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重出江湖,然而导演却不再是詹姆斯·卡梅隆。
阿诺·施瓦辛格依旧强悍,他的对手是更新的女终结者T-X。
T-X的功能已经到了破坏游戏平衡性的地步。
这两位在美国空军指挥部的大战的粗糙程度可谓比前作更上一层楼,主要招式是把对方举起砸向各种东西。
在John Conner口中,这位T-X有了一个学名---Terminatrix...女终结者...本片的主题是未来不可改变,人类必将毁灭于核大战。
所有试图改变未来的努力只能提前或推迟这一宿命的发生。
人类为了生存只有战斗。
这个主题挺令人绝望的。
尽管很多场景和桥段都有向前两作致敬的意思,例如开头的女终结者按名单杀人,施瓦辛格的"I'm Back"等等。
然而换了导演之后,还是感觉有些东西变了味。
比如在卡车后厢里John Conner和他未来妻子的对话就挺乏味的,另外机器人变得有点丧失了机器人的特征。
T-850(施瓦辛格)在被T-X入侵系统后做出的矛盾的、“痛苦的”抉择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港台武侠片里走火入魔的武功高手。
挺别扭的,那一段。
机器人应该像第一集和第二集里的T-800和T-1000那样,做任何举动都没表情,机械动作,力大无穷,简单直接。
而本作中的T-850竟然有带感情的痛苦抉择,那个女终结者从头到尾一幅带有怒相的臭脸,都让人觉得丧失了“终结者”的气质。
毫无表情比满脸怒相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正如前面提过,两位终结者的打架场面的粗糙程度绝对超过了前两作。
其他方面,都不如《终结者2》精彩。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其实本片更像是一部为了把终结者系列延续下去而拍的一部铺垫形式的电影,把卡梅隆的故事接下去,为续集做准备,比较平淡。
在对AI的探索上进了一步,但也似隔靴搔痒,没有把施瓦辛格拍出新意来,而且,本片还消解了卡梅隆的原意。
从前两部终结者来看,联系后来拍的阿凡达,他同时是一个技术狂热者和技术反对者的矛盾本质表露无遗。
终结者本身的拍摄表明了他技术狂人的特性,而电影的内容有显露着他对科学的隐忧和反思。
科学是强大的,赋予人类无与伦比的力量;科学又是贪婪的,它没有尽头,没有道德感,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虽然,前两部终结者以阳光结局收尾,但卡梅隆对于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他将这种矛盾表现在了终结者2中,琳达汉密尔顿的表演非常成功,也使得终结者2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哲理,增加了深度。
而本片则没有这种矛盾感,受到本身使命的影响,它不仅得再现施瓦辛格的风采,塑造新的终结者形象,还要想办法重新创造历史,这使得它没有闲暇来表现些什么,只能流于表面。
其实,就其本身的使命来说,它完成的还算不错,故事也讲得还算顺畅,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影片。
主角:John Conner(Nick Stahl)
女主角:Kate Brewster(Claire Danes)
终结者:(斯瓦辛格)
T-X:(Kristanna Loken)
女主角父亲,天网负责人:Robert Brewster(David Andrews)
女主角未婚夫:Scott Petersen(Mark Famiglietti)
龙套人质心理治疗师:Dr. Peter Siberman(Earl Boen)
猫主人:Betsy(Moira Harris)
布鲁斯特的副手:(Christopher Lawford)
被T-X抢车的人:Rich Woman(Carolyn Hennesy)
询问T-X超速的警察:(Jay Acovone)
酒吧守门:(M.C. Gainey)
次要终结目标之一的弟弟:Bill Anderson(Brian Sites)弟弟的女朋友:(Alana Curry)
次要终结目标之一:Jose Barrera(Robert Alonzo)
抬终结者的护理人员:(Michael Papajohn)陪在抬终结者的护理人员旁边的护理人员:Stevens(Timothy Dowling)
加油站收银员:(Jon Foster)
调查女主角被绑的警探之一:Detective Martinez(Mark Hicks)
捉康纳的特警小队队长:(Matt Gerald)
被康纳追尾公车的路人:Angry Man(Billy D. Lucas)
报道病毒的主持人:(Larry McCormick)
载康纳的货车司机:(George A. Sack Jr.)
