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德古拉2000

Dracula 2000,神鬼大反扑,够僵人魔,吸血鬼2000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约翰尼·李·米勒,贾斯蒂恩·瓦戴尔,科琳·菲茨帕特里克,詹妮弗·艾斯波西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德古拉2000》剧照

德古拉2000 剧照 NO.1德古拉2000 剧照 NO.2德古拉2000 剧照 NO.3德古拉2000 剧照 NO.4德古拉2000 剧照 NO.5德古拉2000 剧照 NO.6德古拉2000 剧照 NO.13德古拉2000 剧照 NO.14德古拉2000 剧照 NO.15德古拉2000 剧照 NO.16德古拉2000 剧照 NO.17德古拉2000 剧照 NO.18德古拉2000 剧照 NO.19德古拉2000 剧照 NO.20

《德古拉2000》剧情介绍

德古拉200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从很久很久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温西森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家族,在家长马修(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领导下,他们牢牢的控制着凶恶狡诈的吸血鬼一族,阻止他们在人间作恶伤人。这样的平衡一直持续到了新千年,直到以马库斯(欧玛·艾普斯 Omar Epps 饰)为首的盗窃团伙潜入了温西森家族的老宅。 盗贼们偷走了看似珍贵的陪葬品,却也在无意之间解开了加在吸血鬼一族身上数千年的诅咒,吸血鬼素心了,人类的末日即将来临。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温西森家族重新回到了久违的战场,面对他们的就对手。然而,这一次,在长久的禁锢之下,这群吸血鬼们变得更加邪恶,更加凶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命枪痕紫蝴蝶完全没问题太阳的季节营地婚礼东京罪恶第一季弊家伙!我要去祓魔爱我生活远大前程顶尖恶路赵世炎超棒少年侦探所第二季惠特妮·卡明:我爱你来自月亮的我母亲本色噢,加拿大简单的婚礼金装律师第四季领先者女人花如燕而至回我的家人类资金希望宅邸堂下何人厨房第五季终结杉计划田耕纪对手村里来了个洋媳妇

《德古拉2000》长篇影评

 1 ) 最NB的是演技派的文艺小崽子!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2 ) 这是赤裸裸的人文

去年跟学校一起去听讲座,鱼缸是近年的英国小型独立电影的其中之一,我看过很多影评说这是一个女孩而走向成人的割礼,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的话,我只觉得这部电影仅仅折射了一下英国底下层社会的人,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点厌恶。

当时在讲座上,大屏幕只播了片中的第一章节,后来一整个大讲堂里,只有四个人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并且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不会去看这个电影。

得不到大部分观众的青睐,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独立电影总是不太受欢迎的原因吧。

可能Mia的悲哀我真的不懂,因为在我看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这部电影也许真实,但也许有些夸张了。

结局是不是个happy ending我也不确定,毕竟说真的,人生只要在路上,不走到最后怎么知道是否happy。

如果站在人文价值来评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充分的表现出了英国目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划分,和英国单亲家庭的普遍性,尤其是单亲妈妈这一问题,暴露了英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且并不是政府给的那些补贴就够了,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小女孩儿在这电影里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喊她妈妈是个bitch,好吧,我觉得在座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这么猖狂吧,除非你是脑残,不过脑残应该不会有闲情雅致来读我的影评吧,各位看官见笑了。

摆划了半天英国差劲的底层人们,来说说这个电影吧。

Mia的自尊心太强了,她试图用有些强硬并有些男孩气的举动和方式去保护柔软的自己,却完全不知道壳碎了后,自己的柔软只得暴露无遗。

但是,这个片子拍的太真实了,所以我不得不说,人呢,如果自甘堕落的话就只能如此了,Mia在努力,可她的effort却太少了,对于她想要的太少了。

Connor就是个骗子,彻头彻尾的骗子,一般骗子的方程式都是把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面,里面却坚硬的像石头一样,你摸不透他。

他在小郊区里住着宽敞的房子,享受着绿地,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这些你不继续看下去你知道吗?

Mia用了最低劣的像小偷一样的方式,翻进了Connor的家了,当看见和她有共同记忆的录像机,她找到了秘密的时候选择在地毯上撒了一泡尿,并且绑架了他的女儿几个小时。

太荒谬了,我看到这就觉得没文化没素质真可怕。

我写不下去了,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再写我就吐了。

 3 ) This way.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喜欢是因为这部剧着实简单,甚至有些无聊。

可能是女主角性格太孤的原因吧。

可是如果细想,其实这些事情该发生就是会发生,就是那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些事情发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的简单。

我给四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因为我能从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

电影是在Essex拍的,浓重的流里流气的东伦敦口音我也天天听,甚至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两句;电影里很多场景就在我家门外;类似电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

我平时甚少接触这些人,也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思想,至于他们生活状态,有钱没钱,家庭,父母这些,我还是略了解一二的。

所以看起来不费劲,我懂、我知道他们在干嘛,为什么会那么做。

尤其米娅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欢上一个年龄是她的年龄乘以二还多的男人其实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爱,没人欣赏---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妈(我经常听见我们同学冲着我们老师喊“你TMD爱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吧,我爸妈才不在乎!

