢乐的婆婆呀,但是藏在这慈祥的糊涂后面的,是生活对她的伤害和由此而来的愤怒,还有作为东方老人独有的那种传统和精明。
她不能忘记长子的死,也没有忘记丈夫的出轨,但却全都没有放在嘴上,因为日子总是要过下去。
她的老脑筋不能接受良多的妻子,她亲昵地给孩子夹菜,为儿媳找和服,却隔阂地握他们的手。
但是这是一个老人家啊,生活在她的生命里刻下那么重的伤痕,她也只是能消融在做寿司插花闲聊的时间里,又怎么可能对她要求那么多呢。
但是片子里仍然有人情味。
譬如深藏着像爸爸一样成为钢琴调音师梦想的孩子,在院子里许愿时,仍然说像爸爸一样,或者像阿良一样。
但是这种人情味并不过分煽情,它和谈不上高尚大方的阿嬷一样,成为电影中最真实的呈现。
就像良多最后没能陪父亲看一眼棒球赛,没能载妈妈坐一趟车,故事就结束了一样。
It's life。
但是良多的生活却在淡淡的忧伤中,在阿嬷教的各种像样的传统和不成说的说法里,开枝散叶。
细腻温暖的日本家庭电影,很奇怪这个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一天发生的故事,而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情节,会让人这么感动。
灼热的夏日、午后的蝉鸣、一节一节的上山石阶,黄色飞舞的蝴蝶还有厨房里油锅炸玉米的声音。
答应和爸爸一起去看足球、答应买车带妈妈去超市……“为何总是慢半拍”最后,良多没有和父亲一起看过一场足球赛,也没有开车载妈妈去过超市。
好喜欢电影里的台词,温情不做作:“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孩子们不需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长大。
”还有小王子那段夜里的独白:“今天我看见了黄色的蝴蝶。
与爸爸在轻井泽抓到的一摸一样。
我长大以后,也要和爸爸一样成为一名钢琴调音师。
要是不行的话,那就成为一名医生。
”哎,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我们总是慢一拍。
快一拍慢一拍,且行且珍惜。
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喜欢这部。
清新、温暖,间或忍俊不禁。
是枝裕和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两者都很出色。
《步履不停》即是他写的,也是他拍的。
还没看过原著,相信以日本小说的细腻和情致,一定不差。
是枝裕和的电影清新到骨子里,即使是残酷题材的《无人知晓》,也洋溢着这股味道,更不用说其他作品了。
清新可以美化生活,例如《海街日记》,也可以彰显残酷,比如《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温平的,一样喜欢用长镜头,却是彰显生活情趣,进而记录岁月温淡。
少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的那份历史感的大气端庄,多了一份小日子的情怀。
小津和山田记录的是大历史,是枝则喜欢写下个人几年、十几年的光阴。
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这部《步履不停》。
他将寻常生活描绘得不动声色,却展现了生活的全貌。
与家人团聚,琐碎而冗长的对话,亲人间微妙的亲近与疏远,常出现的不合与尴尬,和即使这样仍然温暖的一家人。
它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每一次与亲人的聚会,看电影里的阿部宽、夏川结衣......看着他们,倒映着我们自己。
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时而是夏日紫薇花下的嬉戏,时而是不小心出言不当的尴尬,生活的伤痕累累煎熬着我们,然而所有对话都会继续,所有尴尬都是暂时的。
这就是亲人。
这就是家。
