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单看电影简介的话稍微有点一头雾水,不太明白是要讲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是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这种比较零碎的散文式奇幻文艺电影了,这也导致我在影片的前半段疯狂走神,还好电影本身就比较散,错过一些小细节也没多大的关系,不过要是在宿舍看的话一口气应该是看不完的。
虽然影片150分钟显得有些漫长拖沓,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都不知道讲了个啥。
但是片中有不少场景和话外音旁白的幽默台词设计都还挺有意思的。
影片主要集中在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进行拍摄(之前也没了解过这个国家与地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写给城市的一封情书了。
这种捕捉平凡世界中某个城市街角的浪漫日常,比预想中要有趣一些。
在我们日常所生活城市中,一些离奇有趣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又有哪座城市不想通过电影特有的魔力来描绘它呢?
本片的观影体验相对还算是比较特别的,在观众互动环节要求闭眼的时候我还偷偷瞟了好几眼银幕hh,上一次经历类似的互动环节应该还是在毕导《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不知道算不算)。
没有看过科贝里泽的其他作品,以后有空可以去补一补,不过在这部作品中导演好像是自编自导加剪辑吧,网上的资料不太多。
影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个人一直都还蛮喜欢这种拍摄手法的。
这场看的人相对还是挺多的,不过观影过程中后排有个大叔在电影开场没多久就开始打呼噜了可还行,他可能是看得煎熬,但是我们用他的呼噜声单当作配乐也挺煎熬的。
看完电影散场后坐末班公交到学校门口,才知道电影院里坐在我左边的是大一的小学弟,就还蛮凑巧的,就算不知道他混不混豆瓣hh。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当我们看这部电影时又看见什么?
导演在影片的最后用诙谐的语气自我调侃,我们并不奢求每部电影都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是从每部电影中都能收获所谓的人生道理或是感悟。
《喬治亞天空下》劇情的骨幹像羅曼史版本的卡夫卡《變形記》:Giorgi和Lisa在路上偶然邂逅了兩次、陷入愛河並訂下約會;怎知隔天一早起來,兩人都換上了另一張臉,同時失去自己最珍貴的天賦。
若非電影拍的浪漫,這種遭遇本該是場惡夢。
如同敕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顏》(1966),《喬》也可以繼續發展這一連串問題:我是誰?
如果失去了我的臉,我要怎麼證明我的身分?
失去了我最引以為傲、我賴以生存、我最喜歡的、最經常運用的才華之後,我還是我嗎?
別人怎麼指認出我?
他們賴以指認出我的部分真的是我嗎?
(好可怕,我難以想像一個不看書、不看電影的自己。
)但是,這是羅曼史版本的變形記,而不是科幻電影版!
兩人肉體上的轉變,電影浪漫地以「詛咒」帶過。
這詛咒當然可以被讀成一則寓言,正如電影台詞所說: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 love.我們可以想像,當我愛上一個人,我的面孔及表情產生巨大的變化,彷彿變了一個人;我因為他,對其他事失去興趣,或者因為他心煩意亂,連原本做得好的事情都搞砸了。
不過電影對此的處理,跟卡夫卡自己談《變形記》時一樣:它不是什麼的象徵,也不是什麼的寓言,沒有隱喻在其中,一切就是這樣發生了。
—Giorgi發現自己「變臉」的早晨,攝影機固定拍攝桌子一側,聽見旁白跟畫外的尖叫,接著就是從桌上摔落下來的玻璃瓶。
玻璃瓶這一景不只展現導演的匠心獨具,也是電影對各式非人的凝視之例證。
我想像導演平常就是那種會坐在一個角落觀察四周環境、紀錄空間裡發生了什麼,一坐就是一個下午的那種人。
電影開頭,向女主角通風報信邪眼詛咒的是「四個被禁止與人類說話的朋友」:新苗、監視器、舊水管、風。
要真的在生活中留意這些才有辦法這麼自然的放進創作中吧。
導演給予物件大量的鏡頭,還有人體的局部(如一開始主角們出場時只看見腿),但每一個部分都與整體(的敘事、我們的生活世界⋯)嵌合在一起。
這一點,放在佔了大半放映時間的「離題」也說的過去。
小城居民的走動、踢足球的孩子、風景⋯⋯與主線、支線都無關的眾多畫面,在配樂之中有時讓人覺得自己在看大型MV。
直到電影最後,旁白說:拍這個題材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愛情故事對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用處?
導演怎麼會選到這個題材呢?
這個詛咒有這麼多不合理的地方,他們當初怎麼沒有如此、這般⋯?
——這些問題都沒有意義。
這世界上就是有一些魔法一般的瞬間,雖然稀有,但確切地發生了。
再說一次,什麼都別問,一切就是這樣發生了。
電影看見這裡,就在這裡。
結尾將整部電影的四個部分——男女主角的邂逅與重逢、電影中的電影拍攝、城市生活的片刻s、回探電影意義的旁白——終於收合。
—《喬治亞天空下》的質感自然是輕盈的。
可是,它又真的太長了。
再怎麼輕巧魔幻的東西連看2.5小時也會失去魅力——正如同一位豆瓣影友的形容,它就像一封沈甸甸的情書。
寫得很好,但我看不完。
—速記:浪漫版變形記、小說感、局部、物件、zoom in/out、攝影機運動、用樹切割畫面、配樂+畫面(好多,太多ㄌ⋯)、最後一段的史詩感配樂是怎麼回事/將格局突然拉高也讓電影佔比極大的「離題」有了合理的解釋&狗是這片的靈魂吧(很棒,一點都沒有要抱怨的意思)!