”)、一个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边人的思想所传染的妹妹。

米娅,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忧郁,想法,冲撞,还有看事物的眼睛。

每次她看着她母亲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她的眼睛。

她内心包含的那些东西,没人懂。

她以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现在还不了解,涉足太深只会害了她自己。

她并不恨Kiera,只是无法接受她得到些许父爱的源泉其实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分享着。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在旅游一样,对里面的风景有那么多感触,还总是往青春上扯。

其实这部电影很现实。

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涩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大家都是一副认真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实梦想和家庭是两码事儿,但难免被彼此影响。

严重的会彼此牵制。

甚至颠覆一个人的命运,但梦是变不了的,最多成为曾经。

但是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会变成什么样?

她还会爱上Connor么?

她的舞蹈呢?

她身边的朋友呢?

梦不变,但是梦会被家庭所影响。

而她正处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的年龄,开始所谓的彷徨(如同鱼在鱼缸里游)。

刚开始以为四面八方都铺满阳光,都是未来。

游着游着就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压抑,好像永远游不出这个地方似的。

撞了几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开始试其他的路。

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

然后明白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开了,于是人生也就过去了。

青春都是这样。

这不是固有模式,这是简单。

青春期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身处青春期的人却总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回事儿?

谁当年没有心动过?

没有努力过?

没有愤怒或不屑过?

没有和父母吵过架?

少年总是被一些东西所吸引,填补自己的空虚与无所适从,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还是得走下去,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

没有目的,有目标。

没有动机,有想法。

顺着这条道走下去,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样。

This way, my way。

 4 ) 可惜又是成长教育

《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

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

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

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

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

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

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

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

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

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

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

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

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

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

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

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

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

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

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

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

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

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

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5 ) 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叛逆的青春,经历之后,便是成长。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

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

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青春期的迷惘和骚动谁都经历过。

 6 ) 《鱼缸》:成长中的女性意识

文/故城我时常在焦虑,何以人要逃脱的正是其所持守的,人所留恋的正是其欲离开的?

一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亦或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这部《鱼缸》,人和鱼都是这样生活在矛盾与悖谬之中,只是人会虚设一种困境,并让自我积极的投入其中,虽然不知道走下去的结果如何,但有新的方向和经验生成,便似获得摆脱困境的良药。

然而新的方向与经验预示着一种残酷与误入歧途,像青春,在不可逆转的生命轴中,痛心疾首又默默承受。

吉登斯说,“焦虑的爆发出现在个人不能实现或被制止实现某一行为的时候”。

处在优胜劣汰的现代性话语中,焦虑如影随形的存在于弱质、异质的女性身上。

这种焦虑似乎是还无意识的处于青春期少女米娅身上,青春就是关乎成长和摆脱束缚的。

很多时候,作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作为青春期少女对生活的反叛是异质同构的。

一影片开始就用三组镜头交代了米娅与妹妹泰勒、与基莉父亲以及与基莉朋友的三场对话,焦虑、叛逆与狂躁成为米娅身上无法掩饰的特质。

当然,你可以将之归结为迷茫、无知或空虚,但躁动往往来源于内心的需要。

随后,女孩与白马的牵连成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白马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它是西方话语中的雄性精神,俊丽、奔腾、桀骜和可靠。

它代表一个女人对男性的崇拜与渴望。

它的炫目与伟岸无疑弥补了女孩心理中“父”的形象,它的奔腾姿态是超越米娅的平凡与庸常的。

然而,《鱼缸》中的白马是被禁锢的,它的孱弱的与老态龙钟让束缚它的铁镣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化与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实际上密切相关。

现代理性文明的化身男性并非全知全能,它的老迈与冥顽不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女性以自然的、感性的形象呈现,她的身体除了作为男性欲念的对象外,还是承载苦难的能力无限的容器,为男性提供一种想象性的抚慰。

这种抚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反思和救赎,为日益膨胀的现代理性提供一个反思性的参照,从而拯救日益沦陷的男性文明。

(影片中的康纳身为有妇之夫,为何找寻米娅的母亲偷腥,也印证了男性主体在现代性中的迷失。

)马克思•舍勒强调女性作为更接近自然和大地的存在,对现代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内在的拯救功能。

