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对于电影中增加的书中没有的情节,我觉得不影响观看,并丰富了剧情。
会更让我相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
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
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
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
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
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
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
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
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
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
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
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
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
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
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
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
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
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
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
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
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
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
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
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
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
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
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
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
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
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
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
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
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
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
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
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
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
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
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
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
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
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
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
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
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
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
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
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与孩子一起观看儿时记忆中的故事,感慨良多。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打三星,但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我打五星。
影片揭露和反思了我们教育的错误——唯成绩论,以及知识教育过度占用孩子的光阴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说在快乐中成长,至少应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教育留白太少,把孩子这本白纸组成的册子每日一页都填得满满当当。
正如片中最后鲁西西说的: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当填鸭式教育把每日的时光撑得满满当当,如何有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如何尝试去运用它们?
学校也不应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填鸭式教育,为了纪律为了成绩而泯灭孩子的天性甚至人性,要更多的进行品格、素质方面的教育。
前不久某地小学那起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列队的孩子晕倒无人敢帮忙的事件,正是反映出这种问题。
在人性与纪律面前,那些被畸形教育所荼毒的孩子们都选择了遵守纪律。
往远了说还有那次火灾中“让领d先走”的悲剧。
此片中就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朋友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生命重要还是考试重要?
孩子们需要勇气去做正确的选择。
作为80后,从小看着郑渊洁的成长。
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些我们儿时所诟病的教育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真是悲哀。
我的孩子上的小学在我曾经的小学原址,曾经的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运动场,曾经的教学楼也翻新过了,然而硬件提升的同时,却是软件的倒退。
他们班大多数时候禁止下课出教室,偶尔允许出教室,也禁止趴那一米多高的走廊围栏(理由是为了安全,钢筋混凝土的围栏,且孩子只能勉强搭上双臂的高度,能有什么危险?
),在校园里禁止奔跑,老师鼓励同学间互相记名字向老师告状。
天那,这是学校吗?
难道不是集中营?
想起我小时候,下课可以尽情在黄土操场上奔跑玩耍,也可以趴在那的走廊围栏上与同学一边远眺一边畅谈,班上打小报告的同学还会被同学们所不齿。
作业不用家长批改,老师也基本不会为学习原因而联系家长。
体育课直到初中才开始被侵占………现在呢?
实在是大退步。
片中那样所谓的第一小学名校,成绩也许是第一,而育人方面是反面典型。
我们的孩子需要郑渊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更多的郑渊洁去揭露这些违背人性、违背教育本质的问题。
郑渊洁童话《罐头小人》真人电影就要上映了,有网友提出一个讨论:郑渊洁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过时”与否,要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原著本身,一个是改编作品。
原著过时,不等于电影改编就不能拍出不过时的好作品。
比如《让子弹飞》。
那个土豪劣绅的故事和写法都过时了。
但电影呢?
还是看导演怎么处理。
郑渊洁童话,我认为有些确实过时了,有些则没有。
过不过时,跟作品里书写的年代没有关系。
甚至跟作品质量也没有必然联系。
说实话,王朔也过时了,但他写的不好吗?
不是。
实际上他的代表作与当时社会的对话和反馈是非常精彩的。
甚至王小波的一些作品也过时了,当代读者理解和共情的成本很高。
那要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回郑渊洁。
他的资深读者会同意,郑渊洁童话都是时代的同期声。
因此他的写作有与当时的社会和人群对话的特性,既然是同期对话,就不可能像宏大叙事写作那样,使任何没有经历过故事背景的人也能平等无差别地进入叙事。
归根到底,它是流行文化、快餐文学。
故事背景是心照不宣,必须省略的。
但流行也分两种,一种只是过眼云烟的风潮,那阵风过去以后,就没有可供挖掘的意义了;一种则涉及了永恒的话题。
郑渊洁属于后者。
当然了,所谓“永恒话题”,无非人性、制度等。
甚至对制度的探讨也会过时。
