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戏剧(废话,不然怎么能被称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同时代对其的解读也足够多,而且相当多的解读是极具“创意”的。
曾看过的比较好玩的解读是高中语文老师曾在课上提到,《麦克白》在某些时期被解读为昭示“封建君主必然灭亡”事实的戏剧,配合“打倒孔老二”,上演得不亦乐乎(坏了,“不亦乐乎”也是孔老二的话///)。
科恩版的《麦克白》从标题似乎就表明对原著的解读是宿命式的:你已经知道这是个悲剧,只需等待悲剧发生即可——这种解读方式很容易想到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三次看信对应三次女巫的显现,因为对拉康的阅读数量还不太够,暂时不展开...谈些好玩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畏惧流言蜚语,但却不知道为何畏惧”——它似乎否定了流言蜚语对我们的伤害,但在当代,我们所目睹的网络暴力显然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情形(比如刘学州的死),这句话似乎在想要强调:流言蜚语真的能够伤害到我们本身吗?
说的具体一些,难道刘学州的死仅仅是因为网络暴力?
他所经受的来自父母的暴力,他所经受的来自体制的暴力,这些难道就没有为刘学州的死造成一点点的影响?
当然有!
那么他们呢?
与其说我们不知道为何畏惧,倒不如说不知道畏惧谁:真正畏惧的事物从来不会被揭开面纱,这就是语言的暴力之处。
切身体会也告诉我,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对我的情绪真的很难有多少影响,真正对我情绪有影响的是那些不太熟悉、却似乎有着关联的人,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那些人,他们的话真的很容易伤害到我(怎么变成吐苦水勒!
我就要说,发朋友圈的都是傻逼)——当然,前任对我情绪影响最大,换位思考就是,我的出现对前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所以,不联系最好!
在林中的对话很有意思,导演在“老旧的”剧本中注入了一些“新东西”,女权主义,当然没那么明显,而是以“男性也可以表露感情”来反映的,不过这句话同样蠢...“你可以不像个男人一样”,“你可以像个男人那样去感受”: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两处“男人”似乎是不同的,但又似乎完全一样,这会让男性观者很迷惑,我到底像哪样?
——如果观者会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太好了,虽然表现手法是有问题的,但引人思考就很好,而且,男人应该怎样,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前沿且热门的话题。
在此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男人怎样都可以,没有应该一说,更进一步的,放弃男人这个身份,拥抱一些自由。
这张图也很乐,我不知道男主说出这句话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后两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讽,更是对由黑人来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巨大讽刺...我不明所以欣赏下这部电影的绝美画面罢,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
科恩嫂人很有意思,在问答环节讲述了自己14岁的时候在学校演过Macbeth,而之后多年试镜失败,直到64岁终于演了自己的麦克白夫人。
科恩相比来说比较严肃,两人在一起真的是性格互补的感觉。
电影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些晦涩难懂,但黑白画面和有些魔幻感觉的3D场景设计又超越了戏剧传统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戏剧文本的抽象感和想象空间。
将电影形式和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总体还不错。
又叒叕一版麦克白,感觉好莱坞+百老汇还有十个著名的老家伙排队等着演这个角色,而另外还有十个已经演过了……这一版倒是极其工整,很久不见科恩哥+科恩嫂这种稳定的作品输出。
严格说这是一出戏剧并非电影,它尽量摒弃电影相关的技术,只剩下灯光、台词和表演,甚至连色彩都不要了。
看本片过程中不断的想起麦金农酒店里的《 Sleep no more》,麦克白夫人飞檐走壁,邓肯国王血溅当场,班珂与麦克白困兽犹斗,我还被小护士拉进小黑屋……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仍然触手可及,是戏剧某个维度的极致。
但那竟然是两年多以前了,于是又查了一下,现在居然门票涨到了800-900,侬怎么不去抢?!
用本片去冲奥斯卡,好比拿倚天剑去砍六大门派,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去扫街头混混,把戏剧和文本的老祖宗都抬出来了,胜之不武嘛。
话说,今年难道是文本元年?
