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www.winifredlai.hk/?p=1167 電髮的時候讀雜誌,Tilda Swinton新戲《Io sono l’amore》(《I am Love》)是由她的fans Luca Guadagnino執導,Guadagnino憶述十多年前他如何以有限的英語結結巴巴自我介紹,而Tilda又真係睬佢,共同合作了一齣沒有上映過的短片。
i-am-love《I am Love》觸目和令我期待是因為:1.Tilda Swinton又試靚到癲——我是她的影迷20年,最靚screen presence 第一位是《Edward II》,第二位《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中譯唔知乜野魔衣櫥….Alexander Mcqueen的wardrobe在她身上就是synergy: 兩者都變得更powerful; 第三位《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她不是主角,短短的cameo叫人回味無夢=窮,靚過Cate Blanchett十條街。
narnia-1narnia-2benjamin-button2.Jil Sander的Raf Simons設計角色Emma整個衣櫥,是 “是periord drama, 因為在時裝的世界,2000年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哈哈”3.這是現代《Madame Bovary》,一個甚麼都有的女人,是不是真的甚麼都有?4.這是關於 transgression ,I love transgression!因為所有transgression都是爭取自由5.導演說這transgression是由愛的力量主導,learn about your own myth,especially as a woman-這跟我這一刻的生活主題息息相關6. 總令我想起那些意大利家族,例如Prada,Ferragamo之類你睇下,連訪問都咁有型,說話有內涵…she’s been my role model for a long time, and will go on to be!!!連簽名都成個David Bowie 咁,卻又溫柔體量! And She sings! 今年我一定會剪呢個頭!
富裕的家庭,事业有成,对自己关怀体贴的丈夫,相貌俊朗的儿子,艺术气息的女儿。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标准的贵妇生活模式。
可艾玛的生活就像这个家,富丽堂皇的表层下深藏着空洞和寂寞。
无意中看到贝塔写给爱多的信:你是唯一喜欢我本性的人。
带出了贝塔喜欢同性的秘密,艾玛与其说是被惊动到不如说是被触动到。
女儿喜欢上一个女子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惊恐,也可能是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差异。
再一次出现在机场的贝塔身着休闲装搭配清爽的短发,与之前在草坪上回眸的小清新女子判若两人。
艾玛默认,甚至并未对贝塔抛下来接机的男友做出任何回应。
女儿的出柜点燃了她对追求自我的渴望。
所以她便放任自己对安东尼奥产生了悸动和渴望。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小子不是一个厨师,这段激情还会被点燃吗?
食色性也,在她津津有味品尝那道明虾的时刻,空气中就弥漫着暧昧的气息了。
如同她告诉安东尼奥的:不高兴的时候就做那道鱼汤,这是她唯一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刻。
失去爱多之后她毅然决定跟随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追求那片被禁锢已久的天际。
那场戏真是过瘾,蒂尔达女神范上身,音乐夜恰到好处。
这才是文艺片,彻头彻尾的文艺片。
从女主角到情节,从配乐,再到画面,足以叫我这样一个伪文青拜倒。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电影。
电影配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现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快速机械的短暂骑乘”,急迫、压力感和连续性的音乐。
电影里处处漂亮的场景,如开头大雪覆盖下米兰的街道,一座米兰漂亮的别墅,贯串整部电影的华贵美服,绝妙的意大利厨艺,地中海边的美景和艾玛精致的面容等等等等。
电影的情节其实蛮简单的,说的就是美丽的中年贵妇艾玛爱上了年轻厨师并抛弃家庭私奔。
但是电影叙事方面通过安排不同的人物,使得简单的情节变得丰满曲折。
电影安排了一些细节非常微妙,发人深省。
譬如,艾玛与丈夫在一处东正教风格的建筑中会面,大厅里有一只鸟飞啊飞啊,就是飞不出那高高的窗口。
特别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它被安排在演员和制片字幕表出来后,艾玛和厨师在一个山洞里拥抱抚爱。。。。
山洞里面幽暗不清,但是山洞外头阳关普照。。。。
寝室停水了,我勒个去。
因为没法收拾,头发像鸡窝似的,不能出门,只好宅着,于是边坐下来写一篇日志。
更何况咳嗽了好多天了,今天终于有了好转的迹象,不敢轻举妄动,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吧。
