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画面很美,有种纯天然的融合感。
也谈不上剧情,大概就是记录了一个邮差的日常生活,他被这块土地禁锢的生活。
这种禁锢是双向的,他适应这块土地,忍耐这块土地。
他每天早起,生活圈子里仅有的几个交流对象,他们彼此抱怨,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话。
偶尔交流一些深刻却无解的话题,做一些无聊的事,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满足又厌烦。
然后有一天,从城市里归来的女同学,点燃了他的欲望。
他窥视,他试探,他讨好,他被拒绝。
这个女同学身上带着外面世界沾染的气息,她不讲人情,重视工作。
即便暂时回归到了这里,她也依然保留着她的骄傲,不肯妥协。
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外面的世界,而最后,她成功了。
她走了,走的时候甚至热情地亲吻了邮差。
邮差满足的笑了,又带着点惆怅。
生活继续回归到无聊当中,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个刺激到他的事情,他赖以为生的工具被人偷走了。
他愤怒不已,他发现生活尽是如此的操蛋。
他似乎再也无法忍受,在爆发过后,他带着行李在夜色中拜访了他居住在城市里的妹妹。
城市里的夜如此嘈杂,妹妹说,离开是对的。
他点点头,却在这城市的夜彻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他又带着行李,回到了这里。
像是从没有离开一样。
跟清晨睡不着的邻居聊聊天。
邻居问:政府每个月给我们钱,商店里应有尽有,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焦虑不安?
为什么?
他们聊天的时候,背后有巨大的航空器飞升。
他们没有回头看,似乎根本不在意。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活着,忍耐着。
外面的世界急剧变化着 ,而他们一无所知。
也不感兴趣。
电影里,邮差和邻居的讨论,让人思考。
而邮差和女同学之间的互动,是电影当中的亮点,也是邮差生活的亮点。
没有剧情。
只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电影里首先看到的是平静,美丽的景色,但是自然之中却是衰败之象。
一群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的上了年纪的人,生活单调重复,状态低落。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除了邮差,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在这里完全体现不出。
而作为邮差的主角生活同样单调,每天早上低头看地板,提水,喝茶,还经常出现的幻觉——一只黑猫。
这里几乎没有年轻,朝阳的那种面孔,总是灰暗衰败,人们都逐渐的搬离偏僻的这里,比如主角的姐姐,主角的喜欢对象等。
当我们看下去时,便逐渐感受到电影所透露出的回忆,几个主要角色似乎一直处在回忆与怀念之中,絮叨旧事,酗酒,听着音乐,看着电视流泪,明明生活很差,却不离开,看报,听电台,写信,单调重复的生活。
还有极具象征意义的幻觉中的黑猫,这黑猫恰与小男孩的玩具类似,黑猫与孩子,孩子与主角的过去可以说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主角频繁出现黑猫的幻觉其实是对过去的怀念,主角也明确描述过过去。
而当与外界对比时就可以看出两地生活状态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当主角身处超市和火箭发射场时,这一对比尤其显得突出。
所以我们可以说时代在发展,但一群人没有跟上时代,被远远隔绝在了过去。
但感觉电影说的不止于此。
一群人无法融入发展的时代,然后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其实我觉得有很多点是可以看出,物价很高,禁止捕鱼,将军,最明显最诡异以及象征意义的是电影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声,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有红色宣传歌曲的味道,再结合历史的某一刻。
似乎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玩弄了他们,又把他们抛弃,过去他们过于融于时代,当时代改变,他们就成了时代的后遗症。
另一座孤岛文_唱唱反调 俄罗斯的克洛泽罗湖,已经跨入极北地区,冬天这里可以看见彩色的极光,夏天则是不会再天黑的白夜,灰蒙蒙的天空,日子漫长又无聊。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在那儿呆了八个月,北极静谧的风光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康查洛夫斯基往日浮躁的心平静了下来,凡俗已抛在脑后。
