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举证》这部109分钟独角戏的张力在于,女主角泰莎从一个受益于男性为主导的司法体系的精英律师,到一个受到性侵害的普通女性的转变。
朱迪·科默在舞台上自由地调动她的肢体、眼神、语气,从人生的春风得意到挣扎觉醒,顷刻间仿佛她已经历了沧海桑田,她的表演带领观众坐上了一辆情绪的过山车。
用NTlive的高清影像表现这样一个故事,既保留了戏剧的“间离感”,又如同电影一样让人捕捉到细节的流动,令人对这部戏中唯一的女性印象至深,却在仿佛间能够看到那个白天衣冠楚楚,一副精英人士的人设,却利用法律的漏洞对女性毫无尊重的强奸犯朱利安的嘴脸。
他在清醒地实施了犯罪的第二天照样与被他侵犯的女主角开着玩笑,并把这一切都当作一场成年人之间的“游戏”,唯有在强有力的指控面前,他“看向了他的家人”,因为他心中的“常识”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仍然有能力聘请最优秀的律师,并利用法律对受害者的不利为自己保驾护航。
而女主角却只能在一次次被逼问“是否曾明确拒绝”的过程中,一遍遍回忆自己最不愿记起的过去,也是她在782天的等待和折磨后,却依然要经历第二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精神凌迟。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免多次屏住呼吸,想要看这个无助的女性能够获得一线生机,但是我最终没有等到,只因为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受害人,则她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判定罪恶。
戴锦华老师说这部剧是“一张战表”,它不仅是一个女性的嘶喊,也是对这个社会系统的挑战,剧中反复强调的“No is No”,看似是对性同意界限的厘清,实则是对男性主导话语体系的宣战。
这部独角戏的布景十分简单,一个日常而严肃的律师事务所办公室的一角,仿佛社会至高权力的缩影。
她在辩护期间身着律师袍,在生活中换回了玫红色衬衫,在约会时换上绿色长裙,这是一个女性对生活的热爱,然而再次站在法庭席上受害者席的她,在那件炽热的玫红色衬衫外面用灰色的西装将自己包裹起来,她知道注定会失败,却依然决定像个战士那样,最后一次为自己而战。
由NTlive制作高清影像技术放大了戏剧的感染力。
角色额角的汗珠、颤抖的指尖、乃至瞳孔中逐渐熄灭的光,都在大银幕上纤毫毕现,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能够听到角色的呼吸,感受她内心的挣扎。
最终,泰莎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Something has to change.”(有些事必须改变)时,戏剧的“第四幕墙”瞬间倒塌——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共谋者,也是变革者。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比起引发痛苦的事件本身,我认为反倒是因为不被认同的这一连串过程一再反复,才使得女性的痛苦越发严重······我所经历的痛苦无法与他人连接的时候——苦痛便会加深。
”——河美娜《我的痛苦有名字吗?
》每当看到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时,我总会最先想起河马。
虽然上述文字描述的是女性抑郁症,与《初步举证》的故事并不十分吻合,但女性所面临苦痛的处境似乎总是长着一样的面孔,如果用泰莎的故事代入这段话,也毫无违和。
浅浅介绍一下,2月28日上映的《初步举证》是一部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实录的戏剧作品,虽然在大荧幕放映,但并非传统电影,它的实体是一场舞台剧官摄,没有华丽的场景,全程只有一位演员——朱迪·科默,以及她109分钟的独角戏。
故事讲述一位年轻的顶级刑事辩护律师泰莎,成为性侵受害者后站上法庭的故事。
经历了恐惧与混乱的侵袭,在身份与视角的不断转换后,泰莎觉醒过来,勇敢而坚定地对长久以来由男性主导的司法体系进行了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在叙事结构中泰莎的身份与视角都经历了几次翻转,一次是作为旁观者/受害者,也可以看作是加害者的共犯(辩护人)/受害者,还有一次是同时作为加害者与被害者,即她在782天内用自己被训练过的职业技能反复在脑海中对身为受害者的自己进行交叉问话,寻找自己话中可以被挑刺的漏洞,她在用法律的逻辑来攻破自己,她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器如同回旋镖一般击中了自己。
她恐惧在自己的审判中成为“第二”,因为这不再是一个追逐输与赢的场域,而是她的人生审判,包含了她过往人生中深信不疑的对现有司法体系的信仰。
当她终于意识到,错的不是自己无法冷静地做出逻辑缜密的证言,而是这个由男人主导的司法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在乎过性侵犯罪中女性受害者的人权与尊严。
根本没有完美受害者,完美的证言从来都不可能存在,经历过性侵的受害者说法前后不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即使是精通法律的泰莎,也会忘记要保存证据而只想着洗澡;在法庭上屡战屡胜的辩护律师,也会在自己成为受害者的时候语无伦次。
只因为是人。
《初步举证》也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剧《难以置信》(2019),其中有一些相似的情节,一个女孩被性侵了但因证据不足、说法前后不一而被质疑是报假案,受害者被当成谎话精、“关种”,在警察冰冷地反复质询中受到二次伤害。
我对这一幕印象很深,女孩被两个身材魁梧的男警察询问被性侵的过程,她必须不断地回想起可怕遭遇的细节。
这是一个封闭式构图,画面一看望去只有两个警察的庞大身躯,女孩正对镜头但被夹在两人中间,她的空间和话语权是被挤压的状态,压迫感溢出荧幕。
房间给人的视觉印象和两个警察的头顶一样是光秃秃的,衬托出气氛的冰冷严肃。
仅仅透过这一个镜头,就可以想象剧中的女孩正面临怎样的处境。
每次看这种作品最感到沉重的不是题材或情节如何,而是“改编自真实案件”这样触目惊心的字眼,那代表现实中某个人甚至一群人受到了伤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经过戏剧化的痛苦并不会随着体裁而转为虚构,痛苦是不会稀释的,但会被看见,更有必要被看见。
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作品反复在强调着这一点。
河马的书中也有这样的话:“女性的角色正在快速变化当中,但世界并没有跟上这些变化。
”那么世界到底要何时才能跟上这些变化呢?