而优秀的“流行文化”,最好的也不该是过去的作品。
应该层出不穷,推陈出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流行文化”才健康和正常。
但作为杰出流行文化的代表,郑渊洁童话之后,新时代的中国童话基本丧失了与现实深入对话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之下,讨论郑渊洁童话是否过时就变得略显复杂起来。
很多故事,其背后的社会形态确实早已发生了剧变,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在今天又缺乏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取而代之。
这种客观结果就会造成那些作品既过时,又有必要继续留在这个舞台,被珍惜、被重视——哪怕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复杂的变化,作品探讨的程度也不再能解答我们当下的矛盾与困惑。
导演要改编这类作品,除了保留原著的核心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让它能够重新和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衔接,与当代的观众对话。
那么他要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把原著中“心照不宣”的背景一笔带过。
在美术上应该尽可能还原历史,或干脆改变时代,而不是用一些符号化的道具做做样子,搞得不伦不类,谁也无法代入(鉴于郑渊洁的创作特性,我认为还原时代是最合适的做法)。
总之就是尽其所能不择手段地把今天的观众骗进那个时代,即使是完全没有从任何途径了解和接触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也能够相信和感受到那个世界是确实存在的。
这是最基本的功课。
然后就是对原著主题和核心冲突的继承与再现,同时又要处理一个原著没有面对过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从今天这个时代再回望过去,同时反观现在,又产生了什么样新的答案和困惑。
而这个新的东西,正是电影需要格外面对和认真对话的部分。
这种超越原著的部分,也是改编的核心所在。
姜文的电影,没有哪一部是当代题材,但你会发现,他哪一部都没有过时。
而那些同期声拍出来的当代题材,比如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其社会背景也跟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社会大相径庭,但我再次回看,还是觉得有意思,没过时。
至于那些过时的影视作品,就太多了,多到无须举例。
总之,过时与否,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关系。
所以,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的作品探讨了很多不朽的话题,这些话题至今和我们的生活仍密切相关。
但作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对话的第一排受众,是与写作时代同期的读者们。
在那个时代,他是最好的。
甚至截止到今天,在中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童话中,他依然空前绝后(我希望有人能终结这个局面)。
“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在今天,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郑渊洁童话,而是改编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们——如果你们要做,你们有理由不让它成为过时的存在。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
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
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
懂得这种爱吗?
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
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
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
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
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
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
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
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
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
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特效土土的,剧情尬尬的,转折硬硬的,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首部大IP的影院呈现,多少还是有不自觉原谅这一切的情感[破涕为笑],鲁西西演技很真挚,制片给人强烈的小孩穿西装皮鞋装大人似的笨拙和无奈,于是煽情时陷入一种又想哭又好笑的魔性尴尬中[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小学生们看得很投入,说好惊险好刺激好搞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 一谁也不能够否认郑渊洁的作品,在90年代风靡一时。
即便是今时今日,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前几天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停刊,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讨论,引发了众多当年读者的怀旧。
郑渊洁作品的力量,确实拥有广大的基本盘。
郑渊洁作品广泛的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中的批判性。
很多读者怀念当初阅读郑渊洁作品的感受时,都提到了作品中对于现实批判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冲击。
但也是这一点,恰恰造成了《皮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这部电影的问题——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特点的暴露。
# 二上面提到了郑渊洁作品的长处在于其批判性,但是这种批判性问题在于,郑渊洁的批判的现实性、指向性太过于明显,所以当社会变迁之后,他曾经的批判就让人有点觉得是无的放矢了。
本作中的问题恰恰是这样,在90年代对于老师学校的批判,看上去是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到了今天反而像是对空挥拳。
在现在的小学,最主要的问题是校方的校长老师拼命地追求分数么?
先不说“双减”政策下,校方已经没有必要与动力对分数锱铢必较;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加压,自我鞭策,主动的要求增加自己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分数。
简单地说,现在的孩子们是鲁西西占了多数,而皮皮鲁是少数。
义务教育问题在20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剧本则根据原作照章全录,不加修改,就只能让观众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本片的诉求对象如果是现在的小学生,但孩子们没有这种校园生活的共鸣,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支持与喝彩呢?
而如果对象是曾经看着原作长大的成年人,那不知道曾经的小学生是希望自己多考两分,还是相反呢?
而由着对于学习成绩过分追求衍生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郑渊洁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反向精英主义,而甚至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电影中有鲁西西质问父母一场戏,是不是她学习不好,她的父母就不爱他了?
那可以同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小学生的体育不好,美术不好,音乐不好,各个方面都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并不如其他他的同学,那他应不应该得到父母的爱?
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小学生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朋友、没有爱好的小朋友呢?
他应该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吗?
实际上在电影中有过类似一场戏,不过是表现在同学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而已。
实际上这场戏与鲁西西对父母的质问,需要得到同样的重视。
这一点也是郑渊洁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共同问题,即便是皮皮鲁得到郑渊洁的一贯赞美,恰恰也是因为他是个聪明、开朗、活泼、仗义的小男孩。
如果不是这样的孩子,他还会得到郑渊洁的爱么?