《犬之力》《里卡多一家》再加滨口龙介全都洪尚秀+昆汀附体。
只见若干戏精在银幕上叨逼叨,若干编剧拼命找小说改编剧本,若干导演把机器对准演员就啥事都不管了……
何为命运,如果回归现实,没有女巫,如何发现自己的命运,或者寻找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是各种各样的测试 还是读过的书、遇见的人、走过的路。
如果过往决定命运注定是悲剧or喜剧,那是否还要反抗?
(一)女巫【麦克白的命运本身就是悲剧,还是因为相信命运造就了悲剧。
】第一次出现麦克白和班柯击退挪威军队,归来途中遇见女巫,她们依次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
因为班柯的好奇,女巫告诉他“他虽比麦克白低微,但地位居于麦克白之上;虽没有麦克白幸运,但却比他幸福;虽然不是君王,但他的子孙会世代称王。
”
随着麦克白从葛莱密斯爵士成为考特爵士,女巫的预言成真了,未来命运轨迹昭示着他可以坐拥苏格兰成为国王,但却无法传给自己的儿子,短暂的权利最终还是燃起麦克白心中的欲望,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杀死国王,女巫的预言成真了,但这只是一部分,短暂的欢愉背后更多的是嫉妒和惶恐。
麦克白杀死国王后就进入了命运的轨迹,从此之后不再犹豫不决不再妇人之仁,他变得残忍,也变得惶恐,因为即使刺杀班柯和他儿子,但班柯儿子依旧逃走,死去的班柯化身想象中的鬼魂,折麽麦克白的灵魂,有些疯癫了。
他决定再去找女巫。
第二次出现女巫又告诉他三个预言:1、留心麦克德夫。
2、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
3、他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锡南高山移动。
因为新的预言,他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他的妻儿和仆人,逃到英格兰的麦克德夫和太子马尔德汇合,家人死去激怒了麦克德夫,最后他因为不是足月刨腹生的,就杀死了麦克白。
至于树林移动,是因为士兵利用树枝隐蔽。
最后死亡时,女巫第三次出现。
(二)如果【如果有如果,命运是否还是命运】 第一次预言:成为考特爵士是因为战争胜利,忠心耿耿,如果麦克白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被权利诱惑,采取谋逆,他的快乐是否会多一些,命运又能否让他成为国王。
第二次预言:残忍的杀害麦克德夫一家,并且坚信自己不败。
有点可悲,麦克白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他想相信的预言,况且他还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过于自信。
如果预言都可以相信,那他势必无法杀死班柯的儿子,无法永远当国王。
故事的前半部分他在反抗自己相信命运,后半部分在反抗命运相信权利,果然至高无上的金钱和地位可以让人反抗一切,牺牲一切,包括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良知。
老婆劝他杀国王,他有点怂
老婆死了,他麻木,“人迟早总要死的”(三)麦克白夫人 剧情的推动者,如果了一堆如果,才发现夫人是核心。
有野心,镇静,又美丽。
麦克白对于仁慈勤政的皇帝下不去手,但麦克白夫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丈夫实现命运的安排,不断逼迫和诱惑麦克白实施刺杀,并且最后在麦克白杀人后“呆了”,也是麦克白夫人善后,这个可怕的女人hhhhh
卡死诈骗,丹泽尔华盛顿和科恩嫂拍得很好,以后别拍了。
不是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就是莎翁剧了。
经典不容亵渎啊。
如果要看直接看原著吧。
最让我惊喜的是女巫扮演者Kathryn Hunter,听说在话剧界非常知名,不但經常擔當主演(如反轉性別扮演李爾王),也不時擔任話劇導演,开篇麦克白二人穿越荒野迷雾时,女巫跪着俯卧在沙地上应该是在听麦克白走近的脚步声,原著有更详细的描述,女巫发白干裂的双唇和深陷的眼窝那段独白功底太深了,一个女巫站在地上那滩水洼前,在水面上成像出2个黑衣女巫,说出麦克白即将成为班柯爵士后代成为国王的预言,回头遂入迷雾,麦克白二人大声质问,回应的却是从迷雾里突然飞出3只嘶鸣的黑乌鸦,开头这么狠的料让我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激动不已,想不到开始就是结束T_T。
邓肯出现幻象时三黑衣女巫蹲坐在木质横梁上向下俯瞰,在水里撒下山羊的胆汁、犹太人说谎的肝脏、鞑靼人的唇,麦克白捧起一捧清泉,召唤出女巫的主人,一个纯洁女童?
