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有谁注意到这张图后面的地图了么,地名都是加拿大toronto地区附近的。
地图改了,地名都一样。
知为什么,最近迷恋的都是未来世界的故事。
从《1984》到Starmania,乃至《白银时代》的一系列都能找到影子。
昨天看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1984》、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以及扎米亚京《我们》。
只剩一部了,哦啦啦。
于是有了看《大都会》(Metropolis)的冲动。
手冢大师生前最看重的作品,外加大友克洋的制作,应是不容错过。
[OUTLINE]:在后现代的巨大都市梅陀宝丽斯,被称之为本时代进步象征的超级摩天大厦正在举行落成典礼。
手握本市实权的Red公爵台上演讲正酣,台下一名黑衣青年男子(Red的养子Rock)却在警备重重下公然拔枪杀人,群众一阵哗然骚乱。
目睹此事的日本侦探伴俊作,携外甥建一(Kenichi),开始进行全市的追凶调查。
但是ROCK被判明只是射杀了机器人,凶手若无其事的离去了。
这个国度满是严重的社会矛盾。
梅陀宝丽斯由先进的地上部分和颓败的地下部分构成二重结构的都市体系,在这个城市生存的人类中间,有从高度发达的机器人世界中受益,享受文明技术优越性的人,也有反之被机器人夺走工作无以糊口的人,还有要求让机器人同样享有人权自由的群众团体,种种争执,意见纷纷。
特别是一个叫做Marukaku的恐怖组织,要求从机器人社会找回人类应有的权利,实现人权的复归,他们甚至开始了破坏毁灭每一个机器人的行动。
这个混沌混乱的国家,局势被说成一触即发,危如累卵也不为过。
伴俊作侦探和机器人刑警Bero共同展开搜索工作,终于找到了Roton博士的藏身之处。
博士因为使用人的躯体进行人造人类的研究制造,变成了国际通缉犯。
但Roton实际上被Red秘密保护起来,根据Red的指令继续开发制作全新的人造人,这第一个新“人类”的面貌,和Red那死去的女儿Tima拥有着一样的面貌……Rock,冷酷到底的机器人杀手。
他始终不曾摘下他的墨镜。
最开始并不喜欢他,特别是他追杀Tima的时候。
但到结尾见他舍身救父一段,不由得不感动。
窃以为Rock与Duke Red的关系像主教与卡西的关系,被遗弃的孤儿长大成人,对养父的感情,总该是深沉而复杂的吧。
Tima,大眼睛的机器人女孩。
从爆炸的实验室中逃出的她,纯洁得一尘不染,像个天使,让Kenichi惊讶得屏住呼吸。
谁能料到,她是被制造出来统治世界的机器人,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就握在这个小女孩的手里。
而她只是睁大眼睛,一味天真地问着“我是谁?
”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并不给她答案。
明了了自己机器人的身份,就要回归现实:创造世界,或是毁灭世界。
绝望了的Tima最终选择了毁灭。
“我是谁?
”留声机里传出的问话,是她最后的问题。
Kenichi,可爱得冒傻气的小男孩,却已是个年轻的侦探。
为救出Tima,他冒死地躲过了Rock的枪林弹雨。
可是最终,他依然没有挽救她。
高楼正在坍塌,背后是熊熊火海。
天台上,Kenichi紧紧抓住吊着Tima的钢筋。
然而,钢筋断了,Tima松开了她的手。
“我是谁?
”她仰面问他,似乎拾回了最后一丝记忆,然后像折断翅膀的鸟儿一样坠下。
“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音乐,回响在大厦崩塌的那一刻。
Kenichi捧着Tima遗落的零件残骸,泪水,在他的眼里滚动。
Red公爵, 矛盾的两面派。
制造Tima,不仅是为了表达对死去女儿的爱,还表现了他一统世界的野心。
可是,当Rock提出,要他亲自登上权力的宝座时,他却拒绝。
与Starmania中的Zéro同出一辙,野心家也有如此矛盾的一面。
对养子的误解,或许将是他终身的悔恨吧。
最后要赞一句配乐,典型的爵士风格。
想起88版的Monopolis也是用萨克斯伴奏的。
插曲《我无法停止爱你》(I can't stop loving you)彻骨响起,在大厦崩塌的那一刻。
I can't stop loving youI've made up my mindTo live in memory of the lonesome times I can't stop wanting youIt's useless to saySo I'll just live my life in dreams of yesterday
手冢大神的原著,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监督,应该是不错了的。
不过仍然显得太简单了……看完后唯一觉得塑造得不错的人物竟然是大友克洋自己加的……比较ft手冢治虫原著的意思我觉得关键在于塑造这样一种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达到了。
大都会,四颗星的大杂烩。
为什么只给四颗星?