他曾明确表示,“女性比男人更自然,更受本能和感觉左右,是阻止人类文明和文化大车,朝单纯理性‘进步’的目标奔驰的永恒制动力。

”因此,影片中女孩与白马隐含的拯救关系,并不能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女性对男性的崇拜。

米娅家庭结构的残缺,使得她解救白马更像是一种转变自身处境的途径,蕴含着一种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

这种拯救的欲望被白马的拥有者无情的制止了,这无异于压抑了米娅作为女性对阳性主体的欲求,联系到米娅生活的单亲家庭,白马之于少女的心理投射作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也许,从心理分析中女性的恋父情结更容易找到理解此片段的捷径,但那无疑忽视了“拯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味。

二米娅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对自我潜意识中的某些情结并不自知。

她解救白马的失败,使其女性意识觉醒的欲望被压抑了,自己不得不回到那个残缺的家庭,接受母亲的唠叨、放荡与任性,接受妹妹的粗口、冷漠与监视。

但潜意识(女性意识)是生产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源泉,性别意识作为文化中最普及的形态,其运作的规律是离不开潜意识的操作的。

越是打压它,它别变得越发的强烈。

《鱼缸》在对女性意识的叙述中突出的特色便是设置了一个空间的隐喻。

封闭的空间往往作为女人的能指符号。

影片中米娅与母亲、妹妹所居住的房屋中,没有任何男性符号的存在,没有父亲也没有任何男性同胞,这是一个完全由女性符号构筑起来的封闭空间。

它是未开化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米娅的母亲并非处女之身)。

“外来者”康纳对这个空间的闯入,便充满了性的象征意味。

实际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时候与性意识觉醒是同步滋生的。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便是米娅在家庭派对中,看到康纳被丰腴的母亲所吸引,便借着酒醉在母亲的房间内找化妆品,并试图将自己打扮的性感妖娆。

这巧妙的叙事策略无非是要揭秘米娅被压抑着的,却又无法遏制的性欲望,一种女性意识的启蒙。

因此,在康纳引领米娅一家去河边捕鱼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接触中,幽默稳重的父亲和善解人意的朋友形象悄然形成,康纳也在有意无意间对米娅进行精神和身体的启蒙。

一般而言,女性的身体必须风情万种,才能激发男人的欲望,而女人的心灵也必须纯朴未琢,只有这样男人对她进行的开蒙、浇灌才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与母亲相比米娅的外在条件太过庸常,母亲身体的丰腴饱满反衬出米娅身材的干瘦匮乏。

于是,跳舞本身暗含弥补自身身体先天不足的能指。

正是这一动作,表示影片中米娅与康纳那夜的越轨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诱奸”,实质上,米娅是很享受这次的“诱奸”,从她此前半夜偷窥母亲与康纳的做爱开始,她便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那个“她”。

三在西方文明背景里的“外来者”是有其性别秩序的,代表着现在、并启示着未来,一定由男性来承担,而女性则通常作为蒙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在幽闭空间中亟待启蒙、拯救。

传统的男性视角影片中,女性依仗男性的指引或救赎,得到逃脱落后的,在时间向度上属于过去的传统世界,走向文明幸福的现代生活。

而《鱼缸》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者电影,它的模式则截然不同。

一旦这样的启蒙与回应、引导与跟随、施救与被救出现了故障,男性的主体身位便模糊不清了。

正是在这模糊不清之中,女性自身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了第二次启蒙。

影片中,当康纳对米娅完成了一夜的性启蒙教育后,他的仓皇逃离与惴惴不安并不反常。

未经世事的女性往往以为性是驯服男性的法宝,并能百试不爽,她的以身相许必能换回男人的怜香惜玉。

于是,女孩追到康纳的家,并试图为之疏导疑惑,“年龄不是问题”,而换回的是男人的沉默。

但对于康纳而言,这次性启蒙太过于不伦,面对十五岁的米娅,一种基于原始血亲乱伦禁忌的无意识心理成为康纳难以言明的结,逃避是他唯一的出路。

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不管是米娅还是米娅的母亲,她们都是游离于男性内心秩序外的符号,她们均是一种空间而非时间的存在,只有在那个空间她们才是实质的存在,而其他时间她们只是一种纯粹的性符号。

而此时的米娅还并未能触碰到问题的本质,那次性启蒙还只停留在肉体层面,未从在灵魂深处给予其痛彻心扉的教育。

于是,当她潜入康纳家后发现事情的真相时,一次真正的成长教育才开始。

就在这一刻,我们看到米娅眼神里分明是不解与愤恨,还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恐,似乎污浊的世界从她身体的每个毛孔进入身体,“失禁”是身体疏导污垢的唯一途径,那是不由自主的身体痉挛。

