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一想到好电影我就高兴,但看到豆瓣上有些人给的评价不怎么样,其实电影吧,我都没什么太多研究,只是随便看,就觉得很好。
是不不太认真才能看得比较投入啊?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戏剧性安排巴德的投票成为了决定总统大选最终结果的关键一票,也引发之后一系列的闹剧,看起来有些荒诞,但也在映射着当下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
电影摄于2008年,但站在今天回看,电影中暴露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人拥有民主自由,但像影片中巴德这样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民主,根本不懂选民资格也从未注册过,又谈何去选举总统呢?
他们的意见通常被忽视,只是在选举结束后在电视上看看下一任总统是谁。
如果不是女儿莫莉帮巴德注册,阴差阳错让他的意见成为关键一票,巴德这样潦倒的失业工人也许永远不会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投票权。
黑人、妇女、底层民众、失业人员,他们本该是受保护的弱势群体,但在美国的历史上,他们却处在被歧视、政治权利被限制的境界,较之其他群体更难真正维护、实现自身权益。
在我看来,美国的民主自由是分阶级的, 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如果能让美国社会绝大多数群体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那么美国才能突破困境。
影片中直接暴露的一大问题就是美国的竞选方式弊端。
影片中,两党为了获取巴德的支持,特意安排许多场迎合巴德一人想法的电视宣传,巴德喜欢钓鱼,就展开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巴德觉得堕胎不好,就临时宣布对堕胎法案的强烈反对,其中的拍摄和相关成本加上之前在数州宣传的花费,投入的资金数额可想而知。
这样不仅浪费钱财,也违背民主政治的出发点。
美国的选举,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财力的竞争。
竞选者本人如果没有钱, 就必须找可靠的财源支持自己竞选。
金融大财团在背后支撑政客,政客在台前为其谋取利益,从而形成统一的利益集团,操纵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
此时政客们的意志是为了民众还是为了利益呢?
美国两党制也存在很多问题。
民主党、共和党的党派意识都很强,在竞选中更多关注党派的私利,看的是自己所在党派的竞选者能否获得总统一职,从而为党派扬名谋利。
所以两党在宣传时,都会为了争取选民的投票而提出诸多承诺,当然,不可否认,有些承诺的提出是出于两党的政治抱负、规划,但有部分却只为了寻求摇摆的少数派、中间派的支持,好似空中画饼。
并且,在两任不同党派总统执政期间,那些为了打赢选战的政客又怎么保证政策贯彻的稳定,反而给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埋下隐患。
美国民主政治体制有其自身优势,顺应美国当下国情,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弊端不破,民主政治发展也将受阻。
最后,这也是在老师要求下看的电影。
没想到在之后的观后感分享环节,不少人偏向于夸赞美国的选举制度,认为电影体现了美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重视。
感觉自己可能是看多了美国的负面新闻,第一反应就觉得电影是在讽刺,写观后感也是在挑美国制度的刺。
所以大家能够一起分享观后感,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也还是挺好的。
最近看了一部特好看的电影- Swing Vote,主旨很喜欢,也很喜欢那种幽默,很特别,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已经做为保存的电影,还要多看呢,每看都高兴...
那就表明两个候选人旗鼓相当,如此这样,不论选谁,都不会对国家未来有太大影响,影响的不过是候选人的命运,而不是国家的命运。
还不错,可以一看里面的一段台词:Sometimes you gotta figure out what you want in this life.Then you have to decide how much it's worth to you.Because they're gonna put it on your tombstone.It's your legacy,a measure of what you left behind.
虽然是一部搞笑的电影,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是强大的。
看看美国的教育,一个十一岁的女孩知道票选的意思,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反过来看中国的应试教育,除了中考、高考,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只能说我们这一辈是这样过来,下一辈是否能够改变呢?
