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人

Mistress America,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美国女主人,美国女杰

主演:罗拉·科克,格蕾塔·葛韦格,艾米·沃伦,莎珑·华盛顿,凯瑟琳·厄布,贾思敏·西法斯·琼斯,马修·希尔,朱丽叶·布雷特,Shelby Rebecca Wong,Shana Dowdeswell,Alfred Ma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美国情人》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美国情人》剧情介绍

美国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神的教室~法律青春白皮书~火线第一季老九门魔法之旅鬼打墙老公们的私房钱对某飞行员的追忆女神异闻录圣洁之魂上流俗女一宅家族侯斯顿海派甜心和平使者第一季我的英格兰全民小英雄新步步惊心哈里王子与梅根那年,我们的夏天公路游戏玉帝传奇恐怖解剖室大钓哥水浒少年青川入梦无神都市寓言狄金森第二季妖精森林的小不点亲爱的我们的曾经七宗罪

《美国情人》长篇影评

 1 ) 从不亏欠任何人,就算亏欠了也还不起。

这是电影里霍茜对于布鲁克的评价。

布鲁克涉猎广泛,活力四射,看起来活成每个年轻人憧憬的样子。

但她心里清楚,自己还是一事无成,漂泊于世。

她想要通过开餐馆,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子。

但在影片后期,只是因为前男友的几句话。

布鲁克就放弃了,已经已经筹备几个月,马上就要开张的餐厅。

最后布鲁克决定去洛杉矶开始新一段的漂泊。

 2 ) 跟不上

看的时候在想《弗兰西斯·哈》,应该感觉挺像的。

感受最先是音乐,看预告片时就记得了OMD的《Souvenir》。

能感同身受的段落是开头女主遇到男主,然后整个人变精神了,神经般的走来走去,最后却在现实面前停下来,这段的节奏很喜欢。

不知道导演对布鲁克这样的角色是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概是赞同的吧,短评里有人这样说,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好。

这样是挺好的,失败着,但充满着能量。

 3 ) 一个不会成为“成年人”的人

Tracy初到纽约,终于联系上即将成为她继姐的布鲁克,布鲁克是她向往成为的那种纽约客,带她在各种聚会中穿梭,认识不同的酷的人,梦寐以求的纽约生活好像终于成真。

但很快,你会发现,布鲁克不是那种真正“玩转”纽约的人。

而tracy,融入群体困难,观察者,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却可以很快看清布鲁克无法正视的问题,并在那篇小说里写了下来。

为布鲁克那样的人写失败的结局并不难,她总是急急忙忙的说话或做事,如果不是对她的回应,她就仿佛没有听见,继续自说自话,好像只能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与他人沟通。

她随时冒出很多的想法气泡,太多以至于并不珍惜,太多以至于没有一个被实践。

她可以身兼数职,看起来游刃有余的切换各种很酷的身份,她在很多地方出现,却不在任一地方久坐。

一开始,我对她的感受是不适却像tracy一样被她吸引。

这种不适感来自一个危险警铃,布鲁克选择了与常人不同的生活,她像一个不愿被驯服在野外独自求生的野兽,她是那种尝试跳出沉沦的勇者,但这势必带来不安感。

她不切实际的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做了我们想做的事,在现实中,却活得并不怡然,因为热爱充盈着她,她却不知道该怎么生存,就是关于赚钱的那种生存。

所以她让我们不适。

“她看起来很不像一个成年人”,所以她仍和年轻人混在一处,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年长许多。

我们对成年人的舒适感来自他们对成年世界规则的把握和将自身恰当安顿于此的放松感,是将他们嵌入标准化生活后的安全感,可布鲁克不在其中,她是浪漫的西部牛仔,她独自面对自由和虚无。

那些在集体中感觉安全却无所事事的有钱人需要她,我们也需要她,她是我们都想看的故事,我们却没有勇气真正进入她的故事。

选择仍在于此,是死气沉沉的安全感还是前路茫茫的生机,是在生活中充满诸如怕有钱老公和自己离婚这样实在的怕,还是面对一片虚无的畏?

