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是陪你一起走到最后,爱到忘记自己,爱到变成了你。
-题记“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这是《阿嬷的梦中情人》中一句简单的台词,却让我本来已如死水的心再次泛起涟漪。
刘奇生,那个年代最屌最拽的编剧,他确是一个有志青年,却在一切只向钱看齐的老板下手底下打工,一再忍气吞声,壮志难酬。
于是在他已经培养出一对经典的荧幕情侣的情况下仍咬笔苦思,却依旧一筹莫展,俨然成了一个忧郁小生。
幸运地是在这时,蒋美月及时地出现了,那个能欣赏他写的《爱你入骨》剧本的一个追星梦幻女。
她真正倾慕地是有才之人。
所以,万宝龙在她面前注定只是浮光掠影。
而她的努力和勇气,注定终有一日她会超越当时的金月凤。
一个有才,今生只为她写戏;一个有情,今世只演他的戏。
这下追梦的路上该不孤单了,本就是命定的姻缘,只是会有坎坷,坎坷到撕心裂肺,不知何时才能等到心爱之人的归来,不知何日才能拥她(他)入怀。
为了能早日实现这个诺言,奇生拿出自己最初的梦想及大好的前途和自己狠狠地豪赌了一次,可在当时,黑白片的市场已经萎靡了,他的时代已经在悄然逝去了。
他却不知,他对了梦想,错了时间。
这还不算,最恨地是碰到了这么一个地利欲熏心,胆小如鼠的小市民老板。
一夜之间,奇生把自己最美好的爱情和自己的未来一箩筐地连本带利一起锒铛入狱。
奇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在他入狱后,当尽自己当时所有的财产,补偿给和自己同在一起奋斗的电影人。
美月没有放弃,执着地要见他一面,寄望于他能导好自己以后的“戏”,可奇生忍痛地cut了她能给予自己最美好的东西,这一痛就痛了四年。
在这以后的每日,美月疲于奔命,用命搭筑起他们心中的同一个梦想,只为在一墙之隔的他能听见自己的心声:这一生,我只等你,因为我爱你入骨了。
思慕的人啊,我的生命只为你而歌唱,你何时归来?
到这里,片外人潸然泪下,只希望他们最终一定要在一起,不为别地,为了这真爱,为了这执着无尽地等待。
四年后,奇生出狱,誓与她共度这以后的日子。
老了,老了,终于美月回到自己的美梦里,而奇生誓要找回他们之间点滴的难忘回忆,维护他们单纯而又美好的爱情神话,不惜扮演自己当年最痛恨的小白脸,让发妻能拥有自己当时唯一能感觉得到的安全感。
并拼着自己的一把老骨头每日苦练脚踏车,兑现自己当年要载着美月环岛漫游的诺言。
在此我很感激他们的孙女帮他们实现了他们当初没有完成的梦想,两位迟暮之年的老人终于能找回彼此,找到对方,拥她入怀。
我爱你,爱到岁月流进我们的心坎里。
我最美好的回忆是在我白发苍苍的时候,仍能拥你入怀!
前面的情节的被大片的台湾黑白片的无厘头情节占据,刘奇生和蒋美月的相爱也是几分狗血。
七分情义三分冲动的蓝正龙不是我的菜,安心亚34D的大胸倒是足以让女人捶胸顿足、男人垂涎三尺,脑残追星女就这样和流鼻血的热血青年相爱了,一直到一小时,我都想不通怎么豆瓣能上7分。
快进20分,蒋美月对着监狱里的刘奇生大喊“你导我就演”,被迫生计四处奔走等着出狱的刘奇生,居然泪就止不住了……一直留到片尾的“太阳还没出来,换月亮”的对白。
相比大陆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式电影,不得不佩服台片的独到之处,没有太多的震撼与华丽,踏踏实实的细节,不经意间将你打动,或许这才更接近生活本真的面目?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电影可以放二轮,但人生永远都只有首轮。
也应照了刘奇生的跌跌撞撞但用无比精彩的一生,得到了什么呢?
