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力荐!
马修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
我相信音乐有这种力量。
我和女儿一起欣赏了这部碟。
女儿偏巧是学合唱的,所以我们在欣赏情节之外,也花了点时间点评小男生们的演唱技巧。
比如,当马修将这个那个分到了女低音、女中音部时,我俩都呵呵笑出了声。
哈哈,好玩的很。
一般赖皮大王乖乖地被歌声俘虏了灵魂。
当初送孩子去学唱歌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替她做出了选择。
她学歌的地方是一座英国爵士留下的建筑,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当第一次在这座辉煌的建筑、明亮的大厅里听着孩子们唱着轻盈美妙的歌声,我感觉心都融化在了歌声里,感受到每一寸肌肤都受到了阳光的亲吻。
这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多次与我相遇,所以我相信歌声的魔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再次体会到了这种幸福的感觉。
尤其是当马修离开“池塘之底”,在天使般的歌声中,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波浪般的小手在窗口挥舞,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充盈了泪水。
如果你喜欢孩子们的歌声,你喜欢孩子,或者你碰巧是位父亲或者母亲,那我都隆重向你推荐这部电影!
而我在看完借来的片子后,准备立刻买来作为收藏。
BTW,又听说这部电影中的歌曲都是小演员们亲自演绎的,真是令人惊叹!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网上诸多好评。
而,或许正因如此,直到看完,期待中的感动却仍并未到来。
关机。
却忽然觉得了一点好。
救赎。
他终是无名无利的。
一生,就那样默默地过去。
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成就?
孩子们的合唱团并没有成为奇迹。
他并没有从此功成名就。
虽被冤枉但确实暴力的蒙丹或许依然会有晦暗的一生。
那些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仍是那般无力,那些飞舞的纸飞机和一双双在窗口摇动的小手,更多的,或许也只是煽情的安慰罢……一如《凡高传》中前来慰藉凡高的虚拟女子。
而那追随他而去的孩子,又能有着甚么样的辉煌呢?
都只是普通人罢了。
都只是普通一生罢了。
而,真正的救赎,或许便在此了。
不是奇迹。
歌唱并不会带来奇迹。
即使他们被人夸赞。
即使赞助人对他们印象良好。
他们仍然继续过那样的生活。
仍然是叛逆的孩子,然后慢慢长大,衰老。
如果是为了奇迹,那便不用做甚么了。
因为奇迹是不存在的。
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生命增添了一丝光亮。
就在歌唱中行走罢。
倘能一路唱来,此生,也非完全虚度了……03-08-2005
影片开头先以一个推镜头表现当皮耶(莫翰奇)听到母亲死讯的神情。
镜头由下向上移动定格于皮耶整理领结的近景,表达出一种庄重的情愫。
皮耶当时凝重的神情通过演员流下的热泪表现淋漓。
皮耶奉命指挥交响乐时婉转动听的韵律与表现人物悲伤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拍摄景深虚实的变化凸显了主人公,演员坚定沉重的面部表情为剧情的深入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流动的音符,场景从指挥大厅转场到皮耶参加母亲的葬礼。
一束白玫瑰安放于母亲下葬的灵柩上,代表一种素雅的宁静。
亲友们撑着黑伞静默于此,与皮耶淋着滂沱大雨形成对比,即没人能体会当时皮耶的心情。
此时外部环境与皮耶内心世界一致。
摇镜头的运用展现了一组有关皮耶的古典音乐报道,代表皮耶的音乐成就。
又是大雨,此处使电影流畅,衔接自然。
送走了母亲,皮耶迎来了新的访客——贝比诺。
贝比诺简短的影视语言使皮耶忆起了50年前在池塘畔底铺育院生活的日子。
一张当年照片的出现介绍了两个垂迈老人的身份和改变他们一生的克来蒙·马修老师。
此刻场景中黄晕的灯光增加了温暖的情愫,随着贝比诺带来的一本关于他(马修老师)也属于他们的日记。
通过皮耶的视角翻开日记的第一页由日记中的图画“学校大门”转场至真实的场景,使影片成功过度到1949年的铺育院生活。
这也是马修老师任代课老师第一次来到行为偏差的青少年铺导院。
当马修老师遭遇院长,影片以仰角镜头展现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抑或是一种威严与恐慌的对比。
仰拍在开头运用多处,例如,以马修视角仰拍学校高墙和窗户,传达出种不能预知的恐惧感。
“一犯规,就处罚”马修老师耳闻了几个捣蛋鬼的名字,同时麦神父遭遇捣蛋鬼的袭击受伤也证实了这一点。
接下来,以视、听感官的冲击,表现马修初识顽劣学生时的感受。
男孩儿们给了他个下马威,但马修的善意感化及不同于院长的粗暴教育方式,给男孩儿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
柔美的音乐响起,预示着这个平凡的秃头老师给每个人带来的幸运。
此时插入特写镜头,马修老师锁上皮包的柜子,为下文做铺垫。
渐黑转场。
马修老师说服院长答应他3个愿望:1,取消集体处罚。
2,让马修处罚学生。
3,让马修保留受处罚学生的名字。
当马修为孩子们谋得利益回到办公室,却发现了自己皮包里的乐谱不翼而飞。
音乐这时以急切紧迫的形势,表现出马修中心的焦急。
萧老师看到马修和3个男孩儿在厕所,用简短犀利的语言与马修对话,马修:你只看到邪恶的一面。
萧老师:在这里?