 4 ) 成长与荒诞

本文发于《环球银幕》,谢绝转载。

————————————————————————————————————————————三年前惊艳的《弗朗西斯·哈》之后,诺亚·鲍姆巴赫又用《美国女主人》带你再看一次活色生香的纽约女人。

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年长同性偶像的女孩都能很轻易地自我代入影片里的女主角翠西。

从乡下初到纽约大都市上大学的十八岁年轻女孩,用一部屏幕破裂的第三代Iphone,父母离异,聪明而才华横溢,却与身周的环境格格不入,内心里瞧不起所有人,但又敏感自卑。

翠西的母亲即将再婚,结婚对象的女儿身在纽约,母亲说,给布蕾克打电话吧。

于是布蕾克踩着光芒出现在时代广场。

翠西迷恋并且崇拜布蕾克,跟随她四处游走,模仿她说话,学她喝酒。

但她并不是看不到布蕾克的虚荣脆弱和自我矛盾的挣扎,她在自己的小说里准确预言了布蕾克餐馆计划的失败。

当故事发展到四个人驱车去康州寻找布蕾克的前男友后,电影一度几乎变成了一部神经喜剧,表演和剧本都显得夸张得略微过火,然而漂亮的节奏感以及布努埃尔一样的奇妙荒诞感又让这种夸张恰到好处。

最后影片还是回到了翠西身上,回到鲍姆巴赫电影里被重复的母题,青春与成长。

曼哈顿,永远是曼哈顿,鲍姆巴赫无疑是伍迪·艾伦精神上的继承者,聪明刻薄,精确得残忍却又温情脉脉。

《美国女主人》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无比鲜活,充满戏剧张力,他们焦虑、独特、自恋、缺乏安全感、不停地说话和争论,你一边嘲笑他们,一边又为他们的命运而揪心。

《美国女主人》会轻易让人联想到《蓝色茉莉》,但是更年轻,躁动,更像是一出闹剧,因此也充满希望。

片中饰演布蕾克的女演员格蕾塔·葛韦格便是三年前的弗兰西斯·哈,同时也是两部影片的联合编剧。

她参与创作的故事里似乎总有自传的影子,影片里翠西在第一次与布蕾克亲密接触以后上网搜寻她的消息,有一个镜头是布蕾克的各种照片——也许那就是身为编剧和主演的格蕾塔真实的生活。

 5 ) 只是另外一个荒芜城

看完总觉得格蕾塔不像是主角,尽管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几乎都围着她转,而且虽然是剧情需要,但不停的换装,。

从BF衬衫高腰阔腿裤的性感利落装备到紧身背心紧身运动中裤的乐活girl再到条纹衫眼睛加冰岛蓝开衫的知性装扮,确定不是导演出于对女友的一片星星眼么?!

哈哈剧情展开,尤其是豪宅那一段吵闹开撕的群戏,几乎是火力全开,每个人的性格达到了深刻的刻画,每个人都化身为主角。

女主布鲁克。

布鲁克妹妹tracy,tracy同学及他的爱吃醋女友,以及布鲁克昔日好友,以及前男友格伦(已经好友成为丈夫)。

几个人都不是完美,闪光的角色,但各有各的缺点,凑在一起却可爱的很。

包括完成“开门/敲门”动作的打打酱油的邻居先生,压根儿就是个爱牢骚,假刻薄真孩子气的儿科医生嘛。

还有那个戴着眼镜脸颊通红的可爱神灵老头子。

初到纽约的tracy,满怀敬意和不安来到这个城市,再加上天生自信心不足,又被心仪的文学社拒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妈妈再婚后,新家庭里即将成为姐姐的布鲁克。

结果就被她迷的神魂颠倒。

和布鲁克在一起相处,在她看来就是在和摩登纽约相处。

布鲁克兼职健身教练,在骑车运动仪器上大汉淋漓地发言:你做一件事的态度就是你对每件事的态度;玩乐队,认识很多人;即将开一间很stylish的餐馆;住在商务区的楼里,装修酷毙;又是个freelancer,几乎无所不能。

tracy几乎坏着小心翼翼的心情去仰望她,爱着她,想粘在她身后。

布鲁克随口一句做点意大利面,就惹得她惊慌,到超市电话求助妈妈和男同学,到底买那种意面比较好。

结果后来干脆各种面都买回去。

但同时,她又几乎以看透一切真相的态度,旁观着布鲁克最终开不成的餐馆计划。

但我一直认为,tracy是抱着顺便取材的意图,并非全部目的就是完成小说Mistress America(即便小说名字idea也是布鲁克的,这和抄袭布鲁克衬衫idea的那个女朋友,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致的嘛)。

