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文化。
电影虽已落幕,但主人公身轻如燕矫捷有力的身姿依然记忆犹新。
在本片中他展示了跑酷的精髓飞檐走壁,翻转腾移、灵活多变,在奔跑的过程中用各种空翻特技穿越障碍,不但动作紧张刺激而且巧妙灵动,带着浓厚的极限运动色彩更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刺激与扣人心弦,展现了主人公灵巧的身姿动作与敏捷快速的反应能力。
可以说《暴力街区》完全把跑酷运动带到了观众的视野中去,让跑酷运动成为一种文化真正的流行起来。
还有就是涂鸦文化。
涂鸦来自我国唐朝诗人卢仝的一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原本是卢全用来吐槽孩子的年幼调皮。
如今到了现代,涂鸦成了希腊文Graffiti的译词。
现在更是成为西方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之一的代名词,经历了由圈画帮派地盘,到表述自身情感、讽刺社会现状,再到成为-种艺术形式的演变。
在本片中的红砖特区,由于被政府用围墙隔离,围墙内又是由各个大小帮派联合统治,而涂鸦在其中像是一种在围墙内对自由的渴望与情绪的宣泄,随处可见的涂鸦标志像是一种文化符号,正是这种符号的运用,让影片传达出其核心内容是街头的,贴近生活的,真实的意象。
这样-种透过绘画的对话方式,既显示了区内人渴望与外界沟通,又表现了对社会上的排挤、歧视提出强力的反击,虽非主流艺术形式,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体现了人们心中在绝境下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即使无人欣赏,也要表现出自我的个性。
每个年代的人有每个年代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相较于上一代人的含蓄与委婉,我们这一代人更注重对情绪的宣泄与直接的表达。
红砖特区的闭塞导致围墙内的人并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未来,环境的残酷与艺术的温和造就了涂鸦这一形式,正是在这一种反差中,心灵世界与外部环境一直在.紧张的交锋,这交锋形成的力量如同一组有力的组合勾拳,击打着我们身体的要害部位,也许只有涂鸦这样的艺术才能如此完美得将人物所在的环境这样的表现出来。
残破的建筑,五彩的颜色,狂放的画风,不羁的语言....所有这一切景象,不是巴黎的温文尔雅和风姿卓越,而是红砖特区特有的暴力直白与放荡自由。
它的肆意是与这里人的经历对应着的,它的挑衅是与红砖特区人民的愤怒对应着的,它的苍白也是与对这个环境的无奈对应着的。
这种环环相扣的对应关系,使得涂鸦与整个红砖特区的环境相得益彰的结合在一起。
一大清早看这部电影真是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影片一开始lino的跑酷真是棒棒哒。
裸露的纹身,窜动的身体,虽然后来感觉lino有点二杆子精神,但是猛男这个词用在他身上真的是妥妥的!
哦哦,还有坐在床上用电击小混混的老婆婆感觉非常的萌萌哒!
男一号保罗沃克不用分说,高大帅气,行动潇洒,微微一笑很倾城,可本质上却是一个被上司耍着玩的苦逼公务员,心里总是想着杀父仇人Tremaine,惦念着干完这一票就开始做爷爷的好孙子,从此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可是后来,现实的狗血不是一般人能够控制的,最后知道真相的他眼泪都能掉下来,气急败坏之下只能带着一帮心地善良杀人就如打喷嚏的小混混冲进了市政大楼,对着大boss说:邮政编码来一套?!
当然,故事的结尾肯定是幸福安定的,香车美女,阳光花园。
首先缅怀一下可能已经身在天堂的演员:保罗•沃克吧,这位凭借着《南极大冒险》走入中国观众和我的视线,然后就是全世界影迷们都知道的经典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中与范•迪塞尔联袂出演的飙车双煞,而且一飙就是十多年,纵观整个系列的5集(中间第三集换了阵容)而且那是越飙越猛,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
然而就在整个系列第七集的拍摄期间,这位叱咤于荧幕上的车神,非常讽刺的倒在了“赛道上”,由于车速快作为乘客的他,和他的朋友一起撞在了大树上,然后非常凄惨的被活活烧死。
哎……这是继希斯莱杰之后,又一位好莱坞当打男星,死于非命。
而在其生后,《速度与激情》的片方宣称将保留他的戏份,且修改剧本,另外找人完成全片,而本片则是他生前完成全部拍摄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悲情的色彩多少也可以作为本片的宣传吧。
本片其实是10年之前,同名法国电影的翻拍,在故事情节方面,剧本只是稍微的做了一点点的修改,而在演员阵容方面,男主角依然是由大卫•贝利出演,这位跑酷运动的创始人,对于这项运动的推广,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而另外一位主角则由身手要差上很多的保罗来担当。