会说话的监视器诅咒了一见钟情男女主人公,当我们和他们一起闭眼睁开的时候,他们换了张脸,即使每天见面近在咫尺也还是不认识对方;在一个虚构的梅西得了大力神杯的世界杯期间(2021年的电影精准预测2022世界杯也是有点牛逼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人在格鲁吉亚拍了胶片电影还上映了(豆瓣导演采访里提到电影中的城市里很难冲洗胶片)…听起来都挺奇怪的是但却都发生了,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这就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世上总有很多并没有意义也没有对世界有贡献的巧合和奇怪的事再发生,他就想拍下这些,发表这些,给大家看这些。
毫无疑问电影是私人的,意识流的,片段的,在之前的影评里也写到了这可能是近几年电影的一个趋势。
我感受到了情绪和记录,也感受到了导演本人对于电影的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在采访里提到的,他希望做一些“非主流定义下的电影”想要探索“电影这棵大树上的其他分支”。
从他拍摄电影的意愿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是镜头和美学,很有趣也很讲究,颇有一些情绪碎片的感觉。
很多镜头都是非运动镜头,也有一些固定镜头推拉,这都让人有一种观察者的视角。
静态镜头记录下的动态世界,很像是小时候在每页右下角画的小动画,翻起来有趣又新鲜。
很多镜头都没意义但极好看,让你在沉浸欣赏的时候忘了这并不是有很强故事的电影。
和《诗人》那种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强的意识流碎片风格不一样,这一部更缓慢,更细碎,更细水长流一些,颇有亚洲审美的韵味在。
导演是一个极有童趣的人,可爱的互动和旁白,配合超可爱的格鲁吉亚文,就使得整个电影的童趣感和童趣感翻倍,看完我还笑了一会儿,觉得蛮好笑的。
我个人觉得电影是有点长的,2个半小时的碎片化书写,只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对于观众也是有考研的。
我相信有人是会睡着的,有人是觉得无聊的,有人是会很爱很澎湃的,有人是会觉得迷惑的…但种种反馈也交汇成了一些的化学反应,让这个所谓没有“意义”的影片变得更有趣有意义。
本文首发于《电影书写札记》,图文版作者/ David Ehrlich 翻译/ 鞘翅目 电影真的可以是任何东西,亚历山大·科贝里泽(Alexandre Koberidze)的这部抒情且不可言喻的浪漫之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在其150分钟片长的迤逦中,几乎无时不刻提醒着我们这一点。
开头的一个关键场景因其体现出了这种魔力而引人注目。
一个叫乔治(Giorgi Ambroladze)的足球运动员和一个叫丽莎(Ani Karseladze)的知识渊博的年轻药剂师刚刚在格鲁吉亚古城库塔伊西 (Kutaisi) 的里奥尼 (Rioni) 河畔享受了一次极为兰斯莫斯式邂逅(Lanthimos-esque meet-cute)。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膝盖以下的互动,或在从很远处拍摄的夜间长镜头下,这些人物看起来像黑暗中的光点。
但影片中毫无感情的叙述者(由科贝里泽本人配音)向我们确保了他们的共同情感,虽然他们都将得到诅咒,只因真爱永远不会轻易寻得。
监控摄像头、雨水沟和风都发出声音来警告丽莎,第二天早晨她将以不同的身躯醒来,然而,过往汽车的喧嚣马达声使她没有听到最重要的细节:同样的邪恶之眼也将目光投向了乔治,这意味着他也将变成另一个人。
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将如何在他们预定的第二天晚上的约会中认出彼此?
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坐在未来此生最大的幸福对面,还是会在走过某座连接城市的木板桥时与幸福擦肩?
多么可怕的命运啊——它揭示了醒着的生活是一个了无生趣的童话。
当然,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的乔治和丽莎由不同的演员扮演(分别是Giorgi Bochorishvili 和Oliko Barbakadze ,都是天生银幕脸,或许好看的邪恶之眼看起来会比其他人更善良),但交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如何为我们呈现这一变换。
当老丽莎躺在床上时,科贝里泽的声音指示我们闭上眼睛,直到我们听到睁开眼睛的信号——屏幕上甚至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倒计时。
这一镜中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丽莎没有动,但这并不重要。
没有突然出现的CG特效或任何形式的低保真处理、冈瑞式的身体互换 (Gondry-esque body swap) 。
相反,这10到15秒的时间突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电影潜力,它只可感知而不可肉眼所见,正如科贝里泽教会我们如何观看他的阳光诗电影,关于世界的真正魔力如何总是不可见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听起来像是那种只有评论家才会喜欢的难以捉摸的艺术电影,也可能是评论家拒绝的那种,在特殊节点和影展桂冠的外衣下包裹着廉价多愁善感的娇贵引进片。
但事实是,科贝里泽这部俏皮的第二部长片作品不属于上述中的任何一种。
主要是因为他对这两种类型都不关心(他的处女作,篇幅更长、形式更不稳定的《夏日不再重来》,更倾向于前一种类型)。
它不紧不慢但引人入胜——激动人心又简单直白,并且总是像流经它的河流一样容易跟随。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永远不会忘记丽莎和乔治(两人都因为诅咒而被迫离开他们的本职工作,并在市中心找到了离对方更近的低薪工作),但它几乎完全避免了与他们古怪的浪漫喜剧困境相关联的典型起伏。
取而代之的是,科贝里泽将他们的处境作为观察库塔伊西 (Kutaisi) 全貌的透镜,从当地的恶作剧者到痴迷足球的本地小孩,甚至该地区被忽视的流浪狗——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球队。
前一分钟,我们关注着丽莎受雇开关冰淇淋机的体育酒吧里的无能老板,他买了一台投影仪来放映世界杯,但不知道如何把它放在远离眩光的地方;下一分钟,我们看着一个打错的球顺着河水漂流而下,科贝里泽的旁白叙述反映了现代世界的外围恐怖,以及在这个充满悲剧的时代,制作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的所谓不负责任。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除了时间和城市的隐秘节奏外,它什么也不遵循,而是用它的每一根纤维来倾听。
人们走来走去,法拉兹·费沙拉基 (Faraz Fesharaki) 用天鹅绒般柔软的16毫米摄影机镜头放大了一切美妙的事物,当午后的阳光在树木之间划出小宇宙时,电影本身也变得像它的观众一样敏锐有活力。
两位纪录片制作人(由导演本人的父母扮演)在为他们关于现代爱情的电影寻找50对不同夫妇进行采访时进进出出,即使他们只计划用其中的6对。
有一次,一个过于急切的选角助理让陌生人假扮情侣,以达到她的选角配额,却没有意识到在镜头前奉献一段假的恋情可能足以让它成为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到科贝里泽散漫音调的诗歌围绕着乔治和丽莎,只因为他们的寓言式的错失联系如此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每天都能在周遭看见,却又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找寻的那种奇迹。
由于太过分散而无法成为一个爱情故事,由于太过内敛而无法成为一部城市交响乐,由于不够说教而感觉像一部论文电影,《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逐渐融合成一种抽象的田园浪漫——它发现了我们周围一切事物边缘的浪漫,并以电影中不能承受的轻盈感将其捕捉下来,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无法用肉眼看到它。
