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伦多电影节就有不少朋友看后推荐给我,但一直时间冲突,今天才看到。
很难说本片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亲情,但前半部简直像悬疑片,着重拍出了青少年世界中的危险、压力和情绪化,营造出的紧张气氛让我始终觉得有坏事要发生,一直提醒吊胆。
直到真的有坏事发生了,才逐渐明白本片是要讲什么:一方面以一个家庭的遭遇去展示人生中遇到挫折时,家庭的互相扶持和保护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青少年成长环境是多么险恶,酒精、毒品、来自周遭的压力,如果再遇到身体上的状况及感情挫折,一个曾经茁壮成长的小苗说倒就倒,让人唏嘘又畏惧。
导演的摄影、配乐功力应该是本片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其次是整个卡司的表演都很出色。
看好入围演员工会奖最佳群体表演奖。
毕竟今年黑人主演的作品优秀的不多,以SAG喜欢扶持多元化的原则,本片应该会成为一个代表被推到前面。
但其实,故事与种族并没有关系。
如果把这家人换了肤色,整个故事完全可以成立,它讲述的是所有青少年家庭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而这一家人的表演都很精彩,特别是小姑娘Taylor Russell,在片中与父亲的那段对话真是看得影院哭成一片。
她之前演过《Escape Room》就给人印象深刻。
Lucas Hedges虽然戏份不多,但多亏有他吸引观众的眼光去关注本片。
Hedges虽然不会因此片被提名,但至少继续证明他选片的眼光,依然保持“从不演烂片的男孩”称号。
故事前半段讲述了这家人中的儿子从一个优秀的高中运动员、校园红人逐渐因受不了多方压力和挫折而崩溃、堕落的过程,呈现方式相当令人揪心。
特别是他每次开车或坐别人车时,导演都在车里放一个旋转的镜头,360度一直旋转展示车里的年轻人有多么疯狂。
不系安全带、喝酒、跳舞、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
讲真,每次他用这招,我都觉得马上要撞车了!
就这样一直吓了我很多次,紧张情绪一直营造得很好,直到影片的高潮。
这个过程观众的受惊吓程度真的不亚于看恐怖片。
搭配上很多R&B舞曲和电子乐,让人心砰砰跳不停。
后半段则是展示整个家庭如何被失去与懊悔折磨,及妹妹最终从男友的经历中领悟到家庭和亲人的可贵。
虽然片中展示了高中生活的残酷,但最终,家庭和亲情是展示一切的后盾。
对比前后两段可以说是创伤与疗伤两个过程。
儿子遇到挫折时没有向家人求助,一意孤行而造成了恶果;而女儿也想逃离,却最终了解到家人的重要性。
比较难得看到一部几乎全黑人阵容的电影讲述的不是针对种族歧视和冲突的事,而且拍摄手法相当独特,还是推荐大家看看。
片尾曲一直在唱sound and color,配著非常非常好看的片尾字幕。
感覺電影在運用聲音和色彩上非常豐富,畫面好精緻,音樂和音效都層次分明。
前半個故事比較濃烈且壓抑。
沒有到位的家庭溝通,壓力纏身的強勢父親,青春期敏感要強(十分中二)的孩子,年輕而莽撞的愛情,自我意識、墮胎、嗑藥、派對…這些青春期電影橋段碰在一起導致了一個少年的犯罪,和一個家庭的巨大創傷。
因此,感覺前一半的視聽語言也很刺激,除了一開始逆光出現的、林蔭大道上的騎車女孩外,有非常非常多彩色燈光的使用(我覺得這一點因為黑人演員而非常獨特,相得益彰了);有總是在運動著,緊跟著主角的運鏡;還有印象最深的,後來多次出現的轎車上的旋轉鏡頭:給人的感覺很神奇,很年輕,很多變,非常現代,有點刻意但不唐突。
聲音也總在跟著旋轉的鏡頭在耳機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切換。
到了衝突強烈的地方,剪輯運鏡聲音為故事“服務好到位”,看得人和主角非常緊張窒息😭後半個故事變得溫情了,在講是治愈和原諒。
家庭好像被意外摧毀,父母無法正常交流,妹妹也陷入自責。
不過一個同樣是摔跤隊的男孩和妹妹帶妹妹逐漸走出陰影,父女談心聊開了心結,妹妹也因此幫助男朋友放心心中的恨,父母也重歸於好,最終呼應了電影開始妹妹騎車的鏡頭,留下來觀眾回味的空間。
畫面和聲音也變得平和而溫情liao,好浪漫好治愈!
