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是今年俄罗斯的票房过1000万电影力作,如果是有几岁年纪的中国人,又读过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一定对这位反革命的头颅”,“白匪帮的大头目”有所记忆,而今随着苏联的烟消云散,对旧俄国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是让人咂舌的,当年白军的另一首领,革命后流亡海外的邓尼金,其灵柩已经在2005年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归葬俄罗斯了。
影视艺术其实和一切文艺形式类似,是很难脱离现实需要的,正如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一段历史只有引起现实的联想与兴趣,才不会被人群遗忘,近年中国的施琅大将军等台海敏感题材的历史剧大为热映,就是一例。
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之所以成为新的俄国银幕焦点,其实非常有趣,几乎与他在1917年那个革命动荡的年代被传统旧势力拥戴的为领袖的原因类似,不外乎俊朗的外貌,学者和显赫的上将地位,战争英雄的身份,说到底是明星效应。
政治和表演其实非常相似。
一个能干的职业的军人和糟糕的政治家。
构成悲剧色彩历史人物的所有要素,高尔察克几乎全部具备。
经过数年经济复苏的俄国非常需要发掘历史上被埋没的民族英雄,重新找回失落的大国感觉。
红色的斯大林已经被确认为俄罗斯历史上贡献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人物,相信这是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定论了,从苏联时代到俄罗斯被反复折腾的斯大林可以安息了。
而今白军的首领也找了出来,呵呵,红脸白脸竟然也在今天的俄罗斯找到了共同点,重塑民族信心的努力,不可谓不大。
影片是以高尔察克军事生涯的闪光点,一战黑海战役的对德胜利为开始的,与二任妻子安娜缠绵的爱情戏则几乎贯穿电影始终。
海军,从日俄战争开始,一直就是俄罗斯心头永远的痛。
19世纪后半叶,曾经战胜过拿破仑,充当过欧洲宪兵的俄国,由于拒绝全方位的改革,日益落伍,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到1914年的一战,俄国在与欧洲强国的交战中几乎屡战屡败。
1905年的日俄战争更是让世界大跌眼镜,庞大的俄国熊居然被瘦弱的日本狼打倒在地,俄国海军也从当时世界海军排行榜上第3位,沦落到一战开始相比庞大的英德海军,不入流的尴尬局面。
影片着力于高尔察克在黑海的无补战争大局的海战胜利,是否有俄罗斯至今仍然耿耿于怀的海军情节,我们不得而知。
整体感觉,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我怀疑,除了把人物绝对英雄化,将十月革命实际贬低为一场残酷的毁灭美好的社会浩劫,还能够传达什么?
如果是缺乏历史常识,光看这部电影,是非常容易对革命前的俄国产生虚幻的美好印象。
即使是自由主义者,只要还有点客观精神,都无法忍受影片对十月革命发生背景的忽略,一部竭力回避历史真相的影片,能够给人们一点思索空间吗?
它极力宣扬的爱国主义,这样看来也就未免流于肤浅。
谁也无法回避十月革命过程中的残酷性,星移斗转,苏联的解体有目共睹,证实了苏式僵化的非人性体制的不得人心。
可是,难道这样一场导致俄国社会分裂,200万人流亡海外的社会革命,仅仅是象影片描述的那样,似乎是一些品质恶劣的暴徒无视沙皇英明领导,国内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无事生非酿成的吗?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如果不是沙皇政府的漠视改革和整个旧俄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发生。
战争是检验国家实力和领导者能力的试金石!
