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休的周一看完,很应景,也很放松。
能感受到一些对职场的小讽刺,比如:1. 事情如果不逐级上报,上级根本不会给你机会表达,直接压你一头,甚至怀疑你的精神状态。
2. 上上级的工作,其实可以由上级把基层教会。
3. 上级没有工作在做,就算打游戏也不要听你说什么啦。
4. 循环了?
正是社畜提升工作效率,精益求精的好时机!
5. 怎么证明循环?
一定要做ppt,演示给上级看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多少!
工作量增加了多少!
以及,果然还是逃不过漫画家的梦想啊~
《疯狂星期一》,又叫《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
顾名思义,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时间循环”。
“时间循环”,也就是说故事主角所在的时间线,并非如正常箭头型流动,而是以循环的方式反复、重复进行。
时间循环类电影有很多。
最出名的,大概是《土拨鼠之日》《恐怖游轮》《源代码》等等。
这类电影叙述目的各有不同,其看点则是相同的。
即观众期待着主角如何在反复循环的人生中,获取熟练度与未卜先知能力,从而不断接近完美人生,结束循环。
但是,很少有故事把时间循环与上班打工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时间循环与上班打工,两者天然就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具体表现为:(1)都是在进行一项重复性活动;(2)都给人一种无法逃脱的束缚感;(3)都在寻求如何突破循环(逃离上班)等。
因此,有人说电影《疯狂星期一》就是新时代打工人必看作品。
电影讲述的是:主角吉川和她的同事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工作条件很艰苦,经常熬夜加班。
像往常一样通宵后的某个星期一,伴随着一只鸽子撞到窗户,吵醒打工人。
主角与同事们逐渐意识到,他们被困在办公室永无尽头的一周循环之内。
为了让关键人物——部长意识到这一事实并打破循环,打工人逐渐使出浑身解数。
时间循环类电影的难题在于,如何解释循环背后的原因?
如果循环被打破,原因又是什么?
通常,大部分创作者会选择避而不谈,或归于玄而又玄的命运和其他神秘主义因素,或直接留给观众进行思考。
电影《疯狂星期一》亦是如此,它并没有在故事中真正解释循环和结束的原因。
不过,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看,答案很明确,即上班本身是无意义的,唯有每个人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循环才会终止。
电影最后几分钟,每个人都放弃工作,为了部长曾经漫画家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仔细分析,这并非循环结束的原因。
从主角的视角看,她放弃跳槽进入更好公司,放弃内卷,选择珍惜眼前人和平凡生活,这才是循环结束的真正原因。
电影很好地解释了打工人的“内卷”现象。
近些年,“内卷”这个词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
它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意谓事物发展到一定层次后,无法向外突破,只好在内部继续发展。
在目前中国互联网的语境内,“内卷”则用来指内部恶性竞争的现象。
如某公司员工通过不断加班,从而提高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
这导致其他原本不想加班的人,为维持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加班,防止淘汰。
拼尽全力,不被别人挤占原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当今“内卷”一词的实质。
事实上,无论原本内涵多么清晰、明确的词语,在流行传播中,指称内容必然会发生变化,区别只是程度上的轻重而已。
然而,如果无法感知流行所带来的无限深度之意味,那只会以为,词语意涵的改变,只是一阵子热闹而已。
显然,“内卷”之所以会演变成今天的涵义,是因为曾经的语言对社会解释是无效的。
唯有被年轻人拣选出来的新的流行,才能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心境。
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最受挫折、最心酸的事情莫过于上班。
上班,也就是打工。
打工,又叫劳动。
按照定义,劳动指的是人类进行的一项有意义活动。
但是,目前很多人的打工、劳动明显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是电影《疯狂星期一》的主旨。
大部分的打工,只是在重复与甲方、乙方、领导、同事、下属进行拉锯。
更可怕的是,重复过后换来的往往是更高、更无理的要求。
在一遍又一遍的循环中,很多人已然被这种习惯性徒劳麻痹。
于是,唯有意识到这种徒劳,选择跳出赛道后,内卷才会停止,循环才会结束。
进而言之,岂止打工、劳动没有意义,人生又多有意义呢?