突然想起来前几天看了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拍的剧情片《我是爱》,很有触动,就把观影后感当做今天的主题吧。
初识蒂尔达斯文顿是因为《纳尼亚王国》,里面其他的东西譬如狮子、三个黄毛小子和小丫头片子、一系列半人半兽,都被我忽略。
唯独爱上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高贵且冷漠,邪恶且美艳的白女巫。
蒂尔达身材颀长,五官十分鲜明,轮廓有点像男生,颇具中性气质但却不失女性的柔美。
他绝不像我的另一个大爱—奥黛丽赫本—那样楚楚动人,她所有的是一种让人敬畏的强势女性美。
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蒂尔达生于贵族家庭,这便解释了她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的贵族气质的来源。
再见蒂尔达斯文顿是在皮帅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里,在剧中,蒂尔达扮演的是一位富商的妻子,她渴望得到爱情却因为生计不得不同一位自己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后来遇到皮帅,心中的困兽终于得到释放,最后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囚笼。
作为皮帅在剧中的爱情启蒙师,蒂尔达完全拥有了年长的情人(当时蒂尔达的实际年龄确实要大于皮帅)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特质:温柔、关爱、克制、理性。
蒂尔达在剧中并不是主角,但是他却发挥出了比主角更耀眼的艺术光辉。
她的那种慵懒随意,不加刻意修饰的表演风格深深地打动了我。
她的表演就如同她的平常生活一样,没有波澜起伏大喜大悲,只有平淡自然。
这直接导致我在她出场多时才反应过来演员是她的事实,她已经完全腿掉了外表的束缚,以表演的概念而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表演最高境界吧。
蒂尔达大概是受了《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影响,决定将她在这部剧中的富商妻子再度演绎,只是这一次,蒂尔达是主角而且结局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终于回到今天要说的主题,那就是《我是爱》这部意大利剧情片,情节其实很简单,有人评论说《我是爱》就是现代版的《查泰来夫人》,情节也大体相同。
但如果说二者就是时间上的差异,鄙人却不敢苟同。
DH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说的是缺乏性爱的爵士夫人与园丁媾和最终与情人私奔的故事。
而《我是爱》爱说的确是贵妇人艾玛在意大利商贵囚笼里爱的觉醒。
如果说二者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性与爱的区别。
驱动康斯坦斯的是性欲,而驱动艾玛的却是爱情。
当然不是说《我是爱》中没有涉及到性爱的主题,但是从拍摄过程来看,《我是爱》选择的主要路径是艾玛心中对爱情的觉醒。
剧中在同男主角做爱的时候,艾玛要求男主角叫自己的乳名,说明,复苏的不是艾玛的爱情而是她对自我的重新认可。
我们从诸如此类的很多情节中可以看出,艾玛的复苏是从认识到自己,接受过去最原始的自我,转而去寻求爱情的。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贵妇忍受不了私爱的欲望,最终自掘坟墓的现代悲喜剧”。
我只能说,发表这个评论的人看问题未免太肤浅,太世俗。
艾玛最终选择逃离富贵家庭,与相爱的人厮守,难道是“自掘坟墓”?
难道追求自我的释放和解脱是“自掘坟墓”?
追寻真爱难道是“自掘坟墓”?
我实在不敢认同。
不过从这则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大多数人将放弃物质利益和所谓的“家庭和谐”看作是错误,很少有人从心理上认同艾玛追求自我的做法。
这正是导演想要批判的现实,聪明的意大利人将这一道德的说教蕴含在了这一部不温不火,没有过多波澜的生活剧中。
没想到物质如我的人竟也能说出如上的一些话来,着实让我自己也吃了一惊。
这大抵也要归功于蒂尔达神采飞扬的表演,《镜报》说“她的表演太有说服力了”,我很是赞同。
不过今天要谈的主题还是电影本身,前文已经对蒂尔达的表演已经做了过于细致的描述,那么接下来就来谈一谈电影的其他闪光点。
说到《我是爱》这一步银屏佳作,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的服装。
但提到服装,这里便不得不再提蒂尔达一句:蒂尔达身材淡薄颀长,是天生的衣服架子。
于是Jil Sander和Fendi简直借着这部片子搞了个发布会,各种华丽美观的衣服简直应接不暇,再配上诸如Ferragamo,Hermes的配饰,《我是爱》简直就是一场时装饕餮大餐。
怪不得造型师会获得奥斯卡提名。
低调奢华的服饰暗合了蒂尔达在剧中的社会地位,严肃的剪裁虽然美观但却隐含了“枷锁”这样一个深层次的意义。
剧中衣服也是一个很有代表的意向,奢侈而美丽的定制代表上流社会的奢华和无趣,宽松而舒适的棉衣代表着平淡生活的窘迫和温馨。
导演其实在暗暗给我们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你选哪一个:富贵和自由?