对待布鲁克,她还是想粘着她,经历着她的生活,也学着做一个cool girl。

用恼人又具杀伤力的语句“腐烂的身体”来描述布鲁克,这些只是文学化的夸张手法,并不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呀。

再来说说,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欺欺人的一面。

比如布鲁克,心底也不算是酷到没边的女生,她的冒险即是安全范围内的。

比如被男友知道亲吻乐队里的人,面对被撤资餐馆没了门路,公寓也被换锁的境地,哭成了泪人儿。

在餐厅被高中同学认出来并被翻旧账,虽然在一番很精彩的口仗之后,看似占了上风并不care.但其实内心还是别扭和不爽的。

以及她总是自称,某种不光彩的事她偶尔也会做,但这并不是她的性格构成。

以及,tracy的男同学,绝壁是一个输不起的娘娘腔。

和女友妮可玩象棋都输不起,更别说去喜欢tracy。

还有脸说,“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是个天才,希望时间快进到我成名的那天。

”啧啧,照影片里来看,你大概永远成不了天才了。

只是个不man的loser而已。

还有布鲁克的前男友,和妻子住在郊区大别墅,装修有品位,妻子貌美独立,看似都美满。

但在群戏里一秒就露馅。

他口口声声抱怨,自己是为妻子才变成一个穿羊毛衫的男人。

而自己明明是以前住在市中心,听superchunk,tirp shakespeare之类音乐的酷boy(最后俩词是我主观加的)。

在我看来,他就是有钱,偶尔却社区志愿中心做义工,来排遣生活,逃避生活的郊区大胡子大叔。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或者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要是条件够成熟的话。

也许吧。

但也许真的只是自己没那么酷,也没那么美而已。

 6 ) 双面美国梦

她会这样说:每个故事难道不都是关于背叛的吗?

不,不是这样的,我想。

但我绝不会说出口,我只能对她表示赞同。

赞同她,是件多有趣的事啊。

霓虹炫酷的字体,和影片基调完全搭配《小妇人》最终获最佳服装设计奖。

让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又一次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这个女人曾经通过《伯德小姐》成为奥斯卡九十二年里第五个获得提名的女导演,也是很给女同志们长脸了。

作为影片的主角,崔茜显然是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标准三好学生。

影片最一开始,崔茜进入寝室,开灯。

室友大喊我在睡觉,把灯关掉,崔茜就立刻把灯关掉。

弱弱地跟一句:“我是你的室友。

妥协人格同学A要去野生动物园,说道各位同学送给自己的礼物时,到崔茜这里忽然停顿,没错,她忘记了崔茜的名字,当然,还有她送的跟踪装置。

注意,跟踪。

主人公在影片中做的大部分的事不正是跟踪与偷窥吗。

谈到新生会,崔茜从没想过还可以不参加,但是在过来人姿态的室友面前她理所当然地怂了下去。

崔茜就是这样,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这样,永远心思缜密,永远被人忽略,永远渴望延续自己优秀正面的状态,却无时无刻不想向反面的人格靠拢。

只有在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时候才会拥有所谓的“独立人格。

”这就是为什么崔茜见到那个星光璀璨百老汇下来的布鲁克会感到格外好奇与亲切。

崔茜即将碎一地的人际关系布鲁克就是美国情人,一头卷曲的金发,在出租车上抽烟,酒吧里热舞。

她过着一种与崔茜完全对立的生活,曾经有一个能让自己变成富婆的未婚夫,有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以及无数个被学生时期的自己欺负过的潜在的女同学。

她敢爱敢恨,可以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蜗居城市一隅,去恳求自己仇敌的谅解。

她的性格与崔茜正好形成了镜面效应,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正反面。

多了一份随心所欲,少了一份循规蹈矩,这就是布鲁克。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崔茜的性格逐渐发生改变,她无意中在向布鲁克靠拢,她以为布鲁克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变成布鲁克,是不是可能写出不一样的作品。

在效仿布鲁克的同时,她也发现了布鲁克坚硬外壳下的脆弱性,比如真正站在别墅的多媒体舞台上就没有了在酒吧里的肆意洒脱,她也会窘迫,也会表达混乱,有的时候也会需要自己去拯救。

布鲁克陷入语言窘迫布鲁克陷入债务危机,开餐馆无望时候父亲打来一通电话,说自己是不会再与崔茜母亲结婚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布鲁克无助地踱步,流泪,他对父亲说:“别就这样退出了,我们卡迪纳斯加的人总是这样。

回头就做别的事情了,坚持住啊!