是的。
代表来到了这里,人们对你的看法就会改变了。
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虽然男孩儿们用唱词满骂了马修老师,但他却没有恼火,而是想帮助他们。
此时的话外音说出了马修心中的话:他们唱得不好却又非常爱唱,他们真的无药可救吗?
显然马修老师心中已有了答案,屋内温馨的灯光再次亮起,映衬着演员脸上的笑容。
日记记载11月30日实验合唱团开始。
这不算伟大却能吸引同学。
这种氛围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
马修老师有满满的灵感,同时也发现了莫翰奇那上天赋予的声音。
其中使用剪影,叠化等影视切换效果。
分别展现了马修老师单独辅导莫翰奇时对他的重视与欣赏以及男孩儿们学习唱歌时飞快度过的时光。
在这一片祥和中穿插着马修对莫母的暗恋和坏小子孟丹的到来。
院长也似乎被这气氛感染,表现在他像孩子一样扔纸飞机和顽劣学生一起踢球。
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影片中合唱队唱的歌词也从原来的浑浑噩噩转变成:“让阴霾一扫而空”“远离地平线,擦干泪”等积极向上的唱词。
代表了生活的变化,这呼应了那句话“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同时也让我觉得真的来到了“春天”。
一年四季的春天尚且短暂,放牛班的“春天”也逃脱不了时间的考验。
5月13日,孟丹因为偷窃被送到不同的教管所,走时孟丹回头看了马修老师,在这里采用了变速的影视特效,代表了一种无奈的结束。
同样结束的也有马修老师对莫母的恋情,在一家露天咖啡馆里,虽然和莫翰奇间的误会让马修取消了他的独唱,但马修老师仍是提到让莫翰奇到音乐学院深造的事,这让莫母感动不已,说出了自己已有了心仪对象,这正是为莫翰奇求学的大好机会,最后莫母与马修老师互吻分别,此时侍者的巧妙出场,安排匠心独运,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自然地宣告了马修老师暗恋的结束。
渐黑转场。
接下来,随着辅育院女董事的到来,人们欣赏了这些曾经被认为是行为偏差学生的歌声,对他们有了新的看法。
这里的影视语言以马修老师的口吻诉说了对莫翰奇个人的重新认识:“在莫翰奇骄傲的眼神里,我似乎懂得了许多,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音乐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
”从这些对个人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肯定。
结果院长想独揽了马修实验合唱团的成果,然而辅育院发生的大火却阻挡了院长的美梦,他愤怒的开除了马修老师。
影片以马修老师的离去为结束,运用摇镜头拍摄出男孩儿们制作的无数纸飞机从高墙窗户中飞出,伴随着那首《cerf-volant》,莫翰奇悠长的歌声响彻天空,马修老师看高耸如监狱的辅育院的深情再不是恐慌了,而是一种不舍与依恋。
影片最后以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为画外音,说出了马修离开的那天带上了已是孤儿的贝比诺,而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道出了影片开头的由来。
这片子音乐不错,童声也很好听。
反正那音乐我听不明白,歌词也听不懂所以很难听进去,不过技术上讲应该是不错吧。
故事还成,但是因为之前抱的希望有点大所以其实挺失望。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抱的希望本身就不太合理。
看着海报我还以为这个班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故事,应该是不那么美好的故事,是他们一定要到这个地方来的理由。
不是全部至少也得是有一半吧,而这个老师应该用音乐一个一个的给这些孩子的故事加上个美好的段落。
但是其实这个片子没有展示任何一个孩子完整的故事,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所以对里面大部分的孩子,我都感觉太陌生了,而且觉得他们没有到那里去的必要。
那个一直等爸爸的那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坏事?