这一次他要拍一部属于俄罗斯平民的电影,他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把一切交给从村民中挑选出来的素人演员。
于是,有了万籁俱静的白夜,也有了在白夜里辗转反侧的邮差。
消失的村庄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亲弟弟是拍[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们俩一个负责艺术,一个负责政治。
说起也是有趣,去年米哈尔科夫的[中暑]教人莫忘历史,而[邮差的白夜]则想给被过去禁锢住的普通人解开镣铐。
前者拍给年轻人,后者拍给年长者。
但同样是谈论痛苦,[中暑]将美好的爱情与残忍的杀戮并置,[邮差的白夜]的苦却没有那么残暴。
正如康查洛夫斯基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观察者,不负责阐述观点”。
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事,在不同生活经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
已成为年长者的康查洛夫斯基把自己在克洛泽罗湖看到的,通过白描的手法呈现给观众。
这部沉甸甸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超越了康查洛夫斯基之前最负盛名的史诗级巨作[西伯利亚之歌]。
俄罗斯地域辽阔,存在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
极北以及西伯利亚地区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生活在那里的人群被城市与繁华遗忘。
直到斯大林大清洗时期,有人想起了它们,此类贫瘠之地正好作为劳改营与监狱之用,以消灭政治异见分子,它们被记在了历史里,有了“荣耀”的一笔。
再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喧嚣的社会主义浪漫理想时期已经远去,那里的村庄依然存在,但却一下子被抛出了历史与现实,被双重遗忘在布满尘埃的角落,没有人再去想这些物尽废退的“伤心之地”。
孤岛上的村庄便是这个时代的孤儿,它与世隔绝,自给自足,它越是静美就越是凸显出它的孤独。
早年从师于塔科夫斯基的康查洛夫斯基透过[邮差的白夜]对其给予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它像一块冰,砸过来有些疼,融化了又会变成水。
影像承载着言语的作用,康查洛夫斯基没有给村庄一个类似于大远景一样的整体观照,却用一艘划开湖面的小船构建了一座孤岛的形象。
这是影片的海报,也是最为诗意与哀愁的一幅画。
夏天的极北地区温差大,一片雾蒙蒙笼罩在白桦林之上,微风轻轻吹过湖面泛起涟漪,小船缓缓划至湖中央停了下来,留给观众的是邮差的背影。
他把被工业文明侵扰的小镇留在身后,村民们看不见,却时常想起。
理想的邮差 孤岛上的村庄正在人们记忆中消亡,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怎么办,他们在备受关注后又被抛下,今后的人生是怎样一种延续。
康查洛夫斯基在50多位村民中挑中了阿历克塞·特亚皮特森饰演邮差里欧卡一角。
特亚皮特森长相有点滑稽,那张似笑非笑的脸很像杂技演员,与此同时又带着一股无以名状的忧愁感。
这张脸的确很适合这样一个角色,传递信件的邮差,一个曾经的乐观主义者,里欧卡的乐观于当今时代却是一种尴尬,他的身份也是。
与这座孤岛的命运类似,他的工作于村民而言不可缺少,却也只能服务于他们,与孤岛一样被踩在时代前进的车轮脚下。
里欧卡不是自甘孤立于时代的乡间骑士,他与特亚皮特森本人一样是个普通的村民。
但这个人身上却保留着苏联社会主义狂热时代才有的那种精神,经历了集体农庄、社会大生产运动,对人类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出了名的勤奋、诚实、无私、质朴。
一个固守理想的人在全民集体狂热之后,总还是会剩下一点念想,这点念想体现在他的怀旧情怀中。
在影片开头,他的声音先于他的脸出现了,手里是一张张旧照。
这些照片记述了他以往的人生,自愿参军、搬屋、参加集体农庄建设、离异、好朋友喝醉酒溺亡、戒酒,之后他平淡地加了一句“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他也曾“回访”早已废弃的校舍,站在一片废墟中想象听见激昂的红歌表情呆滞。
理想时代留给他的,除了念旧情怀,还有以往提倡的那种待人接物的习惯。
他从来不像岛上的公职人员一样板着脸,也不穿制服,成天穿着一件破迷彩服。
里欧卡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每天开着快艇来往于小镇与村庄之间,与邮局大妈调调情。
给全村人送信件、年金、报纸,为他们捎带镇上的食物以及来自外界的消息,是一个成天想着别人的老好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旧时代人们理想中的邮差。
他对他的朋友阿邦说:“纵使人们都用互联网了,可总有人需要收到面包和报纸吧”,醉醺醺的阿邦问:“可如果我们都死了呢?