斯大林说过:俄国人民除了坚定地取得胜利,不允许自己的军队有其他品质“。
可谓深喑俄罗斯民族的心态。
日俄战争俄国的失败,马上导致了1905年的未遂革命,沙皇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了。
一战中俄国陆军的战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前线的士兵不仅没有充足的给养,许多人没有鞋,缺乏食物,连基本的武器步枪都只能数人合用一枝,而军事领导水平的低劣更是致使俄军伤亡巨大,我无意否定高尔察克的个人战绩,可惜他只能算庸中佼佼了,个体的闪光,无补整体的黯淡。
影片中仅仅渲染俄海军的仅存光荣战绩,是对历史的误读。
革命的肇始,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期间的国内饥荒,正是俄国在前线的一败涂地,导致了人民对沙皇政府彻底失望,不满情绪在社会泛滥,俄罗斯民族是有强烈爱国心和大国意识的民族。
俄国人民可以忍受饥寒和牺牲,却不能够忍受军队的无能。
仔细想来,对外战争的失利,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成为政权覆灭的导火索,一战后的德国不是差点也上演了布尔仕维克夺权的好戏。
所以历史上以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视线的,非常容易引火烧身。
1917年,沙皇倒台,作为职业军人的高尔察克是茫然的,作为崇尚秩序的他,对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已经非常反感,当然更不可能接受那十月革命了。
影片竭力渲染高尔察克的贵族气质和面对起义夺权的士兵的轻蔑与镇定,这就是一种悲哀,俄罗斯早就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了。
高尔察克不了解国家的问题和中下层人民的处境与苦难。
一个爱国的职业军人却不真正理解自己的祖国发生的情况,这样清高的军人从政无论如何都是悲剧。
望着影片中被海军士兵残酷处决的军官们,那让人毛骨悚然的被栓上石头沉入海底的“人柱”,慨叹之间,我却想起了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和许多走上断头台的人也许没有当死的罪,他们其实是为先辈几千年的压榨残暴和不公在还债。
岁月无法磨灭仇恨,历史经常以残酷的方式还给人民以公道。
暴力和恐怖不是直到今天,还大多出现在底层人民的苦难得不到关注和投诉无门的地方吗?
当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成立反苏维埃的临时政府的时候,他的誓词是耐人寻味的,不吝生命,不私亲友,只关心俄国的复兴与强大。
高尔察克的白军虽然失败了,但是那面高尔察克当年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沉寂70年后,终于戏剧性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
谁是胜利者?
是高尔察克?
还是仅仅一面旗帜。
高尔察克以及邓尼金和邓尤尼克,这些白军将领都是比较标准的职业军人,是革命把他们卷入了残酷的国内战争,在错综复杂的内战中,这些内行的将军们是标准的政治外行,在世界各国的巨大军事援助下,他们曾经利用许多旧俄军人贵族对苏维埃的反感,一度把苏维埃政权逼到几乎山穷水尽的地步,可惜的是他们只是旧秩序的恢复者而非改革者,在与国内各党派的交锋中,无不显示着他们的笨拙,这样的执政水平,即使成功,又能怎样呢?
不过是旧贵族精英政治的翻版。
影片大力刻画红军的残暴,其实,高尔察克的白军在内战中的残忍性丝毫不逊色于红军,加上没有什么实际改革措施,人民对代表旧秩序的白军彻底失望了,残酷果断,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苏维埃是充满生机的,那是一种看起来是如此光明诱人,前所未知的社会制度,不必苛责前人,社会发展进程本来就充满了探索和伤痛,没有人会知道结果到底是什么。
当年对苏维埃满怀热情的,不仅是士兵和工人下层民众,甚至包括了大批知识分子和贵族军官,象贵族出身的图哈切夫斯基在一战只是名中尉,而到国内战争后期已经成为红军的集团军司令了。
大胆使用人才使红色政权转危为安。
没有新鲜精神力量引导的白军,注定是奔流着意识形态的20世纪初俄国历史的落败者。
许多白军士兵大约都有象《静静顿河》中迷茫无措的格里高利式的痛苦,每个大时代,其实最痛苦的恐怕并非激进者和守旧派,而是那些无奈地为混乱裹胁着的,渴望安定生活的尽忠职守的平常人。
苏维埃虽然让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必须承认,苏联时代尤其是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建设与反击侵略,和战争后的扩张。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完成了历代沙皇都梦寐以求的目标,一度主宰了世界的格局。
让所有的俄国民族主义者不分信仰都感到自豪。
战后逃亡西方的邓尼金将军是俄国流亡者的精神领袖。
在二战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邓尼金号召俄国流亡者放弃意识形态的仇恨,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苏联的卫国战争。
而德国的入侵者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曾经遇到一位沙俄时代的老将军,老人的态度是让他目瞪口呆的,“如果你是20年前来到这里,我会张开双臂欢迎你,可是我们今天刚刚建设好国家,你们却来了,那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把你们赶出去。
”这大概就是典型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如此震撼,也许可以揭示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何以能傲视世界。
影片中高尔察克与二任妻子安娜相恋的情景无疑是重头戏,我们现在能够看见的所有高尔察克的影像资料,都表明高尔察克是一位高大俊朗有硬线条的军人形象,甚至严格说电影中的扮演者都无法传神地表现这位历史风云人物的坚毅气度,这样的男人无疑是很让女人青睐的,而且高尔察克又带着战争英雄,学者的桂冠。
多情美丽的安娜为之痴迷,不惜抛弃丈夫就在情理之中了,电影通过安娜对高尔察克至死不渝的爱,烘拖出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这应该是电影比较出色的部分。
随着白军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被急于回国的捷克军团出卖交给苏维埃政权,在面临白军部下解救的情况下,被红军秘密处决。
这位探险于北极冰原,成名于黑海波涛的名将,最终随着一阵乱枪,葬身于冰洞下的冰冷水底。
十月革命的彻底的残酷性,连以断头台著称的法国大革命都相形见拙,不仅是高尔察克,逊位的沙皇一家,包括许多没有逃离的贵族都面临红色行刑队的枪口,到20年代中期,来自旧统治阶级的国内威胁已经彻底消失,不过,当革命消灭了自己的外部敌人的时候,取缔了所有不同声音的时候,那么他其实就等于把潜在的敌人引入自己内部,苏联的灭亡不是正源于党内的异端吗?
