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感觉是被影片的片名欺骗了。
这部影片是从根本上在讨论自我的影片,内心中不同而矛盾的自我之间的斗争,事实上势均力敌,但遵守道德的自我一直认同输给了它的反面自我,而一直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不能不说导演很成功,能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述说这么抽象的事情,很有趣!
场景的变化也正符合我们自我意识的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还有被我们忽视的真相,而选择看到我们自认为的真相。
留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的影片。
我们所看见的是事实真相其是是我们自已选择的所谓的真相,却把真正意义的真相扼杀了,影片的结尾非常的有喻意。
豆瓣上对于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不高,大多数赞扬者也是抱着对那个四位一体男主角的强烈情感。
对此我持不同观点,我觉得影片有明确的主旨,讲故事的方式虽然花哨但是仍然很清晰,而且足以引起深思和共鸣。
信仰,源于畏惧,让人单纯。
几世纪前的帕纳索斯博士和他的僧侣们虔诚得说着故事,胸无杂念,因为他们想象中的后果强大到足以他们坚守。
几乎所有的宗教依赖的都是人对未知的畏惧感:人在做,天在看,前世今生,等等等等。
突然,畏惧被打破了:停下信仰,世界依然在转,连报应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人,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是可以有欲望的,从此,魔鬼入侵。
只要有欲望,就有交易。
凡人都渴望永恒,魔鬼让你几乎没有花任何代价就得到了。
你得意了,觉得许对了愿,此生何求?
你错了,你只是一步步踏进了魔鬼的陷阱。
得到了永生,品味长长久久的孤寂;渴望短暂的爱情,却要以永远失去的亲情为代价;为挽留那押在赌桌上的赌注,不惜成为魔鬼的传教士,打破人类的畏惧,激发欲望,骗取灵魂!
以上,就是帕纳索斯博士奇幻魔法秀。
东尼的奇幻魔法秀更绮丽一点,那和他的个人欲望更丰富相关,如果说帕纳索斯博士永生,爱情,亲情的是人之常情,那东尼不仅贪图金钱,美色,还有荣耀这些真正令人腐朽的东西。
在骗取灵魂方面,博士完全不是东尼的对手:摩登的亮相,煽情的诱惑力,慈善的外衣。
一位位贵妇在极具魅力的东尼(Johnny Depp饰演)的引导下进入了幻境,达到了欲望的巅峰。
有些观众对那些女人出来后如痴如醉的样子感到好奇,其实是导演埋下的伏笔。
看一下之后东尼(Jude Law)进入奇幻秀的经历就知道了,他爬着梯子青云直上,空气中飞翔着以他为封面的商业杂志,(也就是在那次奇幻探险中东尼的记忆被唤醒了,与其犯罪记忆一起复苏的还有向往高高在上的那种虚荣欲)。
这种奇幻还不够美好?
那东尼(柯林.法瑞尔饰)之后诱拐瓦伦蒂娜进入奇幻则是达到了欲望的巅峰,先是和梦中情人翻云覆雨,接着立即成为了慈善界的巨星。
故事的高潮也就在这里,幻境的脆弱一触即塌:瓦伦蒂娜她把自己献给了心爱的男人,伴随他步入成功的殿堂,在坍塌的谎言下释放着自己的欲念跌入地狱。
她是第五个被骗取的灵魂,但是博士并没有赢,因为这第五个灵魂就是赌注本身。
然而魔鬼愿意再与博士进行一场交易,如果博士能将东尼的灵魂交给他,他就把瓦伦蒂娜还给他。
从故事的大结局中,我们看到,魔鬼实现了诺言,博士走出幻境,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故事结束了,那它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不难看出,魔鬼并不是一个绝对邪恶的角色,他所谓的“骗取灵魂”,其实只是向人们展示欲念这件东西,无论是欲念纯真的如帕纳索斯博士,瓦伦蒂娜还是失控的东尼,都要承受欲望的因果报应。
只有当人受到欲念操纵的时候,地狱就多了许多收取罪恶灵魂的机会。
我有一定理由怀疑,导演参考过20世纪90年代,日本著名动画导演“今敏”的“盗梦侦探”(又名红辣椒)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对比参看。
由于我对于那部作品的喜爱,才有了评论“奇幻魔法秀”的思路和勇气。
昨日惊闻“帕索娜斯博士奇幻秀”上映,吃惊之余又吃了一惊,再接下来就是无比的吃惊。
GD就像吉列姆老爷子大脑里一粒反常态的脑细胞,大部分时刻很平静,某日突发奇想:诶!