也非常棒的布景、画面感。
好像女巫演员又换了个身份兼职出演那个藏邓肯儿子的老人,麦克白死了之后某男去老人那里领回了王子给了老人一颗金币,骑着马就突然变成了一群乌鸦?
这是代表和魔鬼做了交易吗?
不知道为什么丹泽尔华盛顿在这里的眼睛都没有神,没有感情流露,科恩嫂有点太用力过猛了,把所有都表现到脸上了,两人中和一下就好了。
在原著里麦克白夫人深究到底也是为了丈夫的野心不得已用无情恶毒、蛇蝎心肠武装自己,煽动麦克白弑君篡权杀邓肯的罪魁祸首,在麦克白犹豫时冷血鞭策。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确实个很有力量的女人,但结局是麦克白夫人最后死于内疚害怕自杀而亡,应该演惯了绿皮书和无依之地里硬汉女权,科恩嫂没把这中间精神压力大到梦游洗掉手上的鲜血,无力承受到自杀解脱自己的转变很好的表达出来。
那声长长的叹息真的不太行,我也做过心理压力大到爆炸的噩梦,梦中尖叫到现实中熟睡的自己也跟着尖声惊叫得惊醒了全身是汗,但这中间无法引起我的任何一点心理波澜。
如果你经历过使自己百分百分的毫无人性,就像弹簧一样,你当初压得有多淋漓尽致,后来就会反弹的多高。
事成之后麦克白夫人如愿以偿当上皇后,但随之而来反噬的内疚,在麦克白夫人的潜意识里浮现,通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知道,梦是愿望的达成,梦会找补梦会伪装,梦游都是麦克白夫人的潜意识反射“洗净你的手,披上你的睡衣;不要这样面无人色。
我再告诉你一遍,班柯已经下葬了;他不会从坟墓里出来的。
”看出麦克白夫人的内疚和罪恶感被压抑的很深,事后麦克白夫妇也渐行渐远/整个影片都在用台词推动情节,吧唧吧唧说邓肯儿子马康尔逃到英格兰,麦克白准备发动军事行动迎战的发展,而不是用情节推动,整体说得太多演的太少了,虽然看莎士比亚剧的英文台词得听其中的完美的音律但演技也很重要,估计是电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表现了。
/另外原著是女巫的第三个预言是等到森林会移动时麦克白就会死,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瑟曦的预言似的。
但是影片没有表达,按照原著里这时候麦克白的表现是不可置信但又恐慌的,因为女巫不可能实现的预言实现了,所以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情不是很符合设定,连那种将信将疑的感觉也没有,反而是那种兔崽子我去看看你要是骗我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看热闹心态。
对丹泽尔华盛顿太失望了。
森林之战好像是在10平方的棚里拍得,巴掌大的地方英格兰军队人顶着聚酯纤维影楼假绿植的叶子,是不是越拍后面越没钱了?