《初步举证》演出后反响非常热烈,朱迪·科默在节目中表示有很多亲身经历的女性给她来信。
在英国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受害的数据···并不仅是数据,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朱迪·科默意识到这部作品已经超过了戏剧的范畴,而在为某种更大的事务发声。
结尾泰莎从男人们的“骗局”中醒悟过来,开始质疑只能得到这种槽糕判决的根源——司法体系,但她还是被无视了,法官说她说得太多了,而戏剧的张力却没有被这无力的轻视消解,泰莎虽败犹荣。
196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最个人的事就是最政治的事。
”一个受害者站出来,一部作品诞生并引发公共讨论,看起来渺小,却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持续地发声总是必要,世界也在酝酿着改变的力量,总有一天会跟上女性的步伐吧,虽然现在还只是初步。
霧風誌
如果影片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这段话后就转向庭审结束,那我可以给8分,可惜并没有。
加上后面的内容,结合整体来看,除了反智,很难用其它词来概括。
质疑刑事诉讼三要素(即人证物证口供)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没问题;质疑刑事证据三性(即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也没问题。
说到底是把矛头指向程序正义及无罪推定,认为某类案件的相关法律及司法应该更完善,司空见惯了。
但把这种不完善简单归因于男性,“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还在影片是特殊案件的背景下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我们在性侵案上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受害者。
”,最后还来一手偷换概念,“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那这就很没有说服力。
正因为是强奸,刑事八大案之一,证据才必须要具备三性。
特别是影片中这种没有物证口供,只有被害人证言的特殊情况,更是要谨慎对待反复求证。
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只能说同样的主题,除了精彩表演,“反方”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要好太多。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2006)8.32006 / 日本 / 剧情 / 周防正行 / 加濑亮 濑户朝香————————————————————————————回复评论区既然质疑是司空见惯的,怎么会不承认。
我不满的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用一个特殊案件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还简单归因于男性,是很奇怪和反智的,完全没有说服力,这削减了批判的力度。
说交叉质询残忍,可影片里的案件除了证言还有什么?
就算假使影片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交叉质询的残忍性才故意这么设置的,那在这种特殊案件中,证言作为最后能定罪的机会,当然会被反复求证。
主角作为一位有五年刑辩律师从业经历的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但这一点是无关性别的,性侵案再有特殊性也是刑事案件,不会根据不具备三性的证言直接判刑。
在这种情况下,主角最后说“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在性侵案上我们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被害人。
”、说“性侵案的立法基础是错误的,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说“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这还不够奇怪和反智吗。
比如质疑受害者这点,当然可以批判,可放在只有证言的特殊案件背景下就很变味。
主角怎么就从自身经历得出性侵案全错了。
既然在只有证言的情况下质询都是错的,那怎么才是对的,直接判刑吗?
所以我才说“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再比如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于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这句话,怎么就男性了,这和男性的关系在哪?
换成全女警局就不是人证物证口供了吗,那要根据什么去判刑量刑呢?
