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给你发微信基本用语音,一言不合就打视频,你不太想继续聊了假装没信号按掉,结果她可能再打一个过来。
视频的时候极其喜欢观察你脸部的微小变化,比如最近是不是瘦了一点黑了一点,然后无论如何永远要你好好吃饭,让你最好自己做饭别吃外卖。
进屋永远不敲门,说了八百遍也没用。
一进屋就非得把窗帘都打开,问你屋里乌漆墨黑的有什么意思人得见太阳。
喜欢通过观察你抱着手机微信聊天的表情来推测你和谁聊,观察不明白了直接走到你后面看你聊天,你说她不尊重人隐私,她说一家人要什么隐私你是她生的。
亲戚朋友聚会时特别爱跟别人炫耀你,看见朋友的孩子都会建议你赶紧加个微信,年轻人要多交流交流。
永远觉得老家的东西最好,从老家过来恨不得把锅都搬上,觉得大城市的菜啊肉啊蒜头啊芹菜啊都不如家里的有滋味。
做饭也不肯含糊,做这个菜那个肉要放什么调料那是少几滴都不肯将就,因为她觉得你吃了她做的菜长肉肉长胖胖那是她最有面子的事儿。
不知道她们那一代人为何永远那么阳光乐观充满希望,觉得你走偏了道立马走回来就可以,自暴自弃过了然后给点阳光就灿烂了,觉得年轻一代无往不至。
她会要求你哪怕受挫也永远充满希望向前冲, 如果你一蹶不振了她则会怀疑她自己,她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小时候不这样的啊!
爱翻垃圾桶,你丢掉的每一样东西只有过了她的眼才能丢掉,陌生的东西你得解释解释哪来的,因为她要把一切都搞得明明白白。
看完这片我想着该好好孝顺我妈,不完全理解她,但知道她不容易,也许这两周我可以做到。
尴尬到脚趾扣地…本来想骂周也台词不行来着😂结果发现是张婧仪,这俩人这么像的吗?
一癌治百病?
原本冷漠的老公(锅都溢了还在看报纸,有那么多国家大事需要你关心嘛)变得会疼人了;叛逆的女儿(巨婴嘛这是,把自己成年后糟糕的生活通通甩锅给“管太多”的妈妈)变懂事了;浑蛋的弟弟改邪归正了,连得了阿兹海默症的婆婆都难得清醒了一下。
剧情七零八碎,仿佛导演是要把催泪情节做个拼盘。
张歆艺是负责硬广的吗?
严重怀疑火锅和假发都是品牌植入。
湘爱不是湘菜嘛,怎么改火锅店了……女儿知三当三的情节对故事有什么推动的作用?
为了突出她叛逆?
好无聊啊,咋每个叛逆的憨憨都要糟蹋自己的人生,不能好好生活,北京买房,脱离所谓父母的掌控嘛?
(另外不得不吐槽编剧是没在北京生活过吗?
一个小编导在北京五环内租个一居室,这家里有矿吧)这母亲也是绝了,为啥要对每个人负责啊,有什么圣母癖嘛?
感觉自己像那个影评大师 你行你去拍 没感情别在这里瞎叭叭 一群纸老虎 感觉自己像什么高级人物 虽然女儿的演技确实欠妥 但是我觉得妈妈这个角色演的特别真实 这不就是大部分妈妈的样子?
你还想怎么样?