在其他情况下,乔治和丽莎只是两个被迫在他们永远无法离开的城市里做着烂工作的人,但在这里,我们以一种神秘的敬畏感看待他们,而这光凭我们自己是创造不出来的。
科贝里泽能够让你进入一种接受的状态,因为他没有试图教给我们任何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没有用任何可以在灯光亮起时带走的东西来提振我们的心;他兄弟的圣丹斯音乐随意地响起,仿佛不知道该在哪里锦上添花。
这也是这部电影轻松魅力的一部分。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可能需要很大程度的耐心,因为它从不打算以任何形式的震撼回馈观众,但科贝里泽知道它的咒语——同样施于乔治和丽莎的咒语——只会持续同电影一样长,因此它也让我们安心地度过这段甜蜜时光。
原文链接:‘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 Review: A Lyrical Fairy Tale Reminds Us Films Can Be Anything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于2021年3月首映于柏林电影节,提名金熊奖,而后于10月的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与中国观众见面,斩获了“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特别表扬”奖项,受到了现场观众们的诸多好评,也令更多影迷备受期待。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2021)本片由和观映像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发行对于这部影片,我们特地邀请到了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本人进行了深度采访。
本次采访采用文字书信的形式来进行沟通,希望能为所有对这部影片感兴趣的观众、影迷,带来一些解答与帮助。
导演是格鲁吉亚人,母语非英语,双方的问答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误读与行文问题,在翻译中我们已尽可能还原本意。
为便于大家阅读,本文仅呈现中字翻译。
所有(括号)里的内容,均为笔者为辅助理解的补充。
1/后浪电影:在平遥电影展的展映中,您对这部影片的开场白介绍和片中的一些行为都很有趣,您时时刻刻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提醒观众。
您本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强调了这绝对是您本人的作品,这种有趣的互动是您对观众开的一个小玩笑吗?
还是想提醒观众一些别的寓意呢?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目前我正在拍一部电影,主角是一个我们看不到身体,但可以听到其声音的“隐形人”。
我在试着搞清楚要如何拍摄他。
我计划用我其他作品中拍摄“可见”人物的方式来呈现这个“不可见”的角色,但目前仍然不知道最终的拍摄方式以及它的可行性。
每次我发现一些可能性的时候,我都会试一试。
所以,我才会(在录制视频的当时)有一种在镜头前变得不可视的想法。
2/后浪电影:实际上,作为一名观众,对于影片的内容而言,我觉得如果不足够了解 20 世纪的全球史、思想史、文明史,以及足球史甚至更多历史常识或知识,是很难完全读懂您在影片中的部分构思的。
因此,看完影片后,我们不得不为了更明白您的表达而去“补课”。
您会觉得观众如果没完全捕捉到您作品的涵义而失去对影片的理解?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自己绝非一个知识分子,我想很多人都比我更聪明,也受过更好的教育,所以我不认为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我拍的电影时会产生任何问题和困惑。
电影制作者们总是自持甚高,觉得自己比看电影的观众更聪明,可往往这些人拍的电影大多都蛮糟糕的。
例如,在观看某些好莱坞制作的电影时,你会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因为你会觉得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者有预设(自己“全知”视角的)立场,认为观众是愚笨(看不懂)的人。
但实际情况总是恰恰相反。
3/后浪电影:您最想对观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爱”的重要性。
并且,您是一个很棒的导演,即便是这些细节的东西不被大众观众熟悉,也仍旧可以感受到您作为一个作者导演的魅力。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很难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想借这部电影来分享哪些确切的情绪或想法。
当然会有一些,但正如我经历过的,有时你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起来又会是另外一回事—— 在创作一部电影时,或许你从学到的制作方法上出发,本身想做一个富有乐趣与幸福元素的喜剧片,而最终它充满了悲伤的感觉或其他情绪——所以这事关“信任”,你必须相信你的作品。
4/后浪电影:关于摄影:您在片中用到了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虽然看上去是某种距离的拉进,但实际上会让人有一种关注人物肖像本身的感觉,距离片中人很近,但视角一直都保持着礼貌的客观。
这是不是您在拍摄电影中保持的态度?
一种与被拍摄人物要保持适当距离的态度。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认为与被拍摄者的距离是电影拍摄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当然我所指的是物理距离。
这个物理距离虽然不能绝对地定义电影中的人物,但确实细微的差别会造成效果上的巨大差异。
所以,选择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与否,大家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立场的距离就好。
当创作者需要呈现一个特写镜头或局部细节的画面时,是选择近距离拍摄还是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这不仅取决于对后景清晰度的设想,也不仅取决于镜头在客观呈现与主观观察间的角度选择——最重要的,它是电影人的立场表达。
5/后浪电影:关于观影体验:提示音“闭眼-3、2、1-睁眼”的台词,是在将观众代入电影之梦境还是提示回到现实之中呢?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没从这个层面想过——但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
观众在“这里”闭上眼睛,在“那边”睁开眼睛。
在“这里”利昂内尔·梅西只拿到了世界杯亚军——在“那边”他拿到了大力神杯; 在“这里”的库塔伊西,你很难冲洗照片——在“那边”的库塔伊西,我们有一个工作室在冲洗16mm胶片。
(“这里”指现实世界,而别处则意味着“梦境”) 我得更多地考虑一下你提出的这个概念。
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是个游戏,而这句话是在提示观众们一起开始做游戏。
在这个游戏里,所有的观众可以,可以重返童年,回到电影拥有魔力的时代。
6/后浪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能看到一些熟悉的文本的影子。
例如,男演员和女演员在路口相遇的场景,会令我想起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比如《一见钟情》,曾有位知名画家根据这首诗绘制了一本漫画叫做《向左走向右走》。
整个镜头很美,非常诗意化。
此外,片中一些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例如会说话的水管等等,也丰富了片子的一些“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电影的基调既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又有奇幻元素,您觉得这种表达是否矛盾?