还有婚内非自愿性行为这个例子,一个是强奸的认定,一个是强奸的确定,完全两码事。
毫无疑问,法律和司法还不完善,我也支持批判,但不完善不是简单一句男性定义男性塑造可以概括的,也不是这样才能改变的,这是偷懒行为。
还是那句话,影片如果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后就转向庭审结束环节,那我可以给8分,因为到这里故事逻辑上是没断掉的,批判性也不会比现在差。
可惜并没有,最后几分钟就像我吃美食到最后吃出个苍蝇。
影片初步举证,但它的举证过程有问题,这很关键,也是给5分的原因。
————————————————————————————再回评论区,也是最后一次质疑鉴赏能力也好,觉得视角狭隘高人一等也罢,不管怎么用词,之前的评论至少是没有脱离电影本身在讨论的。
但一觉醒来看到下图所示的几条评论,除了让人觉得评论者理屈词穷外,可能就是荒诞了。
我接受一切关于电影本身的评论,拒绝一切无厘头的评论。
(发现第一次回复的评论自删了,为了避免后人理解不能,故截图)
第一次ntlive的体验,适应不错,全场看下来真的很服朱迪·科墨的肺活量和她大张大合收放自如的演技!
本片的标题很有意思,初步举证,和片中提到的初步审查是同样的格式,初步审查意味着将审判的权利移交给法庭本身而非陪审团,那么初步举证则是证人、原告、受害者基于自身立场的辩护。
二者的区别恰好对应了泰莎的前后转变。
她从坚信法律、致力于在法庭的博弈中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冷血”律师,到幡然醒悟法律体系存在残缺与局限,敢于质疑问题根本的证人。
鲁迅在百年前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句话直到现在也丝毫不过时。
不然为什么明明是受害者,却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揭开自己的伤疤,用大量无懈可击的细节来证明自己的无罪呢?
为什么明明是施暴者,却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和借口来粉饰自己犯下的罪行呢?
辩护律师一味地履行自己所谓的职责来进行无罪辩护,进而忽视被告可能存在的犯罪事实,这难道就是对的吗?
法律是人基于制定的,服务于人这个总体概念,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限制每一个单一个体。
而这种限制同时也会因为时代、制定者性别的因素产生分歧。
当泰莎时隔多时步入法庭,她看到法官是男人、被告的辩护律师是男人、就连速记员也都是男人。
偌大一个法庭,一个平等判决所有人类生死存亡,是非过错的神圣的殿堂,女性的容身之处竟然仅存在于夹缝之间。
这很悲哀。
所以尽管再痛苦、再绝望、再被事发时的阴霾所困扰,詹娜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来这里不为别的,只为了让更多的女孩不要像我一样受到他的伤害。
”泰莎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害怕我的一切受到影响——朋友、家人、工作,我害怕她人审视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但是,我不能辜负曾经那个坚信法律,坚信这个体系能带给我正义的审判的我自己。
”她还说,“这就是我,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一直以来贯彻的证词一致性并没有那么适用于性侵案件,something has to change” 的确,something has to change,法律不应该非黑即白地框定出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模板,然后粗鲁地把所有证人的证词套入其中。
作为同时审判两个性别的工具,法律应该兼具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声音,这一点也同样是金斯伯格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堕胎法案在各国的差异性可见一斑) 影片海量的台词还引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律师在辩护时酌情还是酌理、给有潜在可能犯罪的人做无罪辩护应秉持公平公正还是委托人优先的原则、改变法律时如何做到改变规则,建立新的游戏、在改变不了法律的情况下,被性侵时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贴近法律规定的完美受害者、性侵受害者因为没做出完美的反抗而承受的苛责何时能停止 题外话,这个牵扯颇多,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盛行的对“房思琪式弱女文学”的审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声讨中,我没有看到同为女性最基本的同理心和作为人类的悲悯心,反而是自诩先进,自认为刀枪不侵的所谓“强女”对弱女的恐惧。
是的,她们看似刀枪不侵,实则脆弱无比,不承认人遇到问题本能想逃避的劣根性,转而想要扼杀她们认为人性中软弱的部分。
然而拒绝恐惧本身也是一种恐惧,不承认本身也是一种逃避。
前期的泰莎如此,批判房思琪弱女叙事的博主也是如此。
看看朱利安身边的男性朋友多么支持他,他们多么团结吧。
自诩强女的女性也请正视每一个或深陷泥潭、或身处险境、或思想有局限性的所谓弱女吧。
女性是一种处境,所有发生在一个个体身上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可能都在持续不断发生着,在施罪者得到审判、环境得到改变之前,请一直前行,一直直视身后和身前的人,一起找到新的出路,一起改变。
