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度的一位历史是胜者的历史,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关系,或许普通人大多成为历史背景。
而我往往忽略他们本身就是精彩的历史。
他们做着那个时代很平常、很平凡的事情,就是在那个大历史时代下,或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似乎一切都无所畏惧,想要完成自己所怀抱的理想。
这些理想或许知识填饱肚子,有的是为了抱负理想等。
可是时间、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所想要怀抱的东西,而只是让他们成为历史的一员,一切普通又平凡。
但是在这些平凡的人们当中,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乡愁。
在晚年或者失意的时候,他们总想要回家,因为家总是温暖的港湾。
中国人的历史观,土地是重要的,血缘关系也是要联系的。
没有人是一个人,人是被联结的,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大多数人的港湾中,会有黑暗,会有明亮,会有床铺,会有言语,会有关爱,也有吵闹。
回过头来,那些也构成了真实,一个真实的家,一个你会思念的家。
我依稀记得一些往事:爷爷是想要回家的。
虽然家是在几百公里外,没有政治因素,没有大海阻隔。
只需翻越几座山峰,就能见到家乡。
奶奶说爷爷小时候很苦,从小没了母亲,没有明亮的房子,也缺少家人的关爱。
但是他还是眷念这那片土地。
我对爷爷的印象很稀薄,只记得脾气不是很好,大部分的印象也只是他总是住院。
后来听大人讲:小时候的我性格内向,不愿说话。
嘴又不甜,生在“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里,自然不受疼爱。
奶奶总会拿这段历史来逗笑。
但是她说过一件事,曾经有户人家想要把握讨去,爷爷还不让。
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只觉得快要泪目。
我去过以前的粮站,进不去,只能在外面往里面看,一座被粉刷成白色的房子,白色的大门,将我和过去阻隔了起来,什么都没看清楚,只有白色。
我还有一段记忆是在爷爷去世后,会家乡的路上。
这段记忆我从没和人提起过。
我只是记得一辆中巴车蜿蜒直上,翻山越岭,有父亲,有母亲,还有其他的亲人。
父亲很年轻,抱着爷爷的骨灰盒。
我记得阳光明媚,也记得那天陌生的家乡街道。
我似乎穿着白色的孝衣,跟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我走着我从未走过的路,那是一条宽敞、明亮的路。
我想,爷爷总算是回家了。
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家只有两间破落的房子。
办完丧事后,我们又回到了漳平。
奶奶说这是他和爷爷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的地方。
他后半辈子生活的地方,我依然一无所知,或许我从未认为自己是异乡人,只是姓氏比较不同。
爷爷的羁绊或许我到现在还不懂,或许我永远都不会懂,然而我又隐隐约约地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懂。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看一部记录片,看到泪流满面,悲伤不能自已。
阿丘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也许行内小有名气,此前对他却一无所知,也没看过他的节目。
阿丘小时候就有一个疑惑,母亲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极力回避这一点,阿丘隐约知道,外公外婆是中国下南洋务工的普通穷人,以割胶为生。
然而天道无常,外公外婆一夜之间双双被杀,因为是母亲当时只有5岁心智不全,就记得是被所谓的红毛鬼所杀,就和阿丘的舅舅一起被姑婆从带回国。
阿丘小时候,还有种声音,说外公外婆是叛徒,所以被游击队所惩治杀害。
马来西亚,外公外婆,这些事在家里不能说,不许问,不能提。
有时候实在好奇追着母亲询问,看见的是母亲哀伤的表情,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沉默。
阿丘的寻根之旅,是希望知道外公外婆究竟是怎样的人,那段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母亲那段从不提起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