或者说,您这样别有心意的设计,是特地在等待观众发现呢?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有趣的是,你提到了维斯拉瓦·辛波丝卡。
在库塔伊西——在我们制作这部电影的城市,加拉克蒂尼大街上,你会发现辛波斯卡的诗就写在墙上。
我就是这样碰巧在开拍摄前几个月发现了她,这对这部电影非常重要。
(注释:加拉克蒂尼(Galaktioni)是二十世纪的格鲁吉亚诗人,其作品深刻影响了随后几代格鲁吉亚诗人。
) 现在你提到她的名字时,我才意识到某个想法或者概念在我们根本未曾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侵入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部分。
我在制作这部电影时的动机,是想为如今被人们视作不寻常或不可能的那些事件、时机以及场合,提供一个(影像)空间。
所有看似魔幻的东西本就理应是真实的——因为希望一棵树成某种象征就让它说人话,这种事在我的电影中绝不会发生——它如果说话了,只可能因为树在这个世界当中本就具备说话的属性——我从来没有听过它讲话,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
7/后浪电影:您能否阐释一下片名的涵义?
我的个人理解是:天空是全人类共享的一样东西,如同“爱”这个东西一样。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每次梅西进球后都会朝着天空望去。
他进球时的经典动作,他与我们头顶这片天空的联系,这些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他有着自己的理由抬头仰望天空,我们亦是。
这是一个具备个人经验的普世性动作。
世世代代以来,人们都会仰望头顶的这片天空,所见之物也有所不同。
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关于“天空”的精确答案(譬如宇宙、星球、大气层等什么的),但我感觉(关于“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的答案)未来也可能会再次发生改变。
8/后浪电影:您的这部新作与前期创作有序列上的联系吗?
非常期待可以看到您之前的作品。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在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试图与前一部电影保持点距离,因为总会有种危险出现,就是你兴许会找到一种舒适的拍片方式,并且开始重复自己。
但我也不想规定或禁止自己怎么做,所以我决定就只是顺其自然。
现在这两部电影之间的相似之处比我想象中的多一些,不过我(对这个结果)并不反感。
这部电影是很个人的,这是我在拍摄当下的感受。
我原本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完成这部片子,但是现有的这种方式会更加真诚一些,更加忠于我自己。
夏日不再来 (2017)
9/后浪电影: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和构思令人感觉您对电影语言有着丰富的把控。
在具体观影的时候,我觉得您在以电影语言作为语言系统的一种代表,尝试对电影形式做一个整体性的颠覆。
可以这么理解吗?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一直很喜欢看电影,但我并不算一个“Cinephile”/影迷。
我看过一些电影,但有些“电影导演必看片目”的电影我还没看完。
我周围很多人的阅片量都比我大。
对我来说,拍电影已经成为了某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我拍电影,并且试图理解电影具体的运作原理。
我有一些模式和知识的累积,也在实践中积攒了些并不足够丰富的经验——所以我拍电影,并且试图通过拍电影这件事来理解电影本身的真正含义。
10/后浪电影:片中充斥着很多局部的构图,和大量的特写与近景,体现了一种看似动态实则静态的美。
这像是回归到了早期电影史中的蒙太奇浪潮,我杜撰了一个词汇来形容这样对特点——“照片蒙太奇”,意思是指强调单幅/单个镜头的摄影感、静止感和沉浸感,这些镜头连贯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无数个段落。
在此基础加上电影声音的配合,一起成就了这部片子独有的语言形式,整体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观影感受。
您是否有意地在还给电影创作一种自由性和随意性?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认为,在电影被发明的初期阶段,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开始尝试制作电影的时候,所有影像表达的可能性就几乎被探索遍了。
事实上,这些可能性有时很隐晦,有时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悄然出现,如果你看得不够仔细和专注的话,就捕捉不到。
所以早期的电影人们倾尽所能,他们种下了一棵树,而后这棵树开始不断生长。
它本可以有数不清的分支,但整个行业却只遵循着一个分支来发展,并将其命名为“电影”。
除此之外其他的分支,便成了我们心之所向但并非(整体意义上的)“电影”的东西。
它们被叫做“实验电影、艺术电影、作者电影” 等等。
通过这样的归纳方式,工业主流排除了不适于呈现日常生活的影像形式。
那些不符合标准时长、不重在讲述一个可理解的故事的影片,都被认为不那么“电影”,是某种陌生的、怪异的存在。
但是我们要知道主流的电影形式,也只是「电影」这棵庞然大树的一个小分支而已,甚至不是一根主干。
对电影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爬向这棵树的更多分支去,爬上这棵树的冠顶去,在那里才会看到整片森林。
11/后浪电影:您愿意给观众分享一些关于拍摄这部影片过程中,令您本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我之前的作品几乎都由我一人完成。
但这部电影是由一个更大的团队合作拍摄的。
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两种制作方式我都很喜欢,但在开拍之前,我有隐隐担忧过“非独立”(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他人共同合作)状态下创作出「私人化表达」的可能性。
显然,结果证明这是可能实现的。
不仅可能,我们在一起工作时会觉得这是少有的美妙体验:在《仰望天空》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贡献了个人化和私人化的内容,最终让这一切组成更大的整体——一部电影。
12/后浪电影:您是否会觉得我们这样“文本细读”的观看方式,距离您摄制本片的初衷背道而驰?
亚历山大·科贝里泽: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感动了我,我想我已经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谢谢你。
采访后记这是一次很有收获的采访,导演难得的保持着他的童心和纯真,他对自己作品、拍摄团队以及观众的态度,非常令人感动。
以及对问题中不太了解的部分,导演也诚恳地进行了思考与回应。
例如对于第6个问题的回答,片中对于事物的拟人化,不是因为用它们说话来作为象征符合,而是对导演而言,他相信树是可以说话的,生活中不是因为树不说话,只是我们不具备听到树说话的能力,无法与之沟通,这是对生命与大自然的尊重。
问题9的回答,感觉导演很谦虚,也似乎回避了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在问题的语言表达上不够清晰。
影片中其实也看到了阿巴斯的一些影响,在平遥影片放映结束后,导演于自我陈述视频中提到过这点,便没有过多追问。
而问题10更多透露出了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对待电影史的一种个人视角。
他把“电影”、“影像”的发展比喻为植物的生长,就像一株渴望长成枝繁叶茂的树,各有分枝。
而除了你所看到的这棵树,还要接纳别的树存在。
在最后一问中,本人其实也借此机会向导演调查了一个真切的问题:我们的一切“文本细读”会不会令创作者觉得多余?