真的看一群弱智影评 我不予评价 一个个以为自己是上帝视角在看所有在这部剧里哭的人 真可笑😅
剧情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全程不觉得枯燥。
像《兔子暴力》里面,女儿对妈妈说的那句“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
话反过来说更是如此,每一个母亲都会无偿为孩子做任何事情。
徐帆饰演的季佩珍是伟大的,她更像是家里的顶梁柱。
为家人(婆婆、丈夫、弟弟,尤其是女儿)操劳着一切,在她心里自己的身体永远是最后一位的。
张婧仪饰演的小美也从青春期叛逆觉得妈妈烦到慢慢理解母亲,在母亲离开后完成了母亲年轻时为完成的梦想。
还有那个假发套,可以说电影一大半都很感人。
而且这种感人不仅因为母爱,还有更多。
至于更多是什么,请去电影中寻找答案吧。
尤其在北京医院里那一段,女儿因为母亲干涉自己的事,发生争吵,季佩珍悲伤的对女儿小美说到,“我等不了了。
”我的眼泪再次倾盆而出。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连这样一句话也没有留给我们,躺下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中断了我们和她这一世的母子情缘。
季佩珍化疗后头发掉的厉害,还白发,女儿小美给她染发,梳子一梳头发就是一把一把的掉,小美心疼的动作有些迟缓。
季佩珍站了起来,说,不染了,然后拿出推子,自己把头发给剃了,当一缕一缕头发飘落在地,这时候你不想落泪都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世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母爱令人“窒息”吗?
可以说这部片是我今年看过最感人的电影,没有之一。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中秋档的喜剧,并没有料到它会如此戳中泪点。
虽然年初时看同为母女题材的《你好,李焕英》也很喜欢,也有感动,但当时不过是眼睛湿润了几分钟。
这大概是因为,《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形象对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理想了,以至于一部分人质疑这是不是出于子女视角的自我感动,我妈看了也说“对孩子没有要求(只希望她快乐就好)就是对她不负责”。
《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季佩珍则不同,相较于李焕英的“放羊式管理”,季佩珍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操心,影片中一个个接地气的细节(比如季佩珍做的方圆几里都能闻到味儿的蒜茄子、给女儿准备的塞满车厢、一开门就滚到地上的菜)让她更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
有句歌词说“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别人家的妈妈我不知道,但季佩珍的人设真的有点像我妈。
季佩珍是地理老师,我妈是语文老师。
季佩珍大概五十多岁了,看起来还很年轻,依旧保持着苗条的身材,依旧美丽端庄,衣着考究,也像我的妈妈。
和我妈不同的是,或许因为一直在中学校园里工作,影片中季佩珍给人感觉比她女儿更像个少女。
徐帆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温柔的语调中带着几分天真,对谁都是笑盈盈的,哪怕她的丈夫和女儿总板着个脸。
季佩珍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她一直都干劲十足,简直比二十多岁的人还有朝气。
拍这种题材很容易落入俗套,但你丝毫不用担心这是一部“苦情片”——整部电影一直情节紧凑,悬念丛生,没有拖沓,没有说教,从镜头到叙事都明快、流畅而充满温情,每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散发着熟悉的亲切感。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青岛,影片的开头从一个个童话般的红色屋顶拉近主角的家——季佩珍在家中看到窗外飘过一个观测气象的白色气球,出神了一会儿,紧接着,锅里煮的东西就溢出来了,而在餐桌旁埋头看报纸的丈夫却不知道去关一下火。
别看季佩珍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她的生活其实充满烦忧——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心智已经退化得像两三岁的孩子一样,连吃饭都需要人哄;老实巴交的丈夫因为医疗事故被调去了急诊科,两年多了也不愿意跟院长申请回到手术台;女儿李小美,曾经的贴心小棉袄,现在跟自己一点都不亲,十一也不想回家,好容易回趟家,没几天就收拾行李跑了……影片中这种母女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典型——母亲想了解女儿的一切,女儿却只想离她远一点。
同样是常年在外漂泊的女儿,我太了解一个人在京挣扎谋生的李小美为什么想逃离母亲,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个像李小美一样拧巴的人,拧巴的人很容易对自己不满意,而且越是过得不好,对自己不满意,越是孤独,越想对母亲隐藏起真实的自己。
这个时候母亲的怀抱不再是儿时温柔的襁褓,女儿认为母亲无法理解自己,所以不再依赖她。
我也曾和李小美一样,给母亲的永远是不耐烦。
过去有长达好几年的时间,因为母亲不看好的我的恋爱对象,我们一谈这事就要吵架,因此我也几乎从不主动和她通话。
孩子“翅膀长硬了”,母亲也无可奈何。
很多为家人操碎了心的母亲都会经历这种失落——丈夫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儿女忙于自己的生活,而她习惯了关心别人,因此会突然失去重心。
一个母亲的牵挂有时觉得,我并不值得母亲这么爱我。
我也很多次想要像李小美一样,一言不合就“暴走”。
母亲说,有一次我离家回京时甚至都没有拥抱她一下,让她伤心了好久。
我的妈妈在性格上和季佩珍也有相似之处。
大概因为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影片中的季佩珍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女人,对女儿也有着很高的期冀。
她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很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领情。
在母女冲突的高潮,季佩珍对女儿说:人生走了岔路不要紧,还可以重新出发。
此时李小美终于爆发,下车蹲在地上喊出了一直以来憋在心里的话: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努力学习只是为了离开你,我什么都不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季佩珍突然吼了一句:李小美,你给我站起来!