造成“失禁”的关键在于父亲形象的神圣性突然倒塌了,米娅生活在父亲形象虚位以待的单亲家庭,她对父亲的印象是虚幻的完美,当康纳填补这个空缺后,那种神圣性无疑转嫁给了康纳。

影片中,当米娅偷窥到母亲与康纳做爱后,她重重的摔门的举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伊莱克拉特情结,而此刻那个“大写”的“他”突然虚化了,被抛弃的母亲却更值得被同情,对女性切身处境的感同身受让 “恋父厌母”情结发生了本质的翻转。

影片的结尾米娅与母亲共同起舞的段落便是对此处的回应,生活归于平静却有了不同的韵味。

然而,期望女性自此便大彻大悟是不现实的。

米娅获悉真相后的仇视与报复,与上文的“失禁”一样,都是无意识的行为。

她像是被一个疯狂的意志教唆着,在拐带康纳幼女基拉过程中才能舒缓内心的伤痛。

当米娅在无意间将基拉推进湖中,面对一个幼小的生命挣扎时,短暂的复仇的快感突然消失了,应运而生的是罪孽感,和那前所未有的正义与责任感。

与男性面对罪孽感的逃避责任相比,米娅的这一举动是勇敢的也是有担当的,这无疑颠覆了传统男性视角中,男性作为理性主体对女性客体进行改造、拯救和解放的二元对立秩序,而更偏向一种女性自我改造、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四由于男性在父权制历史中一直掌握书写权,于是女性导演往往通过重新定位视觉空间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关系,从而达到探究性别权力的目的。

福柯认为,躯体的代码中其实隐藏着深重的性别意识形态。

“看”与“被看”决定了人物控制与被控制、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隐含深重的等级关系和性别意识形态。

影片伊始,通过米娅的视野我们看到一扇窗户,这是她观看世界的鱼缸。

鱼不只是被放置在鱼缸中被观赏的玩物,它也会透过透明的玻璃观察玩赏自己的人。

《鱼缸》中康纳、男孩与米娅的关系,其实是一条隐藏的三角恋关系。

大多数情况康纳是米娅私人空间的闯入者,米娅的私人空间被外来者干扰,她不由自主的将眼光对准这个闯入者。

因此,康纳的身体是被米娅观看的,在被膜拜中成为一种偶像和象征。

而男孩与米娅两人的活动场所大多数是在男孩的处所,米娅是空间的造访者,她的身体是被男孩观看的。

影片中男孩的姓名一直未知,足可见米娅的视野中是没有留给男孩太多的位置。

同为男人,康纳占据性别等级关系的优越地位,而男孩则相对劣势,这其中的性别权力更多的与那暧昧而骚动的身体挂钩。

性的能力成为青春期少女获得心理认同的基本要素,被观看者暴露的性能力实质上被赋予了某种控制/牵引的权力。

影片中,米娅看到母亲与康纳的肉体交欢,康纳所表现出的强烈进攻欲、征服欲(母亲只是这样行为的接纳者、鼓励者),让米娅完全被折服,康纳获得了米娅心理的某些曾经由乌托邦占据的位置(“父”的权力?

)。

而反观米娅与男孩,主导两人关系的是米娅,而男孩只是一个观察者、跟随者。

当男孩带她来到陌生的放置废弃汽车的场所,米娅感到不适,并询唤离开那里,在短暂失去主导权后,米娅很快又重新掌控权力。

实际上,《鱼缸》中直到两场追逐戏之后,寄居在米娅大脑的女性意识形态才开始苏醒。

之前她脑海中的乌托邦仍然使她遵从于男性秩序,崇拜男性的性别权力。

但在这之后,女性意识逐渐占据上风,为影片的结尾埋下了温暖的伏笔。

追逐与被追逐,可以看做是一种形式的观看与被观看。

米娅草原上追逐基拉的场景,米娅的视野里是基拉,弱质的女性个体;而夜晚康纳追逐米娅的场景,米娅是被追逐者,她的视野里是漆黑的黑夜,而背后有一个恶狠狠的、复仇心理膨胀的康纳,她是那个弱质的女性个体。

两场追逐以基拉的落水和她挨了一个重重耳光而结束,让她看清楚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弱势和从属地位,并且感受到这种地位是社会无意识的必然结果,自己已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此刻她也许看到了自己与母亲将会有同样的命运)。

于是,当她走进成人俱乐部表演准备已久的舞蹈时,当舞蹈老师让她将头发放下,说这样能更有女人味点时,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做那条鱼缸里的金鱼,她走下舞台,毅然离去,这是彻底宣告女性意识觉醒的一幕。