咱排期上映奇幻秀吧!
然后唰唰几剪刀,刹那惊艳了我+其他具有类似想法的影迷盆友。
在我看来,这片在中国不应该排上档期的原因如下:1、这部片不算非主流,但也绝非主流,以我肤浅的眼光来看,能在中国上映的外国影片通常是主流的大片和不那么主流的“大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就是爆炸,爆炸,爆炸,大胸,大胸,大胸(视语境而言后三词儿的中文对译分别是:scissorhands,scissorhands以及scissorhands, 潜台词是fu*k, oh no, 尼玛!!
】以及主流的剪剪还能适合儿童观看的文艺片儿。
奇幻秀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2、这可是吉列姆老爷子的片儿啊,集幻想、疯狂、邪恶于一体,有碍树立三观。
3、我还在想,应该还有。
其实老早前就看过了这部片子,这次想要进电影院重温的原因如下:1、这可是吉列姆老爷子的片儿啊!!
虽然我再勉强也称不上老爷子的粉儿,但我仍会热泪盈眶地感叹一句:果然是老爷子的风格!
特别是那张承载着小Val幸福生活的照片——PS上去的科林法瑞尔以及说不上哪儿有些微妙变形的朱莉——赤裸裸的恶搞!
况且他还是我偶像的偶像。
2、如上所述,这片在中国上映太难得了,我今晚就获得了和以往大不同的观影感受。
3、对一切含有“doctor”的名字深具好感。
4、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小加菲猫参演的片儿,着实惊艳到了,再后来的社交网络就仿佛失去了那般灵气。
5、就当去影院温习一出经典剧场,这样的经历我从来没有。
6、我还在想,可能没了。
最后说说今天发生的别的事儿。
买饮料的时候看见一对小男生,穿着同样的羽绒服,走在前面的男孩向后伸出手,说:来吧。
后面的男孩快步跟上,娇羞地拉住了他的手。
世界很美好,只是变化太快,在我们还未察觉的时候。
然后就是进影厅前站在过道里幻想,这里有一天会不会上映一场观众互动的洛基恐怖秀?
电影播到结尾,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旁边的阿姨对叔叔说:这到底讲的个啥?
走出影院,奇异之感仍未消退,总觉着眼前会冒出个奇幻秀或是恐怖秀什么的,直到融入都市的黑夜,才逐渐明白,这些个都只是寻常灯火。
我们暂且认为God does work in a mysterious way.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当中的表演很出彩,小丑这个角色本身也很出彩,当然,看他不是我的目的。
一切应该源于一张法国版本的海报,Lily Cole看起来像个洋娃娃。
群众说得好,管他俄语意大利语还是英语,反正都听不懂。
不过我还是忠于原声。
场景乱乱的,不过作为一个低廉的流动剧场,这些乱也是应该的。
也许我们认为的好的那边的神们都隐身去玩了,所以魔鬼很无聊,他不畏艰险,攀越寒冷的高山,找到了帕纳索斯大师,一个认为关于永恒的故事需要被讲述才能使得世界存在的僧侣。
接下来的流程就是,打赌,大师赢得了永生。
美女来了,大师用永生和自己孩子换青春。
如果永远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止是一辈子那么长呢?
他最后奔溃在选择面前,这一点很奇怪啊,前文并没有叙述关于选择的种种,那些欲望有关的赌局也就是赌局而已。
大师的修行时间不够长,或者说,在那些修行的日子里,他并没有经历过欲望的拷问,或者说他的清修让他脱离世界。
对于环境的几个干扰他都显得很拙劣,一次是一个奇怪的热气球,看起来就像是个怪物,小男孩必须打掉他。
另一个就是一群丝袜男的大腿舞,这真的能有用么?