再来说片中比较重口味的性爱镜头。
片中蒂尔达大胆露了三点,而我却一点没有感觉出裸露的淫邪。
私下里觉得蒂尔达的“露”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因为裸体是人最为原始的状态,如果要表现艾玛对于自身的觉醒,那么裸体的表现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电影版的《查泰来夫人》的性爱镜头味如嚼蜡,那么《我是爱》中对性爱的描写便是秀色可餐,虽然蒂尔达的干瘪身材实在没大的看头,但是导演对于情境的描写使得片中的限制及镜头显得活色生香,让人欲罢不能。
尤其是草地上的性爱镜头,表现尤为突出归结起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其一,美丽的意大利乡村风情唤醒了观众对于浪漫性爱的渴求,其二,肉体画面和自然风光的剪接带动了观众的对原始性爱的欲望。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可圈可点,是近几年来爱情主题电影的的上乘之作,主要归功于蒂尔达的生动表演,正如豆瓣的老随所说:“这个片子,没有Tilda Swinton便流于俗套。
她单薄的身板上架着的,是王者的气场。
”最后,我想说,感谢导演,感谢CCAV和MAV,给了我这么一部美好的电影。
多么好的电影,只是开头太写实,看得哈欠连连,差点都想退盘走人,今天还是一边织围巾一边把它看完了,最后的结尾简直是只能用TRIUMPHANT来形容。
全片看完也差不多能理解为什么导演把前半段的节奏放那么缓慢了,因为那就是EMMA的生活呀,奢华,富有,却空洞无物。
直到她去追寻Antonio后,影片的步伐才加快,因为Emma的生活终于因爱情充满了生命力。
影片中Edo是理想主义的,他是主角里唯一的正面角色。
和他爷爷很像,坚持着自己做生意的理念,亲自去工厂,在餐厅和工人一起用餐。
就像小时候爷爷带着他一样。
这也许是为什么爷爷决定把家业分一半给这个尚未受过社会历练的年轻人。
父亲基本上是和他完全相反,理性(势利,在利益面前对祖上留下的产业和历史毫无留恋),无情(无论是儿子去世,还是妻子背叛,都看不到表情有任何变化),还很虚伪。
同样一个家族里,突然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leader,注定是要悲剧。
电影里,Emma虽然在米兰生活了多年,却可以看出她对家乡的眷恋。
导演没有给出原因,但观众听得出来她应该是到了意大利之后就再没有回过俄国了,以至于连自己本名都快忘记,更不要说和父母亲人的联系了吧。
她一身高级服装,名牌手袋,从来不重样的珠宝首饰……然而她总是很疲倦,在宴会上常常早早退下。
感觉她从未真正融入这个家庭甚至这个社会。
以至于她在爱上Antonio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这条线在Edo的新婚妻子也有体现,她很努力地取悦这个家里的人,也顺利和Edo结婚,但是从来没有人拿她当回事。
在Edo出事后,医院里她都不能和其他家人坐在一起(有个镜头是佣人走过来坐在了Emma和她老公之间,真是意味深长)。
医生出来之后,直接无视她,径直走向其他人坐的地方。
虽然一直不喜欢她,但此刻也有些为这个刚刚丧夫,又已有身孕的女孩心酸。
电影结局,她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要宣布自己怀孕的事实,应该能让她在得到些补偿吧。
Edo意外身亡后,男的似乎都无动于衷,而女性却悲痛欲绝。
也许意大利家庭就是这样的架构?