阿丘第一站赶往马来西亚,见到了母亲姐姐他的姨妈一家,姨妈已经年老事发当年也很小,有价值的线索不多,据姨妈家的表哥讲,姨妈也从不讲小时候的事情,甚至非常排斥提起那段记忆。
对阿丘的到访,表哥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去了解自己母亲的过去,于是和阿丘一起上路,共同去探寻家族的秘密。
小时候的那种声音,说外公外婆是共产党,因为出卖同志,所以被惩害。
查找马来西亚的历史资料中,确实有个叛徒,名字和外公一模一样。
通过马来西亚中国大使馆,和双方历史学家追巡探究,认为两人的籍贯和活动轨迹不同,名字只是巧合,至于母亲记忆中的红毛鬼,应该是英国驻马来的殖民者,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马来的游击队对抗殖民者,时常需要躲在当地老百姓家补养,殖民者就惩罚这些庇护游击队的老百姓,不需要审判不需要核实,只要是认为你是,立即开枪打死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劳动者。
阿丘的外公外婆应该就是其中一员。
画面向前推进,老一辈的故事,尘封的历史画面一页一页打开,外公家是中国南方农村寻常一家,土地贫瘠只能靠天吃饭,孩子多没别的出路,外公外婆成亲一个月,就一起下南洋讨出路,在马来西亚做最苦最累的割胶工作,每天凌晨就要起床,顶着蚊虫叮咬,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需要连续作业16个小时,当地人都不愿意干,外公外婆就靠这个活计,支撑自己的小家和国内的大家。
阿丘和表哥还在橡胶园体验了一下割胶的工作,仅仅一会两个四十岁男人都不再说话。
这时节目组收到外公老家寄来的一组照片,是外公外婆当年成亲的祖屋,还有叔公一家写来的一封信,原来十几年间外公外婆在马来赚的钱,除了最基本家用,全部寄回国,帮助父母去养育一家老小,外公家里的几个弟弟结婚,翻盖新房,老人生老病死,都是用的外公寄回的钱,甚至叔公家现在住的房子,都是用外公寄回的钱盖的。
阿丘和表哥翻看着照片和信件,抑制不住悲从中来,阿丘静默,然后哽咽,表哥转过身去,摘下眼镜,捂着眼睛挡住泪水。
历史过于浩瀚局势风起云涌,而外公外婆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沧海一粟,渺小得不能再渺小。
寻访到这些轨迹已经实属不易,阿丘已无甚遗憾,叛徒也好无辜受害者也好,只想帮助母亲打开心结,她拒绝回忆的过去,也是疑惑丛丛的过去。
阿丘说:其实母亲拒绝讲,甚至不许我们提,怕打开以后是一个更不好的真相,宁愿在生活中回避它,绕开它,但夜深独处时,相信母亲也一定会去想,却宁愿一个人慢慢消化这种复杂情绪。
我想找到事情的真相,哪怕它是不堪的,我希望母亲打开心结,我的外公外婆到底怎么了,不要母亲背着这个包袱到走,这是一个做儿女的心愿。
寻根之旅到这基本已经结束了,阿丘也准备回国,在酒店回各自房间前,表哥叫住了阿丘,递给他一封信,尽量自然的说没什么事情,只是一些话,嘱咐他回房间再看。
在独处的房间里,阿丘打开了表哥的亲笔信,一个一直被忽略的亲人,却又最最悲情的一生由此浮出水面:亲爱的远方的表弟阿丘: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完成这次“寻找”外公的旅行,要感谢外公,让我们有机会有一段时间相处和了解彼此。
找到了那段属于我们家族共同的历史,也是完成了我一个多年的心愿。
我想我们之所以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好奇,更因为我们的母亲们,他们的命运也都被这段历史而改变。
所以,在你即将回去的时候,作为你的哥哥我很想告诉你另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关于我的母亲,你的姨妈,在我们的外公外婆去世之后她的一些遭遇。
那又是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我甚至担心自己无法清晰地当面说明,这么多年后现在来告诉你这些事情的意义,所以思前想后决定写这封信。
先从信中夹着的这张小照片说起吧,你能认出上面的人吗?
你的妈妈、姑婆、还有舅舅们。
唯独,没有我的母亲……我想告诉你,这张照片是六十年前,姑婆带着姨妈舅舅们刚刚回中国时寄给我母亲的。
好多年后,我母亲还在背面写下了那行字——“我的姑母和我的弟妹们合影的像片”。
或许你会好奇,大家都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我的母亲会留下?