影片结尾有点昔日大片泰坦尼克的影子,富有感伤情调,被苏联政府关押了37年的高尔察克妻子安娜释放后,在电影厂做了个打杂的群众演员,一次拍摄,随着现场内音乐的响起,扮演贵族的演员们翩翩起舞,安娜黯然神伤,恍惚中,手中托着的酒杯乒然坠地。
时光仿佛是又回到了几十年前,身着笔挺海军制服风流倜傥的高尔察克和他的战友们又回到了人间,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温馨,为执着爱情,历尽坎坷,青春与美貌不在的安娜,沉醉在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中。
重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俄国著名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显然没有对十月革命和高尔察克的悲剧命运作出深层把握与思考,他是以另一种偏颇,来回应昔日的偏颇。
电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只能算是仍然在历史迷茫中的俄罗斯,自我陶醉的成人童话。
==============引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42714.shtml比较赞同就转了过来
这部片子是非常让人震惊的。
如果不了解历史,仅仅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就是个中上层次的高投入大场面片子,但是如果结合俄罗斯现在的情况,让人担忧。
第一,这是俄罗斯官方投入,动用了二千万经费拍摄的,而把原苏联的国家第一敌人变成了爱国英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是俄罗斯原来的皇室还在,国内有一部分人要恢复君主制的话,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皇室后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君主制了,贵族阶层也早就被破坏的差不多了,他们没有实际势力和发言权。
有发言权的是Putin和Medvedev这样的新贵,推崇,美化已经消失无影的君主制,动机是让人怀疑的。
第二,票房收入可观,看来,俄罗斯有怀念,理想化过去的倾向,这种怀旧,是不健康的。
看来,对现实的不满被找到了一个新的替罪羊,就是苏联,苏联被他们妖魔化,但这并不助于改变现在俄罗斯的现状,而只是转移民众指责的目标,有助于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巩固自己的地位。
我们知道俄罗斯社会并不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
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借用Nationalism等等Ideology来巩固他们的势力。
第三,宗教被统治阶层利用。
这部电影里面频频出现东正教,但是,口口声声祈祷的人却一点都没有对自己抛弃结发妻子而感到内疚,他的情妇更是不顾一切,这种行为和片子中对宗教的推崇成为了明显的矛盾。
要注意,东正教是不允许离婚的。
这一点,体现了俄罗斯现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东正教在被压迫后现在被官方大力推崇。
这不是真的要信仰,要跟随耶稣。
这是俄罗斯Nationalism的体现,东正教不是简单的宗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样把正教和政治有结合在一起,却不像俄罗斯传统文学中表达基督教的精神,比如爱,对自己罪的认识等等,却只是把宗教作为工具来利用,是俄罗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俄罗斯的Orthodoxytoday的影评中还提出一点,这部片子是排外的,片子的大坏蛋其实是外国人:捷克人,法国人,还有左派的人物,看上去是格鲁吉亚人和中亚人的面庞。
这是极端Nationalism的体现。
现今俄罗斯,对流入俄罗斯打工的原苏联其他地区的人员是非常排斥的。
俄罗斯,越来越不开发了,越来越不宽容了。
总体来看,这是部宣传片,是体现了俄罗斯社会走向的一个片子,感觉是:俄罗斯在退步,人性在退步,危机重重。
关于影片最开始的那场海战,实质上是导演杜撰的。
腓特烈-卡尔号是一艘德国装甲巡洋舰,于1914年11月17日在克拉佩达港附近触雷沉没,而不是影片中显示的1916年。
此外,这艘船的沉没与高尔察克并无直接关系。
1914年至1915年,身为布雷专家的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舰队负责策划近海布雷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夜间布雷,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德国重要军港基尔与但泽。