这是一部独角戏,演员的演技可以说驾轻就熟,情绪饱满,台词处理也很流畅。
但更让我惊叹的,是她的体力。
整场表演几乎没有停顿,她以极快的语速念诵台词,一边表演、一边宣泄情绪,简直像是在一口气跑完一场马拉松。
这种强度的表演本身是一种能力,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台词密度太高,观众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稍微分神,就可能错过重要信息,甚至连剧情的连贯性都会变得模糊不清。
我自己就一直处于一种似懂非懂、前后错乱的状态。
相比之下,舞台的道具和灯光设计倒是值得称赞。
整个舞台几乎是极简的,但道具的运用却精准而有力,每一个摆设都恰到好处,让空间感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变化,增强了情绪的感染力。
有几处设计的巧合性极强,仿佛是无意间达成的精准匹配,反而更显得纯熟而自然——比起台词的堆砌,这种视觉上的表达方式或许更能打动观众。
至于这部话剧想表达的主题,我其实感到很隔膜。
它紧扣MeToo运动所推崇的“积极同意”原则,尤其是在强调“持续性同意”。
在剧中,女主角一开始是自愿的,但中途因为身体不适而想要停止,而对方没有立刻停下来,于是这场性行为最终被她视为强奸。
我理解这部剧试图呈现的法律逻辑,但我依然难以消化这种思维方式。
“持续性同意”意味着,在任何时刻,性行为的一方都可以撤回同意,而另一方必须立即停止,否则即构成性侵犯。
这种理论在逻辑上看似清晰,但让我困惑的是,在这部剧中,事件的转折点竟然如此微妙——女主角与对方本来已经发生了性关系,他们之间也有长期的暧昧和牢靠的社会关系,但仅仅因为在某一刻,她的意愿发生了变化,对方没有感受到这种,这整个情境就被推到了强奸的层面,直接上升到了刑法的高度。
我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让这一瞬间的转折变得如此剧烈?
是因为性本身带有某种特殊的、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所以任何违背意愿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极端的冒犯?
如果换作其他情境,比如朋友间的肢体接触,甚至是情侣之间的某种亲密举动,哪怕一方后悔或感到不适,似乎也不会直接进入法律的范畴。
但一旦涉及性,哪怕是持续的亲密关系中发生的某个片刻失衡,都足以让关系的性质发生彻底的改变,甚至成为刑事案件。
这真的是出于对个体意愿的尊重,还是因为性行为本身被赋予了过高的文化重要性,以至于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必须被严密规制的领域?
然而,这种特别性和重要性真的来自性本身吗?
还是说,它只是文化建构的产物,一种在漫长历史中被塑造出来的观念?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性变得更自由、更健康,与其不断强化它的文化负担,把它推向一个必须被法律精细规制的神圣位置,不如去消解这种建构,去化解女性乃至所有人对性的羞耻感,让性成为一种像饮食、睡眠一样的日常行为,而不是一场需要慎重对待、随时可能引发法律和道德危机的仪式。
剧的结尾是让我最不适的部分。
女主角站在舞台中央,突然抬起手,用食指指向观众,同时说:“看看你们的左右。
”那像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召唤,试图让观众参与到她的叙述之中,感受到她的经历、她的愤怒、她的痛苦。
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是为了加强戏剧的感染力,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情绪裹挟。
整场话剧看下来,我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感受:性,太麻烦了。
甚至可以说,我对性行为的反感又加深了一层。
对我而言,跟别人交谈已经是种地狱体验了,更不用说进一步的身体接触了。
而这部剧的呈现方式,更像是在提醒我,性是一扇通往地狱的门扉,充满风险、焦虑和不可控的后果。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进步”,那么这种进步的味道,实在是太清教主义了。
第一次看话剧、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话剧的经历,选择了《初步举证》。
一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场次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我很庆幸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于是可以痛快地放声大哭,哭到头晕、发冷颤、狼狈不堪。
我的眼前闪过无数张男人的脸,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出现在很快被遗忘的新闻上,有的被湮没在被恶意揣测的传言里,有的消散在一条条「保研路」、一处处「青纱帐」以及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和尘土落叶一起嘎吱嘎吱踩踏着受害者的痛苦、恐惧和尊严。
受害人永远被鞭笞,被质问,被要求一遍遍重复自证,在男人制定的游戏里,女人怎么有闯关成功的可能?