答案未知。
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美国的可怕,的确是世界第一强国的风采。
不过在我心中,中国是永远的第一,O(∩_∩)O哈哈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凯文。
习惯了他的角色,却看到他不是风度翩翩的保镖,不再是侠骨柔情的罗宾汉,不再是在西部原野纵马驰骋的牛仔。
他胡子拉碴,除了沉溺酒精别无所长。
他不是好父亲,不是好丈夫,不是好员工,不是好公民,几乎他所扮演的每一样社会角色他都演砸了,那个单词怎么说?
loser。
彻头彻尾的。
直到影片的后半段,我们才蓦然醒悟,原来他的老婆是个更糟糕的人。
但偏偏“天降的大任于斯人也”,他仍旧醉眼迷离,却一下子成了决定美国总统人选的“关键先生”,他就像是蹩脚的教练,执教了一帮牛逼的球员,当比赛进入了最后时刻,该选谁上场呢。
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们一定不曾想到他们为之战斗为之呕心沥血的民主制度会产出这么一出荒诞剧,一个连双方候选人尚且不知的醉酒蠢蛋掌握了最为关键的一张选票。
为了这张选票,双方尽其所能,投其所好,施展浑身解数。
各方神仙施展神通无不想为自己捞一杯羹。
这个堪称一夜爆红的“政治明星”乐在其中的享受,全然不知所谓。
电影其实是比较一般的,女儿的角色很鬼马,但不怎么讨好,表演的味道太浓了些,做作。
凯文演得不错,但我打心眼里不喜欢这样的他,但大地之子老了,无可奈何。
电影最后的辩论会其实是主角很“和谐”的忏悔,毕竟是大选年涉及政治题材的电影,主旋律依然明显。
无论怎样的民主政治其实都不能撇开精英政治,总统就是开公共汽车的司机,纳税人就是乘客,司机有着驾驭方向的权力,但选民却是可以决定他的去留。
片子里的闪光灯给了主角父女极大地不便,但闪光灯有时候是个好东西,他能照亮角落里的蛆虫,就像山姆大叔的选举,很闹剧、很喜感、很明亮。
我们或许都厌恶片子愚蠢无知的主角,感叹如此重要的选票掌握在他的手里,可即便你我英明睿智定能选出一个好总统,但我们从来都不可能有那样的机会,别忘了,近代史上咱们也有大总统,只不过那时是一帮流氓拿着棒子堵在门口逼选的,现在咱们进步了,再不用拿着流氓的小瘪三授人话柄,咱们有“河蟹"。
其实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亚当斯这些先贤们的心意很朴实,让每一个选民投选票时他的身边没有河蟹也没有流氓,至于他骂不骂人,醉不醉酒,那是次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社会的很多机械和大规模生产,都让个体变得前无史例地渺小。
你的一举一动都极端地无足轻重。
因为你知道,在这个膨胀的世界里,你只是如此不值一提的五十亿分之一。
而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其实少得可怜。
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品性的你,只能继续忍受卑微、平凡的自己。
而在《关键投票》里,却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如此逼真而诱人的场景:你可以决定美国的未来。
选举权的重要真正地凸显了出来,当你手上的一票会决定下一届总统的人选并会被写入历史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了手上沉甸甸的重量?
关于公平,关于人道关怀,关于未来,一些遥远的词汇似乎渐渐让你看到清晰的面孔,他们开始向你提出种种要求,你会如何表现?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在于,主角Bud是一个游手好闲,毫无责任感的家伙(当然,他对自己的女儿还是不错的)。
当这样的一个“白痴”拿到这张奇迹般的选票时,这张选票给他带来的改变也最为感人。
当“公民权利”这种天真的词语已经失去魅力,当我们天天被告知”美国的民主是虚假的”的时候,这部电影,让我们有一瞬间感到,这个选择,有时还是挺……重要的,有时候,关于责任,我们是否也要学会承担?