甚至断章取义,毫无意义。
非常有幸的是,在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知里,“误读”与“细读”的边界还不是那么的明显。
我们作为观众或多或少地汲取到了作品中的养分,满足了好奇心,导演也可以从这些反馈中感受到观众的喜欢,彼此都在这件事情里收获了纯粹的快乐,关于电影的快乐。
最后,也想感谢导演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复这些冗长的、繁复的问题。
这是电影人与爱电影人,素未谋面的文字交流,这些文字基于电影,也交汇于电影。
这种体验很奇妙,也许就像是「电影」这株参天大树的一片叶子吧。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当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FIN-采访|路过 为了承受地球上的悲哀与幸福(后浪电影)校对 | Flo (和观映像Hugoeast)排版|Juan (后浪电影)联合策划 | 后浪电影、和观映像Hugoeast原文可见于:与“隐形人”导演仰望天空,共享爱|和观专栏
为辅助大家理解与需要,配合中字翻译版把原文贴出来,导演回复中个别语句笔误已更正。
中字翻译见推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NTgn1hkangju5cgFrpZ0w【1】In PingYa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introduction of your film and some of the behaviors in the film are very interesting. You are always an «absent presence» to remind the audience that although you did not appear, you emphasize it is absolutely your own artistic work. Is this interesting interaction a little joke you made to the audience? Or do you want to remind the audience of some other meanings ?Now I’m working on a film with an invisible character, a man with no body but with a voice and I try to understand how I shall film him. I intend to film this character exactly the way I film the other ‘visible’ ones but I still don’t know how it will work and if it’s possible so every time I have a possibility to try things out I try to do it. Also I had a feeling not being visible in front of the camera.【2】Actually, for the audience, if you don’t know enough about the global history, intellectual history, civilization history, football history, and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20th century, it’s difficult to fully understand some of your ideas in the film. Then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we have to go to make up the less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meaning. Do you think the audience will have some kind of loss or other feelings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your film?Myself I’m definitely not an intellectual, I consider most of the people smarter and better educated than I am so I don’t think anyone will have a problem to understand the film I made. Filmmakers thinking they are smarter than the people who will watch their film make mostly terrible films.There are films made in Hollywood for example, you watch them and you feel insulted because you feel people behind this film consider you as dumb and silly person but in the end it’s always other way around.【3】What emotion do you most want to express to the audience? My understanding is the importance of “love”. And you are a great director, even if these details are not familiar to the public , we can still feel your charm as an auteur-director.I can’t say I know from the beginning exact emotions or ideas I want to share with the film.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but as I have experienced it, sometimes you think that you feel and think one thing but actually it’s completely different – and when you make a film that’s what you learn, you may think you want to make a comedy with fun and happiness but it’s full of sadness or the other way around – so it’s about trust, you have to trust the work you do.【4】About cinematography: you use a lot of close shot and close-up in the film, although it looks like a zoom-in to some extent, but it actually gives people a feeling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ortrait itself, very close to the person. But the perspective has always been polite and objective. Is this the attitude you maintain in filming? An attitude of keeping a proper distance from the subject.I think the dista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while making a film. Let`s say physical distance - however do you go to the object or person you are filming physically is a decision which defines the character of the film, no_t_ only this of course but it makes big difference.When you show a close up or detail - you go with the camera and near or do you use a lens which allows you to stay bit away, this kind of decision is not only about how sharp or not sharp the background than appears and not only the feeling of being in the scene or being a spectator of the scene — it‘s also always a statement from the filmmakers — and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you just have to find your own distance.【5】About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the film: does the cue tone “close your eyes-3, 2, 1-open your eyes” put the audience into the dream of the movie or in reality?I have not thought about it this way — but I like it. You close your eyes here and open them somewhere else. Here Leo Messi still has only World Cup Silver — there it‘s Gold, here it’s hard to get your photo developed in Kutaisi — there we have a laboratory to develop 16mm film in the same town..I have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concept you propose. For me it was a game, a way to start a game with the audience, to go back to the time when cinema was related to magic and all the spectators felt like children.【6】-【未回答】About the symbol of “football”: For Chinese audiences, they do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history of Georgi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but they do know a little about football. In the film, you treat football and football match as a big environment and event concerned by the collective, while emphasizing more on emo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Does the «football» in the film have more symbols of the times and group significance?【7】In this film, I can find some echoes of familiar texts. For example, the scene where an actor and an actress meet at a crossroads reminds me of poet Wislawa Szymborska’s poems like Love at First sight. A famous Chinese painter once drew a cartoon entitled Walk Left, Walk Right based on this poem. The whole shot is so beautiful and poetic. In addition, the use of anthropomorphic objects in the film also enriched the color of some «surrealist» style. But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 film’s tone is both realistic and fantastic. Do you find it’s contradictory? Or are you waiting for the audience to discover your design?