因为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睡着了。
呃,别怪我,前面的剧情的确有点沉闷加上我的破喉咙又不让我拿跟烟出来滋润一下情绪。
为什么能给四颗星?
因为全剧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那句烂俗套的对白,“爱”。
这部电影准确地诠释了“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故事发生在多年之后,大都会的开发商(万恶的开发商啊!
)Red公爵在这个国家建立了一个通天的建筑彰显城市的繁华,号称第二个巴别塔。
表面是CBD的办公楼,实则是用来颠覆政权的,嗯,这是个很有想法的开发商。
所以台面上一片歌舞升平,爵士乐如微风习习而来,闪光灯跟机关枪一样射向各位领导和开发商;台面下暗潮汹涌,民粹主义迅速蔓延,低保户们对现行政权怨声载道,而机器人兄弟仍然不自知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好象六七十年代的亚非拉。
这时候,出现了两个日本人,情节自此发生转折!
试想一下,两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一个属熟一个正太,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不远万里,来到一个陌生而且完全不相干的国度来主持正义,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扯一下,我就是看到这儿睡着了)有经验的条子都知道,有时候跨省追捕的时候当地公安不是那么配合,对,大都会里也出现了同样的事情。
领导太忙了!
每天忙着盖公章,盖得手酸肚子大,好不容易得空看这俩国际友人一眼,作出了最为英明的决策。
“我说二位啊,这个首先欢迎您来参观,欢迎您来消费。
这个工作嘛,是真不好做!
您也知道,最近不太平啊,这基层工作也不好干是吧,警力是真不够用。
不然这样,咱们仓库里有机器人条子,那玩意好使!
比真人都好使!
要不,先给您一个您凑合用着?
”属熟一看,“没办法啊!
谁让咱人生地不熟呢,有比没有好啊,凑合就凑合吧!
”好,剧情终于进入了3p的阶段。
(此时我醒了)扯多了,经过一系列调查,3p发现Red暗中让Roton博士做了一个跟自己那已故的女儿一模一样的人造人Tima。
然后自己的养子,法西斯头子Rock发现了,就杀了Roton并烧毁了犯罪现场。
该着Tima是女主角啊,男主角非常幸运的救了她,并且成为了她看见的第一个人类。
Tima就像破了壳的鸡一样跟着小正太,小正太建一同时不可抑制的爱上了Tima。
干柴烈火啊!
我惊叹,爱情,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
导演是有才的,在这个时候非常合乎时宜地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太nb了,多会分哪!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另一种是他们。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肉体人,另一种是机器人。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地上的人,另一种是住在地下的人。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另一种是女人。
之后的情节就曲折啦,男女主角被追杀,被保护,被分离,被教育。
女主从未停止寻找自我,Rock依旧执着的追杀Tima。
后来革命爆发了,低保户们跟机器人干上了。
其中有一幕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机器人条子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的把属熟劝走了,自己一个人面对武装的革命党人。
不喘气,不动粗,上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把自己给爆了。
当时我真想冲上去对他说“条子哥,你丫真河蟹!
”曲折啊,你救了我我又去救你,我杀了你你又活了。
总之,最后,男女主角又凑到一块了。
女主角Tima仍然在寻找自我,这是Red说“闺女啊,你别思春了,那是你短路了。
其实你不是人,你可是超人!
”Tima一看,呀,老娘忙活了半天原来跟扫地的三胖子是一路货色!
这怎么能接受,顿时就站到了人类的对立面。
化身为人间凶器,女人是多么可怕的凶器啊,一个漂亮的金发loli简直就是凶器中的战斗器!
顿时整个世界的机器人都开始战斗了,人类陷于极度危险之中。
说是迟那时快,法西斯头子站出来舍身救父,拯救了世界。
老头子,麻木了吧,多年的感情浪费了吧,那就一块死吧!
影片的最后,女主最后被男主拉着手飘荡在半空,说了句“我是谁?