李小美怔住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在我小学一年级语文只考了88分的时候严厉批评了我。
我妈说:你对自己的要求就这么低吗?
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自己必须努力。
我的母亲一直是个要强的人,所以我也是。
这样的母亲永远看不得女儿认输。
李小美大部分时间都很任性,哪怕母亲的情况已经很不乐观,这也是影片的真实动人之处——没有为了煽情而制造出一种虚假的转折。
她最后一次跟母亲生气,跑出病房,哭着对父亲抱怨起母亲:她什么都要管,以后谁来管我呢?
到这里很多观众都在抹眼泪,我也不例外。
有了母亲,我们就不是孤立无缘。
无论我们混成什么样子,身后都有母亲。
不论你把自己放逐到哪里,她都会把你找到——你就是她永远的牵挂,也是她心中放不下的责任。
妈妈希望你过自己的人生在生下李小美之前,季佩珍是一个研究气象的科研人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开头观测气象的白气球唤起了她心中的向往。
她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去南极考察,却因为怀孕而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现代女性时常会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抉择,季佩珍在北京住院的病友刘玫就是一个典型的参照,她过的是一种和贤妻良母截然不同的人生。
影片没有详细交代刘玫的身世,但我们可以看出,和丈夫、女儿围在身边的季佩珍相比,刘玫总是一个人。
到影片后半段我们才知道刘玫是一个火锅店的老板,事业很成功,深得员工的尊敬。
虽然刘玫看起来无依无靠,但影片赋予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笑对生死的豪迈。
临终之前她带着季佩珍放纵了一把,到自己店里尽情喝酒吃肉,还给了李小美一张写着“妈妈的头发”的卡片,李小美找到那家店,为妈妈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李小美想要帮助妈妈完成心愿。
除夕夜,她找到了不愿意和家人团聚的舅舅季佩奇——母亲多年来的心病。
大年初一的凌晨,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季佩珍家中。
这一幕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五大三粗的季佩奇板着个脸,直接用手去抓盘中的饺子,又把盘子递给吃季佩珍,问“你吃吗?
”,季佩珍眼中泛起泪花,季佩奇也终于泣不成声。
影片的最后,李小美和父亲陪着季佩珍来到了她年轻时工作的地方,看着那片熟悉的海,母亲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而李小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到了南极,这个让母亲魂牵梦萦的地方。
洁白的冰川,如同母亲的怀抱一样接纳了李小美,为她的人生打开了新的篇章。
母亲的爱是我们停靠的港湾,也是陪伴我们一生的慰藉。
无论她在哪里,心中有妈妈,世上就有家。
张婧仪台词太差,听她和她妈对戏大喊的时候我都要看笑了,我心里在想她妈会不会晕倒的时候,她妈真的晕倒了,然后我在电影院里笑出了声。
她,当小三,生妈妈气,然后因为自己妈妈得绝症,跟妈妈和好,争吵,再和好,再争吵。
她妈的弟弟,吸毒、进监狱、打老婆、赌博欠钱,但他是个好男人,有不离不弃的老婆和姐姐。
她妈,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一切,为家庭放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然后自己脑子不正常,天天偷看孩子隐私,窥私欲强得可怕。
全剧只有男人持续拥有事业,就是她的爸爸,她妈的老公,其他女人都不是在照顾婆婆就是照顾奶奶的路上。
妈妈是没用的东西,女儿也是没用的东西,男人是个没用的男人,天天让自己老婆照顾妈,自己是个巨婴,妈妈所有东西都要操心,还有窥私欲,距离感负数,恨不得把脚狠狠塞进你怀里,然后把女儿养成个巨婴。
片尾说,这是我的选择啊,升华了什么价值观吗?