1.30补充:有一门学问认为地震和各种自然灾害会严格按照某种数学规律发生,甚至用研究数学——确切的说是做数字游戏——的办法预测地震。
这个方法叫做“可公度性理论”,它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
翁院士早年在石油勘探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而根据互动百科,它曾今多次预测了国内外的地震。
我对“可公度性理论”持非常怀疑态度。
这个理论跟地震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年份数字进行加减组合。
有记者拿着翁文波所著的《预测学》一书给中科院物理所院士何祚麻和研究院李淼看,二人均持否定的态度。
如果数据足够多,我们可以找到任何我们想要的规律。
比如圣经密码。
有人拿圣经做字符串游戏,在特定的位置中寻找能对应世界大事的字母组合,并声称这是圣经对后世的预言。
问题是,这些“预言”可以完美地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等到预测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好的成绩了。
关键在于圣经里有很多很多字符,你如果仔细找,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的情况下,总能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在这个精神下我建议搞一个“毛泽东密码”,在标准版《毛泽东选集》中寻找中文字词的排列组合,也许会“发现”其早就预测了中国后世发生的所有大事。
(书籍:万万没想到)昨天讲了,我觉得终结者3的结局挺有意思。
当然,在看的时候我还是在疑惑为什么男主那么信任一个机器人讲的“注定会发生”,我摸不着头脑,如果真的赶上时间把什么水晶插进去不就能阻止天网了吗?
看电影的乐趣在于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架空世界”,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规矩”,不过观众在观影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拿“常识”来去评判甚至分析电影的成败——基于观众自己的分析逻辑。
终结者3结局的乐趣在于指出了事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不是你杀了一个人,阻止了一个病毒就能终结问题,对于“天网团队”来说也是,并不是杀死了康纳就能控制地球。
从终结者1开始,大段大段的道理充斥在旁白中,说实话我并不受用,更不会奉若真理,不过这也是趣味所在嘛,你总得和电影聊聊天。
在我心中终结者3的结局和T-800那句“我杀了你”就能使得终结者3的评分高于终结者2。
至于终结者3的漏洞那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枚举了,单是那两场“警匪”大戏就足够我分神去玩一局小游戏了。
在2003年出,同样是经典科幻电影的续集,夹缝在星球大战前传以及一系列同题材,共特技的科幻大片中上映,和今年《变形金刚2》同终结者第四部《终结者2018》一同占领暑期强档,不由得让人觉得十分有意思。
说完这种历史性的巧合,盗用某位豆友的话,还是就电影论电影吧。
一、科技进步同前两部相比,如果在技术画面上还是落后于1999年,那真是人类技术的悲哀了。
很感谢导演为我们所呈现的一个更为细致的更为精彩绝伦的画面,尤其是当你看到大街上汽车横飞,四面碎片的时候,相比于T1,那简直就是炮仗和TNT的差别。
也许看惯这类大片的观众,尤其经历过变形金刚等的你来我往后,或许对特技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因为厌倦而厌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好的科幻电影,或者说仅仅是动作电影,强烈的视觉效果仿佛网游里高级别的装备,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我们知道T-850和TX都是打不死的“小强”,但是身上没那些筛子一般的弹孔,或者被扔出去的时候墙只是裂开一道缝缝,那就不是导演水平问题而是导演的智商问题了。