总之越是回想这部电影,得到的就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的电影。
1、以個人的層面說,我愛故我在(Io sono l'amore,2009)和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中的女主人翁,都是從異鄉(俄羅斯/義大利)而來,喜歡聽歌劇(從電視中播放1993年電影費城Philadelphia中卡拉絲所唱詠嘆調La mamma morta/從收音機的頻道收聽),表明移民的決定是誤入陷阱,從此他們性格中的浪漫成分被壓抑。
2、電影將「超越生存的需求」這一點表達得很高超,從女主角高端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中,我們看到人不同於動物的一面——人不僅要活下去,還需要有文化;然後我們從女主角外遇後反璞歸真的一面,見證第二次的超生存需求突破——拒絕讓文化淪為消費品或一種資格的象徵。
因此,在米蘭的瑞吉家族的聚會中,女主人更像一位執事的女管家;在聖雷莫的鄉間,她才盡情的享受生活。
以這個角度,回溯家族聚會中一個隱密又有力量的橋段,當祖父拆開孫女貝塔的生日禮物前,向大家說:「有一天她成名了,我要大家花錢來看這些畫。
」出乎意料的,貝塔不再畫畫,而是送了一幀攝影,而這一張照片,在女主角造訪老瑞吉家時又重複出現了一次。
這裡看出祖父與孫女的兩種態度,對老瑞吉而言,藝術品成為一種消費材料,這就是他對生活的詮釋,而孫女不再「畫畫」,反倒開始「攝影」,象徵她真誠的面對自我,這裡有一個很深的美學背景:「美」不是「醜」的反面,而是「虛假」的反面;它是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真如」所做的敏銳陳述。
(美與醜,只是約定俗成的範疇,在文化與文化間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般人傾向把「日落」當作美的例子,其實,雨或霧又何嘗不美呢?
儘管它是我們身體感覺比較不舒服。
)3、蒂妲史雲頓對於人性有非常細緻的掌握,在外遇的戲分中,我們感覺她是一個「人」,有了「個性」了。
她表現了如下。
佛洛姆,人類新希望,4、人性是什麼意義,四、生存的需要與超生存需要:沒有人把這一點表達得比馬克思更為清楚:「熱情是人追求他們目標的機能。
」在這個陳述中,熱情被認做是一種關係或關連概念。
……這意義是說:因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為我有耳朵,所以我有聽的需要,因為我有頭腦,所以我有思想的需要,因為我有心,所以我有感受的需要。
總之,因為我是人,我就處在人對世界的需要中。
馬克思把「人性機能」說得非常清楚:人同世界的人性化關係——看、聽、嗅、嘗、觸、思考、觀察、感覺、欲望、行為、愛——在這種關係中,個體的所有器官都是……人性事實的積極表現。
4、電影利用高端中產階級瑞吉家族企業的變化,指陳個人性被抹滅的問題:故事在「中產階級」外加上「工藝社會」。
其中,所拍攝的兩個場景作為故事主軸的佐襯是非常重要的:一,在家族的聚會中,祖父將家業正式轉交兒子坦科雷德和孫子愛德瓦多處理。
二、在倫敦的商業會議中,承接家業的坦科雷德以最大利潤為由賣出家業。
在工業社會中,最大效率或利益的要求導致另一個結果:個人個性要被消減到最小量。
坦科雷德的決定是計算與邏輯的結果,他依照「事實需求」做決定,也就心無內咎了,對他而言,為企業賣命一輩子的員工並不是人,同時,他也盡可能多的忘記自己具有的人性的成分——他將人的洞察力、知識、探索、責任,連同溫柔、惻隱都屈降於一尊偶像之下:計算機,以至於,妻子艾瑪向他坦言愛上別人時,坦科雷德把才披在妻子身上的外衣扯掉,此舉更多的原因在於妻子的決定將會毀了這個家族所建立的名聲和地位,而不是個人的受傷和失望。
(蒂妲史雲頓接受訪問時提醒,坦科雷德並沒有說他要娶一個他深愛的女人,而是說他要娶一個比母親還要漂亮的人,在這裡,別忘了坦科雷德是一個收藏家,他只是在收藏的藝術品。
)5、流暢的故事內其實有強烈的對立:豪宅/自然;集體/個體;囤積/享受;壓抑(屈服)/自由;機器(奴役)/人。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玛蒂尔达遇到了里昂,他们每天一起喝牛奶、健身,照顾一颗绿叶植物,角色扮演,练习射杀。
玛蒂尔达告诉里昂,她可能爱上他了,过去她的胃里总是冷冷的,遇到他之后她感到自己的胃暖暖的。
爱可以治愈一个人的胃病。
《烈火情人》里,男主爱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安娜,这种不伦之恋让他维持了几十年的理智瞬间崩塌,他翘掉了一场“无聊的”国际会议,他在儿子与安娜下榻的酒店开了房间窥视她,结果看到安娜与儿子亲热的画面,那一刻他因为突然的胃绞痛倒在床上。
爱可以紊乱胃里的菌群,使他患上胃病。
