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达500部左右,却依然不能满足影迷的需求。
6月9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始在网上预售电影票,只几秒钟,刚刚获得戛纳大奖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的票子,就被一抢而空。
不要说《小偷家族》了,我自忖,像《碟中谍》这样的热门展映片,也抢不到,所以,就去关注那些从片名到创作者在此地都不那么耳熟能详的电影,比如,英国、西班牙、德国合作拍摄的电影《书店》。
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英国小镇哈堡。
一见钟情的丈夫在二战中离开了她,弗萝伦丝孤独地生活在小镇上。
寂寞难耐时,她就捧一本书坐到海边,直到夕阳西下。
对婚姻一往情深的布朗迪希先生,失婚以后一个人躲在小镇上自己的庄园霍尔特屋里,听凭小镇居民编排他妻子的去向,一味地沉浸在阅读中。
很多人会觉得,《书店》的故事走向是这样的:坐在海边读着一本本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书籍,开一家书店的念头在弗萝伦丝的脑子里油然而生。
书店开张以后,弗萝伦丝与婚姻失败而幽闭自己的布朗迪希先生之间有了联系,以书为媒,孤男寡女的心中重燃爱情之火,两个幸福的人儿白天共同经营小镇上多少年来唯一的一家书店,晚上则一起回到霍尔特屋,死寂了很长时间的霍尔特屋,从此充满欢声笑语。
电影里,等到弗萝伦丝将镇上的老屋变成一家书店后,的确以书为媒搭讪上了从不与小镇居民搭话的布朗迪希先生。
以为布朗迪希先生早已读过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弗萝伦丝才推荐了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度》,但这不妨碍极不喜欢勃朗特三姐妹作品的布朗迪希先生认定,弗萝伦丝是个有着不寻常文学品位的书店经营者。
正在阅读《华氏51度》的布朗迪希先生雷·布拉德伯里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能一本书就赢得几乎读遍英国文学作品的布朗迪希先生,顺便也加重了弗萝伦丝在布朗迪希先生心中的分量?
雷·布拉德伯里是当代科幻小说大师,1953年出版的小说《华氏451度》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本被文学界评论为反乌托邦的小说里,雷·布拉德伯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盖伊·蒙泰戈是一名消防队员,负责焚烧违禁书籍。
在从事这项工作的10多年里,看着书一页一页地烧成灰烬,盖伊·蒙泰戈从中得到了乐趣。
有一天,盖伊·蒙泰戈遇到了一个17岁的女孩,通过女孩他又认识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能把读完就烧掉的书深深地记在心里。
与这群特别的人相处久了,盖伊·蒙泰戈感悟道,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路,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枯油尽。
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出发出更纯净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
但他们确知,那些书储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再来翻动”。
雷·布拉德伯里通过《华氏451度》的主角盖伊·蒙泰戈说出的这一段话,犹如微暗之火,在1959年由弗萝伦丝传递给了嗜书如命的布朗迪希先生,又在半个多世纪以后,通过一部电影《书店》传递给了我们,尤其发人深省。
这样的弗洛伦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是一个不再有盖伊·蒙泰戈这样的消防队员、出版物铺天盖地的时代,也是缺乏17岁小女孩与她的同道者的年代。
电影《书店》是根据英国当代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发表于197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家虚构的英国小镇哈堡以及小镇上居民对书籍的态度,灵感会不会源自她的感慨?
1970年代的英国人远不如他们的祖辈对书籍那么痴迷了!
如是,假如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还活着,会更加失望,电影上映的2017年,人们与阅读的关系,渐行渐远。
是为了与弗萝伦丝的老屋书店相互辉映吗?
就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言,《书店》显得有些陈旧,就这么平铺直叙地讲了一个书店从开张到被小镇的乌合之众毁弃的故事,就连那个可能让观众怦然心动的爱情桥段,也只肯让其露出端倪就胎死腹中。
这部冠之以“书店”的电影,究竟想让观众看到什么?