还需要邮差吗?
”。
这时他们已经走远,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却听到里欧卡一句坚定的回答:“我们不会全部死掉的”,多么“理想化”的句子。
里欧卡爱上伊莉娜的举动,无非也带有一种坚守理想的成分。
伊莉娜是曾经的积极分子,中学时期的班长,现在仍是一位公职人员。
伊莉娜的丈夫于一年前去世,她看似与里欧卡同病相怜,两人的精神追求却相差很大。
里欧卡不愿离开故土,他仍坚守着农业文明,教伊莉娜的孩子提姆卡犁地,为过冬的土地翻滚土豆。
而伊莉娜却向往着湖对面的繁华,这位单身母亲压根瞧不上贫穷的里欧卡,最后她乘上去往大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汽车,根本没有回头看哪怕一眼曾给予她许多帮助的里欧卡。
孤独的白夜 孤岛进入了夜晚,但天色只是变灰,里欧卡睡不着,他的朋友阿邦也在自家的木屋里把毯子拉到头顶辗转反侧,住得不远的水手尤拉亦是一夜未眠,这漫长又孤寂的白夜真是难熬。
开头康查洛夫斯基借里欧卡送年金一事,带观众大致拜访了村里仅有的四五户人家。
村里的其他人虽不似里欧卡那般固守旧时的理想,却也时常感叹着今不如昔。
他们也能接受流行文化的入侵,屋里时常播放着流行音乐。
但他们更还安于传统,只有搞拉手风琴跳踢踏舞的文娱活动时,才表现出真正的欢愉。
里欧卡的好友阿邦是个典型的俄罗斯老汉,嗜酒如命,把领来的年金全花在买伏特加上。
他平日里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相当不受村民待见,里欧卡的马达失窃一事,很可能是阿邦所为。
但在这个人身上,康查洛夫斯基依然找到了残存的道德感。
电视中育幼院男孩对着观众说出自己的梦想——成为“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时,阿邦这个自小也是孤儿的嗜酒者突然老泪纵横。
曾经口号一般的豪言壮语,于这个从小受这种教育,却如今这样为生的老人来说,大概是一次迟到的打击。
康查洛夫斯基在片中几处设置了几个魔幻现实主义效果的象征性事物,有几分贾科长作品即视感。
里欧卡带着男孩提姆卡滑向一个不同于孤岛色调的神秘之境,去寻找多年前藏于水中的怪物,气氛达到了极致,怪物却没出现,但这一探险却令新时代诞生的这个孩子吓得哽咽。
白夜里游荡在里欧卡房间里的灰猫,模样吓人,像是万恶的旧社会,又像是时时出现在岛上的公权力,屡次出现挥之不去。
但符号的使用需要配合语境,[电子云层下]坐在列宁雕像上的人虽然也给人一种不舒适之感,但至少是搭配画面整体效果的。
但[邮差的白夜]结尾,象征机械时代幻梦的火箭,突然出现在纪录片风格白描的孤岛,确实让人出戏。
尽管如此,突兀的火箭升空只能算是一个小失误,其整体寓意依旧意味深长。
从小镇归来的里欧卡遇上坐在湖边抽烟的水手尤拉,两个人感叹着世事变迁,这时火箭升空发出了巨大的声响,但他们都没有回头张望。
刊于《看电影 午夜场》2015年12月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发动机被偷,原本稳定的生活就增添了诸多不便。
跟姐姐借的钱还没还,喜欢的女人去了镇上,一个人在小岛当邮差也并没有多受人尊敬。
火箭升空,社会进步,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衰败的学校建筑,昔日热闹辉煌不再,孤寂笼罩,尘埃遍布。
信件和报纸不再被人需要,邮差正在被时代抛弃,村子里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镇上了。
面包酗酒大叔抱着潮湿木头回去烧,他的时间大部分是不清醒的沉溺。
个人的得失只有自己关心,时代的进步有更多人津津乐道。
它让我想起外公的村子,过年参加外公老友的葬礼吃席,他的朋友邻居越来越少,以前经常串门聊会天,现在都没有什么熟人在附近了。
村子和村子里的人都老了,学校也长满杂草不再被需要,只有老人还在这过着不变的生活。
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孤独终老,在广播和电视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个孤寂寒冷的夜晚。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照顾着自己,安排所有事,自给自足,没有物欲,和树一样固定在这里慢慢衰老。