腓特烈-卡尔号的沉没与高尔察克有间接的关系,但高尔察克所乘坐的驱逐舰警戒号从未与腓特烈-卡尔号交战过,因此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腓特烈-卡尔号在6时30分中雷,然而直到7时15分才沉没(当时水雷的威力也不可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瞬间把军舰炸成两段),在这段时间这艘船得到了来自奥格斯堡号战列舰的营救。
由于营救及时,大部分船员都得以生还。
当然,那场战斗也并非全部空穴来风,可能是参考了高尔察克在日俄战争中的经验。
当时高尔察克在旅顺近海附近,指挥驱逐舰塞尔迪特伊号在日本巡洋舰编队的航路上布雷,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巡洋舰高砂。
片中还有一场高尔察克指挥一艘战舰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的战斗。
这场战斗恐怕也是子虚乌有。
片中显示高尔察克的坐舰是光荣号,海战发生于1916年,具体时间不明。
然而,光荣号在1917年被击沉以前只参加过一次战斗,那就是1915年的里加湾海战。
这次海战是一次纯粹的海上战斗,并不是影片中的那场战斗。
尽管存在许多虚构情节,本片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全片剧情紧凑,没有任何拖沓之处。
演员演技均十分出色。
导演在镜头和角度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看起来很有味道。
这部电影的目的似乎是叙述历史人物高尔察克的传奇经历同时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的目标。
一旦处理不好,结果将是一部大烂片,但这部影片却最终成功达到了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全片没有任何大场面,但每一场战斗的激烈性与悲壮感都良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并不在于场面多么宏大,而是能否体现战争气氛。
黑泽明的作品往往就那么几十个人,然而刀枪一挥舞起来,气势便展现出来。
相比之下,泽井信一郎的《苍狼》与吴宇森的《赤壁》则逊色多了,虽然场面宏大无比,然而很少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本质,无法给人以直观的震撼。
在本片中,无论是海上鏖战还是雪地冲锋,都直观的把战争表现出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舰甲板上的火海与断肢残臂,还有损管人员已经烧焦的半边躯体。
破碎的玻璃酒杯也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碎末翻飞中浮现出美好的旧时光,实属别有洞天的结尾。
不过本片可能并不适合所有观众观看。
建议那些拥有深厚“红色情结”的观众们还是不要看了,以免砸坏自家的显示器或荧光屏。
2008年对于俄罗斯也是个有趣的年代,这一年一部是歌颂苏联红军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我来自未来》(中文译名《古墓迷途》),一部是洗白俄国内战中与苏联红军激烈对抗的白军的《高尔察克》,这两部电影在这一年正面冲突,最终《我来自未来》大获全胜并斩获年度冠军,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都反应了俄罗斯新一代对于那段红色的历史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
1喀秋莎TV对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介绍,人物原型,服化道幕后花絮,电影插曲片尾曲。
http://www.katyusha.tv/zh-hans/node/5132油管资源电影版https://m.youtube.com/watch?v=bUiuIYeSB6s&list=PLAAOS95nrQ6j2tKDZBp5oyHvbZ_bCrIud&index=2十集电视剧版https://m.youtube.com/playlist?list=PL6VO_IDJOhDcK7Nj6paSaC_8V0lEHRK4v
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
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
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我们把红军和白军埋在一起吗?