It is interesting that you mention Wislawa Szymborska. In Kutaisi, in the city where we made the film, on Galaktion Tabidze street you will find her poem written on the wall. That’s how I discovered her months before we started to shoot and I think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 film.Now as you mention her name I understand how things invade you, become part of your life and even part of things you do without you consciously planning it. Where can I find the painting - Walk Left, Walk Right?My Idea while making the film was to give a space to things happenings, occasions which are considered unusual or impossible nowadays. All the things which seem to be magical are meant to be real – I don’t ask a tree to speak in my film because I want it to be a symbol for something else – it-’s- speaks in the film only because it can speak in our world to – I have never heard it but means nothing.【8】Could you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film’s title?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is: the sky is something shared by all mankind, just as «love» is an emotion felt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Always when Leo Messi scores a goal he looks to the sky, I was always impressed by this gesture and his connection to the world above us. He has his own reasons to look up and so does everyone. It is a universal gesture with very private experience.For ages people were looking to the sky and seeing different things – now we are given in the school very precise answers about what is up there but my feeling is it will change again.【9】-(未回答 其实也不用答 完美忽略我的废话问题 默契)Do you know much about the young directors in China? Which Chinese director’s works do you like best? 【10】Is there any sequ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your new work and your previous works? We are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the previous works.While doing this film I tried to make a distance to the previous one, there is always a danger that you will find a comfortable way of working and start to repeat yourself but I also did not wanted to forbid myself something so I just decided to follow the wishes I had and now I see that there are mo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wo films than I had planned but I also have no Problem with it – the film is very personal and apparently that is the way I feel in the very moment, I could make it differently but this is more sincere – sincere towards myself.【11】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your work that you are familiar with film language, and you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film history. When I watched it, I felt that you were trying to subvert the entirety of the form and take the film languag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nguage system. Can we understand it this way?I have always loved watching films but I am not a cinephile, I have seen some films but there are films someone who makes films has to have seen and I have not made it yet - I know many people around me who have seen and watch now more than me.For me filmmaking has become the way of living, that‘s what I do — I make films and I try to understand how it works, I have some tools and some knowledge, some experience but not much of any of it yet - so I make films and through doing it I try to understand it what it really means.【12】The film is filled with many local compositions, and a large number of close-up shots and Close shots, which reflects a seemingly dynamic but static beauty. It feels like a return to the montage trend of early film history, and I personally use a word to describe it — 「photo montage」.This is meant to emphasize the sense of photography, stillness, and immersion of a single frame/single shot, which together coherently make up countless paragraphs of the film. Together with the sound, the unique appearance form of this film is achieved, which will give people a real and cordial feeling of watching the film. Do you intend to return the freedom and randomness of film creation?I have a feeling that in first few years, when people started to make film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t century everything what can be done with a film was done. The thing is sometimes it‘s hidden, sometimes it’s just a second. It is so concentrated if you don‘t look very very closely it’s impossible to see.So they did everything - it‘s like they (the early filmmakers) planted a tree and this tree started to grow and it could have had many, hundreds of branches but the Industry started to follow only one branch saying this is cinema and everything else is everything what you want but not cinema, they call it experimental cinema, art house, autore cinema - and by doing it they exclude all the forms which don’t suit the hipe out of the daily life everything what does not have the usual length and does not tell a well understandable story is considerd to be less cinema, to be something strange, some kind of a monster - but we know this kind of mainstream cine is only one small branch of a huge tree, it is not even a big branch and it‘s important to climb all over this tree go also to the top of the tree that’s where you can see from that there are other trees too.【13】Would you like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some things that impressed you during the filming of this film?I was doing my previous film almost alone, this one we did in a bigger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s huge. I love both but before starting this one I had some concerns - regarding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something personal while not being alone - apparently it‘s possible.Not just possible but it can be very beautiful when few people work together, everyone puts his or her personal and private things in the film and in the end it all can be one thing - one film.【14】Do you think our way of «close reading» runs counter to your original intention of making this film? I was touched by the way you thought about the film and I think I have learned some new things about it so - thank you. 翻译、整理于2021/11/22
只想说,这导演真的挺会玩。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兼具了独特的艺术性与高级的趣味性,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览尽格鲁吉亚人民的风情,生活日常,隐匿的历史痕迹,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各自为营的狗狗球迷,还有诉说的草和风。
影片通过画外音引导观众,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幽默玩趣,独特的配乐凸显出格鲁吉亚的民族特色。
如果除去其中穿插的大量的日常生活街拍和空镜,这部片子整体给我的观感跟《大佛普拉斯》很相似。
虽然没能在影院看,我还是有乖乖闭上眼睛,跟随剧中角色进入睡眠,如同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后半段设置的引导观众带上3D眼镜那般仪式感。
而且,导演在影片后半段接入一条拍电影的戏中戏故事线,增加了许多迷影的色彩。
影片的主线故事是关于一个怪诞的爱情诅咒,它改变彼此的模样,抹除记忆。
在诅咒发生之前,导演故意只拍了相遇的两个人的下半身,通过跟随脚步的镜头,交代角色关系和故事背景。
于是,故事后面这对恋人露脸时,我们可以把他们想象在任何一对恋人身上,在相遇之前,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在影片中间连接的部分,导演解释了影片中时间背景的模糊设定,其目的也是不想聚焦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和事件,甚至人物。
过渡画面是一个足球在凶猛波涛中沉浮不定,配合旁白避而不谈的特殊时期历史事件,情绪烘托得特别的沉重,与影片整体悠然平静的基调有很大的反差。
足球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梅西在这个时空里率领阿根廷夺得了世界杯冠军,慵懒的午后狗狗们也加入各自的世界杯看球阵营,被诅咒的男女在准备迎接世界杯球赛的小酒吧再次相遇,最后一个镜头似乎又回归到足球,男孩子们背上画着梅西的名字,来到一具雕塑面前,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那具雕塑意味着什么。
影片有四分之一的镜头是日常的生活镜头,拍风景的空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有点枯燥难熬的。
如果你沉浸进去那些看似无聊的画面里,你会发现这些镜头变得越来越灵动,大人们在自然的交谈,孩子们在嬉闹,写在脸上的情绪,吹过的风,下午的斜阳,远处的云。
而且,我觉得这些画面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足够比例的真实镜头冲淡了故事本身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使得电影没有完全脱离物质世界。
导演用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动物,天气,光,但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这种投射打破了现实世界里沟通的屏障,在导演摄影机的视角里,万物和时空都是连通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呈现的方式都是多样的,没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就连导演自己最后都无法自圆其说。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那些跃然于眼前的镜头,似乎说着相同的故事,但是从每个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就是导演眼中属于他的格鲁吉亚的故事。
我原以为剧情会是以下发展:男女主人公改变面貌,在咖啡馆找不到对方后,在机缘巧合下又爱上了“换脸”后的对方。
然后诅咒解除,男女主人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又惊又喜。
但这时候出现了新的问题:当初的对方和改变后的对方,自己爱的是哪一个呢?
为什么自己会爱上“别人”呢?
虽然“别人”正是彼此,但自己并不知情。
好好地对“一见钟情”这个话题反思反思:)hhhh
丽莎和乔治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恋人,但当命运让他们相遇之时,恶魔之眼却使得他们再次形同陌路。
徘徊在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的城市街头,他们思念着对方却认不出彼此。
重逢之日是否还会到来?