你真是给我气笑了,傻逼电影狗屁价值观。
一家子都需要住院,爸爸治治甩手掌柜巨婴症的毛病,妈妈治治窥私欲,女儿治治脑子,弟弟老婆治治缺男人的毛病,我的老公吸毒、打我、赌博、借高利贷,但我依然爱他。
弟弟治不好了等死吧。
核心思想:不要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不要有孩子,会变得不幸,不要照顾弟弟会变得不幸。
但这一切都是从男人开始的,所以还是不要靠近男人,不然会变得不幸。
最恐怖的是这个电影一个制片人含泪给另一个朋友推荐说,太好看了,真的太好看了,你一定要看,我全程从头哭到尾。
我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一凉,中国电影可算是毁在你们这群人手里了。
浪费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两个小时。
如果结局季没有去世的话,就非常符合中国对于合家欢聚的一切理想。
但还好编剧把她写死了,因为说实话如果季不死问题和矛盾都没解决。
首先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母亲的控制欲太强了,几乎窒息的安排把持着孩子一切。
最后即使因为母亲生病,两人关系缓和,矛盾看似解决了但其实并没有。
它依然存在的,只是因为生病,面对即将快要去世的母亲,作为孩子选择“忍耐”罢了(我的文字过于匮乏,我无法直观的描述内心的感受,“忍耐”一词是我斟酌再三后的描述)。
比如对于母亲擅自找男友郑毅这件事来说,李小美其实是想清楚了要和男友分手,结束这段并不正常的恋爱关系的。
但是母亲自作主张的行为无异于再次介入她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能理解,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的母亲跟季一样,控制欲极强,尤其喜欢干涉我事。
包括但不限于我的交友、我的生活习惯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时候马上就和李小美共情了。
当李小美知道这件事,首先肯定是被激怒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其实会产生一种都这样了她还在控制我的巨大的绝望感以及强烈的叛逆心。
但当李小美看到生病的母亲时,又会愧疚于母亲生病了,自己不该和母亲争吵,所以李小美只能跑出去。
如果季没死,这件事必然会成为李小美心里的一根刺,但凡这部电影结局,母亲的病治好了,亲子间的矛盾还能这么轻易的解决吗?
还有就是关于李小美的理想问题,影片里,母亲反复强调希望女儿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理想的生活。
甚至影片的高潮之一就是在录节目的时候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做她想要的工作。
那影片最后,李小美做了什么呢?