”她想到了自己,创意很多,梦想很虚,一事无成。

永远在奔赴梦想的路上,不撞南墙,不回头。

背景色调的变化“在一瞬间,她的迷人突然变成了边缘性歇斯底里。

人们可以感到她即将面对的失败,她闻上去有腐臭的味道,她的青春已死,所做的只是拖着腐臭的尸体奔波。

不知为何,我成了那个抬棺材的人。

”人见人爱的美国情人看起来无限光鲜,她奔赴向一个个虚幻的梦想,最终回到原地,但是她有原则,她的原则是不破坏别人的幸福,不让别人发掘自己丰满的羽翼下流血伤口,即便它已腐烂。

满屏的drama感最终崔茜放弃了进入文学社的机会,准备自己成立一个新的文学社,与那个“只选自己人”的文学社做对抗,这时,她的性格里已经有了“美国情人”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没有丢失自己原有的那一份真诚与热忱。

两种特质在崔茜身上融合,也就表现为崔茜与布鲁克最终的和解。

最后的牛仔,浪漫到无可救药,失败到难以置信只能说,缺少了格雷塔的鲍氏喜剧是没有灵魂的。

格雷塔作为一名演员,她无疑是成功的,优秀的,甚至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作为导演,格雷塔亦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伯德小姐和小妇人中就可以看出,但是距离导演风格的最终形成,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对才华都要溢出屏幕了

 7 ) 结尾太草率了,旁白几句不能表达之前的气势

电影只有84分钟,扣掉开头结尾也就80分钟左右,前79分钟我看得津津乐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结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进度条来隐瞒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还是迎来结尾,失望了。

好可惜,虽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样一个结尾才算是满分或者优上,但是像这种治愈不管是剧情还是喜剧了,结尾都会让人感觉大石落地,觉得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是这样草率的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毁了一部电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减一颗星。

接下来说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还是音乐,让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说音乐画面而已并不是说剧情,因为这类片讨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质感”,质感这东西很奇妙,对于电影来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心情很好,当然清晰度和光线也是加深质感两大利器,抛开了这些还有画风。

想想《One Day》、《断线》、《Alex of Venice》等,这些电影在画风上就已经能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啥颜色的了,当然用颜色来形容很奇怪,因为画风的取决不也是调色吗,One Day的蓝和断线的暗,一个忧郁一个繁琐,但最终都被治愈,这很奇妙。

(扯了好多。。。

)总之电影不算今年最佳(个人觉得今年最佳是《Jack》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特别顺畅而且会吊着你的胃口,并且一切情节都是按着你想象中的路线走所以内心感觉特别顺畅,跟着妹妹迷失哭泣也随着姐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怒,能带着你的情绪起伏的电影真的算的是难得的好电影,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可我却也在其中明白了一小些道理。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看似挺容易,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看似很难。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来自于你内心的一个小转变即可,就像翠西说的:“我可能换个发型衣服我就是一个美女了。

”当然我觉得翠西很漂亮。

有想法创意固然好,也别让这些蒙住了你看现实的双眼。

因为就像姐姐克莱尔一样一来大起大落,她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离开这个城市去下一个城市,她算是聪明的了,而有些人就一直堕落下去了,所以这真的很值得去知道。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除了结尾其余一切都很棒,有喜剧有治愈,结尾的旁白真的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8 ) 成长的烦恼

记得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大意是有时候坐着车驰骋在路上,希望这是一段不会停止的旅程。

可是每段旅程,终究是会有着属于它的终点。

到了终点之后呢?