看见了,就不能当做没看见。
被捂住嘴,就说明不能噤声。
不要沉默,要掀桌,作新的游戏规则。
虽然对话剧的高强度表演早有耳闻,但当真的坐在影厅里的时候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朱迪·科默真是伟大的演员啊,两小时的独角戏,不同角色状态的切换,复杂多元的情绪表达,通过高密度的台词、肢体动作、舞台走位,给予观众全方位的剧烈冲击,看得我全身一次一次地起鸡皮疙瘩。
舞台上那场下了782天的漫长的雨,仿佛结结实实地浇在我身上,是那么的冰凉刺骨,以至于走出影院很久都没缓过劲来。
影院楼下的商超,在卫生清洁用品前铺着大幅的“女神节”广告,我不得不被再次提醒,现实世界的我们,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台上,法庭里几乎都是男人。
台下,观众席里几乎都是女人。
我去那场是下午2点半,不大的厅,三十多个观众,让我惊讶的是原来不止我一个男观众,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原来男观众不都是随女伴来的年轻男观众。
他们四十多岁,看上去不会是这个题材的受众。
可能我又被网上习惯出现的「用户画像」影响了吧。
距离上次给《好东西》写长评被喷已经过去了3个月,期待已久的严肃的,制作精良的女性题材电影终于开始上映。
电影市场差,唯一的好处是接下来的引进片对影迷都很友好。
远离好东西带来的虚假的亢奋,《初步举证》给我带来久违的观影体验,无论是从故事的真实性,角色设计的用心和故事 callback 的精妙,这种一板一眼的扎实,配合主演酣畅淋漓的技术展示,让人深感严肃作品可以带给人的力量之深,痛感之切。
前期多被她的张扬和调皮逗笑,中段就有多疼,后端就有多紧绷。
在782天后,上庭前内心纠葛与报警当天回忆里当逗号来用的「This is ME」,一开始只是让我感到形式技术新鲜,还可以这样符号化地去使用,但她在现场和记忆里反复跳跃,「往事历历在目」这几个字有了具象化的表现,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或犯错,或受难,而很久以后依然不时会被旧伤困扰的情形。
尽管自己从未受过侵犯。
「你只是可能冒着失去了几年自由的风险,但是她一辈子都没办法感受性愉悦」--脑袋里会冒出这句话。
性同意这件事讽刺就讽刺在,不是所有的案例都是会明确给出拒绝信号的完美受害者。
角色曾经深深地将法律精神奉为佳臬,为自己的专业主义和潇洒表现感到骄傲,坚定地认为先入为主的 prejudge 是应该完全避开的,错判漏判会让当事人失去自由,而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证据不充分的指控就失去自由。
比起受害者的痛苦,检方的操作合规,证人证据的说服力度,同样重要。
以至于自己遭遇不幸时,冷静理智如她,一样会掉进情绪陷阱:先是因为痛苦把自己里外冲了个干净,去警局报案发现自己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以至于对自己进行预先审判时都站不住脚---换成与这个案件无关的人,无论男女都恐怕会说上一句「那是她蠢,她脑子不清楚才会这样」---当局者迷的结果就是会不被同情,而深处被性侵情绪风暴的人,此刻就是会做出反理性,反客观,矛盾,颠倒的决定,ta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决定。
这就跟我们在电脑前看恐怖片并不会身临其境,反而会怪恐怖片一点都不恐怖,但是去恐怖密室一般都会大呼小叫一样。
大部分人没有临场感,甚至对临场这件事也毫不关心,因为,与我无关。
如果绝大部分人自己没有遭遇过被性侵,断然没有情感根基去共情这样一种处境。
我们把赌徒当做异类,把杀人当成暴行,觉得恶行是天生恶人才会做出来的,或者人被逼到一个份儿上才会施暴。
我们把电诈受害者当成蠢货,把堕入邪教/传销的人看成受教育程度低,把被骗去妙瓦底的人当成利欲熏心,骄傲的以为,「正常」如我们,不会掉进各种陷阱。
足够的自我认知让人免于活在被害的处境里,无需时刻提防,预支焦虑。
微妙的安全感只会让人在刷到国际战事,面对遍地废墟的异国他乡时,写上一句「还好我生在华夏」,转头又在别的短视频里讥讽难民移民影响了某国构成,过多的包容只会带来割裂。
此时,难民是一种处境,这是单一民族国家的主流国民这辈子都无法体会的,正如不会体验到被性侵的绝大部分男性。
男性从小被教育的弱肉强食,社会达尔文,只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成为攀附强者的附庸(极少数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对「弱」的不敏感,或是不屑,只会换来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努力呢?