很多人以为,人生的意义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
可是,即便不是打工,即便不是劳动,内卷现象依然存在。
“家庭之所以崩坏,肯定是长辈的缘故;社会之所以内卷,肯定是规则制定者的放任”。
这样的理解尽管有一定的道理,却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被内卷的人通常会有这种感受,社会内部的恶性竞争、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通常是由于规则制定者放任或者不当管理所导致。
如果规则制定者缺乏有效监管和控制,会导致社会内部资源的过度集中、利益的不均等分配以及竞争的激烈化,最终产生社会内卷。
可是,采取有效管理、颁布合理分配,就一定能防止内卷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
内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也涉及到诸多方面。
就算制定有效的措施,人类对新环境、新身份的定义和追求,仍然无法避免。
换言之,只要有人存在,只要还有竞争,内卷毫无疑问就会出现的。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即便是平淡无奇的人生,即便毫无意义,是否还要选择继续?
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是”吧。
这样来看,其实我们从来都是在循环之中,却毅然决然。
20230624私人电影院观影之《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本片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81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2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58部电影。
本片共有5男2女共7位影迷观赏,观影氛围非常融洽。
日本某都市里的一个公司的小部门陷入了时间循环,最可怕的是公司的社畜们竟然浑然不觉,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几十次一毛一样的一周又一周!
当终于有公司小职员发现自己陷入了时间循环,想要提醒同事们,同事们却依旧如同行尸走肉,根本就置若罔闻!
这太可怕了!
由于重复了太多次,终于有几个同事达成了共识,想要打破时间循环,更令人绝望的是一个小小的网格办公室都分了四级,等级森严,还必须要逐级上报!
[捂脸]说服领导是改变世界最艰难的一步!
当看到社畜们为了说服固执的部长做了一套无懈可击、事无巨细的PPT时,真是让人肚子都要笑痛!
也只有在被KPI虐惯的公司职场才能体会到这种“说不出的痛!
”打破时间循环的始作俑者—部长设定的时间循环的初步尝试以惨烈失败告终!
最后只有在老实上班之余再努力加班实现老板的初心梦想,才能打破社畜的土拨鼠日,这个主题实在太凄惨太无奈了!
[捂脸]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的超强创意,日本总是能拍出这样脑洞大开、充满创意的、非常有趣的电影,日本不愧是亚洲电影排名第一的存在!
本片演员们几乎全都没啥名气,女主角圆井湾也是名不见经传,也不能说是公认的美女,但她的样子就是我的菜,非常有女人味。
男配角三河悠冴长的好喜庆,右嘴角上有颗喜剧演员才有的痣。
小瑕疵在于:本身是部小成本喜剧电影,时长也才83分钟,有些画面却重复太多次,没有给人十分紧凑的感觉。
结尾的彩蛋也不够搞笑。
精彩台词(不多):六十年代口号“不要停向前冲!
”诅咒之石收到了部长希望时间停止的信号。
我十年来都是这么循环的。
豆瓣评分7.8,我给7.6分
感觉这部电影被目前的热评看低了。
很多都在控诉说升华还是帮上司实现梦想,说导演不知道东亚女性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等等。
其实日本社会也没那么脑袋一根筋,墨守陈规,这个电影的讽刺现实意味也很明显(至少在我这个在日本做社畜5年的人看来)。
无论打破循环的是什么任务,这个团队都会去做,说到根本还是为了自己。
升华,应该说是女主意识到了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未来而忽略了眼前。
当她看到了一直想去的梦之所的崇拜的女强人,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才逐渐开始动摇了自己以为的以为。
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只是在这个瞬间,女主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契合哪一种工作氛围了。
有了这份成长,哪怕之后再跳槽我相信她也会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过,热评的视点也没错,确实不要把这个电影当热血电影看,看完一股劲继续当低头赶路的社畜。
多停停看看想想,自己的想要做的事情,能够做到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和现在的环境契合。
毕竟,不是谁都能遇到一只扑窗赴死的鸽子来警醒你。