那是个今天已不能想象的原因。
当时,姑婆为了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回中国,路费不够,姑婆只好和他们中间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商量办法。
最终的办法是,姑婆把我的母亲卖掉,用这笔钱,带着你的妈妈和舅舅们回到中国。
卖掉自己换路费,为了弟弟妹妹们,我的母亲独自一人留在了马来西亚,那年她只有11岁。
或许在国内的亲人眼中,我的母亲后来在马来西亚的生活过得还不错,有个很爱她的老公,经营着一家不错的油站。
但在遇到我父亲前,她一个人留在马来西亚的20年,真是吃了很多苦。
当时,母亲被卖去一家做生意的华人,是家中的佣人,还要干商店里所有的杂务。
不幸发生在后来,主人家里发生一起完全跟我母亲扯不上关系的意外,但那家人却全归咎于母亲的头上,无缘无故地责骂她,侮辱她,说母亲是扫把星,甚至说以前外公外婆也都是被她尅死的……那年母亲才17岁,这样的指责给了她极大的心理压力,她开始自责,怀疑真的是自己害死了爹妈?
她活着,是不是个就是个错误?
她忍受不了这样精神上的折磨,甚至选择自杀…… 万幸的是,母亲被救了下来,后来被送到了福利部门监护,这听上去似乎不错的安排却开启了她人生最伤痛的经历,那个福利部门的一位高级官员,霸占了我母亲,我想你懂我的意思。
两年后,母亲19岁,那官员娶了她。
但当母亲走进那个家时才发现,她是被当做“女佣”介绍给全家——所谓“娶”,只是那个男人为了在掩盖自己的罪行、避免处罚的手段……而她的那个所谓的官员丈夫,不久就秘密逃往了英国。
这个家庭有钱、有权、有社会地位,接下来的8年,我母亲的工作就是伺候他全家十几口人。
27岁,是母亲人生的转折点。
那年,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父亲,他们一见钟情并很快结了婚,这或许是我的母亲一生最幸运的事情!
那是一个新的生活,对母亲来说太重要了,但面对我的父亲,因为自己种种不堪回首的遭遇,母亲陷入了自卑和不安,她甚至花钱想通过极其迷信的方法,去乞求神灵保佑,让父亲能留在她身边。
作为子女我们无权去评价这么做对不对,但真的很让人心疼,你能体会到那时候她是多么不安和无助,多么渴望把握住她的幸福……不过幸好,母亲和父亲一直很幸福。
我后来慢慢了解到,在母亲生活最糟糕的那些年,她没钱买邮票、纸笔,完全断了和国内的联系。
不过,自始至终她都保留着那张小照片,可以想象她内心的那份牵挂……和我父亲结婚之后,妈妈开始重新写信给国内的弟弟妹妹们,靠一个二十年前的地址,历经周折,又是因为她的坚持才找到亲人们。
在母亲房间里有一个旧盒子,那里面都是她的宝贝,除了那张小照片,她还几乎保留了所有国内寄来的信,最早的一封应该是80年代初的了。
其实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想来对你也并不陌生。
自从妈妈和国内重新联络上,我和妹妹就常常替母亲在信封上的写地址,就是你家的地址,而姨妈,你妈妈,寄来信里也常常会提到你,这封上说“孟煌上中学了,要住校了”,过几年,又会提到“孟煌上大学了”,接下去是“孟煌结婚了,有女儿了”。
母亲一直很牵挂大家,对亲戚们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但或许大家并不清楚,那时候母亲也不并不富裕,她给人家帮佣,父亲是油站工人,直到后来全家努力顶下了油站,家境才渐渐好转,这些母亲可能从未跟大家说过。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但其实,今天告诉你这些,并不是希望亲人们感谢母亲,因为母亲她觉得作为姐姐这些也都是应该做的。
而说出这些,正如我前面写的,我甚至无法清晰的说明,这么做的意义,我只是觉得,我们是亲人,就像我们这次的旅行的意义一样,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
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这些年,母亲和姨妈都老了,尤其是母亲现在的身体,可能很难再有机会回国和姨妈们团聚了,但这一次你能来,我知道母亲还是很开心的,期待保持联络,期待有机会再见面。
代问姨妈好!
祝好!