就算是那个被称为天使面孔魔鬼什么什么的孩子,也没做什么特别不靠谱的事。
所以逻辑上我首先就对这片子产生了距离感。
反而是那个叫蒙丹的家伙倒是让我觉得距离感小一些,因为片子里介绍他的背景和描写他的行为的时间比较多。
了解才能认同。
但就是这种认同,让我更是对这个片子失望了。
个人觉得这个班里最需要拯救的孩子就是蒙丹,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拯救,好像我就会从心底承认这个老师的能力,称赞这部片子。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这个孩子,老师没有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多花多少精力,离开那里的时候,他还是被认定无可救药的那个,而且很可能更糟。
不过老师确实也是凡人,不可能要求的更高,再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合唱团已经是不易了。
再要求多了就是苛刻了。
但是这么想还是觉得不太对味,有可能还是海报跟我的感觉和片子差太多了。
对于全班孩子们细致的描写太少了,基本上只是好好写了两个孩子,如果海报是这个老师加蓬皮诺加皮埃尔,我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失望了。
这样国外的反应师生的电影我看得很少,感觉的不错的就是《了不起的威尔汉汀》,那部片子让我很感动,不知道这样比较是不是合理,但是唯一的参照物就是这个,所以还是忍不住拿来比较一下。
《了不起的威尔汉汀》是一对一的故事。
基本上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电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挖一挖这个故事。
但是放牛班是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故事,这么短的电影,这么一个大班的孩子,故事挖不深也是正常的。
于是只能用偏心的办法用力的写一到两个孩子的故事,别的孩子一笔带过。
不过这也许在别的地方行得通,在学校很难,因为老师很忌讳的就是偏心。
而这个老师确实也有那么点偏心,他对皮埃尔明显比别的孩子重视很多,这份重视里不仅包含赏识皮埃尔出色的声音,还有这个老师对皮埃尔母亲的爱慕心理,喜欢好学生无可厚非,但是把课堂之外的情绪带到学校来个人觉得不是适当的为师之道。
最后,我其实很好奇那个当谱架的孩子之后的人生,我觉得这是这个老师让我觉得不可理喻的地方。
可能大多数人觉得没什么,但是我觉得当谱架对于这个孩子不是什么因材施教,而根本是种侮辱。
因为那是个很奇怪很招眼的位置,而且不是因为出色才获得的位置,那样的位置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喜欢的吧。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私下里对那个孩子说你轻声唱,而不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全体来看演出的人这个孩子五音不全。
而且就生理角度上讲,这样举着谱子是很累的,凭什么别的孩子在轻轻松松手放下的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他却要装成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只能欣赏别人呢?
(想说我过于神经过敏的人拜托心安理得认定自己乐意去当那个谱架)最后证实是这个孩子偷了钱,但是理由什么的却没有交代,实在是太潦草了。
呵呵,邪恶点说这是唯一一个被音乐丢下的孩子,所以我真是很难认为这是个成功的老师。
不过反正老师也是人,不能要求的太高,不过就是不太感动了而已。
还是那句话,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是没办法的事,再好的电影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打五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
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
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
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
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
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
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
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
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
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
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
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
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
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本片主要运用音乐来叙事。
音乐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
例如开头部分主人公指挥的乐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
影片还利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蒙丹出现时所响起的宁静又带着邪恶,就如同蒙丹本人一样。
本片通过音乐来表达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里面的原创音乐也使得情节衔接更加的紧密。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他最后用音乐让孩子最后在处事和性格方面产生了质的变化。
先说说影片给我最深刻的一幕吧,影片最后的纸飞机和稚嫩的不停挥舞的小手。
大概是在初中时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当时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看的,一直到最近,去接上幼儿园的小侄子放学,看到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飞满了纸飞机充满着叫笑声,突然眼前就和记忆里的画面重合了,然后就有了最近的一次重温,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清澈的童声合唱洗涤了一般,并且深深体会到了一个良师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会有多大呢,片中老师马修对这些在池塘之底生活着的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挖掘每个人的长处,用爱包容与理解,慢慢的磨掉他们的棱角,这正是一些失意之人渴望的,或许是安慰,又或许是关爱。
举个例子,初中时我的成绩还算不错,唯独英语脱了后腿,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喜欢,不喜欢这门课程,英语对于我来讲就是负担,至于原因,大抵来自英语老师,我的三观基本上和老师完全相反,他说往东我就想西,彼此看不惯对方,上英语课听到他用尴尬的口语授课就心里厌恶,长时间积累下来,造成了英语的脱节,但是如果有一个我喜欢的老师授课,那结果必然相反,也许未来也会有很大变数。
这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潜移默化可以改变许多,世界上没有一人是一无是处的,但愿意挖掘,愿意包容的伯乐却寥寥无几,我想,马修老师的大爱不是每个人都有,但至少,我们可以多一点包容和理解,眼里多看到些他人的闪光点,有时,不经意间,命运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
重温后的想法,以上。
看完电影后,感觉心里异常的宁静,听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那犹如来自天籁的童音合唱,还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音乐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类的纯真本性与美妙的音乐自然的融合,即使在灰暗和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让人生充满阳光和希望,犹如置身于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洋溢着马修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更有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这样的老师真好
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电影中马修老师与院长不同,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
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场合维护着孩子们。
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接受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老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助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
与之相对比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迁与仕途。
尤其是最后院长在回答是自己创建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
理由都懒得想,就是给一星!