”然后在“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乐声中从通天塔上华丽地坠落。
多么美妙的灵魂乐啊!
tnnd,我从未将“爱”字说出口,我却不能停止爱你。
故事的结尾依然很河蟹,只是王子没有与公主生活在一起,而是与扫地,浇水的三胖子们河蟹地重建大都会。
后记:大都会上映于2001年10月,彼时世界上的“巴别塔”纽约世贸大厦刚刚倒塌不久。
精致无比的电影 蒸汽朋克(材油朋克)的科幻题材永远都充满了复古魔幻的味道 超出认知范围尺度的钢铁构筑物 复杂精密的机械科技 欢快讽刺的bgm 女主站在一缕穿破摩天大厦群的阳光下 一只鸽子站在她的肩头展开双翅 看起来就像坠入人间的天使 结尾天使带来毁灭 大反派按下爆破一切的按钮 男女主角在低沉又悠扬的男声爵士乐的伴奏下 逃生 拉扯 从危楼之上向下坠落的场景 既震撼又凄美 无止境的爆破和崩塌 破坏即是美吧
大都会有三个阶级,最上层是人类,比如杜克党,第二层是机器人,他们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大量无意义的劳动,并且威胁了最下层的人,同时他们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刚刚说到了最下层的也是人,他们就是那些没有本事并且被机器人代替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也正面临这个阶段。
同时这个电影里面掺杂了党派之争,有了政权的斗争,与实际相结合。
同时瑞德伯爵,与罗博士合作,制造出了与他女儿极其相似的机器人,但却以错误的方式爱了他,给他最高无上的权利。
并且在伯爵的认知中,他的女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机器人,而且他也袒露了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人女儿与另外的机器合作成为统治世界的电脑。
虽然这样做在表面上看来让女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了全世界,但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残忍和禁锢。
至之质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同时他为了看自己的先进武器能不能成功,以一层世界的机器人为实验品,改变磁场将他们破坏了。
显示了其残忍。
同时他的儿子洛克执念太深,太为固执。
同时他的本质上有极其鲜明的对机器人的歧视。
并且为了他的执念让父亲坐上王座。
就一直追杀机器人女儿 蒂玛,也是本场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那个破坏美的家伙。
确实是一个让人痛恨的角色,可怜又可恶。
小主人公健一具有所有主人公该具有的特点,并且他最让人感动的一面是在地嘛,已经被那些线控制变为机器人时,她的样貌也改变了。
主人公并没有任何的面色之改,依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着蒂玛。
在他身上,我虽然看不到一些重大的作用,但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那种纯情和那种纯洁的感情是让人动容的。
每次听原声,就会想要起来跳舞,快的,慢的,跑的,依偎的。
我喜欢看那段城市崩塌的场景,唱的是那么深情悱恻的歌。
让人觉得凄凉如此,却好像也还有点希望。
人性是编剧的最大讽刺点,我觉得这叫乌托邦不是反乌托邦。
富人区的自私人性用机器人代替底层工人,用军事用独权欺压底层。
错的不是机器人,在这里一切的机器人都是善良的,符合人工智能三大法则的(除了tima)。
底层失去了工作,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直接原因,机器人的存在使得他们失去了工作,所以底层会讨厌机器人。
这里也编剧也应该在讽刺底层大部分人的愚昧,根本原因是领导者(开头就交代了,富人区希望选出好的领导者更好的解决底层失业反动问题,更强力的欺压底层)不是机器人。
就像甲拿棍子打乙,乙却把很多错怪于棍子,而不是甲。
毁灭世界的直接原因是底层对机器人的欺压,富人欺压底层,底层欺压机器人,所以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
这里更能反映编剧对人工智能的同情,tima对人的定义提出过反驳,"我有情感和爱所以我是人类",那么本片中机器人有情感吗?