因为在此刻,米娅已走出女性自我认同的无序阶段,她清醒的意识到捆绑自身的那个鱼缸是社会的父权宗法文化秩序。

任何的调整都是一种讨好,都是一种乞求。

自此,影片中有的是谅解、惜别和成长,温暖的,让人宽慰的,无以复加。

10/03/17 1:559月下 《看电影》

 7 ) 为什么,一部成长片可以让人这么难过

舔屏向,有剧透。

我觉得,法鲨主演过的电影又可以称为“让你难过的要死又哭不出来系列”。

其实我一开始主要是奔着戛纳评审团大奖和下面这张图片去的↓↓↓<图片4>后来发现,这部电影主要情节就是一个叛逆少女爱上母亲男友后发现男人有家室一气之下差点杀掉男人女儿后来良心发现同时心碎一地最后和同龄少年一起踏上新旅程的故事。

一句话就剧透完了。

那么,擅长女性视角导演是怎么表现这个女孩逐渐爱上法叔,同时又在一个瞬间把女孩对男人彻底失望以至于在他家地上便溺的高潮推出得这么自然的呢?

主要就是靠细节了。

而且,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本色出演,代入感很强。

且不说戏外都爱上了法鲨,在戛纳颁奖的时候都没来去生孩子了(不是法鲨的!

)的女主,导演本来是想请没有表演经验的、她家附近公园清洁工来出演这个角色,之前也没有看过法鲨的任何电影,但她就是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嗅觉”认定了法鲨。

所以,那谁后来就在饰演渣男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啊,这部电影摄影极佳,光线什么的没的说。

配音也是,以少女的喘息声开始,在被男人甩了一巴掌后喘息声达到顶峰,那种时值夏季的年轻的躁热不安的感觉,就全出来了。

放图吧。

嚯!

这胸口!

<图片6>嚯!

这手!

<图片7>嚯!

这一背!

还有最上面贴出过的欧洲第一腰。

哪个女孩会不心动?

特别是一个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和母亲姐妹厮打相骂的女孩。

有一个性感的、赏识她的成熟男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男人刚刚喷过古龙水让女孩闻,暧昧把握得刚刚好,让人以为两人要接吻。

故事到这里,都很微妙,正如女孩所说的:“爱上对方就是一种感觉,和年龄无关对吗?

”之后法鲨就开始渣了。

他作为女孩母亲的男友,睡了女孩。

你说睡就睡吧,要命,他还问和女孩男友比自己的大不大,我的妈,我们都知道你都可以打高尔夫了好吗。

<图片9>之后一把推开女孩和她的家庭,以“我那晚喝醉了”“叔叔年龄太大不适合你”开脱玩失踪。

但女孩直接找到了男人的家,发现他早已成家立业,曾说是自己前任名字的纹身也被女孩发现是他的女儿。

女孩气极,在男人家地上便溺,用最原始的方法羞辱他,同时恶上心头拐跑了男人的女儿,争吵一番后将无辜的孩子推入水中。

那一瞬间我在心里祈祷着,导演你不要这么残忍啊。

还好女孩良心发现,或者说是不敢,尽管嘴上说着“你和你父亲一样坏”,还是救了孩子。

和男人女儿的这一抱,非常自然,也算是女孩的一种赎罪方式吧。

回家路上,她被男人狠狠地甩了一耳光。

背景乐里,只剩下女孩在黑暗里无助的喘息声,越来越大。

要是没有这一耳光,作为自带滤镜的法鲨脑残粉,还是可以原谅之前角色一切所作所为的,女孩已经打算就此别过了。

只不过这一巴掌,让她死心得更彻底。

同时还很喜欢的一些细节:

这条捉上来被男人残忍戳死、本来说要烤着吃最后被狗啃了的鱼。

<图片12>女孩的手和白马微颤的肌肉。

白马死于16岁,女孩成长为女人也是16岁。

女性对动物的同理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片13>从小就脏话连篇、却在最后离别追着车子跑大喊“贱人,记得给我发短信”的小妹。

最后那支舞,女孩是和曾经痛恨的母亲妹妹一块跳的。

舞姿不美,却很真实自然。

三人就像鱼缸中的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跳舞的工作却发现是脱衣舞俱乐部,以为遇到了欣赏自己的真爱却是玩弄女性的渣男,以为幸福就在眼前,谁知还是隔了一层玻璃。

希望女孩跳出鱼缸后,等待她的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又跳入另一个鱼缸,甚至被人捉住无助地死去。

 8 ) 残酷的青春,也是粉红粉蓝

刚开始的时候,这是部多么冰冷的电影。

MIA穿着灰色的外衣,黑色的T恤。

整个人再怎么桀骜不驯,依然显得湿淋淋,有着像是被大雨浇透后的狼狈。

当她轻抚那匹瘦削的白马,镜头里是MIA温柔的指尖和怜悯的眼神,她要凿开它的枷锁,让它自由。

不论它是不是老得不能再跑。

这应该是MIA内心对自我的体认,她是个在桎梏中生存的生命,她渴望生命的自在。

贫穷,边缘,父亲缺席,母亲不成熟,没有朋友。

一家里三个"BITCH”,妈妈首当其冲,中间是她,后来是她嚣张的妹妹,在CONNER带她们出游之前,这一家仇雠之气,烟酒弥漫,互相发泄着不爽。

MIA以为遇到了爱情,那个温暖柔情的CONNER,对她说:我必须走,你知道我喜欢你,但是你只有15岁。

她说:爱一个人,有什么可怕的?