導演攝影和剪輯好善於把握節奏嗷🙏
好看的片尾
真的很好看不過有意思的是,後半段溫情,但不會哭。
(我這麼愛哭只在爸爸媽媽和好那裡濕了一下眼眶) 這是因為沒有刻意煽情,給觀眾營造的視角比較冷靜嗎?
還是我最近生理期比較冷漠?
還是因為情感傳達沒有很紮實,無法引起共情?
此處期待小🐟討論。
還在想這部電影為何叫Waves,浪潮。
電影很多次用到水的意像,背景音也多次出現水。
Tyler和女友在海裡,妹妹和男友在去看海牛的水域,Ty在浴缸出神,妹妹和男友在浴室彼此支持:可能這是一個原因?
故事的情節發展也從暗潮湧動到狂風暴雨,波濤洶湧最後風平浪靜,不知道是不是Waves的感覺。
還可能是當代家庭衝突和普遍現象的Waves?
人們需要面對的困難,需要正面的錯誤和當下。
不造,IMDb上也還沒找到答案。
黑人演員這個問題,我看的時候也一直在想。
前半個故事是有涉及到一些關於黑人的獨特視角,比如要付出更多努力、被流產診所門口抗議的人辱罵(這部電影對抗議者的刻畫很單一,可能篇幅所限吧,之前看到的一部,好像是《倫敦生活》,對比鮮明)。
但後面的故事感覺變得更普世了,所以感覺很有意思。
創作者在通過一個黑人家庭講一個適用普遍家庭的故事,好像真的不多見。
不過前半段感覺演員的膚色、文化和鏡頭、打光、配樂有了特殊的化學反應,很有魅力。
看到Tyler失手傷了女友後,發現電影畫幅變小了,一直到妹妹和男友逐漸穩定好像有寬了回去,特意在IMDb照了一下,看到:
但是重點是(漲教訓),如果版本沒有不同的話,上面這個並不全對。
電影一開始直到哥哥錯手傷人都是寬屏
黑屏靜音後
畫幅變窄了,並且一直持續
哥哥的部分結束,這個畫面很有趣
故事到了妹妹,一直持續到和男友的初次交流後
伴隨著貓呼嚕聲,畫幅回來了(又是這樣的畫面,顏色變了)
後面就都是寬畫幅了車廂裡360 degree spin shot前後呼應真的很有趣,但並不是以它們為轉折畫幅漸漸改變的。
妹妹和男友暖暖的,倆人演的都好好啊嘗試總結一個故事核心,大概是:愛和開放的態度給人救贖,治愈人心。
恨和封閉的心靈導致無解衝突,可以摧毀一個家庭。
太多视听语言,干货太少。
下错电影,意外的teen film.让我们一睹bodybuilder的直男的自我和脆弱。
懦夫直男。
永远不知道强悍的外表是为了遮盖啥,不去训练啥。
有的男生觉得身材好了一生都顺遂,那些令他觉得烦恼的好像健个身都可以过去。
其他的品质,共情,talktive,不要在乎男性气质这些思考,都觉得简单的健身就可以不必要过去了。
直男啊。。。
good actor bad writting结尾强煽情。
那个“i want us be family again”打下来又删掉,确实一个动作太传神。
像曼彻斯特,有些东西就是太tough就是不能make it.一个动作可传神了。
但是剧本真的太差了。
人物太复杂,两个小时多又没交代透彻又硬搞自己驾驭不了的复杂。
尴尬又努力试图试探,靠近的的两人餐厅对谈是我觉得最好的片段。
很让人involvement的镜头。
演员的诠释太好。
过肩这个镜头也选得好。
台词也有意思。
从爷爷奶奶努力聊到没有爷爷奶奶的结束,又努力新来自己熟悉的汉堡餐话题,女生很快懂了的转换一个让大家都舒服的路,直接问她想问的,没有那么多试探,你也是练摔跤的吗,以f***'em good的共识愉快地结束。
共识和想聊很重要。
聊天范本。
你听不清开片的声音究竟来自真的浪潮,或只是一个人高低起伏的呼吸。
少年Tyler的毁灭充满张力的运动镜头,快速运作的推拉镜头,定点的旋转摇镜,聒噪不安的音乐,数不尽的深情对望,少年与女友水中拥吻时远处虚焦的灯光,在肌肤映衬下显得危险又迷人的亮橙色指甲油……这些堪称出神入化的梦幻般的视听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尚未成熟的少年们在混乱之中不断挣扎的心境——这正是青春期里易逝又本真的东西。
在肌肤映衬下危险又迷人的亮橙色指甲油细节一 关于爱的教义影片第一次出现与“爱”有关的教义,是在一次教堂礼拜上。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also forgets wrong(爱是耐心 爱是仁慈)Love is not rude, it doesn’t boast, love also forgets wrong(爱不是无理取闹 也不会自吹自擂 爱让人宽恕)在教堂礼拜时,面对神父的激情澎湃,Tyler显得不胜其烦,不知是关于“爱”的一番陈词滥调令他昏昏欲睡,还是因为他前一夜溜出去厮混导致睡眠不足困倦不已,但总之,父母对此很不满意。