只会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我向来是厌烦道别的,因为我知道,道别不会有什么卵用,只是让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罢了。

而情绪的失控是我最不愿接触到的,我不愿做情绪的奴隶。

还记得高三那年毕业,我选择默默消失在同学彼此的寒暄与拥抱之中。

从此未参加过高中班级聚会,了解到同学的近况,也只是通过挂着的QQ而已。

从中我了解到,他们有人恋爱,有人失恋,有人考研,有人工作,而最近也有人即将步入婚姻······我不想参与别人的人生,我只想做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切就好。

一年半之前的大学毕业,也是如此。

考研的失利,让我选择了妥协,调剂到了原本的学校。

一同考研的朋友,大都去工作了。

还记得他们酩酊大醉,痛哭流涕之时,我独自默默一人在收拾行李,寄存在学弟宿舍。

有时候不是冷漠,只是清楚自己,需要保持理性。

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没有谁能够陪你走到最后,包括父母在内。

我害怕感情,更害怕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为我有着太多的担忧,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烦恼。

我觉得没人会喜欢听,也没人会喜欢这样一个抱怨的人。

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事,何苦麻烦别人。

成长是什么呢?

你会遇到一些人,一段时间之后,你会离开他们,后来你又会再遇到新的人。

相遇,离别,本是最正常不过的。

放空自己,遵循自己内心去做吧。

也许不够完美,但是,那也很美啊!

 9 ) Her youth had died and she was dragging around the decaying carcass

It's amazing how much of business is just stat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Do you ever get the feeling when you're on a car trip That you never want to get to where you going. that you never want it to end. She had no other skills, no other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world, In one instant her behaviours turn from charming. to borderline hysteric. People could feel her failure is coming, she smelled of something rotten. Her youth had died and she was dragging around the decaying carcass. It was clear that it would never happen. The most surprising thing was that she was actually surprised by it. She could see the whole word was painful accuracy. But couldn't see herself or her fate. And because I was in love with her. I decided I couldn't see it either. I would be so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that the excitement overwhelms me and I can sleep or do anything, And I'm just in love with everything but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myself work in the world.一个关于18岁的故事, 22岁时才看到。

仍然感同身受,原来我一直没有长大呀。

如果在18岁之前就看到这个电影该多好。

 10 ) Defend me against these monsters!

美国情人这部电影非常温和,它没有尖锐地指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社会的病态,而且即使是小角色也是充满个性的,让人能找到生活的共通点。

通常情况下,人无法忍受过于尖锐的作品,尤其是触及非常稀松平常的生活题材,稍一不留神,充满朝气而敏感的抒情就会变成虚无主义的讽刺,披着看似是文学青年的哲学思考,实际充满着肤浅的牢骚。

导演和主演合作的先前一部作品Frances Ha就有点陷入我上述的矛盾中。

Frances Ha里Frances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合性过分理想化。

在Frances Ha里,主线之一的友情也被描写成不牢固的:朋友和自己给世界的形象反差太大,朋友Sophie远去日本在临行前才告知自己,朋友对生活和爱人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差巨大...在Frances Ha中,Frances Ha是近乎被背弃的角色,她面对陌生人,上司,朋友都用尽了真诚,只讲对错,不谈利弊。

这是一种勇气,却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对生活敏感而真心的体悟。

Frances Ha对外界是近乎indifference的,从而少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感。

角色个人的进步到尾声变成了一种真诚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情人里的B和T的故事,他们的冲突就显得更有活力,在活力中弥补了 Frances Ha里欠缺的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焦虑,从而更加写实。

美国情人通过一系列纽约繁华而有趣的生活抓拍展现,没有涉及性的男女情感展现,戏剧性的反差,横向的性格反差,和纵向地故事发展的反差来展现青年摸索人生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在美国情人没有只主要立足于这类充满热情而或许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年人无力,继而坦然地在日继麻木中期待未来,美国情人中安排了很多冲击性,将人物社会性的一面和文学化的平衡了起来。

在普通文艺电影里,充满了创造力的Brooke,可能不会同时是健身教练,而且是在纽约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而且她非常用心地着手经营一家餐馆;Tracy作为一个倾慕文学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刻意涉足进他人的生活中,机警地发现并攫取一起素材的行为。