心生欢喜,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很有爱的一部电影虽然台湾味很重很重 ,口音表情还是很幼稚夸张,但不影响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感动!
里面的阿嬷好可爱啊不过 觉得这部电影最最幽默的地方是对蒋家王朝统治的吐槽 太幽默啦哈哈哈女主角安心亚很可爱 虽然日常生活中 她常常秀胸部秀大腿 但在这里真的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勇敢美少女不得不说一下里面的天心 我竟然一开始没认出她来!
以前她是多红多年轻多可爱啊 现在已经变成了风尘的女二号 时光真的是女人最大的天敌 不过 天心的扮相很好看 有着不一般的味道台语电影曾经有过一个风光的年代,当时的电影几乎都在北投一带取景,所以当时人称北投为「台湾好莱坞」。
八年级生小婕,始终不相信国片有过这麼美好的时期, 但阿公刘奇生总是一脸骄傲的说:「阿公我可是当时最红的王牌大编剧」…对於这件事,小婕始终存疑。
小婕有个得了失智症的阿嬷,病情日益严重,陷入了现实与「梦境」的两难之中,竟宣称自己是万宝龙的太太…(「万宝龙」是当年最红的小生)。
小婕不解阿嬷为何总是对此人念念不忘,终於,阿公向她诉说起一段当年发生在「台湾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影片名称:阿嬷的梦中情人外文名称:Forever Love其他名称:台湾有个好莱坞出品公司:山水国际娱乐 宝米数位有限公司制片地区:中国台湾导演:北村丰晴、萧力修类型:喜剧,家庭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上映时间:2013年2月22日
第一次看开头,一段蛮长外孙女的介绍,那时台湾黑白台语片风光的时候,可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漫天星际,总觉得开端有点无厘头。
外公有点不正经老顽童的感觉,外孙女的声音很有现代台湾妹子的口气,看的版本口不对声。
蓝正龙一开始貌似一个愤青的角色,敢于挑战老板,公然谩骂他,可是三番四次还是屈就于老板,最后更被屈坐牢。
万宝龙,很典型粤语残片中的丑角,虽然是万人迷的身份,不会讲台词,只会摆pose,跟男主角斗气到底,个人觉得王柏杰演的很到位,很有那个年代的人的fu。
看天心真的会很留意她身上那几两肉,还是觉得她的现代气息比较浓,不像黑白片时代的人。
安心亚还是演傻傻呆呆的角色。
看到她爬墙进电影院看万宝龙那幕,骑在刘奇生身上,真心好笑。
以白牡丹亮相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黑白片的剧情虽然很假、很简单、很白痴,但相对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些电影就是当时台湾人生活的唯一娱乐。
那些疯狂追星直到现在还是会出现。
台湾黑白片这段历史跟HK邵氏电影一样,值得回忆,作为一段珍贵的文化珍藏起来。
因为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原来片中的对白、人物、电影均有出处。
看到片尾那些珍贵的黑白台语片,突然感悟,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快乐时光啊。
电影是可以放二轮,但是人生永远只有首映,没有放二轮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
最怕自己没有梦想一步步走向死亡,有梦就去追。
可是追梦的过程很孤单啊。
没事,我陪你。
有梦最美,美月相随。
你是喜欢看太阳出来,还是喜欢看太阳下山?
我喜欢看太阳出来。
夏天的太阳几点出来?
5点40分。
冬天的太阳几点出来?
6点10分。
现在还没出来?
换月亮出来了。
去哪里,不去天堂就好,然后...去了地狱谷结婚戏演不演你根本就没有近视!
PS:想说看似乱哄哄的表演,其实大家也是在努力的。
为什么生哥喜欢的不是红玫瑰?
强势的女人还是不及单纯的女生有更大吸引力吗?