埋在一起,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
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成不同颜色。
”又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以另一个角度看Aдмирал,或许评价会完全不一样。
电影最饱受诟病的,便是对高尔察克的美化,和对红军的残酷的大量描绘,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要批评的一点。
但是,电影的刻画重点其实并不在意识形态,其实展现的是高尔察克个人的传奇和与Anna的爱情故事。
在俄罗斯电影彻底颓废的今天,能够拍出这样宏大的战争历史电影的也不占多数,因此,在看到为数不多的俄国一战和苏俄内战的画面后还是非常惊喜的。
电影采用了两线叙事,一条线是以高尔察克和军官们为主的历史线,另一条是以Anna为主的爱情线。
历史线的确是反映出了很多真实的小众历史事件,而爱情线虽然前半部分不知所云,但结局那部分却一场凄美,完全可以加分。
不过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源于其优点,那就是有意思的拍摄方向很多,但是由于时长仅两个小时,都没有展开,令人觉得非常仓促。
看到评论里说这部电影的电视剧版才是神作,那也可以理解。
就和1864一样,电影版只是个精简,电视剧版才是史诗。
那么,就期待一下电视剧版吧,但尽管如此,电影版的简陋还是不能改变,空洞到高尔察克的形象都被削弱了。
本片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卡普佩尔冲锋那段,伴着《斯拉夫送别曲》,白军战士的勇敢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被表现了出来,有那么一刻,我甚至痛恨起了红军的“残忍”。
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100年后的今天,只能让我们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段历史了。
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至少比较短,容易看懂:高尔察克基本情况(多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17/11/8250148_829385011.shtml失败后逃难的情况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SHHUHU105436IY1.html有关捷克军团为何会背叛高尔察克 https://www.sohu.com/a/244615946_791663
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过于匮乏以及对前苏联文化的知之甚微,在看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之前,还真的不知道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这个人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看过影片之后有点迷惑,由于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忽略,似乎只被贯穿与影片的线索——高尔察克与安娜的感情发展所遮住视角,对于把电影仅仅当作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其深刻的政治寓言确实有点难以透析其骨肉。
整个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安娜与高尔察克的邂逅、相知、相爱、相聚、相离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而另一条则是高尔察克作为一名军人的辉煌经历与身份的转变,最后落败被杀。
影片的首尾叙述犹如《泰塔尼克号》,一个老太太引出的回忆,片尾时,从托盘中掉下破碎的酒杯形成首尾的呼应,构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导演这样一个闪回叙述手法的运用,似乎是对以往美好童话的重构,安娜与高尔察克邂逅的那个舞会重现,所有的人们沉醉于舞蹈音乐美酒之中,那时的生活可谓是歌舞升平。
每部电影文本,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某些作者认为、或作者设定为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前提。
某些对于文本中的叙述的必须存在的因素被省略,理由似乎是那些已尽人皆知,因此无需多言。
我们将看到事实常常并非如此。
换言之,便是不仅关注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关注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便是关注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
只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一种想象,高贵的生活、华丽的舞会,还有那些坚毅、勇敢、沉着的军人。
但仅凭中学的那些历史知识也足以发现导演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背景的过于忽略。
影片中对于苏维埃红军的描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跌破眼镜的反面污蔑,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那里的红军是俄国的红军和共匪而非中国。
米歇尔.福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
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当中,其重要的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
这也印证了当代史学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毋庸赘言,并非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当今的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才是索解该影片的正确入口。
如今的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战略挤压、饱经失落和屈辱之后重新崛起的,有意无意地要显示其民族志气。
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西方国家挤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充满怒气。
俄罗斯是在连续8年经济增长超过6%、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威力巨大的地缘政治武器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自感很有底气。
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僵局、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经济增长减速,从霸权颠峰向下滑落的迹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更有胆气。
因此,在苏联已经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导演拥有着更大的政治空间去思索那段历史,对于苏维埃红军近似于强盗似的刻画来彰显高尔察克高举复兴俄国的爱国主义。
但这样的极端,却容易走向一种肤浅。
有评论说,导演用这样的极端方式回应着斯大林之后苏联集权统治的另一个极端。
影片中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几十年后,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
这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回答?