它想让观众看到书籍——也许,说文学更加恰切——能给予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只是,这部丝毫不在意会曲高和寡的电影,会如此忠实地跟着原著亦步亦趋,在不那么通俗、流行的《华氏451度》以后,又选择了更为高级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来主张文学的价值。
因为《华氏451度》被布朗迪希先生赏识从而得以荣幸地走进霍尔特屋的弗萝伦丝,邀请布朗迪希先生帮助她判断能否在她的小书店里摆上250本《洛丽塔》,电影看到此处,我的心替弗萝伦丝提到了嗓子眼。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首版于1955年,甫一出版就因其内容的惊世骇俗而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半个多世纪以后,尤其通过一部中文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电影,更多中文读者知道世界文学史上有着这样一部杰出的重要的小说后,我们说到《洛丽塔》,就像小说那著名的第一句话“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总叫人欲言又止。
1959年,弗萝伦丝要将在美国刚刚解禁的小说推广到闭塞的、势利的小镇,就算有阅读达人布朗迪希先生的强烈推荐又如何?
照样没有等到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来翻阅。
一本本码放在老屋书店橱窗里和书架上的《洛丽塔》,没有等到小镇上的人来翻阅。
书店,也在贵妇加玛特太太的权力运作下,不得不关张。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书店》的结尾非常悲戚:孤身一人的弗萝伦丝克服重重障碍开出来的小书店,没有了;与布朗迪希先生互生的好感刚刚开始有了爱情的苗头就因为布朗迪希先生的意外死亡而终止了。
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的电影人选择2017年拍摄一个写于1974年、反映1959年英国小镇书店的故事,是不是在哀叹,一个等不到手指干净或者肮脏的读者来翻阅《洛丽塔》的时代,来临了?
并非杞人忧天,不过,这世界从来没有丢失过暖意。
瞧,那个叫克里斯汀·吉平的小姑娘!
就因为做了数月弗萝伦丝的助手,这个声称不会喜欢书籍的女孩,在弗萝伦丝不得不舍弃书店离小镇而去时,依照从书本里学到的正义感用那只取暖炉引火将已归属加玛特太太的书店烧毁。
至于让长大成人的克里斯汀成为一家书店的主人,是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和电影《书店》的创作人员相信,像《华氏451度》和《洛丽塔》这样的经典,终有一天能等来手指干净或者肮脏的读者,你看,不喜欢书籍的克里斯汀,不也与书籍为伍了吗?
弗洛伦斯和克里斯汀假如没有跟随电影看过一遍弗萝伦丝为书店做过的努力,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华氏451度》和《洛丽塔》这样有些艰涩的经典,还能等来习惯划屏速读的新读者。
可是,几乎满座的电影放映厅里,没有人在银幕上缓缓升起创作人员字幕时抽身而去,而在灯光亮起的刹那,如海浪般响起的掌声,让我们相信,文学永在——一年又一年,我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书店》这样的电影以及感受到了被《书店》这样的电影催醒的诗意。
想念以前睡前躺床上,在台灯下看书的日子。
那种欲罢不能,跟现在看手机入睡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记得那时候的我,喜欢流连在各种书店,只要我看到书架上的书,不管我爱不爱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寂静。
我甚至设想过我要开一家书店,我可以喝着咖啡,拿着我喜爱的书,在阳光底下驰骋文字的草原。
现在剩下的只有浮躁,已无法静下心去欣赏文学。
靠着那点仅存的底蕴日夜回味,把自己冒充成一个文艺的人,假装自己仍热爱文字。
于是乎我现在已不敢轻易走进书店,我怎能把身上的尘埃落在书本上?
那股苟延残存的文艺感能让我感觉到最深处的我自己,仅仅是我自己。
“只要有书店。
人就不会孤单。
”谁说不是呢?
在书店呆上好几个小时,一个人静静的看书,那是独属于自己的热闹。
一个爱书的人把开书店视作理想,却被多方打压陷害。
用一群人对文化的期待阻止另一个人的文化理想,多么讽刺。
很喜欢付姐姐那一句:小说那疏离的气质失落的结局,是它书写勇气的唯一可能。
Christine说Florence无法被剥夺的是她的勇气,也许鼓励了Christine点燃了那把火,这把火比深居简出的绅士质问高高在上的夫人那一幕解气多了!