希斯莱杰这个角色在里面,本来应该算是一个败局中的契机,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就弱掉了。
Lily Cole成了花瓶,她的角色没有什么出彩或者感染人的地方。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期望着这个乱乱的移动剧场能够上演某个精彩的故事,但是最后,它逐渐的逐渐的,又回到了那个移动剧场里,散乱的,虚弱的。
最后,魔鬼释放了大师的女儿,她回到人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我看到这里,总感觉这结局,像是被拼凑上去的。
不是意犹未尽,而像是一种要求退票的心情。
你可以把这些都归为由于死亡变故而拼接的原因,事实上它可能就是。
——about《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回想奇幻马戏团Doctor Parnassu(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面部特写,一脸沧桑,外加怪力乱神状,我想象了,原来他的人生是要把肉体过得一塌糊涂,残花败柳,而且还要继续千年。
《一一》镜头里初涉人世的洋洋对着外婆的遗容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惭愧的说,我也老了,与其一身疲惫奔走在异域奇诡的风情下,我倒宁愿漫步在故乡的小道上,这是态度上的昨日黄花。
我乐意老气横秋地去欣赏夹杂些过气面孔的戏剧曲艺之类节目,如今影院里观看既迟到又遭了删减的《魔法奇幻秀》,它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么?
可以想象,海报上Heath Ledger、Johnny Depp、Jude Law、Colin Farrell四个帅哥的身影捕获了我的眼球,所以我就盲目地入瓮了么?
就像杯赛期间怀春的少女撒娇地围在酒吧里宽大的液晶显示器前,她们选择为亚平宁半岛上的先生们欢呼,我只能说,姑娘,我和你的选择都是种未知的可能性:一半是欲望,一半是梦想;或者说一般是魔鬼,一半是圣徒。
可能言重了,但就如同一枚银币有它的双面。
奇幻秀就是跟你开一个永恒的玩笑:你或许并不了解自己。
在世俗的透视镜里face off,它太双面胶了,黏稠得你都认不出自己的本相。
导演Terry Gilliam其实就是这马戏团的魔法师,是现实版的Doctor Parnassu,他铺开了他奇崛瑰丽的想象空间,用他的各种可能性来与你的可能性互动,而你可能像围观在道具前面的贵妇人,踌躇不前,一时还不适应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他的制作似乎和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迥异,甚至有点格格不入到近乎一种挑衅。
但是,这个略带点恶趣味的浅CULT故事,无碍于圆你的梦。
因为,你对你的生活状态——生老病死富贵荣华以及诸多不如意,无从摆脱。
那么,可能,Terry Gilliam麾下的剧中人会用酒精麻痹自己,用奢侈品去转移注意力,甚至是名利的云梯去尝试,富贵如浮云。
你也会觉得,在这世俗中苟延残喘,不如来个黄粱一梦,这何尝不是永恒的一种?
剧中,Doctor Parnassu以为世界的转动是有赖于圣徒的祷告,通过诉说永恒的故事,来把永恒继续下去,他甚至为了他的这个莫名其妙的事业,赢得了一个永生。
殊不知,这是魔鬼Mr. Nick(Tom Waits 饰)许他的一个甜头,一支罂粟果,一切才刚开始。
Doctor Parnassu,他给世人呈现奇幻秀时,他自身选择的却也是欲望:选择永生如是,选择青春如是。
代价,或者说契约、乃至赌注是他可怜的女儿Valentina(Lily Cole 饰)。
所以,有着欲望的圣徒反倒是一副落魄状,而Mr. Nick却总能衣冠楚楚(偶尔也会被鸟雀有爱地撒些秽物)地证明给Doctor Parnassu看,你们所谓的永恒故事永远是那么的口是心非。
而电影戏剧性的一刻便是Doctor Parnassu翻出一张我们习惯表达为下下签的塔罗牌,旋即她的女儿和他的伙伴奋力救助一个吊在桥墩下的伪慈善家Tony(Heath Ledger饰)——一个在奇幻秀里秀出多张面孔的人格多样化的魅力伪君子。
这恰恰又迎合了一个新的赌注的开始:谁最先收集到五个灵魂。
此后,世俗的诱惑面前,我们的灵魂所能做出的选择便如同俄罗斯套娃,层出不穷了。
无疑,这个Imaginarium借着颇有些古典的马戏团舞台,配以现代化的技术,在布景中设置一些镜子、布幕和剧场灯光之类的物件,再用固定机位来营造一种舞台感,渲染出华丽和腐烂交织的效果,确实呈现给观众以极大的视听享受。
人物的表演上,自Tony入了奇幻秀这个瓮,便有了在情欲与理智、名利与潦倒、虚假和真诚的比对,此间三叶草般展开三张面孔(Imaginarium Tony 1—3):Johnny Depp、Jude Law、Colin Farrell三位花童一如既往地艺术发挥,或者说夸张表演。
毋庸置疑他们的敬业精神,然而人物性格间缺乏有效的故事逻辑,比如,现实中Tony要为赎回Valentina的肉身而做出挽救第五个灵魂的努力,颇有杀身成仁的魄力;而入了奇幻秀这个瓮,他的本性却似乎暴露,一个面善心狠的伪君子。
那么,究竟他的选择是什么?