完全就是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

当她发现CONNER从头到尾都是个骗子,她似乎更为嫉妒CONNER的女儿而不是她的妻子,那场两个女孩追逐的戏,极尽好看,当keira用土块扔她,MIA立刻扔了回去,吼道:你以为只有你会啊!

keira有幸福的家庭,像骄矜的公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一个家境殷实,父母宠爱;一个贫困潦倒,被母亲弃如敝屣?!

还要被她的父亲欺骗,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以为只有你有脾气?

你以为只有你娇贵如公主?!

当MIA将keira摔进河里,又将她救上岸,小女孩无助地抱着MIA,而MIA只是温柔而担忧地紧紧搂着她。

她们和解了,更是MIA对自己和解了。

第二天,当她来到理想的舞台展示自己钟爱的舞蹈,才发现人家需要的不是舞者而是舞娘。

MIA只是平静地离开了。

接受了爱与理想带给她的极尽残酷。

MIA最大的失败,是她那本身就失败的母亲,只渴望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以至于丧失了一个母亲基本的品质,淫乱,不负责任,除了片刻的温柔,很难看到她对女儿的爱,或者说只有恨,当CONNER走了,她躺在床上抽泣,对MIA说,你知道吗?

我没有打算把你生下来,我连堕胎医生都约好了。

当这个失败的母亲,还年轻的时候,是否像今时今日的MIA一样?

只是她在年轻的时候就走向这条折腾没有尽头的道路。

她不是在CONNER走后才毁的,她的人生已经毁了很久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她遭遇过多少次被抛弃,遭遇过多少次理想的破碎,我们不得而知。

当MIA发现CONNER撒谎时,明白一个破烂的人生所能破烂的程度,在为自己不平的时候,她一定也渐渐同情了母亲。

当MIA要走的时候,母亲在听她的CD,憔悴崩溃的脸,扭动着的身躯,她不是不爱女儿的,只是生活将她的心撕碎了,“快滚吧!

”——但那一刻她不是几乎要哭了嘛。

MIA没有冰冷地离开,却走到了她的面前,和她一起跳动起来。

也许经过CONNER,经过舞蹈面试,她才明白,一个人所能经历的险恶和困难,竟然可以比最糟还要糟。

眼前的母亲,只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她。

而她那鬼人精的妹妹,在MIA离开的时候终于哭了,却也只是一瞬,不会说我爱你,但却可以说我恨你。

就像CONNER说,你们一家都很爱喝酒。

酒就像这一家的食物,而“恨”就是她们的爱。

妹妹会不会变成MIA,变成母亲?

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悲剧人生?

我们只能希望。

在那片冰冷的住宅区,人们充斥着无聊不满和抑郁。

却总能有人走出去。

就像MIA那不堪的家,还有粉红粉蓝的抱枕。

当她和妹妹抱着那一片粉,谁说不是一派甜美景象!?

就像海报上迷茫的MIA,为她做底的依然是永远青春美妙的粉红与粉蓝。

无论青春有多残酷,它也是青春,无论它是多么不堪,每个少女,每个少年,都能拥有这样的甜美,无论你是keira还是MIA,都可以配上这样粉嫩的颜色。

当车厂里的男孩跟MIA说:那匹马16岁了,已经活够了。

15岁的MIA终于痛哭起来,但是但是泪水再浑浊,活着再辛苦,活着永远不能够!

 9 ) 少女的白马,青春的河流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回头来看,米娅一开始便失去了朋友。

尽管无从去分析对方是弥足珍贵还是可有可无,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长的一阵痛。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加入她的个人背景:单亲家庭,风骚母亲和粗野妹子,一个没有太多保障的困难户。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米娅想不成为一名太妹还真是难。

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钟就基本确立了,惯使粗口,冲动易怒,直接暴力,无所事事。

这样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将外界对她的刺激伤害逐一反击,然而这也注定她是落单不合群的命运。

米娅回到家,镜头扫过家里的装修摆设,普通之余更见凌乱。

边上人掉头一问,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低保户也好不到哪去啊,我连忙点头道是,天下落难人都是一家。

米娅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个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个窝里,挨得太近得要保护自己又不得不刺伤对方。

那些被认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词汇被这一家人用得生动无比,完全不用虑及母女或姐妹的对象差异。

在路上的时候,米娅看到一匹被铁链拴着的白马。

老迈的白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活力生气,然而栅栏外的米娅结结实实被打动了,她想放它走。

为什么,不为什么。

有人说这白马未免太虚了点吧,其实更虚的是鱼缸,从头到尾只见鱼不见缸,那鱼还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肠。

提到白马总要想起之前谢晋作品展,一到表现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或者时光美好之类,白马骏马就会适时出现,飞奔驰骋。

那么,《鱼缸》里的白马是不是起到这一功能,被囚禁与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难逃一死?