而皮皮鲁的形象,除了考试成绩欠佳以及不遵守纪律之外,和鲁西西并没有任何区别。
包括郑渊洁在内的主创,实际上与本作中的“反派”、要反对的那些只热衷分数的老师校长,并没有巨大的区别,只不过郑渊洁的标准在别的地方而已。
第三个问题则很奇怪,也恐怕是郑渊洁作品中批判性显得过时的原因。
就是郑渊洁批判的指向性太过于具体,甚至是具体到个人。
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问题往往是由具体的人物所造成的,在本片中就是校长和老师。
在创作中,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这么创作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但是当它成为一部电影,成为受众更为广泛的媒介,这样毫无挖掘的批判现实的作品就显得浅薄。
仿佛一切问题都是校方的责任,将他们处理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就迎来了曙光。
从这点出发,作品中人物“工具人”的属性就尤其明显,与其一贯的对于具体个人的爱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
鲁西西的竞争者李小曼,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角色。
根据生活经验,这样的小学生同样是唯分数主义的受害者。
在本片中最为夸张的是,鲁西西的校长老师都有情节来让他们表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性格,比如班主任可以义无反顾的献血。
但是作品中对李小曼这名小学生的丑化要远远多过同情——甚至将这个小学生设计成了最后的反派。
对一个小学生如此苛责,完全没有必要。
作为儿童读者看了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觉得很爽;但是一个成年作者如此创作,那就说不过去。
对于个人的批判超过了对制度上的批判,对于犯错的个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态度,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的缺陷。
# 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重新审视、评价郑渊洁作品的一个机会。
如果不是由于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以更为成熟的阅读观去评价他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会得到与童年时代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这个电影就跟尬,能看出来你想兼容孩子的乐趣也想抓住大人的兴趣 避免孩子在看 大人在睡觉,但是就是这种鱼和熊掌双煎的效果下 小孩看的心情不好 大人看的郁闷!
1、我对电影术语不懂 就是在给鲁西西的特写居然是用拍成人的那种镜头来呈现的,包括很多摆拍的镜头 还有那个打小报告的女孩子 很特意的、很刻意的要拍出那种“心机表”的感觉,一个傻白甜 一个心理阴暗 宫斗剧吗?
2、孩子看的 主要多呈现 好奇、童话、快乐、探索、想象的内容,这个电影拍的就是无私奉献、内心阴暗、制造紧张、营造恐怖,我后面一个男孩子看到紧张的地方 哇哇大哭 别的孩子也在嘤嘤哭泣,大过节的 我是不是要夸夸你了3、小人在电影中 最出彩的地方 居然是作弊!?
我都无语了,不管大人国、小人国 国内外的素材太多了吧你再孩子面前整这玩意?
我都不知道 你这个到底拍的是给谁看的好多天了 有些要吐槽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觉得郑渊洁童话真的是可以慢下来用心拍,现在电影圈最缺的是内容 内容 内容 难得的好内容还是要慢慢打磨,短平快出来的只会消耗大家的热情,盗墓题材就是被资本玩坏了,那么好的内容,所以真希望郑渊洁能好好的选导演 选影视公司,你以前说你为了装读者的信在北京买了套房专门放信件这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请不要被资本绑架!
毁童年系列。
三宗罪:1.低幼:当年的童话是小朋友们看的,现在这些小朋友已经为人父母。
考虑这些观众的情怀,如此低幼的故事完全不改编合适吗?
按照现在孩子的成熟度,感觉适合的年龄段不超过小学二年级。
当然这一点勉强还能忍。
那接下来就没法忍了……2.陈旧:新世纪都已经过去了20年,还是陈旧的80年代的剧情和人设。
现在的孩子还是这样的状态?现在的学校和老师还这么落后?现在的家长还是这么脸谱化的恶人?核心剧情里大作弊对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引导?通过构建学校封闭糟糕的管理和老师低智形象来建立作弊的正义性?先抹黑对手再给自己做坏事找理由,这是什么价值观引导?3.电影技术层面的拉垮:中国如此之多的儿童演员,且不说外形是不是匹配原著,这种脸谱化演技是谁教出来的?