这部电影的设计非常聪明,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社会性作品。
在电影创作中,时间循环的玩法已经非常成熟,也有了比较稳定的主题方向。
像《土拨鼠之日》《明日边缘》《十二猴子》这样的名作,都会将时间循环与人的宿命结合起来,打破循环即是挣脱必然的命运。
这是非常西方语境的主题,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则完成了一种“本土化的继承”。
日本人同样有所谓的“宿命”,却是高度社会性的“社畜”宿命。
他们没有作为人类的原罪,却带着作为当代日本人的“枷锁”。
经济发展的停滞带来了上升空间的封闭与商业拓展的止步,个体失去了梦想,上班只是为了基本的吃饭需求,管理者为代表的企业则丧失了目标,一切都只是出于“维持现状”的诉求。
这导致了所谓的“宽松世代”,但表面的宽松其实对接着内心的苍白,维持现状而循环往复的生活变得没有激情起来。
这也正是本片的思路,用时间循环将缺乏梦想与人生目标的社畜生活进行具象化,员工仿佛是每日循环一样的“无新意,无新目标,无新工作内容,维持现状的机械重复”,直接变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单日循环。
这有点类似于欧洲文艺电影的“高概念”,用一个概念化的形式去放大、直观呈现某种社会现象,却远远没有高概念电影的晦涩,反而依托于一个开发成熟的娱乐化类型,堪称聪明无比。
它的走向并不难猜,部长代表了企业甚至社会,他是时间循环持续的关键,也是打破循环的重要人物,意味着导致国民现状的集体,而个体的员工则需要激发自己的梦想,并感染部长,激发他的梦想:集体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无进发目标”,也只有让它重新焕发作为国家的活力,日本才能恢复曾经腾飞时的全民奋斗热情,带动国家和国民个体们走出发展停滞、只能社畜的无趣“循环”。
梦想与奋斗,正是日本曾经确切拥有的东西,也是娱乐文化作品中的一大传统主题,与“王道”“少年”等受众极广的主流商业划分相关联。
在近年来,现实中的日本社会愈发缺少了这样的特质,相应的作品也少了很多,反而是“丧”类内容顺势而起。
文化层面的内容交替,也正构成了对客观社会的反映。
当然,“主流王道”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依然很广,这也充分说明了奋斗、梦想、热血的普适性。
当本片喊出“我们的梦想”时,它就具有了走出日本的能力。
更进一步地说,它的内容、情绪,反映的个体心理与社会现象,事实上尤其与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对等性。
日本的宽松世代类似于我国的躺平一族。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活动能够如此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因为“新”:它穿插在循环往复的一周之中,提供了一种与争抢之激情相关的“新事与变量“。
因此,比起西方的时间循环电影,我们或许会更能与它产生共情。
而对比我国的现实题材电影,它高度娱乐化的类型基底又易于接受得多。
大家想看到反映自己生活的共情作品,却不会愿意接收一些过于沉重的内容和情绪。
毕竟就像它反映的那样,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里有了太多的消极体验,想要的是共情基础上的轻松开解,而不是对现状的又一次沉重感受,那样的观影行为本身就无异于一种时间循环,让我们在电影院里回到了“周一”。
这是该片去年在我国电影节上获得好评的原因,或许也可以成为票房以小博大的资本。
”疯狂星期一”的大陆版片名无疑有着丰富的寓意。
它是对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暗指,与本片的“打破工作无趣循环,工作日之中的激情”高度关联。
同时,这个片名又让自己成为了电影版本的“疯狂星期四”,在工作日之中上映,而观众要做的只是走入电影院,在电影的娱乐与“打破时间循环”中沉浸,完成自己现实生活的某种“打破社畜循环”体验,哪怕只是短暂的两个小时。
电影《Mondays/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讲的是一家公司所有员工全部陷入时间循环的故事。
10月25日,星期一,连续熬夜加班一个星期的公司职员们,发现他们进入了时间循环,地狱一样的一周一直在重复,无法走出。
觉醒的人找不到破解的办法,只能想方设法唤醒还未觉醒的人,最后发现,只有关键人物部长觉醒,才能停止时间循环。
破解循环的方式,不仅仅是让部长发现那么简单,还要帮助部长实现梦想。
部长年轻时得了漫画新人奖,正当他准备在漫画界大展拳脚的时候,后辈工作上的失误,让他暂时放弃漫画,全心投入工作。
但他完全放不下当漫画家的梦想,跟出版社承诺一定会画出续集,却没了下文。
画了一半的原稿一直放在办公桌抽屉里,被第一个觉醒的人发现了。
部长惊恐于时间的流逝,不想面对即将到来的50岁,这一执念开启了时间循环。
时间停留在了部长50岁前的一个星期。
众人推测,只有部长完成漫画续集,把稿件寄给出版社,循环才会停止。
所有人齐心协力,将原稿的分镜草图描到正式的稿件上,拿给部长,想让部长完成作品去投稿。
部长退缩了,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
他就像自己创作的漫画中的主人公,重生了很多次,想要与众不同,想要大放异彩,但都以失败告终,部长不敢面对失败。
漫画故事和现实人生交织在一起:人生必须要很成功才有意义吗?