我太喜欢《步履不停》里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大家说话时的察言观色,掌握气氛的小心翼翼,完美的神色过渡,家庭成员间让人忍俊不禁的种种瞬间,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严肃和活泼,幸福和悲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在情感和表现上非常丰富。
阿部宽、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江原由希子的演技非常赞。
至于那从头到尾使用滤镜的摄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镜头还是很值得留意的,比如扫墓下山的镜头,几个人从画面右侧慢慢走来,这样的镜头有和电影相符的惬意和生活的悠远。
当然最显著的,是枝裕和爱用的空镜头,留白的意趣也充满了美学。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生活有一些释然,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也许也是这么美吧。
当然,要让是枝裕和来拍。
文/布宜诺斯 有人说,是枝裕和的电影里能看到小津安二郎的影子。
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是少有的一位导演,愿意思考死亡,镜头沉静如水。
在这部[步履不停]中,导演仍旧没有放弃死亡的议题,仍是以死来予给生之重量,但这次会让观众不住想象,一个人要对父母怀着怎样的爱和眷恋,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因为大哥的丧事,良多带着再婚的妻子和儿子回到家乡待上一晚,电影便是细密记录了良多一家与父母团聚的一天一夜。
这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家庭,母亲话多,有着老练的乐观风趣,成为家里的温暖依赖,电影开头特写了许多她切菜的动作,“家”的概念便闪烁起来,像食材上的新鲜水滴;父亲倔强而矛盾,有着表面的威严和内里的苦楚,他在大家合影之时不耐烦地拂袖而去,却愿意耐心地聆听小孙子的理想。
故事的明线冲突在于父亲和儿子的情感隔阂,失去钟爱的大儿子以后,父亲才发现一直被忽视的小儿子对自己积怨那么深,随着两人摩擦很多旧伤疤被揭开;暗线冲突在于曾为名医的父亲不服老的种种表现,他会在独处时发呆,惊觉人来便装出一副埋头研究的样子,令人心生酸楚。
电影用镜沿袭是枝裕和一贯风格,几乎所有镜头都是静止的,相配合的内中风景之人之物也一如既往地雅致平静,但又不同于[距离],探讨死亡和救赎的静止不可避免地带着压抑和沉重,在[步履不停]的镜头里,用诗意简直不够形容这种对时间的安静审视,导演给出了最接近自然的画面和最干净的情感。
联想导演失去双亲不久便拍就此片,因此电影里温暖包容的母亲、时而孩子气挑剔的父亲、夏末时分的老屋风景、一个夏天长高一寸半的孩子、家人共聚一桌进餐的场面,还有面对丧亲之痛时彼此依靠的隐忍和释然,无不让人感受到每个镜头中导演倾注的深深回忆。
片中切题地出现好几段行走在林间甬道的画面,辅以明媚的色调和舒缓的吉他伴奏,临近结尾的一幕中看到三代人同行,小孩子蹦跳地走在最前,中年人居中,老年人即使步伐仍旧稳健也难免押后。
因此可见,“步伐不停”除了导演通过良多讲出“怎么总是慢一步呢”来感叹重要的东西总会错失,也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闷头赶路,却少有抽空停下等等父母,而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脚步已经放慢了,直至掉队越落越远。
片中良多的父母终究留下未竟心愿辞世,那心愿竟只是和儿子看一场棒球赛、坐一次汽车那么简单,导演的一片苦心终归是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说表达得滴水不漏,没有丝毫说教的生硬。
原因除了导演深厚的镜头功力,主要还应该在于,他原原本本地将自己的痛楚拿出来与世人分享了。
原文载于《看电影》2009年3月上
又一次为日本人的奇葩思维所折服,他们的思考方式我一点也不能理解。今后日本电影只看古装剧,再看现代片就剁手!