这两个主角色的个性设置,都突破了常规此类型电影中的单一感。

-Brooke“闻着腐烂”,“注定失意”,“世界最后的牛仔,充满浪漫和失败”。

Brooke会因为看电视而激动地睡不着觉——她是一个很敏感的热爱者。

相比 Tracy的尖锐,她是一个包容者。

她的热爱胜于一切,热爱本身比热爱内容重要很多倍,所以很多热爱都可以不被付诸实践。

然而她又会在时候很天真而又一本正经的抱怨,好像不好的结果应该都是别人的错。

她本质,像所以过分聪明又过分真诚的人一样,是很自恋的。

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知道这样的品质是世界推崇的,因此为理由挥霍。

听起来像是不争气的孩子,但是那种无法持之以恒已经属于这种性格中的一部分。

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在理想的世界中会是多么完美而可爱,因此他们把现实降了级。

纵然现实里他们的套路行不通,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聪明,可爱和善意——这些优点非常纯净,在必要时候会令人感动地流泪,但是,他们也总会有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境况,就出现了两种评判的人,一种反对者和一种支持者。

反对者的理由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支持者的理由似乎也千篇一律。

但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支持和自己相像的那个人物模型,配合着无所事事之人的一些幻想。

而真正的公平,应该留给不给过分主观的人——真正审视权留给那些,愿意抛下自己的概念自己的历史去审视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人。

虽然不把角色与自己身上的特点重合是一件很难做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Brooke,而并非有我**特点的Brooke的时候,我们就能理性地看她的热爱,她的热爱方式,她的对与错,她的方向和她的反方向。

那些“浪漫和失败”都是相对的,那么从一个作家(Tracy)口里说出来,又会是怎么样呢?

-TracyTracy是个毒舌妇。

但这种言语上的残忍不是她内心的黑暗赐予的,而是专属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赐予的。

这种作家的天才迫使她去审视身边的人,审视一切那些被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想法。

有时候,他们因为能看到的太多而不能承担。

那些不属于这些敏锐的洞察者的东西,却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

这些细节,性格,穿透性,消耗着他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对世界越来越来熟悉的惊喜路上转到对对世界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绝望的路上。

他们跟人相处一个晚上,就能看清楚那人的生前身后事,了解清楚那个人会在杀人游戏里选谁当杀手又选谁当警察。

而Tracy,也作为这样一个“天才少女作家”,没有白白浪费她的才华。

她近乎残忍的描写了Brooke,近乎残忍的引导故事的发展。

如果用很幼稚园式的心理分析,Tracy在Brooke身上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影子,这种未来虚幻但充满活力,满足了T每一种积极的幻想,而又留下一个悬而未定的结局。

T热爱B的才华和积极。

但是每一个积极的人都会招人喜欢;而作为傲慢的作家,能够扮演上帝角色的身份基础是对被自己宰割的众生有一种坚定的(即使有爱和敬意)轻视。

这就是T对B怀有的情感。

她不像一个摇滚小孩,在遇到鄙夷的东西必须要大声骂出来并乐意为此打一架,她拥有足够的普通人社交技能可以让自己敬佩与轻视共存,并在说话的时候完全放下身躯,两眼闪光的真诚。

但是即使更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毅力,T依然热爱着B,即使纽约城再大,即使某个人的缺点再大,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

Tracy的才华不仅仅再看清,更在于区分。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T说其他类别的人相比较B什么都不是,那些人只是她篝火的火柴。

从一种角度,这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抗议,那种再崇尚创新和热情也最终通过资本来评判的价值体系。

这种资本的最终成功,是很广义的,也是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的,即使是这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大一文学女青年。

她区分出了B,知道她是个失败者,但是在怎样的框架下失败呢?

她无法精准的定义,那样做的话对谁都很残忍。

但是她同时知道这种“失败”的所有根基就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倒塌了,B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后的牛仔,只不过完全充满着浪漫没有失败。

B浪漫的对象是生活本身,是被偷走的花t恤的创意,对前男友淡然的嘲讽,对于T一阵无力的咆哮,重新考SAT, 申请大学,搬家,和仇人一起过感恩节。

和B相比,T的确还是个孩子。

或许她作家的犀利洞见让人觉得她更加成熟。

然而她的整篇故事,也可以戏谑为——一个纽约大学生的过家家游戏:今天我要让她当一个失败者;明天我要让她穿上最好看的裙子,她要浪漫而成功。

到头来,失败与否,以及浪漫与否,都是T一个人定义的,而被那种生命活力吸引的感觉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T冷静而克制,一个人吃饭,在乎成绩,不过分在乎社交,开心时有热情的点子,不开心的时候走到party门口又折回宿舍。