」「躺平就应该被淘汰」「最低工资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懒」「穷人就是奴性太重」。
「男性」被社会天然赋予一种坚硬的外壳,直到某个阶段开始变脆。
在变脆之前,他们没办法去想象,像女人一样活着是怎样的概念,对一个天资有限的人说努力就会改变的局限性到底在哪,「没钱了就去挣」到底是加油鼓劲还是风凉话。
社会好像给人很大的容错空间,但是人们失业了就只会去跑滴滴送外卖。
思想的惯性让人没办法跳脱自己的既有属性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们只是会在日渐萎靡里攻击 ta 本来就看不惯也根本不可能心疼共情的人。
慢慢地,「女性是一种处境」变成了「女权是一种特权」。
男性对脱口秀节目里尖锐刺耳的调侃当成既要又要的俯视,转而去虐待客服,但回到真实的线下,据最高法发布的《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的2016年至2017年大数据中“因家庭暴力向法院申请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中,施暴方为男性的比例为91.43%。
而哪怕被告为女方的案件里,其中95%的被告妇女都遭受男方家暴。
再来看一组数据。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奸未成年人犯罪17917人,同比上升16.61%。
同期,起诉猥亵儿童犯罪7767人,同比上升32.09%。
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强奸、猥亵儿童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36957人,同比上升20.4%。
光看报案的数量感觉还是偏少,也是因为有的强奸犯通过给予经济补偿,用保住“清白”等理由劝阻受害者公开真相或报警,从而降低了报案率。
受害者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发展以及毕竟还要在本地生活等等现实因素,放弃了把事情「闹大」的选择。
你不是施害者,所以你毫不在意。
你从未听说过谁家孩子被性侵过,你觉得所有的小孩几乎都是健康成长。
你也没听到你妈妈,你女朋友跟你讲过她们被欺负过的事情。
所以面对熟悉的受害者叙事时,你本能的反感,无视,一眼划过,做了轻而易举的判断。
美剧《难以置信》里,一个少女被性侵时,审讯室里接待她的是两个高大魁梧的男警,而少女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被羞辱的过程,不断回忆可怕的细节,还要被反复质询证词前后矛盾带来的「你可能在撒谎」的无助,俨然在审讯一个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在这个倍受挤压的,会带来二次伤害的审讯环境里,很难用「对方是警察,而不是男性警察」这样强词夺理的逻辑去遮盖现实中从未被人注意到的“结构性问题”--警察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哪怕是面对性侵案。
那女警有必要设立吗?
这又是一个话题。
再次回到舞台上,「每三个女性就有一个遭遇了性侵犯」会被轻易地看做是英国人流氓多?
国内可能情况没那么严重?
我猜你听到这句话「每三个就有一个」时,也会有十足的震撼。
这可能真的是男人的世界。
只是你我活在其中,从未发现。
断了三年的NTlive,终得再续前缘,鼻酸😢开门大戏是朱迪·科默的舞台剧处女作《初步举证》。
“小变态”火力全开,精准地驾驭了海量台词和高强度的肢体语言,扮演了一个上半场玩弄法律规则于股掌的律政俏佳人,下半场惨遭性侵后被法律规则玩弄于股掌的受害者的换命角色,左右互搏,朱迪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女性在双重角色间承转启合的张皇、撕裂和悖谬,超越了性同意到底是yes或no的争吵层面,直指男性主导的司法体系不适配性犯罪案件中的女性受害者的法律Bug。
这部独角戏去年四月在伦敦西区剧院连演9周共80场,一部真正用“身体力行”为女性鼓而呼的平权大戏。
剧场之外的现实是:1/3的女性会在一生中遭受某种形式的性侵犯;只有1.3%的强奸案被起诉,获胜更是寥寥;在英国,直到1991年婚内强奸才成为非法行为……有这样的世道垫底,恐怕就没人好意思去挑剔本剧用力过猛或人物设定太抓马这些鸡毛蒜皮了吧。
(慎点有剧透。
对本专业的电影真的很想说上两句…)我亲历性侵审判案件。
案发地点在一处公共厕所,一名年仅十岁的女童独自如厕时,被猥亵而大声喊叫,女童的父亲闻声迅速赶到现场,撞开门后发现女儿正在遭受猥亵,将施暴者当场制服并报警。
庭审现场检察官依据详实的证据对施暴者进行指控,法官依据事实和法律,敲响法槌作出宣判。
在那一刻,全场肃立,我看到了“正义”的具象。
《初步举证》中泰莎的撕裂与法庭上那位父亲的悲愤,在时空交错中叩击着现代法治的根基。
当精英律师沦为性侵受害者,当公厕里的童稚呼救演变成法庭上的庄严宣判,两种司法图景折射出法律体系在性别暴力面前的复杂面相。
对抗制与纠问制的司法剧场里,受害者都在经历着相似的凌迟。
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如同公开处刑,对方律师用"当时为何不反抗"的锋利质询肢解受害者的尊严;大陆法系的职权询问虽稍显克制,但法官对"合理反抗"的执着追问,依然将受害者推入自证清白的道德困境。
我可否将此认为是程序正义外衣下的二次伤害?