太闷了两星送给他的名气看完最后一部,要上班了
悲,好多年轻人都听过甚至看过日本的步履不停,却不知道中国香港拍过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我先看的天水围,被它深深的打动,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亲切,与我没有什么距离感,毕竟拍的是小老百姓普通大众的生活。后看的步履不停,却觉得这种生活离我太遥远了。应该是国情人文不一样的原因吧,没有啥共鸣,希望各位去看下中国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真的不比这个差,多支持一下中国文化
我从没自己给老头打过电话,他打过来我也只是敷衍。我妈不识几个字,她说过想去祖国其他地方看看,我曾想过自己买辆车载他们到处去旅行的。现在,自己一人勉强糊口,苟且地活。然而他们的年轻,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看这种片子,老泪纵横。8.6
好像看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生活太不易懂,你说琐碎和饭香就是诗,我也是无言以对。日式家庭,敬语和鞠躬礼,寿司、玉米天妇罗和西瓜,生者与死者,黄蝴蝶,工作的失意和辛苦,爷爷的怪倔,媳妇的委屈,孩子的成长……最后,什么都不再重要了,黄蝴蝶来去,亲情薄如蝶翼,没有和父亲一起看
又见宽叔……其实是很多个中国家庭里也有的故事只是我们的导演就爱翻来覆去拍那种死了几千年的死人和活的不耐烦的明星们
和山田洋次的电影看一遍哭一边相比,是枝裕和几乎盖不到我的点,失眠症的福音
够慢、够散,犹如一篇淡淡的散文,全片几乎停留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上,以此映衬整个家庭各色成员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弧度,基本上没有任何大事件发生,但是小事的组合体便是家庭,也许这就最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候,不煽情确实能比煽情管用,但不好意思,这部电影个人确实欣赏不来,感觉没法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相比较, 电影始终,或者说我所熟悉、所喜欢的电影,必须要有戏剧冲突,你不能只讨论家常便饭,只着眼于细枝末节,是枝裕和的这部家庭电影,不要吹捧得太高了。
有点不思悔改的电影——可以看出来是枝导演和父母的关系真的不好,却又由衷感到亏欠和不满足,所以花费了一部电影的时间来表达他对于父母、亲情的暧昧态度。很感同身受的还在:东亚家庭观念中那种近乎洁癖一般的血统观念将人的自私本性置于一个情感最为充沛真挚的场域(家),每当我接收到一些美好时然后突然发现背后的私心、意图,一种难以言喻的彻骨寒冷混入鼻息中令人在最后不禁哆嗦,以至于逐渐积累至难以忍受,所以父母与外姓人(儿媳,女婿,非亲身孩子),甚至是已经成家的子女存在天然的屏障。如此来看,是枝的不知悔改的态度和男主作为继父进入继子的生命中的结尾,就显得很决绝反叛了
平淡的人生就这么过,拍成电影也没什么好看的。
逝者如斯夫
一天中安排那么多事情,感觉他们的一天长达48小时,想讲的太多了。奶奶对于大儿子的情感,也太不收敛了,让人尴尬。还是不如小津啊。
就像是记忆回放一样,相似的场景也曾发生在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身上,聊着琐碎的话题,望着一个个背景走远,带着彼此的羁绊步履不停。自私和遗憾也并没有让我们变成面目可憎的人。
可能让我心情平静的时候再看一遍会更好吧,反正这次看,我1.5倍加速还是觉得节奏太慢了
没那么细致入微的观察过生活。。。每个点都get不到
横山家这普普通通的一天,其实已是一生的全部缩影,欢笑与悲伤共存,满足与遗憾并行。有没有更好的模式?可不可以寻找一种更为完美的人生?其实在一次次细微的刺痛中,大大小小缺憾过后,我们在平淡一生里终于学会的那才是爱
看了30分钟弃片,呵呵。《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小偷家族》都很好。 8.8/26.61万 短评8.22万条 %91/7/2
同天看了这部和小偷家族,对比明显,有些导演一辈子真的在拍同一部电影,只谈生活,不辩伦理就是最好的是枝玉和。看到结尾公交车上想起来母亲提到的相扑运动员名字时在座位上哭成了小偷家族里的安藤樱
精彩!让我想起「一一」,也许是对生活细微处的敏锐感受力,也许只是缓慢同行着的背影。但没有政治隐喻,甚至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本体和喻体,有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但没有说教或和解什么的。只有生活在流动,一点一滴处都是人生的真实意义。再加上美妙含蓄的配乐和清新稳重的画面,厉害啊!
有一种保安凝视小区监控的无聊感。花120分钟值了个班。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