本身的视听氛围营造不错,看剧照相册觉得出彩,但实际对故事的铺陈比较寡淡,观影时一直感觉自己身在戏外。
唯一感受到立意的时刻是在影片结尾,笑死,因为独白了原著文字,揭晓阅读题答案、文章中心大意那种。
情节上没有感受到主创的明确立场和情绪,人物关系之间的张力没出来,也有演技等等综合问题。
不太融入观影者的“期待”,也难引起什么心态波动,这是一些英片儿的共同特点,这部片子具体说几处1.女主人设的问题,主创在初始发心的时候可能就把她想得太简单了。
女主在书店狂进《洛丽塔》这一情节背后的潜在动机看不见,其结果是不是默默加强了她“具有不被理解的文青执念”这一人设?
那么创作者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人设后的感想是什么?
觉得她厉害还是傻,还是让大家恻隐她的nerdy?
感觉不到立场,就像只是在美丽场景中反复整理美书,拍下来给大家看一样,像纪录片。
女主在电影中的价值观自白:“只要付出一切,就必然成功” ,这种直白立意句会不会too much simple,冷不丁冒出的时候我看懵。
这种台词里所透出来的是,对于人性刻画的过于简洁和横切。
2. 在情节的塑造上也没有拖动观众的同感。
比如穿红裙子时她 feel shame,但并没有波及到观众。
下楼梯前说了一大堆晦涩的话,很快就转场了?
一句自述丢过来,说自己感到尴尬。
可是观众有感到尴尬吗?
太礼貌克制了。
利益纷争的矛盾不够尖锐,太温柔了,没有直白的压迫感,到底是特别想开书店受阻还是咋的,受阻了没任何反应,能叫很受阻吗?
那如果就会憋,就会忍,直接死鱼,内心躺平放弃挣扎,和这种坚定黑白分明大姐开书店的性格又有冲突。
如果是隐忍形象呢,又没有过一次憋不住的时候,就很平。
——电影在前期人物小传的时候可能就不够清晰明确立体吧。
因为是女文青所以就全靠独白旁白来表达观点了吗?
女人和女人在海滩时,有种莫名的僵硬,没有感受到什么幽微的情绪,比如随便举例:竞争心态、妒忌心或痛苦,以及爱,没有;包括和那个男人调情的场景,甚至只让人觉得对方好油腻以至于不会和他的女人相遇在海滩时产生任何波动,选择直接隔离情绪。
😀 两个丧偶人下午茶那段是我觉得片子里渲染情绪最好的部分了。
只要书店在一天,终有一天能等来手指干净或者肮脏的读者。
在上海电影节上,无论是文艺范精神导师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还是如《昼颜电影版》这样的话题性作品,亦或《碟中谍》这类的视觉系大片的票都被早早抢劫一空。
这反而给一下不太受到关注的“小片”留下了空间。
比如这部非常闷骚有趣的《书店》(The Bookshop)。
这部慢热的片子给人这样的感觉,仿佛你漫无目的的走入一家书店,意外翻开一本不太熟悉的书,却越读越沉迷。
翻完最后一页后,你心中恍若雷击,有一种若有所失的微痛感。
《书店》值得一看,它不像那些话题之作,容易吸睛的大片一样,拿着激素的大棒去敲打你的神经,而是用一个柔软的故事让你恢复平静,复苏理性,为你麻痹的心带来它原本拥有却被遗忘的感受力。
“小片”能让你感受到胶片背后的温度,而“大片”却只能让人触碰到一层冰冷的塑料。
看“大片”,就好像与一个无比巨大的充气娃娃上床,在莫名的亢奋中强行摆弄出虚假的快感;而看“小片”,你能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书店》就是那种能与人观众产生沟通的细腻作品。
艾米莉·莫迪默、比尔·奈伊、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三位势力派演员更是让这部电影趣味十足。
《书店》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迷人的古典气质。
《书店》改变自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原著小说,讲述一名失去丈夫的中年“少女”弗萝伦斯回到蔽塞家乡,希望通过开办当地唯一一家书店,重新找回生命活力,同时一解对亡夫的思念之情。