《我是爱》讲的是一个富贵的中年女人的困境,她在一个传统的意大利家庭扮演着一个合格的媳妇、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平铺直叙的电影语言中,你感受不到这个家庭的压抑,相反,是一种和煦和体面。
公公婆婆喜欢这个儿媳,丈夫尊重她、爱戴她,儿子、女儿信任、依赖这个母亲,她没什么大烦恼,家庭成员互相理解,衣食无忧,也没有胃病,她和丈夫曾经也有轰轰烈烈的爱情。
但是,她却因为一次味蕾的开启选择出走家庭。
《昼颜》里面也有一个为了艺术家出走的中年贵妇,丈夫为了惩罚她的不忠,一毛钱也没分给她,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她婚前也有许多追求者,但是婚后却成了丈夫一个人用以炫耀的战利品,为了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容忍作为富商的丈夫明目张胆的出轨,男人出轨是动物本性,成功男人更是可以被原谅一切。
为了扮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她更是把自己所有的情绪收敛起来。
在她出走后,孩子再也没有母亲用心做的便当,生病也没有人尽心尽力地陪护在旁。
为了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一个女人透支毕生的精神力。
丈夫说,你休想拿走一分钱!
于是女人把自己给家庭注入的精神力抽走了。
你不理解女人为什么为了一场虚无缥缈的味觉之旅出走,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无用”的她离开时,你的本来温暖胃会慢慢变冷一样。
只做摘录:Oscar Costume Design #5 : Guadagnino in fact pays homage to a great deal of ‘50s movies. See the shot of Emma/Tilda Swinton from the back with a chignon typical of Hitchcock, who had requested that Kim Novak’s hairstyle in Vertigo made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a tornado and sexual organs.Or the scene on the roof of the Duomo in Milan taken from Visconti’s Rocco and his brothers .Inspired by I Am Love : Swinton’s character starts off in easy, neutral pieces, almost in an effort to blend into the Italian scenery. As she begins an affair with her son’s friend, Antonio, the color choices become more intense – bright tangerines and seductive reds – and as the film rounds out with a family tragedy, the colors reign back in towards ashen grays and black. It’s a full spectrum color evolution which is kept subtle by simple, minimal shapes and classic tailoring.I Am Love Review : The director Guadagnino pieces this together in a dreamy, impressionistic way reminiscent of Visconti, particularly in his mixing of long shots and extreme close-ups.Yorick Le Saux's prowling camerawork in the scenes where Emma spies on Antonio evokes the half-sickened, half-yearning mood of Dirk Bogarde's Von Aschenbach stalking Tadzio through the streets in Death in Venice.Marisa Berenson (another echo of Death in Venice) is superb as the faintly terrifying Recchi matriarch.