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利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说高尔察克本人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官,影片中所被刻画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拥有超人般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男人。
在这样一个刚毅的军人与战争的背景下,却用着一段不算圆满的爱情来构成整条主线,也许是导演出于让人物更加丰满,从其他侧面来烘托他的真性情与情感世界。
有评论这样评价高尔察克:他不是什么历史罪人,只是个军人,一个落伍社会潮流,维护旧秩序失败的军人。
一切终究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解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是消遣,就不必太认真;如果是政治寓言,就仁者见仁吧。
附: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海军上将,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白卫军首领之一。
生于圣彼得堡。
1894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
参加过日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长、水雷总队队长、黑海舰队司令。
1917年二月革命后辞职,流亡英、美。
1918年10月返抵鄂木斯克,11月出任反对苏维埃的“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在外国干涉者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和陆海军总司令。
1919年春率白卫军向苏维埃共和国猖狂进犯,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
同年底被Mv.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击溃,逃到伊尔库茨克后被捷克军团逮捕。
翌年 1月被引渡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治中心”,随后在起义工人要求下转交给布尔什维克伊尔库茨克革命委员会,2月被枪决。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
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
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有时不得不感叹,俄国人的运气一直不太好。
在各种历史的拐点处,俄罗斯民族常常经历双倍的血腥与阵痛。
而战斗民族的性格,相较其他民族也是更极端的。
从中世纪起被西欧国家嘲笑的残酷落后的农奴制,到苏维埃领着农奴阶层将俄国上流社会摧毁的一干二净,再到如今俄国人放弃共产主义,重拾宗教信仰,每一次拨乱反正都有些矫枉过正。
而今苏维埃灰飞烟灭了,反动头子高尔察克终于得以被正面的讲述了。
不可否认,本片是精美而动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样难得的题材,表达上却是肤浅与俗套的。
水晶杯相信看到结尾处水晶杯再次摔碎,暮年的安娜在幻想中与高尔察克终于在一起翩翩起舞时,观众很难不为之落泪。
但是,我始终觉得将爱情元素作为本片的重点是愚蠢的。
诚然,作为张灵甫式的将军,英俊聪明的高尔察克拥有精彩的情感故事。
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显然有更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深挖,比如他是个杰出的探险家与地理学家,他政治才能的严重缺失和性格悲剧,以及他所捍卫与象征的贵族阶级的消逝等。
全片如此多的爱情剧情让本片失去了深刻起来的机会,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其实高尔察克按现在的标准看,算是挺渣的了。
连最后处决他的苏联军官都忍不住吐槽,问他到底有几个老婆。
安娜的爱固然动人,但也确实卑微。
这种有些奇怪的爱情观提一下就好,真的不必展开说了。
佩剑面对士兵哗变要缴军官武器,高尔察克将佩剑扔到了海里。
一个时代的终结,最令人唏嘘的不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被抹杀,而是一种精神的消逝。
张诒合在描写了康有为之女,旧时代最后一批名媛的代表康同璧后说,北京的四合院都该被拆除,因为之后没有人配住在里面了。
本片最引人侧目的,不是男主的爱情故事,而是以他为中心塑造的一批沙俄贵族军人。
他们与之后的苏俄军人一样,勇敢、忠诚、豪迈,但多了一些旧时贵族的浪漫、儒雅和人性的柔软。
在许多苏俄影视作品里,白军军官的形象并非不堪入目,像《第四十一》里,甚至塑造了一个英俊善良的贵族白军,与女主产生了动人的爱情。
因为对尚武的俄罗斯民族而言,军人就是军人,这个身份与阶级是分开的。
当然导演的偏爱还是很明显的,白军将领突然个个都高大英武,虔诚正派,反而红军将领都是仪容不整,狡猾奸诈的,闹事的底层士兵都是肥头大耳,平日里游手好闲的。
但是公正的看待,大多数沙俄旧时军人都是值得赞誉的,他们有高尚的私德和绝不狭隘的爱国情怀。
比如剧中的卡普佩尔中将,在进军伊尔库茨克的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