兄梁业秀 看到这里,即使隔着电脑屏幕,泪水都能模糊双眼,真实生活的跌宕起伏,远比文学创造更波澜壮阔,更感天动地动人肺腑,姨妈为弟妹牺牲的这种情怀,草木都为之动容。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中的老大,从小就天经地义谦让弟妹,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妹,穿最破的衣服吃最差的饭,稍微长大一点,对上要照顾父母,对下要养育弟妹,犹如家中的第二个家长,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甚至用一生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去支撑起整个家,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父母的位置,俨然成为家中所有人的大家长。
而且这一切,他们本身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再正常不过。
对照下南洋邮寄全部血汗钱供养家族的外公外婆,卖掉自己筹路费供弟妹回国避难自己一人留在异乡的姨妈,半生缘中下海当舞女尝尽艰辛养育弟妹供之读书的曼璐,到香港影星黎姿少年拍戏养家,青年拍戏供弟弟读书,弟弟开诊所比弟弟还高兴,弟弟出车祸息影一年去照顾,并第二年火速下嫁年长10多岁的残障富豪,简直令人心疼到不行。
他们在做这些事时,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就像表哥的信上说的,外人看起来好像伟大,他们却觉得再正常不过,是自己应该做的,也不希望弟妹的感激,因为我们是亲人。
是的,因为是亲人,因为是老大,所以义无反顾的承担起父母弟妹的生活,有谁知道她的艰辛不易,当年她的稚嫩肩膀是怎么支撑起重担,她现在的生活是否幸福富足呢?
片子最后,时隔拍摄后半年,阿丘陪同母亲来到马来西亚,和姨妈一家一起回到当年外公外婆生活的村庄,两个风烛残年的姐妹跨越半个世纪再见,没有涕泪纵横没有跪地感恩,只是手搭着手默默无语看着六十年前共同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比所有影视作品更跌宕起伏,比所有文学创造更真挚感人,比所有台词文句更质朴无华,却是最动人肺腑直击胸臆。
阿丘的故事,是最普通的人的故事,却最打动人心,我们这些小人物在历史的舞台,渺小的不能再渺小,却也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份子,大环境碾压下的生活状态,折射着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对家人的爱,对父母弟妹的责任,胜过自己的一切。
不求回报不求感恩,无怨无悔。
这就是生活吧。
大爱无言。
《客从何处来》是一套只能诞生在这个年代的片子。
“寻根”的意义是在于探寻大历史下每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写满这些故事的历史。
今天,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让我们这个时代有意识和精力,有那个时代的丰富视听史料可查,最重要的是尚有在世的那些历史的经历者。
口述历史,给了这部片子最大的震撼。
大时代下,人,是极卑微、极无奈的。
时代的洪流裹挟下,平凡人的命运已完全由不得自己。
马未都的先祖、阿丘的姨妈、曾宝仪的外公、谢娜的曾祖父,坠上他们后代人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错愕,这些人原本都是世间最普通的人,但只因身处于动荡,一个偶然,命运就被完全地改变。
这个时候,骨肉分离、天人永隔、家道没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奈、苍凉、沉重的底色。
传奇,就上演在大历史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身上。
这远胜过任何电影或小说,因为当那些实实在在的主角真的出现在眼前,无论是不在人世者零零碎碎的资料,还是在世者欲言又止的沉默,这些跨越历史的深沉里,这些说不出的人生滋味里,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情感。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这是一部寻根问祖的人文纪录片,14年的纪录片,通过几位嘉宾对家族历史的探寻,揭开某一段历史,揭开那时的中国,他们何尝不是很多人祖先的缩影,何尝不是代很多人前去寻根?他们所追寻的家族历史,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家族记忆就是另一个角度的民族记忆呀!
超有情怀的一部片子! 我的家族是有家谱的,前些年重修过的,是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本,每家一本。
我见过手写的那一本,保存称不上完好,却可以追溯到两百年前……我知道我的祖先是谁,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这就很好了……【第1-3集 易中天】易老师,就算没有看过他的书,也绝对听过这个人——著名历史学者。
整整三集,分别通过探寻八十年前的一段真相,探寻曾祖父,母亲和十八世祖的历史,带我们回到那时的中国。
曾祖父易翰鼎(字寿梓)所在的年代,清政府为了征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费,向百姓增收厘金,这是油水很大的一个肥差,而他坚守本心!他还是郭嵩焘的好友!