忧郁编剧奇生,老年玩世不恭,天后红玫瑰的痴情,却不及beautiful moon弹珠,清新白裙子,让人动容。
白漆,黑轮的老友,拍戏瞌睡的导演,色色的老板,台湾有个好莱坞,致敬曾经的黑白片。
推荐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牛逼,而是影片的诚意与情怀都足够让人动容。
《阿嬷的梦中情人》在内地已经上映几天了,也不知道票房到底怎么样。
档期有些悲情,想来夹在正火爆的好莱坞大片《霍比特人1》和余热未退《西游降魔篇》中排场肯定好不到哪儿去,说实话有些可惜。
不能拿这样的电影去跟好莱坞那些成熟的商业电影比较,当然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若是拿来跟内地那些狗血爱情电影比的话,《阿嬷的梦中情人》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部献给六七十年代黑白台语片的情书,各种天马行空的桥段以一种后现代式的拼贴效仿与台式搞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忍不住都要用台湾国语腔大叫一声“超赞”。
若不是导演不舍得删戏,使得剧情略显拖沓,否者我还得给这部好玩好看又有情怀的电影再多打几分。
更让我所料未及的是拍摄这部献给黑白台语片的情书的两个导演中的一个居然是日本人(同时也出演了一个搞笑配角),若不是真正喜欢台湾老电影的影迷或者说是电影人真的不可能把那种怀旧的味道拍的那么浓,一段跨越几十年的爱情(当然还是集中在青年时期),但也见证了黑白台语片的兴盛与衰落。
影片很多桥段就是在以模仿的方式致敬《爱你入骨》、《梅花七号》、《大侠梅花鹿》等黑白台语片,在影片结束后,还特地将原版的片段作为花絮放出,让人既动容又好笑。
影片中的每个演员都极具个性,甚至觉得谈演技什么的已经没什么意义,就是看一群人笑中带泪的去集体讲述一段情缅怀一个年代。
《阿嬷的梦中情人》像一锅入味的大杂烩,非常好吃,但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配菜太多,调料也多,让人一直吃一直吃未免就吃累了,饭局上有时候还能说歇口气再吃,但电影院却不可能半途停止放映,会让你一直看一直看,势必就会觉得太过冗长。
对这样一部讲述历史,但又没当史诗片来拍的电影来说,再剪掉半个小时也并不为过。
想想,可能也是因为导演太过迷恋那个黑白台语片辉煌的年代,也想让观众们多看看那个年代电影圈一个编剧与女演员的爱情是如何的浪漫,所以才会显得有些拖沓。
不过,不可否认,蓝正龙与安心亚再加上王柏杰、天心这样极具偶像气质的组合让影片显得非常养眼,而安心亚几次露背露底裤的镜头也足够让男观众们流鼻血了,绝对乐而不淫。
另外说下,很喜欢影片的配乐,都是一些很经典台语歌,如《山顶黑狗兄》和《旧情绵绵》,还有几次出现《思慕的人》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甚至让人看完影片还忍不住哼着《思慕的人》去回想片中的镜头。
这是部怪怪的电影。
按理说它做得不够精细也不够深刻。
但是我就偏偏喜欢了这种调调。
我想,安心亚和蓝正龙的表演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
特别是安心亚,太赞了,真的。
我很少有这么评价一个演员的。
当蒋美月不断重复着那句“你导我就演”时我觉得心都暖了,然后又碎了。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与褒奖,而对于一对恋人,这又是多么的深情与炙热的爱啊。
演员也有败笔。
孙女的演员就不怎么好,和整个戏的气氛和风格不搭,演员自身也没什么特色。
叙事结构类似于《恋恋笔记本》和《返老还童》。
当然,还比不少这两部片子。
但我就是喜欢上这种调调了,哪怕只是因为里面的一句台词。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最终的裁判是时间。
】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观看台湾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洪烛《阿嬷的梦中情人》让我感动。
观影研讨会上,我大胆预测:《阿嬷的梦中情人》可能是2013年最感人的电影。
至少,它表现了最感人的一种爱情。
爱情首先要感动自己,自我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对方。
两个人相互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别人。
爱情电影同样如此:编剧必须在感动中写出剧本,必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物与故事所感动,才可能去感动导演,演员,乃至无数观众。
由王柏杰、蓝正龙、安心亚等主演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集体的投入,又是集体的感动,浑然天成。
我认定这是一部有体温有心跳的电影。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人重新认识梦中情人这个概念。