故事设定在1959年的英国小镇。
那里的人,从渔夫到银行高管都不怎么读书,按照他们的话来说,“一般会在睡前读书,翻到第三页时就会睡着”。
那个地方只有一位闭不出户的布朗迪希先生是全镇唯一的书迷,而他看书时有一个非常惊人的癖好,就是把书页上作者的照片和介绍烧掉,只留下书,因为他人物这些照片,这些作者往往配不上他们写的书,亦或他们的书根本就“不值一提”。
弗萝伦斯虽然遇到重重困难,贷款,装修老屋,一个人干繁重体力活,但最终这家书店还是开了起来,并且看书的人居然不断增加。
小镇有了新的地标,人们有了新的去处,弗萝伦斯用她选书的品味,悄然的影响着小镇的人们。
这让当地的贵族马特夫人心怀芥蒂,因为她一开始希望将小屋改造成艺术中心,而弗萝伦斯不断兴旺的书店让她的梦想落空,这似乎还挑战了她的权威,影响了她的声誉。
平民女子与贵族女爵之间,因为这家不起眼的书店而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
小镇其他人对书店的看法,对弗萝伦斯的态度也因为她说引进的书“暗流涌动”。
弗萝伦斯的书店仿佛投入池塘的巨石,在这个缓慢平静的小镇里引起了久久难以平息的波澜。
书店和弗萝伦斯的处事方式,好像改变了整个小镇的磁场和重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弗萝伦斯能够用书店改变小镇吗?
书能成为她抗击贵族权力的武器吗?
这些都是《书店》提供的可供解读的外延,令人意犹未尽,韵味十足。
《书店》改编自小说,遭遇了文本转码时的困境,文字转换成影画时,很多信息会丢失,离开文字和书本的媒介性质后,意义有时会失去的落脚之地,悬在空中,无法被人解码而出。
作为电影,《书店》有着考究的色彩运用和精致的场景调度,影片透露着一种自信的古典气息,叙事没有任何花招,人物的塑造也是耐心的,剧情上没有明显的高潮,张力也不像大多数影片那么耸人听闻。
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因为片中提到的两本书,而颇为值得玩味。
《书店》还是希望借用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制造解读的层次感,为隐喻扩展空间。
弗萝伦斯的到来,她开设的书店明显的影响到了小镇上的两个人,一个是聪明的小女孩克里斯丁,一个就是孤僻的绅士布朗迪希。
这两本书,一本是科幻小说大师布拉伯德里的《华氏451》,
一本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华氏451》说的是知识的传递,对权力的张望和思考;未来的乌托邦世界,书是禁物,主角作为消防员的职责就是烧书,这和片中的布朗迪希构成互文性。
而一位少女让消防员进入到了“书族”的世界,这群人世代以背书为活着的唯一原因,他们把一本又一本书记在脑中,世代相传以此作为对“那个世界”的权力的反抗。
而《洛丽塔》谈的是禁忌的跨年爱情,从一个畸形的情爱纠葛中窥探当时的各种社会议题,谈论了欲望和压抑的关系,探寻了男女主角之间悲剧的根源。
两本书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教育,知识之间的联系。
无疑两本书不但构建起了影片中,三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隐喻了小镇与书店,平民与贵族,女性和男性,小孩和成人世界之间的权力关系。
影片中,弗萝伦斯因为把《华氏451》介绍给了书迷布朗迪希而获得了他的青睐,令他刮目相看,甚至为她走出了古堡,重回复杂的社会。
弗萝伦斯对于是否引进《洛丽塔》而犹豫不决,她找布朗迪希征询意见,布朗迪希巧妙的表露爱意,也告诉了她勇气的重要性。