可显而易见的是,这番教义父亲也并未真的习得其精髓——作为一个亲生父亲对待子女比继父还恐怖,而继母反倒能待子女如生母,多少有些讽刺。
神父说,爱是耐心,爱是仁慈。
然而,父亲对Tyler既无太多耐心也并不仁慈,当Tyler在举铁时表现出力不从心,父亲全程也只当他是意欲偷懒,除了每日敦促Tyler的训练与成绩外,可以说,父亲对Tyler的生活一无所知,甚至,直到在层层压力逼迫下,Tyler凶猛释放、谋杀女友事发后,父亲才终于意识到原来Tyler此前承受了那么多。
凡是经历过被躁动荷尔蒙支配的日子的人,可能都会对这一切并不陌生,重压之下,你我的哭笑都非常直接,而放纵一时的到的欢愉与冲动一时产生的悲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爱是耐心,爱是仁慈”神父还说,爱不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自吹自擂。
但父亲的爱之于Tyler而言近乎是恐怖的,以爱之名,强行施压。
父亲的强势让Tyler勒无法拒绝训练,Tyler肩伤加剧,他想着的却是一定不能错过摔跤赛季,他惧怕向父亲直言伤情退出赛季的后果。
没有接受手术的Tyler沉闷地喝着酒消化愁绪,这一切,父亲又从未知晓过。
可当Tyler选择独自一人默默咀嚼这些青春期的苦恼时,父亲却又抛出了犹如利刃一般的话,狠狠地冲着Tyler扎了一刀。
父亲说:“这世界根本瞧不起你我,我们天生就是普通人,我们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
何况,连摔跤也不是我替你选择的。
”显然这样的话并没有错,但对于青春期的少年而言,却是无异于精神凌虐与思想控制,这根本不是爱。
“爱不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自吹自擂”影片第二次出现与“爱”有关的教义,则是在父亲和女儿Emily垂钓时,此处蕴含的情感更为浓厚饱满。
哥哥Tyler的意外谋杀事件依旧是整个家庭挥之不去的阴云,父亲终于意识到,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当Emily咆哮自责的时候,父亲却说,其实我们所拥有的就是现在。
紧接着,父亲朗诵了一段他最喜欢的经文,此段经文与前文教堂礼拜时神父的话似是呼应。
我以为,直到此时,父亲才算是习得了其间精髓。
Hatred stirs up strife(恨能挑起争端)But love, love covers all offenses(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爱能遮掩一切过错”时隔许久后的父女谈心,二人痛哭不已,很难说彻底他们修复了父女关系,但也正如Emily给父亲发的信息中所说——“I just want us to be a family again”。
恨能挑起争端,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人生路上,放纵一时的到的欢愉与冲动一时产生的悲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令人唏嘘,但它就是如此。
当你逐渐开始承担起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你方才意识到选择、责任之下都有重压,唯爱永恒。
贯穿全片始终的一直是“爱”,我不觉得《浪潮》只是个略带惆怅的少年成长小品,它是那种将色欲情仇、生老病死多种情绪都能同时传达出来的片子,而愈是往后,愈是戳人心扉,你我都会不自觉被这种情绪所吸引。
细节二 色彩女友Alexis意外怀孕,面对示威的反堕胎者们,Alexis害怕了,她不确定她是否能真的做流产手术,但在双重压力之下的Tyler并不能理解这一切。