当一个人逃离家乡时,他会带着什么?他会在路上遇到谁什么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想知道,谁决定体验冒险的精神,探索遥远的地方,认识其他人,学习新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andron konchalovsky电影的主角,谦虚的孤独邮差alexey brypitsin想要做的,他暗恋着一个在观众面前自鸣得意的邻居,照顾她的儿子。
这一切都发生在大自然中。
然后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大点。
这个真实的角色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出现。
作为村里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仅次于电视和收音机。
就像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受到人们的尊敬。
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日复一日地从一个村庄旅行到另一个村庄,给每个人带来信件和证券,他只获得了信使或信使的名声,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送啊送,只得到几个干枯的“谢谢”“再来”。
所有的日子都很单调,他几乎和第一只鸣叫公鸡一样早起。
日常的一切就像一个昏昏欲睡、懒惰的篮子,你几乎无法把它拖到外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一天天逝去。
康查洛夫斯基习惯于谈论真实的人。
那些不怕在镜头前说真话,嘲笑别人的不幸,为别人的胜利而悲伤的人,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形象。
电影里几乎都是普通人,从来没有演过电影,他们创造了电影的背景。
大部分镜头都是用隐藏的摄像机拍摄的。
当然,村民们知道他们在拍电影,但有时他们会忘记。
这就是乡村生活今天有人被埋葬,明天又有人出生。
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邮差的白夜》为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赢得了第七十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本片更为誉为该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意外惊喜,顶着如此耀眼光芒的电影于4月17日在台北上映,在联系起北京电影节的参展观影票动辄秒光的状况,根本冇不去看的理由!
但事实上本片相较前日《金橘》更为质朴收敛的气质给予我的观影体验可谓“昏昏欲睡”,导演不厌其烦的展示身为邮差的男主角在给岛上居民送物品时的琐碎对话和生活碎片,几乎构不成戏剧冲突的联系,但随着日复一日的展示,邮差及岛上居民们的性格、单调乏味生活、某种与世隔绝的被放逐被抛弃的荒凉气氛逐渐浮现眼前,他们毫无作为,只想自给自足,即便要求如此之低,却也慢慢遭受到政策的欺压和外来者的入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击碎了彼此的心,孤岛代表着人们出世的渴望,但在这个世界,即使已毫无用处,只要你想活下去,就必然逃不开互相伤害,出世的愿望便永不可能达成。
本片大量启用素人演员,却在导演的调教下个个交出影帝级的表演,导演的控制与启发能力令人佩服,虽稍显沉闷,但几处情节的设计,仍引人发笑,在临近片尾处,火箭升空的激动荣耀与岛上居民死水一滩的睡前镜头组接,传达出浓浓的无所适从感。
在心上人离去、与居民朋友发生冲突、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等问题之下,邮差面无表情的与岛上居民坐在船上,不知道前往什么地方茫然的看着远方,回忆已然荒凉的校园传来昔日的嬉笑声,戛然而止。
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文明发达、交通工具的便利究竟给人的心灵上带来更体贴的关怀,还是越发冷漠的疏离呢?