她是一个不典型的酷小孩。

但是她再酷,都有终结。

在一步一步发掘一个有趣的纽约人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同时被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氦气气球包围。

她感到充盈和兴奋,作为一个观察者。

B就是她青春火焰的消防员——T的笔下可以讽刺男女老少每一种人,唯独B这样的,像高中的那一种神奇的同学,可以把本来一清二楚的数学题问得自己也有点晕头转向,于是接着想了很久,才发现,哦,这里错了。

T太聪明,太敏锐,太习惯聪明,太习惯敏锐。

T是温泉,泡着舒服就再也不想出来了,B于是运了很多很多冰块过来,这样温泉上空得氤氲全部散掉,T可以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眼角也是红的,但自己依然很可爱,很美,笑起来可以迷倒一片男生,可以豁然开朗地说:“Yeah, fuck those Columbia girls, and those self-elected douche bags.” 但是实际上,看不看得清又有什么要紧呢?

我们能看清一秒,也永远不可能长久。

现实点又浪漫点地办法就是,学会那种看不清状态下准确摸瞎的本领。

《美国情人》短评

看过

7分钟前
  • 🍏
  • 力荐

平淡

8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上一部是reality 这一部是inspiration

11分钟前
  • 还行

非常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有点玩脱了。格雷塔棒呆了。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觉得评分虚高

16分钟前
  • Leah
  • 较差

美国女主人。她是这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都是浪漫和失败。

19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看似废话连篇情节琐碎,却将女人的心理刻画得很精彩。每个人心里都是暗黑无边,同时每个心里的角落,都有着一比柔软与良善。

2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满心梦想的美人儿与冷静现实的社会,电影很真实,不像大部分的励志鸡汤,真正成功的人只有少数,碌碌无为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21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跟【弗兰西丝·哈】一个腔调。这个导演我放弃。

22分钟前
  • 较差

什么鬼!!!

2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3.5 不错的舞台剧

28分钟前
  • Nineveh
  • 还行

原来美国人对聪明人的印象挺刻板的,剧本还有演技都挺出戏

30分钟前
  • 呱呱
  • 较差

美国人的挫折也太温柔了。当代社会不再适合浪漫的牛仔了吗?因为又快循环到农耕时代了,人需要接受自己出生时的身份和阶级,安心割麦,才能不抑郁地生活。

35分钟前
  • 夜航船
  • 推荐

我甚至不会因为又觉得把纽约拍得太hipster而讨厌这个电影了,因为Greta Gerwig从头到尾就像一个传销的,还是在努力背词的那种。(大概是因为Brooke看上去虽然很hip但其实没有上过大学的原因。)

38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节奏失衡,叽叽歪歪。

39分钟前
  • 碗三儿
  • 较差

室内吵架戏里把所有演员换场走位和action之前酝酿台词的时间都保留下来了,看起来在尴尬的和能量充沛的之间横跳。导演说故事有万尼亚舅舅的风格,其实看起来更像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

40分钟前
  • ad inferos
  • 还行

好爱格雷塔葛伟伯……励志看完她导和演的所有片子!!她穿着白色风衣高跟鞋👠从台阶上走下来大喊欢迎来到百老汇我晕倒。。“生活在她身边就好像活在纽约中心”起球毛衣和贝雷帽又自命不凡的文青太真实我笑死。。最后一群人集会喋喋不休的说话就像舞台剧一样。

42分钟前
  • 看完我动弹不得
  • 还行

喜欢!Noah Baumbach 把各种不着四六的琐碎与词段跳接一起,玩出各种superficial life philosophy 味道。在Dylan 家那段群戏的节奏和聚焦对象的转承也忒出彩了。

47分钟前
  • k-pax
  • 推荐

后面的揭开麦格芬戏完全崩了 调度和节奏以及早早泄底真是可以预见的失败

50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空虚寂寞,哈。普普通通吧……

51分钟前
  • 小乔到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