当少男少女隔着火相望,迷蒙中,虚虚实实,不辨真假(隔火相望这段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
适时响起的音乐则让你会不自觉地投入其中,感受主角的情感其实亦如光影般肆意流淌,干脆利落,没有一丝拖沓。
隔火相望因为孩子的去留问题,横亘二人间的隔阂再次加深,于是一次和好演变成了更为激烈的争吵。
Alexis决绝地屏蔽了Tyler,而无望的Tyler在ins上看到Alexis仍寻欢作乐,误以为女友背着他和别人上了床,再次争执后,Tyler失手打死了Alexis,仓皇出逃。
迷蒙变幻的色彩,蓝 、黄、红三色交迭出现,又让人联想到《亢奋》中纷杂的色调,而夜间场景的照明和高反差运用则可以说是光怪陆离,美不胜收。
光怪陆离,美不胜收少女Emily的救赎影片前半部分是关于少年Tyler的,但后半部分却是少女Emily的主场,故事像《重庆森林》一般以双线展开。
细节三 浴室镜头平稳推移,背乐也逐渐归于宁静,但哥哥Tyler的意外谋杀事件仍旧是这个中产家庭挥之不去的阴云,家人各自沉浸在各自的自责中无可自拔。
通过画幅变化,《浪潮》展现了兄妹二人迥然不同的内心情感,但能将少年、少女前后两段故事巧妙衔接在一起,合二为一,倒是不得不归功于“浴室”意象。
影片前半部分,重压之下的少年Tyler只在浴室泡澡的间隙里放纵自己,任由思绪飘飞,而后半部分,少女Emily同男友Luke在浴室泡澡倾吐各自的心事,Luke的父亲即将因癌症去世,Luke犹豫是否要去看父亲,Emily却说,你应该要去,不去的话你会永远后悔。
这时,她回想起的是,曾经哥哥Tyler也这么在浴室中放空过自我,一时回忆涌上心头,令人无限唏嘘。
因此,与其说是Emily促成了男友Luke与父亲的和解,倒不说是她希望男友不要重蹈覆辙。
一间不大的浴室,便串起了两个故事。
“少年只在浴室泡澡的间隙里放纵自己”
“浴室泡澡倾吐各自的心事”细节四 水中拥吻少年与女友,少女与男友各自都有一些水中拥吻的镜头,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少年与女友拥吻时,虽说尽了情话,可远处投射的却是虚焦的灯光,而女友在少年黝黑肌肤映衬下的亮橙色指甲油,更是显得危险又迷人,一切都似是预示着这段躁动的恋情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而反观少女和男友Luke的水中拥吻,收敛却深情异常。
明明没有太多你侬我侬的情话,却似是什么都说尽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美到了极致,美得摄人心魄。
“段躁动的恋情未必有很好的结果”
“看似收敛却深情异常”细节五 自由、救赎与和解此外,《浪潮》全片中还多次出现了男女主角将头探出车窗外的情节,将很多镜头都给了行车途中的景象,似乎象征着自由与追寻自由。
Emily与Luke如期行车抵达密苏里州,病床上奄奄一息的Luke父亲用尽全力给了Luke一个拥抱,似乎达成了父子二人迟到十几年的和解。
而当Luke的父亲和Luke抱头痛哭时,Emily思绪飘飞,她回想起曾经泰勒也曾抱着自己痛哭过。
直到Luke的父亲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去,本以为自己会心无波澜的Luke双手捂脸,哭得撕心裂肺。
迷离的五色灯光再次打在了Emily脸上,那是车窗外划过的红蓝警灯,情绪和回忆如同缓慢聚焦的镜头一般悄然涌入。
和解文艺片通过画幅来表达情感其实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但在同一部片里多次改变画幅还是极为少见。
少年、少女前后两段故事被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色彩斑斓的成长印记也被抽丝剥茧地呈现于观众眼前。
与此同时,镜头再次切换,墓地里Alexis的父母悲痛地献祭,可失去的岁月无法复得;坐在狱室墙角的Tyler无言摩挲着女友的相片,可犯下的罪行必将定谳;单车上的少女拥抱劫后余生的日子,可回忆的浪潮却始终波涛不息。