大家一向把它当作常用词,原以为很熟悉,其实还是很陌生。
所谓梦中情人,其实侧重于精神恋爱,又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提倡,而被称作柏拉图式的爱情。
人类的爱情史,一直充满灵与肉的竞争,精神与物质的博弈。
到了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由于唯物论乃至拜金主义大行其道,把情场也演变成了战场或商场,跟物质恋爱相比,精神恋爱成了易碎品。
跟物质情人或肉体情人相比,精神情人或梦中情人成了奢侈品乃至稀缺品。
《阿嬷的梦中情人》,质本洁来还洁去。
这种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爱情,我原本以为在商业社会里快要绝迹了。
不,它在电影里依然存在,在艺术中依然存在。
那就意味着,它在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可能。
艺术,包括电影,要给人类希望。
如果艺术都不信仰真善美,怎么给人类的进步带去正能量?
《阿嬷》在“蛇年最值得期待的几部电影”排在第三位。
“梦中情人”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梦想能超越现实,爱情能超越世俗,有无限的可能性。
梦中情人,好像比情人多几分朦胧美。
情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梦。
譬如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痴如醉的情感,会使心仪的女人完美如女神。
爱情励志喜剧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求爱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
有爱才有梦。
追爱其实是在追梦。
即使追到了梦中人,也不能丢了梦。
否则梦中人还是会跟梦一起丢失。
梦会碎,梦中人的心也会碎。
“有爱最美,有梦必追。
”这既是《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经典台词,也是贯穿全剧的潜台词或背景音乐。
女主人公演落水戏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男主人公编剧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相救,结果两人都差点自身难保,但彼此无怨无悔:“就算不会水,也要下水救你,因为我爱你,哪怕和你一起被水淹也是幸福滴 .....”《阿嬷的梦中情人》主演安心亚,被称为宅男女神,连续三年在《男人帮》中击败性感女神的林志玲。
她在剧中哭喊的台词,能把观众的眼泪都给喊出来:“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我会一直等着你,做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
为什么呢?
你看完全剧就知道了。
多年文友张弓惊,看了我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而发的微博,留言:“洪烛是个有心人啊。
其实,作为一位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应该分析分析,为什么台湾人能够拍出这样色而不艳的爱情片?
两岸隔绝多年,到底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我能怎么回答呢?
我只能说:彼岸开始拜爱神了,此岸还在拜财神,至少慢半拍。
彼岸开始重精神了,此岸还在重物质。
艺术是形而上的,商业是形而下的,两者并非形同水火,但必须互补。
电影本该是梦工场。
可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本应高雅的电影也无法免俗,本应成为人类精神氧吧的电影,也变得像缺氧一样缺梦。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梦的梦工场。
与此互为因果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看见了许多无情的爱情,纯物质或纯肉体的男女关系。
它们比过去的所有爱情悲剧更悲哀,更悲伤:不是在宣布哪一对情侣的生离死别,而是宣判整个爱情的死亡。
继尼采高喊“上帝已死”之后,不断有人危言耸听地宣布“文学死了”“艺术死了”,但都不如预言“爱情将死”更让人触目惊心。
只有爱情死了,文学才会死,艺术才会死。
《阿嬷的梦中情人》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与日下的世风反其道而行,高呼着爱情没死,爱情还活着,爱情死不了。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焕发出独特的活力。
在感动人们的同时,更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在狂奔的路上,弄丢了什么?