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庸?
在团队鼓励之下,就像漫画主人公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实一样,部长完成了这部漫画,也接受了自己已经变老的事实。
时间循环停止了。
女主的变化也是电影一大亮点。
女主吉川能力出众,一心想要去往大公司发展,这一次的甲方就是她想要跳槽的公司。
她拼尽全力做各种方案,满足甲方各种无理要求,把同事功劳据为己有,只因想要赢得甲方的认可。
当发现破解循环的办法后,大家都想要一起努力尽快走出,只有吉川依然想着做好方案、服务好甲方。
直到亲眼见到甲方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向往只是水月镜花。
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吉川爱上了自己的团队,决定留下来一起努力。
电影最终还是想回到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主题。
全员画漫画的画面让人感动,人类是如此的多愁,善变,自私,渺小,怯懦,也是如此的阳光,坚定,团结,无私,勇敢。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永恒族》,导演是因《无依之地》获得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的赵婷。
来自奥林匹亚星球、前来拯救地球人的永恒族,是被世界熔炉创造出来的工具,用来复活天神,一个星球的能量,只能复活一个天神。
每一次天神现身后,永恒族的记忆都会被清零重置。
这是一个冷酷的事实:永远不老不死的永恒族,一直处在暴力循环中。
除了他们,一切都会死去,可是他们却从未活过。
一个又一个天神复活,一个又一个星球消失,直到他们来到地球。
虽然地球人斗争、欺骗、杀戮,但更多的是欢笑和爱,创造和梦想,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感染、改变了永恒族,他们开始追问来处,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开始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就像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当永恒族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精彩。
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循环设计得非常精妙。
但是有个逻辑的缺点,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循环,每周循环往复,首先应该是满足欲望吧?
如果在确认每周一所以事物金钱都重置,工作就不重要了。
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先做完,直到厌烦了,然后再考虑跳出循环。
我觉得没有人会在这种循环中经受得住每周重置的诱惑。
不仅仅在说循环这么简单,电影中这家公司有个等级森严的上报机制,越级上报,上司可以完全无视你的谈话。
内勤神田川圣子首先发现的循环,但是整个办公室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她说话。
吉川直接和主任永久茂对话也被完全无视了。
每天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永久茂上班就是看漫画书,到点下班,底下的人忙得周六周日都得通宵加班。
吉川即使出车祸撞破了头,依然要继续改方案。
循环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等级森严,人人不平等的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这一切。
主任永久茂内心一直逃避自己的梦想,使得大家陷入这个一周的循环。
跳出循环的钥匙是让主任完成年轻时候的梦想,完成未写完的漫画,并寄给出版社。
就像漫画中狐狸的询问:“真是无聊的人生啊,还要再来一次吗?
”
我们的生活何不是在一种循环中,每周都上一样的班,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重复着每一天每一周的事情,看不到尽头。
在这无尽的日子里,你的梦想呢?
意料之外的好看!
目前看的北影节四场里的最佳!
笑点很密集,有意想不到的反转,也有能发人深省的地方。
就是翻译略差了点,有一些我这个日语渣都能听出的错误,还有几个笑点没看懂。
笑点太多了,全场大笑不下10次。
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是:1.鸽子的手势,每个人都会一本正经的比划:2.大山让YouTube博主制作出来的视频;3.上司终于被说服时,他与PPT的问答;4.几人带着防护镜爆破手串;5.几个人为了不让设计师充电的一系列举动。
反转是没想到助理(没介绍身份,或许是?