多年之前的前作,两位主演都是由跑酷届的大神担当,不过这两位在电影届的号召力毕竟有限,片方如果想通过这部新拍的作品赚钱,那在主创阵容当中加入强有力的票房保证则成为不二的选择,于是保罗离开了赛车,依靠着双腿继续着速度的激情。
如果有看过前作的朋友不难看出,本片中的保罗可以看的出来已经算的上是玩了命的努力了,各种危险动作的尝试无不显示着他的敬业,然而身手上的巨大差距,毕竟不是拼之一字可以简单弥补的,跟前作中两位大神之间异常精彩的飞檐走壁相比,逊色了不是一星半点。
而用以弥补的几出简单粗暴的动作戏和飙车戏,也显得有点理由不带,毕竟当年的另外一位演员——塞瑞尔•拉菲利从小习武,有很好的武术根底和运动天赋,更是有跑酷世界第一人的称号。
相信看过前作的观众,再来看本片,多少会有点失望。
跑酷——如今已然风靡世界的这项街头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尝试和喜欢,而本片则以这项运动为切入点,将这项运动的魅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完善和修饰,以及电影镜头的捕捉和艺术加工,再辅以动感十足的音乐,更加完美的展现在各位观众的眼前。
而充当配角的混乱的街头、黑帮的追杀、政府的腐败以及黑幕,都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看点只在于跑和已然逝去的保罗。
对于本片,我只能说是一部悲情的老片翻拍。
《暴力街区》的片名很容易吸引一个人,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地方肯定是很乱的”,没错,影片中就是塑造了一个没有正规警察、政府管理的地区里的事。
在很多镜头中,都记录了美国的街头文化,涂鸦、路边烧烤、跑酷等等(这些对于街头玩家们都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影片中阶级的对立、搭档的质疑、生死关头时的紧迫都十分的好。
让“红砖特区”成为“暴力街区”的不是当地人民的行为,而是阶级之间的歧视与隔阂,是利益的趋势和诱惑。
前边二十分钟莫名其妙的打打杀杀,男猪脚自报家门,他是卧底的缉毒警察,才知道原来这片子是讲缉毒的事情,之前还以为是毒贩子内讧呢,缉毒警察的女盆友作为一个危险职业,被绑票了,一点都不意外。
运输中子弹的车就四个人,特么运普通子弹也不能这么敷衍吧,劫匪抢到之后想要钱,没想到钱能解决的问题到了美国佬那里也成了问题,劫匪可是威胁不给钱就炸掉一个城市的。
后边又反转了,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市长,黑帮和警察联手玩政治把市长坑掉了事。
二星3分,打得挺热闹,看得挺无聊。
真正想毁灭一个地方用不着这么麻烦的,手段多得是。
答:即使社会环境再脏、社会秩序再乱、社会治安再差、社会成员再渣的地,如果某人、某组织或某政党在当地放置、引爆一重大杀伤性武器,那可要背上乱杀无辜、草菅人命、粗暴野蛮的千古骂名啊!
且触犯了国际刑法上的反人类罪啊!
可是背上千古骂名也算是出名了啊,恶名也是名气啊,还千古哦好多人抢着争这个名气的!
再说那个国际刑法有啥实质性的强制力啊?
其实说到底主要原因是,禁止杀人!
更加禁止地狱性灭绝人类!
对人的生命予以绝对保护啊!
即使当地人杀人不眨眼,随意、暴力地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持有枪支、使用、运输枪支,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拦路抢劫,打家劫舍,他们恶贯满盈,罪大恶极,罪不可赦,罪行罄竹难书,领导之流也不能简单粗暴的杀了他们!
美国政府,你是在说我大中国应该要废除死刑吗?
还有,影片最后他们一群暴徒直接持枪冲进市长办公室,哎呀哎呀,不得了啊,这都是什么美国政府啊!!!!
安全守卫如此薄弱的??!!!!
这种门卫系统还让不让领导们继续严肃、狡猾、认真地玩政治整人的呀??????!!!!?
然后,对如此大胆罪恶之徒就是不能整一大炮过去扫荡端平了呀!!!!
不能呀!
真的不能呀!
最近去影院去的比较频繁,而好电影着实少之又少,之前没有看过《暴力街区》,去影院后看到有吕克·贝松的名字,就想试着看看,说实话没有报多大期望。
一开场的跑酷镜头惊呆了我这个小伙伴,流畅程度堪称完美,不由得想起成龙在《宝贝计划》中从空调盒跳下来的场景,顿时觉得那会得多心酸啊……看完之后又回家补了下之前那部,原来基本一成不变啊,唯一就是演员有多调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先入为主,又或者现在依然是一个卖萌为生的世界了,总觉得翻拍中的人物选角更加贴切,更加适合剧情,更加萌,尤其是大胖子和爱做饭的黑老大,而且女主演也身材脸蛋更棒哦,尤其是最后大反正,警察联合黑帮推翻市场真是大快人心啊。
唯一遗憾的一点就是感觉翻拍后的打斗场景比原先逊色一点……听说票房爆冷门,看来好的片子不是自己宣传就可以的,真的还是要靠口碑啊,我们还是有一定鉴赏力的,以后不要老拿一些烂片糊弄我们了好不好,亲!