该把什么找回来?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爱的能力,还包括做梦的能力。
我们不仅不敢爱了,还不敢做梦了。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
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
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
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们。
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
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
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
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
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
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酷的,如同战争!《阿嬷的梦中情人》则告诉我们:爱神不是战神,爱神也有温情。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
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
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
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
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最终的裁判是时间。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
爱情注定意味着心灵的交换,以心换心,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位置。
所以它同样追求着平等。
《阿嬷的梦中情人》歌颂的是白头到老的爱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
那简直是乞讨了。
爱情的乞丐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世间万物唯独爱情是无法乞求的,也是无法施舍的。
《阿嬷的梦中情人》还告诉我们:越是平等的爱,越是有尊严的。
越是有尊严的爱,越令人肃然起敬的。
它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怯懦的美。
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带来勇气的。
美应该是有力度的,具备征服欲的。
强者的爱永远令人荡气回肠的。
但是爱情的征服并不是掠夺,在索取的同时要懂得自觉奉献,以维护其平等。
千万不能打破平衡。
同样,心灵的交换绝不是交易。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付出你的部分还是你的全部?是自愿?被迫?人在爱的浪巅波谷间,是向神秘与神圣靠拢的境界。
没有一点半痴迷半疯狂的感觉,又怎能确证是真正的爱情!它是理智逐渐向感性与冲动投降的过程。
即使哲学家与会计师在爱情中也会变成诗人。
爱情纵然可能令人痛苦和羞惭,但毕竟能获得充实的感觉。
没有爱的日子与之相比,则显得一贫如洗。
即使活得非常平静,稳定,有条理,隐隐约约也会有缺氧般呼吸困难的遗憾。
在《阿嬷的梦中情人》里:那一对青年男女,毫不犹豫选择了带刺的玫瑰,宁肯践踏一片平整如草地的心境。
这毕竟有可能携带他们进入一种心花怒放的节日!事实最终证明:经历了再多的风雨,爱情依然美丽。
直到他们白发如霜,他们的爱情依然年轻。
由一颗玻璃弹珠晕开来的爱情······ —《阿嬷的梦中情人》观后随笔 李勇这颗玻璃弹珠有个极浪漫的名字——“beautiful moon”,是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刘奇生送给女主人公蒋美月的爱情信物。
玻璃弹珠中幻化出来的是一个唯美的世界,她纯粹、干净、美好,像极了一场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爱情。
这颗神奇的珠子投进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湖,于是,一波一波,晕开了一场让人心生羡慕又无限向往的爱情······ 男女主人公的邂逅极富戏剧性:翻墙去追星的女孩踩在一个忧郁的、不得志的年轻编剧肩上,未见伊人,先遇春光。
他的世界因她天使般的降临忽然有了光亮。
这束光的焦点起初却不在他的身上,他却自相遇的那一刻起,已经心为伊移,恍惚的思念,喃喃的自语,很“不幸”,这个年轻人已经被爱情的咒语紧紧的盯牢在那里,像一抔经年的坚冰霎时遇见了暖流,不由自主地被融化。
无私与才华放射出来的光还是普照到了女孩的身上,有一天,她对男孩说:“不知道为什么,在你面前总是特别自在”。