由于机器故障,某一票不作数,需要重新投。
而恰好两个总统候选人得票非常接近,全国都已计算完毕,更巧的是该州计数打平,就差主角这一票了,于是这一票直接决定了谁能成为美国总统。
这种故事情节本身很有意思,加上是一出喜剧,招人喜欢;而且要命的是,我们看“一个人决定全世界的命运”这种意淫类型的故事,由于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看多了,更是会有种情不自禁的热情。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都懂的,我就不说了,给我们看就像加了强力催情剂,那个烈火焚心,那个欲罢不能……废话不多说了。
主角Bud是个毫无责任心的人,整天烂醉如泥,生活失意,最后连工作也丢了。
他本来没有去投票站登记,他女儿Molly帮他偷偷登记的。
姑且称之Bud为公民吧:他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谁来当总统,他对自己的生活一点都不上心,也许他唯一在乎的、还关心的就是他女儿。
这出荒诞喜剧就是这样开始的,让一个既无责任心又不关心政治的人来决定谁能最终入住白宫。
与其说是喜剧片,不如说是政治宣传片;跟我们的政治宣传不一样,我们宣传的是忠于噹忠于领导人:电影宣传的是政治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每一票都非常珍贵,要熟悉时政,要了解每一个候选人的政治理念,要做综合考量,最后下了决定再投票。
当新闻报道了Bud就是那个决定谁出任下一任总统的关键投票人后,事情发展既符合逻辑又实实在在地变得荒诞起来。
首先是全国媒体蜂拥而至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电视上几乎每时每刻都贴出Bud的脸,他的任何行为都会上电视成为新闻头条;接着总统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开始展开各种拉拢他的行动:找Bud钟爱的明星,威胁恐吓他如果不选自己美国将会变成怎样,聊共同的爱好拉近关系,玩牌故意输钱给他,为了拉拢他哪怕违背了自己的原则良心等等。
岂止是Bud,我们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遇到这种不平凡的时刻,我觉得99%的人都会轻飘飘起来,把自己当成某个大人物,身边无时不刻不缺少金钱美女的气味,更不会缺少人群簇拥溜须拍马。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被这么一阵吹捧,我也极有可能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我这辈子再也不会有这么荣光的时刻了!
我要好好享受,好好利用这次机会。
”我一定是这么想的。
一方面是荒诞,然而另一方面同时也在说明:每一票都很珍贵,每一票都很重视,以至于重视到如此荒诞的程度。
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两个总统候选人看起来都像是好人。
事实上这部电影里找不出一个明显的坏人,都是看起来不错的人。
假如两个候选人,一个感觉比较好,另一个明显比较坏,投票的确是容易投了;然而没有经过严肃的、有些难分取舍的考虑,电影同时也就流于平庸了。
电影的结尾很好,辩论是其次的,投票也是其次(仅对电影而言;在现实生活中辩论和投谁极为重要),重要的是Bud从一个对政治不关心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认真对待的公民。
那么,是什么令Bud转变的?
有女记者的功劳,也有新闻媒体的捧上高空,有两个候选人的各种拉票举动,有小镇居民的态度变化,最重要的是他女儿Molly,因为Bud真的关心在乎她。
Molly虽然只有12岁,但她关心时事,关心不同人们的感受,她也许并不清楚“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会关心你”,但她在电影中表达出“富强的国家也会走向衰落,而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就是投票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的简单概括,不是原话)电影结尾的剧情,Bud让两位候选人展开一次辩论,由Bud提问,而问题则是从全国各地如雪花般寄来的信件,里面向他描述了生活困境,以求他来试着改善。
这个结尾我觉得很不错,比起电影给出一个比较好和一个比较坏的两候选人,从中比较容易的选出一个来,显得更合理更真实更能使人信服。
“给我感觉他比较亲和……”“他看着更帅……”“我跟他的关系更好……”“如果不投他,会损害我们之间的友谊……”拜托,这不是微博微信朋友圈上面的投票,不是觉得可爱,帅,和气,爱国,打关系牌,或者谁许下的承诺更能感动你!