)居然是第一个发现循环的人,前面完全没提到,连手势都是她发明的,甚至最后正确的解法也是她找到的!
有一个还蛮日本的点,就是必须要一级一级向上汇报,不能直接找大老板解决问题,明明一个办公室也没几个人orz有两个比较矛盾的感人的点:女主是一个比较自私和相信自己的人。
让别人帮忙出主意却觉得都不好,方案全都自己写,甚至连发邮件都不许别人帮忙。
后来同事擅自把自己想的内容加了进去,也帮她发了邮件。
客户很喜欢同事的方案,但她却没解释,让客户误以为都是她的idea。
后面大家为了逃出循环,全都停下手中的工作(当然还是做了一小部分),开始全力画漫画的时候,她还是想着自己的方案。
甚至说自己这个机会很重要,不想跟这些没什么人生目标的同事一样。
后来她也在同事画的漫画下感悟了,开始跟大家齐心协力画漫画,客户喜欢的方案她也直说是同事的想法。
上司是个非常无私和不相信自己的人。
他为了公司项目,放弃了自己画漫画的梦想。
在大家被客户骂的时候努力给大家撑腰,替大家担责任。
同事们画好了漫画,让上司画完结尾的时候,他却说:“我是个很会给别人提建议的人,但我不相信自己。
”在大家的鼓励下,上司最终还是完成了漫画,带着大家脱离了循环。
最后也在跟其他公司竞争女主的时候,硬气的留下了女主。
其实单看这两个点都蛮正常的,但是一部电影里两个点都讲到了,似乎又有一层新的意义——团结就是力量。
虽然用这个词很老派,但确实只有整个公司人的想法一致,不能太自私也不能太无私,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大家也都在这一次次循环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比如结尾的彩蛋,有个同事去了西班牙还在那边找了女朋友。
就是因为逃离循环后才想去做以前只敢想不敢做的事,不想继续浪费人生了。
其实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有一天的循环,也有一周的循环,也许人生也是一场大循环呢?
没想到最后上司的漫画真的就是画的人生的循环。
“这一生真无趣啊。
你还要再循环一次吗?
”“不用了,我要去找我的孙子了。
”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逐渐归为平淡,消磨个性,变成普罗大众之一。
虽然这个观念与我相悖,但我也接受它作为东亚人环境下的一种自洽。
当你被困在了班味很重的星期一,你会怎么办?
前半段像是在不断叫醒一个个沉睡的人,让他们知道时间循环的事实,从而联合起来打破循环。
后半段唐突地引出上司的梦想,套用以往循环电影的思路,助关键人物圆梦作为突破循环的关键。
然而真正突破循环的,是女主内心的改变。
这也就是主角中心论中的一环: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主角展开,上司只是一个蒙蔽性的角色。
当女主决定放下跳槽心思,转而与身边同事同甘共苦时,循环就已经被打过。
当然,我相信主创的出发点不在于不求上进,而是打响反内卷的旗号,同时多关注身边人,少点冷气,多点温度。
整体来看也挺符合日本热血漫的创作思路,前面先集结小伙伴一同打怪,到后面再加点反转,最后消灭怪物,解开心结,上个价值。
看着乐呵的电影,也不要求太多深度,不过日本社畜真是这样的吗?
