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后篇

64 ロクヨン 後編,64:史上最凶恶绑架撕票事件(台),黑暗之心后编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赤井英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昭和64年后篇》剧照

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0

《昭和64年后篇》剧情介绍

昭和64年后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当年办案人员的失误,导致绑匪关键性的电话没有被录下来。相关人员承担责任,警方高层则将其视为禁区只字不提。三上义信(佐藤浩市 饰)与媒体苦苦周旋的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打破警方的窠臼,同时针对当年的案件展开深入调查。而就在此时,某体育用品商店老板(绪形直人 饰)的女儿遭到绑架,相关手法居然与“64案件”完全一致!难不成是凶手再翻案?三上和同侪全力奔走,警方也投入大量人力展开追查,结果竟然发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昭和天皇退出历史舞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然而即使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有些事、有些人终究会被人久久铭记……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完美假妻168西南联大实验品家庭高手高手高高手杀手奶爸大汉军魂东四牌楼东生死牛玉儒奎迪3国境之间鬼女魔咒命中注定遇见你混乱之子第二季山河之影两个爱人和一只熊吉姆·加菲根:暗淡章鱼笼人生不是梦女尸谜案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妹妹恋人日本动画(人)展览会致命玩笑3黑吻爱民村官兵临城下那山那海古道叭嗒楼闹婚记

《昭和64年后篇》长篇影评

 1 ) 来一个三俗的题目—父爱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2 ) 昭和64—沉默的警察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

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

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

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

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

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

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

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

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

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

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

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

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

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

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

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

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

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

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3 ) 难道现在日本推理电影只有社会派了?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

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1。

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

这是推理么?

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

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的错误有意义么?

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

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

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

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

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的安排呢?

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

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

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4 ) 无冕之王最后的嘚瑟

1.泷藤贤一 : 还是这种,贱兮兮的职场中层适合你!

2.上下篇的整体配乐 : 很有在80年代迪厅里,微醺的感觉配乐!

但,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都木有,但,网易云音乐有比较完整版的配乐,免费,可惜音质不可选……3.前后篇 : 超过四个小时,婉婉到来,虽然冗长,但看不到什么阴鸷的人物形象,只是传统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来复仇,"正义"的结局,不美丽……

 5 ) 影评,昭和64年 后篇,无奈的改编

时隔两周,《昭和64年》的下篇终于有了资源,姗姗来迟的影评终于可以完美收官,影片也可以最终谢幕。

接续前篇,简要回顾。

最初两个小时的情节,节奏感出色,伏笔好,让人有种继续看下去的冲动,准确的说,是想知道故事的走向与结局,更想看一看正义人士三上的人生轨迹。

带着这些期待,我开始下半场之旅。

照例看一看日本专业影评网的点评,总体来说,与上作比较下降了些,可能4个小时的影片长度让人觉得“观赏无力”yahoo!

映画:3.15(与上篇相比褪色了不少)

映画.com评分:3.5(基本与前作保持一致水平)

进入个人点评说实话,期待太多,失望太大,影片继续唠唠叨叨了2小时,有些情节如裹脚布——又臭又长,无意义的叙述充实了整个下半篇,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有意拖延时间或者说黔驴技穷了。

虽然个人十分理解主创人员继续沿用冲突与斗争作为主要卖点,可是如此重复的演示某段固定的桥段就让人感到费解。

如媒体与警视厅,警视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细细算来,下篇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来描写这些内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线完全成了陪衬。

对于这一点,个人表示不解。

猜测有可能是导演想将原作里那些社会性批判的文字内容实体化,这样一来,剧情的冲击力能够使观众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不过,十分可惜,导演的拿捏不够精准(甚至有些偏),纯粹用影片的时间来堆积这些内涵性的文字内容反而适得其反,冗长而又没有实质意义的媒体舆论、暴力监督的重复渲染,让原本风味十足的电影迷失了方向。

下半篇另一败笔——个人英雄主义的抬头。

这又是导演的错误思维,相比原作——依靠三上揭示阴暗面,让众人警醒的主旨,电影版的意图明显歪了。

导演有意无意的将三上这个普通角色塑造成了“日式英雄主义”代言人,有正义感、有执行力、有气魄、为人刚毅,一人孤身探案,满满的英雄气概,正义凛然。

哥们真心醉了,相信原作作者横山秀夫先生看完此片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于本作的下半场,个人牢骚挺多,不为别的,就为片子的”成色”困扰。

一部这样有深度、有层次的文学作品,竟然被改编成这样,尤其是最后几十分钟,别扭,矫情,自编自导的成分太重,令人感到无趣。

写在最后,4小时的电影,实际卖点就是电影时间,影片本身对于原作的改编处理不够成熟,节奏慢半拍,拖沓无聊,对于原作的精神了解不够,呈现的作品瑕疵较多,尤其是人设,社会阴暗面的记载不够专业,令人失望。

原作★★★★★(横山先生的作品,推理作品中的翘楚)演员★★★★★(演技卓越,感情细腻)导演★★★☆☆(改编过于随意,品质下降)视效★★★☆☆(日系色调,看多了,也就厌倦了)音效★☆☆☆☆(不予评论)推荐人群:所有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6 ) 低于预期

看了前篇后很期待后篇画下个有力的句号。

可惜看了有些失望,节奏仍旧缓慢,缺乏高潮,没有期待的效果。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到凶手的方法和执着是让人感动。

但零碎的叙述削弱了它的力量。

三上究竟是怎么找到这个公用电话亭的?

找到凶手后的模仿绑架事件是谁策划的?

多少人参与?

和警方高层来视察要取消刑事总监之间有没有关系?

还是正好赶上这个时间?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凶手小女儿和三上找到凶手小女儿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模仿绑架案之前还是之后?