这分儿也未免太虚高了,完全没有体现“教化”的动人之处,小男孩的歌喉也相当有限。只能说那个年代还没有《芝加哥》,没有《和声》,才让可怜天生不懂什么是剧情的法国人得到这样殊荣。
作为教育者,不能轻易给犯过错的孩子盖棺定论,马修老师在面对问题儿童时正确引导,耐心感化,在无能狭隘的院长前也不卑不亢,确实是教育者的榜样。放火烧学校的坏孩子如同每个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最大遗憾。影片由老师的日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而音乐无疑是其中最美妙的部分,天籁童声沁澈心灵百听不厌
10次看douban评分超过9分的电影,9次会睡着,难道我来错了地方?
完全没有感觉。可能是我人文素养。音乐素养等等素养不够吧。我看到的根本就是一个音乐家连让他走上音乐道路的恩师的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故事。
不知为何描写师生情的电影总能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影片一切都来得太过戏剧性,很机缘巧合,实在是很假很突兀,无法让人信服。
音乐和 人性的完美结合。2020年3月6日二刷。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一生,法国电影的清新温暖还是感人。四星到五星。飘扬的纸飞机是雨天晴,最后的旁白触动我了,老师继续教书育人 教学音乐直到终老,从没想过扬名立万,短暂的爱情,音乐的梦想
先看了死亡诗社,然后看这部。对这部很没有感觉很没有感觉= =
从评价看应该是一个很棒的片子,然而个人感觉只是还好,或许是因为对音乐缺乏好感吧
上次看是小学音乐课。
在平淡中湮没。
比起《死亡诗社》来说过于理想主义了,总而言之就是很理想很温暖但是不够符合人性,老师的形象也没有特别出彩。实际上,作为教师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总结出来一个道理:对付性格执拗的学生,只有耐心和温柔是远远不够的,一味的感化只会成为放纵,有些小孩子其实并不符合“人性本善”的规律。另外,直到最后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被翻译成了“放牛班”啊?中文翻译的名字真是为电影吸引了不少观众,直接翻译成“合唱者们”的话,综合考虑到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可能从一开始我就不会点进去看了吧。
跟现代教育不贴边…不值得这么高的排名很童话的一部电影
我真觉得死亡诗社比这个强多了。。。
漫天的纸飞机和天籁歌声是对你的谢意,这一刻一切都值得。改变了的东西是很难再变回去的,种子已经拨下了。音乐不错,故事略平庸,感觉并没有深入改变些什么,反而对学校的老师们的影响比较大…
虽然说主题立意挺好的,但是把故事结尾放在马修离开属实有点莫名其妙,而且后面新增的口述结局更是潦草。尽管如此,本片没有俗套到让故事发展成马修教好所有孩子,这样也勉强说得过去吧
诶,也就结局比死亡诗社好那么一点。
好经典的片子,涓涓细流温暖人心
建议各位去看修女也疯狂第二部
孩子终究都是善良的,只是善良的花朵还未绽放罢了。教师是园丁,目的就是好好照顾这帮孩子,直到他们绽放出最真诚的颜色。可惜,传道授业解惑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这部电影,追悼一下曾经的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