2021.03.23
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小乡村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湖面波光粼粼,漫山遍野的花草,宛如一幅美术大师的油画。
可是如此绚丽多彩的风光掩饰不住小乡村的破败没落,到处是腐朽破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人老色衰独居的孤寡老人,偶尔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为这寂寞的小乡村增添一丝生机。
其实小乡村的衰落也是整个俄罗斯的缩影,这些年虽然有强人普大帝的力挽狂澜,也难竭止内外交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全面衰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
邮递员尤哈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
每天开着快艇穿梭在小镇与村里的孤独老人之间,除了送信外,还为他们代购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邻居心仪女人的儿子提姆卡成了他的开心果,闲暇时间,尤哈叔叔会带着提姆卡去人去楼空的学校旧楼回忆过去的时光,开着快艇去寻找传说中会把孩子拐走的水怪奇奇莫拉,终吓哭孩子的快乐。
岸边点一堆篝火,烤着捕捞来的鲜鱼片,这些都给尤哈带来满足和开心惬意。
童言无忌,小孩一句“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
”尽管尤哈嘴上否认,心里的失落感还是油然而生。
小镇上的人倒是年轻了许多,但也大多是丰满肥硕的中年大妈,一方面据说是俄罗斯饮食结构的原因使窈窕的俄罗斯少女一入中年就大多身材臃肿的一塌糊涂。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有保障起码可以衣食无忧。
远处一枚导弹正在徐徐升上天空,强大的军事让俄罗斯在世界上依然强势,只是不知为何人们还是焦虑不安。
愿上帝保佑俄罗斯民族平平安安,保佑普京大帝长命百岁。
对比俄罗斯的现状,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中国举世瞩目,让世人引以为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想说的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可以说是相当小众的电影了。
镜头绝美,几乎每一帧都堪比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的油画。
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倾注了足够的关怀与热爱。
小岛村的凋零,何尝不是俄国自己的缩影?
苏联解体后的惨状,虽然无论是爱沙尼亚的《极乐迪斯科》还是我国的历史纪录片都已经讲得足够详细,然而也许因为不是俄国人自己的作品,所以似乎还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直到看了《邮差的白夜》,我突然感觉到,那些俄国大爷大妈跟我说的那些对苏联的赞美,以及因为他们当下生活产生的抱怨甚至痛苦,还有我很多俄国同学那些实质上与西方青年无异的思想与做派,一下子就这么和电影里的那些点点滴滴重叠在了一起。
苏联时代的学校,以及学校里那段回响在会议中的悠扬歌声,是包括邮差在内的成长于苏联时期的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而破败的村庄、因为被背叛、被出卖而不得不陷入尔虞我诈的原本淳朴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俄联邦贫富差距悬殊的缩影?
没错,一个的奋斗,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苏联解体这个历史的进程,说得中性一点就是给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他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而这个伤害,今天仍在继续。
想起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最为严重、不得不宅家隔离的时候。
是啊,历史的进程何时又曾远去?
我们将走向何处?
世界又将走向何处?
我们愿走向何处?
我们又希望世界走向何处?
而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人们永远需要邮递员的。
邮递员不仅仅是送信……“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的新科技与村落里人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火箭不断升空富有深刻的隐喻。
邮差也是连接城市与村落两个世界的桥梁,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
整片平静而忧郁的气氛——那个说灵魂中总是感到疼痛的人,又与“有时躺在床上就突然感到痛苦”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满怀善意和爱的邮差形成鲜明对比。
平日如此热心肠的邮差,稍一怀疑水手朋友偷了发动机,就被群起而攻之,被打倒在地的他望着天空的眼神,深邃而让人心疼……我一度以为酒鬼在自家门前自言自语那段话就是结尾了,而真正的结尾是:“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1907年5月,普里什文用了三个月时间在俄罗斯北部和挪威极北地区的“漂泊”,写了札记《有阳光的夜晚》,即白夜。
有阳光的夜晚7.6[俄]普里什文 / 2017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个俄罗斯北部的村落,人烟稀少。
太阳几乎是不落山的,可以一直看到亮光。
夜里十一点,太阳一点点昏沉下去。
越往北,太阳停在地平线上空也越高,半夜里也照得越明亮。
“有时候你醒来,好久都弄不明白,现在是白天还是夜里。
”
尤哈带小男孩去森林小溪,讲水妖奇奇莫拉的故事,把小男孩吓哭了。
这段太精彩了!