你得熟悉候选人的新闻,清楚他们做过的事,知晓他们的执政理念,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等等,最后通过现场辩论来了解候选人们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不是我们那种选楼组长居委会业委成员或者人代之类的:记得这周末5点前到广场投票。
如果不知道投给谁,跟别人填的一样就可以了。
还有走的时候别忘了,投完票记得拿小礼物,每个人都有。
两条毛巾一盒香皂。
再说一句电影结尾,有人觉得应该展现辩论的过程,让观众知道Bud最终投了谁。
对于电影而言投谁并不重要,辩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Bud在辩论之前的那一番自我审视自我剖析:全世界都在嘲笑我这个大蠢蛋,准备看我出糗,两个候选人也对我极尽殷勤甚至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我是个没用的loser,我曾经有梦想和雄心壮志,但那些早就消失了,只剩下失意的我坐在这里。
我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应该多点付出多点承担责任……这些冗长的、对剧情来说意义不大的话明明白白是说给观众听的。
而且其实,电影并没有严肃讨论投票过程为什么这么重要,也没说明投票实质性的意义,更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冲突和混乱,电影主要展现了Bud因吹捧冲昏了头脑最后被离家出走的女儿点醒,把小小的父女情跟选举投票绑定在了一起,使观众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再加上荒诞的剧情很有可能引发全国性的灾难,的确会让人出现一些警觉,警觉我们的真实世界也随时可能发生,民主德国也会选出一个希勒特出来。
投票,是民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民主不是一个目标,民主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是一种生活习惯。
结果当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过程。
故事和节奏很不错,电影起承转合很流畅,演员演技也很棒,情绪调动十分出色,越看到后面越隐隐觉得有股力量升腾上来……然而,然而说的再多,对我无非是一场戏而已。
PS:本来想用这个标题的,“最好的东西往往是自己不曾拥有过的”,或者“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想想还是算了。
算一部比较写实的美国电影,也能反映一些美国的制度和很多美国人的生活状态。
只是在总统大选的身后,那个团队的力量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
可折射出了人的很多面,活得简单、真诚、颓废、虚伪,哪怕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都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小孩的表演挺精彩,只是觉得担负了太多与她面庞不相符的压力和不该有的成熟。
不太明白为什么定义成喜剧。
不过,如果是对美语感兴趣的人,这倒是一部很好的听力和积累词汇的电影,发音十分的纯正,保存
立意挺现实的,但两个小时真心长了
相对于12怒汉那种与无声处听惊雷的道出美国民主法制的影片来说,本片显得过于奢华和浮躁,且过于夸张。不过还可以。
奇怪的电影,政治宣传片
前半部对两党制的讽刺还有些意义,后半部回归正经却把一切变的如隔靴搔痒,大打亲情牌更是编剧江郎才尽的表现,而女儿通过违法手法使父亲获得可以改变美国命运的机会非但不值得同情,而且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左翼当道的好莱坞显然是可以以"good intention"为由忽略这一点的。
2010s,美式缝合话题太严重了,至今都是一个创伤
2020美国总统选举夜重刷
good movie for kids
劳资最见不得男神女神flop的落魄样子了
天哪,我根本没人出来这是凯文柯斯纳!!!不过片子蛮好看的!
不要告诉我美国人会相信这部片子。
白痴片
前半部是PR和Marketing的经典教材,而后半部在喧闹中沉淀,尽管有些仓促,但也不难接受。没错,我们到底准备把什么带进自己的坟墓?
其实,我很想知道他最后投了谁。
對於身處某些地方的人來說,評論只能是呵呵
开始还正二八经地玩着讽刺,后面就搞起温情和责任了,政治喜剧用这种拍法太无趣也太低幼了。
一个父亲的成长历程
小女孩挺漂亮的,科斯特奈越来越老了。故事有点做作。
欠揍的美国佬
噱头很浓厚~~
#电影#岁月真的是把杀猪刀。。。