处处都有,所以这里的机器人是"人",不是"机器"。
tima为何要毁灭世界,博士有说到这是他的杰作,博士一定不希望他的杰作被毁,因为底层人民随时可能毁掉他的杰作。
所以博士改了机器人三大法则,也就是tima心脏的红光,红光的大概原则是如果有人要杀tima,就杀了他。
tima之前就有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机器人这么可怜。
其他机器人因为三大法则不会在乎自己的生死。
但tima不一样,tima的法则第一是保护自己。
所以最后红光的直接触发是因为rock的一枪,红光一单触发,那自保就是第一位,机器人的自保也就成了第一位,然后导致tima毁灭人类。
所以错的是谁?是rock的一枪,是人类对机器"人"的践踏,到底还是人性的错。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镜头。
在偶遇地下抵抗军之后,女主角顺势进入了地下人民的生活,带着她初生以来一贯的恍惚。
首先是第一个镜头,在这里,镜头缓慢下摇,逐步照映出地下世界高耸、锈迹斑驳、而五彩缤纷的建筑群,呆坐于这个塔状建筑屋顶的女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主身处塔顶,在画外更高层建筑的遮掩之下,这里的塔顶仍处于阴影之中,女主呆坐在阴影之中。
这个镜头的最后一个动态,一只鸽子从画外右上方缓缓飘落,停在女主身边。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镜头,特写,女主缓慢的抬头与画面中阴影逐渐消散、光照逐渐充盈两种运动共同进行。
女主的头,她的思绪,逐渐被光充满,逐渐昂扬,她抬头上望。
第三个镜头,黄金光芒笼罩着一组建筑群。
最初,我们看不出高与低,天空与深渊之区别,随着镜头的后退,女主的后脑入画,通过与镜头二中运动的重新组接,我们知道,女主在仰望高处的光芒,或者相反,正如镜头运动所表现的,高处的光芒以这样的运动囊括了女主。
由这样的启示场景中退出,在第四个镜头中我们得以重新回到女主自身的经验。
女主静立,感受这种启示,旁边的鸽子(自然由镜头一而来)慢慢啄动、踱步、跳跃,这是女主受启示感召时内心的震颤吗?
如鸽子跃动、如小鹿乱撞?
镜头四以左下鸽子平飞出画、左上鸽子入画降临至女主肩头这两个并置的运动告结。
镜头五,作为镜头四的直接延伸,视看的位置完全一致,而视野前推变为特写。
女主的面容完全被光芒笼罩,肩头的鸽子展翅、昂扬。
我们终于来到了悲哀的镜头六,这里首先入画的却是带有太阳纹样、却整体处于阴影中的广场,以及广场上的渺小几不可见,各自劳碌的小人,同时出场的还有第一次发出的语音,“看哪,简直像天使一样!
”。
谁在出声,谁在看向天使,天使又在何方?
随后以巨大的身形差异、光影对比入画的,带着金光笼罩羽翼(细看之下,乃是鸽子的羽翼)的女主回应了这一困惑。
光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带来了高与低的暗示,俯视的暗示,这群小人被金光闪耀的女主俯视着,尽管女主的视野未曾瞥向下方。
这个可悲的片子便是如此表现一个初生的心灵对世界的感受的,更可悲的是,在镜头六中不动声色的,将女主的挣扎波澜,剥离其个体,去个人化,神化,转变为下层的小人物(自然应当称之为proletariat)对女主的神性崇拜的。
女主内心的上升与下降之旅丧失了独有的色彩,被光吞噬,与之相应的,已被设置为下层的小人物则被剥夺了上升与下降之旅,他们只得仰望,只得沉溺,沉沦。
小时候电影频道上的片段种下挥之不去的执念,高空中男主角抓住Tima的手,努力唤回她的记忆的画面。。。
数年后忆起,使用互联网偏执的去追寻,完整的看过后,不免有些遗憾,Tima的最后一句话“我是谁”固然长久萦绕,却不是“健一,我喜欢你”,可怜的身影坠下的瞬间“ I can't stop loving you” 这是伴随着都市崩坏的音乐 曲中充满离别的伤感甚至绝望。
一遍又一遍,脑补健一能复活Tima,却看到强忍着悲痛的颤抖的肩膀,那些她存在过的痕迹。
大友克洋编剧的作品总是让我感觉风格大于内容,想要表达的主题说不明白特别空洞。这个故事改编和演出都挺难看的,相当失望。/内容是机器人科幻的老调重弹:赛博废土与乌托邦乐园的阶级冲突,人与机器人的对立,机器人的自我迷思,毁灭后的重生与希望……/剧情备忘:男二是个父控偏执狂,造成整个事件且为父自爆终结事件;男一是个纯情的鸭妈妈(印随),除了当妈被女主惦记以外没啥用处。女主是个自带高光的少女机器人,却总是被不合身的男士衣服掩盖身体(不知道这是否有象征意义),虽然会问“我是谁”但剧情中看不出有真正的自我,纯粹的工具人:剧中是线索人物,像玩偶一样被人摆布推动剧情,没有任何主动行为;剧外则是编剧的思想寄托,比如那个突兀的天使分镜。
日本动画大师电影展@万象城。三星半。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手冢治虫是先有了最后爆炸的场景然后才往前推出整个故事的。
手冢治虫+大友克洋 梦幻的大都会
秩序的根基 格外的无趣
那个年代流行的反乌邦托机器人动画,但是也太闷太无聊了吧
貌似是漫画大作,不过情节性真的好差,你们这8.1分是咋评出来的?