弗萝伦斯听懂了其中的奥义,一口气买入250本《洛丽塔》,直接引爆了小镇,一时间不得不请求警察帮助,让他们维持书店路口的秩序。
把曾经的禁书带到这个蔽塞的小镇,弗萝伦斯的行为再次挑战了当地的名门贵族的权力。
而弗萝伦斯与布朗迪希的忘年恋自然互文了《洛丽塔》中的爱情悲剧,
弗萝伦斯又作为知识的盗火者,如《华氏451》的“书族”少女一样,影响到了小镇的下一代代表克里斯汀。
最后,在各方的压力下,弗萝伦斯落败而走,孤独的乘船离开,失去了书店。
可她的“爱徒”,克里斯丁在她离开时,在即将被改造为艺术中心的老屋点上了一把火,作为告别之礼。
克里斯汀夹着一本书,和弗萝伦斯作别,弗萝伦斯原本神情落寞,可当她看到克里斯汀手中的书时,瞬间心领神会,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看似简单,淡然的《书店》因为个性化的叙事,以及巧妙的安插进故事中的两本经典书籍,而自带几分内力。
这是文字的威力,经典的权威发出的不容抗拒的召唤。
就像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只要书店在一天,终有一天能等来手指干净或者肮脏的读者。
而且,书,总是会悄悄改变,影响一些人。
无论是传递书的人,还是阅读书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对生活充满了勇气,时刻保有着发现生活中新大陆的果敢和信心。
因为一本书,他们也许会像影片中老绅士或者小女孩一样,走出精神或者地域上的小镇,去到更为精彩的广阔世界中去。
故事梗概: 这部影片是用旁白的口吻讲述了一个英国小镇上发生的很简单的一个故事。
一位寡妇,也就是本片的女主购买了小镇上的老屋开了家书店,聘用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课后帮忙打理书店。
镇上有位老人,很少离开他的房子,女主会给他挑选自认为好的书让镇上的小朋友带给他。
但这得罪了镇上有权有势的想要把老屋买下开艺术中心的贵妇,之后在贵妇的“努力”下,女主的书店倒闭了,被迫离开小镇,离开小镇的这一天老屋着火了,影片到此结束。
旁白正是那个帮忙的小姑娘,也是她把老屋烧了,长大后也开了家书店。
观后感: 影片挺短的,很英式。
英国多变的天气,风很大的海边,电影里说一个上午将一年四季都经历了,呵,英国哪有什么夏季。
角色的英式英语也令人很享受。
女主特有的英格兰女性身上温和有礼而坚韧的特质,男主高高瘦瘦的形象让我一直想起 Mark ,再过10年他可能就是这样,一位西装革履的英伦老头儿。
很多人都会觉得男女主之间应该是有爱情的,尤其是海边的那个吻手,啊,无论是05版的《傲慢与偏见》晨光里定情的那个吻手还是这里,都另人怦怦然。
对这啊?
男主在女主身上看到了他所缺失但也最推崇的品质——勇敢,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欣赏、敬佩的性质,而这些情愫不也正是爱情的一部分吗,所以去争论和定性是否为爱情,个人觉得没有太大意义。
男主用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帮助女主,他也是最勇敢的人之一。
女主的这段经历虽然看似失败,实则并非如此,至少小女孩的命运彻底变了,她长大后开的书店又会改变并影响更多人
在《书店》阴郁潮湿的海岸边,弗洛伦斯擦拭书架的手指总在颤抖,那是一种试图在荒原上栽种玫瑰的震颤。
而《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中的文字幽灵般漂浮着,每个字母都在折射不同的瞳孔。
当光影交织,我看见词语的烛火在暴风中摇曳,却在灰烬里淬炼出更纯粹的光芒。
哈堡镇的藏书室像被施了魔法的镜子,照见集体失语的真相。
布朗蒂希夫人用天鹅绒手套包裹的权杖,本质是语言暴力的精致变体。
当镇民们将"不体面"的标签贴在《洛丽塔》封面上时,他们惧怕的何尝不是词语拆解固有认知的破坏力?