考察队记者,仅仅从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来看,她似乎只是想要完成母亲毕生的梦想。
而不是自己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工作,所以说,关于理想这个几乎贯穿影片的主题,其实最后还是没解决。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月影人(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60463/徐帆演的真好,这种表演带来的真实感让剧作的很多问题都很容易被忽略,而这类中国女性在国内这一代女性中是有代表性的,她们善良勤劳,有能力,甘于奉献,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尽心,对丈夫体贴,她们用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她们的价值感,获得她们的幸福,但是这种高强度的付出是有代价的,依从商业片逻辑本片重点不在此。
母女矛盾是贯穿的主线,整体依然是母亲患绝症就解决了矛盾,解开了心结,虽然剧本上有补充女儿对于母亲见男友的不满但是跟父亲说怕以后没有了母亲谁管她……这含糊了根本的矛盾。
我注意到影片中的男性有意无意的都是无能和反面的,自暴自弃的弟弟,一蹶不振的丈夫,有家室的女儿男友,应该是为了渲染母亲的不易,客观上男性这部分却是最现实主义的表达,女儿那种母亲死后变得发奋图强继承遗志的情况太浪漫化,这是此类商业片逻辑的要求,也注定此类电影艺术价值不高。
观看本片最大价值就是欣赏徐帆的表演。
关于我妈的一切 (2021)6.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赵天宇 / 徐帆 张婧仪
没有哪一个妈妈能够值得我们去骂他,去批评他,因为不管怎么样,他是爱我们的,他从我们出生到我们成年,甚至可以这么说,他可以为我们付出他的一辈子,这就是伟大的母亲,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母爱。
因为母爱也如山,不管怎么样,我希望这类电影可以这么说,让人铭记很多的爱,让人可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妈妈,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
当徐帆第二遍“我是你妈”说出口的时候就已经想离场了。人生四大宽容占了俩:人都死了,大过年的。不知道是因为妈妈全脸没有皱纹,还是片子的风光摄影明亮温暖,始终很难代入癌症患者的情感…全片最好的地方应该是人物的设定,老师妈妈医生爸爸和成绩优异逃离家庭后开始叛逆又难以和解的女儿。高中时看韩国原版的时候记得哭得挺惨啊,现在完全哭不出来因为啥呢
不舒服…
好家伙,在电影院看了个《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这个导演甚至可能连去医院里看看癌症病人都没有做,从电影的开始就让观众猜出所有的剧情。身为父母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不是生病就可以抹平所有问题,以后探讨养育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专心点?别扯这些情绪来压人有的没的,这和玩剧本杀时候哭丧着脸说“我这么可怜怎么可以投我”有什么区别?出门左转学一下《狗十三》。
季佩珍真是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老公女儿弟弟都离不开她,挺极端和悲哀的。
7分,感情真挚,将母亲对于女儿的干涉以及女儿的逆反拍得很真实。后半部分有些拖沓,部分逻辑不能说服我,癌症治疗设定模糊,弟弟叫佩奇好出戏,但瑕不掩瑜,结尾女儿找到了喜欢做的事,并替妈妈达成梦想打动了我。
哭了,但又没完全哭。被嫌弃的他妈的倒霉一生。
我以为人物都比较完整。剧本还是很严谨的。结果发现,翻拍还造这样。
国产63
这个妈管的事其实有点太多。
虽然剧情挺尴尬的~但是那谁演的不错~奶奶也可以~
季老师,我们这里的中考要考地理。故事挺感人,我差点都看哭了。
这也太水的剧情了,徐帆演老师时不像老师,当然她的演技是好的,但是只有演滚刀肉时才能特别好。
催泪电影的行业标杆
《世界上最美的离别》徐老师用力女儿好美
1 我是残疾人 所以不太能理解电影55分钟左右 妈妈才知道女儿是废物 叛逆期拖延症,,,关键是没感觉女主是不好交流的人物妈妈。2 故事喜欢谈不上 谁也不喜欢悲剧 是吧 前期故事有点刻意了 模版了 但是后期 节奏好每一场戏 都有不同的感动点。3 希望下一代飞的更远。
马家沟芹菜~这植入,服!
破大防……边看边哭。知道它的目的就是让你流泪但还是忍不住。只能说作为亲情催泪电影,它成功了。电影整体平平淡淡,剧情其实没什么新意叙事也中规中矩,却赢在真情实感的流露上。很喜欢首尾呼应的白色气球。想妈妈了,我的妈妈也默默为家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想回家。愿妈妈一直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成年人沟通,没有边界感,不尊重孩子隐私权,这妈妈身上反应的教育问题太多了,即便带着爱方法错的就是错的,可怕的是她从头到尾不意识到自己方法有问题,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问题,一句“我是你妈,我为你好”好像能掩盖一切方法错误。电影里一旦方法错误导致产生矛盾冲突,突然就强行煽情母女情深缓解冲突,电影背后歌颂的这种东西接受无能。两分是给爸爸的角色。
张婧怡演技还欠火候,但整体是个好片子,挺匹配当代年轻社畜现状(传媒方向)。还是别带妈看了,妈妈会烦心自己的身体的。张歆艺的角色是亮点,这片子吧……哭是肯定会哭的,就看想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