原著里此时国内还有揭竿而起的其他不服的贵族,应该是很混乱唯一的军事大场面,才能衬托出麦克白一人吃力平衡压制大局,麦克白因为利欲熏心所以在打斗中去捡王冠被砍头,可惜我都没看到……找了个黑人演麦克白就好像是找林徽因先生演林黛玉一样,两个人都挺好但是1+1=0,应该是为了肤色zzzq吧,
在《麦克白的悲剧》之前,已经有五位导演分别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进行了影视化改编,分别是导演奥逊·威尔斯的《麦克白》(1948)、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罗曼·波兰斯基的《麦克白》(1971)、Philip Casson的《麦克白》(1979)以及 贾斯汀·库泽尔的《麦克白》(2015),这些电影都是尊重原著的改编。
其中艺术成就最接近原著的是奥逊·威尔斯的版本(返璞归真),还原度最高(比较写实的风格)的是波兰斯基的版本。
之所以有这么多导演去改编这样的一部悲剧,无一例外都和导演自身的一些(阴郁的)经历有关。
2021年,乔尔·科恩也拍摄了他心目中的《麦克白》,整部影片采用了黑白摄影,则是出于对原著的尊重,《麦克白》本身是一个悲剧,它关注的是人性中阴暗的东西。
众所周知,悲剧从诞生之初(古希腊时期),就是最高级的戏剧。
乔尔·科恩使用黑白的影调表现,就是为了再现这样一种传统——悲剧的庄重、肃穆以及宗教感。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他的作品中自然也就沿袭了悲剧的这一传统,导演熟知它,并把它也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所探讨的,依旧是关于人类命运的问题,而命运也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因为它不可逆转。
虽然乔尔·科恩的拍摄并不是由于他制作经费有限的问题,但是他选择了在棚内拍摄,因为这是最容易掌握视觉风格的方法。
而这样一种非现实的、表现主义韵味强烈的、简约的方法,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建筑物、构图以及光影上都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恰恰也是表现主义电影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环境,且带有导演个人的主观色彩,即把自己对于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的感受,以一种变形的方式,投射在荧幕上。
加上莎士比亚在创作《麦克白》时,所采用的形式是诗句——不是生活化的语言,所以导演采用这样一种布景和表现手法,以及保留了原著中的对白,这是高度风格化的戏剧,同时也是为了更贴合原著。
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大众已经耳熟能详了,所以在剧情上没有必要做出的改动,而要拍出一部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视点的问题。
影片的开场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都是非常规镜头,而这些都代表着宗教视野。
结尾部分出现的一群乌鸦冲向天空,则是导演对大团圆结局的否定,也是导演对宿命的理解,对人世间权力和欲望以及杀戮的态度,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故事的认知。
首先是影片的开场和结尾分别使用了一个开和关的音效,代表着着电影的开始与结束,类似于舞台剧的开幕与闭幕。
另外从影片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可以看出,这是影视化的《麦克白》——导演安排演员从后景走到前景,这是舞台剧中所没有的,是影视化的表达方式。
包括后面麦克白和他的夫人合谋时,导演通过光影、近景正反打等方法,将两人谁主动谁从属,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导演也在这时表达了自己对于麦克白走向弑君道路的看法,即在麦克白夫人的鼓动下才酿成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而影片中同时也体现了导演个人的一些元素——如麦克白家中的守门人,这个插科打诨的角色,在科恩兄弟以往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而且都和一张桌子同时出现。
另外从影片的剪辑节奏上看,也保留了原著严谨的戏剧风格,导演只在最后的部分,通过剪辑加强了麦克白的精神世界的混乱以及表达了他无法逆转命运的无奈。
同时影片的主演分别是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丹泽尔·华盛顿和荣获三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同时也是该影片导演乔尔·科恩的妻子。
只有如此丰富经验的演员和精湛的演技,才禁得起导演使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推进镜头的考验,这也是舞台剧所没有办法展现的。
另外还要夸一下乔尔·科恩真的很宠妻!