十八世祖易曾奉命镇守谅山,后以身殉国。
那时的越南称安南,明王朝在镇压陈氏之乱后将其划入明王朝版图。
王阳明也曾写诗赞美他。
【第4集 阿丘】央视主持人阿丘,去寻找六十八年前外公外婆在马来西亚被抓走的真相,以为揭开的历史会让家人难以接受,但事实上确是另一种难以接受……不是叛徒,没有出卖和背叛,只是一个普通的割胶工人,只是好多下南洋谋生的人最终却客死他乡的缩影……那时的他们被称为“猪猡华工”,为了活下去,签订卖身合同把自己卖到东南亚,又在当地游击队和英殖民者的夹缝中求生存,随便谁都可以随便抓走他们杀掉……阿丘的外公,当年下南洋的路费是向亲戚朋友筹借的,未来几年不时寄回还款,自己却再也没有回来……表哥捂着眼睛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一段我也好难过,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没有办法…… 【第5-6集 陈冲】陈冲,国际著名影星,导演,百花奖最年轻的影后陈冲,去寻找几十年前外公自sha的真相……她的外公,张昌绍,中学时成绩非常好有奖学金,参加雄辩会,发表文章《手yin之预防法》《平民教育与平民生计在今天孰为重要》;大学时驱吴运动,共青团负责人。
后赴英留学,两年获得医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哈佛毕业,回到祖国研究抗生素挽救生命,撰写《现代药理学》。
年轻时政治付出很多,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在文革中自jin,长女女承父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神经科学院的会员,近百位学生成为医学药理学教授、研究员。
真的很感慨,这样骄傲这样有气节有社会责任的一个人,才会在那样一段岁月中,选择轻如鸿毛地死,也不愿轻如鸿毛地生!若他还在,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不知还能贡献多少力量,痛哉惜哉!她的爷爷,陈文镜,出现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叶挺和蒋介石叛军的战场一线抢救伤员。
在此之前,他是湘雅医学院(中国最早的中外合办的医学院之一)的学生。
后参与了两年的学生爱国罢课热潮,进入黑名单,无法转学,被迫去武汉谋生,进入叶挺军队当了少校军医。
后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在一家医院担任主任医师,还担任第十二重伤医院的院长(救治轰炸受伤市民),后来担任抗美援朝手术队长,担任周总理专家诊治手术指导。
在那样的历史洪流中,最初可能是被迫谋生,但是后来,必定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着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才会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留在重庆救死扶伤。
【第7集 曾宝仪】曾宝仪,我搜了她的履历,出身很不错的台湾艺人,而他的外公,是1949年跟随印刷厂搬迁到台湾的年仅二十岁的年轻工人。
王悦善,这位背井离乡四十多年老人,是众多老人中的一个,他们的家庭所经历的,也是众多家庭曾经承受过的!这段历史真的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了!未婚夫妻,父子,兄弟,再见时,早已物是人非甚至阴阳两隔……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是刚刚成婚的小夫妻呢?
她要等多久才能开启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直无望地等下去?
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一定无数次期盼儿子的归来……【第8集 马未都】马未都的一生就挺传奇的,年轻时写书,后来投资影视赚得盆满钵满,后来没兴趣了转向当时并不热的文物古玩的鉴赏和收藏上,这样的人,好像想做什么都能做成,活得开心就好,多肆意!他的父亲,曾因为一颗日军留下的意外爆炸的水雷而投笔从戎,辞去了教员的工作,从家中跑出来北上抗日……他父亲的爷爷,八十高龄的不识字的一个老爷爷,顶着破四旧的文化背景,艰难地重修了家谱……他外祖家的祖上,崔凤藻,我觉得我该记住这个名字,本是富庶的大盐商幼子,却被迫年纪轻轻承受天灾、国难的挑战,黄河改道冲击盐场,政府贫弱,外敌当前经费紧缺,四十年的坚守终究烟消云散……那位在甲午战争的历史洪流面前,选择了御敌放弃了建坝拯救盐场的李秉衡巡抚,没有人可以怨恨或者记恨他的选择,他一心为国,最终保卫京师以身殉国甚至受清政府背叛,他的一生,值得被铭记!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
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
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
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
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开家乡十年的我更加能够体会到“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三集易中天老师的父辈母辈真是了不得,民国时期仍然是家学渊源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望家族。
甚至追溯到18世祖那个在宣德年间在交趾做地方官员的易先,也是文人气节和对生命的关爱,他说我死是报效朝廷,你们要活下去。
这种风骨,永垂不朽。
时局动荡,内战,抗战的大背景下,他外婆在保育院救助因战乱失去的父母孤儿,或许对他们来说这是她们本分的工作,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本分汇聚了民族的希望,延续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让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依然有那么一批人在做着伟大的事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太少太少,能被人记住的更加是凤毛麟角,这部纪录片绝不是八卦明星的家族史,而是以微小的个人为切入点讲述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无奈,随波逐流。
正如阿丘那一集,阿丘的外公叫陈斌,根据查到的档案记载,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抗日英雄名垂千古。