全程都是努力在演,孩子的灵气荡然无存。
摄影、美术、服化道就更加惨不可言,跟演舞台剧似的。
童年经典还是留在记忆里比较美好,它就留在上世纪那个点看着我们前行就好了,何必拉出来鞭尸……
带着一年级儿子重温自己三十年前看的故事。
小孩的反馈如下:1.鲁西西挺漂亮的(之前给娃买了十二生肖和皮皮鲁传没买鲁西西的,他看了十二生肖强烈要求买鲁西西传,原因竟然是鲁西西(的插图)很漂亮,买了鲁西西传有些失望,觉得图不够漂亮,故事也不合胃口。
)2.真人电影真好看。
(第一次看真人童话电影)3.看了作弊那段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他根本还不知道有作弊这个概念,汗)4.被火灾吓到了。
下面是我这个中年书粉(连续买过八年的童话大王,后期的舒克贝塔对我的三观都形成过冲击)的感受:拍得不错,是儿童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算内容改编过内核的确是郑渊洁风格。
都不是完美孩子大人,但传达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老师父母坏同学的洗白我觉得挺好的,儿童电影不需要给娃心理阴影。
浓浓的怀旧风,饼干罐都是锈迹斑斑的,除了校服款式有些突兀,虽然我看着亲切,但其实没有必要,特别是如果要做系列吸引当代观众的话。
特别适合做系列电影,魔方大厦可以等待了,舒克的直升机都准备好了。
几十年来太缺真人儿童电影了。
只放过一遍的小龙人是多少中年人的美好回忆。
逃生滑绳子太危险不适合模仿需要加强教育。
这片子的定位很精准,小学生和曾经的郑渊洁童话读者。
其实改改风格适当改编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郑渊洁童话其实有时候过于愤青和脸谱化了,但他传输的一些精神,比如不唯分数论,想象力,质疑权威,爱与勇气,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小孩教育最缺的,与官方教育中和一下挺好的。
等长大了,大家自然也会辩证再认识的。
论郑渊洁童话的影响力,对几代人三观的影响,给任何奖项都是担当的起的。
最后,宣发真烂!
期待下一部。
就觉得有些特技做得蛮粗糙,顶层逃生一根绳真的不是误导吗?价值观是可以的,可是年代感还是比较久远了。所以就有些矛盾。结尾彩蛋里出现了郑渊洁还是蛮感动的。两位主角小演员名字里都带一个熙字,这个事我觉得挺有意思。可见出现在孩子起名字的字选择实在有限。
真的就只有名字是情怀了,郑渊洁的童话讽刺和批判意义尤为深刻,但到了电影里就成了学校宫斗剧,小孩子的童真荡然无存,最后还传达错误消防知识,着火上楼那是十死无生。
尴尬
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批判很大胆,但是小人教他们作弊确实不应该,还有小曼,竟然把那么小个孩子塑造成反派一样的人物确实不太好。除此之外,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还可以吧。
罐头小人的故事在我脑子里一直是个童话故事,好像更适合动画片,拍成真人版总觉得怪怪的,几个小演员没什么经验,表演也很一般
给娃看还可以。还能看一下怎么在火灾下避险
一群罐头小人帮小学生作弊导致小学生要被开除,关键时刻突发大火,小学生奋勇救人,最终得到老师原谅的故事。完全不知道罐头小人、作弊、老鼠大战、突发大火,这些情节点有什么前后因果关系,主题也很扭曲,小孩子见到小人就一定都想要作弊?那也是挺丑陋的。特效也真的是凑合事。也就看个情怀。剧情如果是小学生和罐头小人的暑期大冒险之类的大概会好很多。
集体作弊是什么鬼
这个故事能拍成这样也算可以了,但我就很纳闷鲁西西的书桌上为何会有梁羽生的小说和宜家台灯?
我还是挺喜欢鲁西西这个小演员的
3.5作为一部儿童电影能让5岁的小朋友有哭有笑的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很不错了
说教性太强。但拍摄真的很有趣,小演员们给力。
爽文路子
希望孩子们也能和他们的爸妈一样喜欢老郑 看到希望你能永远开心的时候感动哭了 这真是最真挚的愿望了
过时了
鲁西西演技在线,皮皮鲁就是打酱油,虽然猛烈抨击应试教育,但其实有用吗?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应该是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电影吧 感觉迟来了几十年 小女主演技不错 希望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回忆童年的影片
比预想的好很多,剧本靠谱、表演在线,配乐对白也都还不错,郑渊洁客串宣告开启魔方宇宙,可能受限投资有些不仅完美之处,不过真的已经很棒了……ps.第一次在电影博物馆看电影,也是家里小朋友第一次看完一个半小时左右片长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