“失去的岁月无法复得”You’re broken by the waves among the sea 你的翅膀被海浪击断They’ll let you die 他们任你死去They’ll let you wash away 任你被海浪冲刷But you swim as well as you fly 但是你在海里也能畅游
“单车上的少女拥抱劫后余生的日子,回忆的浪潮却始终波涛不息”生活如浪潮,波涛浪涌,奔腾不息,不知将你卷入深渊,或是推向彼岸。
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The world don't give a shit about you or me. We are not afforded the luxury of being average. Got to work 10 times as hard just to get anywhere. "
11/22/2019, @ Angelika Film Center & Café. On fatherhood, manhood, loss, healing, and reconciliation. An intimate and empathetic look at the agonizing force of fear, the blade and misuse of love, and how a family shatters and finds its way back together. 看到最熟悉的Florida landscape非常感慨: Miami skyline, 海水、密林、绿意、忽如其来的雨,凝聚又厚重的云。
Dazzling, electric visual and sound; fantastic soundtrack. 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呱噪,我也看得心惊胆战又疲劳。
但自从”Tyler”离场,Lucas完全出场后,整部电影的气息都柔和平静,温暖舒畅了。
当然这是因为the intentional contrast betwee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tory (climbing/exclaiming tension and devastation)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tory (calming, healing power). Lucas’ gentle, delicate presence infuses fresh air into the tone and lights up the screen. He’s the most beautiful surprise in the film and my heart was simply MELTING whenever he’s in the scene. I JUST FUCKING LOVE EVERYTHING ABOUT LUCAS HEDGES. 虽然温柔与和解来得好似倏忽而轻易,但好在真诚且自如。
去年有两部电影直譯都叫《浪潮》。
美国《浪潮》Waves,讲高中摔跤队选手泰勒训练和比赛过度,必须动大手术。
此时,怀孕的女朋友想把小孩生下来。
泰勒后来,又喝酒又嗑药的去找参加毕业舞会的女友理论,。
德国《惡魔教室》The Waves讲高中老师用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让全部人只为大局服务,体验“集权主义”这门课。
这个改编自1967年美国教师曾做过的实验,最后以出人命来收场。
《浪潮》用十几首或高亢、或低吟的动听歌曲,把年轻人贺尔蒙发达所会产生的暴力跟温柔,美美的拍出来。
德国学生组,则是人人因为找到归属感而亢奋,亢奋,再亢奋。
高中生为什么会出问题?
一是社会跟家庭的要求太高,不能承受就选择逃避或毁掉一切。
二是同侪之间的眼神跟语言暴力,就足以把你排挤到好几条街以外。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知道。
但是,人生如果非黑即黑,没有出路,那又该如何呢?