当时我在想,如果外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大概会选择那个让我们挺起腰板光宗耀祖的抗日英雄吧。
可是从小到大母亲谈起外公总是讳莫如深,彷佛外公可能就是那个被人传说的“汉奸”“叛徒”。
最后的考证的结论是,其实阿丘只是迫不得已为生计远赴他乡打拼的普通人。
不是叛徒也不是英雄,折射出平凡小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此刻意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我们每一个人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个人尊严。
陈冲这一集,外公自杀于文革结束前五年。
那是知识分子深处黑暗的时代。
陈冲在姨妈家说在坚持5年,5年过去了。
是的,5年,可当时没人知道还有多久才能结束。
对于文革,我听说过许多知识分子自杀,被迫害的故事,很可惜,那个文明丧失殆尽的时候,,他外公张昌绍是怀着怎样的绝望与悲痛自杀的,“宁愿轻于鸿毛的死,也不愿意轻于鸿毛的生”。
在医学界做着自己的贡献。
可惜了,这样的人没能得到善终,不禁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年轻人思考,再也不要有那样的岁月了吧。
不仅是寄希望于执政党,也切身的体会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你希望将来好,那么你先成为一个好的自己。
过去我们常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看到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主持人军事家谈到两岸关系问题。
那是政府层面极其宏观的问题,会让你觉得似乎和我们关系不大。
而曾宝仪这一期节目,就是告诉你,许多因国民党战败跟随蒋介石去到台湾的士兵,他们虽然娶妻生在繁衍生息,可是他们的父母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去孝顺了,大历史来了,毫无办法啊,等到两岸关系缓和允许老兵回乡寻亲,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啊。
我们是被时局推着向前走的。
马未都通过寻根之旅找到父亲从军的原因,源于一颗鱼雷的爆炸事故,平白无故的被炸死不如弃笔从戎,保家卫国,活着最好,死亦无憾。
治理河道四十年的外公家先辈,哪怕一开始是为了自己盐厂少受损失而做的,最后也保一方平安40年之久。
黄河泛滥,官员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拒绝了一切民间的求救,一心攻打外敌。
没有褒贬,我们没有经历过是不配去谈对错的。
只能说那个时候活着真不容易,外敌入侵,家里发大水天灾不断。
好在啊,那些都过去了。
我们也通过一个个名人的寻根之旅更加懂得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我想这正是这部片子的伟大意义。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
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
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
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
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
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
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
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
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
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需要向天要答案。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
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
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但是欲言又止。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
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
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Ps,其实易老师的三集放到最后会比较好。
他那个家族变迁其实是很庞大的近代史,应用来作结。
从阿丘的故事入手可以更“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节目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本朝建国之后的阶层升降的原因。
阿丘那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他爹的背景给忽略了,所以我很期待马未都那集,看看挖军队能够挖到什么程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诗人贺知章久别回乡的见闻。
在亲切与伤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中,百般况味凝聚成浓浓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不仅仅是空间上对于故土的眷恋,更是时间上对于过去的追寻。
有一档堪称“孤品”的宝藏真人秀/纪录片就以此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导演: 李伦主演: 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 / 陈冲 / 阿丘类型: 纪录片首播: 2014-04-27(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40分钟