同样的,在面善心狠的伪君子和真情实意的伙伴间,Valentina的最终的选择是否正是证明:可能,导演的确在故事中贯穿一个在欲望或梦想间堕落与救赎的核。
却因为概念先行,电影过程中,人物简单地面具化呈现,带着点支离破碎,像是圣诞老人从烟囱里下去,在节日前夕递上的神奇礼物,讨小鬼欢心,却又是极廉价的。
我揣测,颇多朋友观影,是冲着缅怀一位冉冉上升又转瞬即逝的新星。
事实上,比较起《魔法奇幻秀》的肆意的奇幻,个人还是欣赏《断背山》中的隐忍的情感。
或许这也正是我将然或已然老态的征兆。
我已经不是很注意电影的特效、制作成本了,而更为注重于,电影本身是否表达出了什么一种能让人揪心的东西。
这东西可以是朴素甚至带着点笨拙。
如同在阅读上,对小说文本的选择,我欣赏法国福楼拜的古典现实主义《包法利夫人》有甚于拉美马尔克斯魔幻主义的翘楚之作《百年孤独》。
自然,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魔法奇幻秀》过于轻巧了,不如《魔戒》史诗般的魔幻,又或是《星球大战》般的科幻,毕竟后两者的表达都有一个硬朗骨架和完整体系。
相对而言,《奇幻秀》偏松散了些。
有可能导演本来就是要松散地表达他的想象力和世界观,他总是显得那么独特。
再遇上Heath Ledger的戛然过世,三个救火男人的临时助阵,使得它的松散有其存在的理由。
所以,观看这部电影是否是明智的选择,我只能说,如果看官也觉得人生苦短,尽可入瓮,使出一记绝招:大梦谁先觉?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欲望,如果没有,那就没有了人生的这次轮回。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就像电影里的进入一个镜子里的世界你就能知道,你就可以用你的智慧来治愈你的欲望。
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其实我们都是梦中人,如同电影里的镜子里的世界,我们在自己的梦里,用自己的大脑制造出适合我们人生的人出现,这个人来了,那个人走了,他有他来的意义,他有他走的意义。
每个人的出现就是为了治愈自己,为了与自己战斗,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跨越轮回。
这个世界是神奇的,吸引力法则的存在更是证明了这点,你让什么发生,你的发愿够强大,那你发的愿望就会实现。
宇宙的神奇,这个电影可以概念性的显现出来,看完之后觉得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人生,想想自己现在的欲望,如果这个欲望一直存在,那若干年后,我会受到这个欲望的什么惩罚。
欲望永远都没完,它会无止尽的存在和出现,爱可以拯救这一切,当爱和光出现,所有的事都会变好。
如果在这个梦境里,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是谁,那就不会像电影里的坏主角经常性的变脸,因为他活的是别人的人生,他想像自己会像某个人一样成功,其中一次的变脸,才是他想要成为的欲望就是成为一个有名气的人。
剩下的变脸,变帅是因为那两个女人想要的男人的脸,这些都是欲望,一个胖女人的欲望和女主角的欲望。
但最终,欲望会破灭,欲望虽然会得到,但是它会变质。
人生也是如此,找到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看完这部电影,现在打字的手和思考的大脑,如同闪电般的打出这些文字,亲爱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爱该去爱的人,经历你应该去经历的事情,如果游戏一样,用尽智慧去发展爱,达到真正的目的。