中文有个字叫做“渐”,好与不好都是渐渐蔓延开来的。
所以,问题还只是火苗,你却没注意到,那就等着燎原了。
有人乐意让灾难发生吗?
有人就是没办法好好听人讲话,听出问题,那有如何呢?
我们可以互相提醒:不是非黑即黑,至少还有非黑即白,再下来,还有彩虹呢。
家庭青春爱情成长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三对恋人父母哥哥和alex妹妹和卢卡斯父母这一对是后来结合的哥哥和妹妹都是父亲和前妻的孩子母亲对两个孩子对爸爸对着家庭都是全心全意的爱父亲很爱这个家庭但是父亲的负担着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对母亲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对哥哥很严厉对妹妹有些忽视这个家庭在哥哥出事前一直很幸福哥哥也有相爱的女朋友但是伤病让哥哥变得有些不自信敏感暴躁不知所措在这时女友告诉哥哥自己怀孕了哥哥认为还是高中生的两人不适合生下孩子而女友想独自生下孩子在争执中哥哥失手杀死女友从而入狱受哥哥杀人影响妹妹变得很自闭幸好这时遇到了一个同样有着家庭伤痛的男生两个人在一起了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一直怪父亲逼迫了哥哥家庭分崩离析妹妹在和爸爸谈话后也解开了心结最后在陪伴男友爸爸最后的时光里也勇敢的向家人表达爱意父母和解影片一直被音乐🎶包围渲染氛围前1/4稍显冗长2/4处一直使人紧张 一直怀疑下一秒就会出车祸总体而言,完成度不错
片宣介绍它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我很惭愧,我没有一点认同的感觉。
然而,在观看过了好久,我都还没有看到吸引人的那种牵引力,这个电影的语言太贴近生活,而让爱情变得有点另类的掉落在琐碎中;表现有点像纪录片,因为深入表现了日常,故事节奏表现平静,要看得动心,要靠自己拿出点主动去接应才行似的。
这是需要有耐心去看的电影, 得有心注意角色们言谈举止的变化,从他们轻轻的说话时那动着嘴角,感受他们不克制脸庞上的情绪以及冲动过后的后悔;还有在人和人对话的时分,他们寻找彼此的努力。。。
可以说,因为迥异于那些很成熟很套路表演的电影,这些演员的年轻才远离技巧,只是像体验在生活的当下做出成长可以给的反应,如果说从电影里看到的美丽的光和影,我想就是认真的看看他们的脸上透露的情感,体会观影的一路,看见那些变化,这是电影很了不起的地方。
你不需要花精力去猜(或者习惯性就要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看电影,就像你在公园,对着池塘的池子中看了很久的观赏鱼一样,你能感受它们的游动,一条鱼尾部拨水的柔软。
这正如观察一件事物,要知道看到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限,看电影就是让人有机会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普通日常,比如摄影拍下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了通过眼睛无法看到的景色。
*** 这样看完, 我也惊讶的发现一个事实:自己是不是缺乏在生活中认真的,仔细的看着一个人的脸,他们的一举一动,我说的是,他或她是一个你想要去真正了解的人,关心多一点的人。
我感到缺乏,因为我很少温和的对一个人停留注意力,我甚至会逃开即将对视的眼睛,谁知道这是什么习惯, 或者,我已经在习惯上把周围很多人当做一种符号,是他们的名字,或者是他们的角色,是上司,是同事,是清洁工,门卫,邻居,房东,街边路过的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那些人在我眼里,充满丰富的情感,压力,愤怒,冲动,愚蠢,希望,喜悦,悲伤,沉重的有活力的表情,但是,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不是看电影,他也是在投射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
而自己从什么时候起,都有意的躲开人吗?
至少一米的距离,不能对着别人太近呼吸,甚至在电梯里憋气,要避免别人的呼吸冲着你,对吗?
已经有多长时间,我把周围有关人的细节也都用口罩隔离了?
我是仅仅因为疫情导致的习惯?