疯狂星期一 (2022)6.92022 / 日本 / 喜剧 科幻 / 竹林亮 / 圆井湾 槙田雄司
最初看到《年会不能停》这个名称的时候,第一直觉便是无限流,就也很难不联想到这部捎稍早于他问世的《疯狂星期一》。
而《年会》的内容确实也可以被《星期一》的原译名“如果不让上司发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停止”来解释。
如果主角们不能把控诉职场乱相的歌唱到公司年会上让董事长知情,一众社畜们如同循环般的驴拉磨生活就无法停止。
在《年会》的热度散去后《星期一》终于也以批片的形式引进内地,和《年会》共同组成一个小小的东亚职场议题矩阵。
相较于《年会》而言《星期一》将视角聚焦地更底层更落地,主角供职于一家包括社长在内一共只有6名员工的小设计工作室,狭窄的公司内部每个人每天过着循环一般的日复一日的单调打工生活,社长却每日晚出早归,坐在工位上悠闲地看漫画,俯视着并不大的落差外其余5人的辛苦日常,直到某个星期一开始整间工作室真的陷入了时间循环。
影片核心的表达也是基于将社畜的日常延展为时间循环建立的,都说可怕的不是此刻的艰辛,而是望不到头的重复苦难,这句话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每个人的工作状态概述,本片的高概念则是将这种“一望无尽”极致化,彻底形成一道时空的嶂壁,把所有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职场牛马们圈进来。
从互联网高频词的变化便能看出,以前我们找同类倾诉苦难遭遇常说“咱们内地”、“咱们老中”,现在已经多是“我们东亚”了,或许是因为要防社媒关键字审查,也或许是因为随着视线辐射的面积增加,我们逐渐发现整个东亚确实有无数地区的人们过着和我们高度相似的生活,有着无比雷同的社会文化,经历着沉默共识里的苦难。
以前大家还总认为日本社会的低气压令人压抑难耐,大流行之后却再难看到这样的论调了。
由此,本片的气质,氛围以及主角们逐渐发现时间循环后的解法便和当代的社畜们更为相似了。
“中国学生想过死都没想过退学”是前段时间十分流行的网络金句,简单粗暴,但是把人从小就被高强度的压力和全方面的pua剥夺了自由意志的丧尸状态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
“社畜想过死都没想过辞职”则是本片前半部分的总基调。
女主角得知时间循环确实存在后问最早发现循环的两位男同事为何不放纵一把,而是依然在公司循环工作了12周。
男同事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不知道时间循环何时会结束,如果突然在下个星期一结束而自己上周没有最好工作那可糟了。
荒谬但又合理的回答让一度认为“一直陷在时间循环里也很好最起码可以不断体验新的生活并永葆青春”的我感到被东亚人的精神状态霸凌了。
这倒也侧面表现了什么叫“社畜的命”,如果没有这种对于当前版本鞭辟入里的理解和方法论怕也是很难在这样的工作与社会环境健康地生活下去了。
“动物园规则怪谈”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曾觉得这种现象有点诙谐,以“规则”二字为核心搭建的恐怖故事怕也是东亚人的特色文化了,只有此地才会对规则从小就有着既敬畏又憎恨,既希望破坏又遵守地比谁都好的究极扭曲状态,而这些规则和这种状态也会跟随他们一生。
片中的一众员工们便是如此,职场生活让他们长久以来极力压缩了自己作为“我”的成分,努力扮演者公司的螺丝钉,即便是“天塌下来了”也还是心心念念自己本质上最痛恨的工作。
女主角后来则是强化成了男同事promax版,利用时间循环无限精尽自己与甲方公司对接的项目内容,为的是完成好这次工作以此成为跳槽今日甲方公司的敲门砖。
所以对东亚人而言“地球online”和“人生模拟器”都并非戏言,只要有机会就会刷起来副本,“emotional damage”也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
男同事分析出必须让社长知悉时间循环的存在才能解除封印后,想出的告知方式竟然是层层报批,因为这是“最稳妥最可信”的方式(当然是仅有在职场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里)。
不过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理防线确实也被击垮了,还有谁能比老中更懂得从还没有进入职场便不得不为了生活最基础的权益而四处奔波填表、上交、签字、报批、打回、重做...的时间循环般的日子呢?