这是由央视制作播出的一档真人秀/历史纪录片,邀请一些被大众熟知的名人和明星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他们跟随摄制组的镜头走遍各地,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之所以称之为“孤品”,是因为这档节目十分特殊,它用真人秀的筹备和制作方式,拍出了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此外,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档节目只播了不到两季就突然宣告停播,也让它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作品(英国和美国此前已拍过)。
虽然看过的人不多,但两季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第一季中,邀请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人,踏上各自的寻根之旅。
今天就为大家讲解曾宝仪这一期,她去探寻外公和外公祖辈的历史故事。
节目播出的2014年,曾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已经85岁。
在曾宝仪的印象中,外公几乎从来不会提及过去的事情,往事成谜。
她只知道自1949年,年仅20岁的外公从大陆来到台湾后,就在此成家立业,算起来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
来台湾之前,王悦善家住江苏淮安乡下,是一名政府印刷厂的印刷工人。
1949年随工厂来到台湾后,他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直到43年后的1992年,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王悦善才得以回到家乡,看到了分别数十年的亲人。
历史的一粒灰尘,压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很显然,王悦善的人生绝不仅仅只有这几个和国情、时局相关联的几个瞬间。
曾宝仪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和外公王悦善定过娃娃亲的刘奶奶。
据刘奶奶的儿子介绍,刘奶奶和王悦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两家人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
1949年王悦善离家后,两家人依旧维持着当初的情谊与承诺。
当时的刘奶奶已经年近20岁,那个时代已经定亲的女孩还住在娘家会被人说闲话,于是刘奶奶于1951年搬到了王家居住。
她在王家足足住了3年,也等了3年,每天盼望着王悦善能够回家。
在那个没有通信的岁月里,一家人都以为王悦善已经在外战死。
刘奶奶也从期望等到失望,最后不得不离开王家,一个人来到南京工作,后来才又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或许是两人的缘分未尽,直到几十年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人才终于见面。
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此时的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与儿女,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已被历史化作泡影。
他没有错,她更没有错,他们都只是阴差阳错的人生里,被动地接受无常命运降临的个体缩影。
如果没有这档节目,曾宝仪或许从来不会知晓外公的这段往事,但让她出乎意料的事还不止于此。
她一直以为外公在政府的印刷厂干活,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直到一位民国档案研究专家,为她展示了一张几十年前的户籍卡。
这张户籍卡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彼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对南京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王悦善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张户籍卡上就清楚地记录着他当时的住所,以及他年轻时的模样。
但在业别这一栏,写的却并非工人,而是仆。
原来在1946年4月,17岁的王悦善第一次从老家淮安来到南京。
出身贫寒的他来到了谭先生家中做仆人,正因如此,他的户籍也依附于谭先生一家。
户主谭先生是南京市政府的印铸局主任,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谭先生的妻子见王悦善勤劳朴实、干活伶俐,于是推荐他去印刷厂工作,想让他以后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手艺。
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王悦善一生的命运。
就连曾宝仪也感叹: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对我们有影响、有帮助,但我们并不知道。
王悦善的人生是幸运的,他在十多岁时遇到了给予自己帮助的贵人。
但他的人生也充满了遗憾,因为仅仅在印刷厂工作两三年后,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转折。
那是1949年的1月28日,大年三十,王悦善和厂里的十余名工友接到通知,要立即跟随印刷厂离开南京前往台湾。
还没来得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来不及向家里告知,这十来个年轻人就在春节阖家欢乐的氛围中,开始了背井离乡。
他们前往南京下关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南下到广州,再乘坐一艘装货的铁桥轮漂洋过海到海峡对岸。
这原本是一艘专门用来运香蕉的轮船,船上放置了两百多个货运箱。
三百多个从南京出发的人,和箱子共同挤在这艘船上,历经两天两夜才到达台湾。
当轮船靠岸的那刻,许多人踏上陌生的土地,望向无边的海洋,许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不去了。
从1949到1992,王悦善在台湾生活了43年。
直到台湾开放探亲,王悦善才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江苏淮安施河镇朱尖村。
这次曾宝仪也跟随摄制组来到朱尖村,去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还没下车就听到了鞭炮齐鸣,村民对曾宝仪表示出超乎想象的热情。
一名男子把曾宝仪接到村口,眼前赫然出现一条“悦善桥”。
原来王悦善当年并非空手而归,他不仅在家乡修了桥,还带回来了珍贵的电视、新潮的衣服,以及手表、药品等物品,甚至还贴心地为女士带了化妆品。