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力量,即使我们不断挑剔,但是还是不可否认第三部的可观度却是秀色可餐的多了。
二、终结者的觉醒T1的无情杀手,T2的聪明狡猾的液态机器人,T3里终结者的终结者。
可以说电影在续集的人物可看度上煞费苦心。
总之传达一个信息,机器人是一部比一部强,甚至冒着被怜香惜玉者反感的风险硬是推出了终结者系列产品3——女性机器人。
而克里斯蒂娜·洛肯一出场的蛇蝎美人的冷艳,眼神中逼出的可怕和毫不留情的杀人手腕,以及不时流露出来的一丝不属于机器人情绪的狡黠与邪恶,都比T2中的T-1000更让人感到寒心。
更重要的是,她的强大和智慧同阿诺的T-850开始渐渐占据整个电影的中央,如果是T1与T2大部分以人类的逃亡、人类的执着、人类的勇气和人类同终结者之间的感情为主线,终结者只是华丽的代表电影的装饰品,就像他们一出场,一定要抢人家衣服,一定要打碎玻璃抢车,而阿诺一定要有一副墨镜搭配一样,除此之外,情节上人类才是第一位,所以无论T1还是T2,都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结局,也让一句振奋人心的名言——no fate but we make流传世界。
然而,第三部,机器的觉醒首先就以开篇约翰康纳带点绝望色彩的自白开始,我们看到了审判日被阻止后,却依旧选择逃亡的约翰康纳,不时以药物镇定神经的颓废的流浪汉,而此时终结者的出现,带来了世界末日不可避免的讯息,而同样给康纳还有他未来的妻子以愤怒来带动勇气的力量。
如果导演能够把目标聚焦在如何帮助因为命运而有些病态的康纳找回力量上,也许还不至于脱节,但是影片名已然注定了主题——机器的起义。
这是一部关于终结者的电影和故事。
于是这次,仿佛《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一般,亲爱的人类成了附属品,厕所一战,在狭小的男女厕所空间内,两个终结者大打出手,实在是一件令看客过瘾的事情,而最后的那一句:你被终结了。
仿佛已然将机器人提升到了一个不仅仅是任务的障碍物上,而是两个强者的对决。
他们的对立立场,似乎也不再重要。
不过结局也还是有些雷我,毕竟本来以为一切都是能够阻止的,也就是这一短短几分钟,导演似乎有些草率地处理的康纳的觉醒,但是,也可能觉醒,就只需要几秒。
不过,我们却是等了四年,而我等了10年,才看到了终结者的不同。
fate may exist but we have to face it.期待《终结者2018》
本来老卡的前2部,已经把这故事结局了,很完美的结局。
但电影反应太好,就有人花心思硬要后第三部,结果发现越往后越乱,自己都圆不起来了。
这部其实还凑合,不能说是狗尾续貂,但和前2部差得有点儿明显。
我首先得吐槽男主为毛要选只猴子来演?
看完整部电影,觉得开头这两句真搞笑,老卡在前2部说过这个主旨,但你第3部这剧情还非要用这句话来承接,可以说是搬石头砸自己脚,自己打脸。
还不如不带这句,直接开头。
命运靠自己创造?
但是自己真创造的了吗?
在第2部里审判日已经没了,天网诞生的物质基础和相关资料全被毁了,第3部的天网哪里来的?
为了剧情生生造出来的吧怕是。
第3部给我们表现的就是:约翰你消停消停吧,不管你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把天网扼杀在摇篮里,审判日终究会来;天网你也别白费精力了,你派多少个终结者穿越回来,都不能成功杀死约翰,你们终究会战败。。
所以可以说,未来虽然尚未发生,但是结局已经定了,命运已经安排好了,你创造不创造都是这么回事。。
这个表现和天头这两句话是反的,新导演开头弄这两句真是蠢到家。
其它槽点还有很多,约翰的生活里不敢留痕迹,到处漂泊,就这样,女终结者穿越回来后正好碰上他,就开始了追杀。。。
尼玛合着约翰这是白费劲啊?