以此为本片前半部分的影片主轴,女主角开始了对两位+1和+2的分别攻略,而切入点则是他们上班时间看女团舞和打游戏的习惯。
虽然从人最生活化最无意识的动作入手与他拉近关系合乎常理,不过对比第一幕中无论同事如何费劲辛苦地解释,都无法撼动一心扑在工作中宛如社长傀儡般的女主的情节,对两位上司的攻略的难度则是逐层递减,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空间更多,做“我”的时间更充裕。
男同事那样已经参透职场真相的人会半抽离地观察自己的生活,他们早就悟出了“上班就是无限流”的奥秘,故而容易相信时间循环。
大妈那样已经在岗位上机械转动了数十年的专精社畜对于所有事物都过了饱含情绪的阶段,时间循环打破了她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所以她最初也十分在意,但在没人相信后又迅速不再试图打破。
两位前辈过了需要疯狂埋头工作才能换取基础温饱满足的时期,上班摸鱼才是常态,时间循环这样有些无稽之谈的论调便能极快引起他们的注意。
只有女主角这种高不成低不就,职场的水深没摸清,套路没玩转的才将“无限卷”当做生活第一要务,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最终大家发现关底BOSS是社长的漫画梦。
原来社长年轻时曾想要成为一名漫画家,但是却在作品创作到一半时因为现实所迫不得不中断绘画,分镜草图一直被社长尘封在办公桌里,主角们必须帮他完成梦想才能打破循环。
底层逻辑也很简单,便是帮助社长找回“我”的部分,抛下工作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虽然无论是影片的第三幕还是漫画的内容都十分童话,也和《年会》第三幕的泄力有些相似,同是想要求得青天大老爷的庇佑与拯救,但《星期一》略高一筹之处在于,用更加回归个体内心的叙事打动社长和观众,意识到职场的生活究竟剥夺了我们的什么。
而只有在社长和董事长意识到之后,才有可能改编企业文化与职场风气。
同样《星期一》更现实的设计也在于,其实众人最终也并没有迎来光明的结局。
虽然女主角放弃了“这个人生我原想要一卷到底,是不是很大胆”的信条,社长的漫画也被顺利完成并寄送给出版社,工作室内的氛围也因为这次“冒险”而其乐融融,但因为投奔梦想而错过的商单,狭小的办公场地反映出的窘迫经济情况,以及生死未卜的漫画梦想仍然是三座岿然不动的大山。
星期一还会来,日子也还要过。
《星期一》以十分漫感的电影语言和极快的节奏,轻松呈现了沉重的职场议题下一组社畜们想要重返自我的冒险,虽较于《年会》显得有些突破,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比如任何社会议题皆不能仅谈现象而忽略本质,社畜将工作视为救命稻草的本质是生活的不稳定,社会生存的困难,《年会》很难指向这一点,而《星期一》却也对此有所回避,虽然相对于老中而言比较风平浪静的日本社会生态不是导致内卷的核心原因,但职场文化、民族文化这些被该赛道经典之作《半泽直树》描绘地淋漓尽致的要素在本片中也不见踪影。
社长从恶堕的坏领导返璞归真的转变也十分生硬,现实中有几个狡猾油腻的老登会因为青春时的几张漫画重拾初心呢?
同事们竭尽所能满足老板需求来求得自己解放,从为了设计工作鞠躬尽瘁到为了漫画大业蜡炬成灰,其实也没有跳脱出父权制的框架,也没有反叛资本的盘剥。
最终社长私自帮女主切断了和甲方的联系其实也正说明上司一言堂,职员唯命是从的权利结构根本未被撼动,时间循环还会继续。
片中反复出现的“月曜日”不禁会让我想起安藤樱去年主演的《恶之地》,在安藤樱的黑帮分子干爹管辖的地盘上有一个每个星期一都会穿上花哨繁琐的服饰,在街上一边呼喊“星期一”一边奔跑的疯子“星期一小姐”。
后来在安藤樱完成一系列复仇被警察通缉无法逃出这片“恶之地”时,她便扮成了星期一小姐的样子,穿上她的服装,瞒天过海跑出了那片恶土,奔向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安藤樱迎着晨曦,一边欢呼一边扔下星期一的装束。
影片定格于此处,我也将它视为2023电影中最浪漫的时刻,这一整套设定和计划前后没有任何赘余的铺垫和解释,因为当它发生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强烈的迸发出的生命力。
“多么平淡的人生啊,真的要再来一遍吗?
”日期总是在循环,跑出了一个又一个星期一,还有一个又一个一号,还有一个又一个新年。
但生活仍需要向前,我想要参透它,解构它,溶于它,掌握它。
王者点子,青铜剧本
越看越是苦涩 像镜子似的看到生活里挣扎的自己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多少往事 半途而废 弃置不顾 无法拾起
脑洞大,喜感足。对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与自嘲,无疑是最大亮点。但之后画风突转治愈系,观感急转直下。谁会喜欢看“帮老板圆梦”这样的NC故事啊?