拎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光行李箱就装满了好几个,似乎想以此来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弥补这些年来对亲人的亏欠。
即便如此,很多错过和失去的东西,也再难弥补。
当王悦善此行回来时,父母兄长都已经去世,他只见到了自己的弟弟。
他趴在父母的坟上哭了很久,然后重新找人为父母修墓碑、做法事。
他还在父母的墓边种下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大,既能为地下的父母遮风挡雨,又能代表自己时时陪在墓边。
在临走之前,曾宝仪去见了现在家中年纪最大的四外婆,得知了一段连外公也不知道的故事。
原来在外公离家后,由于家境困难,外公的几个兄弟或夭折,或选择外出谋生。
王家就只剩下四外公和四外婆,留在家中赡养父母、养老送终。
由于外公的母亲从小裹脚,走路很困难,而四外公又没什么能力。
在灾荒来临、家里最困难的那几年,只能四外婆一个人外出讨饭,养活一家人。
对于这段艰难的岁月,她并无半点埋怨。
不仅如此,她还叮嘱曾宝仪回家后一定不要告诉外公,以免他知道后会难过。
或许在这个世上,只有家人才能做到如此,无私又纯粹的爱……
除了曾宝仪之外,《客从何处来》中还讲述了易中天家族的“死亡名单”、马未都父亲走出海岛、谢娜父亲独自上访十年等家族历史。
它让每一位观众看到,“历史”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这些宏大的东西,也是任何一个人家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往事。
它也通过挖掘每一段深埋的家史,来探讨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进而拥有“向前看”和“往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正如主创所说:“这些有温度的私家历史,给你尊严但让你不轻慢。
可以给你勇气,但也时时提醒你不鲁莽,它告诉你要勤勉同时也告诫你不要急躁。
”
此片导演李伦,是央视的资深制片人,曾制作《东方时空》《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经典栏目。
在制作这档真人秀节目时,他带领的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纪录片式的认真与严谨。
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一边接洽明星,一边寻找历史学家。
一开始就把节目规则告知嘉宾,嘉宾同意后,有意向且家属配合,才会继续查。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哪怕调查了几个月也不得不放弃,折损率很高。
节目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线索必须有实证。
因此片子里出现的每一样道具,都经过仔细的审度和考量,保持真实性,不敢有一丝马虎。
光是易中天这一集,调查花费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
最终,才呈现出大家看到的1小时46分钟成片。
也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才有了这部好评无数的作品。
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来自于血脉传承,是一种剪不断的羁绊。
我们不仅要牢记国家的历史,也不能忘了家族的荣耀与耻辱。
我们不仅要知道到何处去,更不该忘了从哪里来。
正如片中所言: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
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
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
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
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去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
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应该是世上最最最做作的电视节目吧
易中天: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殉职而死,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在这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跟bbc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还挺好看的~其实家家都是本波澜壮阔近代史~说起来其实我们家长辈也有一段空白一直想填上~
阿丘曾宝仪两集,有悬念(叛徒或英雄?),有激荡(近代史的),做得不好的话容易变成回忆祖上荣光。
不该把这么尬的易中天放第一个
还可以
易中天的家族震惊到我了,最感动的是阿丘的故事。
现在这一类的真人秀节目似乎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看明星们的孩子有多可爱,如《爸爸去哪儿》;一种是看明星们的祖宗有多牛逼,如《客从何处来》。╮(╯_╰)╭
非常有趣,每一个家庭,不论显赫一时还是默默无名,它们的命运都和整个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宏观地看,人的一生真是完全被历史的进程左右着,很难不被卷入。阿丘那集是看了之后最感动的,“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多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如蝼蚁般的一生就这样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再也无人问起。
易中天家真的好厉害。历史的抽丝剥茧真心让人觉得神奇!
易中天最好玩,阿丘最让人难忘,陈冲最无聊,曾宝仪最感人,马未都最淡定
剧本痕迹有点重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看出了编排的痕迹
在办公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处处透着些许尴尬
看了一期 我的俗气侦测仪💥了
水平参差不齐
易中天一上来的一集就应该叫《战长沙》!陈冲的部分有点吵,其它的都喜欢
家国一体 无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