做自己,才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满足,珍惜,所有你现在所拥有的,爱自己所没有的,因为它也属于自己,只是你没有发现。
魔法奇幻秀,展示自己梦想的舞台,但又伴随着危险。
能自己做好抉择,抵御住诱惑,摆脱魔鬼的纠缠,这便是一次愉悦的冒险旅程。
此片是希斯的遗作,而在片中希斯的倒吊人这个角色也是由四个人共同演绎出来的。
说到着就不得不说个题外话,导演在拍这部影片到中途时,因希斯猝然辞世而面临搁浅。
而后为了保留希斯的戏份,不惜重新调整剧情、改写剧本,力邀这三位希斯的老朋友接棒出演,而他们均是零片酬出演本片,收入全额交给希斯的女儿。
托尼这个角色在片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现实中的托尼由希斯•莱杰饰演,而幻境中的托尼则由约翰尼•德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分别饰演。
在此我就谈谈托尼这个角色在片中的关系。
1. 托尼登场时,闪电投影下显现的是希斯在水中正立跳舞的镜头。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改变场景变成闪电投影下呈现塔罗牌中倒吊人相同的POSE。
后来我才想到,玩过塔罗牌的都知道,在占卜的时候会出现牌面倒立的情况。
牌面倒立的情况和原本正面的情况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会成对立面。
牌面倒立的倒吊人:因为不想被束缚,便在不适合的情况下挣扎,从而变的没有耐性、任性妄为,最终会受到惩罚。
原来导演之前就暗下伏笔,渲染出了结局。
2. 托尼被安东救起后,发现瓦伦对他有所好感,便假装失忆想跟随马戏团顺便逃避仇家。
在拔鸡毛的时候烧掉印有他身份的报纸,而后从安东那拿走看似对他很重要的口哨,都为后面做铺垫。
3. 托尼在每次魔法奇幻秀表演之前都能将人们吸引过来,之后说服大家把魔法奇幻秀弄的摩登化,表现出他口才很好,也为后面安东怀疑托尼是骗子做好了承接。
4. 托尼在富婆进入魔法奇幻秀后,好奇也闯了进去,此时便是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托尼出现在屏幕面前。
之后劝说富婆别去一夜情酒吧,让人感觉他了解博士的魔法奇幻秀玩法即有通晓生死之意,为后面魔鬼道出他头上的黑魔法字符留下线索。
5. 就差一个灵魂,博士就要赢了。
然后就在这时,托尼被之前杀他的四个俄国佬发现了,托尼为了逃避俄国佬的追杀便跑进的魔法奇幻秀,紧接着那四个俄国佬也跟了过来。
此时展现在荧幕上的便是托尼心中所幻想的冲上云霄的云梯,裘德•洛饰演的托尼在这段戏中表现的异常兴奋,这便是托尼所梦寐以求的名利。
而后被安东救后还是在追问安东想回到云梯那,然而安东确以察觉出托尼换了张脸,认为托尼有事在蛮着大家,并不坦诚。
托尼没办法只好编了个故事给安东听,但是最后还是不忘追问安东云梯的事情,这也使得安东怀疑托尼。
托尼每次在魔法奇幻秀中都不敢以真面目视人,便表露出了骗子的本性。
6. 魔鬼说莎莉不算灵魂之一,博士觉得时间也不多,便将赌局告诉了瓦伦,瓦伦很生气的离开了,安东找瓦伦的时候发现报纸上有托尼诈骗犯的报道。
为了逃避安东的追问,于是便有了柯林•法瑞尔饰演的托尼在瓦伦的幸福一家的梦境中一幕。
瓦伦的幻境很美好,但是好景不长,之后他们便踏上托尼的幻境。
托尼果然是贪图名利、爱慕虚荣之人,通过安东的信息,瓦伦终于看清了托尼的本性。