和Chanie在从咖啡馆朝云南菜走过去的路上,她向我推荐了“暴力街区”。
这是一部如果只听片名基本上根本就不会去看的电影(尤其我并没看过十年前的原片),但她的推荐词是:“保罗沃克在里面非常帅,你就当只看他耍帅。
”想了想,如果这样的话好像也可以啊,且这是保罗沃克最后一部完整电影,即使只在“速度与激情”中喜欢过他一点点,但这个一点点已经可以支撑我走进电影院了。
而且现如今还没被剧透的电影已经很少了(再说一遍因为没看原片),这也算是动力之二。
于是基于以上原因,已经看完电影的我认为它还是值得四星——保罗沃克很帅,可他最帅的时候是和跑酷哥一起合作的时候(剩下的时间跑酷哥略帅一筹。
)音乐算赞,但不能算这种类型里的最赞。
偶尔会有种“其实这也是速度与激情吧”的感觉。
还是觉得保罗沃克太英年早逝了。
豆瓣上有个网友说:MD,我患了绝症,明知道是烂片还看。
哈哈哈,蛮搞笑的。
电影是艺术,电影是文化,但是电影也是商品,不是吗?
如果它有种种符合观众趣味的元素的话,那么它就是畅销的商品。
这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套用在电影这一艺术门类上,同样适用。
依据这种结论,《暴力街区3》可以定义为是一件行销的商品。
吕克贝松,这个成功的导演商人(我如此定义他)使其《暴力街区3》拥有了观众偏爱的种种口味,型男、辣妹、武器、动作(跑酷)、飙车、对打……主演保罗沃克在现实生活中飙车飚到了天堂,跑酷创始人大卫贝尔还依旧在用直觉和灵魂飞檐走壁。
这是现实中的两种人生和状态,投射进电影,也便让电影有了另一种色彩。
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给一部电影定义为烂片?
又是什么让我们不自觉得给《变形金刚4》点赞?
口味罢了。
如果说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们掏钱后出了影院还能觉得这钱花的不浪费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有了成为佳片的可能性。
只是有可能性而已。
但是,可以确切的说,这部电影已经是一件成功的商品了,它的营销方式、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因此,它跟艺术价值极高、令人思考极深不沾边,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发生在美国底特律,不断升高的犯罪率和持续扩大的犯罪势力让警方苦不堪言,为了控制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警方划出了“红砖特区”,用以隔离罪犯和平民。
在特区之中,以毒枭特里梅因(罗伯特·菲茨杰拉德·迪格斯 RZA 饰)为首的犯罪集团掌控着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利,构筑了一种岌岌可危的微妙平衡。
一场意外让利诺(大卫·贝尔 David Belle 饰)成为了特里梅因的眼中钉,为了引出利诺,特里梅因绑架了他的女友罗拉(卡塔利娜·丹尼斯 Catalina Denis 饰),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探员达米安(保罗·沃克 Paul Walker 饰)亦希望能够将作恶多端的特里梅因捉拿归案,个性迥异但境遇相同的利诺和达米安走到了一起,决定联手。
许多地方的剧情设计实在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完全靠配乐和不断制造危机忽悠过去
跑酷真的很燃,简单粗暴,结局反转是暗喻现在的政府都是黑手党翻身么。
动作电影里面的枪都是摆设~
看到最后一幕直接哭出来了:In loving memory of Paul Walker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炸弹也是那个炸弹 甚至跑酷的哥们也是10年前那个 原作系列的精彩在于最大化了跑酷的带来的震撼力 但新作中添加了好莱坞式的剧情 导演虽然意图放大故事影响力 但架空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寓意还是给人儿戏般的粗制滥造感....
垃圾
跟当年那个法国版改了一点点,不过剧情上缺了新意观影体验差一截了。
保罗的演技无懈可击,冲着他去的,他没叫我失望
保罗沃克怎么舍得死!哪怕是为了不让这样的电影成为自己的遗作……!
跑酷很帅,动作设计也非常流畅,就是剧情相对单薄,但看爽了就够了
not my type
动作戏真是眼花缭乱!!!
炒冷饭的新标杆!感觉像是翻出之前那部的分镜稿子照着又拍了一次。ps:稿子还缺了几页。
In loving memory of Paul Walker. 蓝眼睛,洁白的牙齿,干净又傻呼呼的笑容,每看一眼都觉得如此惋惜又伤感...
201025UC1:30:10。冷饭炒啊炒,看头就知尾。对保罗的不感冒依旧。
没看过2004版的。整个看下来觉得故事很流畅,动作很酷炫啊。喜欢这种两个帅哥一起,很养眼。结尾的温情拍下来也很喜欢,喜欢这种温馨的色调。
暴力到底,其实挺棒的!没看过10年前那版,据说更棒!大卫从30岁跳到40岁了,不容易啊!可惜了,保罗沃克。而且……不是3D太好了!
动作耍宝
为了Paul Walker,三星吧,RIP
不出意外地没有法国原版好看,原版的打斗有一种流畅感,剧情也更有张力,而这个……特别是后面的洗白太搞笑了。只是看到保罗沃克那张帅帅的脸还是倍感唏嘘,特别是他摘下伪装的眼镜露出那双蓝眼睛,影院里充满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