作者 | Tom Charity
迷离,幻游,难以定义,这是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的第二部长片。
一串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温柔地提醒观众在听到提示后闭上双眼(并在听到第二声提示音后将眼睛睁开)。
随后便是倒计时:3,2,1……故事的开始,女主人公丽莎与巧遇的乔治约定在附近的咖啡馆见面,但就在约定好见面的日子后,她被恶魔之眼诅咒将在一夜间改变样貌,变得面目全非。
第二天清晨的醒来时刻,我们或许会见证一个转变,但科贝里泽却让我们将眼睛闭上。
其实哪怕睁着双眼,我也同样不会出离。
但这一巧思会让观众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俏皮和魔幻现实主义,天马行空的童话般的故事以一种突袭的狡黠、温柔的荒诞、可感知真诚的画外音(来自导演本人的配音)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捉摸不定地徘徊于神秘与坦诚之间。
科贝里泽的场面调度与叙事方式完全不同,他尽可能减少流于表面的情节,转而关注周遭环境,美丽且历史悠久的格鲁吉亚城市库塔伊西,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小孩和狗。
我们就这样去观察、去感知,这些事物并非毫无关联,但也不能够同类而语。
影片中,丽莎如约而至拜访了一个声称可以推翻咒语的女人,她在一所儿童音乐学校工作。
这貌似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时刻,那么科贝里泽想呈现什么呢?
漫不经心的镜头定格在阳光下的校园廊梯,丽莎前来寻找那位老师,学生们熙熙攘攘,门内传出嘈杂的音乐,然后便是丽莎联络人的教室和书桌,她的茶具……这场戏仅由这些事物构成,不指向任何意义。
它含蓄地暗示了丽莎并没有恢复样貌,这个女人在夸大其词。
我们无需在意导演对叙事的弱化,更重要的是他对气氛的渲染、对特定空间和情绪的表现。
2014年的库塔伊西,阿根廷挺进世界杯决赛将影片的时间定格,不过按照导演的一贯风格,他在影片中改变了决赛结果,由此解构了时间。
他还挑选了一只叫Vardy的流浪狗,它是英国队的球迷,这又让我们联想到了2018年的世界杯。
无论如何,故事发生在哪一年似乎并不重要,但梅西显然非常重要。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暧昧的电影,童话般的纯真是一种对政治的回避,或者说是文艺片所携带的逃避主义。
诚然,库塔伊西有着中世纪怀旧的浪漫主义残余,甚至可以说是隐匿的民族主义,尽管这样形容显得有些荒谬和不可理喻,同时也难以确切。
但我们有必要去感受导演悠然自得的实景镜头,以及影片整体艺术化表达的永恒性。
故事是天马行空的,影像却很直白,真实的人物、街景,像布列松的镜头那样严谨的极简(欧仁·格林的当代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将巴洛克风格融入世俗生活)。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种美学风格追溯至无声电影时期,《当我们……》这部影片很长一段都没有对话,部分片段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而且总是能隐约感受到手持摄影的存在。
科贝里泽偏爱缓慢淡出、溶解,甚至是以光圈的形态。
他迷恋城镇广场、校园、中景、河流、街头的狗、白昼与夜晚的街道、街头陌生人的脸庞。
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与“城市交响曲”电影《星期天的人们》(1930)和《在希尔维亚城中》(2007)一脉相承。
摄影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影片用镜头定格了存在之美。
还有些偏离主线的段落,例如孩子们的足球比赛(以欢快的慢动作拍摄);乡村面包店的田园风光;一组拍摄在酒吧里看世界杯的男人们的蒙太奇镜头,从肩膀、肘部到腿部。
导演的弟弟乔治·科贝里泽所创作的迷人配乐(用竖琴和小提琴)渲染着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场景,与一切叙事性段落一样,音乐同样是影像表达的基础,也同样具有非凡的魅力。
这些片段体现了影片对于社区的特别关注,对稍纵即逝瞬间的跨时空共享,这其实很像一起看电影。
其中蕴含着与实验电影的近亲性,就像纳撒尼尔·多尔斯基和斯坦·布拉哈格带来的视觉享受与艺术灵晕,但影片同时有充分的故事情节支撑来吸引我们,就像那几个恶作剧的人把一美元钞票挂在钓鱼线上来引诱路人一样。
我们可以自由解读影片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并引申至影片的叙述,“当我们凝望爱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所爱之人的目光同样落在我们身上吗”在下半场出现的一个副线情节中,一个拍摄团队(其中两人由科贝里泽自己的父母饰演)在征集六对爱人的脸。
但摄影真的能够捕捉情侣之间无形的联结吗?
对于影片中所有引人遐想的暧昧与模糊,科贝里泽事实上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老套的肯定。
一个偶然的机会,丽莎和乔治被邀请参加这部片中片的拍摄,尽管他们尚未认出彼此,也没有当即坠入爱河。
选觉导演已经筋疲力尽了,需要最后一对情侣报名参与才能收工。
在影片结尾处,电影剧组和他们的拍摄对象在当地的影院相聚放映。
灯光渐暗,放映机开启,我们看到了电影独有的魔力。
这是幸福的结局,就像一个成真的童话。
导演采访 BY Arjun SajipQ:梦幻般的镜头流动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大的美感,你是如何进行剪辑的呢?
A:剪辑对一部电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过程。
对我来讲,独立完成剪辑很重要,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反复推敲,完善起初可能看起来很别扭的地方。
在剪辑室里独自待一整个晚上,你会发现自己的电影中有一些意想不到之处。
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我差不多刚好完成《当我们……》的剪辑工作。
但我有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无别的事可以做,除了在家里继续剪片子。
这几个月的高度集中让这部影片与初始状态完全不同了。
Q:你和摄影师Faraz Fesharaki是如何让影片构图如此丰富,像画一样的,尤其是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那部分?
A: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
在正式开拍前,我们一起在库塔伊西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需要去熟悉彼此的想法,并在审美上达成一致。
最开始我们想用低分辨率摄影机来拍,然后跟随影片进展去不断提高分辨率。
但想到影片中设置了一个咒语,有一个清晰的前和后,为了凸显这一点,我们决定用16毫米拍摄诅咒来临前,用数码拍摄诅咒之后。
Q:你现在有在筹备什么新作品吗?