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瓦伦终于受不了,便想寻死。
此时摆在瓦伦面前的有两扇门:His-黄色的恶魔之门;Hers-白色的天使之门。
瓦伦毫不犹豫的便想直奔恶魔之门,这时魔鬼从门里出来了,告诫她做好选择并和她跳了支舞。
瓦伦就在跳舞时,趁魔鬼不注意跑进了恶魔之门。
魔鬼赢了,然而魔鬼似乎感兴趣的并不是瓦伦,而是托尼,于是他便又和博士谈了一宗交易。
看来魔鬼还是很忌讳托尼头上的黑魔法字符,最后还是借博士之手耍诈才将托尼给坑死了。
托尼本性的一面与倒立的倒吊人的寓意得到完美承接。
最后博士通过绑在瓦伦脚上的铃铛也找到瓦伦,魔鬼确实没有食言,瓦伦和安东结成连理了,这算是好的结局吧。
影片很注重细节,小道具、小物品,例如塔罗牌、口哨、铃铛等,都体现的很好,另外每个魔法奇幻秀的场景都做的很华丽,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最后的桥段中让托尼这样安然的离去,似乎有点戏剧性,或许是不想让观众伤心;或许是想让观众不忍心此角离去;或许是想让观众觉得天妒英才;或许是想让离去之人得以缅怀;或许的或许……最后向希斯致敬。
相信能以故事和想像力撐起世界的帕納大師和惡魔做了三次賭博:第一次,惡魔和帕納較勁誰能最快吸收門徒,惡魔讓帕納贏了。
帕納得到長生不老。
第二次,帕納一千歲了,老態龍鍾,縱有驚人的想像力和心靈世界,卻活得意興闌珊。
直到愛上了年輕女孩,重新燃起生命力。
他又和惡魔交易,得到重新一次年輕再變老的機會和心上人相戀。
第三次,為了奪回他在上場交易中抵押的獎品,他又開了賭局,和惡魔比賽誰先蒐集五條靈魂。
帕納用以蒐集靈魂的方式是讓人走進他們嚮往的國度,帕納完滿人們的慾望,引領人們的想像力讓一切更具吸引力。
他們進去,他們被拋擲出去,回到現實世界,著迷的忘記了自己本來的生活,失落了靈魂。
其實,小孩子不可能是大人的抵押物,靈魂也不會被想像力奪取,人多有牽絆,多有慾求,但你是否自由,或受惡魔控制,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的自由,與你得到了多少,或者付出多少無關...慾望或夢想或愛,讓人願意吃苦耐勞,讓人願意活,讓人吃飽喝足還想望,足夠讓人瘋狂。
你甚至不需要得到,你只是懷抱著渴求和希望就感到輕飄飄和興致激昂。
是什麼決定你會出賣自己的靈魂給惡魔,是什麼讓你一向自由?
那要看,你在想像力的國度找尋什麼?
還認得誰?
那要看,你為了慾望,願意怎樣換取,願意做多少消耗?
當你墜入愛河,當相伴度日,你和誰或誰們的想像國度從此可能必須部分重疊,你願意保留幾分,給這個/這些人?
你是否無論如何會認得他們,關心他們的夢想?
你是否會不擇手段,你是否能以假亂真,你是否以為名利是你還呼吸時最重要的追尋,你是否想要超越生命的限制,你是否聽不見你滿足慾望過程中別人的哭喊,你是否連愛都願意騙取和利用?
你是否不願意表現真正的你自己?
你是否不願意相信和享受陪伴?
浮誇的騙子得到陌生人的傾心和幫助;世人總是情願掉進美好的陷阱。
然而共同創造的是名實不符的虛幻,一吹就破的泡泡。
或者你一定會記得,你最初渴望的支撐你活下去的只是什麼,以及一直陪伴你的人的名字。
而且你願意付出努力和信賴。
你不央求不勞而獲,也不希望犧牲任何人的希望或枉顧在乎你的人的感受。
你或許滿足了慾望,實現了夢想,並得到了愛。
而且你的擁有不從惡魔而來;他從來不擁有你,也不能抵押你的擁有。
那麼你是自由的。
就算腳踝有一個或兩個鈴鐺腳踝(牽掛/責任)仍是自主的。
即便你擔當了責任,即便你必須非常努力。
January 28, 2010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界线是什么?
对知识体系和人类行为的虚无感从何而来?