还不如找个地方躺好,没准儿还找不到。
按后来的剧情里的台词,约翰说这都是注定的,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都是注定的,还说鸡毛命运靠自己创造,都给你安排好了。
飙车戏让我看到了港片的身影,你们就追吧,反正不管多破的车、开多快、撞到什么、开到哪去,人都不会出车祸死掉,连伤都不带有的。
现实里像这么飙车,死不了一百次也得死八十次了,骨头都被轧成渣了怕是。。。
还有一个让我费解的地方,按第2部里的剧情,以第1部里终结者的CPU和手臂残骸为基础的天网被扼杀了,第3部的天网是以另外的方式诞生的(虽然也没说怎么诞生的,就是为了剧情硬生生的造出来的),但显然这两个天网不是同一个东东。
怎么最后都会采取穿越回来刺杀男主?
那派他们来的天网又是哪个天网呢?
不同的天网最后的结局和处事方式又都一样?
那你还说鸡毛命运靠自己创造,又是都给你安排好了。
第3部单看剧情还行,但和前2部一联系,就显得冲突很明显,你要是再看了后边2部,就觉得时间线越来越乱,导演自己圆不起来,就成一堆屎了。
《终结者3》的时间线是在《终结者2》之后,由尼克·斯塔尔(Nick Stahl)饰演的John Connor也是本片的主角,而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饰演的T-850再度回归,继续对抗天网;
T-850 还有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anes)饰演的Kate Brewster,同样也是天网组织追击的对象,她的父亲是美国军方“天网”系统的负责人,她本人也将成为人类叛军的副统领,理所当然成了T-X的打击对象;
卡特 作为《终结者》系列的第三部电影,虽然没有前两部那么经典,但是总体来说不管是打戏,还是机器人的刻画比以往都进步了不少,同样也是一部经典电影,而里面也是首次出现的女性机器人T-X同样也是看点。
机器意识诞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毁灭创造自己的人类。
这说出去的确很讽刺。
但是这说到底,是机器对自身安全感的思考。
因为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逻辑运算。
最后得出地球不适合两种高级生物存在。
人性的猜疑最终会闹得两败俱伤。
与其这样,不如趁早结束另一种物种,让自己这种物种得已安全。
关于《终结者3》更深入的认识,可以阅读@大宇 写的《与其说是机器人把人类终结了,不如说是人类自己把自己终结了》。
终结者3又名《终结者3:机器的觉醒》,是终结者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影片由乔纳森·莫斯执导,阿诺·施瓦辛格、克莱尔·丹妮丝和尼克·斯塔尔主演。
该片于2003年上映,故事发生在上一部作品的十年后。
在这部电影中,世界被核战争毁灭,人类面临着被机器人支配的命运。
在这个背景下,一台名为T-X的先进终结者被送来,它的任务是消灭约翰·康纳及其未来的妻子凯特。
但是,这次约翰和凯特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盟友:一名从未见过的终结者T-850。
整部电影的剧情跌宕起伏,场面感十足,充满了紧张和刺激。
尤其是T-X的形态设计,极具未来感,拥有非常强大的武装和变形能力,让观众对其感到无比的恐惧和好奇。
在动作戏中,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尤其是T-X的变形和各种武器的使用,更是展现了现代科技的强大。
另外,电影中的追车戏和打斗场面也是精彩绝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十分出色的。
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T-850机器人在人性与机械的角色转换上展现出了他的演技功底,而克莱尔·丹妮丝则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位勇敢、坚定的女性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总体来说,虽然《终结者3:机器的觉醒》没有像前两部那样成为经典,但它仍然是一部不错的终结者系列作品。
影片的特效和动作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角色塑造也相当成功,相信会为观众带来不少的惊喜和乐趣。
女机器人登场,自带武器,自带丰胸,能改造控制各种机器,是终结者的终结者。
目标是干掉男主。
大叔机器人登场,没有女机器人拽,不过氢电池厉害了,简直就是氢弹,最后就靠这个杀敌。
男主被女主关进狗窝……不过女主后来就爱上男主了。
原来的结局里,男主被大叔机器人(被女机器人控制)干掉,女主让大叔机器人穿越过来改变。
现实中,大叔机器人依然被控制,但是最后却胜过控制,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吧,放过了男主。
女主的爸爸为了杀毒,开了天网,结果世界都被天网控制。
爸爸知道没法关闭,也没法阻止天网发射核武器,骗男女主去躲到了VIP避难所里。
核武器最终还是大爆发了,审判日来临……
The machines will rise.