1907年,当地人告诉普里什文,至今北部有些地方信的不是宗教,而是“妖怪”。
可怕而有趣的故事有:“冬天天上闪烁着火光,地上地穴洞开,从棺材里走出妖怪……”
飞来神笔
应该是一条鲑鱼俄罗斯北部有很多珍贵的鱼类。
因此捕鱼是当地人谋生的手段之一。
电影中,由于政府禁止捕鱼,引发了争执、困苦甚至绝望,是生态遭遇破坏的反映。
普里什文来到北极圈的高山湖。
当地的姑娘用刚捕的鲑鱼煮汤。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篝火上烧鲑鱼汤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孩童时寻找的那妙不可言的自由生活!
在湖畔等着喝鲑鱼汤真好!
”普利什文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男孩抽烟的这个片段。
童年的美好与大人的忧愁,集中体验在一个孩子身上,宁静的湖面每天见证着怎样的矛盾与不安。
这只灰猫是真实的吗?
村子里没有猫。
斑驳的记忆,渐渐逝去。
普利什文遇到了远离现代文明的拉普兰人,他们捕鱼为生,淳朴善良,与世无争。
“当地人普遍认为,这个民族在退化,会绝种。
根据他们孩童般的笑声,我觉得,他们一定会退化,绝种。
因为成人不是这样笑的,而孩子难道能抗争?
”这个结论透着无尽心酸,而电影中已经听不到这纯真笑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退伍军人的抱怨、嗜酒成性的老人……而火箭在不远处发射升空……这北方大自然依旧令人心动,它“之所以令人激动,之所以令人思念,是因为它深藏着远古的豪迈,死亡紧靠着绿意的青春,窃窃私语,不舍分离。
”影片最后,邮差又回到村落,一切像没发生一样。
毕竟,无论好天气还是坏天气,无论谁离开,会不会回来,白天依旧来临。
逝去的终将逝去,纵有再多的缅怀,平静终将被打破。
俄罗斯贾樟柯,隐喻太多,看不懂,不高级了。即使马达被拿去造火箭了还是可以尝试喝一下Screwdriver啊~
壮阔的湖水,隔绝的村庄,单调的邮差生活。不远处就是喧嚣商场、火箭升空,就是现代俄罗斯景象。电影像漂泊在新旧时代间的孤岛,讲述着苏联解体后的民族虚无。 “这音乐是从什么地方来?天上,还是地上?”——莎士比亚,《暴风雨》。
早上起太早赶火车,果不其然就在我最担心的这部睡着了…对不住啊;´༎ຶД༎ຶ`有点阿里郎的感觉,但是景色真的特别美,驾船航行的镜头与房间里监视器般的取景都很有意思~不过最后那个火箭是什么鬼,没看懂。
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非常惊人,毫无败笔。与环境的关系交代得也清楚漂亮。音乐也好听。反省了一下对这种生活流电影的偏爱,觉得至少不是出于陌生化的原因,而是被共性吸引。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回来,马达丢了也不知道是谁偷的,那种不了了之。与政治遥远的关系,以及就在屋后面升空的火箭。
景色很美
+
#SIFF18# #SIFF#
俄范儿打样儿
it is yet some raw material mixed together.后面节奏带的还好,男主要酒一段好好笑,那种失落的情绪和岁月的刻痕越来越清晰。火箭做背景,这群边角的人们却没有/不能/不愿回头,那份浓淡难说清楚的情绪
I dont like
无外乎为观众展现了一处看似世外桃源,却也要生存生活的人们的日常,邮差有些孤独,超现实又是在诉说什么?没有点文化背景也难懂的。最后一幕印象深刻,让我想起了为奴十二载的那个长镜。
emmmm……get不到
风景很美
我觉得太平淡了。
自然主义。构图和色彩深得我心。
摄影极度一般,感受不到任何诗意。一点也不移情......
遗世独立的村落,美丽而诗意,静谧安宁的生活,村民活在一种凝滞的、没有意外的生活里,或许与世无争,却也是生命的激情和热情被渐渐削弱。
四星半。关键词:长镜头,张力,诗意的宁静,独立村落,关于后工业化社会的迷失。今年电影节比较喜欢的一场,看看有没有时间写影评。
很真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