我不肯定,我相信就算疫情期间,一家人都在家足不出户,但也有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这个机会而更多的“看见”了彼此。
正如我一个朋友,她说与父母过年时待在家中的感受是这样说的:“家里人似乎有家里人的生活,除了吃饭,剩下的时间都似乎看不到他们,我甚至觉得,因为我在,所以他们才一起吃饭。
” 我觉得她告诉我的这几句话也像一个电影故事。
这就是我说这个电影好看的原因。
*** 注:摘自书《有序》 如果你正在翻阅静态(静止)的照片,这些照片一定要以小于40毫秒的速度呈现,以便我们能将它们视为独立的图像。
任何更快的速度,超过视觉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的速度,我们都无法感知到其中的运动(这是动画书和动态影像的基础)。
照片很有趣,因为它可以捕获和保存超出我们视觉系统分辨率的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眼睛和大脑永远也不可能自己看到的景色。
125和250的快门速度给我们提供了8毫秒和4毫秒内的世界,这也是我们迷恋它们的部分原因,尤其是当它们捕捉人体动作和人类表情时,我们更是如此。
尊重導演的嘗試,演員們的專業表演也值得一提。
可惜的是,後半段太長,整個電影太滿,幾乎是看了兩部電影。
尊重導演的嘗試,主要是因為不少畫面和色彩的運用還是很有特點,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致命的一推一摔(電影描述),力道足又不拖沓。
整體感覺我在讀一部立體小說,分前半部和後半部,故事跌宕起伏,形式也很新穎。
然而,閱讀和觀影還是太不同,閱讀的精彩體驗必須透過對文字的想像、和在大腦裡進行意象再創造,電影的表達路徑太豐富了,畫面、聲效、色彩、人物表演、場景......如果不是為了情節發展而必不可少的鋪墊表達的話,非常容易水滿則溢,眼花瞭亂又迷失重點。
這種章回小說的紀錄方式,也不是沒有導演做過,但因為故事本身的複雜性和歷史跨越性,並不會覺得太滿太長,比如庫布裡克的Barry Lynden。
傳遞比較細膩情感成長的小故事,還是不太適合這種表達方式。
也許是電影充滿張力和表達的認真、虔誠度,即便不能完全稱讚,但觀影完全不覺得浪費生命。
剛才搜電影劇照時,發現非裔社區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高,有媒體提出問題:白人導演可以寫好黑人故事嗎?
我喜歡看女二的prom照,此景受到非裔觀眾的質疑:
Waves,严格遵照标题的形式,兄妹双方,以相同的流线,方法,用不同的色彩,内涵,演绎出不同的性格轨迹,形成一种对比,存在于一个家庭。中间的画幅转换,视听营造一种真实的记录感,描写浪潮之间,从一个发生移动到另一个发生。种种形式根植于佛罗里达南部的多彩,氤氲,热烈,现代的环境之中。视听炫技,一种方向。
极度失望,简直不敢相信沙尔茨能拍成这样。搭上了一个又臭又长,也缺乏概念支撑的俗套剧本,对男性气质和家庭关系的讨论都被导演的自我陶醉所化解,于是他的所有缺点都被最大化,原本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前作中的华彩段落被毫不节制地铺满整个前半段,镜头设计、声音设计统统走火入魔,人物情绪变化比两部前作还激烈(动机则大多由台词解释)。后半段相对好些,但歌单电影的本质不变,氛围配乐和插曲互相牵制,只是根据角色喜好换成了温和一些的曲风而已。爱之深责之切,希望沙尔茨下一部能把状态找回来。
第一部分关于broken,第二部分关于fix,色彩和音乐很好,画幅变化有多兰在前所以不算惊艳,故事过于狗血浪费了形式感,更像是个串烧mv。
Even as a joke this is too long