什么垃圾解决方法
从头到尾都社畜感拉满,为了逃避时间循环而要完成老板的梦想,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非常喜欢,工作就是这样的。
更适合东亚宝宝体质的时间循环啊~一直到砸手环,办公室权力体系的层层递进,都觉得很有趣。但谁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啊,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下级对上级的付出与自我感动,本质还是一种谄媚,后半段越看越瘆人,奇怪的洗脑包。社畜看了都摇头…(。 ́︿ ̀。)
上海电影节3/7。这电影也太适合社畜看了吧!无数次深深共鸣了,就应该放在影院和大家一起看,全程爆笑的观影氛围太好了。又丧又元气还热血,不愧是日本人能搞出来的花活,甚至依靠时间循环去改善方案,东亚人要卷死谁啊!
没想到这么有文脉。为什么剧中漫画是回到1995年?因为这就是平成的分界线,之后是一直呼唤末日到来的无止境的循环日常,直到“3·11”之前95年都作为一个不详的节点。但来到令和的二零年代又变得想要回到95年,似乎再不幸,那也是一个存在另一条世界线、有着更多跳出循环的可能性的年代,所以就算是以漫画的虚构方式也想回到过去。这部片并不是孤例,它和《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表达着同一种渴望95的乡愁情绪。“’曾经有过那样子的时代呢’,能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天总会到来。”(中岛美雪《时代》)——这一天来了。
好喜欢《MONDAYS》,堪称完美的文本,又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典型案例。整个故事简直是“东亚社畜之光”,都已经陷入无限时间循环了,还要做PPT向老板汇报循环的过程,非常讽刺。女主更加感人,知道自己在时间循环之后,每天思考如何利用这个bug熬夜做出更完美的方案,如何卡bug更快跳槽升职,当代社畜太有共鸣了,每一幕都扎心。工作当然很重要,可是,人生还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画漫画、做白日梦、甚至是发呆……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代表,PPT和上报桥段非常接地气,简直是社畜打工人的噩梦重现,上影节看的时候感觉每一波笑声都是苦逼社畜们的一次发泄
去年北影节爆款是这么一个玩意,察觉自己陷入循环仍在唯唯诺诺诺的职场现状,确实能带来共鸣。但立场出发点太恶心人了,我不知道当时电影节是哪些人在炒作本片。
故事设计真的蛮可爱又搞笑的,比起看过太多和时间轮回有关的片子这个也算是玩儿出了新花样,很大胆的剧情而且还那么“与时俱进”。大环境之下其实理解里面的人啦不过还是真的求求东亚人别卷了
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职场是惯性地被剥削,奴性影响无处不在,格子间的社畜,上了弦的青蛙,踩轮子的仓鼠,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BGM大好评✔ 社畜真的能拥有这么快乐的上司吗🥺
太好看了笑他媽死我了因為有了時間循環工作做得越來越好了ppt越做越精緻了👍🏿
还可以哦 不过每天加班的社畜居然和公司老板相亲相爱一家人 也真的太童话了
2024.4.22 五棵松耀莱影城 期望太高,所以失望也很大,设定其实很有趣,但是落地很平平。明明是讨好老板,最终居然又有帮着老板实现梦想的热血,太过理想化。节奏平平,最大的贡献是无聊到让人星期一能在电影院睡一觉。80多分钟的长度也容纳不了太多的内容,刻画完重复和梦想,就只剩单薄和数日子了。
首先可以判定,这部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无非是剧场版的小品。故事中,不仅时间在循环,就连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也都在循环,可以说是严重的新意不足。前半段机械重复,后半段强行鸡汤煽情,严重的割裂感让整个故事几乎没有任何说服力。这部作品打分不低,可能不是因为它本身足够精彩,而是它反映出来的职场人的疲态,已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群体现象。
这种东西只能做短片,恶搞一下。支撑不住长片的容量,非要做,请好好学习一下《摄影机不要停》。
设定还挺好玩,但替上司完成梦想真的是理解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