当然,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白马的出现存在只为带出米娅一朋友,就那修车的傻小伙。

如果她要恋上一个人,势必有个人得充当下垫底,让她在爱情失败时还有退步的余地。

因为以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爱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

而从剧作角度上考虑,假设只有风度男(《无耻混蛋》:最后一个混蛋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一异性角色,整部电影就会出现天然的结构失衡。

因此在与风度男交往的过程中,白马只能暂时退避。

米娅和风度男之间忽冷忽热,其实那跟见不得光没大关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爱情里,此番情况实属常见。

为了体现少女的感觉变化,《鱼缸》几次用到了听得见的呼吸喘息声,两个人肢体亲近,联系紧密。

另有当面跳舞,展现自我的一面,这些都是两个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

有趣在于米娅自学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样,然而风度男说她很棒一定会成功之类,事实证明这亦是谎言。

之前的配合捕鱼和脚上伤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从具体意象上入手,这鱼、脚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

她会在黑暗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声音和味道,又会飞跑出去、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追赶,这些都是青春热恋的外在特征。

当米娅发现了风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来到了青春的河流边上。

还是言语发泄和恼羞成怒,然而这次没人来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时出手去搭救别人。

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娅还要提防被卷走。

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气喘吁吁,惊醒梦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娅发现了真实想法与周围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说这是阶级不对等的必然。

她所习惯的装扮,她所喜欢的街舞,她所狂恋的男人,事实上都那么不切实际,她的勇敢和骄傲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妆。

安德里亚·阿诺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术手法,米娅有着风一样的步伐和不服输的性子。

一连串的压抑和痛苦过后,导演在结尾留下了属于女性人物的光辉闪亮。

你可以认为这是积极向善,或许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个看不见的鱼缸人生。

【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英国90后单亲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鱼缸》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写实风格的《成长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气息,底层边缘的成长残酷。

 10 ) 生活就是无法挣脱的鱼缸

《鱼缸》是一部反映英国问题少女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用戏剧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现实环境说起,娓娓道来。

Mia是个乖戾叛逆的15岁少女,有个同样乖戾的10岁妹妹。

她们的单亲妈妈目测也没过30岁,每天过着荒唐的生活。

周围也同样是一群毫无希望的年轻人,Mia的世界就像一个鱼缸,她想挣脱出去,强硬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挣扎。

这个鱼缸世界似乎有了转机,那就是妈妈的新男友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带着母女三人出游的时候,Mia似乎找到了父亲的所在,接着又被另一种感情取代。

另一方面,她热爱的街舞似乎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面试,似乎是通向梦想的曙光。

然而这不是一部励志片,‘父亲’并不是来做父亲的,更不是真爱,面试也看中的不是她那其实很糟糕的舞姿。

一切都破灭了。

在绝望中Mia做了别人也会做的事。

闯进欺骗了自己的男人家里,在客厅里撒尿。

我甚至能理解这种行为,这只是对受到的侮辱的一种卑微的发泄和报复。

也想让伤害自己的人尝尝大的苦痛,但最后还是对无辜的人下不了手。

那只有逃离。

心理和行为的匹配非常到位。

非常现实,没有视觉冲击和起承转合,到头来却给予观众更持久的冲击。

生活就像鱼缸,我们满以为总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其实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

电影没有呼吁社会关注,也没有交代Mia远行后的结局。

这只是一段人生的横切面,它没有任何诉求,只是让你感受那鱼缸中的绝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德古拉2000》短评

1 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治安就是好 2 我觉得这些外国片子都把中国的良好传统腐蚀了 3 我觉得这里的某些状况真的太让人想死了4 我觉得这片子英国腔真是重啊重啊重啊

5分钟前
  • 壹壹
  • 还行

不好看

7分钟前
  • 我gay家家慌
  • 较差

我觉得风格挺达内的,可惜没有找到精髓,反而在形式上做轨迹的延伸,不是很喜欢,怎么感觉是爱尔兰口音啊

12分钟前
  • Y字头上一个V
  • 较差

剧情在有些地方太像《白色夹竹桃》了(我是说书,不是那部电影),与同讲青春的《ghost world》的机巧和自恋相比,这部电影诗意更强,最后半小时的发展还是很不落窠臼的。片子节奏感控制得很好,比起《巧克力猫王》的失序来说要好多了,但是问题在于它特点太少了(马的意向我很喜欢)