以上,是二刷之后,和老师、同学一起的读解,其中大部分观点来自于我的整理,而其中所提到的观点我也全部认同,所以才敢如此大胆地写出来。
喜欢科恩兄弟很多年,他们每一部电影几乎都不会令人失望。
拍够了犯罪和黑幽的传统,他们转向对美国西部精神的反思,拍出来《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实在是令人叫绝。
(实际上我一直都在爆吹这部西部短篇集)。
所以当听说乔尔•科恩拍了莎翁名作《麦克白的悲剧》,心里还是很有期待。
麦克白的故事,单是电影就拍了好多版本,我期待科恩能颠覆一些东西,搞出点新的意思出来,否则实在没有再拍的必要。
然而这一次是真的失望了。
这部黑白电影到头来将所有创造力都放到了视觉上,每个镜头都极其考究,最后电影成了一部视觉景观。
说“视觉”又有点大了,具体说电影的用心之处在于布景、机位和用光。
这些东西不多说,看下面图就好。
问题在于视觉的精致和刻意变成了某种沉重的压力,就此掩盖了剧情的铺陈和演员的表演。
当然科恩可能本来也心不在此,剧情和台词都忠实原作,演员表演舞台剧味道浓烈。
看得出来登泽尔•华盛顿努力在演一个没有登泽尔•华盛顿味道的麦克白,但一不小心身体语言和口音还是泄露了秘密——这个麦克白还是那个登泽尔•华盛顿。
结果就是,视觉上的花俏不仅没有掩盖,反而是放大了这些短板,让电影仅仅成为一本矫情画面的教科书——这是《麦克白的悲剧》的悲剧。
但不管怎么说,图还是可以看一下的,当作基本的视觉养成吧:
8.4分 乔尔科恩单挑大梁,改编了一部如此特色鲜明的莎士比亚,竟也没有让我失望。
台词并不如想象中难懂,很多时候未必需得听出每一句的意蕴,只看出表层了解大意便足以投入故事感受其魅力了。
剧作五星,当然这是莎士比亚的功劳。
而在这诸多的人物甚至都没有交代什么背景的前提下,竟毫不纷乱,科恩的功力真是了得。
看得出来他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一如自己的风格强调着宿命与人性,极简主义和黑白风格用得和谐,庄重肃穆,气势恢宏。
几场室内戏极具表现力,留白恰到好处,光影变换让人如醉如痴。
算是将一场舞台剧完美复刻到大荧幕,尽管没有太大创意。
角色演绎也没得嘲,全组都在合格线上,科恩嫂极出彩,开始的狠毒与野心,以及最后的负罪与挣扎诠释得近乎完美;华盛顿的表演同样登峰造极,表演的层次完全不逊于影帝大热威尔史密斯,比起后者又多了几分厚重。
最终预言一一兑现,移动的森林攻占了王宫,麦克白夫人自杀,只剩麦克白自己还在对抗欲望写就的宿命,两次一对一的战斗,第一次不费吹灰之力,第二次面对预言中“不是女人生下的孩子”,鏖战许久,在即将胜利的一刻却为了捡起王冠而走神,错失良机,刀光剑影间被砍下了头颅。
两次战斗都极富美感,设计感和表现力,没有乌泱泱的大场面大特效下的不知所云,而是极有力量却简约庄重的一场悲剧落幕,精彩。
这种电影不给四星实在说不过去了。
或许为了求新求变吧,这次拿起导筒的是不知道暂时还是已经分家的科恩兄弟的乔尔·科恩指导,演员则请到了超强实力派丹泽尔·华盛顿,以及导演的老婆,也就是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这是一部形式大于故事的先锋性实验作品,4:3的构图,黑白美学硬光摄影质感,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特立独行,去对撞流传经典的《麦克白》故事。
当然这带来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是,这部电影注定也是会成为在故事上没有新鲜感的配比,最终还会回到观众的选择上,如果你喜欢《麦克白》的故事,看他!
如果你沉浸在摄影美学中,看他!
反之亦然。
黑白的画质,还以为是老旧的片子,一查,原来是2021年的片子。
因为之前看过《蜘蛛巢城》,所以内容大概基本熟悉。
本没有新鲜感,却又遇到单调的场景,大把大把的舞台对白,甚是无聊,勉强看完。
女巫只是普通的催化剂,麦克白夫人才是谋杀“荷尔蒙”“提鲜剂”。
女巫炫酷的表演后,全身而退,可惜麦克白夫人把“荷尔蒙”发出去之后,却沉浸在自己血腥的幻梦中无法自拔。
她本不是患得患失的人,却变得优柔寡断,全片完全看不到她这个人物性格的变化。
大把的台词无法改变人物的形象。
只能说舞台剧改到最后,还是影视化的舞台剧,缺乏电影的那种紧凑、扣人心弦。
唯一的亮点:女巫的出场,让人惊掉下巴。
略低于预期,但黑白光影十分震撼,科恩嫂依然惊艳
视觉作品咯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乔尔想要模仿伯格曼或黑泽明的风格,可无奈他是科恩兄弟的成员,《麦克白的悲剧》的风格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基里科,德国表现主义影响之下的美术设定,另一方面乔尔则重复着同一种构图:浅焦下人物近景直面观众,强迫其注意到人物说话时的肌肉运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处理方式,人物的美式英语则仿佛置身于一场排练或Zoom上的剧本朗读会议,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一种科恩式的麦克白,参考《逃狱三王》或《巴斯特民谣》,抛弃掉严肃性,在形而上学和反类型上越走越远,用丑角视角或者将场景移置某种荒诞派色彩的人物窘境之中,不过很可惜的是《悲剧》并没有,属于好莱坞那种作为呆板无趣,却稳赚不赔的,缝合怪式的改编;或许将同样的题材交给多兰,也会得到一部类似的影片。
3.5 Joel Coen并不在乎麦克白,只在乎如何把舞台布景变为电影布景。
基本看不出科恩兄弟的影子,看完之后发现只有乔尔的署名。摄影上佳(虽然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在模仿黑泽明),布景有特色,其余无甚新意。选角和表演令人失望,影帝影后发挥平平,Washington发怒的样子让我想起街头见过的磕嗨的黑人老头,Macduff的演员简直是灾难。电影本身质量其实还行,但我非常失望。
去看书了
莎翁剧还是留在舞台就好...