举证责任的天平倾斜将受害者置于结构性困境。
父权制法律体系的基因缺陷在证据规则中显露无遗。
从英国19世纪"贞操测试"的遗毒,到当代法庭对受害者性史的猎奇式质询,法律程序始终将女性身体置于被审视的位置。
印度刑法第375条将婚内强奸豁免的条款,恰是法律父权化的活体标本,暴露出立法者将女性视为丈夫财产的本质认知。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在此显现出革命性光芒。
当我们将立法者置于不知道自身性别、阶层的原初位置,证据规则必将重构:性侵案件的举证责任可能转向行为人自证同意,受害者的创伤应激反应将被纳入证据采信体系,法庭质询将配备心理专家实时干预。
瑞典2018年推行的积极同意原则立法,正是这种思维实验的现实投影。
法律终究是流动的正义。
当泰莎在证人席上完成自我救赎,当那位父亲在判决书中触摸到正义余温,我们应当看见制度变革的曙光。
构建真正性别平等的司法体系,不仅需要修正证据规则,更要重塑渗透在法条字缝中的权力关系。
毕竟,真正的正义不应是受害者穿越荆棘才能摘取的果实,而应是法律自动为弱者撑起的保护伞。
非常震撼的演出。
我一度感觉到窒息感觉到痛苦感觉到悲伤悲愤和无力,然后她告诉我,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忽视被忘记。
Judie一个人独撑全场,单人演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演出了一个小镇做题家好不容易成为顶级辩护律师,却在和同事第二次约会的时候被强暴,她彷徨迷茫几乎做了所有错的事情,她自我谴责自我厌恶,却仍然坚定地走诉讼程序。
她想知道她信任的法律系统是不是真的可以给她公平和正义。
她………败诉了。
在这个系统性压迫的体系里,站在证人席被审问的是受害者,警察系统法院系统几乎全是男性,她用自己的法律修养和真情告白在法庭上控诉,却不能打败这个体系。
陪审团宣读判决的时候也不敢看她的眼睛。
如果正义和公平不能得到支持,那一定是有什么错了,那一定是有什么需要改变!
Judie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女子演起,逐步改变,后半程几乎都是哽咽和泪水,都是控诉与悲痛。
我一边流泪一边非常感动,感动于这个全女性团队做出的精彩剧本和表演,感动于她发自灵魂的演技,感动于从这个表演里发出的声音。
First step is awareness, and the next step is change.
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一部每个男性也都应该看看的电影,实际上反映了曾经根深蒂固的“强奸文化”(以各类方式合理化、正常化甚至正当化性侵)在司法体系中的种种表现:对女性的装束及言行举止横加指责、挑刺,在无尽的程序中反复逼压、拷问和羞辱原告方,围绕悖论般的性同意构设重重陷阱,甚至询唤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完美受害者”……朱迪·科默的表演实在无可挑剔,从开头作为风光律师的精英主义式傲慢自负到由加害者“帮凶”转换为受害人后的卑微无助,从无数次自我质疑自我盘问自我斗争的内心戏外化,再到明知希望渺茫依然抗争激辩到底的决绝,都呈露得淋漓尽致。更厉害的是所有换装转场桌椅道具调度都由她一人在表演时完成,加上独坐淋雨和连续出演,真是超人体力!舞台影像融入了电影语言的优势,特写&最后陈词时的后拉镜头力道太足。(8.8/10)
银幕中散场时传来的老男人有钱笑声变得有些刺耳了
独角戏舞台剧纪录片。恕我无能,这种内容形态看不下去。但不得不佩服女演员的功力。
一个人叽里咕噜干嘛呢,这玩意也能当电影卖啊
看了前面说辩护性侵案 就能想到后面的剧情 演员挺强的 但是本剧对人物刻画其实并不好 没有人物为什么要起来起诉性侵自己同事的背景刻画 另外 对于最后在法庭的辩护 可能也因为是一个人演的原因 刻画很少 以至于不知道为什么就败诉了 因为女主还是能打4 但这部剧确实不应该拿那么高的分 女权加成太大了
看到的不是政治法律的缺陷和未来,是白人对阶级意识的无助,然后希望用女权来团结来锄强扶弱。整个电影是单人剧的形式,不能否认表现力是完美的,但剧本很功利……很适合给那些 会去剧院寻求兴奋与净化的人群看:精英的降格,精英为民请命,普世价值。但这不是剧本的错,只是我作为中国非顺直女有些无力无语罢了。电影期间有一半时间我都在怀疑,是不是我太局限了?最后在女主慷慨激昂时,我游离着,找到的借口是,在那个时代,她或许是在渴求男主代表的高级社会地位,以及模仿异性恋交往方式。又或许,追求女权的大部分人,就是想要女主那样高昂的(实则是伪装与融入的)社会地位(胜率超高的女律师)———大女主,但我志不在此,所以没能满意,到头来共情率为0。。不过恶心得倒是感同身受
不好看啊,营销做的好