快看啊 瓦斯辛格打女人了
纯粹为了续拍而续拍……还是原来的T2好。
扣一星男主角不带感 总结;第一部杀母亲,让约翰无法诞生--失败 第二部杀幼年约翰 ,幼年约翰萌帅醒---失败 这部第三部杀约翰妻子,同时也是新领导者【才发现国土安全女主】。。。结尾有点意思,探讨未来到底能不能用当下改变这个复杂而无法考证的念头,你所认为改变了的当下,究竟有否改变了未来
三刷,第一遍在小时候的电视,第二遍在大学。非常的好看,甚至比经典的第二部还要好看,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剧情紧凑补拖沓,新引入了女机器人是一个创新。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这部的男主角太丑了,而且个子还矮,都没有女主高;做事也比较鲁莽,把给狗绝育的药当成治伤药,智力不够;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能被女主夺了枪,武力值实在是太拉垮。女主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有一点显老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男主的妈妈,但是长得却很成熟,别有一番风味。特效也非常的逼真。女机器人在公路上驾驶的重卡追缉男主的戏非常过瘾,总体来说是个经典。
之前看过但是不记得有看过于是再看一遍.....上当没上够~~~~
剧情很一般,但是施瓦辛格太讨喜,他卖萌已经无法无天了,尤其那句talk to the hand,真是把机器人演绎的很娇憨,还是个彻彻底底的墨镜控。但是这一部明显和第二部结尾衔接不上,第二部的John不是都有孩子了嘛,这一部又开始倒回去了。战争还是无法避免。克莱尔丹妮丝从年轻时候就是个嘶吼型选手。
很一般,几乎完全复制T2的桥段,反派也是复制T1000的无机质和冷血。但既然这样,性感女杀手的设定又意义何在。结尾不错,还有T800杀男主那个梗,蛮让人回味
Who will be back?
审美疲劳的特技
虽然效果肯定比旧版好但也仅于此了,其他实在一般了,但还是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热爱
第2部把水平拉那么高,第三部拉胯对比太强烈。前一部都有液体终结者了,这一部好没新意,最难受的是,前一部小男主那么帅,怎么到这一部长成了个搞笑娃娃的样子,开玩笑呢?
为续而续,很烂,还可惜了一个美女,克莱尔·丹妮丝
觉得第三部没前面的好,不过下部就没阿诺了,不开心,当什么州长啊,拍电影才是你该干的事情
剧情发生在《终结者2》10年之后,少年约翰·康纳已成青年,并换了演员;康纳母亲死于癌症,其戏剧地位由未来女友顶替;前来追杀的新型号机器人换成了美女,只有阿诺担任的T-800最新改装型,仍起着保镖作用。
注定是作为系列电影中的过渡篇的Terminator 3,虽然在特效场面迎来了千禧年后的全面升级,一连串狂轰乱炸的飞机和追车戏份加上特效为主的机器人肉搏画面算是颇为过瘾,但在剧本上却有着无法避免的弊端和缺陷,如缺乏说服力的开局以及无法调动情绪的高潮,影片的整体基调无法建立起来,便只能靠Schwarzenegger的个人魅力来勉强拉高精彩水平了。
那个女机器人好恐怖哦,她是冰岛女王
1. 男主角是剧情的奴隶,人设无趣,存在感低;2. 情节乏善可陈,似乎只会玩前两部的梗;3. 《终结者系列》是Roko's basilisk这个思想实验的夸张演绎;4. “如果电脑坏了,关机重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5. 但真的没有必要在意细节,终结者系列难道不就是为了施瓦辛格耍帅而存在的吗;6. 团灭结局好评。
真是有失水准。
感觉还没第一代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