7.4/两对黑白表兄弟间的厮杀与帮助不免让人感到过于刻意而为之…
4:3的影像格式是最糟糕的比例,所有构图原则都适用不了,所有角度都是物理眼界,偏要表达艺术,看见的不是超越,是拙劣复古,不是精神病患噩梦的艺术,是艺术的神经病噩梦。第4分44秒,国王转身,身后的侍从距离太近,国王不得不停顿一下,等他转,这是站位错误,应当重拍。演员还剑入鞘,找不到准头,动作迟缓,应当重拍。然而,并没有。所以别扯什么精致制作了,该配眼镜了。人总有某个时候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这片不仅导演是,主演也是,多年自以为演技出众,真挑战舞台剧形式的表演,那台词,dreadful,声音都漂浮在上面。
NYFF世界首映,科恩夫妇都来了。知道剧情,台词听不懂,只能赞赏一下摄影美学。虽然是apple tv出品,但影片开头黑屏一下转白,不由感叹这只能在影院看呐/二刷开头,麦克白从迷雾中走向镜头那一幕,绝了
黑白美学真的太抢戏了,以至于听不懂的台词和蹩脚的剧情都不是事儿了。艺术片的品质,但是演员表演真的就还好,尤其嫂子真的没什么发挥空间。
3.7分。虽然故事是根据莎翁名剧而改编,但在形式上确实玩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没有在历史质感上下功夫,也没有对大场面做出过多的要求,甚至可以说,除了几个主要角色外,没有任何大场面,全是舞台化的戏剧表演方式。但这种参照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加上极简建筑撺掇成的场景,有着浓厚的神秘质感,仿佛将人置于悬浮未知的空间。而几处远景场面的低调打光,也拍出了很不错的影像质感,这和《爱尔兰人》、《罗马》都是很不一样的黑白摄影风格。可以是,即使是为了美学上的享受,本片也值得一看。
绝了,推荐
视听非常精彩,别的没了。
我基本一句台词都没听懂我的天,被吃爆米花的人包围全程不断,中间还睡着一次,醒来就看到麦克白正在扎国王脖子…还有就是Ross这个角色是干啥的没太看懂,救了Banquo的儿子吗?
当莎士比亚遇见造型主义,适合电影院观看,基本上就是搞视觉奇观那一套,张艺谋应该会喜欢。再次申明,本人,十分想看杜琪峰拍麦克白!
更喜欢贾斯汀·库泽尔的《麦克白》,但是这种极简主义的舞台剧风格也非常迷人,尤其是摄影、美术的艺术造诣让人拍手叫绝,包括那专属于A24电影的诡谲之气。
当个有声书听听还凑合,非常厌恶大量使用黑人演员的政治正确,强行将角色赋予黑人破坏了观影乐趣。
题材多匮乏才又来折腾麦克白啊?!摄影什么的都很棒,黑白影像和“悲剧”也很搭,可是故事太家喻户晓了,实在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倒是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丝·麦克多蒙德演技很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