A:八月份我开始用索尼爱立信拍摄另一部新片(这是继2017年的影片《夏季不再重来》之后再一次使用爱立信设备),名字叫《干枯的叶子》。
这是一部公路片,我们已经出发两个月了。
和我其他的电影不同,这次的拍摄地点设置在小村庄和公路上。
我已经构思好了整部电影,并且已经确定了沿途的目的地,但这次我舍弃了明确的剧本和分镜。
偶然和直觉更加重要。
2022.11
看过《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大抵会有答案。
电影片名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诗,在长达150分钟的内容里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书写一个奇幻诡谲的爱情童话。
这不是什么影坛前辈导演的最新力作,而是年轻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入围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
这位格鲁吉亚导演能否成为一位电影诗人还有待观察,不过整部作品的确与传统的叙事电影有着极大的差别。
一开场利用人物身体局部特写的镜头画面来描写一见钟情的男女主角,相当新颖和亮眼。
其次,说书人口吻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承担了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感觉像是观看黑白默片上的字幕卡似的,这种“有声字幕卡”不断提示情节接下来的走向。
▲具有时代氛围感的灯光色彩此外,导演在色彩打光和配乐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极力渲染出时代氛围感,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片中采用了90年世界杯的主题曲,一下子勾起了遥远的记忆,同时情节中却又不断出现阿根廷球王梅西的名字,故意虚构了一场不存在的球赛,模拟出万人空巷的情景,两个不同年代的氛围交织起来给人一种错乱的历史感。
这种混淆时空的手法在德国导演佩措尔德的《过境》里令人惊艳了一把,在此无疑彰显出导演对足球和梅西的钟爱。
也许这些美学手段足以让观众沉醉于这个奇幻故事里,不过,这些手段也在不断弱化叙事,使情节变得愈加抽象化。
开头抛出男女主角受诅咒而易容的悬念,这对恋人究竟能如何找到对方延续感情呢?
我当时想象出很多种可能性,其戏剧化程度足以变成一部好莱坞爱情喜剧。
然而意外地,剧本根本不屑于类似的戏剧化套路,而是极力淡化两人重新面对和相处的过程,画面上尽是城市街景、富有诗意的空镜头,又或者是爱看世界杯的狗狗,用诗意画面取代叙事。
▲中了魔咒的女主角再加上导演亲身上阵的旁白声音,抹去了不少男女主角之间的对白台词,使人物塑造缺乏力度,像是轻飘飘的纸人,间接令爱情线变得单薄。
于是,剧本不得已在中段加入一位导演找寻几对情侣进行创作的情节来补救,这段充满迷影意味的设计最终破除了男女主角身上的诅咒。
影片足以彰显出这位格鲁吉亚新导演鲜明的作者风格,相信也是讨好影评人欢心的原因。
不过,他更在意的是足球和这座城市,甚至是电影,而爱情故事仅仅是一种点缀,在宁静的生活长河里偶尔泛起的浪花。
3.7/5
好久没看到这么无聊的片子了,无聊到后排人踢我靠背都无所谓了,权当提醒自己别入睡。无聊也就算了,还这么长,喝一杯白开水可以清肠胃,喝一桶白开水也是会反胃的。可惜开头还有点意思,一桶白开水裹了个汽水的外包装。
电影是生活的解药。似是而非的旁白,各种生活流的文艺摆拍,这才是真正的小红书电影啊
很乱
连狗都可以爽约去另一家酒吧看世界杯,世间没有什么遇见是理所当然。关于邂逅、关于足球、关于电影的散文诗,导演是真的很爱很爱梅西...
导演好淘气啊,无论是剧情设置,讲述方式,甚至是自己录的那一段交流,都能看出他充满了童真的异想天开,又有一些诗意的随心所欲。不过,我其实更喜欢开篇变脸前的十几分钟,着实惊艳到了,有种特吕弗和韦斯安德森混合的奇怪气质,后面的部分当然也有很多有趣的片段,但整体还是过于天马行空和无拘无束了。
我的腰实在是抵不住…始终很难被代入电影(诅咒 足球 小镇 河流)
没啥说的挺难看的,自我意识过剩,格鲁吉亚更换宣传大使,催眠大师。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看见了足球⚽️影不对题啊,而且,太长了太长了……背景音效让我想到了《西游记》,拓展了一下,可能是三打白骨精……
古典童话广播剧,古典到电话联系这样的事不允许存在。不过邪眼如果知道两人加了WhatsApp应该会下咒语把手机变砖头吧。前面挺可爱,到后面越来越没章法,结尾给自己找补有点破功,童话设定搭得挺好非得自我否定。并没有超越Parajanov的东西,看了好像没什么收获,看下一部吧,有进步还是可以4星。用太长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格鲁吉亚文、亚美尼亚文、缅文傻傻分不清楚。所以助手开个右舵轮的车就是隐喻邪眼?
四星半。奇幻咒言是人想象出来的,追逐和放弃同样出自人类的脑袋瓜。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动用浑身解数,吹拉弹唱着格鲁吉亚人的日常生活,随风飘浮的情节又是那么的注定,阐释着人因平凡而原生出的不可预期之美好。
把城市拍得很漂亮,能看出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不过用一堆跟主线无关的散乱片段把片子抻这么长是在做什么,看得我昏昏欲睡
#2021MIFF# “当我们仰望天空看见什么”得到的是结尾,而“当我们从天空俯瞰格鲁吉亚看见什么”得到的则是电影镜头下的所有故事。电影以被诅咒的爱情为线,而以简单平淡的生活为本,看下来很舒适,但这样的长度还是不免让人有些困乏,相比之下,电影的第一部分还坚持着剧情的更迭,而第二部分则逐渐放开,把剧情完全融入进格鲁吉亚最日常而平静的生活中。三三两两的过路行人,夏夜里球迷们的欢呼,街角边慵懒的小狗,仰望天空,我们看见的是充满未知的命运与未来。
很诗意很散文。摄影极美,配乐好听。
实在无能 仿佛上了节听不懂的物理课
你就是那个用单杠赚钱的?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
4K版本太大了,感觉我的笔记本有点带不动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时间超长,文艺屌丝无病呻吟
对于能拍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拍成两个半小时的,我都无甚好感。影片前半小时新颖出奇,但随着冗长的镜头以及散漫的剧情,渐渐地新鲜感消失殆尽,转而变成了无聊的自我沉湎。
导演太会了,映前的在场的椅子和隐形的自己,中间一段媒介互动,Audience,321——lose your eyes!有必须在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的很多设置。是一篇散文,不矫揉造作,小把戏用的极其有趣,太懂电影的玩法了。
非常难看,是那种典型的自我意识过剩的片子。时不时响起的背景乐显然是在提醒你共情的时刻到了,显得更low,炫技的做作程度和多兰有得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