正如赫塔·米勒笔下那些"坐在话语里的眼睛",每个被规训的词汇都藏着集体无意识的监视者。
书店的木门开合之间,上演的正是一场词语的祛魅仪式。
格林夫人幽灵般游荡在书架间的身影,让我想起赫塔·米勒所说的"词语是口袋,我们在里面装满自己的经验"。
当《华氏451》在火中蜷曲,烧焦的纸页反而释放出更浓烈的思想芬芳。
弗洛伦斯教克里斯汀读《牙买加飓风》的那个午后,潮声与翻书声共振,构筑起对抗失语症的临时避难所。
每个被轻声念出的句子,都是刺破寂静苍穹的响箭。
在话语权争夺的战场上,焚书之火从未真正熄灭。
当推土机碾过书店的橡木地板,碎木屑中飞舞的何尝不是词语的舍利?
赫塔·米勒提醒我们"沉默也会发出声响",那些未被说出的、被禁止的、被曲解的话语,正在废墟深处酝酿新的语法。
就像克里斯汀带着《汤姆·琼斯》逃离时,衣襟里鼓荡的海风早已写下续篇。
词语的流放之地往往孕育着重生的可能。
当弗洛伦斯在离去的渡轮上回望燃烧的书店,她或许看见了赫塔·米勒所说的"词语的伤疤正在长出新的皮肤"。
每个试图禁锢意义的牢笼,终将成为培育自由种子的沃土。
在众声喧哗与万马齐喑的永恒角力中,那些固执的阅读者、书写者、凝视者,正用词语的残片拼接着通向巴别塔的地图。
好电影,我有什么理由不给五星呢?
我爱书,书是我的生命。
在三年级时我就已经启蒙,而今我确定我的人生道路必须和书相关联。
我不想把读书的意义拔高,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与刷视频打游戏并没有高下之分。
为什么要读书呢?
因为书就在那里。
平等地注视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眼里的光。
继《超脱》后又来《书店》,我的精神小屋与影像两度发生联接。
谁想到与书店作对的是一家艺术中心呢?
但书店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中心吗?
搞不懂他们的逻辑。
薇尔莉特夫人买下老屋,腾出一个地,只不过是想在里面举办舞会,好让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满足她那可怜幼稚的虚荣心罢了。
艺术对她来说就是奢华,就是装饰自己看给别人的手段。
她不择手段。
比尔-奈伊演技真好,他的脸很熟,我数次看到。
书友间的惺惺惜惺惺,他倒地的那一幕真的再一次把我震撼。
女主有一种安静沉默的美,因为读书所以温柔,演技也是全程在线。
这部电影的结束语我喜欢,旁白很有力量。
虽被剧透,但小女孩放的那把大火依旧震惊到我,只是我有些看不懂。
五星,不负我的午后时光,我该去晋州的书店逛一逛。
里面有几段台词,太美了: Let me tell you what it is I admire about human beings. What I value most is the one virtue they share with gods and animals, and which I will therefore no longer refer to as a virtue. I mean... courage. And you, Mrs. Green, possess that quality in a-bundance. I would like - I would like to help. You make me believe - once more in things - things I - that I thought forgotten.
在小镇开书店颇不容易,无论中外,小镇人都喜好打堆儿玩乐扯闲篇,人生主打一个凑热闹、戒孤独。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在此小镇世风背景下爱书的丧偶女性弗洛伦萨在小镇满怀信心开书店最后铩羽而归的故事。
僻远小镇具有相似特点:比如围绕镇上个别大户拉帮结伙、传布流言蜚语之类。
这个小镇最可笑的流言蜚语是关于霍特庄园老鳏夫布朗蒂希先生的家事,小镇人传言他妻子为给他做蛋糕摘桑葚时从树上掉下摔死。
而真相却是在他们结婚六个月后,两人都认为友好分手是最恰当选择,因此结束了夫妻关系。
看看人家好洒脱,没意思的婚姻及时止损,本来婚姻就不是每个人必有的标配,这么个常理被传言硬要说得无比浪漫温情,大概在于不喜读书的小镇人理解不了超出常规的婚姻关系。
小镇最大的风暴源头多半来自镇上要人斯泰德庄园的将军夫人薇尔莉特.加玛特,这个拿着贵妇架子不得了了不得的女人对老屋书店很反感,想搞个艺术中心取而代之,图的就是个热闹好玩。
弗洛伦萨卖书遇到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正开始大卖。
这本书初面世时很有争议,她拿不准可否在小镇书店上架?