在那一瞬间,笔者深深地知道,爱情已经真正降临到他们的身上,同时自己竟也如沐春风,有一种久违的、莫名的感动。
如果人的一世只是孤单地来去,我想不管你有多大的建树,终究也是悲凉。
而爱情让我们找到了生命里最重要的意义,相互依偎着、温暖着,地狱也胜似天堂。
正如所有让人怀念和铭记的爱情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一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遭受到了炼狱般的拷问,逆境时的坚贞不渝比温柔富贵乡里的缠绵缱绻更让人心生唏嘘和敬意。
女孩对咫尺天涯的爱人说:“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我会一直等你,当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
在那一刻,有一种温暖的流体竟然不知不觉的爬满了我的脸。
等待是信念,也关乎信仰,爱情在时间的磨砺下终究会瓜熟蒂落。
唯美的叙事、简单而流畅;温热的情愫,铺张的不疾不徐。
那一份纯洁的爱情,如玻璃弹珠里美轮美奂的景象,让人经久不忘······
如果电影是一场美梦,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醒过来。
在Oz里面,是电影拯救了Oz国。
在《阿嬤的夢中情人》这部台片里面,由一个爱情故事引出那个年代的电影人,台语片,台式国语,戏中戏的电影情节原来在那个时候的旧台片还真有,片尾字幕附带的旧时台片看的笑死人,还真有通乳丸这种植入广告,回想起《101次求婚》里面的湾仔码头实在是弱爆了。
一部电影人拍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情节,台词,笑中有泪,电影人的辛酸泪在其中都是以幽默的形式体现。
只要有明星,就算什么都不会,只会1234567,摆个pose,就会成为万千少女喜欢的偶像,主持人要介绍编剧出场,脑残fans直接无视,导演只会睡觉,睡醒了就是cut,这些桥段真是赤裸裸的自嘲,一部戏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最终上映,只要那么短的时间,听起来好像80-90年代的港片,片子卖座,马上筹拍续集,说的好听是天马星空,说的实在就是粗制滥造。
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如果这个行业没有名利,估计也没人愿意做这个,明星才能吸引观众,而不是电影本身,我想这就是遗憾吧,都是从追星开始才逐渐了解一点电影,缅怀那种单纯的快乐。
现如今,看到追星族真不该笑话人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除了认识蓝正龙和天心,都不认识,安心亚表现抢眼,小鸡卡通好可耐啦,事业线很重要,男人果然都是视觉动物,牺牲好大,片子拍摄风格都在刻意模仿旧时台片的腔调,虽然一看就觉得好假,但是真的蛮好笑,片尾有场戏刘奇生(蓝正龙)和蒋美月(安心亚)监狱里外一场戏,配上台语歌,外加非常旧式MV式的剪接风格,乱感人。
饰演老年版蒋美月的沈海蓉和安心亚真的有几分相似,开始还以为是安心亚化老妆。
片尾的Happy ending 戏里戏外,都是大团圆结局,很温暖的电影。
总让人想起恋恋笔记本,这部质朴的情怀挺动人的。小美月和老美月都演的好。
台湾电影本土化的风潮作品之一,虽然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曾经拥有的台语片的一角,但是全片为了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而表现力显得不够,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个人觉得不看也可
剧情幼稚演技做作的催泪弹
金馆长和阿娇
女主就是一颗牛奶糖
女主一开口我就想加衣服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对人生 以及电影 最辉煌的时代 的怀念与致敬!
电视里放的无聊看两眼 额啊 屌丝的逆袭么 那啥13亚果然就适合什么呼呼路线 继续走下去了 旧时代 我不懂 再见- -
看的时候就在想致敬台语片的台湾电影为什么不用台语呢?后来听说原版其实是实打实的台语片,但是其实我并不爱看台语片
好看的怀旧片。前半搞笑后半感人,偶尔跳tone~ 思慕的人真好听。
两星半的渣
各种无厘头
毫无节制的煽情和幼稚到死的演技。蓝正龙真的好恶心。
台语B片多风骚!感觉就像看三谷幸喜导了一部狗血言情版的《Ed Wood》。除了一些台剧用滥的煽情闪回让人不太舒服外,着实被这种六七十年代风的老电影情怀感动了一把
看似天马行空荒诞不经,实则向台语片致敬。影片最后半小时引爆我的泪点。彩蛋部分让我心酸: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辉煌又有多少人知晓?
很少见的大陆比台湾提前上映的台湾电影,很有诚意的致敬台语片的怀旧之作,可惜,逃不过影院一日游的厄运。看了片尾的台语片段落才知道,影片的故事虽然不免俗套,但诸多细节,都是有依据的,那份心,那份情怀,在中国电影中,特别难得。
台湾人回忆电影时代借用这样的人物故事实在很适合,但拖沓感愈显浓重。
浮夸的怀旧式搞笑,日味儿太浓了。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