节奏感和顺滑度搭配得很不错,特别是是哥哥出事后转场至妹妹,那个过度镜头的使用,从霓虹昏黄到晨曦白日,将人物的心境和环境都一同交代、预言。为什么影片取名为Waves。浪潮来袭、退下、继而来袭,如此循环往复,肉眼上这是故事的继续、人物的交替,地下则是心理情感上的传递,而把两者统一的是镜头调度的能力。画幅的变化上,三种不同画幅的使用也是心境的变化。母题说的还是老一套的爱、占有和谅解的互相缠绕,能整得这么好看导演确实有一手。
视听点亮了这个故事,有没有人把这种风格归个类,前后两部分有种强割裂感,音乐用的满但有点杂,不然又一部春假,好时光系列作品。不得不提相似题材Luce音乐用的真的妙+提气。
Tell me you watched a A24 movie without telling me you watched a A24 movie
很奇怪的结构,前后左右风格混搭,又high又小清新。这种很炫目的节奏又表达了家庭创伤,青少年成长,爱情等问题。观感很奇特。
3.5/如浪起,如潮落
年轻网红的电影,抖音红曲大全既视感,然而拍得是有几分张力在的,青春的困惑、难以排解的冲动和压力混杂在一起,有人抑郁有人暴躁,但总是明丽张狂中二的。
也只能跳着听音乐了
55
D+/ 前后两段的张力结构本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导演似乎有点在视听小聪明对人物固着状态的烘托中迷失了方向。单场戏或是单段内人物的情绪、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生动且鲜明的。但是一旦发生切换,这些离散团块间的联结就过于稀薄,就好像是仅仅被摆放着、就自然发生并导向某个共通概念了一样。由此看来影片似乎更像是在一个被预设但并未被描绘的“家庭”框架下展开的,缺乏更内在的情感核心来让人物突破被黏稠包裹的状态,因而无法促使各段落堆叠出共振效果。
不想矫情,但是成长和家庭真的是太难太无解了。等了一个多小时Lucas才正式出场,能忍吗!不得不说我们Lucas的表演真是低调却如鱼得水,而且选剧本真的相当有眼光有想法!(我们茶也要一起进步啊啊)全场觉得妈妈这演员太眼熟了,最后才发现这不是我们Angelica Schuyler!电影在色彩设计和画幅尺寸变化上的尝试都大胆且值得称赞,男主和女票在海边那一段,女票荧光橙的指甲在黄昏蓝色的海滩,和背景的点点灯光照映,十分美丽!但是这怎么就是歌舞片了??
绚烂却空虚的片子
情感戏没怎么让人留意,但部分运动和音乐的元素让人振奋,隔离久了需要振奋一下
镜头是在炫技吗?…
哦嚯第一个在学校theater里看的电影 光怪陆离的色彩 运镜 剪辑(有很多蒙太奇平行摇镜头)音乐(很喜欢导演去放大日常的声音 比如随着人物口角愈发激烈安全带没有绑的时候的滴滴声愈发变快)都很不错很喜欢 后半段有点拉垮了 而且注意到中途画幅变了 把女主敲死以后的短暂黑屏(想到了1917长镜头的切镜)之后变成了正方形的画幅 然后去上了个厕所回来随着emily生活步入正轨又回到标准4:3挺有意思 luke真的好可爱 剧情割裂感强 可以和人物情绪共情但台词又写得差了些 还发现一个点就是说起来女人对自己的身体有决定权但其实决定本身牵扯太多 男方得知之后的任何言行举止都是在输出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干涉不可能完全自主 太多开车的镜头看了真的好想在美国开车 前面太过于抓马真的像在看小时代 青春疼痛
摄制卡斯都非常棒;可惜故事内核太差了,可能是太美国式的成长故事,我不喜欢
一次形式的狂欢,不可否认创作者们在布景、打光和镜头运动等方面作出的尝试与努力,但大多数花哨的技巧(包括频繁的变换画幅比例)只是让电影看起来更酷,绝佳的视听效果之下,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待商榷。值得欣喜的是,迷幻的霓虹美学正在摆脱题材(科幻片、动作片、惊悚片)的限制,更多元化地融入到传统电影语言中,也更张扬地宣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