在落入冰水后,爱惜部下,不穿部下脱下的皮靴,最后双脚冻伤只能截肢。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令部下为之效死力。
顺带一提,他的部下们在将军死后依然对其不离不弃。
他们先是抬棺前行至伊尔库茨克,并在此与红军交火失利后,又带着将军的遗骸流亡至哈尔滨。
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骨一直存放于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文革中,教堂惨遭毁坏,但将军的遗骨幸运的保存了下来。
2006年,遗骨被运回伊尔库茨克,并最终于2007年安葬莫斯科的顿斯科伊修道院。
关于白军的国家概念,二战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当时德军希望策反一些旧时沙俄的老军官,成立对抗苏维埃的俄伪政权,一个流亡在外的老将军严词拒绝了。
他说:“如果是十几年前,我一定加入,因为苏共杀死了沙皇。
可是现在,他们正在建设祖国。
”高尔察克将佩剑丢入海中,正是象征着不希望这样的纯粹的精神与军人的尊严受到侮辱。
这样看来,宝刀已逝,斯人尚存。
十字架最后还是八一八本片中出现多次的宗教仪式与祷告。
与高尔察克一样,绝大多数白军将领都是虔诚的东正教徒。
苏维埃的崛起,是底层社会向上层的宣战与复仇,其实质是阶级战争,而信仰的战争其实是一个表面的装饰。
沙俄的白军是传统的虔诚教徒,可是与之厮杀的红军,尤其是下层官兵,真正理解和笃信苏维埃信仰的恐怕不多,大多数是在被旧有体制压迫的走投无路时,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求生与复仇。
当然之后的苏联利用一种几近于暴力的手段成功推广了他们的信仰,虽然仅短短70余年。
而这期间,对宗教这类古老的信仰采取了残酷的压制,这是后话。
关键是,红军与白军的对战实质是阶级斗争,不是信仰战争,为什么导演要着重强调宗教呢。
个人看法,一,这是对前苏联长期镇压宗教信仰的一种批判。
二,也是很聪明的做法,避开对阶级斗争的探讨。
因为从阶级压迫与社会公正的角度,白军们是不义的。
贵族,生而有原罪。
既然是正面塑造他们嘛,就弱化这点吧。
阶级斗争什么的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演的太多了。
杂七杂八的写了些随感吧,最后想说,革命这个词啊,现如今应该恢复其中性词的身份了。
革命不仅是流血牺牲,对于那些被革命的“敌人”,同样是流血牺牲;不仅是带来光明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黑暗与混沌。
通往自由、公正的未来有很多途径,诉诸暴力的革命的方式还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增加少来些吧。
片子是好片子,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有些撑不住。另外,把无产阶级说的太一无是处了吧。
从前的人民的公敌到现如今的民族英雄,历史就是如此作弄人,阶级斗争如此惨烈,民族的精英就如此耗竭了,悲剧如此相似。
俊男美女、高大全,刺刀冲锋靠勇气战胜机关枪……这是白军版的《第一骑兵军》么?画面追求唯美,有些地方过了头,比如太阳雨那场。战争场面硬伤太多,小口径舰炮和大口径对轰、大口径舰炮和陆军野战炮对轰,这是什么事儿啊?
胜者为王败者寇
传记拍成这样,很好了
2024.11.21 混乱
俄国人还真是喜欢时间+爱情这样的题材啊。不过拍得是不错...各种语汇贯穿全片
大一看的。当时印象深刻。悲情。
影片要称为史诗,可能非常勉强,很多的情节都过于以小博大,虽然视觉上还算出众,但宏观上的变革和命运都不够成熟,甚至有些混乱。俄国早已经告别政治正确的电影了,天朝还有多远?PS为啥最近看的电影字幕都这么不给力,包括这个。。
高尔察克的死象征着俄国旧贵族旧军官民主改革的彻底失败,作为一个被布尔什维克无耻抹黑的人物,终归在后苏联时代给他平反了。但影片实在不咋地,高尔察克有这么多英雄事迹可以讲述,偏偏选了个偷别人老婆的故事。多打一星给片尾的战争与和平片场和舞会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继苏联电影后,俄罗斯一部尤为经典的史诗之作,这并不在于电影有着一如苏联电影衣钵的大场面营造,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透过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所建立的人物,用这位俄国著名将领他传奇的爱情与军旅生涯,他的信仰与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还行吧,我没认真看,更确切的说一心二用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看书上
开头不错,但是后面觉得其实就是爱情片,所以没有看完。
历史洪流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好莱坞式的救星,而是沉静稳健的俄式战将。
还好我们的红旗还在,不然蒋光头的爱情故事不知道要被拍成啥样。
罗曼史化的战争电影,怎么看怎么别扭。大概干革命就像搞偷情,明明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事让人恶心,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留给观众的,自然是怪异的不适感。
真的就离谱,挺好的一个题材拍的有点莫名其妙,难道加长的电视剧版会好一点?我想看的是无畏上将啊,不是要看上将绿别人啊,这演的还没有卡普佩尔无畏啊
男主幻视像小泽
最后的那个人反问他:“你有多少个老婆?”真是讽刺极了。
战争场面真是漂亮,而且题材绝对稀有,为了这个本是不忍心打三星的。可惜感情线太突兀生硬没有丝毫感染力又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