深山老僧人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建立于自己几百年来一直重复述说的故事中,酒鬼恶魔Tom Waits为了教育他们科学发展观,夺去了他和他徒弟的嘴巴,世界却仍然存在着。
从此,老僧人相信,宇宙没有崩坏,全因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每一时刻,总有一个人在接着他讲述新的故事。
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恶魔很是无奈,便和老僧人打起赌来,看世人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因为理性而存在,还是因为故事性而存在。
前者的话,恶魔将夺走老僧人的灵魂,后者的话,老僧人将获得永生。
啊,这不是浮士德的故事,恶魔其实并不希望自己胜利,虽然明知道世界毫无意义的荒谬性,它总能为对手老僧人找到战胜自己的借口,将赌局永远持续下去。
从老陀般《群魔》的西伯利亚到《局外人》存在着的欧亚大陆,又或到迷失南美人类学的《忧郁的热带》,这个现代性赌局在新世纪中已被逐渐淡忘。
解决形而上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将视线移开到本已纷杂无章的形而下问题上,也许反之亦然?
将核心思索解构为形式分类学——现象学是什么?
——将所有可能性化成可具体操作的行为准则。
所谓现实所给予的最大启示是:对社会或思想可行改善(这些人喜欢强调“进步”一词的酌情运用)的方法论早已远远超越了其执行能力。
“正确”的姿态固然鼓舞人心,但除了其社会存在的文学性及其作用于个人的荒谬性外,是否还有具体他用?
列维斯特劳思最后说对一朵花的嗅觉感悟、和一只猫的凝视了解,怕比人类文明流传下来的所有书籍都来得丰富实在,那是怎样的鼻子和眼睛啊——BTW,很同意一个观点,这些什么斯坦斯基劳斯的,光看名字就带着莫名其妙的说服力,以后直接把名字改成李维斯坦啥的算了。
还是卡夫卡早就说过,“在你和世界做斗争的战场上,你要站在世界的一边。
”由此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卡夫芝士很好吃,不知和他有什么家族亲戚关系。
这个电影确实有点weird的感觉,因为你若把它当成一部娱乐片,会觉得它其实有些值得回想的地方,但如果你对它期待着一种更复杂的东西,则可能看完之后觉得它什么也没说。
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好比《爱丽丝梦游仙境》,它的价值在于讲述的过程本身,你的反应,比如感到有些无聊,开始有所惊喜,稍微有点紧张,对美好的结局心满意足,这些也都属于故事被讲述的过程。
就跟演Valentina的演员Lily Cole一样。
她的长相不能算很好看,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她就是在那样不成体统的世界里那样确实地存在着,有时你可以察觉到,她的情绪可以从虚构的情境中透出点现实的味道来,也可以说是给了这个天花乱坠的故事一点“意义”。
循着这种感觉,我觉得她其实还是很漂亮的。
反“传统”的长相,让我想到中世纪叙事诗中的少女形象,在这种时空界限模糊的故事里,倒真的很有那么些迷人的味道出来。
我想,不是所有电影都带有讲述一个什么道理的使命,也并非所有导演都想让你带着心满意足的姿态退场。
也许有些电影只是想演示一下,世界究竟可以怎样不同,想象究竟可以怎样自由。
你的选择,可以不总是去感知一个意义,也可以是去创造一个意义,donner du sens。
有一颗是给希斯莱杰~
全片少許有些零散。也許是因為男主角的突然離世。場景很是華麗,各種風格,細膩唯美。關於選擇的主宗旨。
HEATH LEDGER的遗作~~生活就是不停的选择!选择和魔鬼打赌是刺激的!是诱惑的!但也是残酷的!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中国银幕上看Heath Ledger
看着大银幕上的希斯莱杰,五味杂陈。
我说希斯莱杰怎么长得那么像约翰尼德普啊原来那就是约翰尼德普, 我说约翰尼德普怎么长得那么像裘德洛啊原来那就是裘德洛=.=
冲着西斯莱杰看这片,结果……科林法瑞尔毁掉了整部戏。偶尔的荒诞片段还是挺美的。
不喜欢莉莉科尔
吉列姆的造梦空间,画面流丽,几大帅锅也客串了一把
沒什麼興趣誒
9.1;人老了爱回忆,将忧伤涂成甜蜜
很一般啊。。。
这几个男主角就够了 神奇的是跟老爸一起在电影院看的 还被误认为情侣。。。
太烂了,简直没看懂讲的啥!完全冲着约翰尼德普看的,结果大失所望啊
神马玩意啊这··
最后的Heath Ledger
很久前看的,七里八里乱七八糟的,就是冲着heath去看的 = =
色彩一流 讲述混乱
诡异的不得了
waits~gillian~ledger~law~一樣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