就向小镇爱读书的布朗蒂希老先生讨教,得到老先生的认可。
老先生最看重的个人美德是其勇气,而敢于在小镇开书店的弗洛伦丝.格林夫人就是具有勇气的人,他决意要帮助她。
而那个自以为是夫人认为书店正在卖的《洛丽塔》招致了小镇人的不当关注,各种刁难升级。
痛恨书店的人对在书店干活的克莉丝汀.吉平,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施压,使其不得不离开。
没了帮手不算,支持书店的老先生也因与恶人发生冲突而猝死。
最终弗洛伦丝选择了放弃。
黯然神伤地离开小镇。
当小女孩吉平赶到码头送别弗洛伦丝时,看到书店已被弗洛伦丝放火烧毁,吉平的这一段经历带给这个女孩很难得的成长,她习得了对书的热爱,她的感悟:在书店里,人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容不下一家书店的小镇正是那个年代小镇封闭、世俗、毫无包容性的写照。
不知喜扯闲篇、不爱思考、内在精神缺失的小镇痼疾如今有否大的改变?
这部电影算是对世界各国大部分小镇的精准画像吧。
十多年前买了这本书,喜欢这个朴素的封面。
看完后也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这个作者菲兹杰拉德本人。
作者六十岁了才开始文学创造,做个杂志编辑,老师和书店老板。
所以说想做什么事情年龄真的不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说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不会是白过的。
所以说这本小小的书里描述的东西,大多应该来自于她真实的生活。
她的笔下看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野心,写人写事就这么闲闲道来,却极为贴切深入。
无意间看到小说拍了电影,不太抱希望地看了,虽然和想象中出入有点大,不过我承认我更喜欢电影一些。
女主比书里体现出来的美好。
小说里作者只用了“外表矮小,精瘦而结实,看起来有点不显眼”。
这叫看起来矮小不显眼?
电影里加入了好多情节:女主与丈夫是在书店里一见钟情,女主与布郎迪希老先生在海边心心相惜的一幕,女主与小女孩在海边的告别……
小说本身描述得非常克制,这些部分书里其实都没有,我不知道菲兹杰拉德如果活着,是不是赞同如此改编呢?
书里的最后,“格林妇人坐在火车上,羞愧地低下头,因为生活了十年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这个结尾让我十分沮丧。
更喜欢电影的最后,不爱看书的小女孩,放火烧了她喜欢的书店,算是送给她喜欢的格林夫人的离别礼物。
一个爱书鳏夫老人,一个卖书中年寡妇,一个整理书的小女孩。
一个悲愤地死去,一个黯然地离开,一个孤独地长大。
因为书籍,三个人的命运有所交集并被改变。
书籍就是那悄悄的一线光,无意中照亮前行的路。
格林夫人以失败者的形象心灰意冷地离开,多年以后,克里斯汀却在自己的书店里回忆过往:“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被别人剥夺了,但人们无法夺走她内心深处的东西——她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一种胜利。
PS:里面的女反派竟是派翠西娅演的。
在《一天》里作为男主的妈,美过了海瑟薇,在《开罗时间》里气质无敌。
我怀疑加马特先生并不感冒他老婆赶走书店搞自己艺术中心的计划,人家明显不知情,格林夫人非常不会办事耶,你跟加马特先生聊一聊,破坏掉加马特夫人的行动不是很解气么?还有布朗迪西先生那么容易气挂了,这都什么故事啊。。。
【6/10】跟“书”没多大关系,跟“店”的关系大一些。Florence想开书店的原因表现出来了,但众人对她的敌意实在是没来由。
很好的改编。原来在北爱尔兰拍的。美术服装和bbc films看不出差别啊。虽然这是emily mortimer的戏但我想说bill nighy才是灵魂呀
2018.07.28温和版《狗镇》的感觉,虽然Bill Nighy已成精,但我实在受不了Emily Mortimer和Patricia Clarkson顶着“女神”的帽子一如既往贡献稀烂的演技,那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都比你们两位演得好!