三上是怎么找到小女儿的?

反正故事讲述的让我头很晕,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过多表现那帮只会找茬吵嚷的记者的镜头真的让人厌烦。

重点不该在这里呀!

而且就是看完了也不明白互相对立的缘由,记者和宣传室的对立,记者之间城里乡下的嘲讽。

记者和警方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那帮记者工作内容就只是听报告而已?

除了这一对立,警方内部的矛盾也是搞不懂。

每一方似乎都很不满,为啥都嫌弃三上呢?

三上从刑警变宣传到底是因为什么?

被排挤是因为做了宣传还是因为被排挤所以去做了宣传?

他上司老是问他要女儿的医疗记录又是打得什么算盘?

他拒绝是出于什么心态?

女儿讨厌他又是因为什么?

结尾说要去找女儿,但那个火烧的类似祭祀活动又是什么?

为啥最后要拍这个?

打来的公用电话想表达是女儿吗?

真是一头雾水。

总之是个看的很辛苦,到结尾也没有释放感,反而疑问很多的影片。

感觉还是去看原著算了。

 7 ) 平成的四季变化,昭和的七日轮回

3+2.5=5.5。

平成十三年间的电闪雷鸣,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一,我在电话这头听见无助的母亲恳求孩子归家的哭诉,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倾盆大雨,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二,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一向要强的父亲害怕的不敢说一句重话,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阳光普照,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三,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记者们吵吵闹闹逼问消息,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大雪纷飞,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四,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官僚躲在办公室秘密商讨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秋叶染红,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五,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自责不已的警察重新着“都是我的错”的喃喃自语,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狂风怒号,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六,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孩子们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风和日丽,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日,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了我重复十三年后终于找到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哭了,掩面而泣平成的十三个年头,不过是昭和最后七天的循环,日本人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昭和时代最后一年的昭和六十四年,而我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平成十三年凶杀归案的“昭和六十四年”

 8 ) 和韩国电影《那家伙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9 ) 其实需要揭示的是过去的错误。

本片的亮点是日本媒体对司法的干扰。

媒体对警视厅的高压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侦破。

警视厅管辖东京都内。

而警察厅是管理除东京都以外的日本全国的县警、府警和道警的组织。

两者虽然都是警察组织,却有着对立的关系。

原本警察组织与邻接的县警同仁关系恶劣,而且就算在县警中,也会有各个主管方面争执不下。

而且,警察组织的对立面并不是只有这两方。

处理从国外入侵日本的间谍等特殊案件的警视厅公安部和内阁公安调查厅,由于工作领域相互重叠,也出现过对立的情况。

 10 ) 有兴趣的话建议读原作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

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

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

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

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到主题的高度。

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

」这句赤間的标志性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

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

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得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不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

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

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的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

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了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

原作是开放式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

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

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

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昭和64年后篇》短评

后篇比前篇好看多了,取景是真的美。

6分钟前
  • Connie_Connie
  • 推荐

后半段显得没有张力,完全是拖时间

10分钟前
  • 最后一页
  • 较差

后篇剧情终于拨云见日,但还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过早暴露出真相和结局的强煽都是败笔,加分是永濑正敏的出色发挥,一个永远留在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时间里的父亲。还有就是日本记者真强势也真废材,新闻自由程度的高度开放,但自身调查却几乎依赖官方披露,黑幕居然是一个失误,这事在你国,也叫事?

14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海报上的杰作二字真是讽刺。原创剧情也不怎么样,还不如留白处理。

18分钟前
  • yuri
  • 较差

看到结局,就知道肯定是优秀小说。然而,被导演拍烂了。庞杂的东西过多,记者与警署的关系,警署没有刑事部长不行,这都是什么鬼???

19分钟前
  • ForeverBen
  • 较差

看剧时觉得没想象中好,谁想到电影演成了孤胆英雄硬汉侦探佐藤浩市硬拗成伊斯特伍德🙄️。

23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较差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24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29分钟前
  • roja
  • 推荐

后篇逐渐进入正题环环相扣。很有社会意义。

31分钟前
  • 花先森的猫
  • 推荐

悬念很一般 剧情还是不错的

32分钟前
  • 也卢
  • 还行

父亲真的契而不舍,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凶手,最后真相泪目了

33分钟前
  • A回收旧家电
  • 力荐

1,这个阵容都不能用豪华形容了。2,有关记者这块内容还是先补好课再看比较清楚。3,那些细微之处啊,才是真的好。

34分钟前
  • 大心
  • 推荐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43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真心欣赏不来日影。。。

48分钟前
  • Yag
  • 较差

前半段就达到了剧情的高潮,二次绑架和无声电话的坚持很精彩很动人。然后,就莫名其妙又演了半部,二次抓人那段真是翻白眼。

52分钟前
  • syuu默
  • 还行

继上篇撕票案后又发生一起同类型少女绑架案,于是警察不同部门之间,警察公关部与记者群们,罪案中受害者或嫌疑人间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纷争各起。查明真相成了利益角逐的手段,真凶还关联着警部们的升迁荣退。可怕的不是罪犯的杀心,而是个人与组织的对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去与将来的赌博。电影拖沓

57分钟前
  • JuneYale
  • 还行

这是一个心理的电影,当时还说前边。

60分钟前
  • 又上当了
  • 很差

這個充滿霓虹金特質的故事,雖嫌後來煽情的部分多了些,但這也是一種霓虹金的特質吧。佐藤浩市的表演分寸掌握得真好,也給電影大大的加分啊。

1小时前
  • norris
  • 还行

后集真破案。日本刑侦剧有一点很出彩的就是基本上都会有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角色会做一些很有毅力很有忍耐力的事(我说的事被害者的父亲),比如这个,比如嫌疑犯X的现身等,很大和民族了。

1小时前
  • River 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