16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所谓梦想,梦想是喜欢上一个温柔男人,最后发现不过是母亲的情夫外带有家庭最后上了你之后为了家庭甩了你一巴掌。所谓梦想,做了多久的准备练了多久的舞蹈,最后发现人家只想招聘艳舞女郎。所谓梦想,喜欢了很久的白马想要拥有,最后一句她老了她生病了所以被杀了。所谓梦想,15岁的梦想是什么。

20分钟前
  • 本人醉奶
  • 力荐

看的实在没有共鸣 做人都不decent 生活怎么可能decent 女主角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渴求心太低 期望值太高 自我放弃太多

22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较差

She was sixteen. Right. 开始有点讨厌英音了,不过还是很喜欢 California dreaming,没由来地想起大象,还想起少女日记,不过更喜欢这部的凌厉又细腻,女主和一个朋友长得很像,不过倒没出戏,因为电影非常抓人,另外,大概是很久没见她了吧

23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完全不是我的那口菜啊 青春期的少女叛逆满口脏话矛盾纠结啥的 看到起就拽瞌睡重 要的是女猪颜不行【所以老子说英国的女明星是在拿不出手】只为看法鲨 哎哟喂 ML时的喘息 老子骨头都麻了

28分钟前
  • 五斤不过半顿
  • 较差

残酷青春里的一个耳光,一场情变,悲痛到崩溃的无言。女孩为这个成长付出了贞洁的代价,没有被谎言撕裂,终于“在路上”。 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在经历了生死爱恨,精神割礼之后,女孩离开了破碎的家,拉开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31分钟前
  • Cereja
  • 推荐

法鲨看起来就有种靠不住的感觉 全篇都在讲一个伤心的故事 但结尾的基调还是阳光的

35分钟前
  • 帕布莉卡
  • 还行

有点意思,就是画质和帧率不高。女主造型肢体神态都有点像文淇,特别是《异人之下2》里的陈朵。小孩好像很容易有斯德哥尔摩症,美国甜心结尾唱《杀死小孩》的小孩,打骂起亲人时像仇人,真要离开又舍不得。永远逃不掉原生家庭。这几个小孩,现实中认识几个比较像的,表情性格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像,其中一个,长大了刚好认识一个初恋,从高中到结婚都比较正常,男方家庭比较好,智慧程度也比较高,把女孩一点点掰回来了,虽然还是有点小性子,但是不经常说脏话了,几年过去也没有那么刻薄了。虽然不算是个完美的妈妈,但是也不算多坏,对孩子有时好有时烦,孩子主要是奶奶带,要不然全教给这个妈妈,可能也不太能管。

37分钟前
  • 郫县县长
  • 较差

怎样忘记青春无知时的痛?!生在长在这样的家庭,真是种悲哀,更悲哀的,是一种无耻的小人,会趁虚而入,他们没有道德伦理,没有长幼之分,他们管你是谁,虚情假意,到最后受伤最深的,还是是被骗的自己。

40分钟前
  • crystal
  • 力荐

梦想和现实从来就不是一国的 现实总是很残酷 叛逆的孩子在残酷的时光里走远 最后 离开 重新开始

43分钟前
  • Freeee_dylan
  • 还行

sorry not finish

44分钟前
  • 确定
  • 较差

受不了这样的片子……

45分钟前
  • 夏樹
  • 较差

我一直在4星和5星之间犹豫,最后还是给了5星,想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这两年看到比较出彩的,没有丝毫的做作,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很真实细腻,这部电影我分了两天看完,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跟之前开过那类似《曾经Once》、《寻找午夜之吻》这样的矫情电影,随着剧情的增进,而最终被震撼到

47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力荐

极好的表演和细节,颜色清雅喜人。好电影都不怕俗套,怕的是缺少诚意和情致。

51分钟前
  • 涵湘宁
  • 力荐

半大不小的妹子最难搞,姑娘舞跳得还没有YD的妈妈好,大叔就臀线迷人点儿,不如那个攒车男帅气。情节大约都猜得到,但竟然还是能一口气看到最后不厌烦,导演功力还是有。成长有时候真的是一瞬间的事。迈出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55分钟前
  • nighteye
  • 推荐

手摇镜头晃。喜欢最后女孩踏上旅途的结尾处理,这可能会是她跳出鱼缸的一个开始。

59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成长的教育,英国口音真迷人。

1小时前
  • Sh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