Io sono l’amore (oder I Am Love im Englischen) ist, wie der Titel suggeriert, ein italienischer Liebesfilm aus dem Jahr 2009. Mit diesem Melodrama versucht der Regisseur Luca Guadagnino über die tiefe Bedeutung von Liebe nachzudenken. Io sono l’amore ist der erste Teil von Guadagninos selbst ernnannter Trilogie, danach folgen A Bigger Splash (2015) und 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Io sono l’amore spielt in Mailand rund um das Jahr 2000 und dreht sich um die Protagonistin Emma Recchi, gespielt von Tilda Swinton, und ihre Familie. Emma verließ Russland um mit ihrem Mann in Italien zu leben. Jetzt ein Mitglied einer mächtigen Industriefamilie, ist Emma eine respektierte Mutter von dreien. Aber Emma ist innerlich unausgefüllt. Eines Tages kommt Antonio, ein talentierter Koch und Freund von ihrem Sohn, in ihr Leben und entfacht ihre Sinne. Mit Sensibilität und Leidenschaft zeigt das romantische Drama den Zuschauer*innen, wie es sich anfühlt sich zu verlieben und was die Liebe mit einem macht.Außer der Haupthandlung von Emma erzählt Io sono l’amore auch die Geschichten von anderen in dieser Familiensaga. Tancredi, der Mann von Emma, ist geschäftsorientiert und darauf erpicht, das Oberhaupt der reichen Familie zu werden, nachdem sein Vater, Edoardo Sr., stirbt. Elisabetta, Edoardo Jr., und Gianluca sind Emmas Kinder und sie sind wegen ihrer eigenen verschiedenen Probleme besorgt. Elisabetta ist neuerdings lesbisch und verliebt sich zum ersten Mal in eine Frau, aber sie hat der Familie noch nicht davon erzählt. Edoardo Jr. erbt die Hälfte des Familiengeschäfts, das sich im industriellen Wandel befindet und er selbst hat einen Konflikt mit seinem Vater Tancredi bezüglich der Zukunft der Firma. Während Edoardo Jr. durch das Familiengeschäft zunehmend frustriert wird, erfährt er, dass seine Verlobte Eva, schwanger ist, und sein bester Freund Antonio und seine Mutter eine Affäre haben. In Io sono l’amore passiert so viel, dass die Dramatik in diesem zweistündigen Film gefühlt stärker ist, als in einer TV-Serie mit zwanzig Episoden.Was der Film besonders gut macht, ist eine Atmosphäre der Sentimentalität zu schaffen, wodurch man die Erste Liebe und die damit assoziierte Vernarrtheit, Triebe, und Sinnenlust spürt. Die Intensität der außerehelichen Affäre wird nicht einfach nur durch verflochtene nackte Körper und sexuelle Handlungen porträtiert, sondern auch durch die wilde Fantasie in den Köpfen der Liebenden, ihr schüchternes teenagerhaftes Verhalten, und die Impulse, denen sie nachgeben. Die Liebes-Stimmung wird verstärkt durch den sepiafarbenen visuellen Stil und die perfekt ausgewählte und vermischte Partitur aus melancholischen italienischen Arien und minimalistischen modernen klassischen Stücken des US-amerikanischem Komponisten John Adams. Das Resultat dieser fantastischen Mischung von nostalgischer Bildersymbolik, mal lebendiger, mal schwermütiger Musikuntermalung und Ausbrüchen von Gefühlen, ist eine originelle, erfrischende und berührende Liebesgeschichte.
片子画面很精美,是意大利导演的出品。
此人以前还拍过一个女同题材的片子叫melissa,看了开头就没能看下去,因为太cliché,太意料中事。
说实话,这部片子要是没有Tilda Swinton,也要流于平庸。
故事不复杂,讲的是大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一场查泰来夫人的故事。
艺术都好像跟大资产阶级有仇,这部电影就是努力要将大家庭里生活的儿媳内心表现得寂寞孤独。
话说回来,生活在那个阶级里,如果不是从一出生就耳濡目染,的确很累,因为要成天硬挺着,看个话剧要惊叹,吃个菜喝个茶要想出无尽的俏皮话来说,如果不是从小这么教育长大,谁能不累?
Tilda Swinton的角色是个年轻俄国姑娘,远嫁到米兰,举目无亲,好妻子,好母亲,天天这么硬挺着,温柔微笑,做得一手好菜,应承公婆,尽职尽责,亲自去干洗店拿衣服,安排家宴,儿子开生日party她在楼上坐着编织,因为有时候繁华太盛,人就想要逃开。
她的出逃口是儿子的一个朋友,贫寒出身,亲自在山间种植各种有机农作物(!
),做得一手好菜——从来情欲和食物都是分离不开的——一脸络腮胡,小身板,没有什么钱,也不在乎钱——导演你还敢让他在左派一点吗?