赵秉志,北师大教授、博导,参与编撰刑法,强奸罪的理论认定、强奸幼女罪量刑、婚内强奸都有他的参与👏强奸性侵惯犯,这样的人甚至能留党察看,依旧享受退休待遇,当年阻止强奸犯化学阉割有他一份功劳,出了事一堆和他玩的好的大佬给他打辩护……遥遥领先。女性在这条路有多难,因为楼梯已经封死了。
真的很矛盾,你不搬上大银幕是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看到朱迪·科默如此精彩的表演,但你搬上大银幕它确实不是电影,只是单纯的舞台录像。朱迪·科默机关枪一般的语速如AI扫描一般迅速搭建了一个接一个完整且生动的场景,记忆力、熟练度和肺活量都到了令人惊诧的程度,文本方面比较有意思的是突出了角色身上的矛盾性,她比谁都熟悉这一套法律,但当身份转换后它又显得如此冰冷而陌生。(但这个剧本总的来说还是太单薄了)
故事表演都挺精彩的,但这也不是电影啊
想起两件事:一是Nina Menkes曾提过,她在做自己主职也就是一名电影人时,感受到的是完整无缺的主体性和掌控(换成本剧主角便是law)。但她一旦进入异性恋亲密关系后就会迅速感受到主体性以各种方式丧失。而本剧的主角也经历了一次非常突然且暴力的主体性丧失。她很坚强,但所有人有必要时刻对此保持警醒。第二件事是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一个女人对进入自己的对象无欲望或失去欲望时性交不啻于一次谋杀。可悲的是这样的谋杀实在太多了。情绪浓度极强表演极好的one-person show,很喜欢。就是实在太intense看完我觉得我迫切需要喝点酒 @ 万象
诈骗啊!退钱!谁想在电影院看独角戏😤怎么没人告诉我!女主好吵!!!独角话剧宣传的时候怎么不说清楚啊😫观众友好度负分!如果这都能叫电影那满江红属实白挨骂了。上一部让我中途走人的还是异人之下!这真的可以加入酷刑套餐严刑逼供嫌疑人了!可恶啊!演员全程情绪高亢,这种高亢的情绪更像是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使观众不走神,而不是剧本需要她这么高亢。演员情绪的高亢盖过了角色的细腻情感,所以观影体验会很别扭。形式大于内容的皇帝的新衣。好奇讲了什么的直接看金句拼图就行。
是把英国的一个话剧用电影形式让我们看到。之前这种形式看过一部《战马》,非常精彩。这部是一个独角戏,基本没有场景,演员的演技、念白没的说,把前期律师的意气风发,只认可法律的真相到后期自己被性侵后百口莫辩演的淋漓尽致。但确实看大段独白的字幕很累,中间一度快睡着,另外这种全站在自己视角:自己是优秀律师就完全崇尚法律体系,自己遭受不公才开始呼唤正义,也充满了精英的傲慢,不能激发我的同情心。更愿意看到的是从事法律工作的,能充满同理心为弱者发声,而不是“灰落在自己脚背上”才大声疾呼。看的我坐立不安。
我也是那三分之一,进了警察局,一遍又一遍地描述过程,没有女警察,没有人真的在乎我的话,他们讨论午饭吃什么,我等待,等待,不记得等了多少天,拿到让我签字的不予立案告知书,当时连妈妈也不敢告诉,现在呢,四年过去了,我变得更坚强了吗,出了电影院精神恍惚,我好像需要回到家里大哭一场。
最后镜头拉到了评审团们
9.5的豆瓣评分全是一帮装逼犯评出来的,虽然女主角一个人演完全场看似特立独行和先锋,实际出来的效果却真的相当垃圾:台词一直急吼吼、特别迫不及待地从她的口里像连珠炮似地蹦出来,就像她自己在和自己抢着说台词,而语气一直像在说相声,让人毫无角色心理的代入感。直到,女主演绎自己被强暴,仍然像在说相声,我果断退场了……这是一个业务能力很差的相声演员。
782天里雨没有停,但最后灯会一盏一盏亮起。如果公平甚至不在法律里,那就继续发问,继续质疑。
我发现豆瓣只要是女性电影,拍的怎么样都能上9分,这值9.5是对豆瓣top电影的侮辱
【播客做了三八特辑,就讲这期欢迎收听】看时都要时不时暂停喘喘气,啾迪真是能量爆炸啊,一个人一口气演下来,台词雄浑有力振聋发聩:一个意气风发前途正好的年轻女律师,从辩护席走上证人席,赌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不能让施暴者承认犯罪,她信仰的法律由男人制定,无法保护三分之一的受害女性,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最差的是,女人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在男性定下规则的游戏里获胜,得到尊重和青睐,sorry girls,it's not your game.不要玩他们的游戏,大自然自有规则。
累死演员系列,嘴上不停还要自己手动换景。独角戏或许是为了后期孤立无援、其他所有人都隐身黑暗中的效果吧,从性侵当晚跳到法庭现场的语气转换很震撼。剧情还是蛮 设计感的。性侵案不需要证明受害者没有consent,只需要证明强奸犯没意识到她没consent,说出来都他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