爱书人的诚挚、拙朴和内向一览无余。他们热衷于挖掘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应对外界时恐怕没有太多手腕。影像有书卷气,高贵、优雅、精致,又接近生活,含情脉脉。剥开书的层面,讲的是在这个单纯和善良被视作愚蠢的时代,一个人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有多难。结尾化愤怒为传承,更温柔有力,是精神上的胜利,感觉让东亚导演来拍很容易走向暴力。
虽然这是一个抗争然后失败的故事,但是内心勇敢的人永远不会是输家。“No one ever feels alone in a bookshop”,爱书之人必心有戚戚焉。很喜欢这种复古英伦范儿的电影,阴冷的天气和刻薄的吐槽相得益彰,虽然是西班牙导演,但那种外冷内热的性格特质实在是英伦特产。艾米莉莫迪默将外表温柔内心坚强的女主演绎得很好,比尔奈伊和小女孩的演出也很招人喜欢。美术和摄影很棒。
Emily Mortimer和Bill Nighy在海边那场戏也就看了10遍吧!
雷·布拉德伯里之恋……为这个萝莉塔451的结局加一星吧
电影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奈何不是我喜欢的故事,甚至我不太理解为何有权势的伽马太太要如此费劲心思的至女店主于死地。比尔大叔当然是亮点,海边两人的轻轻吻手代表太多无言。
3131417对不起,这种对乳腺不友好的片子是得不到我的高分的。小女孩还是刚,到底扳回一局。但是女主还是太窝囊了气死偶咧。老头死的时候我都默念我不怕俗套了,快点给我爽文套路起来,比如让老头律师来宣布老头偷摸立了份遗嘱把庄园留给女主办图书馆。😂然而并没有啊!非但没有!愚蠢的女主还让小人进门给他机会背刺自己,真是血压拉满,对身体极度不好的电影!如果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那个夫人还有那个小人已经在被害者名单里了!
“在书店里,人永远也不会孤独。”感恩这世界有书有电影,所以才不恐惧这漫长一生,不会无聊,不会失去热情,不会丧失目标。电影很一般,但看到女主趴在即将歇业的书店的地板上那一幕还是动容了,一生有书为伴,真好。
书让人们不再孤独,书是勇气是武器是良药,是救赎一切的根本。电影把这个很空泛的意义拍得清云流水,虽没有很具象化,但是情感张力和剧情上的一些编排还是充满力量。
看到中后段就知道四星,看完越来越想给五星的电影。最喜欢弗洛伦斯到艾德家的两人对话,全片精神浓缩的戏核,金句频出,爱好里有读书这项的人都能共情(跟读书多少好坏没关系哈哈哈)。最喜欢两句:艺术哪来的中心呢?书店让小镇最窄的路上挤满了人。结构上从开篇用心机堵住心机,到结尾女主在岛上种下的阅读的种子火祭书店,期间的善恶美丑人性尽显,是一个小岛,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整部电影的故事只讲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通过这些人这件事,观众并没在纠结故事里的是非曲直,只会感念书籍对一个人精神世界善良宽容的塑造。由观感到心灵的触动,太厉害了,这就叫高级。
elegant
去看了一下原著,电影已经被改得比较激进了,小说里只提到了一本书,《洛丽塔》
好诗意,和刺猬的优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聊
是预想中的清汤寡水,也不难看
「20181016」感覺原著應該會很好。電影改編的真的很不成功。節奏不對,演的太認真就顯得過了⋯
其实看完最大的感触是整个英国小镇真美,想去看看。。。这也间接的说明没有被影片打动。看标题以为是书籍的力量春风化雨,让小镇的人最后越来越幸福啥的。。可能是这样的期待落空影响了观影感受。实际上小镇上的人没有任何改变,只改变了一个小女孩。。再准确一些说是,开书店的女主改变了小女孩,和书本身倒是没啥关系。另外比尔奈伊这人物戏份挺多但是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足不出户。剧情和人物都比较平淡,三星半吧。。实在不能更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