我能理解这个男人身上吸引Swinton角色的一切魅力——自然,环保,等等一切大词语,但是说实话,选角根本没有什么男性魅力。
这大概也是近年来男主角的大趋势,瘦长身材,趋女性化,左派,素食,政治正确到我都不忍心看。
我很不喜欢这种中性化的男人。
但是话说回来,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对抗Swinton老公家庭patriarchal的大势,大概正需要这样诗意,柔弱,女性化的男人。
我不知道。
Swinton女儿出逃这个家庭的出逃口,是选择了爱上同性。
女同性恋似乎是这个导演片子里逃不开的一个情结。
同人男一枚待鉴定。
所以Swinton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不做评价,不去judge,只是理解。
导演似乎是想说,在这个意大利式的父权家庭里,女性的爱和包容是唯一的救赎和出路?
的确很老式。
男女主角在山间野合的那一场看得我笑出来了,因为想到动物世界,和早期中央台的一些配音片,也是一到激情场面就猛然切入风景画面,蜜蜂钻入花蕊,你几乎可以听到赵忠祥老师浑厚的声音:“又到了春暖花开,动物交配的季节……”太落痕迹了!
这部片子开场很美,大气磅礴,大家庭安排晚宴的场景,从厨房一直到晚宴一气呵成,镜头跟着女主角在这个精致的小世界里行走,她眼神安静,微笑一丝不苟,音乐却蠢蠢欲动。
Tilda Swinton一个人的表演,在我看来,救了这场电影。
戏里有一场她应酬一个丈夫的大客户,一个印度人,却不怎么会说英语,那一瞬间我根本就相信她是不会说英语的。
大概没有别的英语是母语的演员能做到这样的了。
片子很切题。
I am love,Swinton就是爱本身。
我甚至觉得她爱的对象,那个查泰来夫人情人式的男人,都并不重要,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她一个人的美丽和哀愁足矣。
我睡了。。。
感觉我顺着cognitive theory逻辑而来的personal typology of film又可以增加一个reference film的类别…只是这部如果剥掉references就只剩一些零碎的形式混搭和一系列干巴巴的情节了,果然瓜达尼诺by now看起来还是和auteur无缘啊(看到致敬Vertigo的场景只是因为看到了小厨子,我简直黑人问号脸,这样露怯的致敬还是不要有了吧…
【D+】仿佛在看基耶,流动性固然重要,但情感的来源更多的是共享静谧,无目的的交汇,cmbyn的确是一个过于美丽的意外。
宴會一大段很渣,後面逐漸走向All That Heaven Allows,只不過是小鹿亂撞神經病版。女主角跟蹤廚師那段,畫面焦點停在她盤起的頭髮,好像在跟Vertigo致意。吃明蝦那段,根本小當家上身。自然系做愛,狂玩虛焦,ㄏㄏ。風格特別瘋癲,攝影機得了過動症,有時像髒畫面沒剪乾淨⋯
无聊透顶,不好看
每个人都彻底服从本我的意志 最后社会关系崩溃了
好傻,好乱,好闷,音乐服装不错。
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导演那些意向性的镜头太多了,导致片子过长。一个从小被培养的接班人怎么能如此理想化的纯情,一会儿压抑情感如女儿的同性恋,一会儿又过于放纵如保姆在女主人离家出走时的暴发。冬季飘雪开场,夏日花开泳池边意外结束,拍片时间够长
好导演、好演员、好配乐、好摄象、好剪辑、好故事、好人物。。。
敏感的世界
有些电影呢,就是你知道它好;但你死也不想看第二次了
本来以为是儿子搅基,结果是老妈春心荡漾了~
吃到好吃的虾就爱上儿子的朋友,真的是富豪家的媳妇?到处都是同性恋。
太TM文艺了有点啃不下去 野合那段排的真好 每一帧都是张摄影作品
意大利的古典美
拍的好感官,可惜剧力太弱,几乎所有角色都性格模糊
本片也有喷枪哥出没,演一个害朋友家破人亡的连眉小三。
boring……
只能说,完全是为了突出女主角为女主角自己而拍的电影,整体而言没什么可取,但是中间穿插使用的拍摄手法风格却是真真的文艺风格,又很有感觉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