小学生拯救世界
设定新奇,剧情稀烂,画面差劲。情感幼稚且逻辑无脑的剧情,真不知道凭什么骗这么高的分数。除了背景设定外,一无是处的大烂片。感谢豆瓣的两万个臭傻逼给的这个破分数,浪费了我1个半小时的时间
【B-】众多赛博朋克作品中让我最为动容的却偏偏是这部...由大友克扬制作,改编自手冢治虫的原著,灵感来源于1927年的经典科幻电影,贯彻他一如既往的美学:毁灭与新生,并深受银翼杀手和1984等一众科幻作品的影响,以赛博朋克式大都会梅陀保莉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政治斗争、人机冲突下关于人性与爱的故事,蒂玛代替了巴别塔故事中上帝的角色,机器人们代表着无产阶级,公爵代表资产阶级压迫者、政治家,罗克代表个人崇拜和狂热主义者...这其实是对上世纪世界形势与人性的思考。本该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出现在21世纪可能有些过时,但十分难得可贵。可惜看得出来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做了很多减法导致节奏混乱、故事性不强、漏洞百出,遗憾了
tima🤔法西斯 恋父 赛博朋克 侦探 干扰通讯 王座 反机复人 革命 jazz 济古瑞 切格瓦拉;节奏太慢、画风out of date,除了女主 所有人的四肢比例都异常粗壮。。。超人机器人🤖️。。。人皮面具。。。艺术就是爆炸。。我是谁。。。人类的贪欲与爱。。。找得到残骸下一步就是阿丽塔😂dont like it 不过bgm选的不错
7.5,不太喜欢那个3D背景,技术太粗糙。最好的是配乐,大友克洋的编剧尚可,最烂的是导演,直接降低了本应是经典的本片的水准
00年代的大杂烩,弗里茨郎的《大都会》的造型设定遇到日式动画城市街角细节精绘(20年前的3D场景在大屏幕看就像界画一样全是硬线条),再来点《银翼杀手》霓虹美学和爵士配乐的戏谑式大毁灭,这里少女外貌的超级机器人叫“Tima”,不知跟《五星物语》里的为操纵机甲而生的骑士副手“Fatima”有没有啥联系(也不知这个名字是不是来源于“先知的女儿”)
我的妈呀就怼我脸上咬着我的耳朵告诉我这部片是讲机器人和人的,叙事方式也太直白太流水线了,徒有精美的画风做外表,不说原作是什么时期的了,单就这部电影2001年的还处理成这样,服气好像吃了一坨华丽的翔
“我 … 是谁?”人工智能没有眼泪!————— ◎ 2001【7月】【T】【2020 ▲ 363】【1小时 48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6.0 视效华丽但内容空洞故事混乱,现已加入闷片大合辑;机器人蒂码动机不明,人物塑造缺乏记忆点,像是都按照人类预想的程序来推动剧情。
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单人会误解机器,连机器自己都会产生疑问,自己是谁。结尾歌曲在爆炸中使用的方式似乎许多影片都有过,这部估计难说是先河吧。对这么混乱而复杂的场景没啥好感,总感觉让自己写这种风格能写很多个花样不同的故事出来。
场景碉堡了。爵士风格的插曲也好听。人设让人想起花仙子小甜甜【够
如果是六七十年代,此片很牛了,可以作为很多科幻主题的来源,但2000左右,一切就不新鲜了,但也说明手塚治虫原作的厉害。花了很多笔墨来交代世界观,后来发现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沦为了废笔。主题表达上本来可以更深入地涉及到革命与民主地议题,一度想到法国大革命,可惜后来完全没有进一步地表达了。
看上去是机器人反刍,讨论的还是关于人和人、人和智能机器人间的爱与羁绊。总体低龄化,作画细节讲究但是作为影片情感方面太糙并且男主CV小林桂配得太差了
难以想象这是二十多年前的片子,构图美术配乐太超前了,要不是节奏缓慢带着刚过千禧年的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哀思完全不输现在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